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eterq7.blog.sohu.com/151390112.html
很小的時(shí)候,就曾經(jīng)見(jiàn)到路邊野地的小野花,叫得出叫不出名字,都覺(jué)得很好看,那個(gè)時(shí)候只是想采下來(lái),回家插到水瓶里,還能開(kāi)兩三天,甚是欣慰。但是自從看了詩(shī)經(jīng)里面的詞語(yǔ),覺(jué)得萬(wàn)物都有本名,小野花野草也有被歌頌的意義,拍下照片,讓其繼續在大地生長(cháng),反而就是目前的最?lèi)?ài)了。
買(mǎi)了一本介紹野花的書(shū),看后覺(jué)得很長(cháng)知識。不自覺(jué)的,在自家房前屋后,找找,在路旁河堤,瞧瞧,果真發(fā)現了很多。那些都在默默的,為了小小的生命,而綻放的花朵,多么可愛(ài)。

薺菜 十字花科植物,是一種人們喜愛(ài)的可食用野菜,遍布全世界。其營(yíng)養價(jià)值很高,食用方法多種多樣。具有很高的藥用價(jià)值,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常用于治療產(chǎn)后出血、痢疾、水腫、腸炎、胃潰瘍、感冒發(fā)熱、目赤腫疼等癥。人工栽培以板葉薺菜和散葉薺菜為主,春、夏、秋三季均可。

蒲公英 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頭狀花序,種子上有白色冠毛結成的絨球,花開(kāi)后隨風(fēng)飄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蒲公英植物體中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膽堿、有機酸、菊糖等多種健康營(yíng)養成分,有利尿、緩瀉、退黃疸、利膽等功效。蒲公英同時(shí)含有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等,有豐富的營(yíng)養價(jià)值,可生吃、炒食、做湯,是藥食兼用的植物。

抱莖苦荬菜 為被子植物門(mén)菊科苦荬菜屬植物苦荬菜Ixeris sonchifolia
多年生草本。株高30-80厘米。植株無(wú)毛。莖直立,上部有分枝?;~多數,鋪散,長(cháng)3-8厘米,寬1-2厘米,先端急尖或圓鈍,基部下延成柄,有鋸齒或尖牙齒,或為不整齊的羽狀深裂;莖生葉較小,卵狀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cháng)2.5-6厘米,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擴大成耳形或戟形抱莖,全緣或有羽狀分裂。頭狀花序,小形,密集成傘房狀,有細梗;總苞圓筒狀,長(cháng)5-6毫米;總苞2層,外層通常5片,極小,卵形;內層8片,披針形,長(cháng)約5毫米,背部各具中肋1條。舌狀花黃色,長(cháng)7-8毫米,先端截形,具5齒。瘦果,黑色,紡錘形,長(cháng)約3毫米,有細縱肋及粒狀小刺,喙短,長(cháng)為果身的1/4;冠毛白色?;?、果期4-7月。
生于平原、荒地、山坡、路旁。分布于東北、華北等地區。朝鮮、蘇聯(lián)也有。
全草入藥,能清熱、解毒、消腫。民間用于止痛。實(shí)驗證明能增加心肌營(yíng)養性血流量,改善心肌微循環(huán),有益于冠心病的治療。

性味寒、苦、平,無(wú)毒。

生長(cháng)于原野路旁。我國西南至東北均有分布。
【別名】伏地菜
【來(lái)源】為紫草科附地菜屬植物附地菜Trigonotis peduncularis (Trev.) Benth.,以全草入藥。夏秋采集,拔取全株,除去雜質(zhì),曬干備用。
【性味歸經(jīng)】甘、辛,溫。
【功能主治】溫中健胃,消腫止痛,止血。用于胃痛,吐酸,吐血;外用治跌打損傷,骨折。
【用法用量】 1~2錢(qián),研粉沖服3~5分。外用適量,搗爛涂患處。

