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看蜜桃,成人网18免费韩国,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区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打開(kāi)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kāi)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shū)等14項超值服

開(kāi)通VIP
元曲是怎樣產(chǎn)生的,有哪些元曲大家?

元曲起源于金元間流行的“俗謠俚曲”, 經(jīng)過(guò)文人墨客的加工提煉,成為具有豐富表現力的通俗易懂的文化載體和藝術(shù)形式。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兩種主要形式。散曲按不同曲調進(jìn)行創(chuàng )作。常用曲調有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大石宮調,雙調,商調,越調全稱(chēng)五宮四調,又稱(chēng)九宮調。每個(gè)曲調都有一個(gè)曲牌。如天凈沙,四塊玉,山坡羊,一枝花等。

元曲風(fēng)格多樣,分為豪放和清麗兩種。代表性的元曲大家有關(guān)漢卿,馬致遠,白樸,張可久,喬吉,貫云石,徐再思等。

《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sh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yáng)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自古逢秋悲寂寥”,浪跡天涯的游子為了生計勞碌奔波,夕陽(yáng)西下,枯樹(shù)下,小橋邊,古道上,蒼涼的景色襯托出心中的愁思。

《水仙子.夜雨》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diǎn)芭蕉一點(diǎn)愁,三更歸夢(mèng)三更后。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孤館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yōu),都在心頭。

這首曲寫(xiě)愁,通過(guò)下棋排遣心中的憂(yōu)愁,可是越下越愁,在加上讓人心煩的秋雨,讓人愁上加愁。愈加恒切的思戀親人,擔憂(yōu)他們讓主人公夜不能寐。

《折桂令.春情》

平生不會(huì )相思,才會(huì )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飛絮,氣若游絲,空一縷馀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證候來(lái)時(shí),正是何時(shí)?燈半昏時(shí),月半明時(shí)。

這首曲寫(xiě)情,相思的春情,情不自禁。情到深處,身體都是輕飄飄的,象浮云,象飛絮象游絲,害了相思病,一點(diǎn)辦法都沒(méi)有。

2020-05-02  wqhr  轉自 公司總裁

元曲欣賞常識

一、曲的特點(diǎn)

  元曲,是繼唐詩(shī)、宋詞之后,在我國古代文學(xué)的歷史發(fā)展過(guò)程中,出現的一種新的文學(xué)形式。它的出現,給百花爭艷的中國文學(xué)園囿增添了一朵奇葩,帶來(lái)新的繁榮時(shí)期,出現了新的高峰。
  清李調元在《雨村曲話(huà)》中,引《弦索辨訛》稱(chēng): “三百篇后變而為詩(shī),詩(shī)變而為詞,詞變而為曲。詩(shī)盛于唐,詞盛于宋,曲盛于元之北。北曲不諧于南而始有南曲?!泵魍跏镭憽肚濉穭t稱(chēng): “曲者,詞之變?!薄霸~不快兆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諧南而后有南曲?!边@些都說(shuō)明曲與詞有淵源關(guān)系。曲是由詞演變而成的。事實(shí)也正是如此,曲的宮調、調名和體制,有不少來(lái)源于詞。一些詞調直接變成了曲調;曲的小令,源于尋常的詞;曲的聯(lián)套源于聯(lián)章詞;北曲的帶過(guò)曲,源于詞的犯調等。
  為什么詞會(huì )變而為曲?這是由于時(shí)代和地域的關(guān)系。還是王世貞說(shuō)的: “自金、元入主中國,所用胡樂(lè ),嘈雜凄緊。急緩之間,詞不能按,乃更為新聲以眉之?!钡搅四纤?尤其是到了元代,一種與燕樂(lè )不同的胡樂(lè )在北方興起,并逐步代替燕樂(lè )。因而,為胡樂(lè )配詞的曲,便逐漸代替了為燕樂(lè )配詞的詞。至于雜劇,則是我國戲曲藝術(shù),在經(jīng)過(guò)相當一段時(shí)間的形成和發(fā)展之后,用北曲譜寫(xiě)而成的。
  元曲,包括無(wú)科白串連的清唱曲和有科白串連的戲曲兩種。散曲,有三種體裁:一是小令,與詞的小令基本相同,不過(guò)幾乎全是單調的;二是套數,它是根據不同調的性質(zhì),如“黃鐘”、 “南呂”、 “雙調”等組織起來(lái)的;三是帶過(guò)曲,是從套數里摘出來(lái)兩支或三支連唱的曲調,如中呂調的[十二月帶堯民歌]、雙調的[雁兒落帶清江引碧玉簫],是間于小令、套數之間的體裁,跟雙疊或三疊的詞調相似。
  戲曲,即金元時(shí)期流行于我國北方的雜劇。它的構成,有動(dòng)作、有說(shuō)白、有歌唱。表示動(dòng)作的術(shù)語(yǔ)叫做“科”,兩人對話(huà)叫做“賓”,一人自說(shuō)叫做“白”。整個(gè)劇本的重點(diǎn)是歌唱,每折戲都由主角一人(生或旦角)擔任,一唱到底,其他角色都有說(shuō)無(wú)唱。戲中主角的唱詞,就是各種曲調組成的散曲。
  散曲的興起,在元雜劇之先。小令與詞調同源,套數源自宋金時(shí)期的說(shuō)唱諸宮調。后來(lái),散曲與雜劇平行發(fā)展,雜劇的成就,遠遠超過(guò)了散曲。
  剛一接觸曲的人,往往會(huì )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wèn):曲和詩(shī)、詞有什么區別?它的特點(diǎn)是什么呢?
  曲,包括散曲和戲曲。散曲和詩(shī)、詞性質(zhì)相近。戲曲中的套曲,大體同于散曲中的套數,它的曲詞,也可以說(shuō)就是劇詩(shī)。所以,如果能分辨散曲和詩(shī)、詞的區別,也就能夠分辨曲和詩(shī)、詞的區別了。
  下面,試從襯字、聲韻、語(yǔ)言、題材四個(gè)方面談一談曲與詞的區別,即曲的特點(diǎn)。

  (一)可以有襯字
  曲中的小令或套曲,都屬于一定的宮調。每支曲子都有一個(gè)曲調,也就是曲牌。每個(gè)曲牌的字數、句式、平仄、押韻,都有規定。因此,寫(xiě)曲要根據曲牌的規定填寫(xiě),這同寫(xiě)詞要根據詞牌的規定填寫(xiě)一樣。但是,曲和詞有一個(gè)明顯的區別,就是詞一般不能隨意增加襯字,曲可以有襯字。比如:


    [越調]天凈沙     馬致遠
    枯藤老樹(sh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yáng)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越調]天凈沙     嚴忠濟

    寧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無(wú)權。大丈夫時(shí)乖命蹇,有朝一日天隨人愿,賽田文養客三千。

  第一首沒(méi)有襯字,第二首有三句加了襯字。這種情況,在詞中是不會(huì )有的。
  襯字大都用在句首,不用在句末。哪些句子可用襯字,沒(méi)有一定。每句襯字多少,也不一定,襯一個(gè)字至十幾個(gè)字甚至二十個(gè)字的都有。襯字還有比曲牌多至五倍以上的。一般說(shuō)來(lái),小令襯字少,套曲襯字多;南曲襯字少,北曲襯字多。在小令中,文字典雅的小令中襯字少,運用俗言俚語(yǔ)入曲的襯字多。通常是一句中襯一個(gè)字、三個(gè)字。

  (二)聲韻比較密
  曲韻和詞韻不同。詞韻比較寬,韻部相近的可以通用,又可以平、上、去三聲通葉。而曲的韻腳、聲調常是固定的。曲的韻字,有的該用上聲的地方不能用去聲;該用去聲的地方,不能用上聲。曲中北曲曲韻以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韻》為依據,分為19個(gè)韻部,凡入聲字都歸入平、上、去三聲字之中,這是和詞韻不同的地方。曲的用韻比較密,有的曲子甚至句句葉韻。詩(shī)詞是忌重韻的,曲不忌重韻,每首曲中,可以有兩個(gè)以上相同的韻腳。小令一般不隨便重韻;在一首散曲套數中,各曲之間可以重韻。

  (三)語(yǔ)言比較通俗

  詞與曲在語(yǔ)言方面各有不同的特色,曲的語(yǔ)言比較通俗、淺顯、自然、接近口語(yǔ),不避俗語(yǔ)方言,尤其是在襯字、襯句上。到明、清兩代,傳奇的曲文和一部分散曲,偏重詞藻的典雅華麗,已經(jīng)失去了宋元曲文的語(yǔ)言本色。

  (四)題材較為寬廣
  詞、曲和其他文學(xué)作品一樣,題材來(lái)源于社會(huì )生活,是作者對生活素材經(jīng)過(guò)選擇提煉加工的結果。由于詞和曲是兩種不同形式的文體,加之歷史的和社會(huì )的原因等等,曲的題材和詞的題材也各有不同特色。詞比較窄,曲卻十分寬。詞所反映的社會(huì )生活面受到一定的局限,而曲卻可以鋪寫(xiě)廣闊的社會(huì )生活,不受任何限制。


二、南曲和北曲的區別

  南曲和北曲是兩種不同的曲調,所以又稱(chēng)南調北調。南曲是宋元時(shí)期南方散曲、戲曲所用各種曲調的統稱(chēng);北曲是宋元時(shí)期北方散曲、戲曲所用各種曲調的統稱(chēng)。南北曲各有不同的特色。

