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年,孫皓投降,東吳滅亡,74歲老將王濬立下首功。班師回朝,王濬為避免成為鄧艾第二,閉門(mén)不出,得以善終,享年80歲。
王濬,西晉名將,長(cháng)相俊美,卻不喜歡修邊幅,生活比較邋遢,但不影響他立功。
司馬炎繼位后,除了江南的東吳,西晉基本統一。但是,除了羊祜、杜預、王濬之外,其他將領(lǐng)都不主張攻打東吳。
羊祜主持荊襄政務(wù),推選王濬,讓他有機會(huì )去川蜀地區,并擔任益州刺史,成為封疆大吏。
王濬知道,想要滅亡東吳,必須組建一支強大的水師,以及訓練士兵。如此,方可高屋建瓴,一戰定乾坤。
7年時(shí)間,王濬都在練兵,水師戰船數百艘。其中,大型戰船長(cháng)一百二十米,高四層樓,并俢筑工事,如同一座水上堡壘。
東吳立國江南,無(wú)非是借助水師優(yōu)勢,擊敗來(lái)犯之敵。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東吳都靠水師逆襲成功。
王濬的戰船,雖說(shuō)沒(méi)有東吳的海船大,但技術(shù)上差距很小。再則,王濬在四川得民心,許多人都愿意從戎,報答他的恩情。
280年,王濬上奏司馬炎,要求討伐東吳,以賈充、荀勖為代表的大臣,都極力反對。
王濬陳述緣由,與群臣辯論,后杜預(杜甫、杜牧的祖先)也上奏,司馬炎才最終下定決心。
西晉六路出兵,總計20萬(wàn),各路齊頭并進(jìn),撕開(kāi)東吳的長(cháng)江防線(xiàn)。
就此次戰斗而言,王濬無(wú)疑立下首功。
東吳水師主力,王濬消滅。
東吳江防工事,大鐵椎、鎖鏈,王濬解決。
東吳將領(lǐng)、都督,王濬俘虜最多。
東吳城池,王濬奪取最多,秭歸、西陵、建平、丹陽(yáng)、夏口、武昌,都是他拿下。
要知道,杜預就拿下江陵一座堡壘,還是王濬水師協(xié)助。
孫皓投降,選擇的對象是王濬??梢哉f(shuō),王濬滅了東吳。
班師回朝,王濬志得意滿(mǎn),以為司馬炎會(huì )重賞。誰(shuí)知,他的賞賜卻在王渾之下,還被朝臣彈劾,說(shuō)他違抗圣旨。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大軍出征,司馬炎下了一道圣旨,讓王濬出益州,攻克西陵后歸杜預節制。
杜預知道,王濬心高氣傲,能力強悍,不會(huì )服從自己。為此,杜預上奏,希望皇上讓王濬獨當一面。
王濬也同時(shí)上奏,要求單獨帶兵,司馬炎表示同意。
王濬到了江南,司馬炎又下旨,讓王渾節制他。
王渾是太原王氏,地位顯赫,司馬炎有意拉攏,故而如此。王濬,既不是太原王氏,也非瑯琊王氏,影響力不如前者。
王濬不服,不理會(huì )王渾,且平日里關(guān)系就不好,雙方矛盾激化。再則,王濬接受孫皓投降,王渾認為他在“搶奪”功勞,更是十分惱火。
王渾授意下,朝臣群起彈劾,說(shuō)王濬違抗圣旨,應該用檻車(chē)押送,就如同對待鄧艾一樣。司馬炎知道情況,便說(shuō):“圣旨在路上,王濬沒(méi)有接到,不能算抗旨?!?br>
回朝之后,王濬因賞賜不多,又被群臣參劾,故而十分生氣。每次上朝,他都對司馬炎說(shuō)自己滅吳的功勞,以及賞賜少,希望皇上明察。司馬炎每次都安慰他。
范通,王濬的親戚,對此非常擔憂(yōu),便對他說(shuō):“滅吳是你的功勞,但不要老是說(shuō)出來(lái),讓皇上難堪,否則就是鄧艾的下場(chǎng)?!?br>
當年,鄧艾滅蜀國,高調作用,不但鐘會(huì )與他有矛盾,連司馬昭也生氣,終究落得家破人亡。此時(shí),王濬何嘗不是如此,他并非太原、瑯琊系,底氣不足。
王渾在朝中,王濬就有麻煩,范通知道這個(gè)道理。為此,范通為他出謀:“以后有人提起滅吳,你就說(shuō)皇帝英明,將士賣(mài)力,老夫垂暮,沒(méi)有什么作為,讓皇上放心,這才是生存之道?!?br>
范通這么一說(shuō),王濬頓時(shí)醒悟過(guò)來(lái)。此后,王濬閉門(mén)不出,生活也沒(méi)之前那么約束,該吃啥吃啥,美味佳肴少不了,得以善終。
286年,王濬病逝,謚號“武”,享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