拉丁名:Bothriospermum chinense
英文名:China Spotseed
形態(tài)特征: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莖自基部分枝,斜升或近直立。葉片匙形或倒披針形,邊緣呈皺波狀,兩面有短糙毛?;ㄐ蜷L(cháng)達25厘米,苞片葉狀,卵形或狹卵形;花腋外生,花梗較短;花萼裂片5,狹披針形,有毛;花冠淡藍色。長(cháng)3.5-4毫米。小堅果4,腎形,有網(wǎng)狀皺褶,腹面中部有橫凹陷?;ㄆ?-6月
分布:分布于我國遼寧、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等地。北京極為常見(jiàn)。
用途:藥用部位為斑種草的全草。微苦,涼。入胃、大腸二經(jīng)。為清熱藥,清熱燥濕藥。功效主治清熱燥濕,解毒消腫??芍螡癔?、濕疹、瘙癢難忍,流汁綿綿。用治火熱毒盛之癰疽瘡癤或無(wú)名腫毒。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

點(diǎn)地梅
【產(chǎn)地分布】:廣布于全國各地。
【形態(tài)特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全株被細柔毛。須根纖細?;~叢生,柄長(cháng)1-2厘米;葉近圓形或卵圓形,徑3-15毫米,基部微凹或呈不明顯截形,先端鈍圓,邊緣有多數三角狀鈍牙齒,葉質(zhì)稍厚?;ㄝ阃ǔ禇l由基部葉腋抽出,長(cháng)(3)5-15厘米,直立,傘形花序通常有4-10朵花,苞片數枚,卵形至披針形,長(cháng)3-4毫米,寬0.5-1.5毫米,先端漸尖;花梗纖細,長(cháng)1-3(5)厘米,通?;ê笊扉L(cháng)達6厘米,開(kāi)展,混生腺毛;花萼杯狀,5深裂幾達基部,裂片卵形,長(cháng)2-3.5毫米,果期增大,長(cháng)4-5毫米,呈星狀水平展開(kāi),具3-6條明顯縱脈,花冠通常白色、淡粉白色或淡紫白色,花冠筒狀,長(cháng)約2毫米,筒部短于花萼,喉部黃色,裂片與花冠筒近等長(cháng)或稍長(cháng),倒卵狀長(cháng)圓形,長(cháng)2.5-3毫米,寬1.5-2毫米,明顯超出花冠;雄蕊著(zhù)生于花冠筒中部,長(cháng)約1.5毫米;子房球形,花柱極短。蒴果近球形,稍扁,直徑約3毫米,成熟后5瓣裂,白色膜質(zhì)。種子小,多數,棕褐色、長(cháng)圓狀多面體形,徑約0.3毫米,種皮有網(wǎng)紋?;ㄆ?-5月,果期6月。
【生長(cháng)習性】:喜濕潤、溫暖、向陽(yáng)環(huán)境和肥沃土壤,常生于山野草地或路旁。種子能自播繁殖。
【植物分布】:分布極廣,我國各地均有分布,俄羅斯、朝鮮、日本、菲律賓、印度、越南、柬埔寨、老撾也有分布。
【園林用途】:點(diǎn)地梅植株低矮,葉叢生,平鋪地面,適宜巖石園栽植及灌木叢旁作地被材料。全草可藥用。
【繁殖培育】:用播種繁殖。
【其他用途】:全草入藥,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扁桃體炎,咽喉炎、口腔炎、急性結膜炎、跌打損傷。