  (一) 聲調不同

  南北曲在聲調上的不同特色,就是南曲聲調以婉轉為主,北曲聲調以遒勁為主。這是因為南曲為五音(也稱(chēng)五聲)調,就是我國古代五聲音階的宮、商、角、徵、羽五個(gè)音階。由于行腔迂緩,所以聲調比較婉轉。而北曲為七音(也稱(chēng)七聲)調,就是我國古代七聲音階中的七個(gè)音級,如宮、商、角、變徵(徵的低半音)、徵、羽、變宮(宮的低半音)。由于多兩個(gè)半音,又沒(méi)有入聲字,所以,發(fā)音較高;再加上節奏較緊促,所以,聲調比較遒勁。

  (二)板眼、襯字有別

  在唱曲時(shí),常用鼓板按節拍,凡是強拍都擊板,所以這拍為“板”;次強拍和弱拍用鼓簽敲鼓或者用手指按拍,分別稱(chēng)為“中眼”、 “小眼”。在四拍子中前一弱拍稱(chēng)“頭眼”,后一弱拍稱(chēng)“末眼”,總稱(chēng)“板眼”。北曲的板,可以根據需要增加,是活板。南曲除散板曲牌外,其余曲牌,每句板有定數,有定所,某板在何字,不能隨意增減移動(dòng),是死板。

  (三)伴奏器樂(lè )不同

  北曲的伴奏器樂(lè )以弦索為主,基本上是彈樂(lè )器,鼓板是依弦索所發(fā)出的旋律來(lái)按拍,在節拍上要求嚴格,鼓板只不過(guò)和它交相為用。南曲的伴奏器樂(lè )有鼓板,有簫管,基本上是吹樂(lè )器。簫管隨腔伴調,在節拍上靠鼓板來(lái)點(diǎn)明。這是就它們的主導部分而言,并不是絕對的。


三、散曲的種類(lèi)

  散曲只有曲子,沒(méi)有賓白,沒(méi)有科介,不用來(lái)在舞臺上表演故事,只用來(lái)清唱,所以又叫清曲。散曲又可以分為小令和散套兩種。小令還可以分為尋常小令、重頭、帶過(guò)曲、集曲四種。戲曲的曲子,是由散曲的套曲擴充而成的。因此,介紹元曲的種類(lèi),只要介紹散曲就可以了。
小令

  小令的體制比較短小,一般以一支曲子(也就是一個(gè)曲牌)為獨立單位,重頭和帶過(guò)曲雖然是兩支以上的曲子,但也不是成套的曲子,所以稱(chēng)小令。

  (一)尋常小令

  尋常小令,就是通常的小令,是指單支的曲子,大都一韻到底。它是小令中最簡(jiǎn)單的形式,其體制相當于詩(shī)的一首,詞的一闋。如:


    [中呂]山坡羊·潼關(guān)懷古    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guān)路。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wàn)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1.小令的特點(diǎn)

  小令很像一首單調的詞,也有點(diǎn)像一首句式參差不齊的小詩(shī)。主要特點(diǎn)是:
  (1)用韻更密:幾乎每句都要押韻,而且平、上、去三聲可以互押(詩(shī)和詞平仄韻都不能通押);
  (2)平仄更嚴:詩(shī)詞用字只限平仄,而小令仄聲字還得區分上、去;
  (3)通首只有一段:而詞則除少數令詞外,還有雙調、三疊、四疊;
  (4)可以另加襯字:這是小令與詩(shī)詞最顯著(zhù)的不同之處。
  小令由于體制短小精悍,便于運用,所以在元代散曲中,無(wú)論數量還是質(zhì)量都占居主要地位,與唐詩(shī)、宋詞并稱(chēng),鼎足而三。



  2.小令的曲牌
  小令跟詞一樣,每首都有一個(gè)曲調(也叫曲牌)。 《中原音韻》共收曲調315調;《太和正音譜》、 《北詞廣正譜》所收曲調稍多;清代王弈清等人編定的《欽定曲譜》,收曲調334調(南曲除外)。按宮調劃分:
  黃鐘宮  二十四調       南呂宮  二十一調
  正宮   二十五調       雙調   一百調
  大石調  二十一調       越調   三十五調
  小石調  五調         商調   十六調
  仙呂宮  四十一調       商角調  六調
  中呂宮  三十二調       般涉調  八調
  在這些曲調中,常用于小令的曲牌有:
  正宮:塞鴻秋、醉太平、小梁州、六么遍、叨叨令、鸚鵡曲;
  仙呂:寄生草、醉中天、一半兒、游四門(mén)、后庭花、青哥兒、四季花、錦橙梅、太常引;
  中呂:朝天子(謁金門(mén))、紅繡鞋、山坡羊、迎仙客、喜春來(lái)(陽(yáng)春曲)、上小樓、滿(mǎn)庭芳、喬捉蛇、鶻打兔、醉春風(fēng)、快活三、堯民歌、攤破喜春來(lái)、賣(mài)花聲(升平樂(lè ))、齊天樂(lè )帶過(guò)紅衫兒;
  南呂:四塊玉、閱金經(jīng)(金字經(jīng))、干荷葉、玉嬌枝、罵玉郎帶過(guò)感皇恩、采茶歌;
  雙調:大德歌、大德樂(lè )、沉醉東風(fēng)、碧玉簫、慶東原、駐馬聽(tīng)、撥不斷、壽陽(yáng)曲(落梅風(fēng))、折桂令(蟾宮曲)、百字折桂令、清江引、殿前歡、水仙子、雁兒落帶得勝令、新時(shí)令、秋江送、十棒鼓、祆神急、楚天遙、播海令、青玉案、殿前喜、華嚴贊、山丹花、魚(yú)游春水、驟雨打新荷、步步嬌、太平令、梅花酒、小將軍、搗練子、春閨怨、快活年、皂旗兒、慶宣和、風(fēng)入松;
  越調:天凈沙、小桃紅、憑欄人、寨兒令(柳營(yíng)曲)、黃薔薇帶慶元貞、糖多令;
  商調:梧葉兒(知秋令)、百字知秋令、望遠行、玉抱肚、秦樓月(憶秦娥)、滿(mǎn)堂紅、商調水仙子、芭蕉延壽、蝶戀花;
  黃鐘:人月圓、刮地風(fēng)、晝夜樂(lè )。
  其中最常見(jiàn)的曲牌是:叨叨令、寄生草、一半兒、太常引;紅繡鞋、山坡羊、迎仙客、喜春來(lái);四塊玉、閱金經(jīng)、干荷葉、采茶歌;沉醉東風(fēng)、慶東原、撥不斷、壽陽(yáng)曲、折桂令、清江引、殿前歡、水仙子;天凈沙、小桃紅、憑欄人、寨兒令;人月圓。


  3.小令同一調名詞與曲的不同:

  小令名稱(chēng)與詞調名稱(chēng)完全相同的為數很多,常見(jiàn)的有下面十多種:
  太常引  滿(mǎn)庭芳  賣(mài)花聲  齊天樂(lè )  青玉案  搗練子
  風(fēng)入松  糖多令  秦樓月(憶秦娥)    蝶戀花  人月圓
  晝夜樂(lè )  謁金門(mén)  感皇恩  駐馬聽(tīng)  望遠行

  名稱(chēng)雖然相同,平仄句式卻有各種不同,情況分別是:


  (1)基本相同的,如[風(fēng)入松]:


           曲(馬致遠)          詞(張炎)


  同名[風(fēng)入松]的曲和詞,句式基本相同,平仄押韻也基本一樣,僅末句有一字之差。(2)大同小異的,如[青玉案]:
         曲(無(wú)名氏)           詞(賀鑄)

  (3)完全不同的,如[搗練子];


            曲(楊景輝)          詞(李煜)嵐


  這兩調詞、曲,句式、平仄截然兩樣。
  此外,也有調名不同而句式、平仄完全一致的(除去襯字以外),如[一半兒](曲)之與[憶王孫] (詞)。

  (二)重頭小令

  曲中上下兩片聲調格律完全相同的,就是把聲調格律完全相同的曲調,重復填寫(xiě),叫重頭。至于填寫(xiě)多少,沒(méi)有限定,有的僅有兩首,有的多至百首。重頭的用韻、題目可以每首不同。
  如張養浩用[中呂·朝天子]的曲調,在《詠四景》的總題下,連續填寫(xiě)《春》、《夏》、 《秋》、 《冬》四首;鮮于必仁用[中呂·普天樂(lè )]的曲調,在《瀟湘八景》的總題下,連續填寫(xiě)《洞庭秋月》、 《煙寺晚鐘》、 《江天暮雪》、 《瀟湘夜雨》等八首,都是重頭。重頭多至百首的有《雍熙樂(lè )府》中所錄的詠《西廂》故事的[小桃紅]。這叫同調重頭。
  在散曲中有一種用不同的幾個(gè)曲調相間而列,采用問(wèn)答形式重復填寫(xiě)的作品,如王曄、朱凱合寫(xiě)的《雙漸小卿問(wèn)答》十六首,用[慶東原]、 [折桂令]、 [殿前歡]、[水仙子]四個(gè)曲調錯綜排列,叫異調重頭。



  (三)帶過(guò)曲

  帶過(guò)曲也是小令的一種體式。用二支或三支不同曲調的曲子組成一曲,這兩支或三支曲子之間的音律必須銜接。帶過(guò)曲一般填寫(xiě)到三支為止,如果還要繼續填寫(xiě),就不如改作套曲。帶過(guò)曲可以用“帶過(guò)”兩字,如[雁兒落帶過(guò)得勝令];也可以用一個(gè)“帶”字或者“過(guò)”字或者“兼”字,如[雁兒落帶得勝令]、 [雁兒落過(guò)得勝令]、 [雁兒落兼得勝令];但也有的只把幾個(gè)曲牌連寫(xiě)在一起,如[罵玉郎感皇恩采茶歌]。帶過(guò)曲有“北帶過(guò)曲(北帶北)”、 “南帶過(guò)曲(南帶南)”以及“南北兼帶”三種。

