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上有多個(gè)名為“蒙古”的國家,為了區分,可把成吉思汗家族建立并統治的、以大汗為君主的稱(chēng)為“蒙古汗國”。蒙古汗國包括大蒙古國、1271年以前的中央汗國(即蒙古汗國本土)、占據歐洲東部的欽察汗國、占據西亞的伊利汗國、占據中亞的窩闊臺汗國和察合臺汗國(四大汗國),不包括元朝和蒙古人在亞洲中西部建立的帖木兒帝國。四大汗國都以蒙古大汗為最高元首,是大蒙古國的屬?lài)?,但是日常事?wù)由本國的汗王處理。例如欽察汗國的第一位汗王是兀魯失亦都汗術(shù)赤,而大汗是他父親成吉思汗鐵木真。 ___ 蒙古汗國在忽必烈以前沒(méi)有使用古代中國的紀年方法,沒(méi)有年號。多數資料上對蒙古大汗的紀年使用的是元朝政府為蒙古大汗追封的帝號。我這里用的是諸位大汗的蒙古尊號,而把追封的帝號標在后面。成吉思汗出自蒙古孛兒只斤部落,很多資料以孛兒只斤作為他們的姓氏。我這里按照當時(shí)的稱(chēng)謂直接列名字。 ___元朝建立時(shí),蒙古四大汗國均不承認忽必烈為自己的君主,也不接受忽必烈的冊封,蒙古汗國正式分裂。窩闊臺汗國、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組成聯(lián)盟,發(fā)動(dòng)恢復蒙古汗國的反元戰爭。戰爭以1305年窩闊臺汗國被元朝滅亡結束。
___ 元朝只是蒙古汗國分裂后的一部分。鼎盛時(shí)期的蒙古汗國西北至多瑙河,西南至地中?!ㄋ篂?,囊括了西伯利亞、中國大部、中亞、中東北部、東歐。蒙古汗國是人類(lèi)歷史上疆域第二大的大國,比前蘇聯(lián)更大,僅小于大英帝國(英聯(lián)邦前身)。我個(gè)人認為,蒙古汗國代表古代蒙古,不代表古代中國。由于官方常常把蒙古汗國和元朝混為一談,我這里把它們的區別列出來(lái): 1、蒙古汗國是典型的奴隸制國家,元朝是保留了奴隸制殘余的封建王朝。蒙古汗國的政治理念和管理模式是與古代中國格格不入的。 2、蒙古汗國首都為蒙古高原的和林(現代蒙古國境內),元朝的首都為大都(今北京)。 3、蒙古汗國的君主是大汗,元朝的君主是皇帝?!对贰分邪逊至押蟮拿晒潘拇蠛箛木鞣Q(chēng)為“西北諸王”以顯示元朝皇帝的天子地位,實(shí)際上“西北諸王”按傳統自稱(chēng)大汗,不承認元朝皇帝賜予的封號。忽必烈把蒙古汗國的歷代大汗追封為皇帝,但在當時(shí)大汗與皇帝的區別是很大的,人們仍把成吉思汗、窩闊臺等人稱(chēng)為大汗。 4、蒙古汗國以蒙古語(yǔ)為國語(yǔ),排斥漢語(yǔ)等其他民族語(yǔ)言;元朝以蒙古語(yǔ)為官方語(yǔ)言,在一般社會(huì )場(chǎng)合通用漢語(yǔ)?!对?#183;志第五十·刑法一》中寫(xiě)道:“諸內外百司五品以上進(jìn)上表章,并以蒙古字書(shū),毋敢不敬,仍以漢字書(shū)其副。”“諸內外百司應出給付,有額設譯史者,并以蒙古字書(shū)寫(xiě)。諸內外百司有兼設蒙古、回回譯史者,每遇行移及勘合文字,標譯關(guān)防,仍兼用之。”可以看到,元朝的官方語(yǔ)言是蒙古語(yǔ),但是已經(jīng)對漢語(yǔ)不排斥了。 4、蒙古汗國以單一的游牧為生產(chǎn)方式,元朝以農耕為主,兼有商業(yè)、手工、畜牧等的多元化生產(chǎn)方式。 5、蒙古汗國的國土范圍很不穩定,經(jīng)常組織大規模騎兵兵團發(fā)動(dòng)遠征作戰,戰役勝利后進(jìn)行掠奪,隨后撤離,國土范圍隨遠征軍的活動(dòng)迅速擴大和收縮。