米口袋
Gueldenstaedtia verna (Georgi) Boiss.
豆科
米口袋屬
米口袋多年生草本,高4-20厘米,全株被白色長(cháng)綿毛,果期后毛漸稀少。主根圓錐形或圓柱形、粗壯,不分歧或稍分歧,上端具短縮的莖或根狀莖。葉為奇數羽狀復葉,多數,叢生于根狀莖或短縮莖上端,早春時(shí)葉長(cháng)3-10厘米,后期可達10余厘米或m余厘米,托葉卵形,卵狀三角形至披針形,基部與葉柄合生;小葉9-19(21),廣橢圓形、橢圓形、長(cháng)圓形、卵形或近披針形等,長(cháng)4-15毫米(后期可達40毫米),寬2-7(10)米,基部圓形或廣楔形,先端鈍或圓,有時(shí)稍尖或近銳尖,全緣,兩面被白色長(cháng)綿毛,有時(shí)表面毛少或近無(wú)毛,夏秋以后毛漸少以至無(wú)毛??偦üW匀~叢間抽出數個(gè)至十數個(gè),頂端集生2-5(8)朵花,排列成傘形;花梗極短,近無(wú)梗;苞及小苞披針形至線(xiàn)形;萼鐘狀,長(cháng)(5)6-9(10)毫米;花冠紫堇色,旗瓣長(cháng)(11)12毫米,廣卵形至狹卵形或橢圓形、倒卵形等,基部漸狹成爪,翼瓣長(cháng)8-11毫米,瓣片長(cháng)圓形,上端稍寬,基部有細爪,龍骨瓣長(cháng)5-6毫米;子房被毛,花柱上端卷曲。莢果圓筒狀,1室,長(cháng)13-20(22)毫米,寬3-4毫米,被長(cháng)柔毛。種子腎形,表面有光澤,具淺蜂窩狀凹陷?;ㄆ?-5月,果期5-7月。
生于向陽(yáng)草地、干山坡、沙質(zhì)地、草甸草原或路旁等處。分布于我國黑龍江省、吉林省及華北、西北、華東、中南,朝鮮、俄羅斯(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也有分布。
春季采收全草入藥,煎服主治各種化膿性炎癥、癰腫、疔瘡(常與蒲公英配用)、高熱煩躁、黃疸、腸炎、痢疾等。并可作飼料。

地丁草
學(xué)名: Corydalis bungeana Turcz.
屬名: 紫堇屬 Corydalis
科名: 罌粟科 Papaveraceae
【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根細而直,少分枝,淡黃棕色。莖細弱,從基部向四周多分枝,有棱、灰綠色,光毛或疏生長(cháng)柔毛?;~叢生;基生葉互生,有柄,長(cháng)0.4-4厘米,葉片2回羽狀全裂,最終裂片線(xiàn)形,先端鈍圓或成短突尖,兩面灰綠色,無(wú)毛??偁罨ㄐ?,花序長(cháng)1-6.5厘米,果期可達12厘米,生于枝的頂端;花梗長(cháng)1-2毫米,苞片葉狀,羽狀深裂,萼片2枚,鱗片狀,廣卵形或卵狀三角形,長(cháng)1-2毫米,先端漸尖,邊緣具不規則缺刻,早落;花瓣4枚,淡紫色,倒卵狀長(cháng)圓形,外側兩片大,前面一片平展,倒卵狀匙形,先端呈兜狀,背面具寬翅,后面一片先端亦呈兜狀、基部有距,距長(cháng)5-6.5毫米,背面有翅;內側兩瓣較小、先端連合,雄蕊6枚,每3枚花絲連合,形成2束,與外側兩花瓣對生,后1束雄蕊花絲基部具蜜腺,插入距內,子房長(cháng)橢圓形,外被柔毛,花柱線(xiàn)形,稍扁,頂端微2裂,黃白色,有瘤狀突起。蒴果扁橢圓形,灰綠色,長(cháng)1.2-2厘米,寬3-4毫米,成熟時(shí)裂成2瓣,花柱宿存,內含種子7-12粒。種子扁球形,徑1.5-2毫米,黑色,有光澤,具白色膜質(zhì)種阜?;ㄆ?-5月,果期5-6月。
【分布】生于山溝、溪旁、雜草叢中及礫石處。分布于甘肅、陜西、山西、山東及河北等省。
【藥物療效】有清熱解毒、活血消腫之效,用以治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療瘡腫毒、淋巴結核、眼結膜炎等。全草含多種生物堿,主要有苦地丁素,其他有香豆精、酚性物等多種。

