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胃扭轉 - |
| 【概述】 |
胃扭轉是一種少見(jiàn)的病癥。急性胃扭轉與解剖上的異常密切有關(guān),其癥狀出現突然,表現為上腹劇烈疼痛,并牽涉背部及下胸部,嘔吐頻繁,嘔吐物中不含膽汁,上腹膨隆而下腹部平坦。 針灸治療本病的最早報道在1976年[1],之后,各地相繼有這方面的文章發(fā)表。鑒于本病屬于危急病癥,現代醫學(xué)中一般主張手術(shù)治療,故試用針灸有著(zhù)一定臨床意義。早期從收集的8篇文章看,無(wú)論用針刺、電針、穴位埋線(xiàn)還是耳針加顛簸法,都有較好的效果。還發(fā)現如果針刺得氣感應能直達胃部,出現胃抽動(dòng)、攣縮之感時(shí),療效更佳[1,8]。自80年代后期起,有關(guān)本病的較大樣本的臨床資料逐漸增多,其最多的一次報道量達70例之多[9]。從已有的文獻看,多主張用針刺或二種或以上穴位刺激法合用,無(wú)論對急性或慢性胃扭轉,效果都較穩定。我們認為針灸療法可能是本病一種有前途的非手術(shù)療法,所以予以選入。這里提供的方法還不夠成熟,有待進(jìn)一步完善。 |
| 【病因病機】 |
| |
| 【辯證分型】 |
| 【治療】 |
| (一) 綜合法 1.取穴 主穴:足三里、筋縮、脾俞、中脘。 配穴:胃俞、內關(guān)、關(guān)元、三陰交、天樞、下脘、合谷。 2.治法 針灸應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進(jìn)行。以主穴為主,適當加配穴,中脘、胃俞宜配合應用。足三里,采用“氣至病所”手法,使針感傳導入腹,余穴亦最好能激發(fā)出氣至針感。均采用瀉法,以提插捻轉手法,持續運針20分鐘~30分鐘,刺激強度可由弱到強。背部輸穴,亦可接通電針儀,疏密波,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的最大刺激量為宜,通電30分鐘。針后,艾卷雀啄法灸腹部穴位和三陰交穴,每穴15分鐘左右,至皮膚潮紅,暖氣入腹。也可用紅外線(xiàn)腹部照射15分鐘。每日針灸l~2次。 3.療效 以針灸為主治療19例,全部獲愈[1,7]。 (二) 電針加穴位注射 1.取穴 主穴:上脘透中脘、承滿(mǎn)、足三里、內關(guān)、下巨虛。 配穴:下腹痛加三陰交,脾胃虛弱加脾俞、胃俞,失眠加太陽(yáng)、安眠。 2.治法 主穴取3~4穴,據癥加配穴。囑患者取左側臥位首先將毫針刺入穴位,提插捻轉平補平瀉,針后接通電針儀,用疏密波,頻率14次/分~16次/分;或連續波,頻率50Hz,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宜。留針30分鐘。出針后,仍取左側臥位,休息10分鐘。再選l~2穴,以當歸注射液,每穴注入2ml。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3.療效以上法共治62例,結果痊愈56例,有效2例,無(wú)效4例,總有效率為93.5%[10,12]。 (三) 體針 1.取穴 主穴:分三組。(1)足三里、中脘;(2)胃穴、下垂穴; 配穴:太沖、內庭。 胃穴位置:尖突下3寸,左右各旁開(kāi)5分處。 下垂穴位置:臍下2寸,左右各旁開(kāi)5分處。 2.治法 主穴任取一組,可酌加配穴。足三里、中脘,深刺,得氣后用瀉法,留針30分鐘~60分鐘,15分鐘捻轉1次。胃穴,以7.5寸毫針,進(jìn)針后右手緩緩將針送至下垂穴,然后持針向上提,左手按壓小腹部以增加腹壓,增強胃腸蠕動(dòng),調整胃的位置,之后起針。配穴針?lè )ㄍ餮ㄖ谝唤M。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3.療效 以上法共治76例,73例獲愈,3例轉外科手術(shù),有效率為94.1%[9,11]。 (四) 其他措施 應用針灸療法,要作嚴密監視。如果效果不佳,須及早改用其他中西醫療法(包括手術(shù)療法),以免耽誤時(shí)機。 |
