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地名由來(lái)
摘自中國地名由來(lái)詞典(牛汝辰)
湖北省(Hubei Sheng)
簡(jiǎn)稱(chēng)鄂。在長(cháng)江中游,洞庭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宋初置荊湖北路,簡(jiǎn)稱(chēng)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元代江南部分屬湖廣行中書(shū)省,設有荊湖道宣慰司,簡(jiǎn)稱(chēng)“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命名,因省會(huì )武昌在唐、宋時(shí)稱(chēng)鄂州,故亦簡(jiǎn)稱(chēng)“鄂”。
1武漢市(Wuuhan Shi)
位于東經(jīng)114.3°,北緯30.5°,在湖北省東部,長(cháng)江與漢江合流處。1949年由武昌,漢口、漢陽(yáng)三鎮置武漢市,取三鎮首字為名。
黃陂縣(Huangpi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4.3°,北緯30. 8°,在湖北省武漢市以北,灄水流域。據唐代《黃陂記》:“黃陂在汝州,汝州有三十六駐,黃陂最大,溉田千頃,蓋黃陂之來(lái)由也”。一說(shuō)源于三國時(shí)期,“黃”指黃祖興建的城垣“黃城”,“陂”指武湖。黃陂為黃城和武湖的合稱(chēng)。北周置黃陂縣。
新洲縣(Xinzhou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4.8°,北緯30.8°,在湖北省東部,武漢市東北,長(cháng)江北岸。1951年由黃岡縣析置。據《乾隆黃岡縣志》:“邾縣俗名新洲,又名舊州。”唐末因地處舉水沖積平原,在“州”前加“水”旁,以示區別,遂名新洲。
2黃石市(Huangshi Shi)
位于東經(jīng)115.0°,北緯30.1°,在湖北省東部,在武漢市東南。1950年設黃石市,因大治縣的黃石港得名。一說(shuō)因黃石山得名。
大冶市(Daye Shi)
位于東經(jīng)114.9°,北緯30.0°,在湖北省東南部,長(cháng)江南岸。宋乾德五年(967年)設大冶縣,因縣境礦藏豐富,不少朝代在此大興爐冶,故取名大冶縣。1994年設市。
陽(yáng)新縣(Yangxi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5.2°,北緯29.7°,在湖北省武漢市東南面。三國吳置陽(yáng)新縣,隋改永興縣,1914年復改陽(yáng)新縣。
3襄樊市(Xiangfan Shi)
位于東經(jīng)112.1°,北緯32.0°,在湖北省北部,漢置襄陽(yáng)縣,1950年以襄陽(yáng)、樊城兩鎮合并置襄樊市,取二鎮首字為名。
老河口市(Laohekou Shi)
位于東經(jīng)111.6°,北緯32.4°,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北。清康熙年間稱(chēng)新鎮,因地當漢江故道之口,也稱(chēng)老河口鎮。1951年以老河口鎮設市。
棗陽(yáng)市(Zaoyang Shi)
位于東經(jīng)112.7°,北緯32.1°,在湖北省北部,滾河上游。與河南省相鄰。據《元和郡縣志》:“后周改襄鄉縣曰廣昌縣。隋初郡廢,尋避太子諱,改廣昌縣曰棗陽(yáng)縣,因棗陽(yáng)村以為名也。”1988年設市。
襄陽(yáng)縣(Xiangya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2.1°,北緯32.0°,在湖北省北部,武漢市西北,與河南省為鄰。據《今縣釋名》:“應劭曰,在襄水之陽(yáng),襄水今名疏水,為漢水之流。”
南漳縣(Nanzha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1.8°,北緯31.7°,在湖北省北部,武漢市西北。隋開(kāi)皇十八年(598年)置南漳縣。據乾隆《襄陽(yáng)府志》:“漳水,縣南一百里,源出荊山??h之立名以此。”又據《明史》:“南有漳河,流入當陽(yáng)縣,合于沮水。”