元朝的國土范圍較為穩定,建立了完善的戶(hù)籍、稅收、保安制度。
大蒙古國(1206―1271年) 成吉思汗鐵木真(元太祖) 1206 丙寅 元年 (金章宗完顏璟 泰和六年) (宋寧宗趙擴 開(kāi)禧二年)蒙古汗國建立。 1227 丁亥 二十二年(金哀宗完顏守緒 正大四年) (宋理宗趙昀 寶慶三年)蒙古汗國滅西夏。 也客那顏汗拖雷(元睿宗)監國 1228 戊子 元年(金哀宗完顏守緒 正大五年) (宋理宗趙昀 紹定元年)成吉思汗死時(shí)繼承人窩闊臺尚在遠征途中,由拖雷監國。 木亦堅汗窩闊臺(元太宗) 1229 己丑 元年 (金哀宗完顏守緒 正大六年)(宋理宗趙昀 紹定元年) 1234 甲午 六年 (金哀宗完顏守緒 天興三年)(宋理宗趙昀 端平元年)蒙宋聯(lián)軍滅亡金國。從戰爭進(jìn)程看,實(shí)際上滅亡金國的是蒙古軍隊。 乃馬真后(稱(chēng)制) 1242 壬寅 元年(宋理宗趙昀 淳祐二年) 庫??撕官F由(元定宗) 1246 丙午 元年(大蒙古國乃馬真后稱(chēng)制 五年)(宋理宗趙昀 淳祐六年) 海迷失后(稱(chēng)制) 1249 己酉 元年(宋理宗趙昀 淳祐九年) 蒙哥汗(元憲宗) 1251 辛亥 元年(大蒙古國海迷失后稱(chēng)制 三年)(宋理宗趙昀 淳祐十一年) 1259 己未 九年(宋理宗趙昀 開(kāi)慶元年) 薛禪汗忽必烈(元世祖) 1260 庚申 中統元年(宋理宗趙昀 景定元年) 忽必烈在開(kāi)平奪取汗位,采用中原的紀年方法,啟用年號。同年,阿里不哥在合剌合林也被擁立為大汗,蒙古汗國本土爆發(fā)內戰。由于阿里不哥最終失敗,紀年應當使用忽必烈的年號。 1264 甲子 中統五年 至元 元年(宋理宗趙昀 景定五年) 阿里不哥戰敗,蒙古汗國結束“兩個(gè)大汗”并立的局面。 1265 乙丑 至元二年(宋度宗趙禥 咸淳元年) 1271 辛未 至元八年(宋度宗趙禥 咸淳七年)忽必烈稱(chēng)帝,改國號“大元”。由于四大汗國均不承認忽必烈為自己的共同首領(lǐng),蒙古汗國正式分裂,大蒙古國本土(即中央汗國)成為元朝。元朝是蒙古汗國分裂后的一部分。 很多史料把蒙古汗國也列入元朝紀年,我這里以1271年忽必烈稱(chēng)帝,改國號“大元”作為元朝的開(kāi)始。1368-1402年的“北元”一般不列入元朝的紀年。按照中國治史的傳統,元朝宰相脫脫等為前朝編撰了《宋史》、《遼史》和《金史》,西夏由于被元朝統治者排斥沒(méi)有編寫(xiě)正史。主編《元史》的是明朝的宋濂。在這份紀年表中我以孛兒只斤作為元朝皇帝的姓氏。
元朝(1271-1368年) 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 (他已經(jīng)于1260年成為蒙古大汗) 1271 辛未 至元八年 (宋度宗趙禥 咸淳七年)蒙古汗國正式分裂,元朝建立。 1275 乙亥 至元十二年(宋恭宗趙顯 德祐元年) 1276 丙子 至元十三年(宋恭宗趙顯 德祐二年) (宋端宗趙是 景炎元年) 1278 戊寅 至元十五年(宋端宗趙是 景炎三年) (帝昺趙昺 祥興元年) 1279 己卯 至元十六年(帝昺趙昺 祥興二年)元朝滅亡南宋。 1280 庚辰 至元十七年 1294 甲午 至元三十一年 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 1295 乙未 元貞 元年 1296 丙申 元貞二年 1297 丁酉 元貞三年 大德 元年 1298 戊戌 大德二年 1304 甲辰 大德八年 1305 乙巳 大德九年 (窩闊臺汗國被元朝滅亡,恢復蒙古汗國的戰爭以反元聯(lián)盟失敗結束。