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看蜜桃,成人网18免费韩国,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区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打開(kāi)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kāi)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shū)等14項超值服

開(kāi)通VIP
小兒脾胃病的中醫藥調理 (2016繼教)

小兒脾胃病的中醫藥調理--------陳婉姬

第一節   脾胃的生理功能

第二節   小兒脾胃易損的原因

第三節   如何發(fā)現孩子脾胃虛弱

第四節   小兒常見(jiàn)脾胃病的診治

第五節   小兒脾胃病的常用外治法

第六節   小兒脾胃病的飲食調理

 

第一節        脾胃的生理功能與異常致病

一、脾的生理功能

二、胃的生理功能

三、與脾胃密切相關(guān)的臟器----肝

一、      脾的生理功能

(一)  主運化

脾的運化功能

1、  運化水谷  指脾對水谷的消化極其精微物質(zhì)的吸收和輸布作用。

食物經(jīng)胃“腐熟”和小腸“化物”后所產(chǎn)生的水谷精微,經(jīng)過(guò)脾的運化吸收,化生成氣血津液,運送各處,營(yíng)養臟腑,濡養全身。

2、  運化水濕  指脾對水液代謝的調節作用。

   脾對水液進(jìn)行吸收、轉化,布散到全身,灌溉五臟六腑,滋潤肌膚皮毛,同時(shí)將各器官組織代謝的水液轉輸于腎,形成尿液,下輸膀胱,排出體外。

◎  脾運化水谷失常:消化功能障礙,臨床上腹脹、便溏、食欲不振、倦怠乏力、氣血不足、消瘦等癥。

◎  脾運化水濕失常:水腫、痰飲(如停留于肺則咳嗽、胸悶、哮喘等)等癥。

(二)主升清

脾的特性:升清、喜燥惡濕

作用:具有維持機體內臟的正確位置,防止人體內臟下垂的作用。脾氣升,脾氣升,才能使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上舒于肺,化生氣血,送達全身。

若脾氣不升,則會(huì )出現“中氣下陷”,表現為少氣懶言,久瀉脫肛,胃下垂,或子宮脫垂,或其他內臟下垂等病癥。

若脾氣不升,水谷不能運化,氣血生化無(wú)源,出現腹瀉腹脹,頭暈乏力等病癥。

△若脾失健運,濕邪內郁,出現頭身沉重體倦、脘腹滿(mǎn)悶不食、舌苔白厚、脈濡緩等癥狀。

(三)主統血

 △ 統攝、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循環(huán)于脈內。

如脾氣虛弱失去統血的功能,就會(huì )有出血癥。如:便血、皮下出血、子宮出血等。

四)主四肢肌肉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四肢肌肉有賴(lài)于脾所運化的水谷精微的濡養,才能使肌肉發(fā)達,四肢健壯。

如脾的運化失常,氣血不能榮于四肢肌肉,則會(huì )出現肌肉消瘦,四肢無(wú)力。

(五)開(kāi)竅于口其華在唇

 飲食口味、食欲、口唇的色澤與脾的運化功能有密切關(guān)系。

△脾運化功能失調的癥狀如:口淡無(wú)味、口甜、口膩等。

二、         胃的生理功能

(一)主受納,腐熟水谷

  △ 飲食入口,經(jīng)食道容納于胃中,中醫稱(chēng)謂為“太倉”、“水谷之?!?。水谷經(jīng)胃的腐熟,下傳于小腸,其精微物質(zhì)經(jīng)脾的運化而化生氣血,營(yíng)養全身。又稱(chēng)為“水谷氣血之?!?。

△ 若胃的受納與腐熟水谷功能失常,則可能出現胃脘脹痛,納呆厭食,噯腐吞酸,或多食善饑等癥。

(二)主通降,以降為和

胃氣宜降:飲食入胃,經(jīng)胃的腐熟后,必須下輸于小腸,進(jìn)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胃主通降,以降為和,以下行為順,從而保證水谷的不斷下輸和消化吸收。

胃的通降作用包括:食物經(jīng)胃下輸于小腸、小腸將食物殘渣下輸大腸及大腸傳化糟粕的功能。

胃的通降是降濁,降濁才能繼續收納。

如胃失通降,會(huì )出現下列癥狀

 1、影響食欲;

 2、口臭;

 3、脘腹脹悶或疼痛;    濁氣不降

 4、大便秘結。

三、與脾胃密切相關(guān)的臟器------

△ 中醫認為,肝主疏泄,促進(jìn)消化功能;

△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體現在協(xié)調脾胃氣機的升降和分泌、排泄膽汁,以助脾胃運化。

△ 膽汁是肝之余氣積聚而成。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

1、 膽汁能正常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脾胃的運化,促進(jìn)消化吸收。

2、全身氣機疏通暢達,有助于脾升胃降,其共同完成消化功能。

肝的疏泄功能異常,會(huì )影響:

1、脾的運化,癥見(jiàn)兩脅脹悶,腸鳴泄瀉。

2、胃的降濁,在上則為嘔逆、噯氣;在中則為脘腹脹悶、疼痛;在下則為便秘。

第二節        小兒脾胃為何容易受損

一、     小兒生理特征

1、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

2、生機蓬勃,發(fā)育迅速。

△小兒臟腑嬌嫩的典型表現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新生兒代謝功能不完善,特別是肝臟酶系發(fā)育不全。不能形成足量的葡萄糖醛酰轉移酶等,以致肝細胞對間接膽紅素攝取能力不足,出生2—3天出現黃疸。

      二、小兒病理特點(diǎn)

1、發(fā)病容易,傳變迅速;

2、臟器清靈,易趨康復。

小兒發(fā)病容易主要表現在:易患時(shí)邪疾病和肺脾腎三系統疾病多見(jiàn)。

原因:

1、小兒免疫功能相對不足,易于感觸時(shí)邪,發(fā)生各種傳染病。如麻疹、痄腮、水痘、手足口病、乙腦等,尤其痄腮、水痘、手足口病等,容易在幼兒園、小學(xué)等流行。

   2、小兒肺常不足:呼吸道短而狹窄,黏膜柔嫩,血管豐富,纖毛運動(dòng)較差,肺臟血多氣少,呼吸道分泌型IgA較少,所以一旦寒暖失調,外邪即由表而入侵肺系,患上感冒、咳嗽、哮喘、肺炎哮喘等肺系疾病。