谷城縣(Guche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1.6°,北緯32.2°,在湖北省北部,武漢市西北,漢江中游西岸。據《水經(jīng)注》:“谷城縣因古谷國而得名,……春秋谷伯綏之邑也。”
宜城市(Yicheng Shi)
位于東經(jīng)112.2°,北緯31.7°,在湖北省北部,武漢市西北。據《今縣釋名》:“本鄢,為楚之別都,有鄢城漢惠帝改今名,有鄢水,一曰夷水,桓慍父名彝,改曰蠻水。”宜城似由夷水得名。1994年設市。
??悼h(Baokang Xian)
們于東經(jīng)111.2°,北緯31.8°,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北側。北周置永清縣。據《??悼h志新纂》:“趙宋太祖時(shí)置??弟?,邑名始此。”明因以置??悼h。???,永保安康之意。
4十堰市(Shiyan Shi)
位于東經(jīng)110.7°,北緯32.6°,在湖北省西北部。清置十堰堡。保北有牛頭山,為百二河發(fā)源地,北流入江漢。居民利用百二河攔水筑堰,共有頭、二、三、四、五、六個(gè)堰,另外還有四堰。在頭堰符近設了一個(gè)管理水利的機構,駐地名為十堰,意在標示管理范圍。十堰以此得名。1969年設十堰市,1973年改為省轄市。
丹江口市(Danjiangkou Shi)
位于東經(jīng)111.5°,北緯32. 5°,在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水庫南岸。1983年設丹江口市,均縣撤銷(xiāo)并入。因臨丹江下游的丹江口水庫,得名。
鄖縣(Yu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0.8°,北緯32.8°,在湖北省西北部,與陜西、河南省相鄰。古鄖子國地,漢為鄖關(guān),屬長(cháng)利縣,蜀先主封申躭為鄖鄉侯即此,晉因置鄖鄉縣,因鄖鄉得名。元改鄖縣。
竹山縣(Zhusha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0.2°,北緯32.2°,在湖北省西北部,鄰接陜西省。據《今縣釋名》:“西魏置,有黃竹山,在縣東百里,一名黃山嶺,山上竹色皆黃,縣以此名。”
房縣(Fa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0.7°,北緯32.0°,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北,以四川省(即今重慶市,天津四注)為鄰。古房國地。隋置房州,據《元和郡縣志》:“縣西南有房山,有石室如房,因名”,明置房縣。
鄖西縣(Yunxi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0.4°,北緯32.9°,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北。據《鄖西縣志):明成化十二年,設鄖西縣.鄖西因在鄖縣之西而得名.
竹溪縣(ZhuxiXian)
位于東經(jīng)109.7‘,北緯32.r,在湖北省西北部,與四川(今重慶,天津四注)、陜西省為鄰。明置竹溪縣。據《竹溪縣志》:“竹溪因城西五里竹溪河得名。”
5荊州市(Jingzhou Shi)
位于東經(jīng)112.2°.北緯30.3°,在湖北省南部,長(cháng)江北岸。唐代始稱(chēng)沙頭、沙頭市,簡(jiǎn)稱(chēng)沙市。其意為沙洲頂端的集市。1949年設市,故在沙市之后又加“市”字。1994年撤銷(xiāo)荊州地區、沙市市和江陵縣,設立荊沙市。1996年荊沙市改名為荊州市,取古荊州為名。
石首市(Shishou Shi)
位于東經(jīng)112.4°,北緯29.7°,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南,與湖南省為鄰。晉置石首山。據《今縣釋名》:“石首山在縣東,江濱有石孤立,在北山之首??h以此名。”
洪湖市(Honghu Shi)
