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前幾篇文章多次談到“止”字,止的本義是腳,后引申為“腳趾”?!爸埂钡募坠俏淖中螢?/span>或,看上去非常像一個(gè)人的腳?!稘h書(shū)》就有:“斬左止。”顏師古注:“止,足也。”徐灝在《說(shuō)文解字注箋》中說(shuō):“凡從止之字,其意皆為足趾,許以為像草木出有址,殆非也。”腳是用來(lái)走路的,走路就是要達到某個(gè)目的地,所以后來(lái)“止”字便引申出“至”、“到”的含義。達到了目的就不再走了,所以“止”又引申為“停止”的意思?!稄V韻》:“止,停也,息也。”
之: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之”的甲骨文字形是。由“止”字可知,上面是只腳,有行走的意思。下面一橫表示地面。兩者結合其含義為:腳離開(kāi)原地,正在前進(jìn)。所以,其本義應該是“到××地方去”,即:“去”、“往”、“到”的意思?!稄V雅》:“之,適也。”《戰國策》:“臣請為君之楚。”也有說(shuō)其本義是:出,生出,滋長(cháng)?!墩f(shuō)文》:“之,出也。”現在“之”字已多用作虛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