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消化不良是胃腸疾病中比較常見(jiàn)的疾病,尤其是功能性消化不良,不僅腹痛難忍,飽脹不適,還可伴有噯氣、惡心、嘔吐等,更讓人難受的是慢性反復發(fā)作,病程遷延,折騰得寢食難安,怎么辦呢?
很多中成藥能解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困擾,具體有哪些?且看正文分解!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因病機為稟賦不足、脾胃虛弱;飲食不節、食滯胃脘;情志不暢、肝氣郁結;內傷外感、濕熱中阻;日久失治、寒熱錯雜或虛火內盛、胃陰不足等。
病位在胃,但與肝脾關(guān)系密切;情志不暢和飲食積滯存在于消化不良發(fā)病的整個(gè)過(guò)程,脾虛氣滯是消化不良的中心。
臨床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醫辨證屬脾虛氣滯型者居多,且各個(gè)證型患者大都兼有脾虛氣滯癥狀,故補益脾胃應貫穿始終,還需重視理氣化瘀的作用。
因此治療以健脾和胃、理氣消脹為主,同時(shí)兼顧祛濕化痰、疏肝解郁、清化濕熱等。
分證論治
見(jiàn)表1。
表1 功能性消化不良分證論治
證型 | 癥狀 | 治法 | 中成藥 |
脾虛氣滯證 | 胃脘脹滿(mǎn)或疼痛,餐后明顯,胸脘不舒,反復發(fā)作,時(shí)輕時(shí)重,呃逆噯氣,氣短乏力,大便稀溏,舌淡胖,苔白,脈弦細 | 健脾和胃,理氣消脹 | 香砂六君丸、補中益氣丸、逍遙丸、紅花逍遙片、枳術(shù)寬中膠囊、健胃消食口服液 |
肝胃不和證 | 胃脘脹滿(mǎn)或疼痛,痞塞不舒,納少,心煩易怒,兩脅作脹,善太息,舌苔薄白,脈弦。 | 理氣解郁,和胃降逆。 | 氣滯胃痛顆粒、胃蘇顆粒、越鞠丸、加味左金丸、舒肝和胃丸、舒肝健胃丸、柴胡舒肝丸、達立通顆粒、復方陳香胃片、金佛止痛丸 |
脾胃濕熱證 | 胃脘痞滿(mǎn),食少納呆,口干不欲飲,口苦心煩,身重困倦,大便不爽,小便赤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 清熱化濕,理氣和中。 | 三九胃泰顆粒、楓蓼腸胃康顆粒、胃腸安丸 |
脾胃虛寒證 | 胃脘痞滿(mǎn)或隱痛,喜溫喜按,食后加重,畏寒肢冷,食少納呆,神疲乏力,腸鳴便溏,遇冷加重,舌淡胖,苔白,脈沉遲。 | 健脾和胃,溫中散寒。 | 附子理中丸、香砂養胃丸、理中丸、小建中膠囊、溫胃舒膠囊、虛寒胃痛沖劑、香砂平胃顆粒 |
寒熱錯雜證 | 胃脘痞滿(mǎn),灼熱不舒,喜進(jìn)冷飲,嘈雜反酸,口干口苦,心煩燥熱,畏寒肢冷,腸鳴便溏,舌淡,苔黃,脈沉細數。 | 寒熱并用,和中消痞。 | 荊花胃康膠丸 |
1
脾虛氣滯證
胃部脹滿(mǎn)或疼痛,餐后明顯,胸脘不舒,反復發(fā)作,時(shí)輕時(shí)重,呃逆噯氣,氣短乏力,大便稀溏,舌淡胖,苔白,脈象弦細。
辨證要點(diǎn):胃脘脹滿(mǎn)或疼痛,餐后明顯,氣短乏力,大便稀溏,舌淡胖,苔白,脈弦細。
治法:健脾和胃,理氣消脹。
中成藥:香砂六君丸、補中益氣丸、逍遙丸、紅花逍遙片、枳術(shù)寬中膠囊、健胃消食口服液(表2)。
表2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虛氣滯證可選用的中成藥
藥品名稱(chēng) | 藥物組成 | 功能主治 | 用法用量 | 備注 |
香砂六君丸 | 木香、砂仁、黨參、白術(shù)(炒)、茯苓、炙甘草、陳皮、姜半夏 | 益氣健脾,和胃。用于脾虛氣滯,消化不良,噯氣食少,脘腹脹滿(mǎn),大便溏泄 | 口服。一次12丸,一日3次 | 不適用于口干、舌少津、大便干的患者 |