  據《全元散曲》,元人小令中帶過(guò)曲共有26種形式,即: [一錠銀過(guò)大德樂(lè )]、[十二月過(guò)堯民歌]、 [山坡羊過(guò)青哥兒]、 [玉嬌枝過(guò)四塊玉]、 [叨叨令過(guò)折桂令]、[快活三過(guò)朝天子]、 [快活三過(guò)朝天子四換頭]、 [快活三過(guò)朝天子四邊靜]、 [那吒令過(guò)鵲踏枝寄生草]、 [沽美酒過(guò)太平令]、 [沽美酒過(guò)快活年]、 [脫布衫過(guò)小梁州]、[水仙子過(guò)折桂令] (一名[湘妃游月宮])、 [雁兒落過(guò)得勝令] (一名[鴻門(mén)凱歌]),[雁兒落過(guò)清江引]、 [雁兒落過(guò)清江引碧玉簫]、 [喜春來(lái)過(guò)普天樂(lè )]、 [黃薔薇過(guò)慶元貞]、 [楚天遙過(guò)清江引]、 [殿前喜過(guò)播海令大喜人心]、 [齊天樂(lè )過(guò)紅衫兒]、 [對玉環(huán)過(guò)清江引]、 [醉高歌過(guò)紅繡鞋]、 [醉高歌過(guò)喜春來(lái)]、 [醉高歌過(guò)攤破喜春來(lái)]、[罵玉郎過(guò)感皇恩采茶歌]等。

  帶過(guò)曲限制較嚴,最常見(jiàn)的有以下四種:
  1.正宮: [脫布衫]帶過(guò)[小梁州];
  2.南呂: [罵玉郎]帶過(guò)[感皇恩]、 [采茶歌], [哭皇天]帶過(guò)[烏夜啼];
  3.雙調: [雁兒落]帶過(guò)[得勝令], [水仙子]帶過(guò)[折桂令];
  4.中呂: [齊天樂(lè )]帶過(guò)[紅衫兒]等等。
  帶過(guò)曲要求一韻到底,書(shū)寫(xiě)時(shí)曲牌一起寫(xiě)在前面,曲中兩調中間空一個(gè)字的位置隔開(kāi)。
  怎樣區別帶過(guò)曲中的北帶過(guò)曲、南帶過(guò)曲、南北兼帶呢?這就要查一下帶過(guò)曲所用的曲牌。如果曲牌屬北曲,就是北帶過(guò)曲;如果曲牌屬南曲,就是南帶過(guò)曲;如果曲牌有北曲有南曲,就是南北兼帶。有少數曲牌,南曲有,北曲也有,如[紅繡鞋]等,就需要查對《曲譜》,才能分辨清楚。


套數

  (一)套數的特點(diǎn)

  套數又叫做散套或套曲。它是由兩支以上的宮調相同的曲聯(lián)綴而成的組曲。
  因為套數有長(cháng)短伸縮的自由,所以比小令更便于表現紛繁復雜的內容。同套的套曲原則上必須用同一個(gè)宮調的曲牌,而且必須一韻到底。例如:

    [雙調]夜行船·秋 思     馬致遠
    百歲光陰如夢(mèng)

,重回首往事堪
。今日春來(lái),明朝花
。急罰盞夜闌燈
。
    [喬木查]想秦宮漢
,都做了衰草牛羊
。不恁么漁樵無(wú)話(huà)
??v荒墳斷碑,不辨龍
。
    [慶宣和]投至狐蹤與鼠
,鼎足三分半腰
。知他是魏

    [落梅風(fēng)]天教你富,莫太
無(wú)多時(shí)好天良
看錢(qián)奴硬將心似
負錦堂風(fēng)

    [風(fēng)入松]眼前紅日又西
曉來(lái)清鏡添白
上床與鞋履相
莫笑鳩巢計拙,葫蘆提一向裝

  [撥不斷]利民竭,是非絕。紅塵不向門(mén)前惹,綠樹(shù)偏宜屋角惹。青山正補墻頭缺,竹籬茅舍。
  [離亭燕煞]蛩吟一覺(jué)才寧貼,雞鳴萬(wàn)事無(wú)休歇。爭名利,何時(shí)是徹。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釀蜜,鬧攘攘蠅爭血。斐公綠野堂,陶令白蓮社。愛(ài)秋來(lái)那些:和露摘黃花,帶霜烹紫蟹,煮酒燒紅葉。人生有限杯,幾個(gè)登高節。囑咐俺頑童記者:便北海探吾來(lái),道東籬醉了也。
  這首《秋思》,是完全符合套數的要求的。曲中所用的[夜行船]、 [喬木查]、[慶宣和]、 [落梅風(fēng)]、 [風(fēng)入松]、 [撥不斷]、 [離亭燕煞]等七個(gè)曲牌,都屬于“雙調”這個(gè)宮調。全調所用的韻字是蝶、嗟、謝、滅、闕、野、說(shuō)、蛇、穴、杰、折、耶、耶、奢、夜、鐵、月、斜、車(chē)、雪、別、呆、竭、絕、惹、遮、缺、舍、貼、歇、徹、血、社、些、葉、節、者、也,押的是“車(chē)遮”韻。
  由于某種需要,雜劇可以“借宮”,即宮調相近的曲牌可以相互借用;套數卻不允許借宮。

  (二)套數的組成

  套數的聯(lián)綴有一定的要求:

  1.每套至少要有一個(gè)正曲和一個(gè)尾聲。這是最簡(jiǎn)單的;繁復的可以多達幾十個(gè)曲子,如元人劉時(shí)中的套曲[正宮·端正好] 《上高監司》,就多達34調。

  2.調與調之間的聯(lián)綴次序有一定限制,不能顛倒。用哪個(gè)曲牌做引子(開(kāi)頭),用哪些曲牌做過(guò)曲(中間部分),用哪個(gè)曲牌做煞尾,都有大致的規律。周志輔的《元明樂(lè )府套數舉略》 (自印本),它從《太平樂(lè )府》、 《陽(yáng)春白雪》等12種元明樂(lè )府中,用表格形式,將其“套數中宮調相同者”加以類(lèi)聚,在該書(shū)“北曲·正宮”一表中,共列套數109,其中第一首曲為[端正好]的計98,可見(jiàn)[正宮]套數的首曲為[端正好]幾乎是定型的; [端正好]之后,緊接著(zhù)用[滾繡球]的又占92,可見(jiàn)[端正好]之后聯(lián)[滾繡球],也同樣幾乎是定型的。其他還有,如:

  (1) [正宮]套數在[滾繡球]之后常聯(lián)[倘秀才]; [小梁州]之后必聯(lián)[么篇](只偶有例外); [脫布衫]又常帶[小梁州]。
  (2) [仙呂宮]套數的首曲多用[點(diǎn)絳唇] (或[八聲甘州]),接著(zhù)例用[混江龍]; [混江龍]后常用[油葫蘆]、 [天下樂(lè )]; [天下樂(lè )]后又多續用[那吒令]、[鵲踏枝]、 [寄生草]; [六么序]必聯(lián)[么篇]; [后庭花]多帶[青哥兒]。
  (3) [南呂宮]套數首曲例用[一枝花],其后率用[梁州第七]; [罵玉郎]之后常聯(lián)[感皇恩]、 [采茶歌]; [哭皇天]必帶[烏夜啼]。
  (4) [中呂宮]套數首曲例用[粉蝶兒],接著(zhù)多用[醉春風(fēng)]; [上小樓]之后多聯(lián)[么篇]; [十二月]必帶[堯民歌]; [快活三]必帶[朝天子];借[般涉][煞],其前必先用[耍孩兒]。
  (5) [雙調]套數首曲多用[新水令]或[五供養]; [新水令]后,大多用[駐馬聽(tīng)]、 [沉醉東風(fēng)]、 [步步嬌]; [雁兒落]常帶[得勝令]; [沽美酒]常帶[太平令]; [側磚兒]常帶[竹枝歌]; [甜水令]常帶[折桂令]; [川撥棹]常與[七弟兄]、 [梅花酒]、 [收江南]連用。
  (6) [黃鐘宮]套數首曲例用[醉花陰],接著(zhù)例用[喜遷鶯]、 [出隊子]; [出隊子]之后多用[刮地風(fēng)]。
  (7) [越調]套數首曲例用[斗鵪鶉],其后例用[紫花兒序]; [紫花兒序]后多用[小桃紅]; [麻郎兒]必聯(lián)[么篇]; [禿廝兒]多帶[圣藥王]。
  (8) [商調]套數首曲率用[集賢賓],其后率用[逍遙樂(lè )]。
  (9) [大石調]套數首曲多用[念奴嬌]或[六國朝]等等。
  此外,曲還有“么篇”的做法,即一個(gè)曲子完了,如果意猶未盡,可按原調重復一遍。么篇有時(shí)也用“前腔”二字表示。大概后首開(kāi)始時(shí)換頭的,統稱(chēng)為“么篇”;后首與前首完全相同的,叫做“前腔”。
  “么篇”只能出現一次, “前腔”可以出現兩次以上。