察合臺汗國臣服元朝,占據歐洲東部的欽察汗國和占據西亞的伊利汗國則完全保持獨立) 1306 丙午 大德十年 1307 丁未 大德十一年 元武宗孛兒只斤海山 1308 戊申 至大 元年 1309 己酉 至大二年 1310 庚戌 至大三年 1311 辛亥 至大四年 元仁宗孛兒只斤愛(ài)育黎拔力八達 1312 壬子 皇慶 元年 1313 癸丑 皇慶二年 1314 甲寅 延祐 元年 1320 庚申 延祐七年 元英孛兒只斤宗碩德八剌 1321 辛酉 至治 元年 1322 壬戌 至治二年 1323 癸亥 至治三年 元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 1324 甲子 泰定 元年 1325 乙丑 泰定二年 1328 戊辰 泰定五年 致和元年 (這一年連換4個(gè)年號,請注意) 元幼主孛兒只斤阿速吉八 1328 戊辰 天順 元年 (元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 泰定五年 致和元年) 元文宗孛兒只斤圖貼睦爾 1328 戊辰 天歷 元年 (元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 泰定五年 致和元年)(元幼主孛兒只斤阿速吉八 天順 元年 ) 1329 己巳 天歷二年 (元明宗翼獻景孝皇帝孛兒只斤和世束 天歷二年) 這一年元明宗登基后當年死去,也未更改年號。元文宗隨即復位,繼續使用“天歷”年號。 1330 庚午 天歷三年 至順 元年 1331 辛未 至順二年 元寧宗孛兒只斤懿瞵質(zhì)班 1332 壬申 至順三年 (沿用元文宗年號) 1333 癸酉 至順四年 元順帝孛兒只斤妥鏷貼睦爾 1333 癸酉 元統 元年 (元寧宗孛兒只斤懿瞵質(zhì)班 至順四年) 1334 甲戌 元統二年 1335 乙亥 元統三年 至元 元年 (注意不是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的“至元”年號) 1336 丙子 至元二年 1340 庚辰 至元六年 1341 辛巳 至正 元年 1342 壬午 至正二年 1367 丁未 至正二十七年 1368 戊申 至正二十八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明朝建立,元順帝逃往塞北,繼續使用元朝的國號和年號,史稱(chēng)“北元”。北元的政治影響不大,它的年號我不列了。元朝紀年結束。1402年,鬼力赤殺北元坤帖木兒汗,廢“大元”國號,改稱(chēng)韃靼,北元滅亡。 1351年元朝爆發(fā)白蓮教起義,以“彌勒降生,明王出世”為旗號發(fā)動(dòng)起義。1368年,原小明王部將朱元璋稱(chēng)帝,建立明朝。1644年,李自成破北京,明朝滅亡。1644年—1663年,中國南方有多位明朝宗室使用自己的年號,史稱(chēng)“南明”,鄭成功率領(lǐng)的便是南明軍隊。南明不應列入明朝的紀年。清朝的張廷玉大學(xué)士等人為明朝編寫(xiě)了《明史》,明史史料詳盡,文筆流暢,是二十四史中的上乘之作。 __ _朱允炆被朱棣推翻后生死不明,二百多年間都沒(méi)有獲得謚號,按年號被稱(chēng)為建文帝,后來(lái)清朝追封他為明惠帝。像建文帝這樣,明朝的皇帝除了明英宗以外,都可以用年號來(lái)稱(chēng)呼皇帝。例如朱由檢很少被稱(chēng)為明思宗,人們習慣了叫他崇禎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