位于東經(jīng)113.4°,北緯29.7°,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南。1951年成立洪湖縣,以境內最大湖泊洪湖得名。1987年縣改市。
6宜昌市(Yichang Shi)
位于東經(jīng)111.2°,北緯30.6°,在湖北省中部,武漢市西。據《今縣釋名》:“春秋時(shí)楚夷陵,漢為夷陵縣,夷山在西北,因為名。”隋稱(chēng)宜昌,清為宜昌府,1912年改為縣。宜昌系由夷陵雅化而來(lái),并附昌盛新意。
枝城市(Zhicheng Shi)
位于湖北省武漢市西部。漢置夷道縣。南朝陳置宜都縣。隋改宜昌縣。唐復置宜都縣。1987年改為枝城市。因枝城鎮得名。枝城,原為枝江縣城,名枝江鎮。長(cháng)江流至百里洲,河分兩道,因大江分枝而得名枝江。
當陽(yáng)市(Dangyang Shi)
位于東經(jīng)111. 7°,北緯30. 8°,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側。漢置當陽(yáng)縣,“謂天子南而治天下也”。當陽(yáng),地處京都長(cháng)安以南,又在荊山之南,故名。1988年設市。
宜昌縣(Yicha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1. 3°,北緯30.7°,在湖北省西部。春秋時(shí)為楚夷陵地,漢置夷陵縣,夷山在西北,因以為名。隋改宜昌縣。“宜”取“夷”之諧音,為“宜于昌盛”之意。
秭歸縣(Zigui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0.7°,北緯31.0°,在湖北省西部,漢置秭歸縣。素有“屈原故里”之稱(chēng)。據《水經(jīng)注》引袁山□《宜都山川記》:“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lái)歸,喻令自寬。全鄉人冀其見(jiàn)從,因名秭歸。”
遠安縣(Yuan'a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1.6°,北緯31.0°,在湖北省武漢市西部,沮水之畔。北周改高安縣為遠安縣。據清同治年間《遠安縣志》:“以其近猺而遠”之意;即此地鄰近少數民族,又距京城較遠,但愿永遠安寧相處之意。
興山縣(Xingsha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0.7°,北緯31.2°,在湖北省武漢市西,香溪上游。三國吳置興山縣。據《興山縣治》:“興山環(huán)邑皆山,縣治興起于郡山之中,故名興山。”
枝江市(Zhijiang Shi)
位于東經(jīng)111.7°,北緯30.4°,在湖北省武漢市西,長(cháng)江之畔。據《枝江縣志》:“蜀江自此分為諸洲,自江陵而九十九洲起,自此間如喬木之有條枝焉,故曰枝江。”1996年設市。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Wufeng Tujiazu Zizhxian)
位于東經(jīng)110.6°,北緯30.2°,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側。清置長(cháng)樂(lè )縣,因與福建省長(cháng)樂(lè )縣同名,1914年改為五峰縣,因縣城西南二公里處的五峰山得名。
長(cháng)陽(yáng)土家族自治縣(Changyang Tujiazu Zizhixian)
位于東經(jīng)111.1°,北緯30.4°,在湖北省武漢市西。隋置長(cháng)楊縣。唐武德元年,因“唐忌隋姓”,改長(cháng)楊為長(cháng)陽(yáng)。
監利縣(Jianli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2.8°,北緯29.8°,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南,長(cháng)江北岸。三國吳置監利縣。據《湖廣總志》:“地富魚(yú)稻”,于是東吳便“鄰官監辦”,以圖魚(yú)、稻之“利”。
