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大柴胡湯加減(源于《傷寒論》印氏加減)
[方藥組成 ]柴胡l5克.赤芍l5克.黃芩l5克.半夏lo克.枳殼lO克.
大黃9克(后下).茵陳3O克,郁金1O克,川金錢(qián)草6O克,蒲公英30克,全瓜萎3O克。
[功能]疏肝利膽。
[主要癥狀]身目俱黃.右脅脹痛拒按.上引肩背.脘腹脹滿(mǎn).大便干結.舌苔黃膩.脈弦數
[主要辨證要點(diǎn)]本證系濕熱郁阻肝膽.膽汁逆人肝所藏的血中.隨心脈周歷全身.故見(jiàn)身目俱黃,右騎脹痛拒按,肝膽濕熱.停結胃腸,而致脘腹脹滿(mǎn).大便干結。惟膽病之痛.常上引右側肩背.是其特點(diǎn)。
[適應證)膽囊炎.膽結石、膽道感染和肝炎等.
(加減)膽結石加雞內金10克,芒硝9克(元明粉5克分沖)以軟堅化石.膽道感染加五味子10克,柴胡加量至30克、山豆根lO克以抗菌解毒,膽囊炎加生牡蠣30克,以軟堅消腫.
〔驗案〕李某,男,55歲,中日友好醫院病案號098947.初診:1989年l1月30日。主訴:右脅痛1年余.加重1十月.病史:右脅疼痛間斷發(fā)作1年余.近1個(gè)月來(lái)右脅痛。放射至右后背.伴有口苦、耳鳴,疲乏無(wú)力.北京同仁醫院B超檢查示:膽石癥(充滿(mǎn)型).素有糖尿病,且有 “三多一少” 癥狀.經(jīng)服中藥后癥狀減輕.
檢查:BP 140/110 mmHg.B超示;膽石癥(充滿(mǎn)型).空腹血糖277 mg/dl.屎糖(++),舌質(zhì)紅.苔少.脈弦細。
辨證:肝膽濕熱,氣陰兩虛。西醫診斷;膽結石、糖尿病。治法:清利肝膽.佐以井陰。
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黃芩l0克.枳殼l0克赤芍3O克,川軍6克,川金錢(qián)草10克,郁金l5克.茵陳30克.川楝子15克,王不留行10克,雞內金l2克.海金沙60克(包),生地l5克,麥冬12克,元參l5克。
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二診,1990年2月12日。上方連續服用2個(gè)月來(lái).右脅疼痛明顯減輕,尿糖轉陰。 “三多一少 ”癥狀明顯改善,手麻木.掌熱,舌質(zhì)紅苔少,脈弦細,仍擬清肝利膽.繼續觀(guān)察。
處方:柴胡l0克,半夏lO克,黃芩10克.枳殼10克.赤芍30克,川軍6克,元明粉6克(分沖),雞內金l2克.海金沙60克(包),王不留行lO克,川金錢(qián)草90克.郁金15克。茵陳30克,蒲公英3O克.7劑.每日1劑。
隨診一1992年3月5日,上方持續服用巳1年,癥狀完全消失,右協(xié)及右側后背疼痛未再發(fā)作,精神食欲正常.在同仁醫院復查B超示,原充滿(mǎn)型膽結石已排出2/3以上.中日友好醫院B超示:膽囊內尚可見(jiàn)2.7及3.3 cm結石各1塊.墨菲征(一)。
[按語(yǔ)]濕熱聚結于肝膽,煎熬結成砂石.阻塞膽道.不通則痛,致使右脅痛連后背,肝絡(luò )失和·膽不疏泄.故伴耳鳴口苦。素伴氣陰兩虛,久患糖尿病,脂質(zhì)代謝紊亂.易產(chǎn)生膽固醇結石。治療原則上以大柴胡湯為主.清利肝膽濕熱.加用印老自制的三金排石湯中的川金錢(qián)草、海金砂、雞內金以強化排石化石作用.茵陳、郁金、蒲公英利膽解毒.元明粉瀉熱潤燥.使膽囊收縮.以利結石的排除.佐以生地、玄參、麥冬益氣養陰增液.以療消渴.標本兼顧.相得益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容均由用戶(hù)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diǎn)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