3、小兒脾肺不足: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為滿(mǎn)足小而迅速生長(cháng)發(fā)育的物質(zhì)需要,脾胃運化水谷的負荷較成人重,而脾胃功能尚未健全,表現為消化腺發(fā)育差,腺體分泌少,消化道肌層不發(fā)達,消化酶和力等。小兒較成人容易內傷飲食,損傷脾胃,出現嘔吐、泄瀉、腹痛、厭食、積滯、疳證等常見(jiàn)的脾胃功能失調的病癥。

4、小兒腎常虛:腎為先天之本,小兒生長(cháng)發(fā)育、抗病能力及骨髓,發(fā)、耳、齒都與腎有著(zhù)密切的聯(lián)系。解顱、五軟、五遲、尿頻、遺尿、腦發(fā)育不全等均為小兒時(shí)期的常見(jiàn)病癥。

三、小兒脾胃損傷的常見(jiàn)病因

小兒食積變化的4個(gè)病程階段:

食積胃脘→滯而不化→郁熱傷津→損傷脾氣

小兒脾胃受損的常見(jiàn)原因有以下五點(diǎn):

1、 飲食不當;

2、 飲食無(wú)節制;

3、 憂(yōu)思傷脾;

4、 疾病影響;

5、 醫源性損傷。

(一)飲食不當

    △有些家長(cháng)缺乏育兒保健知識,飲食不科學(xué),不重視衛生,片面強調吃些高營(yíng)養的滋補食品,傷及小兒嬌嫩的腸胃,造成腸胃不能正常消化、吸收,以致食欲下降,甚至濫用補品,造成小兒性早熟等疾病。

△家長(cháng)認為孩子吃得越多越壯,使小兒形成肥胖癥。孩子胖而非壯,反而是百病之源。

(二)飲食無(wú)節制

有些家長(cháng)由于對孩子的溺愛(ài)放縱,對孩子的各種要求百依百順,養成孩子放縱任性的習慣,如無(wú)節制的吃零食,喝冷飲,吃瓜果等,使孩子養成不良的進(jìn)食習慣,超過(guò)以致?lián)p傷小兒的運化能力,導致積滯、泄瀉、厭食、疳病等癥,影響孩子的身體及健康。

(三)憂(yōu)思傷脾

思慮過(guò)度也會(huì )引起脾臟受損、運化功能失調。

如現在學(xué)生學(xué)習任務(wù)重、壓力大,過(guò)于擔心考試分數,精神過(guò)度緊張,時(shí)間一長(cháng)也容易導致脾虛。

(四)疾病影響

副鼻竇炎、齲齒、扁桃體炎等鼻腔、口腔、咽喉的急慢性炎癥刺激也可引起胃粘膜炎癥。

幽門(mén)螺旋桿菌陽(yáng)性者與其他家庭成員感染有關(guān)。

肺炎、肝炎等疾病影響脾胃功能。

(五)醫源性損傷

△長(cháng)期服用抗生素:如紅霉素、阿奇霉素等可引起胃黏膜的損傷,出現胃腸道反應,長(cháng)期使用廣譜抗生素還可引起發(fā)霉菌感染。

△ 中藥中大苦、大寒、大辛、大熱之品及攻伐、峻烈,有毒藥物,均易傷脾胃。因此中醫認為“治熱病應顧護津液,治雜病要顧護脾胃”。

第三節 如何發(fā)現孩子脾胃虛弱

中醫認為脾胃是消化系統的主要臟器,它的功能是運化水谷,即消化食物并吸收其中的養分供身體利用,故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說(shuō),即脾胃功能強的人,胃口也好,營(yíng)養足,抵抗力也強,不易生病。

脾胃虛弱的小兒

△  容易感冒

△  表現有:面色萎黃、眼帶青暗、鼻梁有“青筋”、身體瘦小、食欲減退、睡眠不安、常有腹瀉。

脾胃不和的小兒

表現為腹痛、腹脹,多為隱痛少數訴刺痛或劇痛,常發(fā)生在進(jìn)食后,或食前饑餓時(shí),無(wú)規律,年幼時(shí)說(shuō)不出準確的腹痛部位,有的以哭吵示意。

△患兒面色少華,食欲不振,體重減輕,易疲勞,及嘔吐、反酸、惡心、打嗝、噯氣等表現。

胃火 

分為實(shí)火和虛火

△表現胃脘灼痛,渴喜涼飲、口臭、牙齦腫痛、口腔潰瘍、大便秘結等。

究竟孩子是脾虛,還是胃弱,據不同表現來(lái)判斷,具體:

1、凡吃微硬或油膩一點(diǎn)或吃多一點(diǎn)就會(huì )不舒服→脾氣不足

2、凡沒(méi)有食欲,不想吃飯→胃氣不足

3、有食欲,但吃了飯感覺(jué)不消化的→脾氣不足,即胃強脾弱。

4、兒童腹部怕涼,容易腹瀉,吃涼的東西就不舒服,吃熱的沒(méi)事→脾胃虛寒。小兒的腸痙攣腹痛、大便不成形多是脾胃虛寒的典型癥狀之一。脾一怕生,二怕冷,三怕?lián)?。如果每天早晨就大便且溏薄就要考慮是否腎虛。

5、腹脹、會(huì )吃不長(cháng)肉,身重乏力,脫肛、內臟下垂、便血等→脾虛。

第三節 小兒常見(jiàn)脾胃疾病的診治

常見(jiàn)脾系病癥:鵝口瘡、口瘡、滯頤、嘔吐、腹脹、腹痛、胃痛、厭食、積滯、泄瀉、便秘、便血、脫肛、疳癥、肥胖癥、營(yíng)養性缺鐵性貧血

源于脾胃疾病:感冒、咳嗽、濕疹、疰夏、微量元素缺乏………..

