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 白話(huà)譯(第三冊70)
第三冊卷41-卷60
卷第五十六 釋滅諍品第三十一(經(jīng)作現滅諍品)
問(wèn)道人譯
【經(jīng)】“復次,憍尸迦,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四天王,諸釋提桓因,諸梵天王,乃至阿迦尼吒天,常守護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供養、讀誦、為他說(shuō)、正憶念般若波羅蜜者。十方現在諸佛,亦共擁護是善男子、善女人,能聞、受持、供養、讀誦、為他說(shuō)、正憶念般若波羅蜜者。
“是善男子、善女人,不善法滅,善法轉增,所謂檀波羅蜜轉增,以無(wú)所得故;乃至般若波羅蜜轉增,以無(wú)所得故;內空轉增,乃至無(wú)法有法空轉增,以無(wú)所得故;
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轉增,以無(wú)所得故;諸三昧門(mén)、諸陀羅尼門(mén),一切智、一切種智轉增,以無(wú)所得故。是善男子、善女人所說(shuō),人皆信受,親友堅固。不說(shuō)無(wú)益之語(yǔ),不為瞋恚所覆,不為憍慢、慳貪、嫉妒所覆。
是人自不殺生,教人不殺,贊不殺生法,亦歡喜贊嘆不殺生者。自遠離不與取,亦教人遠離不與取,贊遠離不與取法,亦歡喜贊嘆遠離不與取者。自不邪淫,教人不邪淫,贊不邪淫法,亦歡喜贊嘆不邪淫者。
自不妄語(yǔ),教人不妄語(yǔ),贊不妄語(yǔ)法,亦歡喜贊嘆不妄語(yǔ)者。兩舌、惡口、無(wú)利益語(yǔ),亦如是。自不貪,教人不貪,贊不貪法,亦歡喜贊嘆不貪者。
不瞋惱、不邪見(jiàn),亦如是。自行檀波羅蜜,教人行檀波羅蜜,贊行檀波羅蜜法,亦歡喜贊嘆行檀波羅蜜者。自行尸羅波羅蜜,教人行尸羅波羅蜜,贊尸羅波羅蜜,亦歡喜贊嘆行尸羅波羅蜜者。
自行羼提波羅蜜,教人行羼提波羅蜜,贊羼提波羅蜜,亦歡喜贊嘆行羼提波羅蜜者。自行毗梨耶波羅蜜,教人行毗梨耶波羅蜜,贊毗梨耶波羅蜜,亦歡喜贊嘆行毗梨耶波羅蜜者。
自行禪波羅蜜,教人行禪波羅蜜,贊禪波羅蜜,亦歡喜贊嘆行禪波羅蜜者。自行般若波羅蜜,教人行般若波羅蜜,贊般若波羅蜜,亦歡喜贊嘆行般若波羅蜜者。
自修內空,教人修內空,贊內空,亦歡喜贊嘆修內空者。乃至自修無(wú)法有法空,教人修無(wú)法有法空,贊無(wú)法有法空,亦歡喜贊嘆修無(wú)法有法空者。
自入一切三昧中,教人入一切三昧中,贊一切三昧,亦歡喜贊嘆行一切三昧者。自得陀羅尼,教人得陀羅尼,贊陀羅尼,亦歡喜贊嘆得陀羅尼者。
自入初禪,教人入初禪,贊初禪,亦歡喜贊嘆入初禪者。二禪、三禪、四禪亦如是。自入慈心中,教人入慈心中,贊入慈心法,亦歡喜贊嘆入慈心者。悲、喜、舍心亦如是。
自入無(wú)邊空處,教人入無(wú)邊空處,贊無(wú)邊空處,亦歡喜贊嘆入無(wú)邊空處者。無(wú)邊識處、無(wú)所有處、非有想非無(wú)想處亦如是。自修四念處,教人修四念處,贊修四念處法,亦歡喜贊嘆修四念處者。
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jué)分、八圣道分亦如是。自修空、無(wú)相、無(wú)作三昧,教人修空、無(wú)相、無(wú)作三昧,贊空、無(wú)相、無(wú)作三昧法,亦歡喜贊嘆修空、無(wú)相、無(wú)作三昧者。
自入八解脫中,教人入八解脫,贊八解脫,亦歡喜贊嘆入八解脫者。自入九次第定中,教人入九次第定,贊入九次第定法,亦歡喜贊嘆入九次第定者。自修佛十力、四無(wú)所畏、四無(wú)礙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自行不謬錯法、自行常舍法,教人行不謬錯法、常舍法,贊行不謬錯法、常舍法,亦歡喜贊嘆行不謬錯法、常舍法者。自得一切種智,教人得一切種智,贊一切種智法,亦歡喜贊嘆得一切種智者。
“是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shí),所有布施與眾生共已,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wú)所得故。所有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智慧,與眾生共已,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以無(wú)所得故。
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行六波羅蜜時(shí),作是念:‘我若不布施,當生貧窮家,不能成就眾生,凈佛世界,亦不能得一切種智。我若不持戒,當生三惡道中,尚不得人身,何況能成就眾生,凈佛世界,得一切種智?
