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風(fēng)但也不能過(guò)多食用,五歲以下小兒應禁止吃白果。若發(fā)現白果中毒,倉促間可用蛋清內服,或用生甘草60克煎服,用以解毒。
驗方參考與藥膳食補:
1、將白果炒香,五至十歲兒童每次五至七個(gè),成人每次食八至十個(gè),一日兩次,食時(shí)細嚼慢咽,至不遺尿為度,治遺尿。
2、白果30克,藕節15克,共研末,一日分三次用開(kāi)水沖服,治大便下血。
3、生白果數個(gè),搗爛成糊,敷肛門(mén)上,每晚一次,連用五至七日,治蟯蟲(chóng)病。
4、白果仁十個(gè),冬瓜子30克,水煎溫服,治白帶過(guò)多。
5、白果仁三個(gè),龍眼肉7個(gè),同燉服,每早空腹服一次,治頭眩暈。
6、白果仁6克,麻黃,甘草各5克,水煎服,治咳嗽痰喘。
7、生白果仁切開(kāi),擦患處,治面部癬癥。
8、生白果搗爛敷患處,治雞眼(須先將雞眼挑出血后再敷)。
9、白果蒸雞蛋:干白果仁兩枚(研末)備用:將雞蛋一端打一小孔塞入白果粉,用紙封口朝上,蒸熟食用,有補虛收斂作用,可治婦女白帶過(guò)多,小兒消化不良腹瀉,小兒遺尿等癥。
10、白果腐皮粥:白果10-15克(去殼),豆腐皮(腐竹)40-50克,大米適量,同煮粥,用白糖調味食用,有養消胃痰,止咳定喘作用,適用于肺虛咳喘,腎虛遺尿,小便頻數,老年肺結核,婦女體虛,白帶過(guò)多等癥。
11、白果膀胱湯:豬膀胱100-200克(洗凈切塊),白果5枚(炒熟去殼),復盆子10-15克,同煮湯,用適量食鹽調味食用。有補肝腎,縮小便作用,適用于夜多小便,小兒遺尿等癥。
12、白果蒸圓肉:白果5枚(去殼),桂圓肉7-10枚,水適量,同蒸熟食用。適用于心悸、健忘、失眠,產(chǎn)后血虛,年老體弱等癥。
13、白果苡仁湯:白果8-12枚(去殼),苡仁60-100克,同煮湯,用適量白糖或冰糖調味食用。有健脾利濕,止痛清熱,排膿去風(fēng),抗腫瘤作用。適用于脾虛泄瀉,痰喘咳嗽,小便淋痛,水腫,糖尿病,青年扁平疣等癥。
14、糖溜白果:去殼水發(fā)白果150克,清水適量,蒸熟后加白糖100克煮沸,用淀粉25克勾芡即可食用。有斂肺氣,定喘嗽,止帶濁,縮小便作用。適用于氣虛哮喘,痰喘,白帶,白濁,遺精,淋病,小便頻數等癥。
5、白果雞?。喊坠?00克(去殼)和嫩雞肉丁500克(雞蛋清、鹽、淀粉適量腌漬)用豬油同炒熟,加入湯、鹽、味精、蔥段,即可食用,功效、主治同14方。
菠蘿
性味:甘、濕熱、有小毒。
歸經(jīng):入肺、大腸。
功效:清熱解暑,消食止瀉,降壓利尿。
主治:傷暑,身熱煩渴,消化不良,酒后煩渴。
說(shuō)明:菠蘿含有蛋白酶,有過(guò)敏體質(zhì)的人食之會(huì )引起菠蘿中毒,稱(chēng)為“菠蘿病”,吃后十五分鐘至一小時(shí)左右,出現嘔吐、腹痛、腹瀉,同時(shí)還出現過(guò)敏癥狀,如頭昏、頭疼、皮膚潮紅,全身發(fā)癢,四肢及口舌發(fā)麻,嚴重者還會(huì )出現呼吸困難、休克等,因此,有菠蘿過(guò)敏史的人忌食。吃菠蘿時(shí),先把果皮削去,挖盡果丁,然后切開(kāi)在鹽水中浸洗,可使菠蘿味更甜,又能使有機酸分解在鹽水里,避免中毒。
驗方參考:
1、菠蘿一個(gè),削皮搗爛絞汁,每次服一杯,治消化不良,用涼開(kāi)水沖服,治中暑發(fā)熱煩渴。
2、菠蘿肉60克,鮮茅根30克,水煎服,治腎炎;加蜂蜜30克,治支氣管炎。
3、菠蘿葉30克,水煎服,治腸炎腹瀉。
4、茅根菠蘿速溶飲:鮮茅根250克,水煎半小時(shí)后去渣,用小火將藥汁煎至濃稠時(shí),加入鮮菠蘿汁500克,再煎至濃稠,?;鹄鋮s,拌入白糖500克,曬干壓碎裝瓶備用,每次取10克,用開(kāi)水沖服,每日三次,可治腎炎。
假菠蘿
又名露兜勒,性微寒,味甘平,有治麻疹,發(fā)斑,丹毒,暑熱癥,牙齦出血,惡瘡爛腳之功效。
1、假菠蘿心和黃豆搗爛敷患處,治遠年爛腳有蟲(chóng),蟲(chóng)出即愈。
2、假菠蘿心30克,赤小豆30克,燈心草三扎,竹卷心十五條,水煎服,有清心退熱,止煩躁之效。
菠蘿蜜
性味:甘酸、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胃、大腸。
功效:果肉及花可止渴除煩,核仁補中益氣。
主治:慢性腸炎,外用治外傷出血,潰瘍。
說(shuō)明:菠蘿蜜是喬木生長(cháng)的果實(shí),故又名木菠蘿或樹(shù)菠蘿,果實(shí)巨大,重的可達二十至三十公斤,可作水果生食;核仁煮熟食之味香甜。菠蘿蜜不能多食,多食令人胸悶、煩嘔。
驗方參考:
1、菠蘿蜜核仁炒干研末,每次15克,米湯調服,一日兩三次,飲前服,治慢性腸炎。
2、菠蘿蜜樹(shù)葉,焙干研細末敷患處,一日兩次,治外傷出血。
3、割菠蘿蜜樹(shù)皮,取流出的液汁涂之,一日兩次,治下肢潰瘍。
4、豬瘦肉250克,切小塊,菠蘿蜜核仁適量,同煮湯食用,以淡食為宜。有補中益氣,滋陰通乳作用,治產(chǎn)后乳汁不足。
橙(黃果、廣柑)
性味:酸甘、寒、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胃、腸。
功效:行氣止血,通便利尿。
主治:惡心,便秘,小便不暢,痔瘡出血。
驗方參考:
1、熟橙一個(gè),分兩次食之,一日四次,治大小便不通及痔瘡出血。
2、橙酒汁:甜橙一個(gè),去皮,核,用干凈紗布絞汁,加入黃酒一湯匙及溫開(kāi)水適量服用,每日兩次,可治乳腺炎、紅腫硬結、疼痛等癥;本方亦可通乳。
橙核
橙核10克,炒黃研末,用黃酒送服,一日兩次,治閃挫腰疼。
番石榴(雞矢果)
性味:甘澀、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脾、腎、大腸。
功效:止瀉、止血、收斂、消炎、燥濕。
主治:腹瀉,痢疾,胃痛,刀傷出血。
禁忌:實(shí)熱積滯及便秘者忌食。
說(shuō)明:番石榴以嬌艷的色澤、清幽的香味及較高的營(yíng)養和藥用價(jià)值而受到人們的重視。國外專(zhuān)家用番石榴汁作為嬰兒的飲料,用來(lái)治療糖尿病也有十多年歷史。
驗方參考:
1、番石榴果生食兩個(gè),或用番石榴葉60克(干葉15克),水煎去渣服,一日兩次,治泄瀉,痢疾。
2、番石榴果30克,焙干研細末,每次10克,一日三次,飯后半小時(shí),治胃酸過(guò)多之胃痛。
3、番石榴葉適量,煎濃汁涂洗,一日數次,治皮膚濕疹、瘙癢。
4、未熟果或樹(shù)皮,焙干研細末外搽患處,治刀傷出血,跌打損傷。
5、每日飯后各飲1-3杯番石榴汁;或用番石榴干果50克,苦瓜一條,水煎服,每日1-2次,可治糖尿病。
6、番石榴蜜糖水:番石榴2-3個(gè)(去皮),水煎去渣后沖入蜜糖少許,一天內作2-3次分服。有調脾胃,收斂止瀉作用??芍涡焊篂a、糞便稀薄、單純性消化不良。
佛手
性味:辛苦酸、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肝、胃。
功效:芳香理氣,化痰止咳,健胃止嘔。
主治:胸悶氣脹,胃痛肋脹,噎嗝,酒毒,嘔吐。
驗方參考:
1、佛手10克,或加生姜6克,水煎去渣,加白砂糖溫服,治濕痰咳嗽。
2、鮮佛手15克(干品6克),開(kāi)水沖泡,代茶飲;或佛手、玄胡索各6克,水煎服,治肝、胃氣痛有效。
3、佛手切片,浸泡白酒,適量飲服,可治胃氣虛寒,胃氣冷痛。
甘蔗
性味:甘、平澀、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肺、脾、胃。
功效:寬胸膈,下氣和中,助脾氣,利大小腸,消痰止渴,除煩解酒。
主治:心胸煩熱,嘔噦反胃,酒毒,妊娠惡阻。
說(shuō)明:甘蔗分為果蔗和糖蔗兩大類(lèi),果蔗多食有益無(wú)害,糖蔗多食動(dòng)風(fēng)生痰。霉變甘蔗有毒,中毒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驗方參考:
1、甘蔗汁一杯,加生姜汁少許,頻頻緩飲,妊娠惡阻,口干舌燥。
2、甘蔗根60克,搗爛,水煎服,治妊娠腹痛。
3、甘蔗汁、生藕汁各60克拌勻,一日兩次分服,治小便疼痛,泌尿系感染,尿頻,尿急,尿血等癥。
4、紫甘蔗皮適量,小麥一把,水煎去蔗皮,食麥飲汁,治盜汗。
5、紅皮甘蔗(連皮去節),馬蹄適量,煎湯代茶飲,治麻疹,咳嗽。
6、青皮甘蔗汁、蜂蜜各一杯拌勻,每日早晚空腹飲,治大便燥結。
7、紫甘蔗皮煤炭存性,研末,搽患處或用麻油調敷,治癤癰,口腔炎,濕疹。
8、甘蔗芽500克,水煎當茶飲,治消渴。
9、甘蔗皮、甘草煎湯洗,治嬰兒濕疹。
10、甘蔗粥、甘蔗榨汁約100-150克備用;大米100克煮粥,煮至半熟時(shí),倒入甘蔗汁同煮熟食用。有生津止渴,潤燥止咳,養陰和胃作用。適用于煩熱口渴,反胃嘔吐,虛熱咳嗽,以及老人熱病后期傷津引起的口干舌燥等癥。
11、茅根甘蔗水:甘蔗500克(切片),白茅根150克,水煎代茶飲。有滋心脾,清血熱,潤肺生津,止渴利尿,清肝和胃作用。適用于高血壓,肝炎,膀胱炎,尿血,衄血,急性腎炎水腫,小兒痘疹煩熱等癥。
12、甘蔗山藥糊:淮山60克搗爛,加入甘蔗半碗,同蒸熟食用。有補脾潤肺,止咳化痰作用。適用于慢性支氣管炎久咳,肺結核咳嗽,脾虛久咳氣喘等癥。
柑
性味:甘、微寒、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肺、胃。
功效:清胃利腸,通利小便,止渴生津,醒酒。
主治:口干熱燥,胃中熱毒,小便不暢,飲酒過(guò)多。
說(shuō)明:柑性寒,多食令人肺冷生痰,大腸瀉痢。
柑樹(shù)葉
1、柑樹(shù)葉30克,炒焦研末,用米酒調敷肚臍,治麻疹后喘氣。
2、鮮柑樹(shù)葉1.5公斤,洗凈放砂鍋內,加水1.5公斤煮沸,加入紅糖0.5公斤,制成糖漿1公斤,每服二十毫升(約20克),每日三次,治支氣管哮喘(忌食刺激性食物)。
橄欖
性味:甘酸澀、溫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肺、胃。
功效:生津液,除煩熱,開(kāi)胃降氣,清咽止渴,化骨止瀉,解毒醒酒。
主治:咽喉熱痛,口干舌燥,食滯泄瀉,魚(yú)骨鯁喉,魚(yú)鱉中毒,酒毒。
禁忌:胃寒痛,虛痛勿食。
驗方參考:
1、生橄欖嚼汁緩慢咽之,治魚(yú)骨鯁喉,咽喉腫痛。
2、橄欖仁研末,敷患處,治口唇燥裂。
3、青橄欖搗爛,水煎服,治妊娠惡阻。
4、生橄欖二十顆,打碎,用冰糖30克同燉,分三次服,治百日咳及咳嗽,咽痛,飲食積滯,酒毒濕熱。
5、生橄欖七顆,燉服,治痢疾。
6、生橄欖七顆,蘿卜250克,水煎當茶飲,可預防流行性腦膜炎,治急性喉炎,流感,支氣管炎,飲食積滯。
7、咸橄欖二十余顆,豆腐皮30克,水煎去渣,治干咳。
8、咸橄欖核15克,燒炭存性研末,用開(kāi)水送服,治急性胃腸炎。
9、橄欖核四個(gè),焙干研末,開(kāi)水送服,治腹瀉。
10、生橄欖500克,搗爛,加水500克,慢火煎至湯呈草青色,外敷治急性皮膚癥(如陰囊表淺潰瘍、急性女陰潰瘍、濕疹皮炎、紅斑)。
11、橄欖或橄欖核仁,煤炭存性研末,每次10克,米湯送服,治腸風(fēng)下血。
12、橄欖核仁,燒炭存性吞服或加適量醋吞服,治魚(yú)骨鯁喉。
13、橄欖核仁,燒炭存性,敷于齒齦,治齒齦炎,紅腫疼痛。
14、橄欖核仁,燒炭存性研末,香油調敷患處,治婦女乳頭破裂。
15、橄欖核仁500克,搗碎磨粉,摻入粉面糕餅中,給小孩隨意食,可預防麻疹。
16、生橄欖,搗汁外敷,治凍瘡。
17、咸橄欖4枚,蘆根30克(鮮品用60-120克),水煎服,有清熱生津,解毒利咽,降火除煩作用。適用于感冒,咽喉痛,肺熱咳嗽,胃熱牙痛。
18、橄欖酸梅湯:生橄欖60克,酸梅10克,水煎去渣加白糖調味食用。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作用??芍渭毙匝恃?,急性扁桃體炎,咳嗽痰稠,酒毒煩渴等癥。
19、姜蔥蘇葉橄欖湯:生橄欖60克,蔥頭15克,生姜10克,紫蘇葉10克,水煎去渣加少許食鹽調味飲用。有發(fā)表散熱,健胃和中作用。適用于風(fēng)寒感冒,發(fā)熱頭痛,鼻流清涕,咽癢,胸悶脹滿(mǎn),嘔吐作悶等癥。
核桃(胡桃)
性味:甘、平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肺、腎、肝。
功效:補腎養血,潤肺納氣,潤腸止帶,強筋健骨,通潤血脈,潤肌烏發(fā),固牙齒,補虛勞。
主治:核桃肉治下焦虛寒,腎氣虛弱,小便頻數,四肢無(wú)力,腰腿疼,筋骨痛,虛勞喘嗽,女子崩帶,核桃?jiàn)A可治噎嗝,遺精、遺尿。
說(shuō)明:核桃,又名胡桃、合桃、羌桃,其營(yíng)養豐富,500克核桃肉相當于2500克雞蛋或3500克牛奶的營(yíng)養價(jià)值,故被人們譽(yù)稱(chēng)為“保健食品”、“長(cháng)壽果”。藥補不如食補,而食補中較好的食物就是核桃。核桃對大腦神經(jīng)大有補益,是健腦補腦和治療神經(jīng)衰弱的良藥。據現代醫學(xué)研究證明,核桃含有豐富的磷、鋅、錳、鉻等微量元素,對保持心血管健康、保持內分泌的正常功能和抗衰老等起了重要作用。常食核桃,還能減少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很適合動(dòng)脈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病人食用。中醫認為,核桃有溫補肺腎的作用,是一種良好的強壯劑,常食用核桃,不但可以使人由瘦發(fā)胖,而且可以使人皮膚豐滿(mǎn),減少皺紋,須烏發(fā)黑。核桃油味美且香,有很好的滋補和醫療作用。是神經(jīng)衰弱、身體消瘦、高血壓和冠心病患者的良好調味食品。外用可治凍瘡。
核桃肉含油脂多,多食令人惡心嘔吐,傷肺,動(dòng)風(fēng),咯血,核桃的果隔即核桃?jiàn)A又叫分心木。
禁忌:痰火喘咳,瀉痢,腹脹及感冒風(fēng)寒者忌食。
驗方參考:
1、核桃肉,每次食三個(gè),早晚各一次,連續半個(gè)月,治百日咳及慢性支氣管炎。
2、核桃肉1公斤,搗爛,蜂蜜1公斤和勻,用瓶裝好,每次食一匙,一日兩次,開(kāi)水送下,治虛喘。
3、核桃肉五個(gè),搗爛,用黃酒沖服,治乳汁不通。
4、核桃肉三個(gè),搗爛,山慈菇3克研末,調勻,黃酒送服,治乳瘡。
5、核桃肉、黑芝麻、桑葉各30克,搗如泥狀,作丸,每服10克,一日兩次,治神經(jīng)衰弱、健忘、失眠,夢(mèng)多,食欲不振。
6、核桃肉搗爛,用姜湯送服,治虛寒癥的惡心吞酸。
7、核桃一個(gè),燒炭存性,研細末,治嘔吐,胃寒者姜湯送服;胃熱者黃芩12克煎水送服,氣郁者黃酒送服。
8、核桃十個(gè),打破,連殼煎湯服,治孕婦胎氣上逆。
9、核桃肉、冰糖、麻油各500克,同蒸熟,在7-10天內食完,可治膽結石。
10、核桃肉200克,用食油炸酥,加白糖適量混合研成乳劑或膏狀,于1-2天內分數次服完(兒童酌減),可治泌尿系結石。
11、桂花核桃凍:核桃肉250克,加水磨成漿汁,與適量白糖和奶油100克攪勻,煮沸后裝盆冷卻(最好放入冰箱內凍結),食用時(shí)用刀劃成小塊,撒上鮮桂花15克即可。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作用。適用于痰熱咳喘,腎虛腰疼,腸燥便秘等癥。
12、核桃肉10-15個(gè),大米100克,同煮粥,用白糖適量調味食用。有補腎,益肺,潤腸作用。適用于腎虧腰痛,腿軟無(wú)力,肺虛久咳,氣短喘促,慢性便秘,小便淋漓不爽,尿路結石,病后虛弱等癥。大便溏稀者不宜食用。
13、核桃蒸蠶蛹:蠶蛹60克(略炒),核桃肉150克,同蒸熟食用。有補氣養血,益肺潤腸,固腎澀精,斂氣定喘,滋養強壯作用。適用于肺結核,體弱消瘦,中氣不足,胃下垂,陽(yáng)痿,滑精遺精,腰膝酸軟,老人夜多小便,小兒疳積等癥。
14、黃酒核桃仁湯:核桃五個(gè)(去殼),白糖50克,同碾為泥膏狀,加黃酒50毫升,用小火煎煮10分鐘即可食用,每日兩次,可治神經(jīng)衰弱,頭痛,失眠,健忘,久喘,腰痛,習慣性便秘,老人便秘等癥。
15、蜜餞雙仁:南杏仁250克,水煎一小時(shí),加入切碎的核桃仁250克,煎至汁稠時(shí),加入蜂蜜500克,拌勻煮沸即可食用。有補腎益肺,止咳平喘作用??芍畏文I兩虛久咳、久喘等癥。
16、核桃五味蜜糊:核桃5-8個(gè)(去殼),五味子3克,蜂蜜適量,共研膏狀食用。有補腎固精作用??芍文I虛耳鳴,盜汗,遺精,失眠,神經(jīng)衰弱等癥。
核桃樹(shù)葉
水煎服或搗汁每日沖服,治白帶。
核桃殼
核桃殼水煎頻服,治久痢。
黃皮
性味:辛甘酸、寒、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肝、脾、胃。
功效:果實(shí)清心明目,健胃消食,核仁行氣止痛。
主治:果實(shí)治煩渴,消化不良,胃脘飽脹;核仁治疝氣;根治疝氣痛和氣痛;葉煎水飲可防治流行性感冒。
驗方參考:
鹽腌黃皮果:新鮮黃皮果晾干,加鹽腌制裝瓶,每次15-30克,水煎去渣飲用,可加白糖調味。有化痰止咳,消積順氣作用。適用于食積脹滿(mǎn),咳嗽痰多,妊娠嘔吐等癥。
咖啡
性味:甘、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心、肺。
功效:興奮,強心,利尿,解酒。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嗜睡疲乏,酒毒。
說(shuō)明:咖啡可分“軟咖啡”和“硬咖啡”,其味道有淡一點(diǎn),“沖”一點(diǎn)和純一點(diǎn)、雜一點(diǎn)之分。目前世界上公認質(zhì)量最好的咖啡是產(chǎn)自世界第二咖啡生產(chǎn)大國哥倫比亞的軟咖啡,它的特點(diǎn)是味道純、柔和、香味足,不太苦。一般市場(chǎng)上出售的咖啡有兩種:一種是加工好的速溶咖啡,只需用開(kāi)水一沖,加點(diǎn)奶、糖就可飲用;另一種是加工磨細了的咖啡粉,煮后去渣加奶、糖才能飲用。雖然麻煩些,但味道比速溶咖啡清香。
驗方參考:
1、濃咖啡開(kāi)水泡,頻頻飲服,治酒醉不醒。
2、炒咖啡豆,每日10克,煎濃汁飲,治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
梨
性味:甘微酸、寒利、無(wú)毒。
歸經(jīng):入心、肺、胃。
功效:止渴生津、清心潤肺,除煩利尿,清熱解毒,潤喉消痰,降火止咳。
主治:心經(jīng)積熱,肺熱咳嗽,痰多煩熱,津干口渴,聲嘶失音,眼目赤痛,風(fēng)熱灼盛,溫病熱盛,大小便不暢,瘡毒,酒毒。
禁忌:脾胃虛寒,使溏及產(chǎn)婦血虛者慎食。
說(shuō)明:梨者利也,其性冷而又下行流利,對于實(shí)熱之癥確有療效。但多食則易損脾胃,影響消化或成冷痢。
驗方參考:
1、大梨一個(gè),削皮挖心,裝入川貝粉3克或冰糖15克,蒸熟食,有潤肺止咳作用,治熱咳或慢性支氣管炎。
2、梨一個(gè),蔥白七條(連須),白糖10克,水煎服,治支氣管炎(風(fēng)熱咳嗽)。
3、將胡椒數粒,放入梨內,水煎服,亦治支氣管炎。
4、梨兩三個(gè),去皮搗汁飲,或梨一個(gè)挖心加川貝3克,蜜糖30克,同蒸熟食之,治急性喉炎,咳嗽聲嘶。
5、大梨一個(gè),挖心,裝入麻黃一克或川貝3克或桔紅6克,蓋緊,放入鍋中蒸熟,除去藥渣,食梨飲湯,治百日咳。
6、梨一個(gè),挖心,放入公丁香五十粒,外用紙包好,蒸熟吃,治噎嗝反胃。
7、川貝梨煮豬肺:川貝母10克(研末),梨兩個(gè),削皮挖心,切成小塊,豬肺一個(gè)(洗凈切小塊),同煮湯,用適量冰糖調味食用。有清熱潤肺,止咳祛痰作用,適用于肺結核咳嗽,咯血,干咳無(wú)痰,及老年人熱咳無(wú)痰等癥。
8、人乳梨汁:鮮梨榨汁100毫升,人乳100毫升,蒸熱飲用。有補虛生血,養陰潤燥作用,適用于肺結核虛弱,腦血管意外后遺偏癱等癥。
9、杏仁燉雪梨:大梨一個(gè),削皮挖心,放入北杏仁10克,(搗爛)白砂糖或冰糖30-50克,蒸熟食用。有止咳化痰,清熱生津作用,適用于秋冬燥咳,慢性支氣管炎干咳,口干咽痛,腸燥便秘等癥。
10、冰糖燉雪梨:大梨一個(gè),削皮挖心,放入冰糖30-50克,蒸熟食用。有潤肺,化痰,止咳,清心火之作用。適用于干咳,痰喘,口渴,失音,聲嘶等癥。
11、川貝釀梨:大雪梨六個(gè),削皮挖心備用;糯米(糯米100克蒸成飯),川貝粉12克,冬瓜條100克(切碎),冰糖100克,同拌勻,分別裝入梨中,同蒸50分鐘后食用,每次吃一個(gè),每日早晚各一次。有潤肺化痰,降火止咳作用。適用于肺癆咳嗽,干咳,咯血等癥。
12、雪梨漿:大雪梨或大鴨梨一個(gè),切薄片,用涼開(kāi)水浸泡半日后,以干凈紗布絞汁一次服完,每日數次,可治熱病煩渴等癥。
13、秋梨蓮藕汁:秋梨削皮挖心,與蓮藕(切碎)各等量,用潔凈紗布絞汁代茶飲用,可治肺熱咳嗽,痰黃,咽干,口燥,聲嘶等癥。
14、五汁飲:雪梨(去皮核)、鮮蘆根、荸薺(去皮)、鮮藕(去節)、鮮麥冬(或甘蔗)各適量,切碎后,用紗布絞汁飲用,可治熱病,口渴,咽干,煩躁等癥。
15、梨粥:鴨梨三個(gè)切碎,水煎半小時(shí)后取汁與大米適量煮粥,趁熱食用??芍涡猴L(fēng)熱,肺熱咳嗽,食欲不振,頭昏,發(fā)熱等癥。
16、蜜餞雪梨:雪梨或鴨梨500克,去皮核切片,適量水煮至七成熟,加入蜂蜜100-200克,再用小火煮至熟透,收汁裝入瓶備用。有生津,潤燥,清熱,止渴等作用,可治熱病消渴癥。
17、梨放入米醋中浸漬一周后食用,每次半個(gè)??芍蜗涣?,食欲不振等癥,并有解酒作用。
18、五汁蜜膏:鴨梨1000克,白蘿卜1000克同切碎,用干凈紗布絞汁去渣,煎熬濃縮如膏狀,加入用250克生姜絞取的姜汁和煉乳、蜂蜜各250克,攪勻,煮沸后,待冷裝瓶,每次服一湯匙,用開(kāi)水沖服,每日兩次??芍翁搫?,肺結核低熱,久咳不止等癥。
李子
性味:苦甘酸、微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肝、胃。
功效:消食開(kāi)胃,止渴生津,去骨節間勞熱,舒肝解郁。
說(shuō)明:李多食令人發(fā)虛熱,損齒,礙胃,生痰,助溫。
但也不能過(guò)多食用,五歲以下小兒應禁止吃白果。若發(fā)現白果中毒,倉促間可用蛋清內服,或用生甘草60克煎服,用以解毒。
驗方參考與藥膳食補:
1、將白果炒香,五至十歲兒童每次五至七個(gè),成人每次食八至十個(gè),一日兩次,食時(shí)細嚼慢咽,至不遺尿為度,治遺尿。
2、白果30克,藕節15克,共研末,一日分三次用開(kāi)水沖服,治大便下血。
3、生白果數個(gè),搗爛成糊,敷肛門(mén)上,每晚一次,連用五至七日,治蟯蟲(chóng)病。
4、白果仁十個(gè),冬瓜子30克,水煎溫服,治白帶過(guò)多。
5、白果仁三個(gè),龍眼肉7個(gè),同燉服,每早空腹服一次,治頭眩暈。
6、白果仁6克,麻黃,甘草各5克,水煎服,治咳嗽痰喘。
7、生白果仁切開(kāi),擦患處,治面部癬癥。
8、生白果搗爛敷患處,治雞眼(須先將雞眼挑出血后再敷)。
9、白果蒸雞蛋:干白果仁兩枚(研末)備用:將雞蛋一端打一小孔塞入白果粉,用紙封口朝上,蒸熟食用,有補虛收斂作用,可治婦女白帶過(guò)多,小兒消化不良腹瀉,小兒遺尿等癥。
10、白果腐皮粥:白果10-15克(去殼),豆腐皮(腐竹)40-50克,大米適量,同煮粥,用白糖調味食用,有養消胃痰,止咳定喘作用,適用于肺虛咳喘,腎虛遺尿,小便頻數,老年肺結核,婦女體虛,白帶過(guò)多等癥。
11、白果膀胱湯:豬膀胱100-200克(洗凈切塊),白果5枚(炒熟去殼),復盆子10-15克,同煮湯,用適量食鹽調味食用。有補肝腎,縮小便作用,適用于夜多小便,小兒遺尿等癥。
12、白果蒸圓肉:白果5枚(去殼),桂圓肉7-10枚,水適量,同蒸熟食用。適用于心悸、健忘、失眠,產(chǎn)后血虛,年老體弱等癥。
13、白果苡仁湯:白果8-12枚(去殼),苡仁60-100克,同煮湯,用適量白糖或冰糖調味食用。有健脾利濕,止痛清熱,排膿去風(fēng),抗腫瘤作用。適用于脾虛泄瀉,痰喘咳嗽,小便淋痛,水腫,糖尿病,青年扁平疣等癥。
14、糖溜白果:去殼水發(fā)白果150克,清水適量,蒸熟后加白糖100克煮沸,用淀粉25克勾芡即可食用。有斂肺氣,定喘嗽,止帶濁,縮小便作用。適用于氣虛哮喘,痰喘,白帶,白濁,遺精,淋病,小便頻數等癥。
5、白果雞?。喊坠?00克(去殼)和嫩雞肉丁500克(雞蛋清、鹽、淀粉適量腌漬)用豬油同炒熟,加入湯、鹽、味精、蔥段,即可食用,功效、主治同14方。
菠蘿
性味:甘、濕熱、有小毒。
歸經(jīng):入肺、大腸。
功效:清熱解暑,消食止瀉,降壓利尿。
主治:傷暑,身熱煩渴,消化不良,酒后煩渴。
說(shuō)明:菠蘿含有蛋白酶,有過(guò)敏體質(zhì)的人食之會(huì )引起菠蘿中毒,稱(chēng)為“菠蘿病”,吃后十五分鐘至一小時(shí)左右,出現嘔吐、腹痛、腹瀉,同時(shí)還出現過(guò)敏癥狀,如頭昏、頭疼、皮膚潮紅,全身發(fā)癢,四肢及口舌發(fā)麻,嚴重者還會(huì )出現呼吸困難、休克等,因此,有菠蘿過(guò)敏史的人忌食。吃菠蘿時(shí),先把果皮削去,挖盡果丁,然后切開(kāi)在鹽水中浸洗,可使菠蘿味更甜,又能使有機酸分解在鹽水里,避免中毒。
驗方參考:
1、菠蘿一個(gè),削皮搗爛絞汁,每次服一杯,治消化不良,用涼開(kāi)水沖服,治中暑發(fā)熱煩渴。
2、菠蘿肉60克,鮮茅根30克,水煎服,治腎炎;加蜂蜜30克,治支氣管炎。
3、菠蘿葉30克,水煎服,治腸炎腹瀉。
4、茅根菠蘿速溶飲:鮮茅根250克,水煎半小時(shí)后去渣,用小火將藥汁煎至濃稠時(shí),加入鮮菠蘿汁500克,再煎至濃稠,?;鹄鋮s,拌入白糖500克,曬干壓碎裝瓶備用,每次取10克,用開(kāi)水沖服,每日三次,可治腎炎。
假菠蘿
又名露兜勒,性微寒,味甘平,有治麻疹,發(fā)斑,丹毒,暑熱癥,牙齦出血,惡瘡爛腳之功效。
1、假菠蘿心和黃豆搗爛敷患處,治遠年爛腳有蟲(chóng),蟲(chóng)出即愈。
2、假菠蘿心30克,赤小豆30克,燈心草三扎,竹卷心十五條,水煎服,有清心退熱,止煩躁之效。
菠蘿蜜
性味:甘酸、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胃、大腸。
功效:果肉及花可止渴除煩,核仁補中益氣。
主治:慢性腸炎,外用治外傷出血,潰瘍。
說(shuō)明:菠蘿蜜是喬木生長(cháng)的果實(shí),故又名木菠蘿或樹(shù)菠蘿,果實(shí)巨大,重的可達二十至三十公斤,可作水果生食;核仁煮熟食之味香甜。菠蘿蜜不能多食,多食令人胸悶、煩嘔。
驗方參考:
1、菠蘿蜜核仁炒干研末,每次15克,米湯調服,一日兩三次,飲前服,治慢性腸炎。
2、菠蘿蜜樹(shù)葉,焙干研細末敷患處,一日兩次,治外傷出血。
3、割菠蘿蜜樹(shù)皮,取流出的液汁涂之,一日兩次,治下肢潰瘍。
4、豬瘦肉250克,切小塊,菠蘿蜜核仁適量,同煮湯食用,以淡食為宜。有補中益氣,滋陰通乳作用,治產(chǎn)后乳汁不足。
橙(黃果、廣柑)
性味:酸甘、寒、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胃、腸。
功效:行氣止血,通便利尿。
主治:惡心,便秘,小便不暢,痔瘡出血。
驗方參考:
1、熟橙一個(gè),分兩次食之,一日四次,治大小便不通及痔瘡出血。
2、橙酒汁:甜橙一個(gè),去皮,核,用干凈紗布絞汁,加入黃酒一湯匙及溫開(kāi)水適量服用,每日兩次,可治乳腺炎、紅腫硬結、疼痛等癥;本方亦可通乳。
橙核
橙核10克,炒黃研末,用黃酒送服,一日兩次,治閃挫腰疼。
番石榴(雞矢果)
性味:甘澀、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脾、腎、大腸。
功效:止瀉、止血、收斂、消炎、燥濕。
主治:腹瀉,痢疾,胃痛,刀傷出血。
禁忌:實(shí)熱積滯及便秘者忌食。
說(shuō)明:番石榴以嬌艷的色澤、清幽的香味及較高的營(yíng)養和藥用價(jià)值而受到人們的重視。國外專(zhuān)家用番石榴汁作為嬰兒的飲料,用來(lái)治療糖尿病也有十多年歷史。