一、厭食

是小兒常見(jiàn)的脾胃疾病,以長(cháng)期厭惡進(jìn)食,食欲減少為特點(diǎn)。

△發(fā)病無(wú)明顯季節性,但夏季署濕當令,可使癥狀加重。

△各個(gè)年齡都可發(fā)生,以1—6歲為多見(jiàn),城市兒童發(fā)病率較高。

△初起患兒出食欲不振外,其它癥狀不明顯,預后良好。但病程較長(cháng)者,可造成氣血生化不足,抵抗力差,容易罹患他病,甚者影響生長(cháng)發(fā)育轉為疳癥。

△本病癥不包括因外感時(shí)邪及某些慢性病而出現的食欲不振。、

厭食癥研究史

厭食一癥,古代醫籍中提到的“惡食”、“不思飲食”、“不嗜食”頗似本病。

△自1980年以來(lái),國內開(kāi)始研究厭食癥的報道,對厭食癥的病因病機、癥狀、中藥治療的機理均有深入研究。

△《中醫兒科學(xué)》第五版教材正式定為“厭食癥”。

  厭食

(一)病因病機

本病因較復雜,多與以下因素有關(guān)

(1)、飲食不節,喂養不當;

(2)、多病久??;

(3)、藥物損傷;

(4)、情感因素:打罵訓斥等;

(5)、先天不足。

病機:脾胃運化失健。

(二)診斷

1、長(cháng)期食欲不振,而無(wú)其他疾病者。

2、面色少華,形體偏瘦,但精神尚好,活動(dòng)如常。

3、有喂養不當史,如進(jìn)食無(wú)定時(shí)定量,過(guò)食生冷、甘甜之物,吃零食及偏食等。

(三)辨別診斷

 1、積滯為乳食停積中脘所致,除食欲不振,不思乳食外,伴見(jiàn)噯氣酸腐,大便酸臭,脘腹脹痛,有傷食病史。

2、疰夏以食欲不振為主癥,發(fā)病有季節性,有“春夏劇,秋冬瘥” 的臨床特點(diǎn),伴全身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苔厚膩。

(四)辨證論治

1、辨證要點(diǎn)   辨證型:

僅見(jiàn)食欲不振,其他癥狀不明顯者,為脾胃不和證;

△伴精神萎靡,面色萎黃,大便溏薄者,為脾胃氣虛癥;

伴口干,舌紅苔少,食少飲多,大便偏干者,為胃陰不足癥。

2、治療原則

開(kāi)胃為基本原則

根據臨床表現不同,分別治以運脾和胃、健脾益氣、滋養胃陰。

3、分證論治

脾失健運

【癥候】:食欲不振,厭惡進(jìn)食,食少乏味,多食或強迫進(jìn)食可見(jiàn)脘腹飽脹,形體尚可,精神正常,舌淡紅苔薄白或白膩,脈尚有力。

治法】 調和脾胃,運脾開(kāi)胃

方藥加減】 不換金正氣散加減:蒼術(shù)、陳皮、枳殼、藿香、神曲、炒麥芽、焦山楂、厚樸、佩蘭。

1、腹脹明顯者,加木香、萊菔子----消積理氣;

2、苔黃膩者,加藿香、薏苡仁-----化濕健脾。

中成藥曲麥枳術(shù)丸、小兒消食顆粒

△脾胃氣虛

癥候】見(jiàn)于脾胃素虛或脾胃失健遷延失治者,食欲不振,食而不化,面色少華,肢倦乏力,形體偏瘦、大便溏薄,夾不消化食物殘渣,舌淡苔薄,脈緩無(wú)力。

治法】健脾益氣,佐以助運

方藥加減】異功散加減:黨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陳皮、佩蘭、砂仁、神曲、雞內金

1、腹脹者,去甘草,加木香、香附----理氣寬中;

2、口吐清涎、大便稀溏者,加煨姜、肉果---溫運脾陽(yáng);

3、易出汗者,加黃芪、防風(fēng)、牡蠣------固表護衛;

4、苔膩者,加蒼術(shù)------運脾燥濕。

中成藥】小兒健脾丸、兒康寧糖漿。

△脾胃陰虛

癥候】見(jiàn)于患兒素體陰虛或熱病傷陰者或嗜食辛辣傷陰者,不思進(jìn)食,皮膚失潤,食少飲多,面色欠華,大便偏干,小便黃短,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苔少或花剝,脈細數。

治法】滋脾養胃,佐以助運。

方藥加減】養胃增液湯加減:沙參、麥冬、玉竹、石斛、烏梅、白芍、甘草、焦山楂、炒麥芽。

1、脾氣虛者,加山藥、扁豆------補氣健運;

2、口渴引飲者,加蘆根、天花粉-----生津止渴;

3、大便秘結者,加火麻仁、瓜蔞仁----潤腸通便。

4、手足心熱、口干舌紅者,加胡黃連、丹皮、蓮子心-----清熱養陰,寧心安神。

中成藥】小兒養胃顆粒

(五)其他療法(見(jiàn)后)

(六)預防與調護(見(jiàn)后)

1、預防與調護的原則:

(1)、要提倡合理喂養,嬰兒應以母乳為主??茖W(xué)的添加輔食、膳食色香味俱全。合理飲食且多樣化,可以增加孩子的食欲。

(2)、加強病后護理,患病及初愈時(shí)要給易消化食物增加蛋白質(zhì)食物;

(3)、治療慢性病,對患病兒童積極治療,合理用藥。

(4)、注意精神護理,讓小兒保持良好的情緒,以增強食欲。

2、非疾病所致厭食癥的調理

糾正非疾病因素引起的厭食癥,應從以下7個(gè)方面著(zhù)手:

(1)、定時(shí)進(jìn)餐,適當控制零食,“三餐一點(diǎn)”;

(2)、節制冷飲和甜食;

(3)、飲食合理搭配,注意均衡飲食;

(4)、講究烹調方法;

(5)、防止偏食和挑食,“胃以喜為補”

(6)、保證充足睡眠,適量活動(dòng),定時(shí)排便。

(7)、改善進(jìn)餐環(huán)境。

二、小兒泄瀉(腹瀉?。?/p>

△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性質(zhì)改變,大便次數增加的一組常見(jiàn)疾病。

△小嬰兒發(fā)病率高(6月—2歲),<1歲的約占50%。

△四季均可發(fā)病,病毒性腹瀉---秋末、春初;細菌性腹瀉---夏季;非感染性腹瀉----季節不明顯。

△泄瀉是造成小兒營(yíng)養不良、生長(cháng)發(fā)育障礙的主要原因。

二、小兒泄瀉(腹瀉?。?/b>

(一)病因

  1、易感因素(內因):消化系統發(fā)育不成熟,機體防御功能差,人工喂養。

2、感染(外因)

腸道內病毒感染占80%,如輪狀病毒、諾瓦克病毒、??刹《?、柯薩奇病毒、腺病毒等;

