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lái)源: SME科技故事
追溯英國容量單位的由來(lái),加侖、夸脫、品脫、坎寧、蒲式耳,這些容量都建立在口上。不停地喝酒,不停地吐到容器里,吐2口是1小杯,吐4口是1杰克,吐8口是1及耳,吐16口是1大杯,吐32口是1品脫,吐64口是1夸脫,吐128口是1波特爾,吐256口是1加侖……
英國伊麗莎白一世改革度量衡,重新厘定容量單位之間的換算關(guān)系,并且讓容量與重量相結合。她規定1品脫等于20盎司,1夸脫等于40盎司,1加侖等于160盎司。1盎司則是與360顆大麥等重的水容量。

油畫(huà)《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約1588年),現藏于沃本修道院
01
古代英國人的容量單位
追溯英國容量單位的歷史,英國人過(guò)去常用的容量單位是品脫(Pint)、夸脫(Quart)、波特爾(Pottle)、加侖(Gallon);此外還有更大的容量單位,例如配克(Peck)、坎寧(Kenning)、蒲式耳(Bushel);以及更小的容量單位,例如大杯(Cup)、及耳(Gill)、杰克(Jack)、小杯(Pony)。如圖1、圖2所示。


這些容量單位的換算關(guān)系如下:

根據以上換算關(guān)系,我們可以瞧出兩個(gè)要點(diǎn):
第一,傳統英制容量單位之間都是倍數關(guān)系,典型的二進(jìn)制;
第二,所有英制容量單位都是建立在“口”之上的。
什么是“口”?就是一小口。喝一小口紅酒,再吐到量杯里,這個(gè)容量就是1口。不停地喝,不停地吐,一口一口地累加,吐2口是1小杯, 吐4口是1杰克,吐8口是1及耳,吐16口是1大杯,吐32口是1品脫,吐64 口是1夸脫,吐128口是1波特爾,吐256口是1加侖,吐512口是1配克,吐 1024口是1坎寧,吐2048口是1蒲式耳。
02
用嘴測度容量?女王惱了
看到這兒,您肯定會(huì )覺(jué)得惡心——那么多、那么“高大上”的容量單位,竟然是通過(guò)一口一口去量得出來(lái)的。多不衛生啊。
是的,確實(shí)不衛生。
不衛生倒也罷了,最可怕的是不精準。您想啊,人的嘴有大有小,小芳櫻桃小口,一口能吐5毫升;小強血盆大口,一口能吐50毫升。都是一口,差了十倍。即使是同一個(gè)人,每一口也不一樣大:喝清爽扎啤,一口能灌半斤;喝燒刀子,一口最多半兩。還是一口,又差了十倍。
《淮南子·泰族訓》有云:“寸而度之,至丈必差;銖而稱(chēng)之,至石必過(guò)?!?/font>一寸一寸地累積,累積到一丈,微小的誤差會(huì )變成巨大的誤差;一銖一銖地累積,累積到一石,微小誤差會(huì )變成更加巨大的誤差。
寸和丈是古代中國的長(cháng)度單位,10寸為1尺,10尺為1丈。從寸到丈,要累積100次,假如每寸有1毫米誤差,那么每丈就能差出100毫米, 差不多跟您的手機一樣長(cháng)了。
銖是古代中國的重量單位,24銖為1兩,16兩為1斤,120斤為1石(這里的“石”是“禾石”簡(jiǎn)稱(chēng),讀shí;如果作為容量單位,則讀dàn)。從銖到石,要累積46080次,假如每銖有1克誤差,每石就能差出46080克,也就是46.08千克,差不多跟一個(gè)極瘦的女模特一樣重了。
古代英國人把各種容量單位建立在“口”的基礎上,假如每一口只有1毫升誤差,當累積到品脫的時(shí)候,誤差32毫升;累積到加侖,誤差高達256毫升;如果累積到蒲式耳,誤差將是2048毫升。朋友們,兩千多毫升,那是什么概念?相當于三瓶紅酒??!
公元1559年,伊麗莎白一世(上圖)登上英國女王的寶座,她發(fā)現了現有容量單位既不標準也不衛生的弊端,于是下令廢除用口稱(chēng)量的野蠻傳統,并讓容量與重量相結合,重新定義英國的容量單位。
伊麗莎白一世是這樣做的:她保留了品脫、夸脫、加侖等傳統單位,但她讓這些容量與“口”脫鉤,與“盎司”結合起來(lái)。她規定,1品脫等于20盎司,1夸脫等于40盎司,1加侖等于160盎司(見(jiàn)下圖)。

常用英制容量單位的換算關(guān)系。1大杯=8液盎司,1品脫=2大杯,1夸脫=2品脫,1加侖=4夸脫。
盎司本來(lái)是重量單位,1盎司等于360顆大麥加起來(lái)的重量。伊麗莎白一世讓人用天平稱(chēng)重,在一個(gè)托盤(pán)里放入360顆成熟、飽滿(mǎn)、曬到干透的大麥,在另一個(gè)托盤(pán)里注入同等重量的清水,再把這些托盤(pán)里清水倒進(jìn)玻璃杯,玻璃杯里的清水有多少,作為容量單位的1盎司就有多少。也就是說(shuō),1盎司(上圖)既是360顆大麥的重量,又是與360顆大麥等重的一杯水的容量。