驗方參考:
1、番石榴果生食兩個(gè),或用番石榴葉60克(干葉15克),水煎去渣服,一日兩次,治泄瀉,痢疾。
2、番石榴果30克,焙干研細末,每次10克,一日三次,飯后半小時(shí),治胃酸過(guò)多之胃痛。
3、番石榴葉適量,煎濃汁涂洗,一日數次,治皮膚濕疹、瘙癢。
4、未熟果或樹(shù)皮,焙干研細末外搽患處,治刀傷出血,跌打損傷。
5、每日飯后各飲1-3杯番石榴汁;或用番石榴干果50克,苦瓜一條,水煎服,每日1-2次,可治糖尿病。
6、番石榴蜜糖水:番石榴2-3個(gè)(去皮),水煎去渣后沖入蜜糖少許,一天內作2-3次分服。有調脾胃,收斂止瀉作用??芍涡焊篂a、糞便稀薄、單純性消化不良。
佛手
性味:辛苦酸、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肝、胃。
功效:芳香理氣,化痰止咳,健胃止嘔。
主治:胸悶氣脹,胃痛肋脹,噎嗝,酒毒,嘔吐。
驗方參考:
1、佛手10克,或加生姜6克,水煎去渣,加白砂糖溫服,治濕痰咳嗽。
2、鮮佛手15克(干品6克),開(kāi)水沖泡,代茶飲;或佛手、玄胡索各6克,水煎服,治肝、胃氣痛有效。
3、佛手切片,浸泡白酒,適量飲服,可治胃氣虛寒,胃氣冷痛。
甘蔗
性味:甘、平澀、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肺、脾、胃。
功效:寬胸膈,下氣和中,助脾氣,利大小腸,消痰止渴,除煩解酒。
主治:心胸煩熱,嘔噦反胃,酒毒,妊娠惡阻。
說(shuō)明:甘蔗分為果蔗和糖蔗兩大類(lèi),果蔗多食有益無(wú)害,糖蔗多食動(dòng)風(fēng)生痰。霉變甘蔗有毒,中毒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驗方參考:
1、甘蔗汁一杯,加生姜汁少許,頻頻緩飲,妊娠惡阻,口干舌燥。
2、甘蔗根60克,搗爛,水煎服,治妊娠腹痛。
3、甘蔗汁、生藕汁各60克拌勻,一日兩次分服,治小便疼痛,泌尿系感染,尿頻,尿急,尿血等癥。
4、紫甘蔗皮適量,小麥一把,水煎去蔗皮,食麥飲汁,治盜汗。
5、紅皮甘蔗(連皮去節),馬蹄適量,煎湯代茶飲,治麻疹,咳嗽。
6、青皮甘蔗汁、蜂蜜各一杯拌勻,每日早晚空腹飲,治大便燥結。
7、紫甘蔗皮煤炭存性,研末,搽患處或用麻油調敷,治癤癰,口腔炎,濕疹。
8、甘蔗芽500克,水煎當茶飲,治消渴。
9、甘蔗皮、甘草煎湯洗,治嬰兒濕疹。
10、甘蔗粥、甘蔗榨汁約100-150克備用;大米100克煮粥,煮至半熟時(shí),倒入甘蔗汁同煮熟食用。有生津止渴,潤燥止咳,養陰和胃作用。適用于煩熱口渴,反胃嘔吐,虛熱咳嗽,以及老人熱病后期傷津引起的口干舌燥等癥。
11、茅根甘蔗水:甘蔗500克(切片),白茅根150克,水煎代茶飲。有滋心脾,清血熱,潤肺生津,止渴利尿,清肝和胃作用。適用于高血壓,肝炎,膀胱炎,尿血,衄血,急性腎炎水腫,小兒痘疹煩熱等癥。
12、甘蔗山藥糊:淮山60克搗爛,加入甘蔗半碗,同蒸熟食用。有補脾潤肺,止咳化痰作用。適用于慢性支氣管炎久咳,肺結核咳嗽,脾虛久咳氣喘等癥。
柑
性味:甘、微寒、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肺、胃。
功效:清胃利腸,通利小便,止渴生津,醒酒。
主治:口干熱燥,胃中熱毒,小便不暢,飲酒過(guò)多。
說(shuō)明:柑性寒,多食令人肺冷生痰,大腸瀉痢。
柑樹(shù)葉
1、柑樹(shù)葉30克,炒焦研末,用米酒調敷肚臍,治麻疹后喘氣。
2、鮮柑樹(shù)葉1.5公斤,洗凈放砂鍋內,加水1.5公斤煮沸,加入紅糖0.5公斤,制成糖漿1公斤,每服二十毫升(約20克),每日三次,治支氣管哮喘(忌食刺激性食物)。
橄欖
性味:甘酸澀、溫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肺、胃。
功效:生津液,除煩熱,開(kāi)胃降氣,清咽止渴,化骨止瀉,解毒醒酒。
主治:咽喉熱痛,口干舌燥,食滯泄瀉,魚(yú)骨鯁喉,魚(yú)鱉中毒,酒毒。
禁忌:胃寒痛,虛痛勿食。
驗方參考:
1、生橄欖嚼汁緩慢咽之,治魚(yú)骨鯁喉,咽喉腫痛。
2、橄欖仁研末,敷患處,治口唇燥裂。
3、青橄欖搗爛,水煎服,治妊娠惡阻。
4、生橄欖二十顆,打碎,用冰糖30克同燉,分三次服,治百日咳及咳嗽,咽痛,飲食積滯,酒毒濕熱。
5、生橄欖七顆,燉服,治痢疾。
6、生橄欖七顆,蘿卜250克,水煎當茶飲,可預防流行性腦膜炎,治急性喉炎,流感,支氣管炎,飲食積滯。
7、咸橄欖二十余顆,豆腐皮30克,水煎去渣,治干咳。
8、咸橄欖核15克,燒炭存性研末,用開(kāi)水送服,治急性胃腸炎。
9、橄欖核四個(gè),焙干研末,開(kāi)水送服,治腹瀉。
10、生橄欖500克,搗爛,加水500克,慢火煎至湯呈草青色,外敷治急性皮膚癥(如陰囊表淺潰瘍、急性女陰潰瘍、濕疹皮炎、紅斑)。
11、橄欖或橄欖核仁,煤炭存性研末,每次10克,米湯送服,治腸風(fēng)下血。
12、橄欖核仁,燒炭存性吞服或加適量醋吞服,治魚(yú)骨鯁喉。
13、橄欖核仁,燒炭存性,敷于齒齦,治齒齦炎,紅腫疼痛。
14、橄欖核仁,燒炭存性研末,香油調敷患處,治婦女乳頭破裂。
15、橄欖核仁500克,搗碎磨粉,摻入粉面糕餅中,給小孩隨意食,可預防麻疹。
16、生橄欖,搗汁外敷,治凍瘡。
17、咸橄欖4枚,蘆根30克(鮮品用60-120克),水煎服,有清熱生津,解毒利咽,降火除煩作用。適用于感冒,咽喉痛,肺熱咳嗽,胃熱牙痛。
18、橄欖酸梅湯:生橄欖60克,酸梅10克,水煎去渣加白糖調味食用。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作用??芍渭毙匝恃?,急性扁桃體炎,咳嗽痰稠,酒毒煩渴等癥。
19、姜蔥蘇葉橄欖湯:生橄欖60克,蔥頭15克,生姜10克,紫蘇葉10克,水煎去渣加少許食鹽調味飲用。有發(fā)表散熱,健胃和中作用。適用寒感冒,發(fā)熱頭痛,鼻流清涕,咽癢,胸悶脹滿(mǎn),嘔吐作悶等癥。
核桃(胡桃)
性味:甘、平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肺、腎、肝。
功效:補腎養血,潤肺納氣,潤腸止帶,強筋健骨,通潤血脈,潤肌烏發(fā),固牙齒,補虛勞。
主治:核桃肉治下焦虛寒,腎氣虛弱,小便頻數,四肢無(wú)力,腰腿疼,筋骨痛,虛勞喘嗽,女子崩帶,核桃?jiàn)A可治噎嗝,遺精、遺尿。
說(shuō)明:核桃,又名胡桃、合桃、羌桃,其營(yíng)養豐富,500克核桃肉相當于2500克雞蛋或3500克牛奶的營(yíng)養價(jià)值,故被人們譽(yù)稱(chēng)為“保健食品”、“長(cháng)壽果”。藥補不如食補,而食補中較好的食物就是核桃。核桃對大腦神經(jīng)大有補益,是健腦補腦和治療神經(jīng)衰弱的良藥。據現代醫學(xué)研究證明,核桃含有豐富的磷、鋅、錳、鉻等微量元素,對保持心血管健康、保持內分泌的正常功能和抗衰老等起了重要作用。常食核桃,還能減少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很適合動(dòng)脈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病人食用。中醫認為,核桃有溫補肺腎的作用,是一種良好的強壯劑,常食用核桃,不但可以使人由瘦發(fā)胖,而且可以使人皮膚豐滿(mǎn),減少皺紋,須烏發(fā)黑。核桃油味美且香,有很好的滋補和醫療作用。是神經(jīng)衰弱、身體消瘦、高血壓和冠心病患者的良好調味食品。外用可治凍瘡。
核桃肉含油脂多,多食令人惡心嘔吐,傷肺,動(dòng)風(fēng),咯血,核桃的果隔即核桃?jiàn)A又叫分心木。
禁忌:痰火喘咳,瀉痢,腹脹及感冒風(fēng)寒者忌食。
驗方參考:
1、核桃肉,每次食三個(gè),早晚各一次,連續半個(gè)月,治百日咳及慢性支氣管炎。
2、核桃肉1公斤,搗爛,蜂蜜1公斤和勻,用瓶裝好,每次食一匙,一日兩次,開(kāi)水送下,治虛喘。
3、核桃肉五個(gè),搗爛,用黃酒沖服,治乳汁不通。
4、核桃肉三個(gè),搗爛,山慈菇3克研末,調勻,黃酒送服,治乳瘡。
5、核桃肉、黑芝麻、桑葉各30克,搗如泥狀,作丸,每服10克,一日兩次,治神經(jīng)衰弱、健忘、失眠,夢(mèng)多,食欲不振。
6、核桃肉搗爛,用姜湯送服,治虛寒癥的惡心吞酸。
7、核桃一個(gè),燒炭存性,研細末,治嘔吐,胃寒者姜湯送服;胃熱者黃芩12克煎水送服,氣郁者黃酒送服。
8、核桃十個(gè),打破,連殼煎湯服,治孕婦胎氣上逆。
9、核桃肉、冰糖、麻油各500克,同蒸熟,在7-10天內食完,可治膽結石。
10、核桃肉200克,用食油炸酥,加白糖適量混合研成乳劑或膏狀,于1-2天內分數次服完(兒童酌減),可治泌尿系結石。
11、桂花核桃凍:核桃肉250克,加水磨成漿汁,與適量白糖和奶油100克攪勻,煮沸后裝盆冷卻(最好放入冰箱內凍結),食用時(shí)用刀劃成小塊,撒上鮮桂花15克即可。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作用。適用于痰熱咳喘,腎虛腰疼,腸燥便秘等癥。
12、核桃肉10-15個(gè),大米100克,同煮粥,用白糖適量調味食用。有補腎,益肺,潤腸作用。適用于腎虧腰痛,腿軟無(wú)力,肺虛久咳,氣短喘促,慢性便秘,小便淋漓不爽,尿路結石,病后虛弱等癥。大便溏稀者不宜食用。
13、核桃蒸蠶蛹:蠶蛹60克(略炒),核桃肉150克,同蒸熟食用。有補氣養血,益肺潤腸,固腎澀精,斂氣定喘,滋養強壯作用。適用于肺結核,體弱消瘦,中氣不足,胃下垂,陽(yáng)痿,滑精遺精,腰膝酸軟,老人夜多小便,小兒疳積等癥。
14、黃酒核桃仁湯:核桃五個(gè)(去殼),白糖50克,同碾為泥膏狀,加黃酒50毫升,用小火煎煮10分鐘即可食用,每日兩次,可治神經(jīng)衰弱,頭痛,失眠,健忘,久喘,腰痛,習慣性便秘,老人便秘等癥。
15、蜜餞雙仁:南杏仁250克,水煎一小時(shí),加入切碎的核桃仁250克,煎至汁稠時(shí),加入蜂蜜500克,拌勻煮沸即可食用。有補腎益肺,止咳平喘作用??芍畏文I兩虛久咳、久喘等癥。
16、核桃五味蜜糊:核桃5-8個(gè)(去殼),五味子3克,蜂蜜適量,共研膏狀食用。有補腎固精作用??芍文I虛耳鳴,盜汗,遺精,失眠,神經(jīng)衰弱等癥。
核桃樹(shù)葉
水煎服或搗汁每日沖服,治白帶。
核桃殼
核桃殼水煎頻服,治久痢。
黃皮
性味:辛甘酸、寒、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肝、脾、胃。
功效:果實(shí)清心明目,健胃消食,核仁行氣止痛。
主治:果實(shí)治煩渴,消化不良,胃脘飽脹;核仁治疝氣;根治疝氣痛和氣痛;葉煎水飲可防治流行性感冒。
驗方參考:
鹽腌黃皮果:新鮮黃皮果晾干,加鹽腌制裝瓶,每次15-30克,水煎去渣飲用,可加白糖調味。有化痰止咳,消積順氣作用。適用于食積脹滿(mǎn),咳嗽痰多,妊娠嘔吐等癥。
咖啡
性味:甘、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心、肺。
功效:興奮,強心,利尿,解酒。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嗜睡疲乏,酒毒。
說(shuō)明:咖啡可分“軟咖啡”和“硬咖啡”,其味道有淡一點(diǎn),“沖”一點(diǎn)和純一點(diǎn)、雜一點(diǎn)之分。目前世界上公認質(zhì)量最好的咖啡是產(chǎn)自世界第二咖啡生產(chǎn)大國哥倫比亞的軟咖啡,它的特點(diǎn)是味道純、柔和、香味足,不太苦。一般市場(chǎng)上出售的咖啡有兩種:一種是加工好的速溶咖啡,只需用開(kāi)水一沖,加點(diǎn)奶、糖就可飲用;另一種是加工磨細了的咖啡粉,煮后去渣加奶、糖才能飲用。雖然麻煩些,但味道比速溶咖啡清香。
驗方參考:
1、濃咖啡開(kāi)水泡,頻頻飲服,治酒醉不醒。
2、炒咖啡豆,每日10克,煎濃汁飲,治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
梨
性味:甘微酸、寒利、無(wú)毒。
歸經(jīng):入心、肺、胃。
功效:止渴生津、清心潤肺,除煩利尿,清熱解毒,潤喉消痰,降火止咳。
主治:心經(jīng)積熱,肺熱咳嗽,痰多煩熱,津干口渴,聲嘶失音,眼目赤痛,風(fēng)熱灼盛,溫病熱盛,大小便不暢,瘡毒,酒毒。
禁忌:脾胃虛寒,使溏及產(chǎn)婦血虛者慎食。
說(shuō)明:梨者利也,其性冷而又下行流利,對于實(shí)熱之癥確有療效。但多食則易損脾胃,影響消化或成冷痢。
驗方參考:
1、大梨一個(gè),削皮挖心,裝入川貝粉3克或冰糖15克,蒸熟食,有潤肺止咳作用,治熱咳或慢性支氣管炎。
2、梨一個(gè),蔥白七條(連須),白糖10克,水煎服,治支氣管炎(風(fēng)熱咳嗽)。
3、將胡椒數粒,放入梨內,水煎服,亦治支氣管炎。
4、梨兩三個(gè),去皮搗汁飲,或梨一個(gè)挖心加川貝3克,蜜糖30克,同蒸熟食之,治急性喉炎,咳嗽聲嘶。
5、大梨一個(gè),挖心,裝入麻黃一克或川貝3克或桔紅6克,蓋緊,放入鍋中蒸熟,除去藥渣,食梨飲湯,治百日咳。
6、梨一個(gè),挖心,放入公丁香五十粒,外用紙包好,蒸熟吃,治噎嗝反胃。
7、川貝梨煮豬肺:川貝母10克(研末),梨兩個(gè),削皮挖心,切成小塊,豬肺一個(gè)(洗凈切小塊),同煮湯,用適量冰糖調味食用。有清熱潤肺,止咳祛痰作用,適用于肺結核咳嗽,咯血,干咳無(wú)痰,及老年人熱咳無(wú)痰等癥。
8、人乳梨汁:鮮梨榨汁100毫升,人乳100毫升,蒸熱飲用。有補虛生血,養陰潤燥作用,適用于肺結核虛弱,腦血管意外后遺偏癱等癥。
9、杏仁燉雪梨:大梨一個(gè),削皮挖心,放入北杏仁10克,(搗爛)白砂糖或冰糖30-50克,蒸熟食用。有止咳化痰,清熱生津作用,適用于秋冬燥咳,慢性支氣管炎干咳,口干咽痛,腸燥便秘等癥。
10、冰糖燉雪梨:大梨一個(gè),削皮挖心,放入冰糖30-50克,蒸熟食用。有潤肺,化痰,止咳,清心火之作用。適用于干咳,痰喘,口渴,失音,聲嘶等癥。
11、川貝釀梨:大雪梨六個(gè),削皮挖心備用;糯米(糯米100克蒸成飯),川貝粉12克,冬瓜條100克(切碎),冰糖100克,同拌勻,分別裝入梨中,同蒸50分鐘后食用,每次吃一個(gè),每日早晚各一次。有潤肺化痰,降火止咳作用。適用于肺癆咳嗽,干咳,咯血等癥。
12、雪梨漿:大雪梨或大鴨梨一個(gè),切薄片,用涼開(kāi)水浸泡半日后,以干凈紗布絞汁一次服完,每日數次,可治熱病煩渴等癥。
13、秋梨蓮藕汁:秋梨削皮挖心,與蓮藕(切碎)各等量,用潔凈紗布絞汁代茶飲用,可治肺熱咳嗽,痰黃,咽干,口燥,聲嘶等癥。
14、五汁飲:雪梨(去皮核)、鮮蘆根、荸薺(去皮)、鮮藕(去節)、鮮麥冬(或甘蔗)各適量,切碎后,用紗布絞汁飲用,可治熱病,口渴,咽干,煩躁等癥。
15、梨粥:鴨梨三個(gè)切碎,水煎半小時(shí)后取汁與大米適量煮粥,趁熱食用??芍涡猴L(fēng)熱,肺熱咳嗽,食欲不振,頭昏,發(fā)熱等癥。
16、蜜餞雪梨:雪梨或鴨梨500克,去皮核切片,適量水煮至七成熟,加入蜂蜜100-200克,再用小火煮至熟透,收汁裝入瓶備用。有生津,潤燥,清熱,止渴等作用,可治熱病消渴癥。
17、梨放入米醋中浸漬一周后食用,每次半個(gè)??芍蜗涣?,食欲不振等癥,并有解酒作用。
18、五汁蜜膏:鴨梨1000克,白蘿卜1000克同切碎,用干凈紗布絞汁去渣,煎熬濃縮如膏狀,加入用250克生姜絞取的姜汁和煉乳、蜂蜜各250克,攪勻,煮沸后,待冷裝瓶,每次服一湯匙,用開(kāi)水沖服,每日兩次??芍翁搫?,肺結核低熱,久咳不止等癥。
李子
性味:苦甘酸、微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肝、胃。
功效:消食開(kāi)胃,止渴生津,去骨節間勞熱,舒肝解郁。
說(shuō)明:李多食令人發(fā)虛熱,損齒,礙胃,生痰,助溫。
但也不能過(guò)多食用,五歲以下小兒應禁止吃白果。若發(fā)現白果中毒,倉促間可用蛋清內服,或用生甘草60克煎服,用以解毒。
驗方參考與藥膳食補:
1、將白果炒香,五至十歲兒童每次五至七個(gè),成人每次食八至十個(gè),一日兩次,食時(shí)細嚼慢咽,至不遺尿為度,治遺尿。
2、白果30克,藕節15克,共研末,一日分三次用開(kāi)水沖服,治大便下血。
3、生白果數個(gè),搗爛成糊,敷肛門(mén)上,每晚一次,連用五至七日,治蟯蟲(chóng)病。
4、白果仁十個(gè),冬瓜子30克,水煎溫服,治白帶過(guò)多。
5、白果仁三個(gè),龍眼肉7個(gè),同燉服,每早空腹服一次,治頭眩暈。
6、白果仁6克,麻黃,甘草各5克,水煎服,治咳嗽痰喘。
7、生白果仁切開(kāi),擦患處,治面部癬癥。
8、生白果搗爛敷患處,治雞眼(須先將雞眼挑出血后再敷)。
9、白果蒸雞蛋:干白果仁兩枚(研末)備用:將雞蛋一端打一小孔塞入白果粉,用紙封口朝上,蒸熟食用,有補虛收斂作用,可治婦女白帶過(guò)多,小兒消化不良腹瀉,小兒遺尿等癥。
10、白果腐皮粥:白果10-15克(去殼),豆腐皮(腐竹)40-50克,大米適量,同煮粥,用白糖調味食用,有養消胃痰,止咳定喘作用,適用于肺虛咳喘,腎虛遺尿,小便頻數,老年肺結核,婦女體虛,白帶過(guò)多等癥。
11、白果膀胱湯:豬膀胱100-200克(洗凈切塊),白果5枚(炒熟去殼),復盆子10-15克,同煮湯,用適量食鹽調味食用。有補肝腎,縮小便作用,適用于夜多小便,小兒遺尿等癥。
12、白果蒸圓肉:白果5枚(去殼),桂圓肉7-10枚,水適量,同蒸熟食用。適用于心悸、健忘、失眠,產(chǎn)后血虛,年老體弱等癥。
13、白果苡仁湯:白果8-12枚(去殼),苡仁60-100克,同煮湯,用適量白糖或冰糖調味食用。有健脾利濕,止痛清熱,排膿去風(fēng),抗腫瘤作用。適用于脾虛泄瀉,痰喘咳嗽,小便淋痛,水腫,糖尿病,青年扁平疣等癥。
14、糖溜白果:去殼水發(fā)白果150克,清水適量,蒸熟后加白糖100克煮沸,用淀粉25克勾芡即可食用。有斂肺氣,定喘嗽,止帶濁,縮小便作用。適用于氣虛哮喘,痰喘,白帶,白濁,遺精,淋病,小便頻數等癥。
5、白果雞?。喊坠?00克(去殼)和嫩雞肉丁500克(雞蛋清、鹽、淀粉適量腌漬)用豬油同炒熟,加入湯、鹽、味精、蔥段,即可食用,功效、主治同14方。
菠蘿
性味:甘、濕熱、有小毒。
歸經(jīng):入肺、大腸。
功效:清熱解暑,消食止瀉,降壓利尿。
主治:傷暑,身熱煩渴,消化不良,酒后煩渴。
說(shuō)明:菠蘿含有蛋白酶,有過(guò)敏體質(zhì)的人食之會(huì )引起菠蘿中毒,稱(chēng)為“菠蘿病”,吃后十五分鐘至一小時(shí)左右,出現嘔吐、腹痛、腹瀉,同時(shí)還出現過(guò)敏癥狀,如頭昏、頭疼、皮膚潮紅,全身發(fā)癢,四肢及口舌發(fā)麻,嚴重者還會(huì )出現呼吸困難、休克等,因此,有菠蘿過(guò)敏史的人忌食。吃菠蘿時(shí),先把果皮削去,挖盡果丁,然后切開(kāi)在鹽水中浸洗,可使菠蘿味更甜,又能使有機酸分解在鹽水里,避免中毒。
驗方參考:
1、菠蘿一個(gè),削皮搗爛絞汁,每次服一杯,治消化不良,用涼開(kāi)水沖服,治中暑發(fā)熱煩渴。
2、菠蘿肉60克,鮮茅根30克,水煎服,治腎炎;加蜂蜜30克,治支氣管炎。
3、菠蘿葉30克,水煎服,治腸炎腹瀉。
4、茅根菠蘿速溶飲:鮮茅根250克,水煎半小時(shí)后去渣,用小火將藥汁煎至濃稠時(shí),加入鮮菠蘿汁500克,再煎至濃稠,?;鹄鋮s,拌入白糖500克,曬干壓碎裝瓶備用,每次取10克,用開(kāi)水沖服,每日三次,可治腎炎。
假菠蘿
又名露兜勒,性微寒,味甘平,有治麻疹,發(fā)斑,丹毒,暑熱癥,牙齦出血,惡瘡爛腳之功效。
1、假菠蘿心和黃豆搗爛敷患處,治遠年爛腳有蟲(chóng),蟲(chóng)出即愈。
2、假菠蘿心30克,赤小豆30克,燈心草三扎,竹卷心十五條,水煎服,有清心退熱,止煩躁之效。
菠蘿蜜
性味:甘酸、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胃、大腸。
功效:果肉及花可止渴除煩,核仁補中益氣。
主治:慢性腸炎,外用治外傷出血,潰瘍。
說(shuō)明:菠蘿蜜是喬木生長(cháng)的果實(shí),故又名木菠蘿或樹(shù)菠蘿,果實(shí)巨大,重的可達二十至三十公斤,可作水果生食;核仁煮熟食之味香甜。菠蘿蜜不能多食,多食令人胸悶、煩嘔。
驗方參考:
1、菠蘿蜜核仁炒干研末,每次15克,米湯調服,一日兩三次,飲前服,治慢性腸炎。
2、菠蘿蜜樹(shù)葉,焙干研細末敷患處,一日兩次,治外傷出血。
3、割菠蘿蜜樹(shù)皮,取流出的液汁涂之,一日兩次,治下肢潰瘍。
4、豬瘦肉250克,切小塊,菠蘿蜜核仁適量,同煮湯食用,以淡食為宜。有補中益氣,滋陰通乳作用,治產(chǎn)后乳汁不足。
橙(黃果、廣柑)
性味:酸甘、寒、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胃、腸。
功效:行氣止血,通便利尿。
主治:惡心,便秘,小便不暢,痔瘡出血。
驗方參考:
1、熟橙一個(gè),分兩次食之,一日四次,治大小便不通及痔瘡出血。
2、橙酒汁:甜橙一個(gè),去皮,核,用干凈紗布絞汁,加入黃酒一湯匙及溫開(kāi)水適量服用,每日兩次,可治乳腺炎、紅腫硬結、疼痛等癥;本方亦可通乳。
橙核
橙核10克,炒黃研末,用黃酒送服,一日兩次,治閃挫腰疼。
番石榴(雞矢果)
性味:甘澀、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脾、腎、大腸。
功效:止瀉、止血、收斂、消炎、燥濕。
主治:腹瀉,痢疾,胃痛,刀傷出血。
禁忌:實(shí)熱積滯及便秘者忌食。
說(shuō)明:番石榴以嬌艷的色澤、清幽的香味及較高的營(yíng)養和藥用價(jià)值而受到人們的重視。國外專(zhuān)家用番石榴汁作為嬰兒的飲料,用來(lái)治療糖尿病也有十多年歷史。
驗方參考:
1、番石榴果生食兩個(gè),或用番石榴葉60克(干葉15克),水煎去渣服,一日兩次,治泄瀉,痢疾。
2、番石榴果30克,焙干研細末,每次10克,一日三次,飯后半小時(shí),治胃酸過(guò)多之胃痛。
3、番石榴葉適量,煎濃汁涂洗,一日數次,治皮膚濕疹、瘙癢。
4、未熟果或樹(shù)皮,焙干研細末外搽患處,治刀傷出血,跌打損傷。
5、每日飯后各飲1-3杯番石榴汁;或用番石榴干果50克,苦瓜一條,水煎服,每日1-2次,可治糖尿病。
6、番石榴蜜糖水:番石榴2-3個(gè)(去皮),水煎去渣后沖入蜜糖少許,一天內作2-3次分服。有調脾胃,收斂止瀉作用??芍涡焊篂a、糞便稀薄、單純性消化不良。
佛手
性味:辛苦酸、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肝、胃。
功效:芳香理氣,化痰止咳,健胃止嘔。
主治:胸悶氣脹,胃痛肋脹,噎嗝,酒毒,嘔吐。
驗方參考:
1、佛手10克,或加生姜6克,水煎去渣,加白砂糖溫服,治濕痰咳嗽。
2、鮮佛手15克(干品6克),開(kāi)水沖泡,代茶飲;或佛手、玄胡索各6克,水煎服,治肝、胃氣痛有效。
3、佛手切片,浸泡白酒,適量飲服,可治胃氣虛寒,胃氣冷痛。
甘蔗
性味:甘、平澀、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肺、脾、胃。
功效:寬胸膈,下氣和中,助脾氣,利大小腸,消痰止渴,除煩解酒。
主治:心胸煩熱,嘔噦反胃,酒毒,妊娠惡阻。
說(shuō)明:甘蔗分為果蔗和糖蔗兩大類(lèi),果蔗多食有益無(wú)害,糖蔗多食動(dòng)風(fēng)生痰。霉變甘蔗有毒,中毒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驗方參考:
1、甘蔗汁一杯,加生姜汁少許,頻頻緩飲,妊娠惡阻,口干舌燥。
2、甘蔗根60克,搗爛,水煎服,治妊娠腹痛。
3、甘蔗汁、生藕汁各60克拌勻,一日兩次分服,治小便疼痛,泌尿系感染,尿頻,尿急,尿血等癥。
4、紫甘蔗皮適量,小麥一把,水煎去蔗皮,食麥飲汁,治盜汗。
5、紅皮甘蔗(連皮去節),馬蹄適量,煎湯代茶飲,治麻疹,咳嗽。
6、青皮甘蔗汁、蜂蜜各一杯拌勻,每日早晚空腹飲,治大便燥結。
7、紫甘蔗皮煤炭存性,研末,搽患處或用麻油調敷,治癤癰,口腔炎,濕疹。
8、甘蔗芽500克,水煎當茶飲,治消渴。
9、甘蔗皮、甘草煎湯洗,治嬰兒濕疹。
10、甘蔗粥、甘蔗榨汁約100-150克備用;大米100克煮粥,煮至半熟時(shí),倒入甘蔗汁同煮熟食用。有生津止渴,潤燥止咳,養陰和胃作用。適用于煩熱口渴,反胃嘔吐,虛熱咳嗽,以及老人熱病后期傷津引起的口干舌燥等癥。
11、茅根甘蔗水:甘蔗500克(切片),白茅根150克,水煎代茶飲。有滋心脾,清血熱,潤肺生津,止渴利尿,清肝和胃作用。適用于高血壓,肝炎,膀胱炎,尿血,衄血,急性腎炎水腫,小兒痘疹煩熱等癥。
12、甘蔗山藥糊:淮山60克搗爛,加入甘蔗半碗,同蒸熟食用。有補脾潤肺,止咳化痰作用。適用于慢性支氣管炎久咳,肺結核咳嗽,脾虛久咳氣喘等癥。
柑
性味:甘、微寒、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肺、胃。
功效:清胃利腸,通利小便,止渴生津,醒酒。
主治:口干熱燥,胃中熱毒,小便不暢,飲酒過(guò)多。
說(shuō)明:柑性寒,多食令人肺冷生痰,大腸瀉痢。
柑樹(shù)葉
1、柑樹(shù)葉30克,炒焦研末,用米酒調敷肚臍,治麻疹后喘氣。
2、鮮柑樹(shù)葉1.5公斤,洗凈放砂鍋內,加水1.5公斤煮沸,加入紅糖0.5公斤,制成糖漿1公斤,每服二十毫升(約20克),每日三次,治支氣管哮喘(忌食刺激性食物)。
橄欖
性味:甘酸澀、溫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肺、胃。
功效:生津液,除煩熱,開(kāi)胃降氣,清咽止渴,化骨止瀉,解毒醒酒。
主治:咽喉熱痛,口干舌燥,食滯泄瀉,魚(yú)骨鯁喉,魚(yú)鱉中毒,酒毒。
禁忌:胃寒痛,虛痛勿食。
驗方參考:
1、生橄欖嚼汁緩慢咽之,治魚(yú)骨鯁喉,咽喉腫痛。
2、橄欖仁研末,敷患處,治口唇燥裂。
3、青橄欖搗爛,水煎服,治妊娠惡阻。
4、生橄欖二十顆,打碎,用冰糖30克同燉,分三次服,治百日咳及咳嗽,咽痛,飲食積滯,酒毒濕熱。
5、生橄欖七顆,燉服,治痢疾。
6、生橄欖七顆,蘿卜250克,水煎當茶飲,可預防流行性腦膜炎,治急性喉炎,流感,支氣管炎,飲食積滯。
7、咸橄欖二十余顆,豆腐皮30克,水煎去渣,治干咳。
8、咸橄欖核15克,燒炭存性研末,用開(kāi)水送服,治急性胃腸炎。
9、橄欖核四個(gè),焙干研末,開(kāi)水送服,治腹瀉。
10、生橄欖500克,搗爛,加水500克,慢火煎至湯呈草青色,外敷治急性皮膚癥(如陰囊表淺潰瘍、急性女陰潰瘍、濕疹皮炎、紅斑)。
11、橄欖或橄欖核仁,煤炭存性研末,每次10克,米湯送服,治腸風(fēng)下血。
12、橄欖核仁,燒炭存性吞服或加適量醋吞服,治魚(yú)骨鯁喉。
13、橄欖核仁,燒炭存性,敷于齒齦,治齒齦炎,紅腫疼痛。
14、橄欖核仁,燒炭存性研末,香油調敷患處,治婦女乳頭破裂。
15、橄欖核仁500克,搗碎磨粉,摻入粉面糕餅中,給小孩隨意食,可預防麻疹。
16、生橄欖,搗汁外敷,治凍瘡。
17、咸橄欖4枚,蘆根30克(鮮品用60-120克),水煎服,有清熱生津,解毒利咽,降火除煩作用。適用于感冒,咽喉痛,肺熱咳嗽,胃熱牙痛。
18、橄欖酸梅湯:生橄欖60克,酸梅10克,水煎去渣加白糖調味食用。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作用??芍渭毙匝恃?,急性扁桃體炎,咳嗽痰稠,酒毒煩渴等癥。
19、姜蔥蘇葉橄欖湯:生橄欖60克,蔥頭15克,生姜10克,紫蘇葉10克,水煎去渣加少許食鹽調味飲用。有發(fā)表散熱,健胃和中作用。適用于風(fēng)寒感冒,發(fā)熱頭痛,鼻流清涕,咽癢,胸悶脹滿(mǎn),嘔吐作悶等癥。
核桃(胡桃)
性味:甘、平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肺、腎、肝。