腸道內細菌感染,如大腸桿菌、空腸彎曲菌、耶爾森腸炎桿菌、鼠傷寒沙門(mén)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腸道內真菌感染,如藍氏賈第鞭毛蟲(chóng)、阿米巴原蟲(chóng)等;

腸道外感染,癥狀性腹瀉,如上感、肺炎、敗血癥等。

3、喂養及護理不當:占本病的10%。喂養的質(zhì)量不高,進(jìn)食不潔的食物可引起腹瀉:環(huán)境、情緒影響,精神過(guò)度緊張、焦慮抑郁、情緒起伏不定等,均會(huì )導致腸道功能紊亂,產(chǎn)生腹瀉、腹痛癥狀。

4、食物過(guò)敏及吸收不良:牛奶、豆漿過(guò)敏,酶的缺乏、脂肪瀉。如因缺乏乳糖酶,無(wú)法消化乳類(lèi)制品中的乳糖而腹瀉。

(二)主要癥狀及體征

 1、主要癥狀:大便次數增多,每日3—5次,多達10次以上:呈淡黃色,如蛋花樣,或褐色而臭,夾有少量黏液?;虬橛袗盒?、嘔吐、腹痛、發(fā)熱、口渴等癥。

2、主要體征:腹瀉及其嘔吐較嚴重者,可見(jiàn)小便短少,體溫升高,煩渴萎靡,皮膚干癟,囟門(mén)凹陷,目珠下陷,啼哭無(wú)淚,口唇櫻紅,呼吸深長(cháng)。(脫水、電解質(zhì)紊亂、酸堿平衡失調)

三)輔助檢查

 △大便鏡查:可有脂肪球,少量紅、白細胞,大便病原體檢查可有致病性大腸桿菌等生長(cháng)或分離出輪狀病毒等。

△重癥腹瀉伴有脫水、酸堿平衡失調及電解質(zhì)紊亂。

(四)疾病分期與分型

疾病分期

1、  急性期:病程2周以?xún)取?/p>

2、  遷延性期:病程2周至2個(gè)月;

3、  慢性期:病程大于2個(gè)月。

疾病分型

1、  輕型:無(wú)脫水,無(wú)中毒癥狀。

2、  中型:輕至中度脫水或有輕度中度癥狀。

3、  重型:重度脫水或有明顯中毒癥狀:煩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蒼白、體溫不升、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

(五)中醫分型診治

風(fēng)寒瀉癥

癥候】因為過(guò)食生冷,感受風(fēng)寒引起。大便清稀、帶有泡沫、無(wú)明顯臭氣,腹痛腸鳴?;虬橛斜侨魈?、惡寒發(fā)熱、咳嗽、舌苔薄白、脈浮緊,指紋淡紅。

治法】疏風(fēng)散寒,化濕和中。

方藥加減】藿香正氣散加減。藿香、蘇葉、白芷、生姜、陳皮、蒼術(shù)、半夏、茯苓、甘草、大棗。

1、大便質(zhì)稀色淡、泡沫多,加防風(fēng)碳止瀉。

2、腹痛甚里寒癥,加干姜、砂仁、木香溫中散寒理氣。

3、腹脹苔膩,加大腹皮、厚樸順氣消脹。

4、食滯,去甘草、大棗加焦山楂、雞內金消食導滯。

5、小便短少,加澤瀉、車(chē)前子滲濕利尿。

6、惡寒鼻塞聲重,加荊芥、防風(fēng)加強解表散寒之力。

中成藥】藿香正氣口服液

濕熱瀉癥

癥候】大便水樣,或如蛋花樣,瀉下急迫,量多次頻,氣味穢臭,或見(jiàn)少許粘液。腹痛時(shí)作,食欲不振,或伴嘔惡,神疲乏力,或發(fā)熱煩鬧,口渴,小便短黃,舌紅苔黃厚膩,脈滑數,指紋紫。

治法】清腸解毒,化濕止瀉

方藥加減】葛根芩連湯加減。葛根、黃芩、黃連、甘草、地錦草、豆卷

1、熱重瀉頻加雞蘇散、馬鞭草清熱解毒。

2、發(fā)熱口渴加生石膏、蘆根清熱生津。

3、濕重水瀉加車(chē)前草子、蒼術(shù)燥濕利濕。

4、泛惡苔膩加藿香、佩蘭芳香化濕。

5、嘔吐加竹茹、半夏降逆止嘔。

6、腹痛加木香理氣止痛。

7、納差加焦山楂、焦神曲運脾消食。

中成藥】葛根芩連微丸、蒼苓止瀉口服液、兒瀉停顆粒等。

傷食瀉證

【證候】病前有乳食不潔史。大便稀溏,夾有乳凝狀或食物殘渣,酸臭或如敗卵,脘腹脹滿(mǎn),便前腹痛,瀉后痛減,腹痛拒按,噯氣酸餿,或有嘔吐,不思乳食,夜臥不安,舌苔厚膩,或微黃,脈滑實(shí),指紋紫。

【治法】運脾和胃,消食化滯。

【方法加減】保和丸加減,焦山楂、焦神曲、雞內金、半夏、陳皮、茯苓、連翹。

 1、腹痛加木香,、檳榔---理氣止痛。

 2、腹痛加厚樸,萊菔子---消積除脹。

 3、嘔吐加麝香、生姜---和胃止嘔。

【中成藥】保和丸等。

脾虛瀉證

證候】多食腹瀉治療不及時(shí)或喂養不當,腹瀉遷延不愈而造成,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瀉,時(shí)輕時(shí)重,面色萎縮,形體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緩弱,指紋淡。

治法】健脾益氣,助運止瀉。

方法加減】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黨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山藥、蓮子肉、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

 1、胃納呆滯、舌苔膩加藿香、蒼術(shù)、陳皮、焦山楂、-----芳香化濕,消失助運。

 2、腹脹不適加木香、烏藥----理氣消脹。

 3、腹冷色淡、大便夾不消化物加炮姜----溫中散寒,暖脾助運。

 4、久瀉不止,內無(wú)積滯者,加煨益智仁、肉豆蔻、石榴皮-----溫脾固澀止瀉。

中成藥】醒脾養兒顆粒,啟脾口服液、健脾八珍膏等。

  脾腎陽(yáng)虛瀉證

證候】久瀉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見(jiàn)脫肛,形寒肢冷,面色晄白,精神萎靡,睡時(shí)露睛,舌淡苔白,脈細數,指紋色淡。

