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表益衛 如桂枝湯類(lèi)方。桂枝湯含有三組方根:桂枝配甘草辛甘以化陽(yáng),芍藥配甘草酸甘以化陰,大棗配甘草益胃氣、養胃陰。生姜在桂枝湯中起兩方面作用,一是走表,助君臣之藥以調和營(yíng)衛;二是走里,和胃以溫陽(yáng)益氣暢津。本方雖只有五味藥,但配伍嚴謹,散中有補,正如柯琴在《傷寒論附翼》中贊桂枝湯“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yáng),調和營(yíng)衛,解肌發(fā)汗之總方也?!?/p> 2. 和胃止嘔 如大小柴胡湯。生姜是“嘔家圣藥”,和胃止嘔能力超強。小柴胡湯證“心煩喜嘔”,大柴胡湯證“心下急,嘔不止”等,臨床中無(wú)論外邪內犯,還是雜病內傷,均常兼見(jiàn)胃氣不和而見(jiàn)惡心、嘔吐等胃氣上逆的癥狀,臨證用藥多加配生姜,用之多驗。 3. 溫陽(yáng)利飲 如小半夏湯。本方證因痰飲停于心下,胃氣失于和降所致。治宜化痰散飲,和胃降逆。方中用半夏辛溫,體滑而性燥,可燥濕化痰滌飲,又能降逆和中止嘔,是為君藥。生姜辛溫,既能降逆止嘔,又可溫胃利飲,且制半夏之毒,是臣藥又兼佐藥之用。二藥相配,使痰祛飲化,逆降胃和而嘔吐自止。仲景所創(chuàng )該方,對于后世痰飲嘔吐或胃氣上逆證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已成為祛痰化飲或和胃降逆止嘔的經(jīng)典配伍組合。 4. 散結消痞 《傷寒論》157條:“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strong>生姜瀉心湯即由半夏瀉心湯加生姜四兩而成,故臨床使用生姜瀉心湯必見(jiàn)半夏瀉心湯的“痞”。何為“痞”?仲景講得非常清楚,痞即是“滿(mǎn)而不痛,按之濡”。《胡希恕講傷寒雜病論》中說(shuō):“臨床所見(jiàn)干噫食臭癥狀,用半夏瀉心湯難以治愈,必加生姜”,確是經(jīng)驗之談,可見(jiàn)生姜擅長(cháng)和胃降逆,散結消痞。 5. 溫胃益氣 取生姜辛散溫通陽(yáng)氣,配甘藥治虛勞虛寒里急的腹痛。如溫建中氣的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之類(lèi);配伍溫補之品,以治血虛寒結的腹痛。如溫血散寒之當歸生姜羊肉湯;配伍炙甘草、大棗以溫養胃氣,資營(yíng)血之源,而治氣血不足,心力不繼,脈結代、心動(dòng)悸之炙甘草湯,以益氣滋陰,通陽(yáng)復脈。 6.和胃解毒 生姜可制半夏毒性,如小半夏湯、小柴胡湯等;可制羊肉之膻味,如當歸生姜羊肉湯;此外,生姜還可解魚(yú)蟹之腥毒,已廣泛用于民間食療方。 在《傷寒論》中共有35條方在主方中用到生姜,用量最多者用至8兩,最少僅用6銖(一兩為24銖),可見(jiàn)仲景用生姜針對不同的方證,用量非常講究,對證十分精準。 1.生姜用三兩的方劑 共20方。 主要是桂枝湯類(lèi)方,如桂枝湯、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加大黃湯、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桂枝加茯苓白術(shù)湯、小建中湯等。如桂枝湯證“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脈緩”,用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表,助桂枝甘草以益衛,助芍藥甘草以暢津,合全方共奏祛風(fēng)解表,調和營(yíng)衛之功效,治療太陽(yáng)表虛證。此外,小柴胡湯、大青龍湯、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shù)湯也是用生姜三兩,如桂枝湯證的“干嘔”,小柴胡湯證的“喜嘔”,葛根加半夏湯證的“但嘔者”,主要起和胃降逆止嘔的作用。 2.生姜用四兩的方劑 共2方。 有生姜瀉心湯和桂枝新加湯。如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桂枝新加湯),生姜用量比桂枝湯多一兩達四兩,意加強溫胃益衛之力。《傷寒論》第62條:“發(fā)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strong>發(fā)汗后,身復疼痛,為外未解,法宜桂枝湯發(fā)汗以解之。但如果見(jiàn)脈沉遲,為胃氣津兩虛,只憑“草棗”平淡之品己無(wú)力振興胃氣,故加補中有力的人參和溫中健胃的生姜以復胃氣,更加芍藥以滋津液,祈能溫養肌腠。 3.生姜用五兩的方劑 共3方。 有大柴胡湯、旋覆代赭湯及當歸生姜羊肉湯。如大柴胡湯證的“心下急,嘔不止”,旋覆代赭湯證的“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當歸生姜羊肉湯證的“寒疝,腹中痛,及脅痛里急者”,生姜均用至五兩,主要體現在加強和胃降逆止嘔的作用。 4.生姜用六兩的方劑 共1方。 有吳茱萸湯。如“食谷欲嘔,屬陽(yáng)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strong>吳茱萸湯證的嘔吐比較厲害,因此生姜用至六兩以加強降逆和胃止嘔之功效,配合吳茱萸、人參、大棗等具有溫中補虛,降逆止嘔之功效。主治肝胃虛寒,濁陰上逆證。癥見(jiàn)食后泛泛欲吐,或嘔吐酸水,或干嘔,或吐清涎冷沫,胸滿(mǎn)脘痛,巔頂頭痛,畏寒肢冷,甚則伴手足逆冷,大便泄瀉,煩躁不寧,舌淡苔白滑,脈沉弦或遲等癥。臨床常用于治療慢性胃炎、妊娠嘔吐、神經(jīng)性嘔吐、神經(jīng)性頭痛、耳源性眩暈等屬肝胃虛寒者。 5.生姜用八兩的方劑 共3方。 有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小半夏湯和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如“發(fā)汗后,腹脹滿(mǎn)者,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strong>癥見(jiàn)腹脹滿(mǎn),心下痞滿(mǎn),納差,嘔吐,苔薄白或白膩,脈無(wú)力等癥。本方證重在消而不在補,可謂“七消三補”,因此人參和甘草用量宜小,以免脹氣滯氣。 6.其他用量 共7方。 有桂枝麻黃各半湯、柴胡加芒硝湯用生姜一兩,桂枝二越婢一湯用生姜一兩二銖,桂枝二麻黃一湯用生姜一兩六銖,柴胡桂枝湯及黃芩加半夏湯用生姜一兩半,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用生姜二兩等,生姜用量少,主要是用于表郁輕證,配合桂枝、麻黃、柴胡等解表藥,輕佐以益衛散邪。即所謂病重藥亦重,病輕藥亦輕也。 本文摘自《經(jīng)方源流臨證探微》。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