角茴香
【草藥名】: 角茴香
【內容介紹】:
角茴香 (《河南中草藥手冊》)
【異名】咽喉草、麥黃草、黃花草、雪里青(《河南中草藥手冊》),野茴香(《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
【來(lái)源】為罌粟科植物細葉角茴香的根、全草。
【植物形態(tài)】細葉角茴香一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
莖多數,上部分歧。
基生葉12~18枚,長(cháng)1.5~9厘米;葉片有白粉,輪廓倒披針形;羽狀全裂,1回裂片2~5對,約3回細裂,小裂片條形,寬約0.3毫米,先端尖;莖生葉小,無(wú)柄,裂片絲狀。
聚傘花序具少數或多數分枝;萼片2,綠色,有白粉,狹卵形,長(cháng)約3毫米;花瓣黃色,外面2個(gè)較大,扇狀倒卵形,長(cháng)約9毫米,里面2個(gè)較小,楔形,3裂近中部;雄蕊4,長(cháng)約6毫米;雌蕊與雄蕊近等長(cháng),子房條形,柱頭2,花柱及柱頭宿存。
蒴果條形,長(cháng)約5厘米,寬約1毫米,裂為2爿。
種子矩形,長(cháng)約1毫米,兩面有顯著(zhù)的十字形突起,黑褐色。
花期5~6月。
生于干燥山坡、草地,沙地、礫質(zhì)碎石地。
分布遼寧、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內蒙古和新疆等地。

夏至草
【異名】夏枯草、白花夏枯(《滇南本草》),燈籠棵(《江蘇植藥志》),風(fēng)輪草(《陜西中草藥》)。
【來(lái)源】為唇形科植物夏至草的全草。
【植物形態(tài)】夏至草多年生直立草本,高15~60厘米,疏生分枝。
莖方形,被有倒生的細毛。
葉掌狀3全裂,裂片有鈍齒或小裂,兩面均密生細毛,下面葉脈凸起;葉柄被有細毛。
花輪有花6~10朵,腋生;苞片與萼筒等長(cháng),剛毛狀,被有細毛;花萼鐘形,長(cháng)5.2毫米,外面被有細毛,喉部有短柔毛,具5脈和5齒,齒端有尖刺,上唇3齒較下唇2齒長(cháng);花冠白色,鐘狀,長(cháng)5.5毫米,外面被有短柔毛,冠簡(jiǎn)內面無(wú)毛環(huán),上唇較下唇長(cháng),直立,長(cháng)圓形,內面有長(cháng)柔毛,下唇平展,有3裂片;雄蕊4,2強,不伸出,花藥2室;花柱頂端2裂,裂片相等,圓形。
小堅果褐色,長(cháng)圓狀三棱形。
花期3~6月。
果期6~7月。
生手低山區或水邊、路旁。
分布東北、華北、長(cháng)江流域及陜西、甘肅、云南、貴州等地。