治法】溫補脾腎,固澀止瀉。

方藥加減】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減。制附子、補骨脂、肉豆蔻、黨參、炒白術(shù)、甘草、干姜、吳茱萸。

 1、脫肛加黃芪、天麻以舉中陽(yáng)。

2、久瀉滑脫不禁,加訶子、石榴皮、赤石脂收斂固澀止瀉。

中成藥】附子理中丸、四神丸等。

(六)西醫治療

1、抗生素:慶大霉素、阿莫西林、頭孢克肟等,細菌感染性腹瀉時(shí)用,非感染性腹瀉不可用。

2、止瀉劑:止瀉寧等,細菌性感染性腹瀉禁用,應注意副作用。

3、腸粘膜保護劑:思密達,吸附病原體和毒素,維持正常吸收與分泌,增加屏障功能。注意空腹口服。

4、微生態(tài)制劑:培菲康、寶樂(lè )安、媽咪愛(ài)等,恢復腸道正常菌群,抑制病原菌增殖、侵襲。

5、脫水:口服補液鹽(ORS)、靜脈補液。維持水電解質(zhì)酸堿平衡。

(七)外治法(見(jiàn)后)

(八)調護(見(jiàn)后)

 

  疳癥(營(yíng)養不良)

(一)概述

1、定義

   疳癥是由喂養不當或多種疾病影響,導致脾胃受損,氣液耗傷而形成的一種慢性疾病,臨床以形體消瘦,面色無(wú)華,毛發(fā)干枯,精神萎靡或煩躁,飲食異常為特征。

2、發(fā)病季節

(1)季節:本病發(fā)病無(wú)明顯季節性。

(2)年齡:各種年齡均可罹患,臨床尤多見(jiàn)于5歲以下小兒。

3、“疳”之含義

“疳者甘也”,是指小兒恣食肥甘厚膩,損傷脾胃,形成疳癥,-----言其原因。

“疳者干也”,是指氣液干涸,形體贏(yíng)瘦。-----述其病機及主證。

4、特點(diǎn)

1、起病緩慢,病程遷延,影響小而生長(cháng)發(fā)育;

2、嚴重者還可導致陰竭陽(yáng)脫,猝然變險;

3、因而被古人視為惡侯,列為兒科四大要證之一;

4、人民生活改善和醫療保健事業(yè)的深入開(kāi)展,本病的發(fā)病率已明顯下降,特別是重癥患兒顯著(zhù)減少。

5、本病經(jīng)恰當治療,絕大多數患兒均可治愈。

6、僅少數重癥或有嚴重兼癥者,預后較差。

5、疳癥分類(lèi)(古代醫家認識不一)

五臟分類(lèi):疳疳、心疳、脾疳、肺疳、腎疳

病因分類(lèi):蛔疳、食疳、哺乳疳;

病位分類(lèi):眼疳、鼻疳、口疳;

證候分類(lèi):疳咳、疳瀉、疳腫脹等;

病情分類(lèi):疳氣、疳虛、疳積、疳極、干疳等;

目前臨床將疳癥按病程與證候特點(diǎn)分證,分為疳氣、疳積、干疳三大證候及其他兼證。

(二)病因病機

引起疳癥的病因較多,臨床以飲食不潔,喂養不當,營(yíng)養失調,疾病影響以及先天稟賦不足為常見(jiàn),其病變部位主要在脾胃,可涉于五臟。

病因病機示意圖

(三)臨床診斷

診斷要點(diǎn):

1、有喂養不當或病后飲食失調及長(cháng)期消瘦史。

2、形體消瘦,體重比正常同齡兒平均值低15%以上;

3、嚴重者干枯贏(yíng)瘦,體重比正常值低40%以上。

4、飲食異常,大便不調,腹脹等脾胃失調。

5、兼精神不振,好發(fā)脾氣,煩躁易怒,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癥。

6、貧血者,血紅蛋白及紅細胞減少,肢體浮腫,屬疳腫脹者,血清總蛋白大多在45g/L以下,血清白蛋白約在20g/L以下。

(四)辨證論治

1、辨證要點(diǎn)

本病有主證、兼證之不同。按病程長(cháng)短、病情輕重、虛實(shí)分疳氣、疳積、干疳。

疳氣屬脾胃失和,病情輕淺之輕重;

      初起而黃發(fā)疏,食欲欠佳,形體略瘦,大便不調,精神如常者。

疳積屬脾虛夾濕,虛實(shí)夾雜證。

      病情進(jìn)展,形體消瘦,肚腹膨隆,煩躁多啼夜臥不寧,善食易饑,或嗜食異物。

干疳屬脾胃衰敗,津液消亡之重癥。

      病程久延失治,形體消瘦,杳不思食,腹凹如舟,精神萎靡者。

2、治療原則

△以健運脾胃為主。

  疳氣以和為主;

  疳積以消為主,或消補兼施;

  干疳以補為要;