功效:補腎養血,潤肺納氣,潤腸止帶,強筋健骨,通潤血脈,潤肌烏發(fā),固牙齒,補虛勞。
主治:核桃肉治下焦虛寒,腎氣虛弱,小便頻數,四肢無(wú)力,腰腿疼,筋骨痛,虛勞喘嗽,女子崩帶,核桃?jiàn)A可治噎嗝,遺精、遺尿。
說(shuō)明:核桃,又名胡桃、合桃、羌桃,其營(yíng)養豐富,500克核桃肉相當于2500克雞蛋或3500克牛奶的營(yíng)養價(jià)值,故被人們譽(yù)稱(chēng)為“保健食品”、“長(cháng)壽果”。藥補不如食補,而食補中較好的食物就是核桃。核桃對大腦神經(jīng)大有補益,是健腦補腦和治療神經(jīng)衰弱的良藥。據現代醫學(xué)研究證明,核桃含有豐富的磷、鋅、錳、鉻等微量元素,對保持心血管健康、保持內分泌的正常功能和抗衰老等起了重要作用。常食核桃,還能減少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很適合動(dòng)脈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病人食用。中醫認為,核桃有溫補肺腎的作用,是一種良好的強壯劑,常食用核桃,不但可以使人由瘦發(fā)胖,而且可以使人皮膚豐滿(mǎn),減少皺紋,須烏發(fā)黑。核桃油味美且香,有很好的滋補和醫療作用。是神經(jīng)衰弱、身體消瘦、高血壓和冠心病患者的良好調味食品。外用可治凍瘡。
核桃肉含油脂多,多食令人惡心嘔吐,傷肺,動(dòng)風(fēng),咯血,核桃的果隔即核桃?jiàn)A又叫分心木。
禁忌:痰火喘咳,瀉痢,腹脹及感冒風(fēng)寒者忌食。
驗方參考:
1、核桃肉,每次食三個(gè),早晚各一次,連續半個(gè)月,治百日咳及慢性支氣管炎。
2、核桃肉1公斤,搗爛,蜂蜜1公斤和勻,用瓶裝好,每次食一匙,一日兩次,開(kāi)水送下,治虛喘。
3、核桃肉五個(gè),搗爛,用黃酒沖服,治乳汁不通。
4、核桃肉三個(gè),搗爛,山慈菇3克研末,調勻,黃酒送服,治乳瘡。
5、核桃肉、黑芝麻、桑葉各30克,搗如泥狀,作丸,每服10克,一日兩次,治神經(jīng)衰弱、健忘、失眠,夢(mèng)多,食欲不振。
6、核桃肉搗爛,用姜湯送服,治虛寒癥的惡心吞酸。
7、核桃一個(gè),燒炭存性,研細末,治嘔吐,胃寒者姜湯送服;胃熱者黃芩12克煎水送服,氣郁者黃酒送服。
8、核桃十個(gè),打破,連殼煎湯服,治孕婦胎氣上逆。
9、核桃肉、冰糖、麻油各500克,同蒸熟,在7-10天內食完,可治膽結石。
10、核桃肉200克,用食油炸酥,加白糖適量混合研成乳劑或膏狀,于1-2天內分數次服完(兒童酌減),可治泌尿系結石。
11、桂花核桃凍:核桃肉250克,加水磨成漿汁,與適量白糖和奶油100克攪勻,煮沸后裝盆冷卻(最好放入冰箱內凍結),食用時(shí)用刀劃成小塊,撒上鮮桂花15克即可。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作用。適用于痰熱咳喘,腎虛腰疼,腸燥便秘等癥。
12、核桃肉10-15個(gè),大米100克,同煮粥,用白糖適量調味食用。有補腎,益肺,潤腸作用。適用于腎虧腰痛,腿軟無(wú)力,肺虛久咳,氣短喘促,慢性便秘,小便淋漓不爽,尿路結石,病后虛弱等癥。大便溏稀者不宜食用。
13、核桃蒸蠶蛹:蠶蛹60克(略炒),核桃肉150克,同蒸熟食用。有補氣養血,益肺潤腸,固腎澀精,斂氣定喘,滋養強壯作用。適用于肺結核,體弱消瘦,中氣不足,胃下垂,陽(yáng)痿,滑精遺精,腰膝酸軟,老人夜多小便,小兒疳積等癥。
14、黃酒核桃仁湯:核桃五個(gè)(去殼),白糖50克,同碾為泥膏狀,加黃酒50毫升,用小火煎煮10分鐘即可食用,每日兩次,可治神經(jīng)衰弱,頭痛,失眠,健忘,久喘,腰痛,習慣性便秘,老人便秘等癥。
15、蜜餞雙仁:南杏仁250克,水煎一小時(shí),加入切碎的核桃仁250克,煎至汁稠時(shí),加入蜂蜜500克,拌勻煮沸即可食用。有補腎益肺,止咳平喘作用??芍畏文I兩虛久咳、久喘等癥。
16、核桃五味蜜糊:核桃5-8個(gè)(去殼),五味子3克,蜂蜜適量,共研膏狀食用。有補腎固精作用??芍文I虛耳鳴,盜汗,遺精,失眠,神經(jīng)衰弱等癥。
核桃樹(shù)葉
水煎服或搗汁每日沖服,治白帶。
核桃殼
核桃殼水煎頻服,治久痢。
黃皮
性味:辛甘酸、寒、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肝、脾、胃。
功效:果實(shí)清心明目,健胃消食,核仁行氣止痛。
主治:果實(shí)治煩渴,消化不良,胃脘飽脹;核仁治疝氣;根治疝氣痛和氣痛;葉煎水飲可防治流行性感冒。
驗方參考:
鹽腌黃皮果:新鮮黃皮果晾干,加鹽腌制裝瓶,每次15-30克,水煎去渣飲用,可加白糖調味。有化痰止咳,消積順氣作用。適用于食積脹滿(mǎn),咳嗽痰多,妊娠嘔吐等癥。
咖啡
性味:甘、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心、肺。
功效:興奮,強心,利尿,解酒。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嗜睡疲乏,酒毒。
說(shuō)明:咖啡可分“軟咖啡”和“硬咖啡”,其味道有淡一點(diǎn),“沖”一點(diǎn)和純一點(diǎn)、雜一點(diǎn)之分。目前世界上公認質(zhì)量最好的咖啡是產(chǎn)自世界第二咖啡生產(chǎn)大國哥倫比亞的軟咖啡,它的特點(diǎn)是味道純、柔和、香味足,不太苦。一般市場(chǎng)上出售的咖啡有兩種:一種是加工好的速溶咖啡,只需用開(kāi)水一沖,加點(diǎn)奶、糖就可飲用;另一種是加工磨細了的咖啡粉,煮后去渣加奶、糖才能飲用。雖然麻煩些,但味道比速溶咖啡清香。
驗方參考:
1、濃咖啡開(kāi)水泡,頻頻飲服,治酒醉不醒。
2、炒咖啡豆,每日10克,煎濃汁飲,治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
梨
性味:甘微酸、寒利、無(wú)毒。
歸經(jīng):入心、肺、胃。
功效:止渴生津、清心潤肺,除煩利尿,清熱解毒,潤喉消痰,降火止咳。
主治:心經(jīng)積熱,肺熱咳嗽,痰多煩熱,津干口渴,聲嘶失音,眼目赤痛,風(fēng)熱灼盛,溫病熱盛,大小便不暢,瘡毒,酒毒。
禁忌:脾胃虛寒,使溏及產(chǎn)婦血虛者慎食。
說(shuō)明:梨者利也,其性冷而又下行流利,對于實(shí)熱之癥確有療效。但多食則易損脾胃,影響消化或成冷痢。
驗方參考:
1、大梨一個(gè),削皮挖心,裝入川貝粉3克或冰糖15克,蒸熟食,有潤肺止咳作用,治熱咳或慢性支氣管炎。
2、梨一個(gè),蔥白七條(連須),白糖10克,水煎服,治支氣管炎(風(fēng)熱咳嗽)。
3、將胡椒數粒,放入梨內,水煎服,亦治支氣管炎。
4、梨兩三個(gè),去皮搗汁飲,或梨一個(gè)挖心加川貝3克,蜜糖30克,同蒸熟食之,治急性喉炎,咳嗽聲嘶。
5、大梨一個(gè),挖心,裝入麻黃一克或川貝3克或桔紅6克,蓋緊,放入鍋中蒸熟,除去藥渣,食梨飲湯,治百日咳。
6、梨一個(gè),挖心,放入公丁香五十粒,外用紙包好,蒸熟吃,治噎嗝反胃。
7、川貝梨煮豬肺:川貝母10克(研末),梨兩個(gè),削皮挖心,切成小塊,豬肺一個(gè)(洗凈切小塊),同煮湯,用適量冰糖調味食用。有清熱潤肺,止咳祛痰作用,適用于肺結核咳嗽,咯血,干咳無(wú)痰,及老年人熱咳無(wú)痰等癥。
8、人乳梨汁:鮮梨榨汁100毫升,人乳100毫升,蒸熱飲用。有補虛生血,養陰潤燥作用,適用于肺結核虛弱,腦血管意外后遺偏癱等癥。
9、杏仁燉雪梨:大梨一個(gè),削皮挖心,放入北杏仁10克,(搗爛)白砂糖或冰糖30-50克,蒸熟食用。有止咳化痰,清熱生津作用,適用于秋冬燥咳,慢性支氣管炎干咳,口干咽痛,腸燥便秘等癥。
10、冰糖燉雪梨:大梨一個(gè),削皮挖心,放入冰糖30-50克,蒸熟食用。有潤肺,化痰,止咳,清心火之作用。適用于干咳,痰喘,口渴,失音,聲嘶等癥。
11、川貝釀梨:大雪梨六個(gè),削皮挖心備用;糯米(糯米100克蒸成飯),川貝粉12克,冬瓜條100克(切碎),冰糖100克,同拌勻,分別裝入梨中,同蒸50分鐘后食用,每次吃一個(gè),每日早晚各一次。有潤肺化痰,降火止咳作用。適用于肺癆咳嗽,干咳,咯血等癥。
12、雪梨漿:大雪梨或大鴨梨一個(gè),切薄片,用涼開(kāi)水浸泡半日后,以干凈紗布絞汁一次服完,每日數次,可治熱病煩渴等癥。
13、秋梨蓮藕汁:秋梨削皮挖心,與蓮藕(切碎)各等量,用潔凈紗布絞汁代茶飲用,可治肺熱咳嗽,痰黃,咽干,口燥,聲嘶等癥。
14、五汁飲:雪梨(去皮核)、鮮蘆根、荸薺(去皮)、鮮藕(去節)、鮮麥冬(或甘蔗)各適量,切碎后,用紗布絞汁飲用,可治熱病,口渴,咽干,煩躁等癥。
15、梨粥:鴨梨三個(gè)切碎,水煎半小時(shí)后取汁與大米適量煮粥,趁熱食用??芍涡猴L(fēng)熱,肺熱咳嗽,食欲不振,頭昏,發(fā)熱等癥。
16、蜜餞雪梨:雪梨或鴨梨500克,去皮核切片,適量水煮至七成熟,加入蜂蜜100-200克,再用小火煮至熟透,收汁裝入瓶備用。有生津,潤燥,清熱,止渴等作用,可治熱病消渴癥。
17、梨放入米醋中浸漬一周后食用,每次半個(gè)??芍蜗涣?,食欲不振等癥,并有解酒作用。
18、五汁蜜膏:鴨梨1000克,白蘿卜1000克同切碎,用干凈紗布絞汁去渣,煎熬濃縮如膏狀,加入用250克生姜絞取的姜汁和煉乳、蜂蜜各250克,攪勻,煮沸后,待冷裝瓶,每次服一湯匙,用開(kāi)水沖服,每日兩次??芍翁搫?,肺結核低熱,久咳不止等癥。
李子
性味:苦甘酸、微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肝、胃。
功效:消食開(kāi)胃,止渴生津,去骨節間勞熱,舒肝解郁。
說(shuō)明:李多食令人發(fā)虛熱,損齒,礙胃,生痰,助溫。
李樹(shù)皮
李樹(shù)皮一把,水煎服,治痢疾。
荔枝
性味:甘酸澀、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脾。
功效:荔枝肉補脾益肝悅顏色,益智生血養心神,填精髓,止煩渴,透發(fā)麻疹;荔枝核善于疏肝理氣而治疝痛。
主治:貧血,脾虛久瀉,病后津液不足,胃寒痛,腫毒,痘疹,荔枝肉外敷治淋巴結核,疔瘡;荔枝核治因寒引起的肝氣不舒,疝氣痛,胃疼。
副作用:多食令人發(fā)虛熱,口干,衄血,發(fā)小兒痘瘡。
禁忌:蟲(chóng)牙痛、熱性病及陰虛火旺者,小兒患痘瘡者忌食。
說(shuō)明:鮮荔枝味甜鮮美,汁多肉嫩,營(yíng)養豐富,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實(shí)為水果中之絕品。荔枝不宜多食,若連續、大量地食用鮮荔枝會(huì )產(chǎn)生頭暈、心慌、臉色蒼白、饑餓感、出冷汗、惡心、手足無(wú)力等癥,嚴重者還可出現眩暈、抽搐、呼吸不規則甚至突然昏迷、脈搏細弱、類(lèi)近低血糖癥狀,醫學(xué)上稱(chēng)為荔枝急性中毒,即荔枝病。若出現上述癥狀時(shí),可讓病人平臥休息,輕者立即沖服濃糖水一杯,重者應馬上送醫院救治。
驗方參考:
1、荔枝干七個(gè)(連殼和核一起打破),用兩碗水煎至一碗服下,治孕婦墮胎后下血不止及產(chǎn)后出血。
2、荔枝干七個(gè)(核和殼一起)燒炭研末,開(kāi)水調服,治呃逆。
3、每天吃荔枝干十個(gè),治小兒遺尿。
4、荔枝干、大棗各七個(gè),水煎服,每日一劑,治婦女虛弱貧血。
5、荔枝肉5枚,煮酒1杯服用,治氣虛寒痛,屢服有效。
6、荔枝粥:荔枝干5-15枚(去殼去核),大米(或糯米)100克,同煮粥,用適量白糖調味食用。有益氣養血,和脾開(kāi)胃作用。適用于老人五更泄瀉,糞便溏軟等癥。
7、荔枝蓮子淮山粥:干荔枝肉50克,淮山、蓮子各10克(搗碎),水煮至軟爛時(shí),加入大米100克,同煮粥,用油鹽或白糖調味食用,可治老人晨起腹瀉(五更瀉),大便溏稀等癥。
荔枝核
1、荔枝核燒炭存性搗碎,取6克,加廣木香6克,水煎服,治肋間神經(jīng)痛。
2、荔枝核15克,焙干研末,空腹時(shí)用開(kāi)水送服,治疝氣疼痛。
3、炒荔枝核、大茴香各60克,研末,每日早晨用黃酒送服10克,亦治疝氣疼痛。
4、荔枝核研末,調醋搽患處,治癬。
荔枝樹(shù)枝
荔枝樹(shù)皮100克,水煎代茶飲,治虛喘。
荔枝殼
1、荔枝殼30克,水煎服,治血崩。
2、荔枝殼水煎服,可解食荔枝過(guò)多,腹脹消化不良。
荔枝根
荔枝根30克,酒煎服,邊疆兩三日,治血崩。
栗子(板栗)
性味:甘、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脾、胃、腎。
功效:果肉益腎氣,厚腸胃,健脾胃,壯腰膝,強筋骨,活血,止血,消腫,生用食嚼治腰腳無(wú)力;殼和樹(shù)皮有收斂作用;鮮葉外用治皮膚炎癥;花可治瘰疬與腹瀉;根能治疝氣。
主治:筋骨、腰、膝痛風(fēng),腎虛腰膝酸軟,腰腿伸屈不便,小便多,脾胃虛寒腹瀉,外傷骨折,瘀血腫疼,皮膚生瘡,瘰疬。
說(shuō)明:栗子,又名板栗、毛栗,素有“干果之王”的美稱(chēng)。栗可代糧,與棗、柿并稱(chēng)為“鐵桿莊稼”、“木本糧食”。是一種價(jià)廉物美、富有營(yíng)養的滋補品及補養治病的良藥。栗子對腎虛病有良好的療效,故又稱(chēng)為腎之果。栗子生食難消化,熟食又易滯氣,故一次不宜多食,脾胃虛弱消化不好或溫熱甚者不宜食用。
驗方參考:
1、每日早晚各食生栗子一兩枚,細嚼慢咽,久之有效(但多吃會(huì )妨礙消化),治老年腎虧,小便頻數,腰腳無(wú)力。
2、栗子研粉煮如糊,加白糖適量食,治幼兒腹瀉。
3、生栗子搗爛研細如泥,敷患處,治跌打傷,筋骨腫痛;如彈片、鐵、竹、木刺入肉,則有止痛止血,吸出膿毒與異物之作用。
4、板栗粥:栗子肉20-30克,大米(或糯米)100克,同煮粥,用適量白糖或油鹽調味食用。有健脾養胃,強筋補腎作用。適用于老年人腎虛腰酸背痛,下肢無(wú)力,脾虛泄瀉等癥。
5、板栗豬肉湯:栗子250克(去殼),豬瘦肉200克,同煮湯,用食鹽和味精調味食用。有益氣,養血,補腎,滋陰作用。適用于體虛或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屢治不愈者。
6、栗子肉30克,茯苓12克,大棗10個(gè),大米60克,同煮粥,用白糖調味食用,治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瀉。
7、栗子肉15克,柿餅半個(gè),同煮爛,磨成糊狀食用,治小兒腹瀉。
菱角
性味:生者甘、涼、無(wú)毒;熟者甘、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胃、腸。
功效:利尿通乳,止消渴,解酒毒。
主治:瘡毒,贅疣,近期民間用于治食道癌、胃癌。
驗方參考:
1、鮮菱草莖(去葉及須根)120克,水煎服,治小兒頭部瘡毒,亦可解酒。
2、老菱角煤炭存性,研成細末,用麻油調敷患處,治頭面黃水瘡。
3、紅菱角曬干研末,空腹服10克,紅痢用老酒送下,白痢用米湯送下,治痢疾。
4、鮮菱蒂(菱柄),搽擦患處,一日數次,治贅疣(青年性扁平疣、多發(fā)性尋常疣)。
5、菱角、訶子、薏米、紫藤瘤各10克,水煎服,一日兩次,治食道癌、胃癌。
6、生菱角肉煮成褐色濃湯,每日用20-30個(gè)菱角。湯作2-3次分服,可治子宮癌、胃癌。據日本報道,此方長(cháng)期服用,屢有收效。
7、菱角粥:大米100克,煮粥,煮至半熟時(shí),加入菱角粉30-60克,同煮熟,用適量紅糖調味食用。有健脾益胃,補氣防癌作用。適用于慢性泄瀉,營(yíng)養不良,年老體弱等癥。并有防治胃癌,食道癌,子宮癌作用。
8、菱角粉10-50克,白糖適量,水煎成糊狀食用。有清暑解熱,除煩止渴,益氣健脾,解酒毒作用。適用于因酗酒引起之口苦、煩渴、咽痛等癥。
白菜(菘)
性味:甘、微寒、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腸、胃。
功效:清熱除煩,解渴利尿,通利腸胃,解酒毒。
主治:口干煩渴,大小便不暢,解木薯中毒,外用治漆毒生瘡。
說(shuō)明:白菜原產(chǎn)我國,已有數千年歷史,栽培廣泛,種類(lèi)也較多,因此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鮮嫩可口的白菜,以它的形狀來(lái)分,大致可分為普通白菜、大白菜和苔用白菜三大類(lèi)。
普通白菜較好的又有十幾個(gè)品種,如長(cháng)梗種、短梗種(小白菜)、塌地種等;
大白菜又稱(chēng)結球白菜、卷心菜或黃芽白,比較好的也有六七個(gè)品種;
苔用白菜,一般通稱(chēng)為萊苔、紅萊苔或白菜苔,它是一種品種多,味道好的蔬菜。
白菜性質(zhì)較復雜,紅菜苔偏于平和,而白菜苔和普通白菜則性微寒,大白菜性質(zhì)寒冷,若煮湯食,性質(zhì)大寒,雖然能清肺熱止咳利尿,但又能發(fā)諸風(fēng)冷。凡腸、胃或心、肺虛寒者不宜食或慎食。若白菜經(jīng)水燙曬干后,寒性則大減。
驗方參考:
1、白菜用開(kāi)水煮湯食,可通利大小便,解熱止渴。
2、干白菜根一塊,紅糖30克,生姜三片,水煎服,治感冒。
3、鮮白菜、生蘿卜各1.5公斤,用涼開(kāi)水洗凈,切碎搗爛絞汁,加紅糖適量,分數次服,解木薯中毒。
4、生白菜絞汁,多量頻飲,亦可加白礬15克,豆油60克,攪勻飲下,解石油中毒。
5、白菜搗爛,敷患處,治漆毒生瘡。
6、甜咸小白菜汁:小白菜250克,洗凈,切細,用少量食鹽拌腌10分鐘,用潔凈紗布絞取液汁,加入適量的糖食用。一日內分作3次,空腹服下??芍挝讣笆改c潰瘍、出血。
7、白菜干腐皮紅棗湯:白菜干100克左右,豆腐皮50克,紅棗10個(gè),放鍋內加清水煮湯。用油鹽調味佐餐食用。有清肺熱、潤肺燥作用。適用于支氣管炎干咳,秋冬肺燥咳嗽,胃熱腸燥,大便干結等癥。
白蘿卜
性味:甘辛、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肺、脾。
功效:下氣消食,除痰潤肺,解毒生津,和中止咳,利大小便。
主治:煮食可治肺萎肺熱吐血,氣脹食滯,飯食不消化,痰多,口干舌渴,小便不暢,酒毒;生搗汁服食則可止消渴,治吐血、衄血,聲嘶咽干,胸膈飽悶,大小便不暢。
禁忌:1、脾胃虛寒病者應戒食。2、服人參及滋補藥品期間忌食。
說(shuō)明:近年來(lái)醫學(xué)界發(fā)現白蘿卜有抗癌作用:由于白蘿卜含有木質(zhì)素,能提高巨噬細胞的活力,從而吞噬癌細胞。而且還含有一種酶能分解致癌的亞硝胺,所以有抗癌作用。另外,白蘿卜是人體補充鈣的最佳來(lái)源之一,
這種鈣在蘿卜皮中含量最多。蘿卜中還含有一種特殊化合物--異硫氰酸笨脂,能殺蟲(chóng),人體無(wú)損害。所以,用蘿卜汁來(lái)治滴蟲(chóng)性陰道炎,治愈率高達90%以上。蘿卜汁還有降血壓作用,蘇聯(lián)民間用蘿卜搗汁加少許蜂蜜治高血壓和動(dòng)脈粥樣硬化。蘿卜和蘿卜子對百日咳,咳嗽和急、慢性等呼吸道疾患療效也很好。長(cháng)期以來(lái),人們對蘿卜的治病作用較為重視,民間有民諺云:“秋天收蘿卜,大夫袖了手”,這些話(huà)固然有夸張之處,但是可說(shuō)明蘿卜的藥用價(jià)值頗大。另外,白蘿卜能化氣消滯,具有解除宿食不化之功;但也有解滋補藥品(如人參、鹿茸)之副作用。
驗方參考與藥膳:
1、白蘿卜生搗汁,涂患處,治燙、火傷。
2、白蘿卜生搗汁,調醋擦患處,治熱癤。
3、白蘿卜生搗汁,喝下一杯,治食積及小兒食豆或食面積滯飽脹。
4、白蘿卜搗汁,每次飯后飲一杯,治胃痛,高血壓。
5、白蘿卜生搗汁250克,加白糖30克,或加生姜汁一二滴,服下,治急性喉炎,喉痛聲嘶,支氣管炎。
6、白蘿卜、馬蹄生搗汁各60克,燉熱服,治熱咳,咯黃稠痰。
7、白蘿卜生搗汁,加麥芽糖蒸熟服食,治百日咳。
8、白蘿卜生切片,烘熱涂擦患處,每日睡前擦一次,擦至患處皮膚發(fā)紅為止,連續數日,治凍瘡。
9、白蘿卜煮濃汁,熱洗,治腳氣。
10、白蘿卜500克,生搗汁,每次服60克,一日兩次,治食物中毒,煤氣中毒。
11、白蘿卜、紅糖水煎服,治蕈類(lèi)中毒。
12、經(jīng)霜白蘿卜適量,水煎代茶飲,治咳嗽,哮喘。
13、蘿卜幼苗60克(或陳蘿卜苗15克),煎濃汁服食,治急性喉炎,喉痛聲啞,痢疾初起,亦可預防白喉。
14、蘿卜葉晾干,用水煎濃汁服食,治胸腹飽悶,痢疾。
15、蘿卜葉搗爛取汁,用開(kāi)水送服或加紅糖水沖服,治嘔吐。
16、白蘿卜切片曬干,夏天作湯食,可消暑解渴。
17、白蘿卜、青橄欖各適量,煎水代茶飲??深A防治療流行性感冒、白喉。
18、白蘿卜搗爛取汁,鮮藕搗爛取汁各一杯,調勻,每日兩次,連續服用。治胃出血。
19、蜂蜜蘿卜汁:白皮大蘿卜1個(gè),洗凈,中心挖空,將蜂蜜100克盛裝于內,放入碗內,置鍋中隔水飲用。有清熱潤肺,止咳化痰作用,適用于急、慢性支氣管炎,咳嗽,痰多,久咳,痰中帶血,肺結核咽干。
20、蘿卜粥:鮮蘿卜250克左右,洗凈切成小塊(或搗成蘿卜汁),與粳米100克同放鍋內加適量水煮粥,煮熟后可加少量食鹽調味食用(最好不放油)。有止咳化痰,消食利膈,止消渴,消膨脹作用??芍慰却刀?,胸膈滿(mǎn)悶,食積飽脹,老年人或體弱者慢性氣管炎、糖尿病。
21、蘿卜酸梅湯、鮮蘿卜250克左右,切薄片;酸梅二粒。加清水三碗煎成一碗半,去渣取汁加少許食鹽調味飲用。有寬中行氣,化積滯,下氣生津,清熱化痰作用。適用于飲食積滯或進(jìn)食過(guò)飽引起的胸悶,燒心,腹脹,脅痛,煩躁,氣逆等癥。
22、天門(mén)冬蘿卜湯:天門(mén)冬15-30克,切薄片,水煎去渣取汁,用此水再加適量清水(最好雞湯),加入火腿肉或咸肉(切長(cháng)條薄片)150克,煮沸后,將切好的蘿卜絲300克放入同煮。煮熟后加入適量食鹽,少量香蔥末、胡椒末調味食用??煞肿鲙状巫鼽c(diǎn)心或佐餐食用。有美容,止咳,消除疲勞,增強體力之作用。長(cháng)期食用能使粗糙皮膚變得細膩光滑。
23、蘿卜蜜膏:紅皮白心蘿卜洗凈切絲絞汁用小火煎熬濃縮至較稠粘時(shí)加明礬10克(先用水溶化)。調勻后再加蜂蜜100克,煮沸即可。每次服一湯匙,每日三次,空腹飲用??芍畏谓Y核咯血。
24、蜜餞蘿卜:鮮蘿卜洗凈,切成丁。放在沸水中煮沸后撈出濾干水份,晾曬半日,再放鍋內加蜂蜜150克,用小火煮沸,調勻即可,飯后食用。有寬中消食,理氣化痰作用。適用于飲食不消,腹脹,翻胃,嘔吐等癥。
蘿卜子(萊菔子)
蘿卜子甘、平、無(wú)毒,入肺、脾,化痰消食,下氣定喘,能吐風(fēng)痰,消膨脹、止氣痛,治大小便不通,小腹脹滿(mǎn)、氣積胃痛。但脾胃虛寒病者或惡心嘔吐患者勿食;服人參、鹿茸及滋補病品期間忌食。蘿卜子與蘿卜性質(zhì)相似,作用基本相同,化氣消食之力勝于蘿卜。蘿卜子含有油脂,對惡心嘔吐和風(fēng)痰患者會(huì )引起嘔吐和催吐風(fēng)痰之作用,對于便秘患者則有潤腸通便之功效。
包菜(椰菜、包心菜)
性味:甘、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胃。
功效:止痛生肌。
主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早期疼痛。
說(shuō)明:包菜又名包心菜,含有多量的維生素U,比人工合成的維生素U效果好,所以新鮮包菜汁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有止痛及促進(jìn)愈合的作用。另有一種形似牛心的叫牛心菜,其性能與包菜相似。
驗方參考:
新鮮包菜搗爛絞汁,每次取汁半斤左右,略加溫,飯前飲服,亦可加入適量麥芽糖,一日兩次,連續十天為一療程,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早期疼痛有效,對慢性潰瘍患者療效較差。
菠菜
性味:甘、冷滑、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腸、胃、膀胱。
功效:利五臟,通腸胃,開(kāi)胸膈,下氣調中,止渴潤燥。
主治:腸胃積熱,小便不通,胸膈煩悶,口干煩躁,夜盲,酒毒,高血壓,頭痛,目眩風(fēng)火赤眼,糖尿病,便秘。
禁忌:腸胃虛寒病者宜戒食;小兒軟骨病遺尿者忌食。
說(shuō)明:菠菜味澀,是因為含草酸多的緣故。草酸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且對血液維持的弱堿性不利,還易與鈣和鎂化合成草酸鈣和草酸鎂,使鈣和鎂失去被人體利用的價(jià)值。故有人提出菠菜最好不要與豆腐共煮的道理。菠菜含鐵量高,可治缺鐵性貧血,但其含鐵量比不上莧菜和蕹菜。菠菜淡食還可以治肺病和解酒毒。菠菜炒熟食之,其性偏于平和,腸胃虛寒病者食之影響不大;但煮湯食用,卻有寒冷滑利之性能,能通小便利腸胃清積熱,腸胃虛寒病者及遺尿病者食之易引起大便滑瀉及小便不禁。
驗方參考:
1、鮮菠菜煮湯淡食,治小便不通,腸胃積熱,胸膈煩悶,便秘,頭痛,高血壓,目眩。
2、鮮菠菜500克搗爛取汁,每日一劑,分兩次服,治夜盲,常服有效。
3、鮮菠菜250克,豬肝120克,煮熟淡食,亦治夜盲。
4、鮮菠菜根250克,干雞內金10克,水煎服,一日三次,治糖尿病。
5、菠菜子、野菊花適量,水煎服,治風(fēng)水赤眼,視力不好。
6、菠菜根,煮湯常服。治口干咽燥,并有降低膽固醇作用。
7、豬血菠菜湯:豬血250克加適量水用小火煮熟后撈起,切成片塊或條塊,再放回鍋內,加入菠菜500克煮湯,煮熟后可加油鹽調味食用。有潤腸,通便,補血功效。適用于大便燥結,習慣性便秘,痔瘡,失血,貧血,老年人腸燥便秘。每日或隔日一次,可作點(diǎn)心或佐餐食用。
8、菠菜粥:粳米100克加適量水煮粥,熟后再將燙熟切細的菠菜放入粥內煮沸食用。有潤燥養血作用。適用于痔瘡便血,高血壓,老年人或體弱者大便秘結。
慈菇
性味:甘苦、微寒、無(wú)毒。
歸經(jīng):入心、肝、肺。
功效:行血通淋,清熱解毒。
主治:胎衣不下,淋濁,惡瘡腫毒,皮膚瘙癢,毒蛇咬傷。
驗方參考:
1、慈菇200克,水煎服,治淋濁。
2、鮮慈菇搗爛,加入生姜汁攪勻,敷患處,一日換兩次,治皮膚紅腫熱痛,無(wú)名腫毒。
3、鮮慈菇全草搗爛絞汁,用蛤粉調和涂患處,治皮膚瘙癢,痱子,皮疹。
4、鮮慈菇搗爛,敷于傷口,兩小時(shí)更換一次,并用慈菇全草搗爛絞汁沖服,治毒蛇咬傷。
蔥
性味:辛、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肺、肝、胃。
功效:發(fā)表解肌,利肺通陽(yáng),解毒消腫。
主治:外感初起頭痛,寒熱,無(wú)汗,鼻塞,面目浮腫,風(fēng)痹疼痛,乳癰,乳閉,安胎,大小便不暢,透發(fā)麻疹,嘔吐腹瀉,妊娠下血、小腹痛,殺一切魚(yú)肉毒。
說(shuō)明:蔥的品種較多,主要分為香蔥和大蔥兩種。香蔥發(fā)表解肌作用較強,能發(fā)汗逐邪,疏通關(guān)節。能逐皮膚經(jīng)絡(luò )之間的風(fēng)寒濕邪氣。據分析,蔥的成分中有一種揮發(fā)油,主要是蔥蒜辣素,又叫植物殺菌素,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特別是對痢疾桿菌及皮膚真菌抑制作用更強。醫學(xué)界從蔥中提煉出一種蔥素,用于心血管硬化癥。本品治病多用蔥白,即去掉青色部份蔥葉,應用蔥頭連根須部份。取其辛香氣味,用以發(fā)表通絡(luò ),因有表汗作用,故有表虛多汗、陰虛有熱患者慎用之。
驗方參考:
1、蔥白10克,水煎服,連續三天,可預防流感,加紫蘇葉10克,治風(fēng)寒感冒。
2、蔥白適量,切碎,用開(kāi)水沖泡,乘熱熏口鼻,治小兒感冒,透發(fā)麻疹。
3、蔥白五根搗爛,敷臍上,可透發(fā)麻疹。
4、蔥白七八根,硫磺30克,共搗出汁,睡前敷臍上,連敷兩三夜,治小兒遺尿。
5、蔥白搗爛炒熱,熨臍,治急性胃腸炎。
6、蔥白兩根,加少許酒糟搗爛,炒熱敷臍上,治小兒大小便不通。
7、蔥白三根,白礬15克,或加車(chē)前草三根,同搗爛敷臍上,治小便不通。
8、生蔥白30克,田螺七八個(gè)(取肉),共搗爛,分數次敷臍,敷熱則更換,治癃閉。