地黃
地黃(學(xué)名:Rehmannia glutinosa (Gaert.) Libosch. ex Fisch. et Mey.) 體高10-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細胞長(cháng)柔毛和腺毛。根莖肉質(zhì),鮮時(shí)黃色,在栽培條件下,直徑可達5.5厘米,莖紫紅色。葉通常在莖基部集成蓮座狀,向上則強烈縮小成苞片,或逐漸縮小而在莖上互生;葉片卵形至長(cháng)橢圓形,上面綠色,下面略帶紫色或成紫紅色,長(cháng)2-13厘米,寬1-6厘米,邊緣具不規則圓齒或鈍鋸齒以至牙齒;基部漸狹成柄,葉脈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ň唛L(cháng)0.5-3厘米之梗,梗細弱,彎曲而后上升,在莖頂部略排列成總狀花序,或幾全部單生葉腋而分散在莖上;萼長(cháng)1-1.5厘米,密被多細胞長(cháng)柔毛和白色長(cháng)毛,具10條隆起的脈;萼齒5枚,矩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抑或多少三角形,長(cháng)0.5-0.6厘米,寬0.2-0.3厘米,稀前方2枚各又開(kāi)裂而使萼齒總數達7枚之多;花冠長(cháng)3-4.5厘米;花冠筒多少弓曲,外面紫紅色,被多細胞長(cháng)柔毛;花冠裂片,5枚,先端鈍或微凹,內面黃紫色,外面紫紅色,兩面均被多細胞長(cháng)柔毛,長(cháng)5-7毫米,寬4-10毫米;雄蕊4枚;藥室矩圓形,長(cháng)2.5毫米,寬1.5毫米,基部叉開(kāi),而使兩藥室常排成一直線(xiàn),子房幼時(shí)2室,老時(shí)因隔膜撕裂而成一室,無(wú)毛;花柱頂部擴大成2枚片狀柱頭。蒴果卵形至長(cháng)卵形,長(cháng)1-1.5厘米?;ü?-7月。

紫花地丁
多年生草本,高4-14cm;果期高可達20余cm。根莖短,垂直,淡褐色,長(cháng)4-13mm,粗2-7mm;節密生,有數條
找了半天,終于發(fā)現幸存的幾小株...這可是很好不容易發(fā)現的草藥啊。。。

牛繁縷
學(xué)名: Malachium aquaticum (L.)Fries (Stellaria aquatica(L.)Scop.)
用途:全草可做野菜和飼料;也可藥用,內服驅風(fēng)、解毒,外敷治療瘡,新鮮苗搗汁服,有催乳作用。

種拉丁名: HemisleplalyrataBunge
種別名: 禿蒼個(gè)兒
形態(tài)特征: 二年生草本。直根系,入土深度60一80cm,主根發(fā)達,側根較少,主要分布在30cm左右的土層中。株高30一90cm。莖直立,光滑或有白色蛛絲狀毛?;~蓮座狀,有柄,葉片倒披針形或倒披針狀橢圓形,長(cháng)7–21cm,提琴狀羽狀分裂,頂裂較大,三角形,有時(shí)3裂,側裂片7一8對,長(cháng)橢圓狀倒披針形,上面綠色,下面被白色蛛絲狀毛,莖中部葉片橢圓形,無(wú)柄,羽狀分裂,上部葉片條狀披針形至條形。頭狀花序多數,總苞球形,艮12–14mm,總苞片5–8層,背面頂端下有紫紅色雞冠狀附片,花紫紅色,全部為管狀花。瘦果圓柱形,長(cháng)2.5mm,具15條縱肋棱,冠乇白色,2層,羽狀(圖101)。
地理分布: 分布幾遍及全國各地,越南、老撾、印度、日本、朝鮮也有。
生物生態(tài)特征: 泥胡菜為中生植物,抗逆比較強,生于路旁村邊荒地和輕鹽堿荒地,可形成以它為優(yōu)勢種的雜類(lèi)草群落。在落葉闊葉林區,它又是林下草地的主要伴生植物。此外,在比較濕潤的丘陵、山谷、溪邊和荒山草坡,以及微堿齊耕地上均有生氏。有的在局部低洼水分充裕區可形成單純小片群落,構成了拓荒熟耕地演替中的–個(gè)階段、在暖溫帶,3月中旬出苗,4月上旬發(fā)育成蓮座葉,4月下旬抽花莖,5月至6月開(kāi)花,花期50余天;果期6月至7月(表101–1)。