 出現兼癥者,按脾胃本病與他臟兼證合參隨證治之。

△補充營(yíng)養,糾正不良飲食習慣,治療各種原發(fā)疾病,對本病康復至關(guān)重要。

3、證治分類(lèi)----常證

疳氣

證候】形體略瘦,面色少華,毛發(fā)稀疏;不思飲食,精神欠佳,性急易怒,大便干稀不調;舌淡苔薄微膩,脈細有力。

治法】調脾健運

方藥加減】資生健脾丸(《繆仲淳方》)加減,黨參、白術(shù)、山藥、茯苓、苡仁、澤瀉、藿香、砂仁、扁豆、麥芽、神曲、山楂

中成藥】肥兒散

疳積

證候】形體明顯消瘦,面色萎黃,腹脹青筋;發(fā)稀神煩,揉眉挖鼻,吮指磨牙、食欲不振或善饑,或嗜食異物;色淡苔膩,脈沉細而滑。

【治法】消極健脾

方法加減】肥兒丸加減,人參、白術(shù)、茯苓、神曲、山楂、麥芽、雞內金、大腹皮、檳榔、黃連、胡黃連、甘草

【中成藥】肥兒散、小兒香橘丹

干疳

證候】形體極度消瘦,皮膚干癟起皺,大肉已脫,皮包骨頭,貌如老人,毛發(fā)干枯,面白神萎,腹凹如舟,杳不思食;舌淡嫩苔少,脈細數。

治法】補益氣血

方法加減】八珍湯加減,黨參、黃芪、白術(shù)、茯苓、甘草、熟地、當歸、白芍、川芎、陳皮、扁豆、砂仁

中成藥】十全大補丸

眼疳

【證候】兩目干澀,畏光羞明,眼角赤爛,甚則黑睛混濁,白翳遮睛或有夜盲癥等。

治法】養血柔肝,滋陰明目

方藥】石斛夜光丸加減,

石斛、天冬、生地、枸杞子、菊花、白蒺藜、蟬蛻、木賊草、青箱子、夏枯草、川芎、枳殼

口疳

證候】口舌生瘡,甚或滿(mǎn)口糜爛,穢臭難聞;面赤心煩,夜臥不寧,小便短黃,或吐舌,弄舌;舌紅苔黃,脈細數。

治法】清心瀉火,滋陰生津

方法】瀉心導赤散加減。外用冰硼散或珠黃散涂擦患處。

黃連、梔子、連翹、燈芯草、竹葉、生地、麥冬、玉竹

疳腫脹

證候】足踝浮腫,甚或顏面及全身浮腫;面色無(wú)華,神疲乏力,四肢欠溫,小便不利;舌淡嫩苔薄白,脈沉遲無(wú)力。

【治法】健脾溫陽(yáng),利水消腫

【方法】防己黃芪湯和五苓散加減

黃芪、白術(shù)、甘草、茯苓、豬苓、澤瀉、防己、桂枝

(五)其他治療

(六)預防與調護

第五節  小兒脾胃病的常用外治法

   一、捏脊療法

  通過(guò)對督脈和膀胱經(jīng)的捏拿運動(dòng)調整陰陽(yáng)、疏通經(jīng)絡(luò )和促進(jìn)氣血運行而達到恢復脾胃功能的目的。對嬰幼兒可采用捏脊法。

方法;孩子俯臥,背部裸露,涂抹適當滑石粉,用雙手的中指、無(wú)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狀,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對準食指前半段,然后頂住孩子皮膚,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同時(shí)向上捻動(dòng),自尾椎兩旁雙手交替向前推動(dòng)至大椎穴兩旁。每天睡前給孩子捏3—5遍,10d為一個(gè)療程,1個(gè)療程后可休息2—3d,在進(jìn)行下1個(gè)療程。

作用:捏脊有健脾助消化和強壯作用,可以改善食欲,減少感冒,增強體質(zhì)。

適應癥:疳氣證、疳積證等脾胃虛弱患者,嬰幼兒有適合。

禁忌癥:極度消瘦,皮包骨頭者不可應用。

   二、推拿按摩穴位

 搓脊柱 每天用掌心搓孩子的脊柱,從下向上5—7次,可振奮陽(yáng)氣。

推三關(guān) 用食、中指于前臂橈側邊緣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100—300次,可調理脾胃。

推脾土:推拇指羅紋面200—500次,可治泄瀉、嘔吐。

推大腸:推食指端橈側邊緣至虎口100—300次,可治積滯、泄瀉。

推板門(mén):推或揉大魚(yú)際隆起處50—200次,可治嘔吐、積滯、泄瀉。

推七節:推第4腰椎至尾骶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200---500次,可治泄瀉、食積腹脹。

揉魚(yú)尾:揉尾椎骨處300---600次可治泄瀉、便秘、脫肛。

按摩足三里穴:每日給小兒按摩足三里穴10—15分鐘,可調理脾胃。

揉腹:每天輕輕地為孩子揉腹,順時(shí)鐘1分鐘,逆時(shí)針1分鐘,可調理脾胃、補益氣血。

具體舉例

1、脾胃不和證厭食:推補脾穴5分鐘,揉一窩風(fēng)3分鐘,分陰陽(yáng)2分鐘,逆運內八卦3分鐘,推四橫紋4分鐘,推清河水1分鐘。1日1次,14日為一療程。用于脾胃不和證。

2、腹瀉:常用的具有健脾利濕的小兒推拿法:補脾經(jīng)、推大腸、清小腸、摩腹、揉臍、揉魚(yú)尾、推七節骨。

1、利小便:順運八卦、運土入水清胃、補脾、清大腸。

2、止瀉:順揉長(cháng)強、推上七節骨、揉足三里、推上承山

  三、中藥穴位貼敷

   將藥物熬制成膏藥、油膏,或將藥物加賦型劑做成藥餅、藥膜,貼敷于穴位上的治療方法。具有溫中健脾的作用。如:

1、敷臍:1、將丁香、蒼術(shù)各3g,砂仁、白術(shù)、雞內金、厚樸各5g。研末備用。用時(shí)取上述藥粉3g,用食用米醋少許調成糊狀。常規消毒患兒臍部,敷上藥糊,再用消毒紗布塊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更換一次。療程5—7日為一療程。適用于厭食、腹瀉。

2、取黨參、蒼術(shù)、砂仁、甘松、藿香等分其研細末過(guò)篩備用,每晚睡前取藥10g,用陳醋調勻,待呈褐色膏狀時(shí),塞入患兒臍部,用膠布固定,次晨取下,10天為一療程。適用于腹瀉。

3、將大黃、檳榔、高良姜、白豆蔻等藥粉碎為細末,提煉精制為膏狀,敷于神闕,每日一次,每次12小時(shí),7—10天為一療程,適用于腹痛、腹脹。

2、多穴位貼敷

  小兒健脾膏(院制劑):1、由吳茱萸、山楂等組成,貼敷于神闕、中脘、脾俞、足三里等,適用于厭食、積滯、虛寒腹痛、脾虛瀉等。隔天一次,連貼五天。

2、將黨參、白術(shù)、木香、肉桂、黃芩、山藥的藥物等量加工成粉末,貼敷于神闕、中脘、氣海、關(guān)元等,于睡前敷藥,3d后取下,間隔4d再敷,連敷三次為一療程。適用于厭食、積滯、腹痛、腹瀉等。