9、生蔥汁一滴和乳汁灌下,治初生兒尿閉。
10、生蔥白一把,加食鹽少許搗爛,蒸熟成餅,敷臍上,久嘔可止。
11、生蔥白搗爛取汁和等量的生豆油或熟豆油一次服下,三四歲各服50克;五至七歲各服60克;八九歲各服75克;十歲以上各服100克,服后十至十五分鐘按摩腹部,治小兒蛔蟲(chóng)腸梗阻。
12、蔥白兩根加乳汁一杯,放飯鍋上蒸熟灌服,治小兒吐乳或初生嬰兒不吸乳。
13、蔥白一把,煮濃汁服,治婦女妊娠胎動(dòng)漏紅,未死即安,已死即下。
14、蔥白60克,搗爛取汁,蒸熟服,治婦女妊娠下血、小腹痛。
15、蔥白一把,搗爛外敷或搗爛調雞蛋清烘熱外敷,治乳癰初起。
16、老蔥白、鮮蒲公英、蜂蜜各等分,共搗爛如泥,敷患處,治惡瘡疔毒。
17、大蔥糯米弱:糯米100克左右,放鍋中煮粥,煮至快熟時(shí),加入大蔥(連根須)數根略煮沸,趁熱食用。治傷風(fēng)鼻塞,妊娠胎動(dòng),產(chǎn)后血暈。
18、蔥鼓黃酒湯:豆鼓15克加水一碗,煎煮10分鐘后,再加洗凈香蔥根須30克,繼續煎5分鐘,最后加黃酒50亳升,煮沸即可,趁熱服食。有解表和中作用。適用于風(fēng)寒感冒,發(fā)熱、頭痛、無(wú)汗,虛煩,或兼有嘔惡,腹痛,泄瀉等。
19、蔥棗湯:紅棗20枚洗凈,用水泡發(fā),煎煮20分鐘,再加洗凈的蔥白(連根須)七根,繼續用小火煎煮10分鐘,吃棗喝湯。有安神,益心氣作用,可治神經(jīng)衰弱,病后體虛,胸中煩悶,失眠多夢(mèng),記憶力減退等癥。
大蒜
性味:生辛熱,熟甘溫,有小毒。
歸經(jīng):入脾、腎。
功效:殺蟲(chóng)除濕,溫中消食,化肉消谷,解毒,破惡血,攻冷積,外灸散癰。
主治:癰腫疔毒,惡瘡發(fā)背,水氣腫滿(mǎn),泄瀉痢疾,腹中冷痛,宿食不消,殺鉤蟲(chóng)、蛔蟲(chóng),解食蟹中毒及蜈蚣、蝎子咬傷。
禁忌:陰虛火旺者忌用,肝熱目疾者宜戒之。
說(shuō)明:大蒜的藥用功能,主要在于大蒜精油,其中含硫化合物的混合物,對血脂過(guò)高癥有明顯的防治作用。高膽固醇、高血脂患者,若每天吃3克大蒜,血液中膽固醇含量會(huì )明顯降低。大蒜亦有溶解體內瘀血的作用,因此可用于冠狀動(dòng)脈血栓等癥。大蒜精油對流感病毒、葡萄球菌、鏈球菌、腦炎雙球菌、傷寒、副傷寒、痢疾等桿菌及霍亂、白喉等致病菌均有殺滅作用。大蒜中還含有激發(fā)人體巨噬細胞吞噬癌細胞的有效成分。大蒜中的蒜辣素又可刺激胃液分泌、增進(jìn)食欲,幫助消化。還能幫助人體吸收維生素B1。大蒜雖有殺蟲(chóng)解毒祛寒健胃之功,然而性質(zhì)屬于濕熱之品,同時(shí)亦有刺激性,能刺激肝、肺、胃及眼睛,若患有肝熱或肝炎患者、脾胃火重者、眼睛痛或有炎癥者宜戒之。大蒜多食則傷脾、損肺、壞肝、傷目、生痰、發(fā)嗽。
驗方參考:
1、大蒜頭一個(gè),煨熟食下,治腹瀉。
2、大蒜頭一兩個(gè),燒熟,用開(kāi)水沖蜂蜜送服,治嘔吐。
3、大蒜頭250克,醋250克,煮熟服食,可能會(huì )嘔出多量粘痰,再用韭菜汁半小碗服下,治噎嗝。
4、大蒜頭煮熟食之或酒醋泡兩三年,食下一兩個(gè),治寒濕腹痛,心腹冷痛。
5、大蒜頭或須搗爛貼足心或臍中,治久瀉或寒瀉。
6、生大蒜頭三五瓣,搗爛開(kāi)水送服,治痢疾。
7、生大蒜頭三五瓣,搗爛沖入開(kāi)水一杯,在病欲發(fā)作或已發(fā)作時(shí)服下,治腸梗阻。
8、生大蒜頭,每日食二至四瓣,連食數日,可預防流行性腦膜炎。
9、大蒜頭兩個(gè),去皮,搗爛如泥,貼兩足心,四小時(shí)一次,連貼兩次,治吐血或鼻衄血(忌喝酒)。
10、大蒜頭30克,去皮,搗爛如泥,加白糖200克和開(kāi)水500克,攪拌澄清,取澄清液服,每日三四次,每次兩匙(服量按年齡增減),治百日咳。
11、獨頭蒜七個(gè)配熱酒服,治寒瘧疾。
12、獨頭蒜放火炭上燒熟,每服3克,治痢疾、急性腸炎。
13、獨頭蒜一個(gè),搗爛敷于手寸口經(jīng)渠穴上(即手寸口動(dòng)脈陷中),用貝殼蓋上縛住,起泡時(shí)即將泡挑破,用紫藥水涂上,治白喉。
14、大蒜頭,每次食一兩個(gè),每日三次,治急性腸炎,腹痛腹瀉。
15、大蒜頭搗汁滴鼻,使中署昏迷人蘇醒。
16、大蒜頭煎水熏洗陰道,治外陰炎,陰道滴蟲(chóng)病。
17、大蒜頭、田螺、車(chē)前子等分搗爛貼臍,治水腫溺閉。
18、大蒜頭搗爛取汁(或加奶油)服,治高血脂。
19、大蒜3片,螻蛄5個(gè),共搗爛如泥,貼臍中,治小便不通,水腫。
20、大蒜3至5瓣,蓖麻子50粒,共搗爛,每日下午敷于雙足心,次日晨起更換,治小便不通、浮腫。
21、大蒜粥:大蒜頭30克,去皮,先放入開(kāi)水中煮一分鐘后撈出;取入粳米100克于水中煮成稀飯,將熟時(shí),再將大蒜頭重新放入粥中煮熟,熟后可加適量豬油、食鹽調味食用。有止痢疾,降血壓,抗癆作用。適用于急慢性痢疾,肺結核,中老年人高血壓,動(dòng)脈硬化癥。若肺結核咯血者,另加白芨粉5克滲入稀飯同煮食。肝炎、胃熱或常有口干口苦者忌食。
大頭菜(蕪菁、蔓菁)
性味:辛、甘、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脾、胃。
功效:下氣消食,清熱除濕,利尿解毒。
主治:根、莖、葉:治乳癰,瘡腫,小兒頭瘡、禿瘡。種子:治黃疸,腹脹,便秘,小便黃赤或不通,肝虛目暗。
說(shuō)明:大頭菜,又稱(chēng)大頭芥,根如圓蘿卜,鹽腌曬干作咸菜名梳菜。華東一帶通稱(chēng)香大頭。
驗方參考:
1、鮮大頭菜(或鮮菜莖葉)加少許食鹽搗爛敷患處。治乳癰,瘡腫及各種無(wú)名腫毒。
2、生大頭菜子研末,每次10克,用開(kāi)水服,服后大便則瀉下。治黃疸,腹脹,便秘,小便黃赤。
3、大頭菜子1公斤,用燒酒浸一夜,然后取出隔水蒸二十分鐘,曬干研細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次5克,用米湯送服,一日兩次,治虛勞,青盲眼障,肝虛目暗,風(fēng)邪攻目,夜盲、疳眼。
4、咸大頭菜(切細)與粳米各適量,同放鍋內加適量水共煮粥,煮熟后加適量豬油(或花生油)調味食用。有下氣寬中,開(kāi)胃功效。適用于發(fā)熱病后,胃口不開(kāi)不思飲食的患者服用。
冬瓜(枕瓜)
性味:甘、微寒、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肺、脾、大小腸。
功效:清熱毒,利小便,止渴除煩,祛濕解暑,解魚(yú)毒。
主治:熱毒癰腫,小便不利,心胸煩熱,口渴面熱,小腹水脹。
禁忌:
1、久病與陰虛患者忌食。
2、服滋補藥品期間忌食。
說(shuō)明:冬瓜是一種解熱利尿比較理想的日常食物。其性質(zhì)屬于寒涼,而煮湯服食更甚。如要達到解暑清熱、止渴利尿作用,就需要煮湯(連皮更好)服食;但體弱腎虛病者食之會(huì )引起腰酸痛;體胖之人欲得體瘦輕健者則可常食之。
驗方參考:
1、冬瓜500克,煮湯三大碗,一日分三次服食,治暑熱、高燒或昏迷及慢性腎炎。
2、冬瓜1公斤,鯉魚(yú)一條(約重250克),不加鹽煮湯食,治慢性腎炎。
3、冬瓜汁一杯,調冬蜜一杯服食,治婦女妊娠小便不通。
4、冬瓜煮湯隨意飲,治子腫。
5、冬瓜皮煮湯飲,治子腫及蕁麻疹。
6、冬瓜皮煮鰱魚(yú)食,治乳少。
7、冬瓜皮30克,柚子核15克(去殼),煎水頻飲,治小兒夏季熱,發(fā)熱持續不退。
8、冬瓜瓤湯:冬瓜瓤去子,曬干,每次用30克煎煮半小時(shí),隨時(shí)代茶飲用??芍螣岵∠?,心煩,水腫,小便不利等癥。
9、冬瓜苡仁湯:冬瓜(不去皮)500-600克,苡仁50-100克,共煮湯??杉犹腔蚴雏}調味,代茶飲用,有清熱,解暑,利尿,除濕作用。適用于瘡癤痱毒,濕疹腳氣,小便黃赤短少。
冬瓜仁甘、涼、無(wú)毒,入肺、大腸,利胸膈,除煩滿(mǎn),止咳除痰,清熱解毒,解暑生津,除濕利水,悅顏色,主治熱傷肺氣之咳吐膿血,大便秘結,腸癰腫痛,熱病津于舌燥,水腫腹脹,熱淋,婦女濕熱白帶等癥。身體虛寒和陰虛病者及服滋補藥品期間忌食。冬瓜仁與冬瓜作用相似,清熱通便之力比冬瓜強。
1、冬瓜仁15克至30克,水煎服,治慢性腎炎。
2、冬瓜仁30克,搗成末,加冰糖30克,開(kāi)水燉服,每日兩次,治婦女濕熱白帶。
冬莧菜(葵菜、滑菜)
性味:甘、寒滑、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腎、膀胱。
功效:解毒清熱,清利濕熱,通利小便。
主治:咳嗽、喉痛,小便短少或澀痛。
說(shuō)明:冬莧菜又名冬葵,種子即冬葵子,入中藥用。因性寒滑,凡體質(zhì)虛寒或腎虛腰痛,小便清長(cháng)者不宜食。
驗方參考:
1、冬莧菜花或根煎湯,去渣加冰糖適量,入口中含嗽,并徐徐咽下。治急性氣管炎,咽喉炎,咳嗽喉痛。
2、冬莧菜子或根、生甘草各10克,水煎服治尿道炎或膀胱炎,小便澀痛,熱淋。
番茄(西紅柿)
性味:甘酸、微寒、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肝、脾、胃。
功效:止渴生津,健胃消食,涼血平肝,清熱解毒,降血壓。
主治:高血壓,眼底出血,熱性病發(fā)熱,口干渴,食欲不振。
說(shuō)明:番茄,又名西紅柿,其味道鮮美,營(yíng)養豐富,是菜中佳味,果中美品。它含有能治高血壓的維生素P;治療壞血病、過(guò)敏性紫癜、感冒和促進(jìn)傷口愈合的維生素C,還有一種助消化和利尿作用的特殊成分--番茄素;而且還含有鈣、磷、礦物質(zhì),有助于小兒生長(cháng)發(fā)育。但其性微寒,若腸胃虛寒者慎食。番茄吃法很多,生吃熟食均可。熟食時(shí),急火快炒3-4分鐘則可,否則,維生素遇高溫易被破壞;若煮番茄湯是,則要水沸后下鍋,以免失去其營(yíng)養價(jià)值。
驗方參考:
每日早晨空腹生吃鮮西紅柿一兩個(gè),半個(gè)月為一療程,治高血壓,眼底出血。
枸杞菜
性味:甘、涼、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肝。
功效:清肝火、治眼疾。
主治:肝熱火眼、風(fēng)熱頭痛。
說(shuō)明:枸杞菜為常用蔬菜,性微涼,能清肝明目,凡因肝熱引起火眼或目蒙者,與豬肝煮湯食用。
枸杞子
枸杞子甘溫,入肝、腎二經(jīng),補腎明目,安神,入中藥用。
紅蘿卜(胡蘿卜)
性味:甘、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脾、胃、肺。
功效:下氣利胸膈,清熱解毒,補中安五臟,解麻疹熱毒。
主治:煩熱,便秘,久痢,腸胃不適,飽悶氣脹,小兒麻疹,消化不良。
說(shuō)明:紅蘿卜性質(zhì)平和,多食無(wú)副作用,且營(yíng)養豐富,在常見(jiàn)食物中含胡蘿卜素最多,一分子胡蘿卜可得二分子維生素A,所以被稱(chēng)為維生素A原,同時(shí)還含有較多的核黃素和葉酸,葉酸有抗癌作用。紅蘿卜中的木質(zhì)素,也有間接消滅癌細胞的作用。經(jīng)常食用一定量的紅蘿卜(或含紅蘿卜素多的蔬菜或水果),對防止肺癌大有好處。長(cháng)期抽煙的人,每日飲胡蘿卜汁半杯,對肺部有保護作用。臨床醫學(xué)也已證明胡蘿卜素,能增加冠狀動(dòng)脈血流量,降低血脂,促進(jìn)腎上腺素合成,因此具有降壓、強心的功效。所以說(shuō),紅蘿卜是日常一種有益無(wú)損的蔬菜。
驗方參考:
1、紅蘿卜水煎當茶飲,可作為白喉病的輔助治療。
2、紅蘿卜水煎,加紅糖或加茶葉同煎,治嬰兒?jiǎn)渭冃韵涣肌?br> 3、紅蘿卜搗汁與蔥白搗汁同服,亦治嬰兒?jiǎn)渭冃韵涣肌?br> 4、紅蘿卜搗成泥狀取汁,用白糖蒸開(kāi)溫服,治百日咳和便秘。
5、紅蘿卜六根,水煎服;或用紅蘿卜每次三根,用涼開(kāi)水洗凈,生食,連續十天,治夜盲。
6、紅蘿卜葉、子,焙黃研末,用香油調搽患處數次,治婦女乳頭破裂。
7、紅蘿卜子,水煎服,治久痢。
8、紅蘿卜、芫荽、馬蹄,煎水代茶,清解麻疹熱毒,使之容易透出。
9、紅蘿卜200克,洗凈切片,與紅棗10-12枚,共煮湯。煮熟后可加少量冰糖調味食用。有健脾,生津,解毒,潤肺,止咳作用??芍涡喊偃湛?。
10、紅蘿卜粥:紅蘿卜250克左右,洗凈切片,粳米100克,同放鍋共煮粥。煮熟后可加適量油鹽調味食用。有補脾健胃,養陰潤燥,助消化作用。適用于脾胃虛弱或老年人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夜盲,皮膚干燥,高血壓,糖尿病等癥。
紅莧菜
性味:甘、涼、無(wú)毒。
歸經(jīng):入大、小腸。
功效:解毒清熱,止血利尿。
主治:白喉,尿血等癥及透發(fā)麻疹。
禁忌:不可與鱉同食。
說(shuō)明:紅莧菜炒熟吃,性味偏于平和;而煮湯食,則有清熱通利作用,凡腸胃虛寒者不宜多食,容易引起腹瀉。
驗方參考:
1、紅莧菜子10克,或用加倍量的紅莧菜,水煎服,一日兩次,可透發(fā)麻疹。
2、紅莧菜子30克,炒黃研粉,分兩次沖紅糖開(kāi)水服(忌食生冷辛辣食物),治產(chǎn)后腹痛。
3、紅莧菜根,火煅研末(或加冰片少許),吹入喉中,治白喉。
4、紅莧菜不拘量,煮湯經(jīng)常食,治血絲蟲(chóng)病下肢象皮腫和甲狀腺腫大。
5、紅莧菜120克,用四碗水煎至一碗,溫服,對子宮癌有輔助療效。
6、紅莧菜150克左右,去根,洗凈,切細。粳米100克煮粥快熟時(shí),加入紅莧菜,加少量油鹽食用。有清熱止痢作用。適用于急性細菌性痢疾和腸炎。
黃瓜
性味:甘、寒、有小毒。
歸經(jīng):入胃、小腸。
功效:清熱,解渴,利尿。
主治:煩熱口干思飲,小便不暢,四肢浮腫,水腫腹脹。
禁忌:患瘡疥、腳氣、虛腫者勿食。
說(shuō)明:在蔬菜中,黃瓜含水量最多,可達98%,為低熱量食品,含有較多的礦物質(zhì)、果膠質(zhì)和少量維生素,而且還含有嬌嫩的細纖維素,能促進(jìn)腸道中腐敗食物的排泄和降低膽固醇的作用。鮮黃瓜中還含有丙醇二酸,可以抑制糖類(lèi)物質(zhì)轉變?yōu)橹?,可作為減肥食品食用。有些國家習慣用黃瓜汁來(lái)清潔和保護皮膚,用搗碎的黃瓜來(lái)舒展皺紋。黃瓜藤具有明顯的直接擴張血管、減慢心率、降低膽固醇和降血壓作用,且無(wú)不良反應。黃瓜水份多且有清甜味,生吃能解渴清熱,但多食則易于積熱、生濕。若患瘡疥、腳氣和有虛腫者食之易加重病情。小兒多食易生疳蟲(chóng)。
驗方參考:
1、老黃瓜皮30克,水煎服,治四肢浮腫初起。
2、黃瓜皮水煎服,一日三次;或黃瓜根,搗爛取汁,每日早晨溫服一杯,治黃疸。
3、黃瓜葉曬干研末,每次6克,米湯送服,治水瀉。
4、黃瓜藤30克(鮮者加倍量)水煎服,治痢疾。
5、黃瓜藤60克,水煮加雞膽汁沖服,治膽囊炎。
6、黃瓜藤三尺,陰干、水煎服,治產(chǎn)后腹痛。
7、老黃瓜破開(kāi)去瓤及仁,入瓦罐內密封,置陰涼處或埋地窖中一年,瓜盡化為水,色微黃澄清,治溫病高熱,可代金汁水用。
8、鮮嫩黃瓜與蜜糖煎食,連食十余條黃瓜,可治小兒熱痢。
9、蜜餞黃瓜:黃瓜數條,去瓤洗凈,切成條塊,加少量水煮沸后撈出,趁熱加入蜂蜜100克調勻煮沸,即可隨量食用,每日數次。有清熱解毒的作用。適用于小兒夏季發(fā)熱等癥。
茭白
性味:甘、冷滑、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肺、脾。
功效:解熱毒,除煩渴,利大小便。
主治:黃疸,小便不利,大便秘結,產(chǎn)后乳汁不下,高血壓等癥。
說(shuō)明:茭白性寒能發(fā)舊病,凡腸胃虛寒及瘡瘍化膿者勿食。
驗方參考:
1、茭白15克,通草10克,煮豬腳食;或用鮮茭白100克,黃芪30克,豬腳一只加水煮爛,吃肉喝湯,一次吃完,連續三天,治產(chǎn)后乳汁不下。
2、鮮茭白根60克,水煎服,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若加旱芹菜30克,水煎服,則治大便秘結、心胸煩熱、高血壓。
芥菜
性味:苦辛、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肺、大腸。
功效:解表利尿,寬肺化痰,利腸開(kāi)胃。
主治:小便不暢,咳血,痢疾,咽痛聲嘶。
說(shuō)明:芥菜氣辛味甘苦,略帶表散之功,與番薯同煮食,可幫助表散寒邪,寬中利腸胃。
驗方參考:
1、鮮芥菜,水煎代茶飲,治小便不通。
2、鮮芥菜,搗汁一杯,沖開(kāi)水慢慢飲下,治咳血。
3、芥菜根、燒炭存性研細末,用蜜糖水調服6克,一日兩次,治痢疾。
4、陳腌芥菜干,每日30克,用開(kāi)水沖湯含漱,亦可內服,治喉痛聲音嘶啞。
芥菜子
芥菜子辛熱,有小毒,入中藥用,又為調味品,但陰虛火旺者勿食。
1、芥末30克,醋適量,芥末用少量開(kāi)水濕潤,再加醋調成糊狀,攤在布上敷患處,再蓋一層紗布,三小時(shí)取下,三至五日貼一次,治關(guān)節炎,跌打瘀血,寒性膿瘍。
2、白芥子兩份,黃梔子八份,共研細末,加雞蛋清和面粉適量,調如糊狀敷患處,治跌打撲閃挫、扭傷、腰痛、肢節痛,至局部皮膚發(fā)出青紫色即愈。
3、炒芥菜子6克,炒蘿卜子10克,桔皮6克,甘草6克,水煎服,治慢性支氣管炎,咳嗽,痰多氣喘。
韭菜
性味:辛、甘、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肝、脾、腎。
功效:溫中下氣,補腎益陽(yáng),調和臟腑,暖胃,增進(jìn)食欲,除濕理血,降低血脂。
主治:腹中冷痛,胃中虛熱,噎嗝,泄瀉便秘,白濁,遺精,經(jīng)閉自帶,腰膝冷痛,吐血鼻血,小兒遺尿,婦人血崩,產(chǎn)后出血等癥。
禁忌:患有癰疽瘡腫及皮膚癬癥、皮炎、濕毒者忌食;陰虛火亢者慎食。
說(shuō)明:本品因性辛辣溫熱,雖有壯陽(yáng)益腎祛寒之功,亦能刺發(fā)皮膚瘡毒。多食令人口氣發(fā)臭和目眩。
驗方參考與藥膳:
1、韭菜250克左右,裹成團狀(大小以能吞下為宜),用開(kāi)水燙熟食下(小孩如食不下,可用油鹽炒熟食,食后再服適量植物油以滑潤腸道),治誤吞金屬物件(如金銀飾物、銅物鐵釘、螺絲釘等)。韭菜食后,金屬被韭菜包住同大便排出。
2、韭菜150克,煮糯米酒服,治療血崩。
3、韭菜根煮雞蛋,白糖,連服數天,治白帶。
4、韭菜根100克絞汁,燉熱溫服,治經(jīng)閉,重者連服三劑。
5、韭菜根15克絞汁,燉熱溫服一兩次,治小兒遺尿。
6、韭菜連根一把,洗凈搗爛絞汁約60克,溫開(kāi)水沖服,治急性胃腸炎。
7、韭菜葉或根搗汁一杯,用溫開(kāi)水略加酒沖服,治慢性便秘。
8、韭菜根煎洗患處,治關(guān)節酸疼。
9、韭菜搗成糊狀敷患處,治跌打腫脹、扭傷疼痛。
10、韭菜搗汁一杯,灌服,治中署昏倒。
11、韭菜搗汁一杯,夏天冷服,冬天溫服,治鼻出血。
12、韭菜搗汁,將牛奶煮開(kāi)沖入韭菜汁,喂下,治小兒噎嗝反胃,用量酌情遞減。
13、韭菜葉搗爛外搽,治水田皮炎。
14、韭菜焙干炒焦存性,研細末,用豬油調和敷患處,治頑癬。
15、韭菜、生大蒜各30克,搗爛成泥狀,烘熱后用力擦患處,一日擦一次,連續兩三天,治牛皮癬。
16、韭菜60克,切碎,蓖麻子肉(去殼)30克,共搗爛,用熱飯和勻敷患處,治鵝掌風(fēng)。
17、韭菜炒鮮蝦:鮮蝦炒熟后去殼,再將切好的韭菜同放鍋內炒熟,放入適量白酒和食鹽調味食物。有壯陽(yáng)益精,補虛健胃作用。適用于腰膝無(wú)力,陽(yáng)痿遺精,盜汗,遺尿等癥。
18、韭菜煮蛤肉:蛤蜊肉250克左右,先下鍋煮熟,后下韭菜同煮,調味食用。有滋陰健胃,止消渴作用。適用于陰虛盜汗,糠尿病。
19、韭菜炒雞蛋:韭菜100克左右,洗凈切碎,與雞蛋二個(gè)同放鍋內,用油鹽炒熟食用。有溫中養血,溫腎暖腰膝作用。對于腎虛腰膝酸痛,腎虛寒性哮喘,腎虛陽(yáng)痿,遺精等癥有良好輔助治療功效。
20、核桃仁炒韭菜:核桃仁60克,先用香油炸黃,然后將洗凈切成小段的韭菜150克加油鍋內與核桃肉同炒熟,加適量食鹽調味食用。有補腎、壯陽(yáng)、固精、暖腰膝作用。適用于腎虛陽(yáng)痿,腰膝冷痛,遺精夢(mèng)泄,夜多小便等癥。
韭菜子
韭菜子性味辛、溫、無(wú)毒,入肝、腎經(jīng)。補肝腎,暖腰膝。主治夢(mèng)中泄精,腰疼陽(yáng)痿,小便頻數,遺尿,女子白淫白帶。凡癰疽瘡腫、皮腫濕疹、陰虛火旺者忌食。韭菜子壯陽(yáng)補腎之功比韭菜強,而溫熱性能亦勝于韭菜。
1、韭菜子用醋久煮,焙干研末,蜜煉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用酒送服,每次三十丸,治白帶。
2、韭菜子10克,研末和面,做餅分兩次食,治小兒遺尿。
3、韭菜子研粉,每日早晚服10克,開(kāi)水送服,治陽(yáng)痿、泄精。
4、韭菜子燒煙,可熏蟲(chóng)牙止疼。
蕨菜(蕨、蕨兒菜)
性味:甘、寒澀、無(wú)毒。
歸經(jīng):入大腸、膀胱。
功效:清熱解毒,安神利尿。
主治:痢疾,脫肛。
說(shuō)明:蕨菜,根莖粗壯,富含淀粉,故名粉蕨或蕨粉,可做粉條、粉皮食用。其嫩苗似拳卷曲,故又稱(chēng)“拳頭菜”。生于山林陰濕處,是我國南方山區群眾喜食的一種野生蔬菜。食用時(shí),一般用開(kāi)水煮熟后,取出撕開(kāi),用清水浸泡一二天,每天換清水數次,泡去澀味,加油鹽調料回鍋炒熟食。因其味帶澀,故有收斂治脫肛的功能。
驗方參考:
1、蕨菜全草30克,水煎服,一日三次,治脫肛。
2、蕨菜根30克,水煎服,一日兩次,治急性腸炎,熱性痢疾。
君達菜(牛皮菜、杓菜)
性味:甘、寒、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肺、脾。
功效:清熱解毒,行瘀止血。
主治:熱毒下痢,癰腫傷折。
說(shuō)明:君達菜多在我國南方栽培,為肉質(zhì)莖葉,生長(cháng)較快,性質(zhì)寒利,因民間多用作豬飼料,故名豬婆菜。人若多食則寒冷生濕,易發(fā)痼疾(舊?。?,凡體質(zhì)虛弱和脾虛寒者宜戒食,腸胃無(wú)積者不宜多食。此菜烹調法:一般都用開(kāi)水煮熟后,倒去煮菜之澀水,將菜切碎再用油鹽回鍋炒??杉尤肷?,甚至辣椒,用于中和此菜之冷利。
驗方參考:
君達菜搗爛外敷傷口,能止血生肌。
蓮藕
性味:生藕甘、寒、無(wú)毒;熟藕甘、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心、脾、肺。
功效:生藕消瘀清熱,除煩解渴,止血健胃;熟藕補心生血,健脾開(kāi)胃,滋養強壯;煮湯飲利小便,清熱潤肺。
主治:虛渴,病后口干,解酒毒,熱性出血(如:吐血、鼻出血),小便不通,血淋尿血。
說(shuō)明:蓮的全身都是寶,除蓮藕可作治病食用外,其它部份如藕節、荷葉、荷梗、蓮子、蓮子心、蓮須、蓮蓬均可入藥治病。蓮藕和藕節在這里介紹,蓮子、蓮子心等則列入副食品項下介紹。
驗方參考與藥膳:
1、鮮藕搗汁,頻飲,治鼻出血。
2、鮮藕250克搗汁,灌服,治中暑腹痛。
3、鮮藕250克,側柏葉60克搗汁,冷開(kāi)水沖服,治胃出血及肺出血,加童小便一杯療效尤佳。
4、鮮藕搗汁一杯,灌服,治妊娠子痼。
5、鮮藕500克,搗汁,燉熱服,治產(chǎn)后惡露不行。
6、鮮藕姜汁:鮮藕(去節)500克,生姜50克,刮皮洗凈切細,用潔凈紗布絞取液汁。一日內分數次服用。適用于夏季感冒,腸炎,發(fā)熱,煩渴,嘔吐,腹痛,泄瀉等癥。
7、藕汁糖蜜膏:鮮藕1.5公斤,洗凈剁細(或擦絲),用紗布絞取藕汁,加紅糖200克,共煎熬,先用大火煮開(kāi)后,繼續用小火加熱煎熬成膏,加蜂蜜一倍量煮沸后?;?,待冷后,裝瓶。每次服用一湯匙,用開(kāi)水沖服,每日三次??芍渭毦粤〖?。
8、藕米糕:藕粉、糯米粉、白糖各250克,加適量水,揉成面團,放入鍋內隔水蒸熟,分作幾次隨量煮食或煎食。有補虛,養胃,止血作用。
9、藕蜜膏:藕汁、蜂蜜各200克,生地黃汁100克,拌勻,小火熬成膏,每次服半湯匙,口中含化慢咽下,隨時(shí)飲用??芍翁摕峥诳?,大便燥結,小便赤澀疼痛。
10、桃仁蓮藕湯:蓮藕250克,洗凈切小塊,桃仁10克,放入鋁鍋或砂鍋內(忌用鐵鍋)加適量水共煮湯,煮熟后加少量食鹽調味食用。有活血破瘀作用。適用于婦女產(chǎn)后惡露排出不暢或閉經(jīng)等癥。
11、蓮藕粥:鮮藕適量,洗凈切成薄片,與粳米100克共煮粥。煮熟后加適量白糖調味食用。有健脾,開(kāi)胃,止瀉,益血作用。適用于年老體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熱病后口干煩渴等癥。
蓮藕節
蓮藕節澀、平、無(wú)毒,入心、肺、脾,消瘀止血,除煩解熱,開(kāi)胃止渴。主治吐血,衄血,咳血,唾血,血淋,尿血,下血,產(chǎn)后出血等癥。藕節是蓮藕之節,當人們食用蓮藕時(shí),藕節往往被丟掉,而藕節止血作用比蓮藕強,幾乎對體內出血癥都具有一定的療效,而無(wú)副作用。煮食藕節時(shí)忌用鐵器。
1、藕節30克,水煎服,治吐血,咳血,鼻衄血。
2、藕節30克,白果30克,水煎服,治大便下血。
馬齒莧(瓜子菜)
性味:甘酸、寒滑、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肝、大腸。
功效:瀉熱解毒,散血消腫,除濕止痢,利尿潤肺,止渴生津。
主治:痢疾,癰瘡腫毒,臁瘡,消渴,小便不通,白喉,久咳,蟯蟲(chóng),婦女赤白帶下,子宮出血,痔瘡出血,乳瘡。
禁忌:1、脾虛便泄者及孕婦禁食。2、忌與鱉同食。
說(shuō)明:馬齒莧是一種野生植物,夏季生長(cháng)于潮濕地方,可作蔬菜食用,食用時(shí)可用開(kāi)水煮熟,連湯飲之。其味清甘酸,有解熱消炎止渴生津解署作用,多食亦無(wú)副作用。
驗方參考與食譜:
1、鮮馬齒莧30克,水煎服或燉豬瘦肉食,治肺結核骨蒸潮熱。
2、鮮馬齒莧500克,或干品150克,洗凈切碎,加紅糖100克,入砂鍋加水煎沸約半小時(shí),取汁約500克,乘熱溫服,服完睡覺(jué)蓋被出汗,每次煎一劑,一日三次,治尿頻,尿疼,尿少,尿混濁。
3、鮮馬齒莧煮湯或加適量白糖水煎服,治白喉及小兒腹瀉。
4、鮮馬齒莧大劑量煮湯服食,治傳染性肝炎,黃疸,中署,黃水瘡。
5、鮮馬齒莧小劑量煮湯服食,可預防傳染性肝炎。
6、鮮馬齒莧,每次用60克至100克,一日三次,煮湯服食,治黃疸,牙齦炎紅腫疼痛。
7、鮮馬齒莧60克至120克,加車(chē)前草七條,水煎服,治尿血。
8、鮮馬齒莧煮湯,空腹時(shí)服下,或加花椒20克煎湯熏肛門(mén),可驅蟯蟲(chóng)。
9、鮮馬齒莧100克,搗爛濾汁服,亦可加適量蜂蜜同服;或大劑量煮熟當菜食,治赤痢或其它痢疾。
10、鮮馬齒莧100克,搗爛敷患處或搗汁飲服,治腮腺炎,尿道炎,毒蛇咬傷,陰道生瘡,天泡瘡,黃水瘡,多年惡瘡,臁瘡潰爛久不收口。
11、鮮馬齒莧1.5公斤,搗爛,用黃酒1公斤,浸三日,用干凈白布過(guò)濾后,每日飯前飲10克,治腎結核。
12、鮮馬齒莧搗爛取汁半茶杯,加白蜜30克,開(kāi)水沖服,治久咳,白帶;或此汁用雞蛋清調勻燉熟,溫服,治白帶。
13、鮮馬齒莧、白雞冠花各30克,水煎服,一日兩次,治白帶。
14、馬齒莧燒炭研末,外敷,治嬰兒臍瘡。
15、鮮馬齒莧洗凈,搗爛絞汁,用等量米醋混和涂患處,治手、足癬。
16、鮮馬齒莧30克,白礬60克,雄黃6克共搗爛如泥,敷于睪丸下,干時(shí)則換,治陰囊濕疹,瘙癢。
17、馬齒莧6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連續服食。治尿道炎。
18、馬齒莧綠豆湯:鮮馬齒莧200克洗凈,先將綠豆50-100克煮至爛熟時(shí),再加入馬齒莧同煮熟食用。有清熱,解毒,止痢作用。適用于痢疾,腸炎,腹痛,膿血大便。
19、馬齒莧粥:先將粳米100克,煮成稀飯,煮至快熟時(shí),加入洗凈切碎的新鮮馬齒莧100克同煮熟??杉舆m量油鹽食用。有清熱,利尿,止痢作用??芍渭?、慢性痢疾或腸炎,腹痛等癥??勺髟缤聿褪秤?。
注意:馬齒莧味酸不宜久煮,煮久后馬齒莧味更酸;若慢性脾虛泄瀉者忌食。
南瓜(飯瓜、番瓜)
性味:甘、溫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胃、大腸。
功效:除濕祛蟲(chóng),退熱止痢,止痛,安胎。
主治:下肢潰瘍,陰囊濕疹,蟯蟲(chóng),絳蟲(chóng),蛔蟲(chóng),骨蒸潮熱,痢疾,胎動(dòng),胃痛,解鴉片毒。
