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朝見(jiàn)的:朝、覲
1.朝:朝見(jiàn),封建時(shí)代臣見(jiàn)君。如《明史·太祖紀二》:是月,天下府州官來(lái)朝。
2.覲:朝見(jiàn)(君主)。
如《谷梁傳·僖公五年》:天子微,諸侯不享覲。(微:衰弱。享:進(jìn)獻)
二、表暗中的:陰、間、密
1.陰:暗中,暗地里。 如《后漢書(shū)·張衡傳》:陰知奸黨名姓,一時(shí)收禽。
2.間:秘密地,悄悄地。
如《戰國策·趙策三》: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間入邯鄲。(客將軍:原籍不在某國而任該國將軍。)
3.密:秘密,隱秘。如《韓非子·說(shuō)難》:夫事以密成,語(yǔ)以泄敗。
三、表離開(kāi)某地的:去、遷、徙
1.去:離開(kāi)。如《聊齋志異·狼》:一狼徑去。
2.遷、徙:遷移。如《史記·秦始皇本紀》:遷其民于臨洮。如班固《蘇武傳》:徙武北海。
四、表到往某地的:如、過(guò)、詣、往、幸
1.如:到,往。 如《史記·項羽本紀》:坐須臾,沛公起如廁。
2.過(guò):走過(guò),經(jīng)過(guò)。如《孟子·滕文公上》:三過(guò)其門(mén)而不入。
3.詣、往:去,到……去。
如《百喻經(jīng)·入海取沉水》:詣市賣(mài)之,以其貴故,卒無(wú)買(mǎi)者。
如《史記·項羽本紀》: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
4.幸:特指皇帝到某處去。 如《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帝幸梁山宮。
五、表走的:步、趨、走、遁、亡、逃、匿
1.步:行走,步行。
如《戰國策·趙策四》: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里。
(殊:特別。強:勉強)
2.趨:快走。
如《論語(yǔ)·微子》:孔子下(車(chē)),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3.走:跑,逃跑。 如《寡人之于國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遁、亡、逃、匿:逃走,逃跑。 如柳宗元《黔之驢》:虎大駭,遠遁。
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懷其璧,從徑道亡。
如《韓非子·扁鵲見(jiàn)蔡桓公》: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如《說(shuō)文》:匿,亡也。
六、表饑飽的:飽、饑、餓、餒、饉
1.飽:吃足,與“饑”相對。
如韓愈《馬說(shuō)》: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jiàn)。
2.饑:餓,與“飽”相對。
如《孟子·公孫丑上》: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3.餓:嚴重的饑餓,因饑餓而病倒。
如《左傳·晉靈公不君》:見(jiàn)靈輒餓,問(wèn)其病。
注意:“饑”指一般的肚子餓,“餓”是嚴重的饑餓,指沒(méi)有食物吃而受到死亡的威脅,不當一般的“肚子餓”講。
4.餒:饑餓。 如宋濂《送東陽(yáng)馬生序》:無(wú)凍餒之患矣。(患:擔憂(yōu)。)
5.饉:饑荒。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常作“饑饉”連用。
如《論語(y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注意:饑、饉分開(kāi)講時(shí),五谷沒(méi)有收成叫“饑”,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叫“饉”。但連用時(shí)“饑”“饉”無(wú)區別。
七、表食物的:糗、饌、肴、膳、羞(饈)、蔬、果
1.糗:炒熟的米、麥等干糧。