俗名:紫丹草、西伯利亞紫丹
學(xué)名:Messerschmidia sibirica Linn.
科中文名:紫草科
科拉丁名:Boraginaceae
屬中文名:砂引草屬
屬拉丁名:Messerschmidia
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草本。全株被白色長(cháng)柔毛。葉無(wú)柄或近無(wú)柄,狹矩圓形至條形,長(cháng)1—3.5cm,寬0.2—2cm,聚傘花序傘房狀,直徑1.8—4cm,近二叉狀分枝?;ㄝ嚅L(cháng)約2.5mm,5裂近基部,裂片披針形,花冠白色,漏斗狀,花冠筒長(cháng)5mm,裂片5,子房4室,柱頭2淺裂,下部環(huán)狀膨大,果實(shí)有4鈍棱,橢圓狀球形,長(cháng)約8mm,先端平截或凹入。
地理分布:砂引草廣泛分布于我國北方內陸沙地,內蒙古,山西,山東,河北、河南,甘肅、寧夏,陜西、遼寧,吉林等省(區)均有分布,在國外,蒙古,原蘇聯(lián)(西伯利亞)也有。
生態(tài)特征:砂引草一般4月返青,5—6月開(kāi)花,6—7月結果,種子8月下旬成熟,果后仍有一段營(yíng)養期,10月干枯。具細長(cháng)的根狀莖,匍匐或斜升,水平根狀莖多分布于表土下15—20cm處,伸展可達1—2m,其垂直根可分布到lm左右深處。砂引草主要借根狀莖的延伸進(jìn)行無(wú)性繁殖,據野外觀(guān)察,在草場(chǎng)植被中許多植株生活力不強,不能開(kāi)花、結果,只有在村落或居民點(diǎn)附近的隙地和路旁,可能因土壤較肥,并且受其他植物抑制較少,除無(wú)性繁殖外,大多數植株能用正常的種子繁殖。

【中文名】打碗花
【學(xué)名】Calystegia hederacea Wall.
【分類(lèi)】旋花科,打碗花屬
【形態(tài)】多年生草質(zhì)藤本。主根(一說(shuō)根狀莖,但未見(jiàn)分節)較粗長(cháng),橫走。莖細弱,長(cháng)0.5-2m,匍匐或攀援。葉互生,葉片三角狀戟形或三角狀卵形,側裂片展開(kāi),常再2裂?;ㄝ嗤庥?片大苞片,卵圓形;花蕾幼時(shí)完全包藏于內。萼片5,宿存。花冠漏斗形(喇叭狀),粉紅色或白色,口近圓形微呈五角形。與同科其它常見(jiàn)種相比花較小,喉部近白色。子房上位,柱頭線(xiàn)形2裂。蒴果,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不結
果,以根擴展繁殖。
【分布】我國各地廣泛分布,為田間、野地常見(jiàn)雜草。
【用途】嫩莖葉可作蔬菜?;案胨?,參看下文。
【成分及營(yíng)養價(jià)值】每百克嫩莖葉含水分81 克,脂肪0.5 克,碳水化合物5 克,鈣422 毫克,磷40 毫克,鐵1O.1 毫克,胡蘿卜素5.28 毫克,維生素B10.02 毫克,維生素B20.59 毫克,尼克酸2 毫克,維生素C54 毫克。根含有淀粉17%,可食用及藥用,但有毒,不可多食。

中文名:播娘蒿
十字花科 播娘蒿屬
屬拼音名:bonianghaoshu
屬拉丁名:Descurainia
中國植物志:33:448
描 述:Descurainia Webb et Berth. 播娘蒿屬,十字花科,40余種,主產(chǎn)北美洲,少數產(chǎn)亞洲、歐洲及南美洲,我國產(chǎn)2種,其中播娘蒿D. sophia(L. )Webb,分布于華北、華東、西北、四川。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有單毛及分叉毛,有時(shí)具腺毛或無(wú)毛;葉為2-3回羽狀全裂,具窄線(xiàn)形或長(cháng)圓形裂片,有柄或無(wú)柄;總狀花序果期延長(cháng);萼片外輪窄長(cháng)圓形,內輪較寬;花瓣黃色或乳黃色,匙形;花柱短,柱頭頭狀;長(cháng)角果線(xiàn)形,圓筒狀,常上彎,開(kāi)裂,果瓣稍凸出,具1脈;種子1-2行,濕時(shí)發(fā)粘,子葉背倚胚根。