我若不修忍辱,則當諸根毀壞,色不具足,不能得菩薩具足色身,眾生見(jiàn)者必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能得以具足色身成就眾生,凈佛世界,得一切種智。
我若懈怠,不能得菩薩道,亦不能得成就眾生,凈佛世界,得一切種智。我若亂心,不能得生諸禪定,不能以此禪定成就眾生,凈佛世界,得一切種智。
我若無(wú)智,不能得方便智,以方便智過(guò)聲聞、辟支佛地,成就眾生,凈佛世界,得一切種智?!?/strong>
是菩薩復作是思惟:‘我不應隨慳貪故不具足檀波羅蜜,不應隨犯戒故不具足尸羅波羅蜜,不應隨瞋恚故不具足羼提波羅蜜,不應隨懈怠故不具足毗梨耶波羅蜜,不應隨亂意故不具足禪波羅蜜,不應隨癡心故不具足般若波羅蜜。
若不具足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我終不能出到一切種智?!缡巧颇凶?、善女人,是般若波羅蜜受持、親近、讀誦、為他說(shuō)、正憶念,亦不離薩婆若心,得是今世、后世功德?!?/strong>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希有!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為回向薩婆若故,亦為不高心故?”
佛告釋提桓因:“憍尸迦,云何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為回向薩婆若心故,亦為不高心故?!?/strong>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若行世間檀波羅蜜,布施諸佛、辟支佛、聲聞,及諸貧窮、乞丐、行路人,是菩薩無(wú)方便故生高心。
若行世間尸羅波羅蜜,言‘我行尸羅波羅蜜’、‘我能具足尸羅波羅蜜’,無(wú)方便故生高心。言‘我行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我行般若波羅蜜,我修般若波羅蜜’,以是世間般若波羅蜜,無(wú)方便故生高心。
世尊,菩薩修世間四念處時(shí),自念言:‘我修四念處,我具足四念處?!療o(wú)方便力故生高心?!倚匏恼?、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jué)分、八圣道分?!?/strong>
自念言:‘我修空、無(wú)相、無(wú)作三昧;我修一切三昧門(mén),當得一切陀羅尼門(mén);我修佛十力、四無(wú)所畏、十八不共法;我當成就眾生,我當凈佛世界,我當得一切種智?!?/strong>
著(zhù)吾我無(wú)方便力故生高心。世尊,如是菩薩摩訶薩行世間善法,著(zhù)吾我故生高心。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行出世間檀波羅蜜,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不得施物;
如是菩薩摩訶薩行出世間檀波羅蜜,為回向薩婆若故,亦不生高心。行尸羅波羅蜜,尸羅不可得;行羼提波羅蜜,羼提不可得;
行毗梨耶波羅蜜,毗梨耶不可得;行禪波羅蜜,禪不可得;行般若波羅蜜,般若不可得。修四念處,四念處不可得;乃至修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不可得;
修大慈大悲,大慈大悲不可得;乃至修一切種智,一切種智不可得。世尊,如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為回向薩婆若故,亦為不生高心故?!?/strong>
【論】問(wèn)曰:先已說(shuō)魔若魔民等三種人欲破壞般若,今何以故重說(shuō)?
(【論】問(wèn):先已說(shuō)魔或魔民等三種人欲破壞般若,現在為什么重說(shuō)?)
答曰:佛先說(shuō)三種人來(lái)求便恐怖,欲令愁?lèi)乐衼?lái)者,不為惱人,但欲破毀般若波羅蜜,不隨其愿,不能得破。后來(lái)三種人,雖欲生心破壞即時(shí)滅去。
(答:佛先前說(shuō)三種人來(lái)求便、恐怖,想使修行人愁?lèi)?,此中?lái)的不為惱人,但想破毀般若波羅蜜,不隨他們的愿,不能得破。后來(lái)的三種人,雖想生心破壞即時(shí)滅去。)
所語(yǔ)人皆信受者,是菩薩常令不善法斷滅,善法轉增,所謂檀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是人修集福德、智慧故,成大威德,設使妄語(yǔ),人皆信受,何況實(shí)語(yǔ)!