如《孟子·盡心下》:舜之飯糗茹草也。(飯、茹:吃。草:指野菜。)
2.饌:食物,多指美食。
如李白《將進(jìn)酒》: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cháng)醉不愿醒。(饌玉:美好的飲食。)
3.肴:熟的肉類(lèi)食物。
如歐陽(yáng)修《醉翁亭記》: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4.膳:飯食。
如《莊子·外篇·至樂(lè )第十八》:具太牢以為膳。
5.羞(饈):美味的食物。
李白《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pán)珍羞直萬(wàn)錢(qián)。
6.蔬:蔬菜。
如《國語(yǔ)·魯語(yǔ)上》: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
7.果:果子,果實(shí)。
如《百喻經(jīng)·嘗庵婆羅果》:我此樹(shù)果,悉皆美好者,無(wú)一惡者。
八、跟糧食有關(guān)的:粟、黍、禾、稷、谷、稻、菽、稼穡、耕耘、稔、熟、刈、糴、糶、廩、荒、欠收
1.粟:谷粒。未去皮殼者為粟,已舂去糠則為米。糧食的統稱(chēng)。
如韓愈《馬說(shuō)》: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2.黍:黍子。碾成的米叫黏黃米。 如《詩(shī)經(jīng)·魏風(fēng)·碩鼠》:碩鼠碩鼠,無(wú)食我黍。
3.禾:谷子,稻子,泛指莊稼。 如李紳《鋤禾》:鋤禾日當午。
4.稷:谷類(lèi)。 如陶淵明《桃花源詩(shī)》:菽稷隨時(shí)藝。(菽:豆類(lèi)。藝:種植。)
5.菽:豆類(lèi)的總稱(chēng)。
如陶淵明《桃花源詩(shī)》:菽稷隨時(shí)藝。
注意:上古時(shí)“豆”是一種盛食品的器皿,與“菽”的意義完全不同。漢代以后,“豆”才逐漸代替“菽”,成為豆類(lèi)的總稱(chēng)。
6.稼穡:春耕為稼,秋收為穡,即播種與收獲,泛指農業(yè)勞動(dòng)。
如《漢書(shū)·高后紀贊》:天下晏然,民務(wù)稼穡。(晏然:安寧,安定。)
7.稔:莊稼成熟。
如《國語(yǔ)·吳語(yǔ)》:吳王夫差既殺申胥,不稔于歲,乃起師北征。
8.刈:割。 如白居易《觀(guān)刈麥》。
9.糴:買(mǎi)進(jìn)糧食。 糶:賣(mài)出糧食。如《商君書(shū)·墾令》:使商無(wú)得糴,農無(wú)得糶。
10.廩:米倉。 如《孟子·萬(wàn)章上》:父母使舜完廩。(完:重新整修。)
11.荒:年成不好;兇年。
如《后漢書(shū)·鮑永傳》:時(shí)歲多荒災,唯南陽(yáng)豐穰。(豐穰:豐收。)
12.稼穡(泛指農業(yè)生產(chǎn);莊稼)
13.荒(荒年,收成不好)
14.歉(年歲歉收,收成不好,與“豐”相對)
15.豐、饒(富足,多)
16.贍(富足,充足;供給)
17.足、給(足,豐足)
九、表容器的:斛、斗、觴、樽
1.斛:古量器名,也是容量單位,十斗為一斛,南宋末年改五斗為一斛。
如《三國志·魏書(shū)·武帝紀》:是歲谷一斛五十余萬(wàn)錢(qián)。
2.斗:古代盛酒器,也是容量單位,十升為一斗。
如《史記·項羽本紀》:玉斗一雙,欲與亞父。
3.觴:古代酒器。
如陶淵明《歸去來(lái)兮辭》:引壺觴以自酌。
4.樽:盛酒器。
如陶淵明《歸去來(lái)兮辭》:有酒盈樽。
十、表死亡的:(駕)崩、薨、卒、不祿、死、山陵崩、沒(méi)(歿)、終、圓寂
1.崩、薨、卒、不祿、死:都是古時(shí)對人死的稱(chēng)呼。
如《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如諸葛亮《出師表》: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如《史記·魏公子列傳》:昭王薨。
如《左傳·僖公十六年》:公子季友卒。
如《史記·陳涉世家》: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等:同樣,一樣。)
2.山陵崩:比喻帝王的死亡。
如《史記·趙世家》:一旦山陵崩,長(cháng)安君何以自托于趙?