補中益氣丸 | 黃芪(蜜炙)、黨參、甘草(蜜炙)、白術(shù)(炒)、當歸、升麻、柴胡、陳皮 | 補中益氣。用于體倦乏力,食少腹脹,便溏久瀉,內臟下垂。 | 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3次。 | 高血壓患者禁用 |
逍遙丸 | 柴胡、當歸、白芍、炒白術(shù)、茯苓、炙甘草、薄荷、生姜。 | 疏肝健脾,養血調經(jīng)。用于肝郁脾虛所致的郁悶不舒、胸脅脹痛、頭暈目眩、食欲減退、月經(jīng)不調。 | 口服。小蜜丸一次6~9克,一日1~2次。 | 感冒患者、女性患者月經(jīng)過(guò)多者不宜服用本藥 |
紅花逍遙片 | 當歸、白芍、白術(shù)、茯苓、紅花、皂角刺、竹葉柴胡、薄荷、炙甘草。 | 舒肝、理氣、活血。用于肝氣不舒,胸脅脹痛,頭暈目眩,食欲減退,月經(jīng)不調,乳房脹痛或伴見(jiàn)顏面黃褐斑。 | 口服。一次2-4片,一日3次。 | 孕婦忌服。 |
枳術(shù)寬中膠囊 | 白術(shù)(炒)、枳實(shí)、柴胡、山楂。 | 健脾和胃,理氣消痞。用于脾虛氣滯,癥見(jiàn)嘔吐、反胃、納呆、反酸等癥狀者。 | 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 | 服藥后偶見(jiàn)胃痛或大便次數增多。 |
健胃消食口服液 | 太子參、陳皮、山藥、麥芽(炒)、山楂。 | 健胃消食。用于脾胃虛弱所致食積,癥見(jiàn)不思飲食,噯腐酸臭,脘腹脹滿(mǎn);消化不良見(jiàn)上癥者。 | 口服,每次10ml,每日2次,餐間或飯后服用 |
2
肝胃不和證
胃脘脹滿(mǎn)或疼痛,痞塞不舒,納少,心煩易怒,兩脅作脹,善太息,舌苔薄白,脈弦。
辨證要點(diǎn):胃脘部脹滿(mǎn)或疼痛,心煩易怒,兩脅作脹,善太息,舌苔薄白,脈弦。
治法:理氣解郁,和胃降逆。
中成藥:氣滯胃痛顆粒、胃蘇顆粒、越鞠丸、加味左金丸、舒肝和胃丸、舒肝健胃丸、柴胡舒肝丸、達立通顆粒、復方陳香胃片、金佛止痛丸(表3)。
表3 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證可選用的中成藥
藥品名稱(chēng) | 藥物組成 | 功能主治 | 用法用量 | 備注 |
氣滯胃痛顆粒 | 柴胡、醋延胡索、枳殼、醋香附、白芍、甘草 | 舒肝理氣,和胃止痛。用于肝郁氣滯,胸痞脹滿(mǎn),胃脘疼痛 | 開(kāi)水沖服,一次5克,一日3次。 | 飲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忌憤怒、憂(yōu)郁,保持心情舒暢。 |
胃蘇顆粒 | 紫蘇梗、香附、陳皮、香櫞、佛手、枳殼、檳榔、雞內金 | 理氣消脹,和胃止痛。用于氣滯型胃脘痛,癥見(jiàn)胃脘脹痛,竄及兩脅,得噯氣或矢氣則舒,情緒郁怒則加重,胸悶食少,排便不暢及慢性胃炎見(jiàn)上述證候者。 | 開(kāi)水沖服。一次1袋,一日3次。 | 服藥期間要保持情緒穩定,切勿惱怒。少吃生冷及油膩難消化的食品。 |
越鞠丸 | 香附(醋制),川芎,梔子(炒),蒼術(shù)(炒),六神曲(炒) | 理氣解郁,寬中除滿(mǎn)。用于胸脘痞悶,腹中脹滿(mǎn),飲食停滯,噯氣吞酸。 | 口服。一次6~9克,一日2次。 | 服藥期間忌生冷油膩,保持心情舒暢 |
加味左金丸 | 黃連(姜炙)、吳茱萸(甘草炙)、黃芩、柴胡、木香、香附(醋炙)、郁金、白芍、青皮(醋炙)、枳殼(去瓤麩炒)、陳皮、延胡索(醋炙)、當歸、甘草 | 平肝降逆,疏郁止痛。用于噯氣吞酸,胃痛少食 | 口服。一次6克,一日2次。 | 忌氣怒,忌食辛辣食物。重度胃痛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