  據席金友《詩(shī)詞基本知識》介紹,散曲作為一種詩(shī)體,大有用武之地;它在很多方面比舊體詩(shī)詞更接近新體詩(shī),對于今天新詩(shī)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借鑒作用。這是因為:
  第一,散曲句式比詞更為復雜多樣,有少到一字二字成句的,也有長(cháng)達二三十字一句的(這在詞中頗為罕見(jiàn))。這樣,就可以使詩(shī)歌的語(yǔ)言更加接近口語(yǔ)化,既能唱,又易懂。
  其次,散曲用詞造語(yǔ)不避俚俗,而以逼真和盡情為貴,一般句子都比較口語(yǔ)化。這就可以大大增加詩(shī)歌語(yǔ)言的形象性和生動(dòng)性,引人入勝。
  第三,散曲可以任意加入襯字,有很大的靈活性和伸縮性;而且這些襯字往往多用形容性質(zhì)的俗語(yǔ)口語(yǔ)。這樣就可以增強詩(shī)歌的表現力和清新活潑的性質(zhì),能夠繪聲繪形、淋漓酣暢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最后,在音韻上,散曲格律雖然比詩(shī)詞更為嚴密,但是押韻卻可以平上去三聲互押。這就給作者提供了運用語(yǔ)言的自由(盡管這種自由仍在格律限度以?xún)?。

  總之,散曲這些特點(diǎn),可以使詩(shī)歌進(jìn)一步口語(yǔ)化,平仄、用韻,既有規范,又有伸縮余地。如果驅遣得當,用來(lái)抒情敘事,可以收到亦莊亦諧、曲盡其妙的藝術(shù)效果。
四、曲的體制

  關(guān)于曲的體制,分宮調、曲牌、曲韻、平仄、對仗、襯字等六個(gè)問(wèn)題來(lái)談。

  (一)宮調
  我國古代音樂(lè ),把調式叫做宮調。我國古代樂(lè )律有十二律呂,就是十二個(gè)半音階的名稱(chēng),這十二個(gè)半音階,六個(gè)單數的叫“律”,六個(gè)雙數的叫“呂”。 “六律”、 “六呂”,合起來(lái)統稱(chēng)“律呂”,也叫“十二律”。十二律的音名,從低到高依次為:
  六律: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wú)射;
  六呂:大呂、夾鐘、仲呂、林鐘、南呂、應鐘。
  這十二律呂,黃鐘聲最低,黃鐘以上,遞高半音階,至應鐘為止,相當于西洋音樂(lè )的十二調。
  古代的五音,或稱(chēng)五聲,按照音樂(lè )從低到高排列,形成一個(gè)五聲音階。五音加上二變,成為七音,或稱(chēng)七聲,按照樂(lè )音從低到高排列,七聲音階的音名是: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相當于現在音樂(lè )簡(jiǎn)譜上的1、2、3#、4、5、6、7。
  在十二律中,任何一個(gè)音都可以作宮。例如黃鐘宮,就是以黃鐘作為宮音,大呂宮,就是以大呂作為宮音。用十二律和宮相乘的叫做“宮”,用十二律和商、角、徵、羽等相乘的叫做“調”,統稱(chēng)“宮調”。以宮聲為主的調式稱(chēng)“宮”,而以商、角、徵、羽等其他各聲為主的調式稱(chēng)“調”,如商調、角調、徵調、羽調等。 “宮”和“調”自宋元以來(lái)已不太區別,所以統稱(chēng)“宮調”。曲的宮調出于隋唐燕樂(lè ),以琵琶四弦定為宮、商、角、羽四聲,每弦上構成七調,共得二十八宮調。元曲用六宮十一調,統稱(chēng)十七調,南曲用五宮八調,統稱(chēng)十三調。而在實(shí)際運用上,南北曲常用的只有五宮四調,統稱(chēng)九宮,或南北九宮。這些宮調是:
  北曲有六宮十一調:
  六宮:黃鐘宮  正宮  仙呂宮  南呂宮  中呂宮  道宮
  十一調:大石調  小石調  般涉調  商角調  角調  高平調  歇指調
    宮調  商調  越調  雙調
  南曲有六宮七調:
  六宮:黃鐘宮  正宮  仙呂宮  中呂宮  南呂宮  道宮
  七調:大石調  商調  越調  雙調  羽調  般涉調  小石調
  九宮或南北九宮:
  五宮:正宮  中呂宮  南呂宮  仙呂宮  黃鐘宮
  四調:大石調  雙調  商調  越調
  曲的每一個(gè)宮調,都有它的音律風(fēng)格,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曾對北曲十七宮調的音律風(fēng)格作過(guò)分析?,F錄如下:
  六宮:
  仙呂調清新綿邈        南呂宮感嘆傷悲
  中呂宮高下閃賺        黃鐘宮富貴纏綿
  正宮惆悵雄壯         道宮飄逸清幽
  十一調:
  大石風(fēng)流醞藉         小石旖旎嫵媚
  高平條揚滉漾         般涉拾掇坑塹
  歇指急并虛歇         商角悲傷婉轉
  雙調健棲激裊         商調凄愴怨慕
  角調嗚咽悠揚         宮調典雅沉重
  越調陶寫(xiě)冷笑
  簡(jiǎn)言之,黃鐘、雙調多用于喜劇,仙呂也近于喜劇,南呂、商調多用于悲劇,中呂、正宮、大石、越調既用于喜劇也用于悲劇,但這只是大體而言,不是絕對的。
  曲中的套曲,包括戲曲套數和散曲套數,是由兩支以上同一宮調的不同曲牌相而成。但是,宮調不同的曲牌,如果笛色相同,一般也可互借入套,即借用屬于其他宮調的曲牌入套。這就是“借宮”。戲曲套數中,常有借宮的情況,如王實(shí)甫的《西廂記》雜劇第一本第二折的聯(lián)套是:
  [中呂·粉蝶兒]—[醉春風(fēng)]—[迎仙客]—[石榴花]—[斗鵪鶉]—[上小樓]—[幺]—[脫布衫]—[小梁州]—[么]—[快活三]—[朝天子]—[四邊靜]—[哨遍]—[耍孩兒]—[五煞]—[四煞]—[三煞]—[二煞]—[尾聲]
  這套套曲中, [脫布衫]、 [小梁州]屬[正宮], [哨遍]、 [耍孩兒]屬[般涉調], [中呂宮]借[正宮]的[脫布衫]、 [小梁州],借[般涉調]的[哨遍]、 [耍孩兒]。
  和戲曲套數一樣,散曲套數也有借宮的情況。但是,套曲中不是所有宮調不同笛色相同的曲子都可以互借入套,有些是不可以互借的。據王力《漢語(yǔ)詩(shī)律學(xué)》,一般借宮的情況是:
  1.[正宮]可借: [中呂宮]的[叫聲]、 [鮑老兒]、 [十二月]、 [堯民歌]、[快活三]、 [朝天子]、 [喜春來(lái)]、 [醉高歌]; [仙呂宮]的[村里迓鼓]、 [元和令]、 [勝葫蘆]、 [上馬嬌]、 [高過(guò)金盞兒]; [雙調]的[牡丹春]。
  2.[仙呂宮]可借: [雙調]的[得勝樂(lè )]。
  3.[南呂宮]可借: [黃鐘宮]的[神仗兒]; [雙調]的[水仙子]、 [荊山玉]、[竹枝歌]。
  4.[中呂宮]可借: [正宮]的[滾繡球]、 [倘秀才]、 [脫布衫]、 [小梁州]、[伴讀書(shū)]、 [笑和尚]、 [白鶴子]、 [雙鴛鴦]、 [蠻姑兒]、 [窮西河]、 [六么遍]、[呆骨朵]; [仙呂宮]的[六么序]、 [后庭花]; [般涉調]的[哨遍]、 [耍孩兒]、[墻頭花]。
  5.[雙調]可借: [南呂宮]的[干荷葉]、 [梧桐樹(shù)]、 [金字經(jīng)]; [仙呂宮]的[金盞兒]; [中呂宮]的[賣(mài)花聲煞]。
  6.[越調]可借: [仙呂宮]的[醉中天]、 [醉扶歸]。
  7.[商調]可借: [仙呂宮]的[后庭花]、 [柳葉兒]、 [青哥兒]、 [雙雁兒]、[上京馬]、 [四季花]、 [元和令]、 [上馬嬌]、 [游四門(mén)]、 [勝葫蘆]; [雙調]的[雁兒落]、 [春閨怨]、 [牡丹春]、 [秋江送]; [正宮]的[小梁州]; [中呂宮]的[山坡羊]; [黃鐘宮]的[節節高]、 [四門(mén)子]。