說(shuō)明:南瓜系日常食物,性質(zhì)屬于平和,外用雖可除濕,然而多食則易生濕發(fā)黃,令人氣壅。
驗方參考:
1、南瓜瓤搗爛敷傷口,治小面積湯火傷;如痛不止,則加梅片少許。
2、南瓜瓤搗爛敷傷口,或曬干研粉撒患處,治下肢潰瘍。
3、南瓜子研末,開(kāi)水調服,每次一匙,一日兩次,連服五六日,可驅蟯蟲(chóng)。
4、南瓜子二百粒(最多可用150克),曬干生食或炒熟食,可驅絳蟲(chóng),如不排蟲(chóng),可連食兩三口。
南瓜子50克,搗爛與白糖水同服,服后一日勿食油膩食物,可驅絳蟲(chóng);早晨空腹先吃南瓜子120克,過(guò)兩小時(shí)后,再用檳榔60克水煎溫服下,再過(guò)一小時(shí)服芒硝15克,亦可驅絳蟲(chóng)。
5、生南瓜子30克,帶殼一次嚼食,可驅蛔蟲(chóng)。
6、南瓜蒂燒炭存性,研為細末,每次10克,糯米湯送服,治妊娠胎動(dòng)漏紅。
7、南瓜蒂放瓦上燒炭存性研末,自懷孕兩個(gè)月以后起,每月用開(kāi)水送服一個(gè),或加炒米粉同服,治習慣性流產(chǎn)。
8、南瓜蒂四個(gè),水煎服,連續三四次,治呃逆。
9、南瓜蒂三至七個(gè),水煎服,一日三次,治小兒嘔吐。
10、南瓜蒂煤炭存性研末,每次兩個(gè),黃酒60克送服,早晚各一次,治乳癌。
11、南瓜蒂曬干燒炭研末,香油敷患處,治乳頭破裂潰爛及乳癌、陰囊濕疹。
12、南瓜花煮豬肝120克,內服,治夜盲。
13、南瓜蔸藤一把,用水煎濃汁一大碗,于胃痛劇烈時(shí)頓服,治胃痛。
14、南瓜藤須一把,加食鹽少許同搗爛,水煎服,治初產(chǎn)婦乳頭不出而疼痛,嬰兒不能吮乳。
北瓜
北瓜形如南瓜而較小,稱(chēng)為桃南瓜,皮色紅黃似金,故又稱(chēng)金瓜,可供觀(guān)賞而又稱(chēng)為看瓜,其性甘、平、無(wú)毒,入肺經(jīng),有潤肺止喘功效,民間用來(lái)治哮喘。
北瓜一個(gè),切碎,加入等量的麥芽糖,放進(jìn)陶器鍋中加適量水,煮至極爛,撈去渣,將汁再煮,濃縮后再加入生姜汁,一斤瓜汁加生姜汁一兩多(按8:1比例加入),稍煮,每次服一匙,一日兩三次,開(kāi)水沖服,治哮喘、老年慢性支氣管炎。
茄子(茄瓜)
性味:甘、寒利、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腸、胃。
功效:散血,止痛,去瘀,利尿,消腫寬腸。
主治:腹痛,腹瀉,小便不利,腸風(fēng)便血,乳頭破裂,凍瘡,口瘡,蛇傷,蜈蚣傷。
說(shuō)明:茄子與番茄是同宗兄弟,但身價(jià)遠不及番茄。茄子中維生素C的含量雖不及番茄,但它所含的胡蘿卜素和蛋白質(zhì)都比番茄高。紫皮茄子中還含有可防治毛細血管脆裂出血的維生素P,是很適宜高血壓等患者食用的一種食物。茄子善于吸收肉類(lèi)的鮮味,因此配上各種肉類(lèi),其味道更加鮮美。秋天的茄子皮韌肉少核多,食味欠佳。茄瓜其性質(zhì)平和無(wú)毒,但偏于寒利,尤其是立秋后之茄瓜其味偏苦性寒更甚,體質(zhì)虛冷之人不宜多食,多食易發(fā)痼疾。
驗方參考:
1、紫茄瓜數斤同煮米飯食用,連食數日,治黃疸肝炎。
2、茄瓜曬干研粉,用開(kāi)水送服1克,一日三次,具有消腫利尿作用。
3、茄瓜或茄葉,搗爛敷患處,治蜈蚣傷。
4、白茄瓜根四條,水煎沖紅糖加酒服,治產(chǎn)后腹痛。
5、秋后老茄瓜(或茄瓜老裂者),煤炭存性研末,用香油、豬油或開(kāi)水調敷或摻干粉敷潰爛患處,治婦女乳頭破裂、潰爛疼痛。
6、茄蒂燒炭存性研末,搽患處,治口瘡。
7、清蒸茄子:茄子二個(gè),洗凈后切開(kāi)放在碗內,加油鹽少許,隔水蒸熟食用。有清熱,消腫,止痛功效。適用于內痔發(fā)炎腫痛,內痔便血,高血壓,痔瘡便秘等癥。
芹菜
性味:甘、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肺、胃、腎。
功效:固腎止血,健脾養胃。
主治:糖尿病,尿血,頭風(fēng)痛,高血壓,失眠,婦女白帶,產(chǎn)后出血、腹痛,小兒吐瀉,百日咳。
說(shuō)明:芹菜有水芹、旱芹兩種,性能相似;但藥用以旱芹為佳,故稱(chēng)“藥芹”,其香氣較濃,又名“香芹”。芹菜因其性味辛香,具有溫熱健胃之功,對于偏寒病者療效較為理想,不且用于溫熱性病者。家生芹菜無(wú)論是旱芹與水芹均營(yíng)養豐富,并有一下醫療作用。然而野生芹菜卻有劇毒,誤食則會(huì )危及生命。野生芹菜和家生芹菜形態(tài)相似,多生于路旁或荒地;水毒芹生長(cháng)在水邊或沼澤陰涼潮濕地方。因此,必須認真區分,不要隨便采野生芹菜作野菜食用。
驗方參考:
1、芹菜(連根葉)一把,洗凈搗汁,加食鹽少許,隔水蒸熱,早晨五時(shí)及晚上七時(shí)各服一小杯,連續三日,治百日咳。
2、芹菜100克,煎濃汁服,治小兒吐瀉。
3、芹菜500克,絞汁煮沸服或水煎服,治糖尿病。
4、芹菜根適量,水一碗煮沸,加適量白糖,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或用芹菜根同茶泡服,治血絲蟲(chóng)病,慢性患者可連服十至二十天。
5、芹菜洗凈搗爛取汁,每次服三四湯匙,一日三次,連續七天,治中風(fēng)。
6、鮮芹菜500克搗爛取汁,開(kāi)水沖服,每日服一劑,治高血壓、頭痛眩暈。
7、芹菜根60克,水煎服,治高血壓、失眠。
8、芹菜根60克,煮雞蛋兩個(gè),治產(chǎn)后出血。
9、干芹菜(連根莖葉)60克,水煎加糖和米酒,空腹徐徐服下,治產(chǎn)后腹痛。
10、芹菜子30克,水煎分兩次沖黃酒服,治白帶。
11、芹菜紅棗湯:芹菜(連根)250克左右,紅棗100克-200克,洗凈,同放鍋內加適量水共煮湯飲服。有降壓利尿,和中養血作用。適用于高血壓,急性黃疸肝炎,小便刺痛等癥。
12、芹菜粥:粳米100克,煮粥,快熟時(shí)加入洗凈切碎的芹菜150克同煮,食用時(shí)最好不加油鹽,而用冰糖(或白糖)調味作晚餐食用。有降血壓,清肝熱作用。適用于高血壓,肝火頭痛,頭昏目赤。經(jīng)常食用,有一定的保護血管作用,對中老年人高血壓、血管硬化、神經(jīng)衰弱等均有輔助治療作用。
絲瓜(天羅、布瓜)
性味:甘、涼、無(wú)毒。
歸經(jīng):入心、肺。
功效:清熱利腸,涼血解毒,通經(jīng)絡(luò ),行血脈,下乳汁,治崩漏。
主治:癰疽瘡腫,痘疹胎毒,大小便下血,濕熱筋骨痛,婦女乳閉,痔漏崩中。
驗方參考:
1、生絲瓜適量,煮湯服食,可預防麻疹。
2、生絲瓜絞汁和蜜少許服;或用絲瓜藤切斷,自然滴下之水一小杯,燉熱加冰糖服,治百日咳。
3、生小絲瓜(連蒂)數條,切斷,放砂鍋內煮爛,取濃汁服,治哮喘。
4、生絲瓜(或葉),搗爛取汁,涂患處,治天泡瘡,黃水瘡,熱癤,蕁麻疹。
5、經(jīng)霜絲瓜一條,切碎,泡開(kāi)水服,治急性喉炎、喉痛聲啞。
6、絲瓜仁30克,煮鰱魚(yú)食,治乳少。
7、絲瓜仁焙干研末,每服10克,治咳痰不易。
8、鮮絲瓜葉洗凈搗爛,涂擦神經(jīng)皮炎患處,直至局部發(fā)紅,甚至見(jiàn)隱血為止,每七天一次,治神經(jīng)性皮炎。
9、老絲瓜(去皮),放瓦上焙干存性研末,用黃酒調服10克,治肺癰,疝氣疼痛,產(chǎn)后腹痛。
10、絲瓜速溶飲:經(jīng)霜老絲瓜一條,洗凈去子切碎,加水適量煎熬一小時(shí)后去渣,液汁繼續用小火煎熬至稠粘時(shí)?;?,加入白糖粉100克拌勻裝瓶。隨時(shí)用10克,開(kāi)水沖化食用??芍渭?、慢性咽炎,喉炎,扁桃腺炎等癥。
11、絲瓜瘦肉湯:鮮絲瓜250克左右切塊,豬瘦肉200克左右切片。加水適量共煮湯,煮熟后用食鹽調味,佐餐食用。有清熱利腸,解暑除煩作用。適用于夏天暑熱煩渴,初期內痔大便出血等癥。
茼蒿菜(蓬蒿菜)
性味:甘辛、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肝、肺。
功效:潤肺消痰,養心清血,養脾胃,利腸胃,降血壓。
主治:咳嗽痰多,頭昏煩熱,高血壓。
說(shuō)明:茼蒿菜,花深黃色,狀如小菊花,莖葉肥嫩,微有蒿氣,故名茼蒿。性雖平和,少量可治熱性頭昏咳嗽病,若多量作菜炒食則為熱性。
驗方參考:
1、鮮茼蒿菜100克,水煎去渣,加入冰糖適量溶化后飲服,治咳嗽痰濃。
2、鮮茼蒿菜一把,洗凈切碎,搗爛取汁,每次一酒杯,溫開(kāi)水沖服,一日兩次,治高血壓,頭昏腦脹。
3、鮮茼蒿菜,菊花嫩苗各100-150克。水煎服。一日分兩次分服。治煩熱頭暈,睡眠不安。
土豆(馬鈴薯)
性味:甘、平。
歸經(jīng):入胃、大腸。
功效:健脾和胃,益氣調中。
主治:內服治胃痛,便秘;外用治皮膚濕疹。
說(shuō)明:土豆含有大量淀粉以及蛋白質(zhì),維生素B、C等,此外還含有一種少量的龍葵素,而適量的龍葵素有緩解痙攣的作用,能減少胃液分泌,對胃痛有效;但大量的龍葵素則對人體有害,可引起惡心、嘔吐、頭暈、腹瀉等中毒現象,嚴重的還會(huì )造成死亡。土豆經(jīng)陽(yáng)光曝曬后龍葵素的含量會(huì )增加。一般在土豆發(fā)芽,皮色變綠、變紫的情況下,龍葵素增多,不能食用。
驗方參考:
1、未發(fā)芽的新鮮土豆,洗凈切碎后,加開(kāi)水搗爛,用紗布包絞汁,每天早晨空腹服下一兩匙,酌加蜂蜜同服,連續半月至二十天。服藥期間忌用刺激性食物,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和習慣性便秘,疼痛治愈后還須繼續服用一個(gè)月。
2、土豆洗凈,切碎搗爛,敷患處,用紗布包扎,每晝夜換藥四至六次,兩三天后便能治愈,治皮膚濕疹。
3、土豆蜜膏:鮮土豆一公斤,洗凈切細后,加水搗爛,用潔凈紗布絞取液汁,再放鍋中小火煎熬,濃縮至稠粘時(shí),加入一倍量的蜂蜜,再煎至稠粘濃如蜜時(shí),?;鸷罾溲b瓶。每次服用一湯匙,每日兩次,空腹服下,可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習慣性便秘。
蕹菜(空心菜)
性味:甘、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腸、胃。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利尿。
主治:痢疾,瘧疾,消渴,肺熱咳血,食物中毒。
說(shuō)明:蕹菜性味平和,多食無(wú)毒性。但體質(zhì)虛寒之人過(guò)量食之易引起小腿抽筋。一般入藥均用新鮮的生蕹菜。
驗方參考:
1、蕹菜梗60克,玉米須30克,水煎服,治糖尿病。
2、蕹菜根120克,水煎服,治痢疾。
3、蕹菜根120克,淡酒煎或水煎沖酒,在瘧疾未發(fā)前半小時(shí)服,治瘧疾。
4、蕹菜連根、白蘿卜適量,同搗爛,絞汁一杯,用蜂蜜調服,治肺熱咳血,鼻出血。
5、蕹菜120克,馬蹄七個(gè)(切),共煮湯,一日三次服,連續七天,治小兒夏季熱,口渴,尿黃。
6、蕹菜搗汁服,治蕈類(lèi)中毒。
7、蕹菜水煎服,解野葛中毒。
8、蕹菜500克,水八碗煎至三四碗溫服,盡量飲飽,治吃狗肉中毒。
9、蕹菜500克,洗凈搗爛絞汁,加入紅糖200克攪勻服用,治木薯中毒。
10、蕹菜根200克,洗凈搗爛取汁,調入蜂蜜適量,治淋濁便血。
11、蕹菜根500克,鮮白槿花250克(干品100克),與豬肉或雞蛋適量共燉熟食用,治白帶。
12、蕹菜荸薺湯:蕹菜250克洗凈,切細;荸薺10個(gè),洗凈,去皮,放鍋內加適量水煮半小時(shí),加冰糖作一次或分幾次食用??芍螣岵】诟裳释?,煩躁,胸悶等癥。
西洋菜(豆瓣菜、水田芥)
性味:甘、微寒、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肺。
功效:清熱,解渴,潤肺,利尿。
主治:煩躁熱渴,口干咽痛,肺熱咳嗽。
說(shuō)明:西洋菜在廣東珠江三角洲廣泛栽培,民間多用作冬季清熱食物。因其性寒,凡脾胃虛寒,肺氣虛寒之咳嗽及大便溏泄者均不宜食。
驗方參考:
1、西洋菜500克,豬骨250克,煮湯食,治口干咽痛,煩躁胸悶。
2、西洋菜500克,豬肺500克,南杏仁15克,煮湯食,治肺熱咳嗽,痰少口干。
3、西洋菜蜜棗湯:鮮西洋菜500克,蜜棗6枚,用清水適量共煮湯,煮熟后食用。有清熱、潤肺、止咳作用,適用于肺燥咳嗽,咽干口燥,腸燥便秘。
豌豆(麥豆)
性味:甘、微寒、無(wú)毒。
歸經(jīng):入心、脾、胃、大腸。
功效:益中氣,解毒利水,除呃逆,止瀉痢,解渴通乳。
主治:泄痢,小便不利,下腹脹滿(mǎn),消渴,婦人乳閉。
說(shuō)明:豌豆其苗柔婉,摘其嫩苗頭,可作菜炒熟食。我國南方還有一種相似豌豆的名叫“雪豆”,又名“荷蘭豆”,其性能基本與豌豆相似,其豆莢鮮嫩清甜可口,可炒熟作菜吃。豌豆淡煮食之才顯上述功效,因其性寒難消化,不宜多食。
驗方參考:
1、青豌豆煮熟淡食,或用嫩豌豆苗,搗爛絞汁,每次服半杯,一日兩次,治消渴。
2、豌豆苗一把,洗凈搗爛,布包榨汁,每次半杯,略加溫服,一日兩次,治高血壓,心臟病。
3、豌豆煮熟食之,治產(chǎn)后乳汁不下。
4、核桃仁豌豆泥:鮮豌豆仁750克,煮爛后,搗成漿泥狀,去皮、渣,核桃仁60克用開(kāi)水稍泡片刻后剝去皮,用油炸透撈出,剁成細末,水適量煮沸,加入白糖240克和豌豆泥,攪勻煮沸,加入藕粉(先用冷開(kāi)水兌好)勾成稀糊狀,撒上核桃仁末即可食用。有潤燥滑腸,補腎作用,適用于貧血、腸燥便秘、腎虛咳喘等癥。健康人食之更能增強記憶力,祛病延年。
香瓜(甜瓜)
性味:香瓜甘、寒、無(wú)毒;瓜蒂苦、寒、有毒。
歸經(jīng):入胃、肺、大腸。
功效:香瓜清熱解暑止渴;香瓜子清熱解毒利尿,香瓜蒂催吐胸膈痰涎及致毒食物,或作外用藥。
主治:香瓜治暑熱煩渴;香瓜子治腸癰、肺癰;香瓜蒂外用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鼻炎,鼻中癟肉。
禁忌:
1、凡脾胃虛寒,腹脹便溏者忌食。
2、有吐血、咳血病史患者,胃潰瘍及心臟病者宜慎食。
說(shuō)明:香瓜蒂即甜瓜蒂,中藥名“苦丁香”。
驗方參考:
1、香瓜洗凈,任意食,可解暑熱。
2、香瓜子30克,加白糖適量,搗爛研細,用溫開(kāi)水沖服,治腸癰肺癰。
3、香瓜子15克,炒全當歸30克,蛇蛻3克,曬干研末,每服10克,一日三次,治腸癰(闌尾炎)。
4、香瓜葉搗爛敷患處,治頭癬。
5、香瓜蒂燒存性,研成粉末,亦可與細辛粉同用,取少許吹入鼻中,一日三次,治慢性肥厚性鼻炎和鼻中癟內。
6、香瓜蒂烘干研末,每次用0.1克分為三份,先用一份從兩個(gè)鼻孔深深吸入,約四十分鐘后,清潔鼻腔再吸一份,再隔四十分鐘吸完最后一份。七天后用同樣方法吸0.1克,吸完0.4克為一療程,治黃疸或無(wú)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肝硬化。一般慢性肝炎用兩個(gè)療程即可;若肝硬化則需要三至五個(gè)療程。
吸藥以后,鼻腔內流出大量黃水,每次可達一百毫升。吸藥時(shí),患者頭須向前,使黃水滴出,切勿吞咽,以免引起腹瀉。有時(shí)會(huì )出現頭痛、畏寒、發(fā)熱,類(lèi)似感冒癥狀,或出現肝脾疼痛增加,此類(lèi)癥狀一天后即可自然消失。
香蕉
性味:甘、寒、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肺、大腸。
功效:清熱潤肺,止煩渴,潤大腸,通血脈,解酒毒,降血壓。
主治:熱性便秘,痔瘡出血,煩渴咳嗽,高血壓。
禁忌:凡腸胃虛寒、便溏者勿食。
驗方參考:
1、每日早晨空腹吃香蕉一兩條,治痔瘡出血,大便干結。
2、香蕉皮或果柄或根60克,煎水代茶飲,治高血壓。
3、香蕉花水煎服,能防治腦溢血(中風(fēng))。
4、香蕉花30克,搗爛沖開(kāi)水服,或加蜜糖服,治痢疾。
5、香蕉兩條,冰糖煮食,每日一兩次,連食數日,治咳嗽日久,便秘。
6、鮮香蕉根120克,搗爛絞汁煮熟,加食鹽少許和服,治肺炎咳嗽。
7、鮮香蕉根莖或葉搗爛絞汁,涂敷患處,治癰腫、癤腫。
8、冰糖香蕉汁:香蕉1-2條(去皮切段),冰糖和水適量,蒸熟食用。每日1-2次,連服數日。有清肺,止咳,潤腸作用??芍畏卧锟人?,便秘,痔瘡,大便出血等癥。
9、香蕉3條去皮,玉米須60克,西瓜皮60克(鮮品用200克),加水四碗同煎至一碗半,加冰糖調味食用。有平肝,泄熱,利尿,潤腸作用。適用于肝陽(yáng)上亢高血壓,胃熱煩渴等癥。
杏
性味:甘酸、微溫、冷利、有小毒。
歸經(jīng):入肝、心、胃。
功效:止渴生津,清熱去毒。
禁忌:孕婦忌食。
說(shuō)明:生杏多食易傷筋骨,動(dòng)宿痰,生痰熱;小兒多食易生膈熱瘡癰。杏仁為常用中藥,有止咳定喘、潤腸通便的功效。杏仁分苦、甜兩種,甜杏仁比苦杏仁大而扁,偏于滋養,多用于虛咳或老人咳嗽;苦杏仁治實(shí)癥咳嗽。民間用杏仁、綠豆、粳米磨成漿,加白糖煮熟飲用,為夏天解暑、清熱潤肺的清涼飲料,名曰“杏仁茶”。
杏樹(shù)葉
杏樹(shù)葉60克,水煎服,治痢疾。
杏仁
1、杏仁放瓦上焙焦研末,香油調搽患處,治黃水瘡。
2、杏仁研末,用香油調搽,治熱癤。
3、杏仁10克,生姜三片,白蘿卜60克,水煎服,治傷風(fēng)咳嗽。
4、杏仁12克,水煎服,治咳嗽氣喘。
5、甜杏仁炒熟,每日早晚嚼食七至十粒,或加白砂糖共搗爛,開(kāi)水沖服,一日兩次,治肺病虛弱,老年咳嗽,干咳無(wú)痰。
蕎麥
性味:甘、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脾、胃。
功效:降氣寬腸,健胃止痢,有降血壓作用。
主治:腸胃熱積泄痢,自汗;外用治丹毒瘡腫。
驗方參考:
1、炒蕎麥研末,水泛為丸,每服6克,一日兩次,開(kāi)水送服,治慢性瀉痢,婦女白帶。
2、蕎麥面炒香,用適量開(kāi)水攪成糊狀服食,治夏季痧癥。
3、蕎麥子,磨粉后篩去殼,加紅糖烙餅或煮熟食之,治出黃汗,亦可治發(fā)熱,泄痢癥。
4、蕎麥子、蔓荊子各等分,研末,用燒酒調敷患處,治偏頭痛。
5、鮮蕎麥葉60克,藕節四個(gè),水煎服,治高血壓,眼底出血,紫癜。
6、鮮蕎麥葉6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或蕎麥面炒黃,用米醋調成糊狀,涂于患處,早晚更換。治瘡毒,癤腫,丹毒,乳癰和無(wú)名腫毒。
7、取三個(gè)公雞膽汁和蕎麥面適量,做成綠豆大的丸藥,一日兩次,每次6克,治痔瘡。
8、蕎麥根一把,水煎加適量紅糖食,治小兒牙疼。
糯米(江米)
性味:甘、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脾、胃。
功效:暖脾胃,補中益氣,縮小便。
主治:胃寒痛,消渴,夜多小便,小便頻數,脾胃氣虛泄瀉,氣虛自汗,妊娠腰腹墜脹,勞動(dòng)后氣短乏力,體弱。
說(shuō)明:糯米性粘滯,難于消化,小孩或病人宜慎用。糯米可釀酒,可以蒸糕,可以煮粥,可以炒食,糯米粉可做湯圓。糯米煮粥,有滋養胃氣作用,故有“粳米粥為資生化育神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之稱(chēng)。
驗方參考:
1、糯米60克,煮粥食,一日四次,忌食生冷硬食,治妊娠惡阻。
2、糯米煮粥至極爛,加紅棗十只同煮更好,治胃寒痛和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3、糯米爆成米花30克,桑白皮30克,水煎服,一日兩次,治糖尿病,煩渴不止,尿崩癥。
4、常食糙糯米粥,或加薏米30克,紅棗十只同煮更佳,治肺結核,貧血,神經(jīng)衰弱及各種慢性虛弱病。
5、糯米糍粑,用火烤軟熟食,用溫開(kāi)水或溫酒送服,治夜尿頻數。
6、糯稻芽30克,大麥芽30克,水煎服,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或食滯不化。
7、糯米、蓮子、紅棗、淮山適量,同煮粥,加適量白糖調味食用。有健脾胃作用,適用于脾胃虛引起的泄瀉癥。
8、糯米50克,槐花米100克,共炒黃,研為細粉,早晨空腹時(shí)用溫開(kāi)水送服10克,可治瘰疬。
9、糯米、小麥麩各100克,同炒黃,研成細末,每次服10克,一日三次,可治盜汗不止。
10、糯米500克,淮山藥50克,共炒熟,研成細末,每早晨用小半碗,加白糖、胡椒末少許,開(kāi)水沖服??芍纹⑽柑摵?,久瀉,飲食減少。
11、糯米酒適量,雞肉200-500克,蒸熟食用。有補虛損,安心神作用,適用于產(chǎn)婦或病后體虛者作補益之用。
12、糯米麥粥:糯米100克,小麥120克,同煮粥,用適量白糖調味食用。有養心神,厚腸胃,斂虛汗,強氣力作用。適用于小兒汗多,精神疲倦,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婦女心神不寧,煩躁,神經(jīng)衰弱等癥。
13、糯米百合粥:糯米100-150克,百合50-100克,同煮粥,用適量紅糖調味食用。有補中益氣,健脾止瀉,養胃潤肺作用??芍侮幪撐竿?,多食易饑,心煩失眠等癥。
14、參棗糯米飯:糯米250克加適量水,蒸成飯,倒扣盤(pán)中;黨參、大棗鋪在糯米飯上面,藥汁中加入白糖50克煎濃汁倒在糯米飯上即可食用。有健脾益氣作用,適用于體虛氣弱,乏力倦怠,心悸失眠,食欲不振,便溏浮腫等癥。
15、八寶飯:薏米、白扁豆、蓮子肉各50克(溫水浸泡后蒸熟),紅棗20個(gè)(泡發(fā)去核),核桃肉50克(炒熟),龍眼肉50克,糖青梅25克,同放大碗內,放入蒸熟的糯米飯,然后蒸20分鐘后把八寶飯扣在大圓盤(pán)中,再用白糖100克水煎濃汁淋在飯上即可食用。本品色香味形俱佳。有健脾、養胃、滋腎、益陰作用。適用于體弱,消渴,飲食減少,大便溏薄,浮腫,神經(jīng)衰弱等癥。健康人食用,可增進(jìn)營(yíng)養。注:八寶飯的配料并無(wú)嚴格規定,還可有以下幾種:1、紅棗、蓮子、薏米、蜜桂花、蜜櫻桃、蜜桔餅、蜜冬瓜加糯米配制而成;2、糖蓮子、糖冬瓜、糖青梅、葡萄干、金桔餅、糖桂花、蜜棗或大紅棗、紅綠絲加糯米配制而成;龍眼肉、南瓜子肉、豆沙、白糖、豬油加糯米配制而成。八寶飯的制法大抵一致。
糯稻
糯稻性味甘、微寒、無(wú)毒,入肺、脾,有止汗利尿潤肺作用,主治盜汗、自汗、尿頻尿急,肝炎,百日咳等癥。
1、糯稻根須30克,浮小麥30克,水煎服,治盜汗、自汗。
2、糯米根250克,水煎服,治血絲蟲(chóng),乳糜尿,嘔吐,尿痛,尿頻,尿急。
3、陳年(二至五年)糯稻根60克,水煎去渣,加入冰糖3克服食,治百日咳。
4、糯稻草60克,洗凈后切成約一寸長(cháng),加水500克,煎取250克,一日兩次服食,治黃疸型肝炎。
5、糯稻草,燒灰淋汁,加熱黃酒等量混合,洗滌患處,治跌打損傷和痔核腫痛,有消腫止疼、活血化瘀之功。
米糠(米皮糠)
性味:苦甘、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脾、胃。
功效:健脾胃,消腫利尿。
主治:腳氣、浮腫,泄瀉。
驗方參考:
1、米糠250克,水煎去渣,加紅糖服食,一日兩次,治腳氣病,若加黃豆100克同煮效果更佳。
2、糯米糠、小麥芽等量,磨粉做團子,蒸熟食之,每天吃三至五個(gè),治婦女妊娠浮腫,脾虛腹瀉。
3、米糠5公斤,麥麩子3.5公斤,大豆面0.5公斤,紅糖120克,混合做餅,500克做成四個(gè),每次食一個(gè),一日三次,連續七天,治腳氣病。
4、谷糠5公斤,加水10公斤,泡浸二十四小時(shí),再用布袋過(guò)濾去渣澄清,將清水入鍋熬成膏,攤布上貼患處,治骨髓炎。
綠豆
性味:甘、寒、無(wú)毒。
歸經(jīng):入心、肝、胃。
功效:清熱解毒,止渴利尿,消腫下氣,厚腸胃,除煩熱。
主治:綠豆水煎服主治火眼癰瘡腫痛,下肢脹滿(mǎn),小便不通,口干,消渴,暑熱,瀉痢,解藥草中毒;生綠豆加水搗爛汁服主治丹毒,煩熱,風(fēng)疹。
禁忌:脾胃虛,腎虛腰痛及體虛寒者忌食,此類(lèi)體質(zhì)的婦女尤忌。
驗方參考:
1、綠豆60克,生甘草60克,水煎服,可解食物及藥物中毒。
2、綠豆60克,金銀花30克,水煎服,可預防夏令疾病。
3、綠豆30克,研末,每次10克,開(kāi)水送服,治乳部瘡癤腫痛。
4、生綠豆、研末,調米醋敷患處,治腮腺炎,跌打損傷。
5、綠豆、胡椒各等量,共研末,每次5克,一日三次,開(kāi)水送服,治泄瀉腹痛。
6、綠豆60克,車(chē)前子30克,水煎分兩次服,治熱瀉,糞便臭穢,肛門(mén)灼熱。
7、綠豆煮湯飲,或加鮮絲瓜花八朵同煮,溫服,治中暑。
8、綠豆芽500克,搗爛絞汁沖白糖服,治小便疼痛、小便頻數,尿熱尿赤,淋濁。
9、綠豆、海帶或海藻、蕓香(臭草),水煎加紅糖服,治濕疹、皮膚瘙癢。
10、紅糖綠豆沙:綠豆100克,煮至極爛,用適量紅糖調味食用。夏季可常食之。有清熱解暑,除煩止渴,祛熱毒,消腫脹,利小便作用,可治小兒瘡癤,中暑。
11、綠豆100克煮至豆皮開(kāi)裂時(shí),加入粳米50克,同煮粥,加適量白糖調味食用。有清熱解毒,止渴除煩,利水清腫作用,適用于暑熱煩渴,瘡毒癤腫,高熱口渴,小便不利,食物中毒,以及預防中暑。本品可作為夏季清涼飲料。注意:腎虧體弱消瘦或夜多小便,脾胃虛寒泄瀉者不宜食用。
粳米(大米)
性味:甘、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脾、胃。
功效:健脾養胃,止渴除煩,固腸止瀉。
主治:腸胃不和,暑熱吐瀉,小便不暢,煩渴。 說(shuō)明:粳米是日常之糧食,人們習慣稱(chēng)為大米、稻米。入藥用陳久多年者為佳,名陳倉谷米。用于止瀉健胃、除煩止渴,則以陳久之谷米或用粳米炒黑入藥。大米治病宜作粥食。米粥具有補脾、和胃、清肺功效,是老弱婦孺皆宜的飲食,尤其對病后脾胃虛弱或有煩熱口渴的病人更為適宜。米湯有益氣、養陰、潤燥的功能,性味甘平,含有大量的煙酸,維生素B1B2和磷、鐵等無(wú)機鹽,還有一定含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營(yíng)養素,有益于嬰兒的發(fā)育和健康,能刺激胃液的分泌,有助于消化,并對脂肪的吸收有促進(jìn)作用,亦能促使奶粉中的酪蛋白形成疏松而又柔軟的小凝塊,使之容易消化吸收,因此用米湯沖奶粉或給嬰兒作輔助飲食都是比較理想的。最近由廣東省農科院培育出來(lái)的“黑優(yōu)粘米”,是我國古老的名貴稻種,是一種類(lèi)似黑珍珠似的黑米,其所含營(yíng)養成份比上等優(yōu)質(zhì)白米豐富得多,為新型的保健食品,它具有滋補藥用價(jià)值,含維生素C等八種以上的維生素,二十種以上的氨基酸和稱(chēng)為“生命的火花”的鋅、銅、鐵等微量元素,故又稱(chēng)長(cháng)壽米、補血米、藥米。
驗方參考:
1、陳倉米30克,柿蒂七個(gè),加水同煮熟,去柿蒂服食,治腸風(fēng)下血。
2、粳米磨成粉,炒焦,每服5克,一日三次,治腹瀉。
3、粳米15克,炒黑,用水一杯煎服,治小兒吐乳。
4、人參粥:人參3克(或黨參末30克),粳米100克,同煮粥,用冰糖調味食用。有益元氣,補五臟,生津液,抗衰老作用。適用于年老或病后體弱,久病贏(yíng)瘦,食欲不振,五臟虛衰,心慌氣短,失眠健忘,勞傷虛損,慢性腹瀉,性欲減退等一切氣血虛弱,津液不足之病癥。本品一般宜于秋冬季節天氣寒涼時(shí)作早餐服用。身體健康者宜慎用;陰虛火旺者或炎熱季節不宜食用。服用本品期間,不宜同時(shí)食用蘿卜,竹筍和茶葉水。
5、黨參粥:黨參20克,粳米50克。先將粳米炒至黃黑色,再與黨參同煮粥,煮好后飲用粥湯。有補中氣,和脾胃,除煩渴,止泄瀉作用。適用于脾虛泄瀉,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等癥。
6、黃芪粥:生黃芪30-60克,濃煎后去渣取汁,粳米100克同煮粥,煮熟后加入適量紅糖、陳皮一克,再煮沸食用。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消腫利水作用。適用于中氣不足,內傷勞倦,體虛自汗,慢性腹瀉,慢性腎炎,慢性肝炎,瘡瘍潰爛久不收口,年老或體弱浮腫等一切氣血不足之病癥。陰虛火旺舌紅脈數者忌食。
7、茯苓粥:粳米100-150克煮粥,煮至半熟時(shí),加入茯苓粉100克同煮熟食用。有除濕健脾,消痰利尿作用,適用于肥人多痰,小便頻數或小便不利等癥。肥胖之人常服用,有減肥健美作用。