舒肝和胃丸 | 香附(醋制),白芍,佛手,木香,郁金,白術(shù)(炒),陳皮,柴胡,廣藿香,炙甘草,萊菔子,檳榔(炒焦),烏藥 | 舒肝解郁,和胃止痛。用于肝胃不和,兩肋脹滿(mǎn),胃脘疼痛,食欲不振,呃逆嘔吐,大便失調。 | 口服。大蜜丸一次2丸,一日2次。 | 飲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忌憤怒、憂(yōu)郁、保持心情舒暢。 |
舒肝健胃丸 | 柴胡(醋制)、香附(醋制)、香櫞、檳榔、牽牛子(炒)、青皮(醋炒)、枳殼、厚樸(姜制)、檀香、延胡索(醋炒) | 疏肝開(kāi)郁,導滯和中。用于肝胃不和引起的胃脘脹痛,胸脅滿(mǎn)悶,嘔吐吞酸,腹脹便秘。 | 口服。大蜜丸,一次2丸,一日3次。 | 不宜與含有人參成份藥物同時(shí)服用。不適用于小兒、年老體弱者,主要表現為身倦乏力,氣短嗜臥。 |
柴胡舒肝丸 | 茯苓、枳殼(炒)、豆蔻、白芍(酒炒)、甘草、香附(醋制)、陳皮、桔梗、厚樸(姜炙)等 | 舒肝理氣,消脹止痛。用于肝氣不舒,胸肋痞悶,食滯不消,嘔吐酸水。 | 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 忌生冷及油膩難消化的食物。服藥期間要保持情緒樂(lè )觀(guān),切忌生氣惱怒。 |
達立通顆粒 | 柴胡、枳實(shí)、木香、陳皮、清半夏、蒲公英、山楂(炒焦)、焦檳榔、雞矢藤、黨參、延胡索、六神曲(炒)。 | 清熱解郁,和胃降逆,通利消滯,用于肝胃郁熱所致痞滿(mǎn)證,癥見(jiàn)胃脘脹滿(mǎn)、噯氣、納差、胃中灼熱、嘈雜泛酸、脘腹疼痛、口干口苦;運動(dòng)障礙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見(jiàn)上述癥狀者。 | 溫開(kāi)水沖服,一次1袋,一日3次。于飯前服用。 | 個(gè)別患者服藥后可能出現腹痛、腹瀉等。 |
復方陳香胃片 | 陳皮,木香,石菖蒲,大黃,碳酸氫鈉,重質(zhì)碳酸鎂,氫氧化鋁 | 行氣和胃,制酸止痛。用于脾胃氣滯所致的胃脘疼痛、脘腹痞滿(mǎn)、噯氣吞酸;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見(jiàn)上述癥狀屬氣滯證者。 | 口服。一次4片,規格(2)一次2片,一日3次。 | 服藥后1小時(shí)內應避免服用其他藥物,因氫氧化鈉可與其他藥物結合而降低吸收,影響療程 |
金佛止痛丸 | 郁金、佛手、白芍、醋延胡索、三七、姜黃、甘草。 | 行氣止痛,舒肝和胃,祛瘀生新。用于胃脘氣痛,月經(jīng)痛,慢性淺表性胃炎引起的疼痛。 | 口服,一次5~10克,一日2~3次。 | 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shí)服用滋補性中藥。胃陰虛者不適用 |
3
脾胃濕熱證
胃脘痞滿(mǎn),食少納呆,口干不欲飲,口苦心煩,身重困倦,大便不爽,小便赤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要點(diǎn):胃脘痞滿(mǎn),口干不欲飲,身重困倦,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化濕,理氣和中。
中成藥:三九胃泰顆粒、楓蓼腸胃康顆粒、胃腸安丸(表4)。
表4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濕熱證可選用的中成藥
藥品名稱(chēng) | 藥物組成 | 功能主治 | 用法用量 | 備注 |
三九胃泰顆粒 | 三叉苦、黃芩、九里香、兩面針、木香、茯苓、白芍、地黃 | 清熱祛濕,消炎止痛,理氣除脹,養胃益腸。用于上腹隱痛,飽脹、反酸、惡心、嘔吐、納減、心口嘈雜感等及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慢性胃炎見(jiàn)有上述證候者 | 用開(kāi)水沖服,一次1袋,一日2次。 | 胃寒患者慎用;忌油膩、生冷、難消化食物;忌情緒激動(dòng)或生悶氣 |