(山陵崩:指當時(shí)最高掌權者趙威后的死。)
3.沒(méi)(歿):死,去世。
如賈誼《過(guò)秦論》:始皇既沒(méi)。
如《戰國策·韓策二》:父母既歿,兄弟無(wú)有。
4.終:指人死亡。
如《禮記·文王世子》:文王九十七乃終。
5.圓寂:指僧尼死。
十一、跟京城有關(guān)的:禁、闕、畿、京、京畿
1.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二世長(cháng)居禁中。
注意:禁內(宮內);禁外(宮外);禁宮(宮殿);禁闥(宮門(mén),借指皇宮。闥:門(mén));禁省(警衛森嚴的皇宮)。
2.闕:朝廷;皇宮前面兩邊的樓臺,中間空缺為道路。
如《莊子·讓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
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虢君聞之大驚,出見(jiàn)扁鵲於中闕。
3.畿:古代稱(chēng)靠近國都的地方。
如《詩(shī)經(jīng)·商頌·玄鳥(niǎo)》:邦畿千里,維民所止。(邦畿以國都為中心的廣大地區。維:語(yǔ)氣詞。止:居住。)
4.京畿: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
十二、跟皇帝有關(guān)的:上、帝、朕、孤、寡人、踐祚、登基、用事、御、詔、誥、(駕)幸、膳、奏、表、疏
1.祚:帝位。踐祚:即位,登基。
如庾亮《讓中書(shū)令表》:陛下踐祚。
2.用事:執政,當權。
如《戰國·趙策四》:趙太后新用事。
3.朕、孤、寡人:古代帝王自稱(chēng)。
4.御:對帝王所作所為及所用物的敬稱(chēng)。
如:御駕(皇帝駕臨);御膳(皇帝的飲食);御酒(專(zhuān)供皇帝、宮廷飲用的酒)
5.奏:臣子上呈帝王的文書(shū)。
如《漢書(shū)·趙充國傳》:作奏未上,會(huì )得進(jìn)兵璽書(shū)。
6.表:是封建社會(huì )臣下對皇帝有所陳述、請求、建議時(shí)用的一種文體。
如李密的《陳情表》、諸葛亮的《出師表》等。
7.疏:給皇帝的奏章。
如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袁可立)榮寵甚盛,乃七疏自勉歸。
8.(駕)幸:特指皇帝到某處。
十三、表時(shí)間的詞語(yǔ)
1.歲:年。 如《蘇武傳》:武留匈奴凡十九歲。
2.期年:滿(mǎn)一年。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期年之后,雖欲言,無(wú)可進(jìn)者。
3.積年:好幾年,多年。 如《張衡傳》: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4.曩:以往,從前。如《捕蛇者說(shuō)》: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wú)一焉。
5.向:從前,往昔。
如《報任安書(shū)》:向者,仆亦常廁下大夫之列。(仆謙辭:我。廁:置身于。)
6.旦日:明天。 如《鴻門(mén)宴》:旦日不可不蚤自來(lái)謝項王。
7.明日、翌日:第二天。
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明日,徐公來(lái)。
如《明史·宋濂傳》:翌日,問(wèn)濂昨飲酒否?
8.即日:當天。 如《鴻門(mén)宴》: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9.是日:這一天。如《蘭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氣清。
10.是月:這一月。如《明史·太祖紀二》:是月,天下府州官來(lái)朝。
11.旦:早晨。如《木蘭詩(shī)》: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
12.宵:晚上。如《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
13.久之:很久。如歸有光《項脊軒志》: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4.后:過(guò)了。如歸有光《項脊軒志》:后五年,吾妻來(lái)歸。
15.既而:不久,一會(huì )兒。如林嗣環(huán)《口技》:既而兒醒。
16.須臾、俄、俄而、有頃、頃之、少間、頃刻、少頃:一會(huì )兒。
如《史記·項羽本紀》:坐須臾,沛公起如廁。
如李朝威《柳毅傳》:俄有武夫出于波間。
如林嗣環(huán)《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
如李朝威《柳毅傳》:有頃,(洞庭)君復出。
如歸有光《項脊軒志》:頃之,持一象笏至。
如蒲松齡《促織》:少間,簾內擲一紙出。
如蒲松齡《狼》:頃刻兩斃。
如林嗣環(huán)《口技》: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17.尋:不久。 如李密《陳情表》:尋蒙國恩。
18.他日:以后。如李朝威《柳毅傳》:他日歸洞庭,幸勿相避。
19.將:方,剛才。如李朝威《柳毅傳》:貴客將自何所至也?