狗哇花 (阿爾泰狗哇花)
學(xué)名 Heteropappus altaicus (Willd.)NovoPokr.屬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 阿爾泰紫菀。分布在東北、華北、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四川、河南、湖北等省區。
形態(tài)特征 莖從基部分枝,直立或斜生,具毛和腺點(diǎn),株高20一60cm。葉互生無(wú)柄。葉片條形、長(cháng)圓狀披針形至倒披針形,兩面或背面被毛。頭狀花序單生在枝端,有的排列成傘房狀;具2—3層總苞片,邊花淺藍紫色舌狀,心花黃色筒狀,5裂,其中1裂片長(cháng)。瘦果長(cháng)圓形扁平,有毛,毛上有腺點(diǎn);冠毛白色至淺紅褐色。
【來(lái)源】菊科狗哇花屬植物狗哇花Heteropappus hispidus (Thunb.) Less.[Aster hispidns Thunb.],以根入藥。春夏秋采集,洗凈曬干。
【性味歸經(jīng)】苦,涼。
【功能主治】解毒消腫。用于瘡腫,蛇咬傷。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諸葛菜
學(xué)名:Orychragmus violaceus O.E.Schulz。
別名:菜子花 、二月蘭。 分類(lèi):十字花科(Cruciferae),諸葛菜屬。 解名:傳說(shuō)諸葛亮率軍出征時(shí)曾采嫩梢為菜,故得名。另因農歷二月開(kāi)蘭紫色花,得名二月蘭。 產(chǎn)地:原產(chǎn)中國東北、華北及華東地區。野生或栽培。 開(kāi)放分類(lèi): 植物、花卉、野菜、十字花科、綠化植物。因此被很多綠化工程、公園、旅游景點(diǎn)所采用。專(zhuān)家還建議在機場(chǎng)成片種植二月藍,不僅冬天披綠,春天紫花成片,而且它能延續自繁,毋需過(guò)多養護,能與其他植物混種,是集多種優(yōu)點(diǎn)于一體的好品種。

馬藺
多年生密叢草本。根狀莖粗壯,木質(zhì),斜伸,外包有大量致密的紅紫色折斷的老葉殘留葉鞘及毛發(fā)狀的纖維;須根粗而長(cháng),黃白色,少分枝。葉基生,堅韌,灰綠色,條形或狹劍形,長(cháng)約50厘米,寬4-6毫米,頂端漸尖,基部鞘狀,帶紅紫色,無(wú)明顯的中脈?;ㄇo光滑,高3-10 厘米;苞片3-5枚,草質(zhì),綠色,邊緣白色,披針形,長(cháng)4.5-10厘米,寬0.8-1.6厘米,頂端漸尖或長(cháng)漸尖,內包含有2-4朵花;花藍色,直徑5-6厘米;花梗長(cháng)4-7厘米;花被管甚短,長(cháng)約3毫米,外花被裂片倒披針形,長(cháng)4.5-6.5厘米,寬0.8-1.2厘米,頂端鈍或急尖,爪部楔形,內花被裂片狹倒披針形,長(cháng)4.2-4.5 厘米,寬5-7毫米,爪部狹楔形;雄蕊長(cháng)2.5-3.2厘米,花藥黃色,花絲白色;子房紡錘形,長(cháng)3-4.5厘米。蒴果長(cháng)橢圓狀柱形,長(cháng)4-6厘米,直徑1-1.4厘米,有6條明顯的肋,頂端有短喙;種子為不規則的多面體,棕褐色,略有光澤?;ㄆ?-6月,果期 6-9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