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德彰(北外教授)
不同民族對相同的事物往往會(huì )有不同的分類(lèi)與命名方法。其實(shí),人們在了解和認識事物、給事物命名的時(shí)候還常常采用比擬的方式,使用隱喻的手法,即把新事物與某個(gè)熟悉的事物相對比。這種命名方式反映了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不過(guò),不同民族采用比擬的視角往往不一樣,因此同一事物的名稱(chēng)也會(huì )帶有該民族特有的風(fēng)格。下面我們來(lái)看看,漢語(yǔ)和英語(yǔ)中對同一事物的一些有趣的命名:
雞皮疙瘩:goose flesh 落湯雞:drown rat
笨蛋:June bug 酒糟鼻:rose drop
貓眼:peep hole 雙杠:parallel bars
活字典:walking dictionary 假眼:glass eye
姐妹篇:companion volume 魚(yú)尾紋:crow feet
美人計:honey trap 實(shí)心球:medical ball
老黃牛: willing horse 秒表:stop match 太平門(mén):emergency exit 內八字:pigeon-toe
減肥茶:diet tea 外賣(mài): take-out
候機室:departure lounge 牛皮紙袋:brown bag
三角債:chain debt 隱形眼鏡:contact lens
手扶拖拉機:walking tractor
內部刊物:restricted publications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但是讓人犯難的是,在英語(yǔ)和漢語(yǔ)中,有一些詞匯字面意思似乎相似,實(shí)際上卻代表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稍不留心就會(huì )出錯。比如“食言”和eat one's words便完全是兩回事。實(shí)際上,中文“食言”對應的英語(yǔ)應為go back on one's words, 而英文eat one's words的意思則是“收回(并更正)剛才說(shuō)錯的話(huà)”。
在漢語(yǔ)中,“視同兒戲”的意思是指“不當一回事”,有人將“視同兒戲”譯為treat something as child's play是不正確的,因為英文treat something as child's play的含義是指將某事“視作易如反掌”。
再比如,中文“如履薄冰”與英文skate on thin ice從字面上看似乎是一模一樣的,可實(shí)際上,前者講的是“在有危險的情況下小心謹慎”,而后者則說(shuō)明“能巧妙地處理難題”。
同樣地,“赴湯蹈火”和go through fire water看上去也很相似,但英文卻是指“遭受各種災難”,根本沒(méi)有中文“赴湯蹈火”中所體現的“主動(dòng)去克服困難”的含義。
下面,筆者列出了一些錯誤的譯法(遺憾的是有些詞典也提供這樣的錯譯)。大家可以查閱一下英語(yǔ)原版詞典,看看能否發(fā)現到底錯在什么地方?
拖后腿:pull one's leg 同床異夢(mèng):strange bedfellows
錦上添花:gilt the lily 行尸走肉:walking skeleton
同舟共濟:in the same boat 翻天覆地:move heaven and earth
以下答案,僅供參考:
拖后腿:hold sb. back. Pull one's leg:開(kāi)某人玩笑
錦上添花:the crowning touch gild the lily:畫(huà)蛇添足
同舟共濟:to share weal and woe in the same boat: 同一根草上的螞蚱
行尸走肉:walking corpse walking skeleton:骨瘦如柴的人
翻天覆地:earth shaking move heaven and earth: 竭盡全力
同床異夢(mèng):unlikely bedfellows Strange bedfellows: 同病相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