8、制何首烏50-100克于砂鍋內,濃煎取汁,加入粳米100克、大棗3枚,同煮粥,用冰糖調味食用。有補肝腎,延年益壽,養血抗老作用。適用于肝腎虛損,頭暈耳鳴,頭發(fā)早白,以及老年人高血脂、血管硬化,血虛便秘等癥。大便溏稀者忌食。服食本品期間忌食蔥蒜、蘿卜、茶葉。
9、枸杞粥:枸杞30克,粳米100克,同煮粥,用適量油鹽調味食用。有補腎養陰,益血明目作用。適用于肝腎虧損,頭暈目眩,久視昏暗,腰腿酸軟,以及老年糖尿病等癥。脾胃虛弱便溏者忌食。
10、佛手粥:干佛手10-20克,水煎取汁,加入粳米100克同煮粥,用冰糖和香蔥適量調味食用。有行氣止痛,健脾和胃作用。適用于胸悶氣滯胃痛,噯氣嘔吐惡心,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小腹脹疼等癥。
11、麥冬粥:麥冬20-30克水煎取汁,與粳米100克同煮粥,用適量冰糖調味食用。有清心潤肺,養陰止渴作用。適用于肺燥之咳嗽,咳血,熱病傷津,胃陰不足,口干思渴,虛勞煩熱等癥。
12、貝母粥:粳米100克煮粥,將熟時(shí)加入川貝母粉末5-10克和適量冰糖(或白糖),煮沸即可食用。有潤肺定喘,止咳化痰作用。適用于體弱或老年人的慢性氣管炎、肺氣腫、咳嗽氣喘等癥。注意:川貝味苦,不宜多用。
13、薺菜粥:薺菜(鮮品)500克切碎,粳米100克,同煮粥,淡食為宜,或少量白糖調味食用。有健脾補虛、明目、止血、利尿作用。適用于脾虛水腫,慢性腎炎,便血,尿血,吐血、咯血,視網(wǎng)膜出血,目赤,目暗,乳糜尿等癥。注:薺菜古名護生草、雞心菜,廣東稱(chēng)為菱角菜,四川稱(chēng)煙盒草,上海俗稱(chēng)枕頭草。
14、菊花粥:粳米100克煮粥,將熟時(shí),加入菊花粉適量白糖調味食用。有祛風(fēng)清熱,清肝火,降血壓的作用。適用于風(fēng)熱目赤,肝火頭痛,高血壓,冠心病,眩暈,目暗等癥。汗多或脾虛便溏者不宜食用。
15、石膏粥:生石膏30-100克搗碎,水煎取汁,加入粳米100克同煮粥,以淡食為宜。有清熱、止渴、除煩作用。適用于高燒不退,煩躁不安,神昏譫語(yǔ),口渴多飲等發(fā)熱性病癥。注意:非高熱患者不宜食用;陰虛發(fā)熱、低燒、脾胃虛弱者亦不宜食用。
16、薤白粥:粳米100克煮粥,半熟時(shí)加入薤白10-20克,同煮熟食用。有寬胸行氣止痛作用,適用于冠心病胸悶不適或心絞痛,慢性腸炎菌痢等癥。
17、砂仁粥:粳米100克煮粥,加入砂仁粉,3-5克,生姜3-5片,用香蔥、油鹽調味食用。有健脾暖胃,調中氣,助消化作用。適用于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脹、瀉痢、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氣逆嘔吐等癥。
18、肉蓯蓉粥:肉蓯蓉15-30克于砂鍋內水煎取汁,加入粳米100克同煮粥,用蔥、姜、油、鹽調味食用。有益肝腎,補精血,潤腸作用。適用于腎虛陽(yáng)痿,腰膝冷痛,筋骨痿弱,大便干結,性機能減退等癥。大便溏稀者或性欲亢進(jìn)者忌用。
19、葛根粉粥:粳米100克煮粥,葛根粉30克,煮沸即可食用。有清熱,生津,止渴,降血壓作用。適用于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老年性糖尿病,慢性脾虛瀉利,夏季或發(fā)熱期間口干煩渴等癥。
20、磁石粥:磁石50-100克搗碎,于砂鍋內水煎取汁,加入粳米100克同煮粥,用生姜、香蔥、油、鹽調味食用。有養腎臟,強骨氣作用。適用于老年腎虛,耳鳴耳聾,頭目眩暈,心悸失眠等癥。
21、棗仁粥:粳米100克煮粥,半熟時(shí),加入酸棗仁汁(炒酸棗仁30-50克,搗碎水煎濃汁)同煮熟食用。有寧心養肝,安神止汗作用。適用于老年性失眠,心悸怔忡,自汗盜汗等癥。
22、杏仁粥:大米250克,南杏仁50克(搗爛如泥),同煮粥食用。有止咳平喘作用,適用于氣喘咳嗽日久不愈的患者,亦可作用癌癥病人的輔助治療。
23、生姜炒米粥:粳米50克炒至焦黃,生姜片30-50克,同煮粥,用花生油、食鹽調味食用。有溫中祛寒,化寒痰,健脾胃,下氣止嘔作用。適用于外感風(fēng)寒,鼻塞流涕,咳嗽痰稀,胃寒嘔吐、腹脹滿(mǎn),食欲不振等癥。
24、茯苓餅:粳米粉、茯苓細粉、白糖各等分,加水適量,調成糊狀,攤烙成薄煎餅食用。有益胃,補氣作用??芍螝馓擉w弱,心悸,氣短,食少,失眠,浮腫,大便溏稀,神經(jīng)衰弱等癥。
谷芽
谷芽是稻谷在一定水份和溫度下萌發(fā)的芽,經(jīng)曬干后炒熟入藥。谷芽甘、平、無(wú)毒,入脾胃,有健脾消食中和的功效,主治飲食停滯,腹痛噯氣,胃弱食少。
豇豆(飯豆)
性味:甘、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脾、腎。
功效:健脾、止消渴,補腎、生精髓、和五臟,調營(yíng)衛,理中益氣。
主治:消渴,口渴;外用治腮腺炎。
驗方參考:
1、帶殼干豇豆60克,水煎后吃豆喝湯,治糖尿病,口渴,尿多。
2、豇豆子或葉一把,搗爛敷患處,治腮腺炎。
3、豇豆子30克,煎湯服食,治白帶、白濁。
4、豇豆子50-100克,大米100-150克,同煮飯,用油鹽調味食用。有益氣、健脾、消腫作用,適用于脾虛水腫,腳氣病,小兒病后脾胃虛弱等癥。
黃豆
性味:甘、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脾、胃。
功效:煮湯飲,清熱利小便,解毒;制成豆漿性寒,腸胃易于消化吸收,能清利大小便,解熱潤肺,寬中下氣。
主治:胃中積熱,水脹腫毒,小便不利。
說(shuō)明:黃豆藥用價(jià)值不如黑豆。但黃豆是一種營(yíng)養豐富、用途廣闊的農產(chǎn)品。據國外報道,意大利人發(fā)現黃豆能夠降低血清膽固醇;在國內,民間多作為單方應用,是高血壓、心臟病、動(dòng)脈硬化等心血管病者的有益食品。
驗方參考:
1、黃豆一把,加干芫荽3克,或加蔥白三根,白蘿卜三片,水煎溫服,可防治感冒。
2、黃豆適量,放水中浸軟,加白礬少許共搗爛如泥,外敷患處,治癤腫疔瘡。
3、黃豆皮,燒炭研末,每服10克,一日兩次,開(kāi)水送服,治腹瀉。
4、黃豆皮120克,水煎分三次服,治大便秘結或習慣性便秘。
5、黃豆100克,浮小麥50克,大棗5枚,水煎服,治體虛自汗、盜汗。
6、地龍胡椒豆:地龍60克,白胡椒30克,黃豆500克,清水2000毫升同煎,煎至水干后,曬干黃豆食用,每次食20-30粒,每日二次,有祛風(fēng)、鎮靜、止痙作用,可用于癲癇病的輔助治療。
7、黃豆150-200克,海藻、海帶各30克,同煮湯,用食鹽或白糖調味食用。有清熱、降壓、散結、軟堅作用,適用于高血壓、單純性甲狀腺腫、慢性頸淋巴腺炎等癥。
注意:體弱、胃寒怕冷及大便溏稀者忌食。
8、黃豆豬肝湯:黃豆100克煮至皮裂豆熟時(shí),加入豬肝100克(切片)煮熟分三次服食,連服三周,可治貧血,面色萎黃,夜盲,營(yíng)養不良等癥。
豆油
豆油味辛甘,性熱,微毒,有潤腸通便之效,外用治瘡疥。
生豆油250克,加溫,頓服,治腸梗阻,服后約一至三小時(shí)大便即通。
黃豆芽:黃豆芽鮮者煮食味甘,性寒,無(wú)毒;干者水煎甘、平、無(wú)毒。入脾胃、膀胱,有利濕清熱之效,主治胃氣積結,胃中積熱,水脹腫毒,濕痹筋攣膝痛,破婦人惡血。
1、黃豆芽水煎三四小時(shí),溫服,連服數次,可預防或治療懷孕期高血壓。
2、黃豆芽250克,豬血250克,同煮湯服食,可清除腸胃積熱。石粉廠(chǎng)、水泥廠(chǎng)及礦山工人經(jīng)常食之,可預防矽肺。
3、黃豆芽隨量,煮湯服食,連續服食三日,忌食油與其他糧食,可治尋常疣。
黑豆
性味:甘、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心、脾、腎。
功效:補腎滋陰,補血明目,除濕利水。
主治:腎虛腰疼,血虛目睹,腹脹水腫,腳氣,自汗盜汗。
禁忌:中滿(mǎn)者慎用。
說(shuō)明:黑豆一般煮熟食之或配藥煮熟食之能治病,但不消化,故中滿(mǎn)者或消化不良者宜慎食之,黑豆若炒熟食之則其性極熱,易生熱性疾病。黑豆芽及皮、葉、花均可入藥治病,黑豆皮中藥稱(chēng)“料豆衣”或“穞豆衣”,有解毒利尿作用;黑豆芽稱(chēng)“大豆卷”,能清熱解毒,水煎服,可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疼;黑豆葉搗爛外敷可治蛇咬傷;黑豆花能治目翳。
驗方參考:
1、黑豆制豆漿,煮熟喝,可止自汗。
2、黑豆衣10克,浮小麥10克,治陰虛盜汗,自汗,尤其是熱病后虛汗。
3、黑豆15克,黃芪10克,或加浮小麥6克,可止盜汗,自汗。
4、黑豆同塘虱魚(yú),煮湯食用,治老人腰疼。
5、黑豆同鯉魚(yú)煮湯食用,治腳氣水腫。
6、黑豆250克,黃酒750克,水煎分作數次服食,治胎動(dòng)不安,腰疼。
7、黑豆30克,浮小麥30克,水煎服,治盜汗眩暈。
8、黑豆30克,紅花6克,水煎沖紅糖100克,溫服治經(jīng)閉。
9、黑豆炒熟研末,每次10克,用蘇木10克煎湯送服,治室女經(jīng)閉。
10、黑豆、紅糖各30克,薤白一把,水酒四杯,水六杯同煎,空腹時(shí)頓服,治血絲蟲(chóng)病。
11、黑豆500克,煮濃汁冷飲,解藤黃、斑蝥中毒。
12、狗肉500克,黑豆60克,煮至爛熟食,治年老或腎虛耳聾,小兒夜尿、遺尿。
13、益母草黑豆糖水,益母草30-50克,水煎取汁,加入黑豆60克,煮至熟爛,用適量紅糖調味服食,亦可加入1-2湯匙米酒或糯米酒服食。每天一次,連服七天為一療程,有活血,祛瘀、調經(jīng)作用,可治婦女閉經(jīng)。
14、黑豆腐皮湯:黑豆50克,豆腐皮50克,同煮湯,加適量油、鹽調味食用。有滋養補虛、止汗功效,可治自汗過(guò)多及陰虛盜汗等癥。
15、黑豆元肉大棗湯:黑豆50克,大棗50克,元肉(龍眼肉)15克,水三碗同煎至一碗,早晚兩次服用。有健脾補腎,補心氣,養陰血作用。適用于血虛心悸,陰虛盜汗,腎虛腰酸,須發(fā)早白,脾虛足腫等癥。
16、法制黑豆:熟地、山萸肉、補骨脂、當歸、茯苓、枸杞子、旱蓮草、五味子、桑椹子、黑芝麻、菟絲子、地骨皮各10克,水煎四次去渣,藥汁混合,加入黑豆500克,食鹽100克,浸泡至黑豆發(fā)脹,然后小火熬至藥汁干涸,曬干黑豆裝瓶備用,每次服食10-15克。有補腎益精,強筋壯骨功效,適用于身體瘦弱,神經(jīng)衰弱,尿頻遺精,腰酸腿疼,筋骨無(wú)力等癥。
高粱
性味:甘澀、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腸、胃。
功效:固腸胃,止吐瀉;高粱根利小便,治難產(chǎn)。
主治:小便不通,婦女倒經(jīng),腹瀉。
驗方參考:
1、紅高粱根60克,扁蓄草30克,燈心草6克,水煎服,治小便不通,浮腫氣喘。
2、高粱褲(即裹在高粱稈上的葉)五個(gè),加糖100克,水煎服,治尿閉。
3、高粱根七個(gè),水煎去渣,用湯煮雞蛋兩個(gè),加糖少許服,治膝痛,腳跟痛。
4、紅高粱花,水煎加紅糖服,治倒經(jīng)。
5、高粱花10克炒黃研末,紅糖開(kāi)水沖服,治小兒赤白痢疾。
6、高粱米第二遍糠30克,放鍋內炒至黃赤色,有香味為度,除去上面多余的粗殼,每次食3克,一日三次,治腹瀉。
7、高粱穗、茜草、茶葉、紅糖各10克,水煎代茶飲,治高血壓。
8、高粱米6克,放鍋內炒至炸裂,石榴皮1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治小兒腹瀉。
飯鍋粑
性味:甘、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腸、胃。
功效:助消化,厚腸胃,止泄瀉。
主治:消化不良,飲食成積,久瀉不愈。
說(shuō)明:飯鍋粑俗稱(chēng)飯焦,有健脾止瀉作用。
驗方參考:
1、飯鍋粑500克,炒成焦黃,炒焦山楂60克,山藥120克,砂仁30克,共研細末,每次10克,白糖水調服,一日兩次,治老人或小兒脾胃虛弱,消化不良,久瀉不愈。
2、飯鍋粑炒成炭,研細末,每次6克,溫開(kāi)水送服,治飲食成積,消化不良,寒瀉不止。
3、焦鍋粑60克,砂仁、小茴香、桔皮、花椒、白術(shù)各6克,共研細末,每次6克,溫開(kāi)水送服,治胃弱,胃脘飽脹,不思飲食。
番薯(紅薯)
性味:甘、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肝、脾。
功效:健脾胃,補虛乏,益氣力,通乳汁;外用消瘡癤腫毒。
主治:大便帶血,腹瀉,便秘,濕熱黃疸,水臌腹瀉,夜盲,消渴,乳癰,瘡癤。
說(shuō)明:番薯能作為主食,亦能作菜,可蒸、煮、烤食、又可曬干磨粉做成各種食品,也可制成芡粉、粉條、酒、醋等。但不宜多食,多食會(huì )滯氣引起燒心、吐酸水、腹脹和放屁。
驗方參考:
1、番薯嫩葉苗、蕹菜嫩葉、紅糖適量,同搗爛敷于臍部,經(jīng)一兩小時(shí)后可瀉下腹水,瀉盡腹水可愈,治水臌腫脹,肝硬化腹水。
2、番薯嫩葉100克,羊肝120克,同煮熟食之,連續兩三次有效,若選用紅黃種番薯葉更好,治夜盲。
3、生白番薯洗凈去皮,切碎搗爛,亦可加鮮魚(yú)腥草等量同搗爛,敷于患處,敷至局部發(fā)熱即行更換(約兩三小時(shí)之久),連敷數天可愈,治乳癰瘡癤。
4、用鮮番薯葉適量,冰片少許,共搗爛敷患處,治纏腰蛇(帶狀皰疹)。
5、番薯鮮嫩葉,洗凈切碎,加食鹽適量,共搗爛水煎后,趁熱洗患處,治陰囊濕疹,洗后撒上滑石粉。
6、鮮番薯葉,加白糖適量,共搗爛貼患處,治療指療;若加紅糖搗爛敷患處,則可治無(wú)名腫痛。
7、鮮番薯葉250克,煮熟后淡食其湯,治小兒疳積,夜盲;若用油鹽炒熟食,一日兩次,治便秘。
8、鮮番薯葉,鮮冬瓜適量水煎服,每日一劑,日期不限;或用于番薯藤適量水煎服,治糖尿病。
9、番薯煮湯食,治濕熱黃疸、習慣性便秘。
10、番薯粉加白糖,用開(kāi)水沖熟或煮熟食,治口干咽痛。
11、番薯粉適量炒熟,裹敷患處,治跌打損傷。
12、鮮番薯葉,搗爛調紅糖貼臍部,治大小便不通,敷傷口可治蛇、蟲(chóng)、蜂、蝎傷。
13、鮮番薯葉,搗爛,沖入開(kāi)水大量灌服催吐,治誤食河豚或蕈類(lèi)中毒。
14、干番薯藤30克(鮮藤100克),辣蓼頭30克(鮮品60克),水煎服,治痧氣腹痛,嘔吐泄瀉。
15、番薯藤60克,川木瓜60克,或加食鹽少許炒黃,水煎服,治絞腸痧,腹痛,腹瀉。
16、番薯500-1000克,削皮切成小塊,加適量水煮熟,加生姜3片,紅糖適量,再煮片刻即可食用。有寬腸通便,益氣生津,補中和血作用,可治老年人腸燥便秘,婦女產(chǎn)后血虛便秘。
17、番薯粥:番薯100克(去皮切片),大米100克,同煮粥食用。有健脾胃,補虛乏,益氣力,強腎陰、通大便的作用,適用于老年人便秘。
18、豬肉(五花肉)250克,切塊煮湯,煮熟后加入番薯葉再煮片刻即可食用,以淡食為宜。有養血益氣通乳作用,可治產(chǎn)后乳汁不足。
刀豆(挾劍豆)
性味:甘、溫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胃、肺。
功效:溫中下氣,利腸胃,止呃逆,益腎補元,治咳喘。
主治:虛寒呃逆,頭風(fēng)痛,胃寒嘔吐,疝氣,腰疼,老年咳喘,小兒百日咳。
說(shuō)明:刀豆豆莢很長(cháng),其形如刀,故又稱(chēng)挾劍豆,豆莢內有粉紅色豆子十多粒。刀豆外殼稱(chēng)刀豆殼或刀豆衣,刀豆苗稱(chēng)刀豆蔓。
驗方參考:
1、帶殼老刀豆30克,生姜三片,水煎去渣,或用鮮刀豆殼60克,水煎后加適量紅糖溫服,一日兩次,治胃寒呃逆。
2、刀豆60克,炒干研末,每次6克,開(kāi)水送服,或用刀豆子1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連續三日,亦治呃逆,小兒疝氣。
3、刀豆殼燒灰搽患處,治鵝口瘡??诜?0克,治虛寒呃逆。
4、鮮刀豆莢,放飯上蒸熟后白糖蘸食,治久痢。
5、刀豆子炒干研粉,每次6克,開(kāi)水送服,治小兒小腸疝氣,若用紅糖生姜湯送服,一日三次,可治喘咳。
6、刀豆子15克,水煎后加冰糖或蜂蜜飲服,治小兒百日咳或老年咳喘。
7、帶殼刀豆子30克,豬腰子(豬腎)一個(gè),同煮熟食;或用刀豆殼60克,雞蛋一個(gè),加水同煮,飲湯食蛋,治腎虛或妊娠腰疼。
8、刀豆殼七個(gè),燒炭存性研末,拌糯米飯,每日一劑,分兩次服,治老年腰痛。
9、大刀豆燒存性,研細末,每次3克,一日三次,用溫黃酒送服,治頭痛,肋間痛,跌打傷痛。
10、帶殼老刀豆,焙干研末,每次6克,或用老刀豆蔓焙干研末,每次10克,用黃酒調服三至五次,治鼻竇炎。
11、刀豆根30克,加黃酒或紅茶3克,水煎服,治頭風(fēng)痛。
12、刀豆根60克,糯米30克,黑豆一杯,芝麻10克,白果10克去心,裝豬膀胱內燉熟食,治陰囊疝氣。
13、鮮刀豆殼30克,雞蛋1個(gè),酒、水煎服,治頸淋巴結核初起。
大麥
性味:甘、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肝、脾。
功效:益氣健脾,和胃調中,疏肝利氣,回乳。
主治:食積不化,食欲不振,飽悶腹脹,積滯下痢,婦女斷乳或乳汁郁積引起的乳房脹痛。
說(shuō)明:大麥在一定水份和溫度下萌發(fā)的芽,稱(chēng)為大麥芽,曬干后炒熟應用。大麥芽的優(yōu)點(diǎn)是既能消食化滯,又能回乳舒肝。大麥芽是制造啤酒的主要原料,又能經(jīng)過(guò)加工熬煉成為麥芽糖(飴糖),富有營(yíng)養,為老、少及體虛者的滋補品。哺乳期間忌食。
驗方參考:
1、大麥芽60至120克,水煎服,治米食積滯和婦女斷乳時(shí)或乳汁郁積的乳房脹痛。
2、麥牙糖隨意食,可退乳。
3、大麥芽微炒,研細末,每次10克,開(kāi)水送服,治婦女產(chǎn)后大小便不通。
4、大麥芽60克,赤小豆30克,煮粥食,一日兩次,治水腫。
5、大麥芽、茵陳各30克,陳皮10克,水煎服,治肝炎。
6、大麥芽、谷芽各15克,鴨腎一個(gè),用線(xiàn)扎住兩頭,同煮熟后去內衣食之,治小兒贏(yíng)瘦、消化不良。
7、炒大麥芽、蒼術(shù)各等分,研細末,每次3至10克,一日兩次,用白糖開(kāi)水調服,治小兒疳積,慢性腸胃病,不思飲食,腹脹下痢。
8、大麥芽、神曲各15克,水煎服,治胃弱,消化不良,飽悶腹脹。
9、大麥葉一把,搗爛絞汁一杯,加入白糖飲服,一日兩次,連續數十日,治傳染性肝炎。
10、鮮麥苗一把,滑石粉15克,水煎去渣服,一日兩次,連續七日,治黃疸。
11、大麥芽10克,山慈菇3克,共研為細末,用濃茶水調敷患處,治乳癰。
赤豆(紅豆、赤小豆)
性味:甘酸、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心、小腸、腎、膀胱。
功效:除熱毒,散惡血,消脹滿(mǎn),利小便,通乳。
主治:癰腫膿血,下腹脹滿(mǎn),小便不利,水腫腳氣,煩熱,干渴,酒病,痢疾,黃疸,腸痔下血,乳汁不通;外敷治熱毒癰腫,血腫,扭傷。
禁忌:陰虛而無(wú)濕熱者及小便清長(cháng)者忌食。
說(shuō)明:赤豆又名飯赤豆,以粒緊、色紫、赤者為佳,煮汁食之通利力強,消腫通乳作用甚效。但久食則令人黑瘦結燥。中藥另有一種紅黑豆,系廣東產(chǎn)的相思子,特點(diǎn)是半粒紅半粒黑,請注意鑒別,切勿誤用。
驗方參考:
1、赤豆同鯉魚(yú)(或鯽魚(yú))煮湯服食,利水消腫,治腳氣甚效,兼治小兒夏日因血熱而致的多發(fā)性癤腫。
2、赤豆120克,煮湯當茶飲,治水腫。
3、赤豆250克,煮粥食,可通乳。
4、赤豆微炒,水煎代茶隨意飲服,治產(chǎn)后惡露不下,腹痛。
5、治誤吞玻璃渣:赤豆適量煮熟,盡量飲服,然后再服瀉劑,赤豆和玻璃同大便排出。
6、赤豆用水浸軟,搗爛,用水或醋或蜂蜜或雞蛋清適量,調成膏狀,外敷患處,治腮腺炎,熱癤。
7、赤豆研成粉末,用冷水調敷患處(已潰爛的瘡瘍,敷在瘡口周?chē)?,以便排膿),一日兩次,治熱毒癰,外傷血腫及扭傷。
8、赤豆粥:赤豆30-50克,水煮至半熟,放入粳米100克同煮粥,以淡食為宜,加白糖調味食用亦可。有健脾益胃,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通乳作用。適用于水腫病,下肢濕氣,小便不利,大便稀薄,身體肥胖,產(chǎn)后乳汁不足等癥。
9、茅根赤豆粥:鮮茅根200克(干品用50克)洗凈,水煎半小時(shí)后去渣,放入粳米200克,同煮粥服食,可治水腫,小便不利等癥。
蠶豆(胡豆)
性味:甘、微辛、平、有小毒。
歸經(jīng):入肺、大腸。
功效:蠶豆快胃,和臟腑,止血,解毒;蠶豆花止血、止帶、降血壓;蠶豆梗止血;蠶豆衣(蠶豆皮)健脾利濕;蠶豆莢燒炭研末外用治燙傷、膿皰瘡。
主治:胎漏,產(chǎn)后風(fēng),便血,吐血,鼻衄血;外用治瘡毒。
禁忌:有過(guò)敏體質(zhì)者忌食。
說(shuō)明:蠶豆含有一種毒素,多食會(huì )引起中毒,尤其是小孩。中毒癥狀類(lèi)似黃疸的名叫蠶豆黃病,這種病多在食蠶豆后一至四天內發(fā)病,最初發(fā)低燒或高燒,頭疼,腹痛,隨后全身皮膚呈淡黃色,小便棕紅色,此病來(lái)勢急,嚴重者若不及時(shí)救治可導致死亡。故鮮蠶豆須經(jīng)開(kāi)水煮透方能食用;干蠶豆也要用水多泡浸幾次,入藥多為殼、梗、花、葉。
驗方參考:
1、蠶豆殼燒炭研末,加黃丹少許,用香油調敷患處,治黃水瘡。
2、蠶豆殼燒炭研末,或加冰片少許,用香油調敷患處,治天皰瘡。
3、蠶豆殼炒熟研末,每次10克,加白糖少許,開(kāi)水調服,治胎漏。
4、蠶豆殼炒熟研末,每次10克,用黃酒送服,治產(chǎn)后風(fēng)。
5、蠶豆梗苗150克,水煎加甜酒服,治產(chǎn)后腹痛。
6、蠶豆花陰干研末,每次10克,用開(kāi)水沖服,治吐血鼻血、婦女白帶。
7、蠶豆花10克,開(kāi)水泡當茶飲,治高血壓,咳血。
8、蠶豆磨粉,每次服10克,紅糖調食,治膈食。
9、蠶豆炒熟,磨粉,每次12克,加白糖少許調服,治胎漏下血。
10、陳蠶豆(三年以上)120克,紅糖90克,水5杯,于砂鍋內用小火煎至1杯服用,可治水腫。
11、蠶豆殼10公斤,紅糖2.5毫升,治慢性腎炎,對蛋白尿陽(yáng)性者,療效較好。
12、鮮蠶豆葉搗爛擠汁,每次服20毫升,每日兩次,治肺結核出血,消化道出血,外傷出血等癥。
13、蠶豆秧莖30克,水煎服,治泄瀉。
14、冬瓜皮蠶豆湯:冬瓜皮30-60克,蠶豆60克,清水三碗,同煮湯服食。有健脾、除濕、利水、消腫作用,適用于心臟病水腫、腎臟病水腫等癥。
扁豆(眉豆)
性味:甘、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脾、胃。
功效:扁豆清暑解渴,健脾和胃,除濕止瀉,解毒下氣,和中止呃;扁豆花最宜于祛暑,扁豆衣清熱去濕。
主治:脾胃虛熱,嘔逆,霍亂吐瀉,暑濕或脾虛泄瀉,煩渴,酒醉嘔吐,婦女白帶。
禁忌:脾胃寒滿(mǎn)者慎用。
說(shuō)明:扁豆炒至黃色略帶焦斑者,即為炒扁豆,健脾功效強;扁豆用水煮至豆皮鼓起、松軟時(shí)撈出,即生扁豆,化濕性能好。生扁豆一定要煮至熟透方可食用,否則會(huì )引起中毒。
驗方參考:
1、用扁豆粉搽患處,能解毒生肌,治痘毒引起全身糜爛者。
2、生扁豆莢三十個(gè),搗汁,用涼開(kāi)水沖服,治暑濕腹痛,霍亂吐瀉及因喝酒或吃魚(yú)鱉所致之吐瀉腹痛。
3、生扁豆15克,曬干研粉,涼開(kāi)水沖服,能解一切鳥(niǎo)肉中毒及輕粉中毒。
4、生扁豆10克,紅棗十只,水煎服,連續三四日,治百日咳。
5、生扁豆煮熟食之,治婦女白帶,胎動(dòng)不安,嘔逆少食(煮湯服食)。
6、生扁豆(去皮)30克,白糖30克,煮熟服食,一日一次,連續一周,治婦女白帶。
7、扁豆苗60克,水煎去渣,再打入雞蛋數個(gè)同煮,早晨空腹服食,亦治白帶。
8、扁豆花曬干研末30克,每次5克,黃酒沖服,亦治白帶。
9、扁豆花隨量,糖適量,水煎服,治痢疾,婦女白帶。
10、生扁豆50克,曬干研細末,每次10克,米飯湯送服,治惡阻;若嘔吐重癥者,配用黃連粉1克,飯前開(kāi)水送服,治急性腸胃炎,嘔吐腹瀉。
11、生扁豆葉搗汁,沖開(kāi)水服,治中暑。
12、扁豆花15至30克,水煎加糖服,治小兒消化不良。
13、白扁豆(去皮)20克,淮山30克,同煮湯,加少許紅糖再煮片刻即可食用,每日服用兩次,連續服用,可治脾虛有濕,赤白帶下。
14、扁豆15克,黨參30克,淮山30克,薏米30克,砂仁2克,水煎服,治脾虛消化不良,身重,手足無(wú)力等癥。
15、白扁豆50-80克,炒至半透,與粳米100克同煮粥,用少量食鹽調味食用。有健脾消食,清暑止瀉作用,適用于脾胃虛弱,飲食不振,惡心嘔逆,慢性泄瀉或便糖,暑濕瀉痢,夏季煩渴等癥。若加入人參6克則效果更佳。
16、扁豆淮山粥:扁豆、淮山、粳米各100克,同煮粥食用。有健脾、強胃、止瀉作用,適用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大便溏稀,小兒消化不良等癥。
羅漢果
性味:甘、涼、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肺、脾。
功效:清肺潤腸,化痰止渴,消暑潤喉。
主治:百日咳,急、慢性支氣管炎,急、慢性扁桃體炎,血燥便秘,喉痛聲嘶。
說(shuō)明:羅漢果產(chǎn)于我國南方,味極清甜,比白砂糖甜三百倍,可供糖尿病患者食用。羅漢果有裂紋者或搖之有響聲者皆味苦,不堪食用。若切開(kāi)后,存放時(shí)間不能過(guò)長(cháng),否則也會(huì )變苦而不能食用。
驗方參考:
1、羅漢果煮豬肉湯食,治肺燥咳嗽,大便秘結。
2、羅漢果一個(gè),柿餅15克,水煎服,治百日咳。
3、羅漢果豬肺湯:羅漢果一個(gè),豬肺100克(切小塊),同煮湯食用。有潤肺消熱,止咳化痰作用。適用于口干咽燥,肺熱咳嗽,百日咳及小兒痰核(即頸淋巴腺炎)。
4、羅漢果沖劑:羅漢果250克(打碎),水煎三次之藥汁合并,煎至稠粘,加入白糖500克,拌勻,曬干后壓碎裝瓶備用。每次取10克,用開(kāi)水沖服,可治急慢性喉炎、咽炎。
龍眼(桂圓)
性味:甘、平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心、脾、胃。
功效:補心脾,益氣血,健脾胃,養肌肉。
主治:思慮傷脾,頭昏,失眠,心悸怔忡,虛贏(yíng),病后或產(chǎn)后體虛,及由于脾虛所致之下血失血癥。
禁忌:患有外感實(shí)邪,痰飲脹滿(mǎn)者勿食龍眼肉。
說(shuō)明:龍眼肉有補心脾、益氣血作用,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中藥,但鮮龍眼肉多食卻易生濕熱及引起口干,入藥治病多用干龍眼,又名桂圓肉。
驗方參考:
1、龍眼肉,每日嚼食30克,治心悸怔忡。
2、龍眼肉,蒸熟每日食之,食至500多克后,即可治愈心悸怔忡、失眠、心脾血虛癥者及大便下血數日不愈者。
3、龍眼肉10克,蓮子15克,糯米60克,煮粥每日早晚食,治貧血體弱,心悸失眠,精神不振。
4、龍眼肉10克,花生米(連紅衣)12克,水煎服,亦治貧血體弱。
5、龍眼肉、炒酸棗仁各10克,芡實(shí)12克,煮湯睡前飲,治失眠、心悸。
6、龍眼肉干七個(gè),連核一起放火中煅炭存性,研細末,分四次服,一日兩次,用鍛?hù)魇?5克煎水送服,治呃逆。
7、龍眼龍30克配白糖3克,若素體多火者再加入西洋參片,碗口加蓋,每天在飯鍋上蒸,蒸至百次,便成玉靈膏(亦稱(chēng)代參膏)。凡年老體衰贏(yíng)弱病者,每次用開(kāi)水送服一匙,大補氣血,力勝參芪,產(chǎn)婦臨產(chǎn)前服之尤佳。
8、龍眼肉15-30克,大紅棗15克,水適量,同蒸熟食用。治婦女崩漏,貧血,血小板減少。
9、龍眼干、大棗、生姜各適量,水煎服,治產(chǎn)后浮腫。
10、龍眼肉、雞蛋,蒸熟食用,治月經(jīng)不調,產(chǎn)后虛弱。
11、龍眼干14枚,生姜3片,水煎服,治脾虛泄瀉。
12、歸元仙酒:龍眼肉、當歸適量,用40度米酒浸泡半月后,每日少量飲之,有養血益顏之功效。
13、龍眼肉15克,蓮子、芡實(shí)各20克,同煮湯食用,可治貧血,心悸怔忡,自汗盜汗,神經(jīng)衰弱等癥。