公安縣(Gong'a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2.2°,北緯30.0°,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南。東漢建安十四年(209年),左將軍劉備號稱(chēng)“左公”,立營(yíng)油河口,領(lǐng)荊州牧,“邑賴(lài)以安”,置公安縣,晉改江安縣,南北朝復置。
松滋市(Songzi Shi)
位于東經(jīng)111.7°,北緯30.1°,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南,長(cháng)江南岸。據《今縣釋名》:“漢置松茲縣,在廬江郡,此縣地為漢南郡之高成縣,東晉咸康中,以廬江郡松茲縣流民,避兵至此,乃僑置此,古今地名云,荊州松滋縣,古鳩茲地,按古鳩茲邑,在今蕪湖縣。”1995年設市。
7荊門(mén)市(Jingmen Shi)
位于東經(jīng)112.1°,北緯31.0°,在湖北省中部,漢江與漳水之間。唐置荊門(mén)縣,以境內荊門(mén)山得名。據《荊門(mén)直隸州志》:“荊門(mén)山即虎牙關(guān),唐尉遲恭筑。在州南五里,東西兩山對峙如門(mén)”故名。1979年設市。
鐘祥市(Zhongxiang Shi)
位于東經(jīng)112.5°,北緯31.1°,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北,漢江中游。明嘉靖十年(1531年)設鐘祥縣。鐘祥,以明世宗(嘉靖皇帝)發(fā)跡于此,有聚集祥瑞的意思,故賜名鐘祥。1992年設市。
京山縣(Jingsha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3.1°,北緯31.0°,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北,大洪山南麓。隋置京山縣。京山縣城東7.5公里處有京山,又稱(chēng)京源山。
8. 鄂州市(Ezhou Shi)
位于東經(jīng)114.8°,北緯30.3°,在湖北省武漢市東。秦置鄂縣,以古邑和古國為縣名。三國為武昌縣。1913年改為壽昌縣,1914年改為鄂城縣,因有古鄂王城,故名。1979年設市,1983年改為鄂州市。
9. 孝感市(Xiaogan Shi)
位于東經(jīng)113.9°,北緯30.8°,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北。南北朝孝建元年(454年)以漢孝子董永故析安陸東境置孝昌縣。后唐同光二年(924年)為避皇祖國昌名諱改孝昌為孝感,意為董永“孝感動(dòng)天”。
應城市(YingchengShi)
位于東經(jīng)113.5°,北緯30.9°,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北。南朝宋置應城縣。據《今縣釋名》:“縣近應山,故名。”據《水經(jīng)注》:似因古殷時(shí)應國而得名。
安陸市(Anlu Shi)
位于東經(jīng)113.7°,北緯31.2°,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北。據《今縣釋名》:“漢置,縣西有大安山,縣在大安之陸,以與“江夏”相對取名。1987年改市。
廣水市(Guangshui Shi)
位于東經(jīng)113.8°,北緯31.6°,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北。據《元和郡縣志》:“梁以隨州北界應濃山戌,置應州,并置永陽(yáng)縣,隋改應山。”又據《水經(jīng)注》:“魯陽(yáng)縣有應山。應城,……此之名應,或殷時(shí)應國所在歟。”1988年改廣水市,以廣水河命名。
漢川縣(Hanchua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3.8°,北緯30.6°,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側。唐分漢陽(yáng)地置氵義川縣,因漢水為名。宋初改為義川,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因避趙光義諱,改為漢川縣,因漢水流經(jīng)縣境,故名。