20.良久:很久。如《荊軻刺秦王》:秦王目眩良久。
21.嘗:曾經(jīng)。如《勸學(xué)》:吾嘗終日而思矣。
22.既:已經(jīng)。如《曹劌論戰》:既克,公問(wèn)其故。
23.素、雅:一向,平素,向來(lái)。
如《鴻門(mén)宴》:項伯素善留侯張良。
如《張衡傳》:安帝雅聞衡善術(shù)學(xué)。
24.適:剛才。如《孔雀東南飛》:適得府君書(shū)。
25.卒:通“猝”,突然。 如《荊軻刺秦王》: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26.已而:過(guò)了些時(shí)候。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已而相如出。
27.且:將近。 如《愚公移山》:年且九十。
28.輒:立即,就。 如《醉翁亭記》:飲少輒醉。
29.朔:農歷每月初一。 晦:農歷每月最后一天。
望:農歷每月十五。既望:農歷十六。
如《逍遙游》:朝菌不知晦朔。
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如《赤壁賦》:七月既望。
30.當是時(shí):在這時(shí)。
31.先是:這以前。
32.昔:過(guò)去。
33.比、迨、逮、及、洎:等到。
34.居無(wú)何:過(guò)了不久。
35.當、方、會(huì )、適、屬:適逢,正趕上。
如《滕王閣序》:“序屬三秋”。
十四、表刑罰的:髡、黥、劓、笞刑、杖刑、刖、刑、臏刑、官刑、大辟、炮烙、湯鑊、車(chē)裂、凌遲、腰斬、棄市、梟首、菹醢、極刑
1.髡:又稱(chēng)髡首,剃去犯人頭發(fā)的刑罰。
2.黥:即墨刑,用刀刺刻犯人額頰等處,再涂上墨,作為懲罰的標記,用來(lái)懲治犯有輕罪的人。
3.劓:一種割鼻子的刑罰。
4.笞刑:用小荊條或小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罰。
5.杖刑:用大荊條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罰。
6.刖刑:一種砍掉腳的刑罰。
7.臏刑:一種剔去膝蓋骨的酷刑。
8.宮刑:破壞人的生殖機能的一種酷刑。
9.大辟:是一種砍頭的刑罰。
10.炮烙:用炭燒銅柱使之熱,令有罪者爬行其上。
11.湯鑊:把人投入滾燙水中煮死。
12.車(chē)裂:將人頭、四肢分別拴在五輛馬車(chē)上,同時(shí)分馳,撕裂肢體。也稱(chēng)“轅裂”,俗稱(chēng)“五馬分尸”。
13.凌遲:將罪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使受刑人痛苦地慢慢地死去的一種刑罰。
14.腰斬:將罪人從腰部斬斷。
15.棄市:古代在鬧市執行死刑,并將尸體暴露在街頭的一種刑罰。
16.梟首:將斬下的首級懸于高處示眾。
17.菹醢:把犯人剁成肉泥。
18.極刑:分割肢體、零割全身的酷刑。
十五、與科考有關(guān)的
貢舉:古時(shí)地方向朝廷薦舉人才,指科舉考試。
第:科舉考試及格的等次。
登第:登科,科舉考中進(jìn)士。
進(jìn)士:通過(guò)最后一級考試殿試者,稱(chēng)為進(jìn)士。
中第:科舉考試及格。
落第、下第:科舉時(shí)代指殿試或鄉試沒(méi)考中。
狀元:殿試第一稱(chēng)狀元。
會(huì )元:會(huì )試第一稱(chēng)會(huì )元。
解元:鄉試第一稱(chēng)解元。
鄉試:科舉時(shí)代,每三年,由朝廷選派考官,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選拔人才的考試。
十六、表穿戴的:紈绔、布衣、履、屨、綬、冠、冕、巾、弁、弱冠、免冠、跣
紈绔:古代貴族子弟穿的細絹褲,常用來(lái)指富貴人家的子弟。
布衣:麻布衣服;平民,老百姓。
履:鞋。
屨: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綬:絲帶,常用來(lái)拴玉或印。
冠:①是帽子的總稱(chēng);古代的一種禮儀。②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
冕:帝王、諸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
巾:扎在頭上的織物。
弁:①古代用皮革做成的一種帽子;②男子成年加冠稱(chēng)弁。
弱冠:泛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紀。