14、蜜餞姜棗龍眼:龍眼肉、大棗各250克,同煮至七成熟,加入鮮姜汁兩湯匙和蜂蜜250克,調勻煮沸,冷卻后裝瓶。每次服用龍眼、大棗各6-8粒,每日三次。有補脾胃,益心血作用。適用于脾虛,血虧,食欲不振,心悸怔忡,面色萎黃,浮腫等癥。
15、糖漬鮮龍眼:鮮龍眼500克(去皮核),加白糖50克,反復蒸、曬數次,至使色澤變黑,最后拌入白糖少許裝瓶,每次食龍眼肉4-5粒,每日兩次。本品有“力勝人參、黃芪”之說(shuō)??绅B心血,補氣力,安心神。適用于老人、病后、產(chǎn)前產(chǎn)后體虛,瘦弱,失眠,心悸,健忘等癥。
16、桂元醴:龍眼肉200克,浸泡于60度白酒(500亳升)內,半個(gè)月后即可飲用。有補心脾,助精神作用。適用于失眠,健忘,驚悸,虛勞衰弱等癥。
龍眼核
1、龍眼核三顆,燒炭存性研末,沖熱酒服,治胃寒痛。
2、龍眼核炒干研末,每次15克,開(kāi)水沖服,治急性胃腸炎。
3、龍眼核(去黑皮)研末,每日空腹時(shí)開(kāi)水送服6克,治便血。
4、龍眼核500克,洗凈,放瓦上焙干研末,每次10克,用黃酒送服,治疝氣疼痛。
芒果
性味:甘酸、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肝、脾。
功效:止渴生津,祛痰止咳,健胃止嘔。
驗方參考:
1、鮮芒果葉煎水洗患處,治濕疹瘙癢。
2、芒果核、黃皮核適量,水煎服,治睪丸腫大。
3、芒果生食,止渴生津,開(kāi)胃消食。
4、芒果生食或煎水飲,治慢性咽炎,聲嘶,暈船嘔吐。
5、芒果生食,并取果皮擦患處,治多發(fā)性疣。
木瓜(番木瓜)
性味:甘、寒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心、肺、肝。
功效:健脾胃,助消化,清暑解渴,潤肺止咳。
主治:咳嗽,胃痛,消化不良,濕疹瘡毒,婦人乳少。
說(shuō)明:木瓜有兩種,上述功效是指產(chǎn)于廣東、廣西、臺灣的番木瓜,可生食,酸甜可口,未成熟果實(shí)可切片炒熟當菜食;產(chǎn)于我國東南、西南和華中一帶的叫宣木瓜,不能生食,只供中藥用。
驗方參考:
1、鮮木瓜,煮魚(yú)湯服食,治婦人產(chǎn)后乳汁缺少。
2、鮮熟木瓜一個(gè),去皮后蒸熟,加蜜糖服食,治咳嗽。
3、熟木瓜生食或煮熟食,或曬干研粉,每服5克,一日兩次,治胃病,消化不良。
4、未熟木瓜,曬干研粉,每次10克,早晨空腹服,驅絳蟲(chóng)、蛔蟲(chóng)。
5、木瓜葉搗爛外敷,治癰癤腫毒。
6、姜醋煮木瓜:鮮木瓜一個(gè)(切片),生姜30克,米醋30克,同煮熟食用。有補氣活血,祛風(fēng)散瘀,解郁調中,解毒消積作用。適用于病后體虛,產(chǎn)后乳少。
檸檬
性味:極酸、涼、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肝、胃。
功效:止渴生津,化氣和胃,祛濕安胎。
主治:咽痛口干,胃脘脹氣,高血壓,心肌梗塞,不思飲食。
說(shuō)明:檸檬似橙而小,黃色呈橢圓形,果汁多,肉脆,聞之有芳香之氣,食之味極酸微苦,一般多用來(lái)制作飲料或蜜煎成其它食品,如檸檬片,檸檬餅,檸檬果醬等。林檬雖然味道欠佳,但其營(yíng)養和藥用價(jià)值卻頗高,而且還具有潔膚美容的妙用。用檸檬酸制作的檸檬香脂、潤膚霜和洗發(fā)劑,具有防止和消除皮膚色素沉著(zhù)的作用。孕婦肝虛嗜食,故又稱(chēng)為“宜母子”或“宜母果”。
驗方參考:
1、檸檬一個(gè),馬蹄十只,水煎服,每日一次,治高血壓,咽痛口干。
2、咸檸檬茶:檸檬煮熟,去皮曬干,裝入瓷罐中,用鹽適量腌制,貯藏日久者更佳,每次用一個(gè),開(kāi)水沖服。有下氣,和胃,消炎作用。適用于急性胃腸炎,腹瀉,嘔吐,食后飽脹,呃逆等癥。
3、鮮檸檬肉絞汁,用小火煎煮成膏狀,冷卻后加入白糖粉將膏汁吸干,裝瓶備用。每次服用10克,用開(kāi)水沖服,每日兩次,可治熱病傷津口渴,中暑嘔惡,以及先兆流產(chǎn)腹痛,胎漏下血等癥。
4、糖漬檸檬:鮮檸檬500克,去皮核切塊,用白糖250克浸漬一日,用小火煎熬至水分將干時(shí)?;鹄鋮s,再加入白糖適量,裝瓶備用。有生津止渴,開(kāi)胃,安胎作用。經(jīng)常食用,可治食欲不振,口干消渴,以及妊娠食少,嘔惡等癥。
5、檸檬露:一公斤涼開(kāi)水,加入檸檬酸0.35克,食鹽2克,白糖100克,復合維生素B溶液10毫升,食用香精0.2毫升,混合攪勻并蓋好,貯存于冰箱內隨時(shí)食用,是夏季良好的清涼飲料。
枇杷
性味:甘酸、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肺、脾。
功效:枇杷果肉潤燥止咳,和胃降逆,清肝寧咳;葉能清肺下氣,治熱咳,止咳逆。
主治:口干煩渴,肺熱咳嗽。
說(shuō)明:枇杷多食易發(fā)痰熱、傷脾。枇杷葉、根入藥。
枇杷葉
枇杷葉(刷凈毛)60克,水煎分兩次服,治咳嗽,黃疸,防治流感。
枇杷根
1、枇杷根60克,水煎服,治糖尿病。
2、枇杷根120克,水煎加入紅糖適量,溫服,每日一次,連續四日,治黃疸。
蘋(píng)果
性味:酸甘、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脾、胃。
功效:補心益氣,止渴生津,潤肺化痰。
主治:中焦諸氣不足,消化不良,口干咽燥,便秘,高血壓,慢性腹瀉。
驗方參考:
1、蘋(píng)果干粉10克,空腹時(shí)溫開(kāi)水調服,一日兩三次,治輕度腹瀉。
2、每日早晚空腹吃蘋(píng)果一兩個(gè),治大便燥結。
3、每日飯后食蘋(píng)果一個(gè),對消化不良,反胃有效。
4、每日食蘋(píng)果三次,每次250克,連續食用,治高血壓。
5、燉蘋(píng)果泥:蘋(píng)果一個(gè)(削皮切片),隔水燉熟喂幼兒服食(可用湯匙搗成泥狀)。有和脾生津,澀腸止瀉作用??芍斡變?jiǎn)渭冃韵涣家鸬母篂a,口渴等癥。
葡萄
性味:甘酸、平澀、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脾、肝。
功效:葡萄果肉補血強志利筋骨,健胃生津除煩渴,益氣逐水利小便,葡萄干健胃益氣,為滋養品,葡萄藤祛風(fēng)利水;葡萄根和葉有安胎、消腫、利尿作用。
主治:煩熱口渴,筋骨濕痹,熱淋澀痛,肝腎陰虛,心悸盜汗,干咳。
說(shuō)明:葡萄是世界上主要水果品種之一,我國的宣化牛奶葡萄、新疆無(wú)核葡萄、北京玫瑰香葡萄等都是著(zhù)名的優(yōu)良品種。葡萄不僅可食用,還可用于防治肥胖。辦法是于飯前慢慢咀嚼500克左右葡萄,然后再吃一些富含蛋白質(zhì)而脂肪較低的食物,如煮老的雞蛋、醬牛肉、燉兔肉、韭菜炒豆腐干等。500克葡萄的含糖量與熱量只相當于半兩糧食,但吃到胃里飽足感強,加上高蛋白食物延長(cháng)消化時(shí)間,所以能維持較長(cháng)時(shí)間不餓。據報道,加拿大人發(fā)現葡萄、葡萄汁、葡萄干和葡萄酒都有抵抗病毒的功能。虛弱患者最宜食用葡萄,它含有多種糖分,而且主要是葡萄糖,易為人體直接吸收,具有很好的營(yíng)養價(jià)值。但由于含糖分多,多食令人煩悶,眼暗。便秘者不宜多吃。葡萄根、藤、葉入藥。
驗方參考:
1、葡萄干30克,早晚嚼食,或飲葡萄酒30亳升,可治病后體弱,疲乏無(wú)力,頭暈心悸,連服有效。
2、葡萄干30克,生姜皮10克,水煎服,治營(yíng)養不良性水腫。
3、紅葡萄酒,早晚各飲15亳升,治貧血,血小板減少,連服有效。
4、鮮葡萄500克絞汁用小火熬至膏狀,加入適量蜂蜜,每次服一湯匙,可除煩止渴。適用于咽干津少,熱病煩渴,食欲不振等癥。
5、鮮葡萄150克,鮮藕250克,共搗爛絞汁,加蜂蜜適量,用溫開(kāi)水送服,可治小便短赤,尿中帶血。
6、葡萄汁、芹菜汁各15亳升,用溫開(kāi)水送服,早晚各一次,治高血壓。
7、優(yōu)質(zhì)葡萄酒,每日早晚各飲20亳升,可補氣血,健腰腎。
8、葡萄干30克,大棗15克,水煎服,治胎動(dòng)不安。
9、姜蜜葡萄汁:綠茶10克,沸水沖泡后去渣,兌入鮮葡萄、生姜汁各50亳升,蜂蜜適量,趁熱服,可治細菌性痢疾。
葡萄藤、根、葉:
1、干葡萄藤10克,水煎服,治妊娠惡阻。
2、葡萄根、藤、葉一把,水煎服,治妊娠胎氣上逆。
3、鮮葡萄根10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治肝炎,黃疸,風(fēng)濕痛,加酒同煎服,則治跌打損傷。
青梅(烏梅)
性味:酸、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肝,脾、肺、大腸。
功效:止渴生津,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安蛔止痛。
主治:蛔厥腹痛,嘔吐蛔蟲(chóng),夏季痧氣,泄瀉痢疾。
說(shuō)明:烏梅,是用未成熟的青梅,或成熟的黃梅經(jīng)煙火熏制而成,因為外皮呈烏褐色,故稱(chēng)烏梅,入中藥用。未成熟的果實(shí)呈青色,叫青梅,亦入中藥用。浸酒稱(chēng)青梅酒,是夏令家庭防暑治痧的飲料。青梅用鹽水夜浸日曬,經(jīng)十天后起白霜,稱(chēng)白霜梅,亦入藥用。
驗方參考:
1、大烏梅十枚,或加川椒6克,苦楝皮25克,水煎分兩次服,治蛔厥腹痛,嘔吐蛔蟲(chóng)。
2、烏梅10至20枚,水煎成濃液與烏梅頻頻含服,治魚(yú)骨鯁喉。
3、烏梅十個(gè)煎濃湯,飯前空腹飲服,對腹瀉痢疾等腸道傳染病有預防和治療作用。
4、青梅酒的制法與功效:
制法:取肥大烏梅若干,放瓶?jì)燃痈吡痪平?,酒以浸沒(méi)青梅約一二寸為度,密封一個(gè)月后即可飲用,此酒以越陳越好。
治療:
?。?)飲用適量青梅酒或浸酒的青梅一個(gè),有止嘔、止痛、止瀉、止痢作用,對夏季痧癥、腹痛嘔吐、腹瀉痢疾有治療作用。
?。?)用青梅酒局部患處擦試,可治風(fēng)濕筋骨痛,坐骨神經(jīng)痛,扭挫傷,腰肌勞損,腰痛。
5、青梅膏、丸的制法與功效:
制法:取肥大青梅十斤,煮至極爛,去核,過(guò)濾后再煎,濃縮成稠厚之膏即青梅膏,捻成丸藥如黃豆大即青梅丸。
治療:
?。?)用青梅膏涂患處,治皮膚表層血管瘤,雞眼,贅疣。
?。?)治療小兒突然發(fā)高燒(甚至抽搐),口鼻呼熱氣而大便秘結者。先用蓖麻油之類(lèi)通便,再用烏梅丸一至三粒開(kāi)水溶化,白糖水調服。若飯后吞服三丸,每日兩次,可預防腸道傳染病。若內服10克,一日三次,則治牛皮癬,婦女月經(jīng)過(guò)多,崩漏。
6、青梅煮酒:青梅30克,黃酒100毫升,同蒸20分鐘,每次溫服10-30毫升,可治食欲不振,蛔蟲(chóng)腹痛,慢性消化不良泄瀉等癥。
桑椹
性味:酸甘、微寒、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肺、肝、腎、大腸。
功效:止渴解毒,寧心利水,潤肺通便,滋肝腎,補血養顏。
主治:口渴煩熱,消渴,解酒毒,久咳,習慣性的便秘。
說(shuō)明:桑椹是桑樹(shù)之果實(shí),故又稱(chēng)桑果。干品入中藥,鮮者可作果品食用,有甜酸之味,能止渴生津,潤肺通便。
驗方參考:
1、白桑椹熬膏,每次兩匙,早晚開(kāi)水沖服,治久咳,亦治瘰疬。
2、鮮桑椹絞汁,每次15克。連服數日,治習慣性便秘。
3、桑椹15克,水煎常服,治失眠。
4、桑椹、五味子各10克,水煎服,止自汗、盜汗。
5、鮮桑椹50-100克,水煎服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痛,肢體麻痹,各種神經(jīng)痛,貧血,神經(jīng)衰弱等癥。
6、桑椹子50克,肉蓯蓉、黑芝麻各15克,炒枳殼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治腸燥便秘。
7、蜂蜜桑椹膏:鮮桑椹絞汁,小火煮至粘稠時(shí),加入蜂蜜適量攪勻,同熬至膏狀,冷卻裝瓶。每日早晚各服1-2湯匙,溫開(kāi)水送服,治青年白發(fā),血氣虛損,未老先衰等癥。
8、桑椹糯米酒:桑椹子5000克,絞汁,與糯米飯(糯米3000克煮成)拌勻,再下酒曲適量裝罐,外用棉花和稻草保溫,七天左右即可取酒服用。每次四湯匙,用開(kāi)水沖服。有補肝腎,明耳目,抗衰老作用。適用于肝腎不足之耳鳴耳聾視物昏花等衰老癥狀。
9、桑椹糖水:紫紅熟透的鮮桑椹60克,加水兩碗煎至一碗,用白砂糖或冰糖調味服用。有補肝益腎,養陰潤燥作用。適用于神經(jīng)衰弱失眠,習慣性便秘,老人腸燥便秘等癥。
山楂
性味:酸、冷、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脾、胃。
功效:健脾消積,活血散瘀,化痰行氣。
主治:飲食停滯,油肉食滯,胃脘脹痛,腹瀉腹痛,腸風(fēng)下血,小腸氣痛,月經(jīng)過(guò)期不通,月經(jīng)后期之瘀痛,惡露不盡。
禁忌:
1、脾胃虛弱者慎用。
2、服用滋補藥品期間忌食。
說(shuō)明:山楂系中藥之一種,以肉厚核小者質(zhì)佳,可制成山楂餅供小兒食用,有健脾消食之功。近年來(lái),各國對山楂的醫療作用研究甚多,認為山楂有降壓,降血脂,強心,抑菌等作用。國內外用山楂制成各種制劑,用于治療高血壓、老年性心臟衰弱、冠心病、高血脂癥,都獲得了明顯效果。
驗方參考:
1、山楂炒炭30克,水煎服,治食積腹脹,食肉停滯,小兒疳積,消化不良(小兒體質(zhì)瘦弱者慎用)。
2、山楂炒焦研細末,白糖水送服,每次10克,一日三次,治腹瀉。
3、山楂30克,紅白蔗糖各15克,水煎沖細茶5克飲服,治痢疾初起。
4、山楂曬干研末,艾葉煎湯送服,治腸風(fēng)下血。
5、鮮山楂十顆,打碎,加紅糖30克,水煎服;或制成糖漿,連服一個(gè)月,治高血壓。
6、用山楂、荷葉適量煎水代茶常飲,對治冠心病和高血壓癥效果很好。亦適用高血壓,肝火頭痛,暑熱口渴。
7、干山楂肉30克,微炒,水煎服,治產(chǎn)后血暈。
8、干山楂肉30克,水煎加紅糖30克服食,治月經(jīng)過(guò)期不通(經(jīng)閉);若用黃酒或童便沖服,治產(chǎn)后瘀血,留滯腹痛。
9、蜜餞山楂:山楂500克(去核),水煎至七成熟,加入蜂蜜250克,小火煎至熟透,冷卻后裝瓶備用。有開(kāi)胃,消食,止瀉痢,活血祛瘀作用。飯前食用可增進(jìn)食欲;飯后食用可治肉食不消;大量食用可治瀉痢,以及冠心病,心區不適等癥。
10、山楂酒:干山楂片適量,浸泡于60度白酒內,七天后酌量飲用,可治勞動(dòng)過(guò)度,身痛疲倦,婦女痛經(jīng)等癥。
11、菊楂決明飲:生山楂片、草決明各15克,菊花3克,用開(kāi)水沖泡半小時(shí)后飲用,每日數次,可治高血壓兼有冠心病患者。
12、山楂50克(洗凈切塊)備用,瘦豬肉1000克煮至六成熟撈出切塊,用生姜、花椒、蔥、料酒、豆油等調料與肉塊拌勻,腌一小時(shí)后投入油鍋,炸至微黃色撈起,生山楂炸后,倒入豬肉與山楂同炒,用麻油、味精、白糖調味食用。有滋陰潤燥,化食消積作用。適用于脾虛積滯,高血壓,高血脂等癥。
柿
性味:生柿甘澀、涼、無(wú)毒;干柿(柿餅)甘、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脾、肺、大腸。
功效:潤心肺,止咳化痰,清熱解渴,健脾澀腸。
主治:咽喉熱痛,咳嗽痰多,口干吐血,腸內宿血,腹瀉痢疾,酒毒。
禁忌:
1、體弱多病,產(chǎn)后病后和患外感風(fēng)寒等病和貧血患者不宜食用。
2、忌與蟹同食。
說(shuō)明:
1、柿子含有大量的柿膠酚、可溶性收斂劑、膠質(zhì)、果膠,未成熟的柿子尤甚,食用柿子后,上述成分與胃酸接觸,會(huì )凝結成不易溶解的粘稠狀物,再與未消化的植物纖維凝結或硬塊,即糞石,稱(chēng)為胃柿石癥,小的胃柿石可以隨糞便排泄,大的則可能成為疾患,出現胃脘痛、惡心、嘔吐等癥狀,有胃潰瘍的病人,還可能誘發(fā)胃出血或胃穿孔。此病癥一般在吃柿子后一小時(shí)左右出現,也有的過(guò)幾天后出現,空腹時(shí)胃中分泌胃酸濃度較高,此時(shí)食用柿子,很容易罹患胃柿石癥。因此,空腹時(shí)不宜食用柿子。
酸棗(四眼果)
性味:酸澀、涼、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肝、肺。
功效:清熱解毒,收斂,止血,止痛。
主治:燒傷燙傷,外傷出血,牛皮癬。
說(shuō)明:酸棗樹(shù)為高大喬木,分布在我國南方各省,其果實(shí)呈橢圓形,又稱(chēng)為鼻涕果,外形似橄欖而稍大,熟時(shí)皮呈黃色,味酸甜可食;果核仁堅硬而有小眼。
驗方參考:
1、酸棗樹(shù)皮(去外皮,取二層皮)煎濃汁涂患處,治燒燙傷,若曬干研粉外用,則治外傷出血。
2、酸棗樹(shù)皮煎濃汁涂敷患處,治牛皮癬。
3、酸棗根30克,水煎溫服,治胸痛,便血。
桃
性味:甘酸、微溫、微毒。
歸經(jīng):入腸、胃。
功效:解勞熱,益顏色,潤肺,益氣血,生津液。
說(shuō)明:桃以少食為佳,多食令人生熱,長(cháng)癰癤,胃脘膨脹;與冷水同食則容易引起腹痛泄瀉。桃未成熟的干果名碧桃干,有止虛汗,盜汗的功效;桃在樹(shù)上經(jīng)冬不落,叫癟桃干,又名桃梟、桃奴,有生津、止汗、養胃、除煩等功用;桃樹(shù)膠治結石、乳糜尿、糖尿病等;桃仁破血祛瘀,潤燥滑腸;桃花去痰,消積、利尿、下瀉;桃葉發(fā)汗與殺蟲(chóng)。
桃葉
1、鮮桃葉120克,煎水沖洗陰道,治外陰炎,陰道滴蟲(chóng)病。
2、鮮嫩桃葉,搗爛塞患處,治鼻癤。
3、鮮嫩桃葉,搗爛敷患處,治對口瘡(項部癰),腳癬,手癬,蜘蛛咬傷。
4、鮮嫩桃葉,搗爛敷患處,治燙火傷,有止痛消炎生肌作用,藥干后即換新藥,連續使用有效。
5、鮮嫩桃葉,石榴皮,共搗爛,調生桐油搽患處,治燙火傷。
桃樹(shù)皮
桃樹(shù)皮燒炭存性,研末,調茶油敷患處,治燙火傷。
桃樹(shù)根
桃樹(shù)根一把,水煎服,治胃痛腹痛。
桃仁
桃仁搗爛,用紗布包好,塞入陰道,每日換一次,連續數次,治陰癢(陰道滴蟲(chóng)?。?。
桃花
桃花十五朵,水煎服,一日三次,治多年痢疾。
西瓜
性味:甘淡、寒涼、無(wú)毒。
歸經(jīng):入心、肺、脾、腎。
功效:消煩止渴,解暑清熱,利水下氣,解酒毒。
主治:口瘡喉痹,口干煩燥,暑熱,血痢,小便不利,黃疸水腫,酒毒,中暑內熱。
禁忌:體虛寒,胃弱者慎食。
說(shuō)明:西瓜系清甜生津之品,有清涼解暑之功,故夏季暑熱時(shí)食之令人舒暢。然而,其性質(zhì)屬于寒涼,體虛胃寒、便溏、消化不良者不宜多食,否則引起腹瀉或腹痛。藥用價(jià)值西瓜皮勝于西瓜,有解暑清熱,止渴利尿作用。
驗方參考:
1、西瓜汁,或干西瓜皮30克,水煎服,治腎炎水腫。
2、西瓜皮、赤豆、茅根各30克,水煎服,治黃疸及腎炎水腫。
3、西瓜皮、冬瓜皮、黃瓜皮各30克,水煎服,治腹水。
4、西瓜皮60克,水煎服,治咽干喉疼。
5、西瓜藤30克,焙干研末,分三次用開(kāi)水沖服,治急、慢性鼻竇炎,鼻出血。
6、大蒜西瓜汁:西瓜一個(gè),挖一小洞,放入去皮大蒜頭60-100克,再將小洞蓋好,蒸熟取汁飲用。有利水,消腫,解毒作用??芍嗡[,急慢性腎炎,肝硬化腹水。
7、西瓜汁:西瓜(最好用白皮,白瓤、白子的三白西瓜)取瓤絞汁,隨量飲用??芍胃腥拘愿邿?,口渴,煩躁,神昏,尿少等癥。
8、西瓜番茄汁:西瓜、番茄各適量絞汁,隨量飲用,可治夏季感冒,發(fā)熱,口渴,煩躁,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以及小便赤熱等癥。
9、糖漬西瓜肉:西瓜去子切條,曝曬至半年,加白糖拌勻腌漬,再曝曬至干,加白糖少許即可食用。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作用??芍文砍?,口瘡,熱病消渴等癥。
10、西瓜速溶飲:西瓜絞汁熬成膏狀冷卻后,加入白糖拌勻,曬干壓碎,裝瓶備用,每次15克,用開(kāi)水沖服,每日三次??芍嗡[,小便不利,熱病,糖尿病,目赤腫痛等癥。
楊梅
性味:酸甘、溫、無(wú)毒。
歸經(jīng):止渴生津,健胃消食,除煩祛痰,止嘔噦,止泄瀉,滌腸胃,解酒。
主治:果實(shí)治心胃氣痛,痢疾,吐瀉;樹(shù)皮能止血治痢,外用治刀傷出血,跌打傷,筋骨痛。
說(shuō)明:楊梅多食令人發(fā)熱,長(cháng)瘡,生痰,傷筋,損齒。
驗方參考:
1、楊梅用陳酒浸(酒越陳越好),每日食一兩枚,一日兩次,治痢疾。
2、楊梅用高粱酒浸,每次食一兩枚,一日兩次,治腹瀉,痧氣腹痛。
楊梅樹(shù)皮
1、楊梅樹(shù)皮6克,水煎服,治腹瀉及牙床潰瘍。
2、楊梅樹(shù)皮研末,每次3克,開(kāi)水沖服,治急性胃腸炎;若每服10克,早晚各一次,用開(kāi)水或燒酒送服,治腰骨挫傷疼痛。
3、楊梅樹(shù)皮15克至30克,水煎服,治瘰疬。
楊桃(陽(yáng)桃)
性味:酸甘澀、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肝、脾。
功效:楊桃果止渴生津,下氣和中,開(kāi)胃消食,葉搗爛外敷有消腫止痛之效。
主治:咽痛口干,小便不利,痔瘡出血。
說(shuō)明:楊桃味酸甜,皮肉脆軟,表面色青和青黃,可生吃或作蜜餞食用,因果實(shí)呈五角形,故稱(chēng)五斂子、五棱子。
驗方參考:
1、楊桃生食,一日兩三次,每次一兩個(gè),治咽喉痛。
2、鮮楊桃,切碎搗爛,用涼開(kāi)水沖服,治小便熱澀,痔瘡出血。
3、楊桃5個(gè)(切碎),和適量蜂蜜煎湯服用,可治石淋,砂淋。
4、楊桃5個(gè),搗爛絞汁,用溫開(kāi)水沖服,治脾臟腫大。
5、楊桃速溶飲:楊桃1000克,搗爛絞汁,小火煎至膏狀,?;鹄鋮s后拌入白糖粉500克,裝瓶備用,每服10克,用開(kāi)水沖服,每日三次,可治瘧疾,脾臟腫大。
楊桃根
1、楊桃根加紅棗、豬瘦肉同煮食,治白帶。
2、楊桃根50克,豆腐120克,同燉服,每日一次,治慢性頭痛。
楊桃葉
鮮楊桃葉,搗爛敷患處,治跌打腫痛,癰疽腫毒,能止血止痛,卻熱拔毒。
椰子
性味:甘、溫、氣香、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肺。
功效:椰子果肉補虛強壯,果汁清暑解渴,消腫止血,并能驅蟲(chóng);椰子皮止鼻血。
主治:鼻出血,驅姜片蟲(chóng)、絳蟲(chóng)。
驗方參考:
1、每次取椰子半至一個(gè),先飲椰汁,后吃椰肉,每日早晨空腹一次食完,三小時(shí)方可進(jìn)食,驅姜片蟲(chóng)、絳蟲(chóng)的效果與檳榔相似,且無(wú)副作用。
2、鮮椰子汁適量飲服,治充血性心力衰竭,周?chē)[。
3、椰子粥:椰子肉(切碎)、糯米、雞肉各適量,同煮粥,用油鹽調味食用,適用于脾虛倦怠,食欲不振,手足無(wú)力,體弱頭昏等癥。
櫻桃
性味:酸甘、溫澀、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肝、胃、腎。
功效:止渴生津,調中益顏,養脾開(kāi)胃,止泄精、瀉痢。
說(shuō)明:櫻桃多食令人惡心嘔吐,發(fā)虛熱,托癰瘡,傷筋骨,敗血氣。
驗方參考:
1、櫻桃汁一杯,燉熱服,可透發(fā)麻疹,外搽可治燒傷,汗斑。
櫻桃核
1、櫻桃核,磨醋涂患處,治甲狀腺腫大。
2、櫻桃核60克,用陳醋炒干研末,每次15克,開(kāi)水送服,治疝氣疼痛。
3、櫻桃核10克,水煎,加少許糖服食,可透發(fā)麻疹。
柚
性味:酸甘、寒、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胃、肺。
功效:健胃消食,行氣解酒。
主治:飲食減少,胃腸氣脹,妊娠婦女口淡,酒毒。
驗方參考:
1、柚肉四瓣,北芪10克,煮豬肉,治肺燥咳嗽。
2、柚肉、白菜干、北芪、豬瘦肉適量,同煮湯服食,亦治肺燥咳嗽。秋冬兩季氣候干燥,常飲食之可潤肺止咳。
3、蜜餞柚肉,鮮柚肉500克,去核切塊,白酒適量,同放于瓷罐中密封浸泡一夜,倒入鋁鍋中煎至水干時(shí),加入蜂蜜250克,拌勻即可食用,每次3克,每日三次,有燥濕化痰作用。適用于痰濕咳嗽,食欲不振等癥。
4、柚肉常食之,對心血管及肥胖病患者有益;新鮮柚子果汁還有降血糖作用。
柚核
柚核二十多粒,加冰糖水煎服,一日三次,治久咳。
柚皮
味苦辛性溫。散寒理氣,消食寬中,燥濕化痰。適用于喉癢痰多,風(fēng)寒咳嗽,咯吐白痰,腸胃脹氣。
1、柚皮兩個(gè),煤炭研末,飯后用米湯服,每次10克,一日三次,治黃疸;小兒每服1克,治腹脹、消化不良及胃腸脹氣。
2、老柚皮10克,細茶葉6克,姜兩片,水煎服,治急性腸胃炎。
3、柚皮水煎服,每日三次,治妊娠惡阻及產(chǎn)后腹痛。
4、柚皮,水煎外洗,治凍瘡。
5、新鮮柚皮一個(gè),于炭火上烤至黃棕色,然后用清水浸泡一天,切片加水煮至將熟時(shí),加入小蔥兩棵(切碎),用油鹽調味食用。有舒肝解郁,下氣化痰作用。適用于因暴怒傷肝引起的肝氣郁結,胸悶,脅痛,氣脹,食欲不振等癥。
柚花
柚花煮豬肚:沙田柚花3-5克,豬肚200克,同煮湯,用食鹽調味食用。有健脾,行氣、暖胃作用。適用于虛寒性胃痛,口淡,多稀涎,脾虛食欲不振,瘦弱等癥。
柚葉
1、柚葉曬干或焙干,研細末,每服3至10克,一日三次,治腹瀉。
2、柚葉100克,白糖30克,水煎服,每日一次,治黃疸。
3、鮮柚葉,搗爛取汁,滴入耳內,治急、慢性中耳炎。
棗
性味:甘、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脾、胃。
功效:補脾益陰,調和營(yíng)衛,補血安中,潤肺止咳,固腸止瀉,和百藥、降血壓。
主治:過(guò)敏性紫癜,自汗,尿血,高血壓。
說(shuō)明:大棗被人們譽(yù)為“天然的維生素丸”或“活維生素丸”是一種滋補治病的良藥,中醫向來(lái)把它視為清潤補品,李時(shí)珍說(shuō)大棗是“脾之果”,故脾病患者最宜食之。棗既是美味食品,又是滋補佳品。棗有治病作用,亦有副作用,黑棗不宜空服食用,因黑棗含有大量果膠及鞣酸,易與胃酸凝結成粘稠的膠狀塊物,即糞石,而空腹時(shí)胃內酸度較高,容易出現糞石癥,發(fā)生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甚至出現持續性疼痛。另外,多食棗易損齒,亦易損脾助濕熱,能使人壅脾脹胃,故小兒尤不宜嚼食。更不宜空腹食用。入藥以干棗為宜。
驗方參考與藥膳:
1、成人每次食生棗十枚,一日三次,治過(guò)敏性紫癜。
2、每日煮大棗500克,分五次食完,治小兒過(guò)敏性紫癜。
3、紅棗60至120克,水煎代茶飲,治無(wú)痛尿血。
4、紅棗60克(去核),雞骨草四兩,水八碗煎至兩碗,溫服。治黃疸,肝炎,膽囊炎,膽結石等癥。
5、紅棗、烏梅各十個(gè),或加桑葉10克,浮小麥15克,水煎服,治自汗、盜汗。
6、黑棗500克,豬蹄一只,白糖250克,同煮爛分數日服完,治婦女經(jīng)期鼻衄(倒經(jīng))及鼻出血。
7、大棗粥:紅棗10-20枚,大米100克,同煮粥,用冰糖或白糖調味食用。有健脾胃,補氣血作用。適用于病后或年老體弱、體虛,胃弱食少,大便溏稀,營(yíng)養不良,氣血不足;體弱贏(yíng)瘦,慢性肝炎,貧血,血小板減少,過(guò)敏性紫癜等癥。
8、黨參紅棗茶:黨參20克,紅棗10-20枚,同煮茶飲用。有補脾和胃,益氣生津作用。適用于體虛,病后飲食減少,大便溏稀,體困神疲,心悸怔忡,婦女臟躁。
9、紅棗7-10枚,仙鶴草20-50克,水煎服。治盜汗。
10、旱蓮草紅棗湯:鮮旱蓮草50克(干品30克),紅棗10枚,水煎服。有滋陰補血補肝腎,止血作用。適用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失血性貧血等癥。
11、紅棗20枚,向日葵花托一個(gè),水煎服??芍胃哐獕?,頭痛。
12、花生衣紅棗汁:花生米100克溫水泡半小時(shí)取其紅衣與干紅棗50克同煎半小時(shí),加適量紅糖調味食用。一日內作三次分服。適用于產(chǎn)后、病后血虛,營(yíng)養性貧血,惡性貧血,血小板少性紫癜,癌癥經(jīng)放射治療、化療后血象異常等癥。
