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發(fā))
何家興
安徽大學(xué)中文系
《考古》2008年第4期刊載了《湖北鄖縣喬家院春秋殉人墓》一文,該文公布了一件有銘隨葬戟“胡部有一行六字銘文,為‘束(?)’子傀用(之)(戟)。”[1]報道者對第一字的隸定持懷疑態(tài)度。我們認為第一字 “





李學(xué)勤先生在討論湖北省黃陂縣盤(pán)龍城遺址時(shí),討論了這個(gè)字。他說(shuō):
“‘



李先生的分析是十分正確的。報道者觀(guān)察出“
“

“……貞,令望乘眔

“……

“……

“……

“乙未卜貞,立事于南,右比我,中比

“乙未,


“乙丑卜于
“丁丑,
李先生認為,“‘

“京相璠曰:‘漢東地矣。江夏有洰水,或作舉,疑即此。’《元和志》:麻城縣東南八十里,有龜頭山,即春秋柏舉也?!睹麆僦尽罚航衤槌强h東六十里,有龜峰山,即舉水之源也。又有柏子山,在縣三十里,柏舉之名,蓋合柏山、舉水得之……案《公羊傳》作伯莒,《谷梁傳》作伯舉?!痘茨献?#183;詮言》則言:楚勝于諸夏,而敗乎柏莒。注:柏莒即柏舉,古字通用。”[4]
我們認為古“舉”國在“舉水”流域,即今天湖北省東北部的麻城市境內。麻城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處,處于漢淮之間。漢淮之間一直是古代各民族錯居雜廁的地方。有的小國屬于華夏,如姬姓的隨、唐;姜姓的歷;有的是各種庶姓,如嬴姓的江黃等。“《左傳》所記載的淮漢之間的諸侯國,如江、黃、鄧、唐、歷等,多已在出土的銅器銘文中出現……”[5]由于傳世文獻記載缺乏,舉國的族屬不明,這件“舉國”戟告訴我們其為子爵。
商周以來(lái),統治者一直重視對漢淮流域的經(jīng)營(yíng)。漢淮之間這些星羅棋布的小國一度作為中原以南的屏障。春秋戰國時(shí)期,王朝衰落,這些小國逐漸為楚國吞滅了。“依清代顧棟高統計,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楚滅國凡四十二,近人略有修正,但說(shuō)楚在春秋時(shí)期共滅四五十國總是符合實(shí)際的。楚人的擴張方向,先向北而后向東,周朝分封以防御荊楚的小國漸被蠶食。如清人高士奇所論:‘夫先世帶礪之國,棋布星羅。南


鄖縣地處湖北省的西部,古屬麇國,春秋時(shí)期為楚所滅。近年來(lái),喬家院墓陸續出土了唐國之器,[7]這次“
[1] 湖北省文物考古所、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調辦公室:《湖北鄖縣喬家院春秋殉人墓》,
《考古》,2008年第4期。
[2] 李學(xué)勤:《盤(pán)龍城與商朝的南土》,《文物》,1976年第2期;又見(jiàn)《新出青銅器研究》第
14頁(yè),北京,中華書(shū)局,1990年6月。
[3]同注②。
[4] 諸祖耿:《戰國策集注匯考》,第772頁(yè),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
[5] 李學(xué)勤:《曾國之謎》,《光明日報》,1978年10月4日;又見(jiàn)《新出青銅器研究》第146頁(yè),北京,中華書(shū)局,1990年6月。
[6] 李學(xué)勤:《東周與秦代文明》,第106頁(y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
[7] 鄖縣博物館:《湖北鄖縣肖家河出土春秋唐國銅器》,《江漢考古》,2003年第1期;黃旭初、黃鳳春:《湖北鄖縣新出唐國銅器銘文考釋》,《江漢考古》,2003年第1期。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8年6月14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