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參30克 山藥30克 雞內金10克
焦山楂15克 厚樸10克 馬齒莧30克
黃連6克 赤石脂30克 海螵蛸15克
石榴皮15克 椿根皮15克 白芍15克防風(fēng)10克
功能 調和肝脾,清化濕熱,收斂止瀉。
主治 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腸炎。癥見(jiàn)便溏,大便粘滯,或帶膿血,腹脹、腹痛,反復發(fā)作,久治不愈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
方解 潰瘍性結腸炎屬于祖國醫學(xué)“久痢”、“血痢”、“滯下”等范圍。其主要病機為脾胃失調,肝郁脾虛,濕熱留戀,蘊結大腸。治宜調和肝脾,清化濕熱,收斂止瀉為法。方中沙參、山藥、厚樸健脾,調和氣血;雞內金、焦山楂化瘀消積;馬齒莧、黃連清化濕熱;赤石脂、椿根皮、石榴皮、海螵蛸澀腸止瀉,排膿生??;白芍斂肝陰,佐以防風(fēng)疏調肝脾,緩急止痛。諸藥相伍,共奏調和肝脾、清化濕熱、收斂止瀉之功。
加減運用 病久氣虛者,加四君子湯;脘腹冷痛、畏寒肢涼者,加附子理中湯;后重甚者,加木香、檳榔;納差者,加神曲、麥久治不愈者,配合灌腸,
灌腸方 枯礬、乳香、沒(méi)藥、五倍子、青黛、黃連各6克,加水約500毫升,文火煎至150毫升,每日保留灌腸1次,連灌20天為1療程。
方歌
潰結赤參內金連,椿皮榴皮山藥莧;
海蛸厚楂防風(fēng)芍,配合灌腸久瀉安;
灌腸宜用乳沒(méi)礬,五倍青黛與黃連。
按語(yǔ) 潰瘍性結腸炎目前尚無(wú)特效療法,用本方,對有濕熱見(jiàn)癥者,多獲良效。一般口服湯藥即可治愈,配合灌腸,可縮短療程。若屬虛寒型,需酌加溫陽(yáng)健脾之品。臨床體會(huì ),久瀉患者,單取溫陽(yáng)固澀藥治之效差,需加入沙參、山藥之類(lèi)兼顧脾陰,調和陰陽(yáng),方保無(wú)虞。
典型病例 趙某,女,49歲。脘腹脹痛不適,膿血便年余。大便每日2~3次,伴乏力肢倦,納食、睡眠尚可。1年來(lái)間斷用三黃湯灌腸,口服滅滴靈、氟哌酸、黃連素、痢特靈等藥。用藥期間膿血便消失,停藥則復發(fā)。乙狀結腸鏡檢:乙狀結腸充血、水腫、糜爛,診為潰瘍性結腸炎。近日來(lái)雖經(jīng)上法治療,膿血便未消失??淘\:精神尚佳,形體豐腴,舌質(zhì)暗紫,苔黃厚膩,脈沉滑。證屬大腸濕熱蘊結,敗腐為毒,傷及腸絡(luò )。治以調和肝脾,清利濕熱,澀腸止瀉。遂用潰結止瀉湯加白芷15克、天花粉15克,以助清熱排膿生肌。配合應用灌腸方,連續服藥30余劑,灌腸20天,諸癥消失。經(jīng)纖維結腸鏡復查:直腸及乙狀結腸粘膜表面光滑,血管走行清晰,潰瘍面愈合。隨訪(fǎng)1年未復發(f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容均由用戶(hù)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diǎn)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