13、紅棗黑木耳湯:紅棗15枚,黑木耳15克(溫水泡發(fā)),冰糖和水適量,同蒸一小時(shí)后食用,每日兩次,可治貧血。
14、參棗米飯:黨參10-20克,大棗20枚,同水煎半小時(shí),去黨參渣。糯米250克蒸飯,紅棗鋪于飯上,棗參湯加白糖50克煎為濃汁淋在飯上即可食用。有補氣養胃作用。適用于體虛氣弱,乏力倦怠,心悸失眠,食欲不振,肢體浮腫,大便溏薄等癥。
枳椇(雞爪子、萬(wàn)字果)
性味:甘、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胃。
功效:止渴除煩,去膈上熱,辟酒,利小便,辟蟲(chóng)毒。
主治:口干煩渴,反胃嘔吐,酒毒,小腹拘急,小便不利。
說(shuō)明:枳椇是一種別具一格的果品,樹(shù)多枝而曲,其果實(shí)亦卷曲,形如珊瑚,又象雞爪,與金鉤又相仿,故又稱(chēng)為雞爪果、木珊瑚、金鉤梨、碧久子。果實(shí)甘甜如蜜,是糖尿病患者的有益果品。
驗方參考:
枳椇甘蔗心肺湯:枳椇子30克,甘蔗100克(切片),豬心150克,豬肺100克,同煮湯食用。有補中益氣,生津潤燥,補肺養血作用。適用于肺結核咳嗽,痰中帶血,小兒疳積黃瘦,秋冬肺燥咳嗽等癥。
油菜(蕓苔)
性味:辛、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肝、肺、脾。
功效:莖、葉:消腫解毒。種子:行滯活血。
主治:莖、葉:治痛腫丹毒,血痢,勞傷吐血。種子:治產(chǎn)后心、腹諸疾,惡露不下,蛔蟲(chóng)腸梗阻。
說(shuō)明:麻疹后及疥瘡、目疾患者不宜食。
驗方參考:
1、用油菜煮汁食,或搗爛絞汁溫服一小杯(約三十毫升),一日三次,療程三天;并用鮮油菜葉搗爛敷患處,一日更換三次,治癰疽,丹毒,乳癰,無(wú)名腫毒等癥。
2、生油菜子、炙甘草各15克,共搗為散,每次6克,用水一杯煎至五分,食前溫服,治大腸風(fēng)毒和下血不止。
3、油菜子研細末,調香油敷患處,或用油菜葉搗汁涂擦,治小兒丹毒。
4、油菜葉搓爛擦患處,治蕁麻疹、帶狀皰疹。
5、油菜子炒香,加肉桂各等分,共研細末,用醋煮面粉,糊為丸如龍眼核大,每次服一二丸,一日兩次,用溫黃酒送服,治產(chǎn)后惡露不下,血氣刺痛。
6、生油菜30克飲服,若加生香蔥同服更佳,治小兒蛔蟲(chóng)腸梗阻。
7、菜油外擦可治濕疹。
芋頭(毛芋)
性味:辛、平滑。生芋有小毒。
歸經(jīng):入脾、胃。
功效:解毒消腫,益脾胃,調中氣。
外用:消炎,消腫,止痛。
主治:瘰疬,淋巴結核。
外用:筋骨痛,跌打傷,扭傷,蛇蟲(chóng)傷,蜂螯。
禁忌:食滯胃痛和腸胃濕熱患者忌食。
說(shuō)明:芋頭性雖平和,但芋汁粘滯,若多食則容易引起腸胃積滯,甚至胃痛,故內服治病少,一般多作外用藥。若生芋頭外敷或搽擦引起皮膚炎癥反應者,即用生姜搗汁輕輕搽之可解;芋汁刺激皮膚而發(fā)癢者,可用熱水燙或用火烘熱即解。
驗方參考:
1、芋頭(去皮)、生姜等量,芋頭搗爛如泥,生姜搗爛絞汁,拌入芋頭中,再加適量面粉,攪如糊狀,根據患處大小攤于布上貼患處(冬天則要加溫后貼),一日更換一次(此藥必須當天配制)??芍涡啬ぱ?,腹膜炎,闌尾炎,腰痛,腰肌勞損,坐骨神經(jīng)痛,肢體節痛,肋間神經(jīng)痛,跌打傷,扭傷等癥。
2、生芋切片,摩擦患處,一日三次,每次擦十分鐘左右,治贅疣、雞眼。
3、生芋加食鹽少許,搗爛如泥敷患處,一日更換兩次,可治筋骨痛,無(wú)名腫毒,小兒頭上熱癤,指頭疔。
4、生芋梗擦傷處或搗爛貼敷,治蛇、蟲(chóng)咬傷及蜂螫傷。
5、芋莖梗葉,燒炭存性研末,用麻油調敷患處,治黃水瘡。
6、用生芋頭3公斤,曬干研末,另用陳海蜇300克(洗去鹽)及馬蹄300克,兩味加水煮爛去渣,配入芋頭粉制成丸如綠豆大,用溫開(kāi)水送服,每次6克,一日三次;或用鮮芋頭洗凈放鍋內蒸熟剝去皮,醬油調味,每日當菜吃。治瘰疬,頸淋巴結核等癥。
7、芋頭粥:芋頭250克左右,去皮切片洗凈與粳米100克同煮粥,煮熟后油鹽調味食用。有散結,寬腸,下氣作用。適用于大便干燥便結,婦女產(chǎn)后惡露排出不暢等癥。
竹筍
性味:甘、微寒、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胃、大腸。
功效:利膈下氣,健胃消食,化熱,消熱痰,爽胃,利水解酒,消解油膩。
主治:消渴,小便不暢,胃腸脹滿(mǎn),腹脹及吃油膩過(guò)多引起之飽脹,酒毒。
禁忌:竹筍會(huì )發(fā)痼疾,諸病后及產(chǎn)后均忌食。
驗方參考:
1、鮮竹筍同鯽魚(yú)煮湯食,治小兒麻疹、風(fēng)疹或水痘初起,有速透早愈之功。
2、鮮竹筍煮粥食,治久瀉、久痢、脫肛。
3、竹筍、陳蒲瓜各60克,或加冬瓜皮30克,水煎服,治腎炎、心臟病、肝臟病的浮腫腹水。
4、清炒竹筍:鮮竹筍切成薄片,放入開(kāi)水中略煮片刻,撈起放入清水,浸泡。再用植物油爆炒,加適量食鹽調味食用。有清熱,消痰,鎮靜的作用。適用于小兒痰熱驚癇,發(fā)熱頭痛,痰多脘悶,腹脘脹氣,妊娠眩暈等癥。
安石榴(石榴)
性味:酸者酸澀、溫平、無(wú)毒;甜者甘酸澀、溫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脾、腎、大腸。
功效:氣虛不攝,收澀固腸,止瀉治滯,潤肺止咳。
主治:大便滑瀉,小便不禁,腸滑久痢,赤白痢疾,腹痛,肺勞喘嗽之失眠,婦女崩漏帶下,脫肛,蟲(chóng)積。
禁忌:實(shí)熱積滯者忌用。
說(shuō)明:石榴分甜、酸兩種。甜者僅治咽痛煩渴。入藥治病多用酸石榴,連皮搗爛煮湯飲。石榴皮、花、根入藥。若殺蟲(chóng)多用根或果皮;收澀固脫則多用酸石榴皮。石榴多食令人傷肺損齒。
驗方參考:
1、酸石榴一個(gè),煅炭存性研末,一日服完,治腸滑久??;若加紅糖開(kāi)水送服,治腸風(fēng)下血。
2、酸石榴皮,煅炭存性研末,每次服6克,治久瀉不止;若外搽口內,則治口瘡及口內諸瘡出血。
3、酸石榴皮,水煎或加紅糖服,治赤痢、尿血、鼻出血。
4、酸石榴皮,水煎沖蜜糖服,治血崩。
5、酸石榴皮15至30克,加紅糖適量水煎服,治脾虛腹瀉。
6、酸石榴皮5克,生山楂10克,共研細末,分兩次,用紅糖沖開(kāi)水送服,治水瀉。
7、酸石榴皮研末,每日早晨服6克,開(kāi)水送下,治久瀉或大便下血。
8、酸石榴皮15克,小茴香10克,水煎服,治久痢。
9、酸石榴皮30克,水煎汁,沖玄明粉6克,空腹服下,驅蛔蟲(chóng)。
10、石榴樹(shù)根去表皮,取二層皮15克(小兒減半),水煎調紅糖服,亦驅蛔蟲(chóng)。
11、石榴皮30克,檳榔120克,水煎,早晨空腹一次服完,一小時(shí)后再服芒硝15克或大黃6克,驅絳蟲(chóng)。
12、石榴皮煎湯,冷洗,治黃水瘡。
13、鮮石榴皮蘸明礬末,擦患處,一日三次,治牛皮癬。
14、白石榴花七朵,夏枯草10克,水煎服,治肺癰。
15、白石榴花、夏枯草各30克,水煎或加少量黃酒服,或研末,每次服6克,一日三次,開(kāi)水送服,治肺結核。
16、白石榴花20克,水煎,分三次飯前服,治痢疾、脫肛。
17、白石榴皮一個(gè),白蓮蓬一個(gè),水煎服,治月經(jīng)過(guò)多。
18、石榴花,水煎服,治吐血、咳血或久瀉不止;若用冰糖10克,空腹送服,則治腸熱下血。
19、紅石榴花研細末,調香油搽患處,治燒燙傷;若用干粉末撒于傷口,則可止血。
20、石榴花曬干研末,吹鼻孔,一日數次,治鼻出血,若加冰片少許吹耳內,則治中耳炎
香花菜(留蘭香)
性味:辛、甘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肝、脾、胃。
功效:疏風(fēng)、理氣、止痛。
主治:傷風(fēng),頭痛,胃脘脹痛。
驗方參考:
1、香花菜水煎服,治胃寒痛。
2、香花菜搗爛,煎雞蛋食之,治神經(jīng)性頭痛。
薤頭(薤白、野蒜)
性味:苦辛、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肺、大腸。
功效:溫中散結,祛濕止痢。
主治:胸痹心痛,赤白痢疾。
說(shuō)明:薤氣味相似大蒜,故名野蒜;根色白,又名薤白,入中藥用。民間多用作酸菜食用。
驗方參考:
1、薤頭60克,糯米60克,煮稀飯食,治赤白痢疾。
2、鮮薤頭洗凈,搗爛如泥,用米粉和蜜糖適量拌和做餅,烤熟食之,治小兒疳?。ò阅c炎)。
3、薤白10克,瓜蔞仁10克,半夏5克,水煎去渣,黃酒沖服,一日兩次,治胸痹心痛。
4、薤白粥,薤白10-15克(鮮者30-45克),與粳米100克共煮粥。煮熟后油鹽調味食用。有寬胸行氣止痛作用,適用于冠心病之胸悶不舒或心絞痛,老年人慢性腸炎、菌痢。
洋蔥
性味:辛、溫。
歸經(jīng):入心、脾。
功效:殺蟲(chóng)除濕,溫中消食,化肉消谷,提神健體,降血壓,消血脂。
主治:腹中冷痛,宿食不消,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
說(shuō)明:洋蔥,又名蔥頭,與大蒜有密切關(guān)系,有相近的辛辣味,化學(xué)結構也相似。洋蔥幾乎不含脂肪,而在其精油中含有可以降低膽固醇的含硫化物的混合物。據報道,洋蔥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含前列腺素的植物,還含有能激活血溶纖維蛋白活性的成分。這些物質(zhì)均為較強的血管舒張劑,能減少外周血管和心臟冠狀動(dòng)脈的阻力,對抗人體內兒茶酚胺等升壓物質(zhì)的作用,又能促進(jìn)鈉鹽的排泄,從而使血壓下降??梢哉f(shuō),洋蔥是高血脂、高血壓等心血管病人的佳蔬良藥。所以洋蔥自古倍受重視。
小茴香
性味:辛、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心、脾、膀胱。
功效:調中下氣,行氣止痛。
主治:小腸疝痛,腹脹氣脹,膀胱冷痛。
禁忌:陰虛內熱者忌用。
說(shuō)明:小茴香、花椒各30克,大茴香、砂姜各50克,桂皮10克,共研細末,即為“五香粉”,是肉類(lèi)或蔬菜之調味佳品,其性質(zhì)溫熱,有健胃行氣作用。
芫荽(香菜)
性味:辛、微溫、有小毒。
歸經(jīng):入心、脾、胃。
功效:消食通氣,透發(fā)麻疹。
主治:宿食不化,麻疹初起、疹點(diǎn)未透,發(fā)熱無(wú)汗,辟魚(yú)肉毒。
說(shuō)明:芫荽是一種香菜,可放魚(yú)或肉中調味去毒,亦可加入醋、辣椒、鹽作涼拌菜食用,其味芳香,有健胃消食作用。本品傷神損眼,不宜多食。
驗方參考:
1、芫荽250克,搗汁,分三次沖酒溫服,治乳癰初起。
2、芫荽或芫荽子10克,水煎服,可透發(fā)麻疹;或用芫荽500克,水煮沸片刻,加酒少許,熏洗軀干手足(勿熏疹面),亦可透發(fā)麻疹。
3、芫荽子,水煎服,治蕈類(lèi)中毒,毒重多服,毒輕少服。
紫蘇
性味:甘辛、微溫、有小毒。
歸經(jīng):入肺、脾。
功效:發(fā)汗散寒,溫胃和中,止痛下氣。
主治:風(fēng)寒頭痛,肢節疼痛,寒瀉。
禁忌:氣虛或汗多者少用之。
說(shuō)明:紫蘇有兩種,其中一種葉背紫色,有芳香清甘之味,常用此種鮮紫蘇葉和嫩姜搗爛加鹽拌白切豬肉,白切鴨肉食用;或用鮮紫蘇葉加大蒜頭,食鹽搗爛為涼拌菜食用。有行氣健胃,幫助消化,發(fā)汗祛寒之作用。
驗方參考:
1、紫蘇葉15克,水煎加紅糖6克沖服,治寒瀉。
2、紫蘇葉60克,煎濃汁當茶飲,或加姜汁十滴調服,可解食魚(yú)、鱉中毒。
3、紫蘇葉60克,煎湯熏洗,對子宮下垂有療效。
生姜
性味:辛、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肺、脾、胃。
功效:發(fā)表散寒,去濕去水,止嘔祛痰,健胃進(jìn)食。
主治:中寒嘔吐,咳逆痰飲,腹中冷氣,胃納不佳;能解南星、半夏毒及殺魚(yú)腥肉類(lèi)毒。姜皮主治浮腫脹滿(mǎn)。
禁忌:陰虛火盛、汗癥、血癥、心氣耗散及火熱腹痛忌食。
說(shuō)明:姜是日常食用的一種調味品,又可入藥用。嫩姜用作日常調料和做醬菜,入藥治病則多用老姜。
驗方參考與藥膳:
1、姜搗汁,加少量開(kāi)水飲服,治胃寒嘔吐。
2、姜水煎冷服,解半夏中毒。
3、姜搗汁去渣,加蜂蜜30克調勻服下,治呃逆。
4、姜、陳細茶各10克,水煎服,連續數次,治淋雨濕衣感冒,腹瀉。
5、姜十片,蔥白七根,共搗爛,熱酒沖服,或敷臍部,治寒癥腹疼。
6、姜15克,紅糖30克,水煎服,治血虛痛經(jīng),風(fēng)寒感冒初起,發(fā)熱惡寒、頭痛身痛,口不渴,無(wú)汗。
7、姜一大塊,連皮包上黃泥,放火中煨,有香氣時(shí)取出,去泥切片,開(kāi)水沖泡當茶飲,治噯氣。
8、姜放熱灰中煨熱,切開(kāi)搽患處,冶凍瘡。
9、姜搗爛涂患處,治腳膝腫痛,蜈蚣咬傷,蜂蝎螫傷,水火燙傷。
10、姜15克,陳皮10克,水煎服,治惡心嘔吐和妊娠惡阻。
11、姜擦患處,每日兩次,反復應用,治斑禿。
12、五神湯:荊芥、蘇葉、生姜各10克,茶葉6克,水煎五分鐘后加入紅糖30克,隨量服用。有發(fā)汗解表作用,可治畏寒,身痛、無(wú)汗諸證的風(fēng)寒感冒。
13、姜糖蘇葉飲:生姜5克(切絲),蘇葉3克裝入茶杯內,開(kāi)水沖泡,浸泡5-10分鐘后,加入紅糖攪勻趁熱服用。有發(fā)汗解表、祛寒健胃作用,可治風(fēng)寒感冒、惡心嘔吐、胃痛、腹脹等癥。
14、姜蜜膏:生姜汁200克,蜂蜜200克,水煎至稠粘如膏時(shí)?;?,冷卻后裝瓶備用。每次服30毫升,以熱開(kāi)水沖服,每日2次??芍畏魏?、肺燥型久咳不愈。
15、姜汁糖:白糖250克,水少許煎熬至較濃時(shí),加入生姜汁一湯匙調勻,再繼續煎至用鏟挑起即成絲狀而不粘手時(shí),將糖倒在大盆中(盆中四周及底部涂抹食用油),待稍冷時(shí),用刀分切成50塊左右,每日空腹時(shí)食用數塊。有健脾、和胃、溫化寒痰、止嗽作用。適用于胃寒型老年慢性氣管炎咳嗽,多白痰,食欲不振,以及嘔惡等癥。
16、砂仁5克,生姜汁一湯匙,清水半碗,蒸半小時(shí),去渣飲汁。有溫胃散寒,調中止嘔功效,適用于胃寒嘔吐,妊娠嘔吐等癥。
17、姜醋:生姜100克切成細絲,浸泡在250毫升米醋中,密閉貯備存用。每日空腹服用10毫升,有溫脾胃、散寒、斂氣止痛功效,可治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痛、感寒性腹痛、蛔蟲(chóng)癥腹痛,以及過(guò)量食用水果引起的腹痛等癥。
18、生姜粥:鮮生姜5-10克切片,大棗2-5枚,粳米100-150克,同煮粥,用適量油鹽調味食用。有暖脾養胃,祛風(fēng)散寒功效,適用于病后或老年人脾胃虛寒,反胃食少,嘔吐清水,腹痛泄瀉,頭痛鼻塞,以及慢性支氣管炎肺寒喘咳。若用于風(fēng)寒感冒則去大棗,加入蔥白3根。
砂姜(三柰)
性味:辛、溫燥、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脾、胃。
功效:溫中散熱,化濕止痛,芳香辟惡。
主治:心腹冷痛,寒濕霍亂,氣滯胃痛,風(fēng)蟲(chóng)牙痛。
禁忌:陰虛內熱、胃熱口渴、口氣臭者忌食。
驗方參考:
1、砂姜粉,每次3克,用開(kāi)水沖服,治腹痛。
2、砂姜粉放于普遍膏藥上,在瘧疾發(fā)作前二小時(shí)貼于任何一手的橈動(dòng)脈處,每日換一次,連用五至七次,治瘧疾。
辣椒
性味:苦辛、大熱、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脾、胃、肝、火腸。
功效:祛寒健胃,消食化滯。
主治:胃納欠佳,胃寒飽脹,消化不良。
禁忌:患有目疾、肝炎、腎炎、胃熱、痔瘡、鼻衄、咳血、咽痛等熱性病者忌食。
說(shuō)明:辣椒和制品(辣椒粉、辣椒醬、辣椒油、辣椒干)是日常生活中的調味之品,有強烈的辛辣味和刺激性。辣椒品種較多,越小者其味愈辣,可食用亦可入藥;大者不椒,可作蔬菜食用。辣椒易傷眼、刺激肝臟。 驗方參考: 1、辣椒粉30克,加水250克煮沸,外搽患處,治凍瘡。 2、用辣椒酒(尖頭小辣椒6克,切細,用燒酒30克浸泡十天,過(guò)濾去渣即成)可防治凍瘡,凍瘡初期局部紅腫發(fā)癢時(shí)頻搽患處;可治禿發(fā),一日搽數次,有促進(jìn)毛發(fā)再生之功。 3、紅辣椒十個(gè),蘿卜一個(gè),共搗爛,敷于患處,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炎,敷后暫有疼痛感。 4、辣椒葉適量,或用根10克,加鹽少許搗爛,在瘧疾發(fā)作前兩小時(shí)敷于任何一手腕橈動(dòng)脈處,治瘧疾。
花椒(川椒)
性味:辛、溫、有毒。
歸經(jīng):入脾、胃、肺。
功效:溫中祛寒,祛濕殺蟲(chóng),健胃止瀉。
主治:風(fēng)寒濕痹,腹內冷痛,嘔逆反胃,腹脹腸鳴,肺寒咳嗽,殺蚘蟲(chóng);外洗治腳氣,濕瘡。
禁忌:肺、胃、大腸積熱者忌食。
主治:花椒與胡椒均是調味之品,又是辛熱之物,都具有祛寒健胃之作用,有熱性病患者不宜多食,若多食則易損肺,甚則令人咯血。
驗方參考:
1、花椒(去椒目)10克,研細末,在鍋內放入少許花生油(或香油、豬油),待油熟后放入花椒粉,略炒片刻,打入一兩個(gè)雞蛋炒熟,一次食完,每日食三四次,能止虛寒腹疼。
2、花椒一撮,水煎服,治白痢。
3、花椒葉曬干研末,調濃茶敷患處,治乳癰初起,禿瘡。
4、花椒一粒,放齲齒上,用力咬住,或用花椒末塞入齲洞,治蟲(chóng)牙疼。
胡椒
性味:辛、大熱、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肺、胃、大腸。
功效:助火,散寒、健胃、溫中。
主治:心腹冷痛,宿食不消,胃寒疼痛,寒濕反胃,大腸寒滑,冷痢,虛脹冷積,肺寒咳嗽痰多。
禁忌:胃熱火重呼氣臭者,以及患有肝膽疾病者宜戒之。
說(shuō)明:胡椒分黑、白兩種。黑胡椒是未成熟的、受傷、風(fēng)吹或自落的果實(shí),未經(jīng)加工,干燥后外皮皺縮變成黑色;白胡椒是由種仁飽滿(mǎn)、成熟的果實(shí)經(jīng)去皮加工而成,所以呈白色。氣味和藥用,黑胡椒不及白胡椒。因胡椒辛熱,最易刺激肝膽,肝炎或膽囊炎患者食用胡椒容易刺激肝膽,加重病情。
驗方參考:
1、白胡椒10克,放入洗凈的豬肚內,用線(xiàn)將豬肚兩頭扎緊,加水煮熟后,胡椒取出曬干研末另服,趁溫吃肉喝湯,治胃寒痛。
2、胡椒十粒,綠豆八十粒,共研細末,開(kāi)水泡服,治赤白痢疾。
3、胡椒,按年齡每歲用一粒,研成細末,放于臍部,用膠布固定,治小兒痢疾。
4、胡椒粉1克,敷臍部,用膠布固定,隔日換一次,治小兒或成人消化不良。
5、胡椒粉2克和飯團或大蒜,打成餅,或將胡椒粉放膏藥上,貼于臍部,治寒瀉。
6、胡椒粉1克,放于膏藥上,在瘧疾發(fā)作前二小時(shí)貼于第三脊椎或大椎穴上(最好在穴位上先用針淺刺幾下),治瘧疾。
紅曲
性味:甘、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脾、胃。
功效:健脾消食,活血化瘀。
主治:赤白痢疾,胃有積滯,胃寒飽脹,婦女血氣痛,產(chǎn)后惡露不絕。
說(shuō)明:紅曲為絕美的天然食品染料和有益無(wú)害的防腐劑,是以熟米飯為曲菌生長(cháng)繁殖的糖源,在嚴格的衛生條件下,接入絕佳的紅酒糟以為菌種,然后給以適當的溫度、濕度和酸度分解糖化而成。我國許多名酒皆以紅曲為酒曲,也是制作紅色腐乳的重要成份。此外,它還被用于制作香腸、食物烹調和菜湯、肉湯的紅色著(zhù)色劑。還可當作藥物用于治病。
驗方參考:
1、紅曲15克,水煎服,治食魚(yú)肉積滯。
2、紅曲、香附、乳香各10克,研細末,每次服10克,黃酒送服,治心腹作痛。
3、陳紅曲10克,炒白術(shù)5克,炙甘草3克,共研細末,每次服2克,米湯送服,治小兒吐逆。
4、紅曲研細末,外敷患處,治小兒頭瘡。
桂皮
性味:辛、熱、有小毒。
歸經(jīng):入脾、肺。
功效:除冷、健胃。
主治:中焦有寒,小腹冷痛,胃寒納少。
禁忌:體內有熱及胃火重者忌食。
說(shuō)明:肉桂品種較多,質(zhì)量好的企邊桂,皮厚味甘香微辣,是一種貴重中藥,質(zhì)量差的皮薄,價(jià)格便宜的叫桂皮,一般只供祛寒健胃并作肉類(lèi)食品調味用。
驗方參考:
1、桂皮5克,紅糖12克,水煎溫服,治婦女產(chǎn)后腹痛。
2、桂皮6克,山楂肉10克,紅糖30克,于月經(jīng)來(lái)潮前水煎溫服,治月經(jīng)前小腹脹痛。
3、桂皮3克,研細末一日兩次分服,用溫開(kāi)水送下,治胃氣寒痛。
柑桔皮
性味:辛、微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肺、脾。
功效:理氣調中,燥濕消痰,行氣導滯。
主治:嘔吐、惡心、腹瀉,胃中有痰,傷風(fēng)咳嗽,心腹氣痛,食滯吐瀉。
說(shuō)明:柑桔皮為調味之品,有和胃行氣之功。柑皮入藥以陳舊者為佳,稱(chēng)為陳皮;鮮皮性燥烈不入藥;桔皮入藥稱(chēng)為桔紅。
禁忌:燥熱實(shí)邪者勿食。
驗方參考:
1、柑皮烤焦研細末,用凡士林調搽患處,治凍瘡。
2、桔皮燒炭研末,用香油調搽患處,治天皰瘡。
豆豉
性味:苦、寒、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肺、胃。
功效:解表清熱,透疹解毒。
主治:風(fēng)熱頭痛,胸悶煩嘔,痰多虛煩。
說(shuō)明:豆豉有淡豆鼓、炒香鼓、清豆鼓等,因炮制不同,性質(zhì)也不同。用青蒿、桑葉同制的則藥性偏寒;用藿香、佩蘭、蘇葉、麻黃同制的則藥性偏溫;未用其他藥物同制者,其透發(fā)力很弱,若要發(fā)表作用還須依靠麻黃、蘇葉。入藥治病用淡豆豉。
驗方參考:
1、豆豉10克,蔥白三根,生姜三片,蘇葉6克,治傷風(fēng)、感冒、頭痛,水煎乘熱服下,即臥床蓋被,出汗即愈。
2、淡豆豉、大蒜各等分,搗爛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三十丸,開(kāi)水送服,治血痢不止。
大茴香(八角)
性味:辛甘、溫、無(wú)毒。
歸經(jīng):入心、脾、膀胱、腎。
功效:破氣健胃,調中止嘔,下氣寬中。
主治:膀胱、胃間冷氣,疝氣,腳氣,腹脹噯氣,腰脊冷痛。
說(shuō)明:大茴香為調味之品,有行氣暖胃作用。
禁忌:陰虛內熱者忌用。
驗方參考:
1、大茴香10克,加酒煎服,或研末調白糖食,治胃氣痛。
2、大茴香15克,炒焦研末,調紅糖,用黃酒沖服,治疝氣疼痛。
蜂乳(蜂王漿)
性味:甘酸澀、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肝、脾。
功效:滋補強壯,補益氣血,健脾益胃,有保肝、治癌作用。
主治:脾胃虛弱,食欲不振,頭暈眼花,這早衰老,營(yíng)養失調,支氣管哮喘,慢性胃病,糖尿病,貧血,冠心病,高血壓。
說(shuō)明:蜂乳,又名蜂王漿,成藥名稱(chēng)為蜂乳精,蜂王漿針劑、蜂皇精片、王漿蜜等。蜂乳是蜜蜂口咽腺分泌的乳白色或淡黃色半透明的白色膠液,味酸、辣、澀略帶甜味,是一種具有特殊營(yíng)養價(jià)值的補益強壯之品,延年益壽的珍品。蜂乳中含有七十多種物質(zhì),其中含有促進(jìn)發(fā)育的有效成分,有刺激生殖能力,增強肌體抵抗能力,促進(jìn)新陳代謝,提高造血機能,修復組織、增殖細胞和調節神經(jīng)、血壓、血糖及防止衰老、延長(cháng)壽命等作用。它對白血球減少癥、動(dòng)脈粥樣硬化、營(yíng)養失調、貧血、肌肉萎縮、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肝硬化、肝炎、腎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炎、結腸炎、支氣管哮喘、四肢血液循環(huán)障礙、性機能衰退、不孕癥、腸胃疾患等癥有很高的療效。近年來(lái)還發(fā)現蜂王漿對癌有局部的抑制或殺傷作用。蜂乳還可用于治療皮炎、脫發(fā)和扁平疣等皮膚病。
驗方參考:
1、王漿與蜂蜜按1:100的比例配成王漿蜂蜜作口服用。四歲以下小兒服5克,五至十歲服10克,十歲以上至成年人服20克,每日作兩次分服,連服兩個(gè)月。治療傳染性肝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炎,消化不良,神經(jīng)衰弱,身體虛弱,未老先衰等癥,并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2、蜂王漿,每日服300-600毫克,連服1-3個(gè)月,對營(yíng)養不良有良效。
蜂蜜
性味:甘、平、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肺、脾、大腸、心、胃。
功效:養陰潤燥,潤肺補虛,和百藥,解藥毒,養脾氣,悅顏色,調和腸胃。
主治:脾胃虛弱,津枯便秘,胃腸潰瘍,虛勞干咳,咽干聲啞,心腹痙痛,善解烏頭、附子之毒;外用治口瘡,燙火傷。
禁忌: 1、便溏者勿食。 2、忌與生蔥同食。
說(shuō)明:蜂蜜又稱(chēng)蜜糖、白蜜、石飴、白沙蜜。根據其采集季節不同有冬蜜、夏蜜、春蜜之分,以冬蜜最好。若根據其采花不同,又可分為棗花蜜、荊條花蜜、槐花蜜、梨花蜜、葵花蜜、蕎麥花蜜、紫云英花蜜、荔枝花蜜等等,其中以棗花蜜、紫云英花蜜、荔枝花蜜質(zhì)量較好,為上等蜜。蜂蜜是一種營(yíng)養豐富的副食品,具有“百花之精”的美名,一直被看作是“大自然贈與人類(lèi)的貴重禮物”、“心臟病的良友”、“使人愉快和保持青春的藥物”。民間很早就廣泛用蜂蜜來(lái)治療許多疾病,并認為它是延年益壽的珍品。近幾年來(lái),我國醫藥衛生工作者經(jīng)過(guò)反復的臨床實(shí)驗證明,蜂蜜對心臟病、肝臟病、高血壓、肺病、眼病、糖尿病、痢疾、便秘、貧血、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關(guān)節炎、神經(jīng)系統疾病、皮膚病、燙傷、凍傷等癥都有不同程度的療效。
驗方參考與藥膳: 1、白蜂蜜、威靈仙各50克,每日一劑分早晚服,連服一周,對食道癌有一定療效。 2、蜂蜜100克,開(kāi)水沖服,治誤吞水蛭(螞蝗)。 3、蜂蜜50克,開(kāi)水沖服,早晚各一次,治干咳,痢疾,習慣性便秘和老年便秘;若加冰片粉末0.3克同飲,可治聲音嘶啞。 4、蜂蜜500-1000克,頓服,治腸套迭。 5、蜂蜜與冬瓜汁各一杯,共調服,治妊娠小便不通。 6、蜂蜜搽患處,或加生蔥白共搗爛外敷患處,治一切水火燙傷和瘡瘍。 7、每日早晚服蜂蜜兩三次,每次三湯匙??芍胃哐獕?,冠心病。 8、藕粉30克,用滾開(kāi)水沖攪成糊狀,加入蜂蜜30克溫服,有清除虛熱、潤肺止咳作用。 9、鮮藕汁100毫升,蜂蜜30克,拌勻服用,每日一次,連服數天??芍畏螣峥人?,咽干喉痛,血熱鼻衄等熱性病。 10、川貝末5克,蜂蜜30克,蒸半小時(shí)服用。治經(jīng)久不愈的肺燥咳嗽,干咳無(wú)痰,或痰中帶血。 11、金銀花30克,用水兩碗煎成一碗,去渣取汁,沖入蜂蜜20克,分早晚兩次服??芍瘟鞲?,咽炎,老年人便秘。 12、黑芝麻15克(搗爛),沖入蜂蜜、牛奶各30克,早晨空腹時(shí)服用??芍卫夏耆嘶驄D女產(chǎn)后便秘,亦有美容黑發(fā)作用。 13、白芨、百部各12克,瓜蔞仁15克(搗碎),水煎去渣取汁,沖入適量蜂蜜,分作兩次服,可治肺結核。 14、鮮桑椹子不限量,搗爛后用紗布包好取汁,加熱濃縮后加入適量蜂蜜,煮成膏狀,冷卻后裝瓶。每天早晚各服兩湯匙,開(kāi)水沖服??芍吻嗄臧装l(fā),病后氣血兩虛,神經(jīng)衰弱等癥。 15、牛奶250克,煮開(kāi)后加入蜂蜜30克,空腹溫服。有滋補健身、美容健膚作用。
發(fā)菜(龍須菜)
性味:甘、寒、無(wú)毒。
歸經(jīng):入肝、腎、膀胱。
功效:利小便,清熱,軟堅化痰,理腸除垢,消滯降壓。
主治:內熱痰結,癭瘤結氣(甲狀腺腫大)貧血,高血壓。
驗方參考:
1、發(fā)菜、鹿角菜、夏枯草各10克,牡蠣20克,水煎服,治癭瘤結氣。
2、發(fā)菜、車(chē)前草各10克,水煎服,治小便不利,浮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