  (二)曲牌
  據《中原音韻》統計,北曲共十二宮調335個(gè)曲調。十二個(gè)宮調是:
  (1)黃鐘(2)正宮(3)大石調(4)小石調
  (5)仙呂(6)中呂(7)南呂(8)雙調
  (9)越調(10)商調(11)商角調(12)般涉調
  元曲最常用的是正宮、仙呂、中呂、南呂和雙調;其次是越調和商調,再次是大石和黃鐘。小石、商角和般涉三調最罕見(jiàn)。七種常用宮調的曲牌是:
  1.正宮: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塞鴻秋、倘秀才、脫布衫、小梁州、醉太平、芙蓉花、菩薩蠻、月照庭、六么遍(柳梢青)、甘草子、三煞、煞尾;
  2.仙呂:端正好、賞花時(shí)、八聲甘州、點(diǎn)絳唇、混江龍、油葫蘆、天下樂(lè )、后庭花、寄生草、那吒令、鵲踏枝、醉中天、憶王孫、一半兒、瑞鶴仙、六么令、四季花、雙雁子、太常引、柳外樓、賺煞尾;
  3.中呂:粉蝶兒、醉春風(fēng)、石榴花、斗鵪鶉、上小樓、迎仙客、普天樂(lè )、喜春來(lái)(陽(yáng)春曲)、滿(mǎn)庭芳、快活三、堯民歌、朝天子(謁金門(mén))、四邊靜、齊天樂(lè )、蘇武持節(山坡羊)、賣(mài)花聲(升平樂(lè ))、攤破喜春來(lái)、煞尾;
  4.南呂:一枝花、梁州第七、牧羊關(guān)、玄鶴鳴(哭皇天)、烏夜啼、罵玉郎、感皇恩、采茶歌(楚江秋)、賀新郎、梧桐樹(shù)、紅芍藥、四塊玉、草池春、鵪鶉兒、玉交枝、黃鐘尾;
  5.雙調:新水令、駐馬聽(tīng)、沉醉東風(fēng)、夜行船、銀漢浮槎(喬木查)、慶宣和、慶東原、風(fēng)入松、雁兒落(平沙落雁)、得勝令(陣陣贏(yíng)、凱歌回)、水仙子(凌波仙、湘妃怨)、滴滴金(甜水令)、折桂令(秋風(fēng)第一枝、天香引、蟾宮引、步蟾宮)、喬牌兒、步步嬌、沽美酒、梅花酒、收江南、清江引、牡丹春、漢江秋、慶豐年、小陽(yáng)關(guān)、搗練子(胡搗練)、太平令、快活年、行香子、錦上花、碧玉簫、楚天遙、天仙令、大喜人心、醉東風(fēng)、減字木蘭花、青玉案、魚(yú)游春水、離亭燕帶歇指煞、離亭燕煞;
  6.越調:斗鵪鶉、紫花兒序、金蕉葉、小桃紅、天凈沙、調笑令(含笑花)、禿廝兒(小沙門(mén))、圣藥王、麻郎兒、絡(luò )絲娘、東原樂(lè )、綿搭絮、拙魯速、雪里梅、古竹馬、寨兒令(柳營(yíng)曲)、三臺印(鬼三臺)、梅花引、南鄉子、唐多令、雪中梅、煞、尾聲;
  7.商調:集賢賓、逍遙樂(lè )、掛金索、上京馬、梧葉兒(知秋令)、醋葫蘆、浪里來(lái)、金菊香、雙雁兒、望遠行、玉抱肚、秦樓月、高平煞、尾聲。
  這里,有兩種情況需要說(shuō)明:第一,從上列曲牌可以發(fā)現,有同一曲牌分別列入兩種(或更多)宮調而名稱(chēng)略有不同的,如仙呂[雙雁子] (雙燕子)即商調[雙雁兒]。第二,有些曲牌相同而字、句完全不同的,如[端正好] (正宮與仙呂不同)、 [上京馬] (仙呂與商調不同)、 [紅芍藥] (中呂與南呂不同)等等。
  根據任中敏《散曲概論》一書(shū)統計,北曲曲牌中,小令專(zhuān)用的曲牌有五十多個(gè),這就是:
  [正宮]: [醉太平]、 [叨叨令]、 [塞鴻秋]、 [鸚鵡曲]、 [小梁州];
  [仙呂]: [寄生草]、 [醉中天]、 [一半兒]、 [游四門(mén)]、 [太常引]、 [后庭花]、 [青哥兒]、 [四季花];
  [中呂]: [山坡羊]、 [紅繡鞋]、 [陽(yáng)春曲]、 [迎仙客]、 [賣(mài)花聲]、 [醉春風(fēng)]、 [朝天子]、 [快活三]、 [堯民歌]、 [上小樓]、 [滿(mǎn)庭芳]、 [喬捉蛇]、 [鶻打兔]、 [齊天樂(lè )帶過(guò)紅衫兒];
  [南呂]: [四塊玉]、 [閱金經(jīng)]、 [干荷葉]、 [罵玉郎帶過(guò)感皇恩采茶歌];
  [雙調]: [清江引]、[殿前歡]、 [水仙子]、 [折桂令]、 [落梅風(fēng)]、 [慶東原]、 [撥不斷]、 [沉醉東風(fēng)]、 [雁兒落帶得勝令]、 [駐馬聽(tīng)]、 [慶宣和]、 [風(fēng)入松];
  [越調]: [天凈沙]、 [小桃紅]、 [寨兒令]、 [糖多令]、 [憑欄人];
  [商調]: [知秋令]、 [玉抱肚]、 [秦樓月]、 [商調水仙子]、 [蝶戀花];
  [黃鐘]: [人月圓]、 [刮地風(fēng)]、 [晝夜樂(lè )]等。
  其中常用曲牌,只有[山坡羊]等幾個(gè)(其中標“△”號的為最常用的):
  [黃鐘宮]: [晝夜樂(lè )]、 [人月圓]、 [紅衲襖]、 [賀圣朝];
  [正宮]: [黑漆弩]、 [甘草子]、 [漢東山];
  [仙呂宮]: [錦橙梅]、 [太常引]、 [三番玉樓人];
  [南呂宮]: [干荷葉];
  [中呂宮]:△[山坡羊]、 [喬捉蛇]、 [鶻打兔]、 [攤破喜春來(lái)];
  [大石調]: [百字令]、 [喜梧桐]、 [初生月兒]、 [陽(yáng)關(guān)三疊];
  [小石調]: [青杏兒]、 [天上謠];
  [高平調]: [木蘭花]、 [于飛樂(lè )]、 [青玉案];
  [商調]: [秦樓月]、 [桃花浪]、 [滿(mǎn)堂紅]、 [芭蕉延壽];
  [越調]:△[憑欄人]、 [糖多令];
  [雙調]: [新時(shí)令]、 [十棒鼓]、 [秋江送]、 [大德樂(lè )]、△[大德歌]、 [襖神急]、 [楚天遙]、 [青玉案] (與詞同)、 [殿前喜]、 [皂旗兒]、 [枳郎兒]、 [華嚴贊]、 [得勝樂(lè )]、 [山丹花]、 [掃晴娘]、 [魚(yú)游春水]、 [驟雨打新荷]、 [河西水仙子]、 [河西六娘子]、 [百字折桂令]。
  北曲曲牌中,小令和套曲兼用的曲牌,有六十多個(gè),其中常用的有三十幾個(gè):
  [黃鐘宮]: [刮地風(fēng)]、 [出隊子];
  [正宮]:△[塞鴻秋]、△[叨叨令]、△[醉太平]、 [小梁州]、 [六么遍]、[白鶴子];
  [仙呂宮]: [后庭花]、 [醉扶歸]、 [游四門(mén)]、△[寄生草]、△[醉中天]、[節節高]、 [金盞兒]、△[一半兒]、 [憶王孫]、 [賞花時(shí)];
  [南呂宮]:△[金字經(jīng)]、△[四塊玉]、 [玉交枝]、 [梁州];
  [中呂宮]:△[滿(mǎn)庭芳]、△[喜春來(lái)]、△[醉高歌]、△[紅繡鞋]、△[普天樂(lè )]、△[朝天子]、 [上小樓]、△[迎仙客]、 [四邊靜]、 [四換頭]、△[掛枝兒];
  [般涉調]: [耍孩兒];
  [商調]:△[梧葉兒]、 [涼亭樂(lè )]、 [醋葫蘆];
  [越調]:△[天凈沙]、△[小桃紅]、△[寨兒令]、 [黃薔薇]、 [雪里梅];
  [雙調]:△[折桂令]、△[水仙子]、△[慶東原]、△[駐馬聽(tīng)]、△[撥不斷]、△[清江引]、△[落梅風(fēng)]、△[沉醉東風(fēng)]、△[步步嬌]、 [碧玉簫]、 [沽美酒]、△[殿前歡]、 [阿納忽]、△[慶宣和]、 [賣(mài)花聲]、△[得勝令]、 [春閨怨]、 [風(fēng)入松]、△[胡十八]、 [月上海棠]、 [快活年]、 [牡丹春]。
  北曲帶過(guò)曲,有三十幾種,其中常用的,約七種:
  [正宮]:△[脫布衫帶小梁州]、 [小梁州帶風(fēng)入松];
  [仙呂宮]: [后庭花帶青哥兒]、 [那吒令帶鵲踏枝寄生草];
  [南呂宮]: [罵玉郎帶采茶歌]、△[罵玉郎帶感皇恩采茶歌];
  [中呂宮]: [十二月帶堯民歌]、 [醉高歌帶喜春來(lái)]、 [醉高歌帶攤破喜春來(lái)]、[醉高歌帶紅繡鞋]、 [快活三帶朝天子]、 [快活三帶朝天子四換頭]、 [快活三帶朝天子四邊靜]、 [齊天樂(lè )帶紅衫兒];
  [越調]:△[水仙子帶折桂令]、△[雁兒落帶得勝令]、 [雁兒落帶清江引]、[雁兒落帶清江引碧玉簫]、 [一錠銀帶大德樂(lè )]、△[沽美酒帶太平令]、 [沽美酒帶快活年]、△[對玉環(huán)帶清江引]、 [楚天遙帶清江引]、 [梅花酒帶七弟兄]、 [竹枝歌帶側磚兒]、 [江兒水帶碧玉簫]、 [錦上花帶清江引碧玉簫];
  [中呂帶雙調]: [醉高歌帶殿前歡]、 [滿(mǎn)庭芳帶清江引];
  [正宮帶雙調]: [叨叨令帶折桂令]。
  南曲曲牌中,小令用的曲牌,也只有幾個(gè):
  [仙呂宮]
  原調:△[皂羅袍]、 [桂枝香]、 [排歌]、 [浪淘沙]、 [月兒高]、△[傍妝臺]、 [月中花]、△[解三酲]、 [河西柳]、 [春從天上來(lái)];
  集曲:△[醉羅歌]、 [月云高]、 [甘州歌]、 [解袍歌]、 [一封書(shū)]、 [解酲歌]、 [醉花云]、 [香轉南枝]、 [月照山]、 [鬧十八]、 [九回腸]、 [十二紅]、[醉歸花月渡]、 [二犯桂枝香]、 [二犯月兒高]、 [二犯傍妝臺];
  [正宮]
  原調: [玉芙蓉]、 [錦纏道];集曲: [錦亭樂(lè )];
  [大石調]
  原調: [催拍]、 [兩頭南]、 [兩頭蠻]、 [紅葉兒];
  [中呂宮]
  原調: [泣顏回]、△[駐云飛]、 [普天樂(lè )]、△[駐馬聽(tīng)]、 [石榴花]、 [永團圓]、 [番馬舞秋風(fēng)];
  集曲: [榴花泣]、 [倚馬待風(fēng)云];
  [南呂宮]
  原調: [一江風(fēng)]、△[懶畫(huà)眉]、 [梁州序]、 [大勝樂(lè )]、 [賀新郎]、 [宣春令]、 [銷(xiāo)金帳]、 [香羅帶];
  集曲:△[羅江怨]、 [三學(xué)士]、 [七犯玲瓏]、 [六犯清音]、 [梁州新郎]、[梁溪劉大香]、 [浣紗劉月蓮]、 [六犯碧桃花]、 [七賢過(guò)關(guān)]、 [巫山十二峰]、 [九疑山]、 [八室?jiàn)y]、 [仙桂引]、 [仙子步蟾宮];
  [黃鐘宮]
  原調: [侍香金童]、 [傳言玉女]、 [啄木兒]、 [畫(huà)眉序];
  [越調]
  原調: [綿搭絮];
  [商調]
  原調:△[黃鶯兒]、△[集賢賓]、△[山坡羊]、 [高陽(yáng)臺]、 [水紅花];
  集曲:△[金絡(luò )索]、 [黃羅歌]、 [鶯花皂]、 [山羊五更轉]、 [梧蓼金羅]、[黃鶯學(xué)畫(huà)眉];
  [小石調]
  原調: [驟雨打新荷]、 [象牙床];
  [羽調]
  原調: [馬鞍兒]
  集曲: [勝如花]、 [四季盆花燈];
  [雙調]
  原調:△[玉抱肚]、△[鎖南枝]、 [風(fēng)入松]、 [四塊金]、 [玉交枝]、 [柳搖金]、 [朝天歌]、 [江兒水]、 [孝順歌]、 [步步嬌]、 [淘金令]、 [轉調淘金令]、[錦法經(jīng)]、 [四朝元];
  集曲:△[二犯江兒水]、 [嬌鶯兒]、 [江頭金桂]、 [孝南歌]、 [二犯柳搖金]、[孝南枝]、 [六么令犯]、 [玉枝供]、 [落韻瑣南枝]、 [攤破金字令]、 [折桂朝天令]、 [錦堂月]、 [玉江引];
  此外,南曲帶過(guò)曲有[仙呂入雙調·朝天歌帶朝元令]、 [雙調·鎖南枝帶羅江怨]等,南北兼帶有[中呂·南紅繡鞋帶北紅繡鞋]、 [南呂·南楚江情帶北金字經(jīng)]等。曲牌和詞牌就有很多名稱(chēng)相同,但是內容并不完全一致,細別之,有以下三種情況:
  (1)名稱(chēng)和字、句同的,有:
  點(diǎn)絳唇  太常引  憶王孫  風(fēng)入松(同詞的第一體)  糖多令  秦樓月(同上片或同下片)  南鄉子  念奴嬌  鵲踏枝(雙調)  青杏兒  鷓鴣天
  (2)名稱(chēng)相同而字、句大致相同的,有:
  青玉案  憶帝京  粉蝶兒  晝夜樂(lè )  喜遷鶯  女冠子  歸塞北(望江南)  醉春風(fēng)  夜行船  梅花引  集賢賓  瑞鶴仙
  (3)名稱(chēng)相同則字、句不同的,有:
  搗練子  調笑令  醉太平  賀圣朝  鵲踏枝(仙呂)  感皇恩  離亭宴(燕)  六么令  八聲甘州  哨遍  踏莎行  應天長(cháng)  后庭花  望遠行  烏夜啼  賀新郎  滿(mǎn)庭芳  最高樓(醉高歌)  女冠子  滾繡球  天下樂(lè )  朝天子  齊天樂(lè )  賣(mài)花聲  玉交枝  駐馬聽(tīng)  滴滴金  減字木蘭花 金蕉葉 逍遙樂(lè ) 黃鶯兒 玉抱肚 垂絲釣
  有些曲調,雖然名稱(chēng)與詞牌不同,但是平仄、句式卻非常近似。這可以看做是詞的變相。最突出的例子是[一半兒] (曲)和[憶王孫] (詞)。試比較下列兩例:
  一半兒·野橋     張可久
  海棠香雨污吟袍,薜荔空墻閑酒瓢,楊柳曉風(fēng)涼野橋。放詩(shī)豪,一半兒行書(shū),一半
  兒草。
  憶王孫·香閨     秦觀(guān)
  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高樓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mén)。
  這一曲一詞,如果去掉曲的末行襯字“兒”,那么,二者的平仄、句式、用韻幾乎完全相同。所不同的僅僅在于末句用韻的平仄。但實(shí)際上,曲的末句也有用平韻的,而詞的末句也有用仄韻的。不過(guò),詞、曲這種句式幾乎全同的情況,畢竟只占極少數。