云夢(mèng)縣(Yunme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3.7°,北緯31.0°,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北。云夢(mèng)一名似以古云夢(mèng)澤省“澤”字而得名?!秶Z(yǔ)》、《左傳》或單稱(chēng)“云”,或單稱(chēng)“夢(mèng)”?!秹?mèng)辭》、《國策》等稱(chēng)“云夢(mèng)”。一說(shuō)夢(mèng)人曰“澤”為“夢(mèng)”,云夢(mèng)就是“云澤”,一說(shuō)江北為“云”,江南為夢(mèng)。一說(shuō)江南,江北隨處都可稱(chēng)“云”或“夢(mèng)”。西魏大統十六年(550年)置云夢(mèng)縣。
大悟縣(Dawu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4.1°,北緯31.5°,在湖北省武漢市北。1933年置禮山縣,1952年改為大悟縣,因有大悟山得名。
10. 黃岡市(Huanggang Shi)
位于東經(jīng)114.8°,北緯30.4°,在湖北省武漢市東。隋開(kāi)皇十八年(598年)置黃岡縣。據《今縣釋名》:“西北有黃岡山,因古黃國得名。”1990年設黃州市。1995年在黃岡地區所轄范圍內改黃州市為黃岡市,沿用地區名為市名。
麻城市(Macheng Shi)
位于東經(jīng)115.0°,北緯31.1°,在湖北省武漢市東北。隋開(kāi)皇十八年(598年)改信安縣為麻城縣。據《讀史方輿紀要》:縣本石勒將麻秋所筑,因名麻城。1987年改市。
武穴市(Wuxue Shi)
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東南,長(cháng)江北岸,鄰接江西省。唐置廣濟縣。1987年改為武穴市,因武穴鎮得名。據《康熙丁未志》:武穴“或云漢以前為鄔家閱,人極悍,有精兵,唐號武家閱。”據何紹基《長(cháng)江圖說(shuō)》:“武穴古為大江九穴之一。”明代更名為武家穴,后演變?yōu)?#8220;武穴”。
紅安縣(Hong'a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4.6°,北緯31.2°,在湖北省武漢市北,大別山南側。明置黃安縣。1931年11月紅四方面軍在“黃安戰役”奇取縣城后,12月改黃安為紅安縣,以慶祝紅四方面軍的勝利。
羅田縣(Luotia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5.3°,北緯30.7°,在湖北省武漢市東北。大別山南麓。據《今縣釋名》:“梁置、縣西北有同羅關(guān),《輿地紀勝》,崄石河在浠水縣東北,羅石三溪之水會(huì )焉,蓋縣居茲水之陸而名。”一說(shuō)羅田系巴蠻酋長(cháng)田光興,文小羅助其滅叛將有功,設縣時(shí)蓋取二人名姓稱(chēng)羅田。
浠水縣(Xishui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5.2°,北緯30.4°,在湖北省武漢市東,長(cháng)江北岸。南朝宋置浠水左縣,唐改為蘄水縣。1933年改為烯水縣??h治南有浠水,故名。
蘄春縣(Qichu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5.4°,北緯30.2°,在湖北省武漢市東南。漢置蘄春縣。據《太平寰宇記》:蘄春縣以水隈多蘄菜而得名。蘄菜即楚菜,俗稱(chēng)水芹菜。春,取生機勃勃之意。
黃梅縣(Huangmei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5.9°,北緯30.0°,在湖北省武漢市東,南臨長(cháng)江。隋開(kāi)皇十八年(598年)改新蔡縣為黃梅縣。據《今縣釋名》:“黃梅山在西北,山多黃梅,以此名縣。”
英山縣(Yingsha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5.6°,北緯30.7°,在湖北省武漢市東,大別山南側。宋置英山縣。據《英山縣志》:“九江王英國公墓在英山尖下,塋碑尚存。”因山為名。
11.