3、貼敷結合理療

 用肉桂、沉香、炒白術(shù)、小茴香、萊菔子3份,莪術(shù)、木香2份,共研細末,取白醋適當調勻做成直徑約為2.5cm薄餅,每次在生物波經(jīng)絡(luò )通治療儀的兩個(gè)藥物電極圓形凹槽中填放適量,然后分放在中脘左側通谷兩個(gè)穴位上,用遠紅外熱療帶固定,熱敷強度選擇4---5,脈沖強度4—7,作用時(shí)間20—25min,取下電極板,將藥貼繼續固定于皮膚上,3h左右揭掉,每日一次,15d為一療程。

四、針刺

  1、刺四縫

用三棱針刺入患兒雙手四縫約1分深,擠出淡黃色液體,7d刺一次,直到刺后不再有黃白色黏液為止。

2、針刺

1、腹瀉:常規取穴:足三里、三陰交、長(cháng)強。發(fā)熱加曲池,濕熱加陰陵泉;嘔吐加內關(guān);傷食加刺四縫、中脘;腹脹加天樞;脾虛加脾俞;寒濕加關(guān)元。

具體手法:實(shí)則瀉之,虛則補之,每日一次。

2、疳氣證、疳積輕癥:

主穴:合谷、曲池、中脘、氣海、足三里、三陰交。配穴:脾俞、胃俞、痞根(奇穴,腰一旁開(kāi)3.5寸)。煩躁不安,夜眠不寧,加神門(mén)、內關(guān);脾虛加積,脘腹脹滿(mǎn)加刺四縫;氣血虧虛重加關(guān)元;大便稀溏加天樞、上巨虛。

具體手法:中等刺激,不留針。每日一次,七天一療程。

3、炙法

施炙方法:取患兒仰臥位,點(diǎn)燃艾條,距離皮膚2—3cm,炙至皮膚紅熱為度,時(shí)間約為15—20分鐘。

  適用范圍:適用于寒癥及虛癥。

常規炙神闕、中脘、天樞及足三里等穴位。

1、食滯明顯者,可加脾俞、胃俞等穴位;

2、脾腎陽(yáng)虛者,加炙腎俞。

3、寒濕者,可加炙關(guān)元。

 五、理療

采用上海醫藥激光儀器廠(chǎng)生產(chǎn)的H8-4D氦氖激光治療儀,波長(cháng)0.632um,頻率50Hz,輸出功率15mW,選取中脘、下脘、雙側足三里,每次每穴照射20min,每周1次,4次為一療程。

 

第六節 小兒脾胃病的飲食調理

一、健脾養胃食材

山藥、蓮子、紅薯、粳米、扁豆、豇豆、香菇、薏苡仁、大棗、蜂蜜、栗子、及牛肉、豬肚、牛百葉等,對提高體力,應對競爭壓力非常好。

土豆

藥性】味甘、性平、歸脾經(jīng)

功能主治】補氣、健脾。宜于脾虛體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注意事項】忌食發(fā)芽的土豆。

紅薯

藥性】味甘、性平、歸脾經(jīng)、胃經(jīng)。

功能主治】補脾胃,益氣力,寬腸胃,宜于脾胃虛弱,形瘦乏力,納少泄瀉。

注意事項】多食易引起反酸燒心,胃腸道脹氣。

蘿卜

藥性】味辛甘,性平,歸脾經(jīng)、胃經(jīng)。

功能主治】益脾和胃,消食下氣。用于脾胃不和,飲食不清,反胃嘔吐。

南瓜

藥性】味甘、性溫、歸脾經(jīng)、胃經(jīng)。

功能主治】補中益氣,化痰排膿,驅蛔蟲(chóng)。用于脾虛氣弱或營(yíng)養不良、肺癰咯濃痰、驅蛔蟲(chóng)。

香菇

藥性】味甘、性平、歸脾經(jīng)、胃經(jīng)。

功能主治】益胃氣。宜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

注意事項】香菇屬于發(fā)物,麻疹和皮膚病、過(guò)敏性疾病忌食。

山藥

【藥性】味甘、性平、歸脾經(jīng)、肺經(jīng)、胃經(jīng)。

功能主治】補氣健脾,養陰益肺,補腎固精。宜于脾氣虛弱,食少便溏,慢性泄瀉。

注意事項】濕盛和氣滯脹滿(mǎn)者忌食。

山楂

藥性】味酸甘、性微溫,歸脾、胃、肝經(jīng)。

功能主治】健胃消食,活血化瘀。用于肉食或乳食積滯、腹脹腹痛或腹瀉。

注意事項】宜熟吃。

栗子

藥性】味甘、性溫,歸脾、胃、腎經(jīng)。

功能主治】補脾健胃,補腎強筋,活血止血。宜于脾虛食少,反胃,泄瀉。

紅棗

藥性】味甘、性溫,歸脾、胃經(jīng)。

功能主治】補益脾胃,養血安神。宜于脾胃虛弱,食少便稀,疲乏無(wú)力。

注意事項】氣滯、濕熱和便秘者忌食。

薏苡仁

藥性】味甘、淡、微寒,歸脾、胃、肺經(jīng)。

功能主治】健脾滲濕,除痹止瀉,清熱排膿。用于脾胃虛弱,腹瀉便溏,肺癰、腸癰、腳氣、水腫等。

扁豆

藥性】味甘、性微寒,歸脾、胃經(jīng)。

功能主治】健脾化濕,清署和中。宜于脾虛濕盛,食少便稀,署濕吐瀉。

注意事項】氣滯腹脹者忌食。

蜂蜜

藥性】味甘、性平,歸脾、肺、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補脾緩急、潤肺止咳、潤腸通便。宜于脾胃虛弱胃痛,津虧腸燥便秘,消化性潰瘍。