  (三)曲韻
  元代周德清參照大量元曲作品的押韻情況,寫(xiě)成《中原音韻》一書(shū),把北曲的韻部分為十九部,即:
  第一部:東鐘     第二部:江陽(yáng)     第三部:支思
  第四部:齊微     第五部:魚(yú)?!    〉诹?皆來(lái)
  第七部:真文     第八部:寒山     第九部:桓歡
  第十部:先無(wú)     第十一部:蕭豪    第十二部:歌戈
  第十三部:家麻    第十四部:車(chē)遮    第十五部:庚青
  第十六部:尤侯    第十七部:侵尋    第十八部:監咸
  第十九部:廉纖
  因元代北方官話(huà)已無(wú)入聲,而曲韻普遍是平上去三聲通押,如張養浩[山坡羊]《潼關(guān)懷古》,所用韻字有去聲“聚、怒、路、處”、上聲“土、苦”和平聲“都、躕”,即平上去三聲通押,故曲韻不另立上去兩聲的韻目。
  曲韻與詞韻相比,雖然“若專(zhuān)就舒聲(平上去三聲)而論,曲韻卻比詞韻分得更細。曲韻的舒聲共有十九部,而詞韻的舒聲只有十四部” (《漢語(yǔ)詩(shī)律學(xué)》),但不能因此就認為曲韻比詞韻要求嚴,這是因為:
  1.曲韻把詞韻的第三支“支”“脂”“之”“微”“齊”“灰”分為“支思” (第三部)和“齊微” (第四部)兩部;把詞韻的第七部“元”“寒”“桓”“刪”“山”“先”“仙”分為“寒山” (第八部)、 “桓歡” (第九部)和“先天” (第十部)三部;把詞韻的第八部“麻” (加上“佳”韻合口字)分為“家麻” (第十三部)和“車(chē)遮” (第十四部)兩部;把詞韻的第十四部“覃” “談” “鹽” “添” “嚴” “咸”“銜”“凡”分為“監咸” (第十八部)和“廉纖” (第十九部)兩部,這確是曲韻比詞韻分得細的地方,但這么分的結果,在曲韻里仍然是鄰韻,而在元人的作品里,鄰韻通押的現象并不少見(jiàn),不能認為這是偶然的。
  2.詞只是在某些曲調里才能同部平仄韻通押,而元曲的平上去三聲通押現象,卻很普遍。
  3.在一首詞中,一般要忌重韻(不能絕對化),而在元曲中卻不忌重韻。平上去三聲通押,但并不是說(shuō)每個(gè)曲調都可以自由通押,而且某些曲調的韻腳卻是有嚴格規定的。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作詞十法》中,列舉了一些曲調的末句押韻字要嚴分平、上、去的規定,如:
  (1) [慶宣和]為去上(去平屬第二著(zhù))。 《北詞廣正譜》載[慶宣和]曲文末句為“只道功名掌中物,笑取,笑取”;
  (2) [雁兒落]、 [漢東山]為仄平平。
  (3) [山坡羊]、 [四塊玉]為平去平(“愁,休上樓”、 “碧草春,紅杏村”);
  (4) [折桂令]、 [水仙子]、 [喬木查]等為仄仄平平;
  (5) [醉太平]為平平去上(“教人瘦損”);
  (6) [金盞兒]、 [小梁州]、 [賞花時(shí)]為仄仄仄平平(“一枕五更風(fēng)”、 “推整素羅衣”、 “風(fēng)暖獸煙噴”);
  (7) [呆骨朵]、 [牧羊關(guān)]、 [得勝令]為平平上去平(仄平平去平亦可) (“高歌不問(wèn)腔”、 “山中猶避秦”、 “今宵只四更”);
  (8) [喬牌兒]為仄平平去平(“斷腸和淚封”);
  (9) [憑欄人]為上平平去平(“粉郎來(lái)未來(lái)”);
  (10) [紅繡鞋]為仄平平去上(“六宮誰(shuí)第一”);
  (11) [醉扶歸]、 [迎仙客]、 [朝天子]為仄仄平平去(“怎上連云?!?、 “常把英賢探”、 “且向西湖醉”);
  (12) [新水令]為仄仄仄平平(“樓上晚妝罷”);
  (13) [越調尾]為平平去平上(“采藥天臺遇仙種”);
  (14) [天凈沙]、 [調笑令]為平平仄仄平平(“水村山郭人家”、 “請先生史筆休援”);
  (15) [落梅風(fēng)]、 [上小樓]、 [夜行船]為仄平平仄平平去(“不平他錦鶯成對”、 “眾和尚死生難忘”、 “病懨懨粉憔胭淡”);
  (16) [太平令]為平仄仄平平平去(“歡喜煞唐朝皇帝”);
  (17) [村里迓鼓]、 [醉高歌]為平仄仄平平去上(去平屬第二著(zhù)) (“刮馬似光陰過(guò)了”、 “那里也吹蕭伴侶”);
  (18) [采茶歌]為平平仄仄仄平平(“安排錦字寄新愁”);
  (19) [攪箏琶]為平平仄平平去平(《北詞廣正譜》注稱(chēng),此調末句只四字,曲文作“莫得疑猜”);
  (20) [江兒水]為平去仄平平去上(“籬外玉梅三四朵”);
  (21) [寄生草]、 [駐馬聽(tīng)]為平平仄仄平平去(上聲屬第二著(zhù)) (“何時(shí)重解香羅帶”、 “何時(shí)枕匾黃金釧”);
  (22) [正宮]、 [中呂]、 [雙調]的[尾聲]為仄仄平平去平上(“量這些大小車(chē)兒如何載得起”、 “穩坐蟠龍亢金椅”、 “殺羊兒般吊著(zhù)宰”)等句末押韻形式。凡曲譜上末句注明“平煞”,即規定末句要用平聲韻, “上煞”則用上聲韻, “去煞”則用去聲韻。
  總的說(shuō)來(lái),曲的用韻有以下幾個(gè)特點(diǎn):
  第一,曲韻以平、仄通押為常規,平仄不通押的反而頗為罕見(jiàn)。
  第二,近體詩(shī)和詞都避忌重韻,而曲則不避重韻。
  第三,不論小令還是套數,都是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即使是篇幅較長(cháng)的雜劇,一折也只能押一個(gè)韻部的字。
  第四,每一曲調,何處用韻,某處韻字應為平、上、去,在曲譜中都有規定。曲的韻腳,有一句一韻,如“唱歌、唱歌,似風(fēng)魔” ([雙調·七弟兄]。見(jiàn)《北詞廣正譜》,下同);二句一韻,如“若朝金殿,時(shí)人輕馬周” ([黃鐘宮·出隊子]);三句一韻,如“銀杯綠蟻,瓊枝清唱,金勝醉鰲峰” ([越調·小桃紅])等常見(jiàn)形式。至于四句一韻,如“攜美醞,步綠苔,穿紅杏,握翠柳([仙呂·村里迓鼓]第二格),以及五句一韻,如“玉簪初綻,金菊才開(kāi),碧梧怡落,翌柳微凋,都做了野草閑花滿(mǎn)地愁([越調·綿搭絮]第二格),則少見(jiàn)。一般地講,曲的用韻比詩(shī)詞都密,接連幾句用韻和兩句一韻的現象很普遍,甚至逐句用韻的也不少。
  第五,借韻,即鄰韻通押。如第八部“寒山”的字與第九部“桓歡”的字通押,把韻部擴大,這就是借韻。在元曲作品中,不但存在鄰韻通押現象,而且在少數作品中,還存在不是鄰韻也可通押的現象,如第七部“真文”與第十七部“侵尋”通押,第十部“先天”與第十九“廉纖”通押等。
  第六,暗韻,即句中韻。如《西廂記》第一本第三折第九曲首句“我忽聽(tīng)一聲猛驚”與第二本第四折第九曲首句“這一篇與本宮始終不同”,其中聽(tīng)、聲、驚三韻;宮、終、同三韻。這就是暗韻或句中韻。
  第七,贅韻。即在本來(lái)可以不用韻的地方用韻。如[正宮·端正好]的第一句,曲譜規定不押韻,在第二句開(kāi)始才押韻。 《竇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正宮·端正好]:“沒(méi)來(lái)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憲。叫聲屈動(dòng)地驚天……”第一句即不押韻;而《凍蘇秦》雜劇第二折首曲[正宮·端正好]卻作: “嘆書(shū)生我這里,便嘆書(shū)生可兀的身無(wú)濟。那里也蔭子封妻……”第一句便押韻。這第一句本可不押韻而押了“里”字韻,就是贅韻。
  第八,失韻。即在該用韻的地方偶不用韻,正好和贅韻相反。北曲中失韻的情況很少見(jiàn)。如商政叔[商調·玉抱肚] (套數): “渭城客舍,微雨過(guò),陌塵輕浥”。 《北詞廣正譜》在“浥”字旁注“應韻”,即是說(shuō)在“浥”字處本該用韻,這里卻未用韻,這就是失韻。當然,失韻現象仍然以避免為好。