| 【古案選介/名家驗案】 |
醫案一 ?!痢?,男,34歲,工人。 1970年9月初診。 主訴:胃痛1個(gè)月,加重半日。病史:患者8月間因突然惡心、嘔吐酸水,腹脹,胃部陣發(fā)性作痛,食后痛劇,今日因用力過(guò)猛,后脘部劇痛,高熱而求治?;颊哌^(guò)去有胃病史。 檢查:慢性病容,左側上腹部壓痛(++),拒按,X光鋇餐照相提示:胃扭轉、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背部12胸椎有壓痛點(diǎn),舌質(zhì)淡紅,苔膩黃干,脈弦緊。體溫38℃,白細胞18×109/L(18000/mm3)分類(lèi):中性0.60(60%),淋巴0.34(34%),單核0.06(6%),二便正常。 診斷:胃痛(胃扭轉、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治則:疏通經(jīng)氣,除瘀止痛。 取穴:胃脘部有效點(diǎn)。加配:胃俞、隔俞、氣舍。 治法:毫針刺法,平刺法和補法。 按所取穴位針刺,留針2小時(shí),3分鐘~5分鐘捻轉1次,刺激時(shí)間1分鐘~3分鐘。 針后胃腸蠕動(dòng)增強,腹鳴音亢進(jìn),腹脹減輕,吐酸及嘔吐已停,連續每日針1次,5次后癥狀消失。胃腸造影提示:胃扭轉已趨正常。 16次后再拍片復查: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已愈,2年后隨訪(fǎng)未復發(fā)。 (郭效宗醫案) 醫案二 穆XX,男,34歲,工人。1972年9月17日初診。主訴:胃痛8天。 病史:患難與共者于9月9日午餐暴飲暴食,食后即參加體力勞動(dòng),下2時(shí)許,突感胃痛,幾分鐘后痛勢加劇,不能忍耐,送某醫院急診,疑為“胃痙攣”給予對癥處理。8日來(lái)胃痛時(shí)輕時(shí)重,不能飲食,胸悶腹脹,心煩易驚,氣短,夜寐不安。 檢查:面色萎黃,形疲無(wú)神,上腹部偏右側有明顯隆起,舌質(zhì)紅,苔黃厚膩,語(yǔ)音低微,腹聞隆起處觸之硬而痛,脈弦促。X線(xiàn)鋇餐造影示:胃呈龍蝦形胃口粘膜掣及食道右內粘膜成皺紋呈交叉態(tài)胃軸扭轉180度。 診斷:胃扭轉。 治則:破氣理中,養胃益陽(yáng) 取穴:上脘、中脘、下脘、鳩尾、膻中、不容、承滿(mǎn)、梁門(mén)、太乙、天樞、外陵、足三里、胃俞。 治法:上、中、下脘及足三里施平補平瀉,鳩尾、膻中施瀉法,胃俞用補法,余穴每次取2穴,輪換取之,施左補右瀉, 針1次后,患者即感腹脹疼痛減輕,當夜安眠;針第二次后,能食,食后未痛。針七次后,癥狀全部消失。X線(xiàn)鋇餐造影復查胃之形態(tài)已恢復正常。 (賀惠吾醫案) 【主要參考文獻】 [1]黃德洲.穴位刺激療法治愈胃扭轉二例.新醫藥學(xué)雜志,1976;9:35 [2]解放軍161醫院理療科.電針、紅外線(xiàn)照射治療胃翻轉4例.中華理療雜志,1980;3(2):98 [3]馬兵.電針治療胃翻轉一例.遼寧醫藥,1980;(1):3 [4]嚴玉林.針灸治療胃扭轉.新中醫,1980;(1):44 [5]羅偉.針灸治療胃扭轉一例.上海中醫藥雜志,1980;(1):32 [6]萬(wàn)耀先等.針刺治療胃扭轉9例.中醫雜志,1980;21(11):49 [7]韋勇.針刺治愈胃扭轉一例報告.廣西中醫藥,1981;(3):36 [8]張之珠等.耳針加顛簸法治愈胃扭轉.山東中醫雜志,1984;(6):43 [9]劉建民等.針灸治療胃扭轉70例臨床觀(guān)察.中國針灸,1990;10(6):13 [10]朱敏等.電針和穴位封閉治療胃扭轉42例.中醫研究,1989;2(3):39 [11]王世禮等.針刺治療胃扭轉六例.上海針灸雜志,1990;9(4):19 [12]彭學(xué)征等.X線(xiàn)下電針配合左側臥位治療胃扭轉20例.山東中醫雜志,2000;19(6):354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