咸寧市(Xianning Shi)
位于東經(jīng)114.2°,北緯29.8°,在湖北省武漢市南。唐置永安鎮,南唐為永安縣,宋避永安陵名,因改咸寧縣,其意近。1983年設市。
蒲圻市(Puqi Shi)
位于東經(jīng)113.8°,北緯29.6°,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南。三國黃武二年(283年)置蒲圻縣。據《元和郡縣志》:“蒲圻湖在縣東北,湖多蒲草,吳帝立蒲圻縣,因蒲圻湖為名。”1986年設市。
嘉魚(yú)縣(Jiayu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3.9°,北緯29.9°,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南。隋代以其地多生鲇魚(yú)置鲇瀆鎮,南店升為縣,取南有嘉魚(yú)之意。
通山縣(Tongsha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4.5°,北緯29.5°,在湖北省武漢市南,富水上游。宋乾德二年(964年)置通山縣,取通羊、青山二鎮各一字,置縣。
崇陽(yáng)縣(Chongya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4.0°,北緯29.5°,在湖北省武漢市南,陸水流域。據《今縣釋名》:“五代楊氏置,縣北有大集山,自龍窖山發(fā)脈,歷方山龍頭巖而東,至此崇山崇聚,縣在其陽(yáng),故名。”
通城縣(Tongche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3.8°,北緯29.2°,在湖北省武漢市南,陸水上游。唐元和五年置通城鎮,宋熙寧五年(1072年)升鎮為縣。據傳“通城”,意為四通八達之城。
13. 恩施市(Enshi Shi)
位于東經(jīng)109.4°,北緯30.2°,在湖北省西南。東晉筑城臨施水,號施王城。后周因置施州。據《水經(jīng)注》:“施水出施山,北流會(huì )于沅。”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施縣,七年改為恩施縣。取皇帝恩賜于施縣之意。
利川市(Lichuan Shi)
位于東經(jīng)108.9°,北緯30.3°,在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上游。清置利川縣,固革井溪為名。1986年設市。
建始縣(Jianshi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9.7°,北緯30.5°,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側。晉泰始元年(265年)設建始縣。據《今縣釋名》,因建始溪得名。
來(lái)鳳縣(Laife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9.3°,北緯29.4°,在湖北省西南部,沅江支流酉水上游。清置來(lái)鳳縣。據《來(lái)鳳縣志》:“翔鳳山地,土司時(shí),傳說(shuō)有鳳集于此,邑因之得名。”
巴東縣(Bado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0.3°,北緯31.0°,在湖北省西部,與四川省(今重慶市,天津四注)相鄰。隋置巴東縣,以縣在巴山之東,故名。
鶴峰縣(Hefe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0.0°,北緯29.8°,在湖北省西南部。清置鶴峰州,以城后諸山奇峰,如鶴飛翔而得名。1912年改縣。
宣恩縣(Xuan'e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9.4°,北緯29.9°,在湖北省西南部。清置宣恩縣,為“傳布恩德”之意。
咸豐縣(Xianfe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9.1°,北緯29.6°,在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上游,與四川省(今重慶市,天津四注)為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設咸豐縣,取“咸慶豐收”之意。
14.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
隨州市(Suizhou Shi)
位于東經(jīng)113.3°,北緯31.6°,在湖北省北部,武漢市西北。春秋為隨國地,據《水經(jīng)注》:“楚滅隨以為縣”,以國為名。漢置隨縣。1979年設市。
仙桃市(XiantaoShi)
位于東經(jīng)113.4°,北緯30.3°,在湖北省中部,漢江南岸。據《今縣釋名》:“粱置郡,隋改縣,在沔水之陽(yáng)。”又“漢有沔陽(yáng),屬漢中郡,如淳曰,此方人謂漢水為沔水,顏師古曰,漢上曰沔。”1986年改設仙桃市,因鎮得名。
天門(mén)市(Tianmen Shi)
位于東經(jīng)113.1°北緯30.6°,在湖北省武漢市西。據《大清一統志》:雍正四年(1726年)因避康熙皇帝陵寢名之諱,遂改景陵縣為天門(mén)縣。因縣城西北三十公里處有天門(mén)山而得名。1987年縣改市。
潛江市(Qianjiang Shi)
位于東經(jīng)112.8°,北緯30.4°,在湖北省武漢市西,漢江南岸。宋置潛江縣,漢水自石城北分流為潛江,一名蘆洑河。據《水經(jīng)注》:“潛水蓋漢水枝分潛出,故受其稱(chēng)耳”。1988年設市。
神農架林區(Shennongjia Linqu)
位于東經(jīng)110.6°,北緯31.7°,在湖北省西北邊境,大巴山區。因神農架山峰而得名。相傳上古時(shí)代神農氏在此遍嘗百草,為民除害。為省轄林區,1981年曾設神農架縣,后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