  (四)平仄
  曲字的平仄比詩(shī)、詞的平仄都要嚴。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作詞十法》中曾經(jīng)提到,在某些情況下,曲字平聲要分陰平、陽(yáng)平,仄聲要分上聲、去聲。不過(guò),從曲譜來(lái)看,陰平、陽(yáng)平差別不大,沒(méi)有必要嚴格區分。但是上聲、去聲的區分,有時(shí)卻是非常嚴格的。特別是韻腳,上聲和去聲的對立是很明顯的。上聲和去聲雖然同屬于仄聲,但是在元曲里,上聲韻比較接近于平聲韻,所以在該用上聲韻的地方,偶爾也可以改用平聲;該用平聲韻的地方,偶爾也可以改用上聲。但是去聲韻的獨立性卻很強:該用去聲韻的地方,不但不允許用平聲,甚至也不允許用上聲。試比較下列兩首[山坡羊]的用韻:
       山坡羊(張養浩)          山坡羊(張可久)


  從以上兩首曲子可以看出,在該用去聲韻的地方都用了去聲韻,而不用上聲韻;在該用上聲韻的地方有時(shí)卻可以改用平聲韻;在該用平聲韻的地方有時(shí)也可以改用上聲韻(以張養浩的一首為例,對照比較第七、八、九句,韻符加括號的)??梢?jiàn)曲韻用字上聲和去聲的限制是很?chē)栏竦摹?/span>
  以上仍然是就用韻的平仄而言。至于某字某句的平仄,曲跟詞比較也有一些獨特之處。最明顯的就是曲字不僅規定平聲仄聲,而且有些地方還要限定仄聲中的“上”、“去”。例如:

  [越調·天凈沙]
  曲譜              馬致遠曲《秋思》
  

  平平仄仄平平                          小橋流水人家
  仄仄平平去上                          古道西風(fēng)瘦馬仄平平去  夕陽(yáng)西下
  平平仄仄平平                          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曲,按曲譜規定,第三句末二字必須用“去上”,不能改易;第四句必須押去聲韻,否則只能算“次好”。
  曲字的平仄,特別注重每首的末句。周德清《中原音韻·作詞十法》指出,有些曲調,最后一句不但平仄是固定的,甚至其中某字該用上聲,某字該用去聲,也都有特殊規定。例如[落梅風(fēng)]、 [上小樓]、 [夜行船]、 [賣(mài)花聲]等曲調,末句必須作“仄平平、仄平平去”,末一字必須用去聲字押韻。正宮等調的尾聲末句必須作“仄仄平平去平上”,第五字必須用去聲,末一字必須用上聲,如此等等。有些曲調,個(gè)別字的平仄有時(shí)也可以通融;但一經(jīng)改變,就只能算作“次好”。比如[端正好]、 [朝天子]、[快活三]等曲調,末句應是“仄仄平平去”,如果最后一個(gè)字改用上聲,就屬于第二種了; [慶宣和]的末句應是“去上”,如果改用“去平”,就只能算作“次好”;但是絕不能改作“上平”,這樣有害于聲律。這些規定,都是比詞的平仄更嚴的地方。
  以上只是就一部分曲調來(lái)說(shuō)的。另一些曲句仍只分平仄,仄聲之中再細分上、去。例如[水仙子]、 [喬木查]等曲的末句是“仄仄平平”, [喜春來(lái)]、 [滿(mǎn)庭芳]、 [小梁州]等曲的末句是“仄仄仄平平”、 [天凈沙]的末句是“平平仄仄平平”, [采茶歌]的末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等等。這些,基本上和詞的句式一致。
  與詞的句式迥然不同的,主要表現在曲句的七字句的句式上。詞的七字句多為律句,而曲的七字句很多是上三下四。常見(jiàn)的句式有:
  1.仄平平、平仄平平。例如:
  下西風(fēng)、黃葉紛飛。 (王實(shí)甫《西廂記》長(cháng)亭折[脫布衫])
  染寒煙、衰草萋迷。 (同上)
  2.仄平平、仄平平去。例如:
  急罰盞、夜闌燈滅。 (馬致遠[夜行船])
  無(wú)多時(shí)、好天良夜。 (馬致遠[落梅風(fēng)])
  3.平平仄平平去上。 (末字或作平)。例如:
  古來(lái)丈夫天下多。 (馬謙齋[寨兒令])
  看錢(qián)奴硬將心似鐵。 (馬致遠[落梅風(fēng)])