免冠:脫帽,常表示謝罪。
跣:赤腳。
十七、表少數民族的:蠻、夷、戎、狄、胡
蠻:南蠻,古代統治階級對南部民族帶污蔑性的稱(chēng)呼。
夷:東部少數民族。
戎:西部少數民族。
狄:北部少數民族。
十八、表布匹的
布、麻、匹、絲、絹、錦、練、綾、綃、縑、綢、羅、緞、綺、紗、絳、縞、繒
十九、表桌床的
案、幾、床(供坐臥的器具)、榻(床;幾案)
二十、與馬匹有關(guān)的
馬、駒、廄(馬廄)、策、羈(馬籠頭)、縻(韁繩,捆,拴)、轡(駕馭牲口的嚼子和韁繩)、逸(馬脫了韁繩,放縱)、馭、御、駕、轅、轍、秣(喂馬的飼料;喂養馬匹)
二十一、與水利有關(guān)的
堤、決(疏通水道)、潰(水沖破堤壩)、溢(水漫出來(lái))、漲、灌溉、澇(雨水過(guò)多,淹了莊稼)、旱、堰(擋水的低壩)、蕪穢(荒廢,雜草叢生)
二十二、與學(xué)校有關(guān)的
庠、序、太學(xué)(中國古代的大學(xué))、太傅(輔導太子)。庠序泛指學(xué)校
二十三、表年齡的
襁褓(嬰兒的被子)、孩提(剛會(huì )笑而處于提抱之中)、黃口(幼兒)、黃發(fā)(老年人)、垂髫(兒童或童年)、弱冠(二十歲左右的男子)、豆蔻(女子十三四歲的年紀)、而立(三十歲)、不惑等
二十四、表祭祀的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牢(作祭品用的牛羊豬)、太牢(牛羊豬三樣齊全)、少牢(只有羊豬)
二十五、表古代賦稅的
賦、斂、課、調(征調)、庸(唐代代替勞役的一種賦稅法)、催科(催辦繳納賦稅)
二十六、表軍事行動(dòng)的
講武(訓練軍隊)、將(率領(lǐng))、部(率領(lǐng))、總統(總領(lǐng))、禽(捕捉,捉住;戰勝,制服)
二十七、表喪事的
丁憂(yōu)、憂(yōu)、丁母憂(yōu)、吊(慰問(wèn):悼念死者)、唁、缞绖(用麻布做的喪服)、殮(給死人穿衣,裝入棺內)、槨(外棺,套在棺材外面的部分)、不豫(有病)、瘳(病愈)、漸(病情加重)、大漸(病重)
二十八、其他常見(jiàn)字詞
1.先:祖先,上代;已經(jīng)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長(cháng)輩。
如《史記·蒙恬列傳》:蒙恬者,其先齊人也。
如歸有光《項脊軒志》: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
2.逸:馬脫韁奔跑。 如《國語(yǔ)·晉語(yǔ)五》:馬逸不能止。
3.工:工匠;樂(lè )工,樂(lè )人;善于,擅長(cháng)。
如《戰國策·荊軻刺秦王》: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淬之。
如《公羊傳·襄公二十九年》: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
如蔡元培《圖畫(huà)》:善畫(huà)者多工書(shū)而能詩(shī)。
4.孤:幼年死去父親。 如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席為業(yè)。
5.阪:山坡。 如《詩(shī)經(jīng)·小雅·伐木》:伐木于阪。
6.課:按一定的標準試驗,考核;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賦稅;征收賦稅,差派勞役。
如《管子·七法》:成器不課不用。(成器:指已制成的兵器。)
如《后漢書(shū)》:課家人負物百斤,環(huán)舍趨走。
如魏征《隋書(shū)》:免其課役。
如《宋書(shū)·徐豁傳》:年滿(mǎn)十六,便課米六十斛。
7.故事:按舊例,舊日的典章制度。
如《宋史·李若水傳》開(kāi)府儀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當掛服舉哀。
8.以……稱(chēng):因為某些才能而被人稱(chēng)贊。
如《三國志·毛玠傳》:(毛玠)少為縣令,以清公稱(chēng)。
二十八、跟俸祿有關(guān)的:俸、祿、秩、餉
1.俸:俸祿,薪俸。舊官吏所得的薪金。
2.祿:官吏的薪俸。如《韓非子·人主》:有功者受重祿。
3.秩:官吏的俸祿。如《后漢書(shū)·百官志二》:本四百石,宣帝增秩。
4.餉:軍糧及軍隊的俸給。 如《史記·高祖本紀》: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餉。(罷:通“?!?疲勞。轉餉:運輸軍糧。)
二十九、表社會(huì )狀態(tài)的:治、亂、興、盛、衰、亡