楓蓼腸胃康顆粒 | 牛耳楓、辣蓼。 | 清熱除濕化滯。用于急性胃腸炎,屬傷食泄瀉型及濕熱泄瀉型者,癥見(jiàn)腹痛腹滿(mǎn)、泄瀉臭穢、惡心嘔腐或有發(fā)熱惡寒苔黃脈數等。亦可用于食滯胃痛而癥見(jiàn)胃脘痛、拒按、惡食欲吐、噯腐吞酸、舌苔厚膩或黃膩者。 | 開(kāi)水沖服,一次1袋,一日3次。 | |
胃腸安丸 | 木香,沉香,枳殼(麩炒),檀香,大黃,厚樸(姜炙),人工麝香,巴豆霜,大棗(去核),川芎 | 芳香化濁,理氣止痛,健胃導滯。用于濕濁中阻、食滯不化所致的腹瀉、納差、惡心、嘔吐、腹脹、腹痛;消化不良、腸炎、痢疾見(jiàn)上述證候者。 | 口服。成人一次4丸,一日3次;小兒一歲內一次1丸,一日2~3次;1至3歲一次1~2丸,一日3次;3歲以上酌加。 | 1、孕婦禁用2、運動(dòng)員慎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
4
脾胃虛寒證
胃脘痞滿(mǎn)或隱痛,喜溫喜按,食后加重,畏寒肢冷,食少納呆,神疲乏力,腸鳴便溏,遇冷加重,舌淡胖,苔白,脈沉遲。
辨證要點(diǎn):胃脘痞滿(mǎn)或隱痛,喜溫喜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腸鳴便溏,舌淡胖,苔白,脈沉遲。
治法:健脾和胃,溫中散寒。
中成藥:附子理中丸、香砂養胃丸、理中丸、小建中膠囊、溫胃舒膠囊、虛寒胃痛沖劑、香砂平胃顆粒(表5)。
表5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虛寒證可選用的中成藥
藥品名稱(chēng) | 藥物組成 | 功能主治 | 用法用量 | 備注 |
附子理中丸 | 附子(制)、黨參、白術(shù)(炒)、干姜、甘草。 | 溫中健脾。用于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不溫。 | 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 感冒發(fā)熱病人不宜服用。另外,附子理中丸有一定毒性,某些人服用此藥物可能會(huì )有食欲不振、脫發(fā)等不良反應 |
香砂養胃丸 | 木香,砂仁,白術(shù),陳皮,茯苓,半夏(制),醋香附,枳實(shí)(炒),豆蔻(去殼),姜厚樸,廣藿香,甘草 | 溫中和胃。用于不思飲食,胃脘滿(mǎn)悶或泛吐酸水 | 口服,一次8丸,一日3次。 | 胃陰虛者不宜用,主要表現為口干欲飲、大便干結、小便短小 |
理中丸 | 黨參、白術(shù)(土炒)、炙甘草、炮姜 | 溫中散寒,健胃。用于脾胃虛寒,嘔吐泄瀉,胸滿(mǎn)腹痛,及消化不良 | 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小兒酌減 | 泄瀉時(shí)腹部熱脹者忌服;感冒發(fā)熱者慎用;服藥期間忌食生冷、辛辣油膩之物 |
小建中膠囊 | 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棗。 | 溫中祛寒,緩急止痛。用于脾胃虛寒,脘腹疼痛,喜溫喜按,嘈雜吞酸,食少,心悸。 | 口服。一次2~3粒,一日3次。 | 糖尿病患者慎用;外感風(fēng)熱表證未清者及脾胃濕熱或有明顯腸胃出血癥狀者,不宜服用 |
溫胃舒膠囊 | 黨參,附片(黑順片),炙黃芪,肉桂,山藥,肉蓯蓉(酒蒸),白術(shù)(清炒),南山楂(炒),烏梅,砂仁,陳皮,補骨脂 | 溫中養胃,行氣止痛。用于中焦虛寒所致的胃寒,癥見(jiàn)胃脘冷痛、腹脹噯氣、納差食少、畏寒無(wú)力;淺表層胃炎見(jiàn)上述征候者 | 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 | 溫胃舒膠囊內含補骨脂,可能有肝損害影響,因此在使用本藥物一定時(shí)間后建議查肝功能,以防發(fā)生藥物性肝損傷。 |