  (五)對仗
  曲的對仗,可平仄相對;也可同聲相對,即平聲對平聲,仄聲對仄聲;對仗的主要形式,據周德清《中原音韻·作詞十法·對偶》、朱權《太和正音譜·對式》、王驥德《曲律·論對偶》等書(shū)的記載,綜合起來(lái),可分為如下幾種形式:
  1.兩句對。亦稱(chēng)“合璧對”。如[滿(mǎn)庭芳]第二、三句和第六、七句: “衾閑半幅,鼓轉三更?!瓞嵥?、前簾月影,玉丁當、樓外秋聲” (張可久)。
  2.三句對。亦稱(chēng)“鼎足對”或“三槍”。 “救尾對”也用三句對。三句對,就是一、二、三句都可以互為對偶,第一句可跟第二句對,第二句可跟第三句對,第一句也可越過(guò)第二句跟第三句對,所謂“燕逐飛花對”。如“漲一竿春水,帶一抹寒煙,棹一只漁舡” ([正宮·三煞]); “一簾風(fēng),三月雨,五更寒” ([南呂·感皇恩]),都是“三句對”。
  3.扇面對。如[駐馬聽(tīng)]開(kāi)頭四句: “黃道煙迷,瑞靄盤(pán)旋下鳳椅;紫垣風(fēng)細,御香繚繞袞龍衣” (羅貫中)。
  4.重疊對。如[山坡羊]: “峰戀如聚,波濤如怒?!d,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開(kāi)頭兩句是一般對仗,結尾四句屬于重疊對。
  5.四句對。亦稱(chēng)“連璧對”。如《太和正音譜》所引[大石調·玉翼蟬煞],其中第十七、十八、十九、二十等四句作“云黯黯,水迢迢,風(fēng)凜凜,雪飄飄”,即四句對。
  6.長(cháng)短句相對。亦稱(chēng)“隔句對”。若不除去襯字,曲中長(cháng)短句相對的現象很普遍;若除去襯字,在曲文中作長(cháng)短句相對,這種現象則少見(jiàn)。但上句加上領(lǐng)字,比下句多一至三字而形成對仗的,在曲中也偶有所見(jiàn),如《太和正音譜》所引[大石調·百字令]第二、三句“正山河一統,皇家全盛”,即五字句與四字句相對,因“正”為領(lǐng)字,統攝此兩句,除去領(lǐng)字,正如兩個(gè)四字句成對。
  7.同韻對。如[油葫蘆]第四、五句: “翠盤(pán)香冷霓裳罷,紅牙聲歇梧桐下” (喬
  吉)。
  8.聯(lián)珠對。即在一首曲中,作對仗的句子占壓倒多數,只少數句不對。對仗句之多如聯(lián)珠。如《太和正音譜》所引[大石調·玉翼蟬煞],共29句,不作對仗的只5句,其余24句都是分別作對仗的。這就是“聯(lián)珠對”。
  9.兩韻對。即出句末字和對句末字同一韻部。 《曲律》舉例稱(chēng): “如'春花明彩袖,春酒滿(mǎn)金甌’”。兩個(gè)“春”字相對, “袖”與“甌”又同屬曲韻第十六部“尤侯”,也為“兩韻對”。又,兩句韻腳同為平聲或仄聲,只要同一韻部而又兩句相對,也屬“兩韻對”,如[越調·寨兒令]: “啼鳥(niǎo)關(guān)關(guān),流水潺潺”, “關(guān)”“潺”均為平聲同韻,又相對。
  10.首尾對。亦稱(chēng)“鸞鳳和鳴對”。 《太和正音譜》注稱(chēng): “如叨叨令所對者是也”。如楊朝英[正宮·叨叨令] 《嘆世》首句作“想他腰金衣紫青云路”,末句作“那里也龍韜虎略擎天柱”,即“首尾對”。
  11.救尾對。如[中呂·紅繡鞋]末三句: “青猿藏火棗,黑虎聽(tīng)黃庭,山人參幽景” (徐再思),連續三句互為對仗。
  12.律句對。元曲中還有一種律句對,這是從律詩(shī)中移植過(guò)來(lái)的,律詩(shī)中的所有對偶格,都可以在元曲的律句對中運用上。
  知榮知辱牢緘口,誰(shuí)是誰(shuí)非暗點(diǎn)頭。 (白樸[中呂·陽(yáng)春曲]) 《知幾》四首之一)
  不因酒困因詩(shī)困,常被吟魂惱醉魂。 (白樸[中呂·陽(yáng)春曲]) 《知幾》四首之三)
  元雜劇在第四折末尾還有“題目”和“正名”,都是對偶句。題目是概括劇情,正名在于揭示戲劇的主題,是最主要的,所以通例用正名的末句作為劇名。例如《梧桐雨》的題目、正名是:
    題目 安祿山反叛兵戈舉 陳玄禮拆散鸞風(fēng)侶
    正名 楊貴妃曉日荔枝香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這個(gè)題目正是介紹這出雜劇故事情節的,它概括出劇情的起因、發(fā)展、結局。楊貴妃在兵變中被殺,唐明皇怎樣于秋夜雨打梧桐的凄涼氛圍中,無(wú)可奈何地憶念他的寵妃,是這出雜劇所要表現的主題,所以劇目就叫《梧桐雨》。
  雜劇的題目和正名的對偶,跟章回小說(shuō)的對偶回目的作用是相同的,不過(guò)形式上有所不同,前者是放在劇本的末尾,后者是排在章回的前頭;前者有四句的對偶,后者只有兩句的對偶。雜劇的題目和正名的對偶,如果是七字的,大都是依照律句的平仄;如果是八字以上的對偶,那么平仄的要求就不嚴格,只要在字面上對得過(guò)去就行了。雜劇的題目和正名的對偶,其藝術(shù)性不在于運用什么樣的對偶格,而在于對劇情和主題做出恰切的概括,并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13.襯字對
  襯字是元曲中的語(yǔ)言特色之一,元曲對偶襯字,猶如宋詞的帶豆字對偶,不計在正字之內。例如:
  我如今身耽受公私利害,筆尖注生死存亡。 (孟漢卿《魔合羅·第三折·商調集賢賓》)
  你則合眠霜臥雪驅兵隊,披星戴月排戈戟。 (《虎頭牌·第三折·鴛鴦煞》)
  則理會(huì )的詩(shī)書(shū)是覺(jué)世之師,忠孝是立身之本,這錢(qián)財是倘來(lái)之物。 (秦簡(jiǎn)夫《東堂老·第三折·醉春風(fēng)》)
  你道鸞凰則許鸞凰配,鴛鴦則許鴛鴦對,莊家做盡莊家勢。 (石君寶《秋胡戲妻·第二折·叨叨令》)
  曲的對仗方式,在語(yǔ)言的運用和詞序的組合上有許多特點(diǎn),主要表現在:
  第一,有工對也有寬對,但寬對的現象更普遍。在寬對中,還出現了似對非對即在
  “對與不對之間”的句子,有時(shí)甚至分不出它是“不對”還是在“對與不對之間”。如“我不讓齊孫臏捉龐涓則去馬陵道上施埋伏,我不讓韓元帥困霸王在九里山前大會(huì )垓”(《王粲登樓》第二折第七曲),認為“不對”也可,認為在“對與不對之間”也可。
  第二,句中自為對。如“你嫁個(gè)知心可意新家長(cháng),那里發(fā)付那有母無(wú)爺小業(yè)冤”(《鐵拐李》第二折第六曲),第一句中“知心”與“可意”為對,第二句中“有母”與“無(wú)爺”為對, “新家長(cháng)”與“小業(yè)冤”為對。若從寬要求,則“知心可意”與“有母無(wú)爺”也形成對仗。這在元人作品中較常見(jiàn)。
  第三,錯綜成對或倒字(詞)為對。如“我當初成人不自在,我若是自在不成人”(《虎頭牌》第一折第六曲); “可不道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 (《趙氏孤兒》第一折第八曲)等,在元曲中并不罕見(jiàn)。
  第四,以俗語(yǔ)入對的現象很普遍。如“一會(huì )兒甜言熱趲, 一會(huì )兒惡叉白賴(lài)” (《望江亭》第一折第七曲)。在元曲中以俗語(yǔ)入對的現象是很普遍的。
  第五,區分正文和襯字后,判斷是否作對仗。舊體格律詩(shī)無(wú)襯字,是否對仗一目了然;詞襯字很少, 一般不超過(guò)三字,是否對仗也容易判明;惟獨元曲襯字多,若不正確地把正文和襯字區分出來(lái),就很難判斷是否為對仗。

  (六)襯字
  曲和詞,從表現形式看,二者近似到幾乎難以分辨的程度。但是最顯著(zhù)的區別就是有無(wú)襯字:有襯字的是曲,沒(méi)有襯字的是詞。
  所謂“襯字”,指的是在曲律規定必需的字數之外所增加的字。具體說(shuō)來(lái),凡是格律規定的字,其平仄、句式須受格律嚴格控制,而襯字則不受此限制,即不講平仄,不拘字數。它的作用是補足語(yǔ)義,或者是加強聲情,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一般說(shuō)來(lái),小令襯字少,套數襯字多;散曲襯字少,劇曲襯字多。曲牌和詞牌名稱(chēng)與表現形式全同的,如[鷓鴣天]、 [秦樓月]、 [太常引]等,襯字也往往較少,或者完全不用襯字。
  襯字既可以用虛字,也可以用實(shí)字。就意義而言,襯字往往是一些不十分緊要的字;就音韻而言,襯字不能用于重音,因此它不能用于句末,尤其不能用做韻腳。
  襯字最常見(jiàn)的是用于句首。用在句首的既可以是虛字,也可以是實(shí)字。
  1.   襯字的多少,當視實(shí)際情況而定:有少到一句只用一個(gè)襯字的,也有多到一句加襯20字的。就一般情況而言,以一句襯六、七字的較為常見(jiàn)。
  2.   在個(gè)別情況下,襯字也有用在句末的。這種襯字有時(shí)是用來(lái)湊足字數,有時(shí)用來(lái)表達一種特殊的情趣。因為這種襯字一般沒(méi)有什么實(shí)際意義,所以我們把這叫做語(yǔ)法上的襯字。這種襯字多用于劇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容均由用戶(hù)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diǎn)擊舉報。
打開(kāi)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lèi)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lèi)似文章
元曲欣賞常識
元曲第3講
元曲格律入門(mén)簡(jiǎn)述
談散曲
丁螢說(shuō)散曲
元曲作法簡(jiǎn)介
更多類(lèi)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cháng)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看蜜桃,成人网18免费韩国,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区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