注意事項】濕證、濕熱證,胃脹腹脹、嘔吐、便稀者忌食。

二、食療方

1、針對厭食食療方

 (1)、紅棗小米粥

方法:取紅棗10個(gè)、小米30g,先將小米清洗后上鍋用小火炒成略黃,然后加入水及紅棗用大火燒開(kāi)后小火熬成粥食用。

  適用范圍:適用于消化不良伴有厭食的脾虛小兒。

  (2)、蓮子山藥粥

方法:取蓮子30g,山藥80g,粳米50g。將蓮子去皮及心,加山藥、粳米及水煮粥食用。

適用范圍:適用于消瘦、食欲不振的脾胃虛弱小兒。

(3)、沙參麥冬扁豆湯

方法:取沙參10g、麥冬10g、扁豆15g、粳米50g。先將沙參、麥冬加水煮20分鐘取汁,將汁加粳米、扁豆煮成粥食用。

適用范圍:適用于手足心熱,便干,納呆的脾陰虛小兒。

2、針對腹瀉食療方

(1)、體弱小兒可用山藥60g,加水200毫升,煮水飲用,一日二至三次,每次40---60ml,以健脾利濕。

(2)、苡米粥:苡米15g(炒),大米30g,水適量,現將水煮沸,然后加入苡米和大米再煮,熟后先服食少量,然后逐漸增多,以健脾除濕。

(3)、炮姜粥:炮姜(或干姜)5g,大米30g,共煮粥,熟后去姜,咸甜均可,適用于脾胃虛寒性腹瀉。

(4)、扁豆栗米粥:扁豆30g,黨參10g,栗米50g,先將扁豆、黨參同煎,去渣取汁,如栗米煮粥。適用于脾虛泄瀉。

(5)、山藥扁豆粥:鮮山藥去皮切片30g,白扁豆15g,白米30g,白糖適量,先煮白米、白扁豆,繼如山藥片,煮粥,加糖,適用于濕熱泄瀉。

(6)、大棗木香湯:大棗6枚,木香4g,大棗去核先煎,煮沸后入木香再煮片刻,去渣溫服,具有和脾胃,燥濕止瀉功效,適于脾虛氣滯之久瀉。

(7)、蘋(píng)果泥:蘋(píng)果是堿性食物,含有果膠和鞣酸,有吸附和收斂作用。食法有兩種:用調羹刮泥或沸水煮3---5分鐘后吃。

(8)、馬齒莧粥:馬齒莧20g,粳米30g,先將馬齒莧洗凈晾干,將粳米加入適量清水,煮成粥,加入馬齒莧,煮沸食用。也可酌加食鹽,或白糖調味。隨意食用。適于濕熱內蘊所致腹瀉。

3、針對疳積食療方:蜈蚣蒸蛋

三、日常生活調護

  保持脾胃功能良好的關(guān)鍵,在于日常的正確養護,主要有以下幾個(gè)方面:

  1、注意合理的飲食調養:小兒飲食既要適合小兒的消化能力又要兼顧其營(yíng)養需要。

 1)嬰兒已母乳為主,乳食定時(shí)定量。添加食物由少及多,由稀至稠,由單一到多種,循序漸進(jìn)的進(jìn)行。

 2)飲食宜熱而軟,節制冷飲和甜食。一般來(lái)講,魚(yú)、蛋、牛奶、香菇、蘑菇、豆腐、鮮嫩蔬菜、瘦肉、童子雞、鴿子、鵪鶉等食物可經(jīng)常食用。

3)飲食合理搭配,注意均衡飲食?!拔骞瑞B胃”,肉、乳、蛋、豆,與五谷雜糧、蔬菜、水果搭配均衡。每餐要求葷素、粗細、干稀搭配,水果也要適量,患病及初愈時(shí)宜予易消化、富蛋白質(zhì)飲食。

4)講究烹調方法。烹制食物要適合孩子的年齡特點(diǎn)。如斷奶后,飯菜做得細、軟、爛;隨著(zhù)年齡的增長(cháng),飯菜加工可逐漸趨向于粗、整。色香味俱全,可以增加孩子的食欲。

  2、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1)、定時(shí)進(jìn)餐,適當控制零食,小兒正餐包括早餐、中餐、午后點(diǎn)心和晚餐,三餐一點(diǎn)形成規律,消化系統才能有勞有逸地工作。

   (2)、營(yíng)造愉悅、寬松的進(jìn)餐環(huán)境,讓孩子專(zhuān)心吃飯,盡量讓孩子與大人共餐,提高小兒進(jìn)餐的積極性。

   (3)、防止挑食和偏食,遵循“胃以喜為補”的原則進(jìn)行調治。

(4)、注意衛生習慣,糾正孩子咬手指,啃異物的壞習慣,避免細菌侵入胃中,有幽門(mén)螺旋桿菌感染的家長(cháng),要注意與家人分食用餐,以防交叉感染。

(5)、保證充足睡眠,適量活動(dòng),定時(shí)排便,合理的生活制度能激發(fā)、調動(dòng)、保護和促進(jìn)食欲,小兒初醒食欲未開(kāi),不宜喂食。

3、及時(shí)治療疾病

(1)、發(fā)現體重不增或減輕,食欲減退時(shí),要盡量查明原因,及時(shí)加以治療。

 (2)、胃病的治療需要一定的連續性,否則容易復發(fā),幽門(mén)螺旋桿菌陽(yáng)性的患兒,提倡家庭成員共同檢查共同治療,另外,及時(shí)治療鼻腔、口腔、咽喉等的感染。

  (3)、病情較重的患兒要加強全身護理,防止褥瘡、眼疳、口疳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4)、避免使用對胃有刺激的藥物。

4、注意保護脾胃:小兒的內臟很嬌嫩,要注意保護好小兒的胃腸機能,部分孩子服用西藥后感覺(jué)胃部更加不適而中斷治療,可使用中醫療法。

  中醫中藥治療小兒胃炎有很好的優(yōu)勢,通過(guò)中醫辨證施治可使小兒的胃腸機能恢復。

  中藥青皮、陳皮、枳殼、香附、延胡索、川楝子、砂仁等可理氣止痛。白術(shù)、茯苓、扁豆、山藥、山楂、六神曲、紅棗有健脾助消化作用。黃芩、黃連、黃柏、大黃、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玫瑰花等對幽門(mén)螺旋桿菌有抑制作用。

5、食療推拿健脾胃

食療與藥膳具有養胃消食、健脾助運化等作用,對胃炎患兒有輔助治療作用。如胃部脹痛、噯氣、反酸的患兒可食用白蘿卜加蜂蜜;中上腹疼痛、消瘦、食欲不振、舌苔膩的患兒可吃一些秈米蓮子紅棗羹。

揉腹、捏脊、搓脊柱、推三關(guān)等可增加經(jīng)絡(luò )的運行和人體全身氣血的營(yíng)養,促使新陳代謝,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按摩簡(jiǎn)便易行,孩子容易接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容均由用戶(hù)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diǎn)擊舉報。
打開(kāi)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lèi)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lèi)似文章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cháng)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看蜜桃,成人网18免费韩国,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区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