世紀蘇格蘭的木雕扇貝雙耳酒杯(容量為1盎司)
盎司確定了,品脫、夸脫、加侖也就確定了。稍做計算就能知道,1品脫的水與7200顆大麥等重,1夸脫的水與14400顆大麥等重;1加侖的水與57600顆大麥等重。大麥有大有小,但是將幾百顆、幾千顆、幾萬(wàn)顆大麥混在一起稱(chēng)重,得到的會(huì )是平均重量,可以抵消顆粒之間的一些誤差。
伊麗莎白一世用上述方法改革英國容量單位,至少有以下三種好處:
第一,新的容量單位不再需要用嘴測度,更衛生,更精準;
第二,讓容量與重量掛鉤,為進(jìn)一步統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礎;
第三,大麥是當時(shí)歐洲最常見(jiàn)的谷物,是可應用范圍內的最天然、最公平的容量測定標準,當交易雙方在量度上有分歧時(shí),不用找標準容器,不用找政府裁決,隨隨便便抓一把大麥,找一架天平,簡(jiǎn)簡(jiǎn)單單測量一下,就能消除分歧,這對促進(jìn)市場(chǎng)交易非常有幫助。

03
英國容量統一了嗎
其實(shí)在伊麗莎白一世之前,曾經(jīng)有好幾位英王試圖統一度量衡。
1197年,“獅心王”理查一世頒布英國歷史上第一個(gè)度量衡法令, 規定“全英格蘭的所有度量衡都應使用同一標準”。
1215年,理查一世的弟弟“無(wú)地王”約翰被迫簽署《自由大憲章》,該憲章規定:“全國應有統一之度量衡。酒類(lèi)、烈性麥酒與谷物之量器,以倫敦夸脫為標準;染色布、土布、鎖子甲布之寬度,以織邊內之兩碼為標準;其他衡器亦如量器之規定?!?/font>

愛(ài)德華三世
從1312年到1377年,愛(ài)德華三世在位期間,先后頒布《進(jìn)口衣裝條例》、《羊毛條例》、《葡萄酒條例》、《鯡魚(yú)條例》、《腌魚(yú)條例》、《家禽條例》,以及1389年理查德二世頒布《土地丈量標準條例》、《甘草、燕麥和家用面包條例》,都在重申《自由大憲章》的基礎上,對全國度量衡的標準做出了詳細規定。
從1422年到1471年,亨利六世在位時(shí),英國政府制造出一大批標準的度量衡器具,分別交給各地的市長(cháng)和警察保管,當交易雙方在度量衡上有分歧時(shí),可以向官方求助,用標準器具來(lái)裁決。
不過(guò),裁決是需要付費的,雙方交易根據商品的大小、輕重和貴重程度,向官方支付0.25便士到1便士不等的裁決費。
從1509年到1547年,亨利八世在位時(shí),英國政府開(kāi)始強令地方官為民間度量衡器具加蓋印記,凡是跟官方標準相差太多的尺子、天平和容器,強制退出市場(chǎng),不許繼續使用。

英國國王亨利八世
從1558年到1603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在位時(shí),英國政府開(kāi)始在各地市場(chǎng)上專(zhuān)設“市場(chǎng)監督員”這個(gè)職位,讓市場(chǎng)監督員們控制物價(jià)、檢查度量衡。
但是,無(wú)論是伊麗莎白一世,還是其他英王,都沒(méi)有做到真正統一英國的度量衡,甚至連容量單位都沒(méi)有統一。
最典型的表現是,各行業(yè)的容量標準不一樣,同樣是1加侖,量紅酒的加侖就跟量啤酒的加侖有區別,量啤酒的加侖又跟量黃油的加侖有區別,量黃油的加侖則跟量谷物的加侖有很大區別。假如說(shuō)1加侖紅酒有4000毫升,那么1加侖大麥至少會(huì )有4500毫升。其他的容量單位,像夸脫、品脫、配克、蒲式耳等也是如此,稱(chēng)量液體商品的量器總是比稱(chēng)量固體商品的量器要小一些,結果就在英國和英國殖民地形成了“干量”和“液量”這兩套標準。
英國容量單位的統一,其實(shí)是在1824年才完成的。在那一年,英國政府再次頒布度量衡法令,廢除“干量”和“液量”,統一采用“英制”容量,然后才形成這樣一套沿用至今的容量單位:

原先的一些容量單位,例如坎寧、波特爾、大杯、杰克、小杯,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其后,在法國牽頭下,國際公制委員會(huì )成立,國際度量衡大會(huì )召開(kāi),米、千米、克、千克、毫升、公升,漸漸成為國際通用的公制單位。英國政府與時(shí)俱進(jìn),將英制容量與公制單位掛鉤,規定1加侖等于4.54609188升,也就是4546.09188毫升。
相應地,其他英制容量也都跟升和毫升建立了對應關(guān)系,雖然說(shuō)換算起來(lái)稍微復雜一些,但是每個(gè)容量都清晰可靠,基本上做到了與國際接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