1.治:治理得好,太平,與“亂”相對。
2.亂:無(wú)秩序,不太平,與“治”相對。
3.興:興起,建立,與“衰”或“亡”相反。
4.盛:旺盛,興盛。
5.衰:力量減退,衰落,沒(méi)落。
6.亡:滅亡。 如蘇洵《六國論》: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
三十、表人物地位:貴、賤、卑、豪
1.貴:顯貴,祿位高,與“卑賤”相對。
2.賤:地位低下,卑賤,與“高貴”相對。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素賤人。
3.卑:地位低微,卑賤。 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顧臣于草廬之中。(鄙:見(jiàn)識短淺。)
4.豪:收天下之豪杰。卓越的人,豪杰。
三十一、表人物個(gè)性的:鯁、耿(介)、厚、(仁)矜、愨、剛、毅、愷、悌、鯁切、木訥、奸、佞、詐、諂、譎
1.鯁:直爽,正直。骨鯁:正直,剛強。
如《后漢書(shū)·任隗傳》:鯁言直議,無(wú)所回隱。(回隱:回避,隱藏。)
2.耿(介):光明正大,正直。
3.厚:忠厚,厚道。
如《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勃為人木強敦厚。(木強:性格質(zhì)樸倔強。)
4.矜、仁矜:矜,慎重,莊重。仁矜,仁愛(ài),善體恤人。
如《漢書(shū)·馮參傳》:參為人矜嚴,好修容儀。
5.愨:誠實(shí),謹慎。如《史記·孝文本紀》:朕聞法正則民愨,罪當則民從。
6.剛:剛強、堅強。如《論語(yǔ)·公冶長(cháng)》:吾未見(jiàn)剛者。
7.毅:意志堅定,果斷。如《論語(yǔ)·秦伯》:士不可不弘毅。(弘:廣大、寬廣。)
8.愷悌:亦作“豈弟”,或作“愷弟”,平易近人。
9.鯁切:剛正率直。
10.木訥:指人質(zhì)樸而不善辭令。
11.奸:邪惡,狡詐。
12.佞:善辯,巧言諂媚。如《論衡·答佞》:何必為佞以取富貴。
13.詐:欺騙。
14.諂:巴結,奉承。
15.譎:欺詐,玩弄手段。如《論語(yǔ)·憲問(wèn)》:齊桓公正而不譎。
補充:
勤:努力,盡力?!扒谕酢?為王事辛勞。切:懇切,率直。
恭:恭敬,謙遜有禮。循吏:循禮守法之吏。
俊杰:才智出眾的人。彥:才德出眾
介:操守,志節;獨特,不合群。矜:夸耀;驕傲自滿(mǎn);莊重;同情。
三十二、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節、清(廉)、貪、淫、靡
1.行:品行。 如《莊子·逍遙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
2.德、操:品德,道德,品行。
如《莊子·逍遙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
如《史記·張湯傳》:湯之客田甲,雖賈人,有賢操。
3.節:氣節,節操。 如文天祥《正氣歌》:時(shí)窮節乃見(jiàn)。(時(shí)窮:困難的時(shí)候。)
4.清(廉):清正廉潔。
如《東觀(guān)漢記·周澤傳》:拜太常,果敢直言,數有據爭,朝廷嘉其清廉。
5.靡:奢侈,浪費。
三十三、表敬重的:恭、敬、重、尊
1.恭:恭敬,謙遜有禮。
如《史記·蕭相國世家》:相國年老,素恭謹。(相國:官名,指蕭何。)
2.敬:尊敬,尊重。 如《論語(yǔ)·先進(jìn)》:門(mén)人不敬子路。
注意:“恭”和“敬”是同義詞?!肮А敝?zhù)重在外貌方面,“敬”著(zhù)重在內心方面。
3.重:敬重。
如《三國志·蜀書(shū)·諸葛亮傳》:又睹諸葛亮奇雅,甚敬重之。(睹:看見(jiàn)。)
4.尊:尊重。 如《史記·蒙恬列傳》:始皇甚尊寵蒙氏。
三十四、表受到誣陷的:中、譖、誣
1.中:中傷,污蔑別人使受傷害。
如《漢書(shū)·何武傳》:顯怒,欲以吏事中商。(顯、商:人名。)
2.譖:說(shuō)壞話(huà)誣陷別人。
如《荀子·致士》:殘賊加累之譖,君子不用。(殘賊:殘害。加累:以罪惡累害別人。)
3.誣:捏造罪狀陷害人。
如《宋史·秦檜傳》:其頑鈍無(wú)恥者,均為檜用,爭以誣陷善類(lèi)為功。
三十五、表贊揚的:多、嘉、譽(yù)、與、許、嘆
1.多:稱(chēng)贊。如《史記·商君列傳》: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
2.嘉:贊美,嘉獎。如韓愈《師說(shuō)》: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shuō)》以貽之。