(所語(yǔ)人皆信受的意思是,菩薩常使不善法斷滅,善法轉增,所謂布施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這樣的人因為修集福德、智慧,成大威德,假使妄語(yǔ),人都信受,何況實(shí)語(yǔ)!)
親友堅固者,是人于一切眾生中,深有慈悲心,何況親友于我有益;是菩薩愛(ài)教佛道,知身口無(wú)常故,不說(shuō)無(wú)益之言。以善法增長(cháng)故,瞋恚等煩惱不能覆心。
(親友堅固的意思是,菩薩在一切眾生中,深有慈悲心,何況親友于我有益;這樣的菩薩愛(ài)教佛道,因為知身口無(wú)常,不說(shuō)無(wú)益之言。因善法增長(cháng),瞋恚等煩惱不能覆心。)
行者作是念:結使雖起,智慧思惟,不令覆心。結使若起,今世不善,后世不善,妨于佛道!設使心起結使,不起口業(yè);設口業(yè)起,不成身業(yè);設身業(yè)起,不至大惡,如凡夫人也。
(修行的人這樣想:結使雖起,用智慧思惟,不使它覆心。結使如果起,今世不善,后世不善,妨礙佛道!設使心起結使,不起口業(yè);設口業(yè)起,不成身業(yè);設身業(yè)起,不至大惡如凡夫人啊。)
是菩薩雖復卑陋鄙賤,以行勝法故,得在勝人數中,是今世功德。是人深樂(lè )善法故,能于善法四種正行求;二乘人不能具足四行,以不深樂(lè )善法故。
(這樣的菩薩雖復卑陋鄙賤,因為行勝法,得在圣人數中,是今世的功德。此人因深樂(lè )善法,能于善法四種正行而求;二乘人不能具足四行,因為不深樂(lè )善法。)
所謂自不殺生,慈悲一切;深自利故,亦不教他;慈是一切賢圣法故,常贊嘆;是菩薩常欲令人得樂(lè )故,見(jiàn)有不殺者,歡喜愛(ài)樂(lè )。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所謂自不殺生,慈悲一切;因深自利,也不教他;因為慈是一切賢圣法,所以常贊嘆;因此菩薩常欲使人得樂(lè ),所以見(jiàn)有不殺的人,歡喜愛(ài)樂(lè )。乃至一切種智也是這樣。)
上四種行廣說(shuō),今略說(shuō)功德,總攝入六波羅蜜中,所得果報與眾生共之。是菩薩未入正位,諸煩惱未盡故,或時(shí)起慳等諸煩惱,爾時(shí)應作是思惟,諫喻其心:
(上面四種行廣說(shuō),現在略說(shuō)功德,總包括在入六波羅蜜中,所得果報與眾生共之。這樣的菩薩未入正位,因為各種煩惱未盡,或時(shí)起慳等各種煩惱,那時(shí)應作這樣的思惟,諫喻自己的心:)
若不布施,我自失四事功德,所謂后身生貧窮,貧窮故自不能利益,何能利他?若不利他,則不能成就眾生;不能成就眾生,亦不能凈佛世界。
(如果不布施,我自失四事功德,所謂后身生貧窮,因為貧窮而自不能利益,何能利他?如果不利他,就不能成就眾生;不能成就眾生,也不能凈佛世界。)
何以故?以眾生凈故,世界清凈。若不具足是等眾事,云何當得一切種智?以要言之,無(wú)方便者雖行六波羅蜜,內不能離我心,外取諸法相,所謂我是施者,彼是受者,是布施物,是因緣故,不能到佛道!與此相違,是有方便。
(為什么?因為眾生凈,世界清凈。如果不具足這些眾事,如何當得一切種智?以要言之,無(wú)方便的人雖行六波羅蜜,內不能離我心,外取各種法相,所謂我是施者,彼是受者,此是布施物,因為這樣的因緣,不能到佛道!與此相違,是有方便。)
問(wèn)曰:若世間波羅蜜等,非是正道,是般若波羅蜜中,佛何以說(shuō)?
(問(wèn):如果世間波羅蜜等,不是正道,此般若波羅蜜中,佛為什么說(shuō)?)
答曰:此是行者初門(mén),與正道相似故;先行相似法,后得真道。
(答:此是修行人的初門(mén),與正道相似;先行相似法,后得真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