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可轉載不可剽竊!
王東海
【原文】食已吐,大黃甘草湯下之。
【注釋】但言食已吐,若不食則不吐自明。食入于胃則胃實(shí),實(shí)則不能納受,不食則胃中空,空虛則自安,乃胃家實(shí)也。實(shí)者瀉之,但無(wú)腹滿(mǎn),瀉其熱則已,以大黃、甘草二味主之。
【原文】大黃甘草湯方
大黃四兩、甘草一兩。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方解】吐食有寒熱之分,熱者食入即吐,寒者朝食而暮吐,以熱性急而寒性緩也。然亦有脈證可考征。此食入即吐,乃熱證也,故大黃之苦寒沉降以泄胃中之熱;甘草之甘緩以約大黃之苦,甘化陰、從容和緩,不致急于下趨,則胃熱解而胃液不傷也。
【原文】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wú)奈者,生姜半夏湯主之。
【注釋】喘者氣逆而息促也;嘔者聲物齊出也;噦者有聲無(wú)物,但此三者,似是而非,總覺(jué)胸中煩亂不安,莫可名狀,因胸為清陽(yáng)之府,為外感濕濁之氣所犯,凝滯其氣而微飲停聚,以生姜汁、半夏之辛散解表散飲和胃降逆,則邪分消而愈。
【原文】生姜半夏湯方
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服,夜一服,止,停后服。
【方解】半夏辛滑而燥,能散飲燥濕和胃降逆,生姜汁較生姜而流動(dòng);小冷服者,冷則多留于上而下行較緩;服量少者,多服則湯藥下行而過(guò)病所,故取輕揚法也。
【原文】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注釋】此與上條“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同為邪熱擾于胸膈,邪在膈上者,輕宣肺氣達邪透表,重則當用吐法,誤下則徒虛其中而陷其邪而成壞證也。然此非食已吐之比,食已吐者,不食則不吐,邪熱在胃也;此則邪在胸中也。
【原文】吐后,渴欲飲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fēng),脈緊,頭痛。
【注釋】嘔吐之后,液傷而胃燥、渴欲飲水者,常也。當少少飲之,胃和則愈;若液涸胃燥而外感風(fēng)寒,風(fēng)寒外束,內燥郁而化熱,故貪飲無(wú)厭,以文蛤湯內清燥熱、外解風(fēng)寒。
【原文】文蛤湯方
文蛤五兩、麻黃、甘草、生姜各三兩,杏仁五十枚、石膏五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方解】文蛤散即大青龍湯去桂枝加文蛤也,彼治風(fēng)寒兩傷、營(yíng)衛同病,乃寒束風(fēng)邪,郁蒸化熱,邪熱外重而里輕,故用桂枝溫里而達外;此因胃燥而感風(fēng)寒,外邪閉郁,內燥化熱,邪熱內重而外輕,桂枝辛溫,與里熱不宜而去之,加文蛤之酸收、咸寒,內則生津止渴,外則約束麻黃,因微風(fēng)只宜透表則解,不宜大汗也。
【原文】問(wèn)曰:病人脈數,數則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
師曰: 以發(fā)其汗,令陽(yáng)氣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wú)余,朝食暮吐,亦為胃反。寒在于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
【注釋】原按:“問(wèn)曰:病人脈數至胃中虛冷故也”等句,已詳《傷寒論》“陽(yáng)明篇”,錯簡(jiǎn)在此。
《金鑒》注:以弦脈主飲,非虛脈也,誤也。因下句有胃氣無(wú)余,蓋木脈弦,木邪盛則刑土,胃土受刑則虛而無(wú)余。何謂不主虛也,胃中虛寒,不能化谷,朝食至暮而不化,則變腐濁,不能下入小腸,阻塞胃氣之下行,則上而吐也,此為胃反之證,乃寒在胃,醫反下之,則胃氣更虛,肝木來(lái)乘,其脈弦也。
【原文】趺陽(yáng)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注釋】趺陽(yáng)為胃脈,浮為氣虛而不斂也,故云為虛;澀者,指下凝滯而不流利也,乃脾陽(yáng)虛而健運不行,脾陽(yáng)虛,不能消磨谷味,則谷食過(guò)時(shí)不化,則朝食而暮吐出原谷,暮食至朝亦然,如此之證,名曰胃反。胃反者,胃氣以下行為順,上逆為反也。脈緊者,緊為陰、為寒;澀者,陰寒盛而脾陽(yáng)衰,則脾胃自然之生氣已無(wú),藥難挽回造化,為難治也。
【原文】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
【注釋】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之胃反,主以大半夏湯補氣液、潤涸燥、降逆氣也。
【原文】大半夏湯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參三兩、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一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
【方解】名半夏者,因其生長(cháng)成全于夏至以前,夏至后則苗自萎,較諸草木占自然降令之先,質(zhì)重而能降,味辛秉秋金降令,以降胃氣之逆,強而有力。胃反之證,胃中氣液必傷,自賁門(mén)至幽門(mén)之必稿,故白蜜、人參以大補氣而潤燥;水作甘瀾者,以甘者能守,取其和緩從容而不速下,使虛者得補,稿者得滋,逆者得降,為不易之法也。
【原文】胃反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注釋】胃反而渴欲飲者,胃中氣液傷也。胃氣傷不能游溢所飲 滲利而外出,恐飲多而水漸停,或水已停則正津不化而為渴者,以茯苓澤瀉湯溫陽(yáng)化氣健脾行水而降逆也。
【原文】茯苓澤瀉湯方
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白術(shù)三兩、生姜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方解】胃反而渴欲飲水,胃中之氣液傷也,液傷則渴欲飲,氣傷則不游溢則水易停,水停正液不化而益渴,故以茯苓澤瀉以行水;白術(shù)健脾以升騰津液而止渴;桂枝以溫陽(yáng)以達膀胱而行三焦之滯;生姜以散飲止嘔;甘草之和,此治胃反渴欲水之權宜之治,非治胃之主方也。
【原文】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注釋】噦逆有聲無(wú)物乃胃中氣液虛而生熱,則胃氣不降而上逆。
【原文】橘皮竹茹湯方
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棗二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此治液涸胃燥之方。橘皮辛香降氣行滯;竹皮甘寒以清胃熱;人參以生氣液;大棗、甘草重用以守定脾胃之虛;生姜之辛,降逆而和胃也。
【原文】干嘔噦,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橘皮湯方:橘皮四兩、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則愈。
【注釋】干嘔有聲無(wú)物即噦也。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四肢百骸賴(lài)其濡養,胃氣上逆則不能行于四末而手足厥也,以橘皮辛香降氣行滯,生姜多歧橫散以宣其氣而自愈也。
本公眾號歷史消息查閱方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