虛寒胃痛沖劑 | 黃芪(炙)、黨參、桂枝、白芍、高良姜、大棗、干姜、甘草(炙) | 溫胃止痛,健脾益氣。用于脾虛胃弱,胃脘隱痛,喜溫喜按,遇冷或空腹痛重 | 開(kāi)水沖服,一次1袋,一日3次。 | 飲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忌憤怒、憂(yōu)郁,保持心情舒暢 |
香砂平胃顆粒 | 蒼術(shù)(炒)、陳皮、甘草、厚樸(姜炙)、香附(醋炙)、砂仁 | 健脾,燥濕。用于胃脘脹痛,消化不良 | 開(kāi)水沖服,一次1袋,一日2次。 | 忌辛辣油膩 |
5
寒熱錯雜證
胃脘痞滿(mǎn),灼熱不舒,喜進(jìn)冷飲,嘈雜反酸,口干口苦,心煩燥熱,畏寒肢冷,腸鳴便溏,舌淡,苔黃,脈沉細數。
辨證要點(diǎn):胃脘痞滿(mǎn),灼熱不舒,喜進(jìn)冷飲,腸鳴便溏,舌淡,苔黃,脈沉細數。
治法:寒熱并用,和中消痞。
中成藥:荊花胃康膠丸(表6)。
表6 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熱錯雜證可選用的中成藥
藥品名稱(chēng) | 藥物組成 | 功能主治 | 用法用量 | 備注 |
荊花胃康膠丸 | 土荊芥、水團花。 | 理氣散寒,清熱化瘀。用于寒熱錯雜癥,氣滯血瘀所致的胃脘脹悶、疼痛、喛氣、返酸、嘈雜、口苦;十二指腸潰瘍見(jiàn)上述證候者。 | 飯前服,一次2粒,一日3次;4周為一療程,或遵醫囑。 | 少數患者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胃脘不適等。一般可自行緩解,嚴重者可停藥對癥處理。 |
注意事項
1
脾虛氣滯證
本證所選之藥,均有健脾益氣之效。
香砂六君丸為治療此證的常用藥,其善治噯氣納少;
補中益氣丸有治療內臟下垂之功效,故若遇胃下垂等患者,可考慮選用此藥;
逍遙丸與丹梔逍遙丸健脾兼有疏肝之效,對于脾虛兼肝郁的患者更適宜,若兼有血瘀更宜選紅花逍遙片;
枳術(shù)寬中膠囊理氣之效稍強,對于脾虛兼有氣滯表現的患者更適宜,兼有食欲不振者宜選健胃消食口服液。
2
肝胃不和證
本證所選之藥,均有疏肝理氣之效。
氣滯胃痛顆粒與胃蘇顆粒善治胃脹,但若患者胃脹甚痛者,宜選氣滯胃痛顆粒,而胃蘇顆粒更適宜兩脅脹痛;
加味左金丸適合患者噯氣吐酸,食少胃脹;
舒肝和胃丸、舒肝健胃丸及柴胡舒肝丸均治胃脹嘔吐,然舒肝健胃丸適合腹脹,舒肝和胃丸適合兩脅脹痛,而患者若見(jiàn)食滯癥可用柴胡舒肝丸;
金佛止痛丸治療痛證效果良好,可治胃脘氣痛、月經(jīng)痛等;
達立通顆粒針對運動(dòng)障礙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較好;
復方陳香胃片含有大黃通便,故而使用之時(shí)需辨證患者有無(wú)腹瀉;
對于肝胃不和兼有痰濕表現的患者可選越鞠丸。
3
脾胃濕熱證
本證所選之藥,均有清化濕熱之效。
三九胃泰顆粒亦有理氣除脹之效,癥見(jiàn)上腹飽脹等;
楓蓼腸胃康顆??捎糜诩毙晕改c炎,亦可用于食滯胃痛;
胃腸安丸兼健胃導滯,對于兼有腹瀉的患者較適宜。
4
脾胃虛寒證
本證所選之藥,均有健脾溫中之效。
附子理中丸、理中丸、小建中膠囊均有溫中散寒之效;
若寒象顯著(zhù),宜選附子理中丸;
理中丸溫熱之效較附子理中丸輕,適宜脾胃虛寒較輕者;
小建中膠囊緩急止痛效力強,適宜止痛祛寒。
香砂養胃丸適宜治療納呆;溫胃舒膠囊補益之力強;虛寒胃痛沖劑之溫熱效力較平,適合體質(zhì)較虛的患者。
5
寒熱錯雜證
荊花胃康膠囊有寒熱并用之效,臨床需注意辨證論治,防止錯誤診斷而誤用此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