3.譽(yù):稱(chēng)贊,贊美。如《莊子·盜趾》:好面譽(yù)人者,亦好背而毀之。
4.與:贊許。 如《漢書(shū)·翟方進(jìn)傳》:朝過(guò)夕改,君子與之。
5.許:贊許,贊同。
如《三國志·蜀書(shū)·諸葛亮傳》:身長(cháng)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lè )毅,時(shí)人之許也。
6.嘆:贊嘆,贊許。
如《三國志·吳書(shū)·昊主傳》: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權:孫權。齊肅:整齊嚴肅。)
三十六、表內心嫉恨的:惡、厭、憎、貶、怨、患、疾
1.惡:討厭,不喜歡。如《大學(xué)》: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2.厭:討厭,厭惡。 如《史記·主父偃傳》:諸公賓客多厭之。
3.憎:恨,厭惡。 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秦甚憎齊。
4.貶:給予不好的評價(jià),與“褒”相對。
如矛盾《雨天雜寫(xiě)之一》:秦始與漢武并稱(chēng),而今褒漢武而貶秦始。
5.怨:怨恨,仇恨。 如《史記·秦本紀》:繆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6.患:憎惡,討厭,厭惡。 如《左傳·晉靈公不君》:公患之,使鉏麑賊之。
7.疾:恨,憎惡。 如《宋史·樊知古傳》:吾疾貧富不均。
三十七、表責備的:過(guò)、責、咎、誅、讓、譴、尤、折
1.過(guò):責備。 如《鴻門(mén)宴》:聞大王有意督過(guò)之。
2.責:責備、責罰。 如《史記·殷本紀》:悔過(guò)自責。
3.咎:責怪、責備。 如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咎其欲出者。
4.誅:責備、譴責。 如李陵《重報蘇武書(shū)》:漢厚誅陵以不死。
5.讓:責備,責怪。 如《蘇武傳》使者如惠語(yǔ)讓單于
6.譴:責備。 如《戰國策·東周策》:太卜譴之曰。
7.尤:指責,歸罪。 如《論語(yǔ)憲問(wèn)》:不怨天,不尤人。
8.折:指責。 如《三國志·魏書(shū)·傅嘏(gǔ)傳》:季布面折其短。
三十八、表寬容的:容、貸、恕、寬
1.容:寬容,容忍。 如《史記·汲黯傳》:不能容人之過(guò)。
2.貸:寬恕,寬容。如《后漢書(shū)·袁安傳》:示中國優(yōu)貸,而使邊人得安。
3.恕:寬恕,原諒。
如《戰國策·趙策四》: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jiàn)久矣,竊自恕。
4.寬:寬宏,度量大。
如《漢書(shū)·吳王劉濞傳》:文帝寬,不忍罰,以此吳王日益橫。(橫:蠻橫,殘暴。)
三十九、表喜樂(lè )的:樂(lè )、欣(然)、悅(說(shuō))、歡
1.樂(lè ):快樂(lè ),高興。 如《論語(yǔ)·學(xué)而》:有朋自遠方來(lái),不亦樂(lè )乎?
2.欣(然):喜悅,高興。然:……的樣子。
如陶淵明《歸去來(lái)兮辭》:乃瞻衡宇,載欣載奔。(乃:于是、然后。衡:通“橫”。)
3.悅(說(shuō)):高興,愉快。 如《史記·吳起傳》:吳起不悅。
四十、表哀怒的:怒、憤、忿恚、涕泣、切厲、罹、詬
1.怒:生氣,憤怒。如《詩(shī)經(jīng)·衛風(fēng)·氓》:將子無(wú)怒,秋以為期。
2.憤:憤怒。 如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三書(shū)》:蓋國家之大恥而天下之公憤也。
3.忿恚:惱怒,發(fā)怒。
如《史記·陳涉世家》: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故:副詞,故意。忿恚:使……發(fā)怒,惱怒。尉:官名,都尉。)
4.涕泣:哭泣,流淚。如《史記·刺客列傳》:(豫讓)死之日,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
5、切厲:嚴厲。
如《后漢書(shū)·竇武傳》:武每數切厲相戒,猶不覺(jué)悟。(戒:告誡,警告。)
6.罹:憂(yōu)患,苦難。 如《詩(shī)經(jīng)·王風(fēng)·兔爰》:我生之后,逢此百罹。
7.詬:怒罵,辱罵。
如《左傳·哀公八年》:曹人詬之。(曹人:高山族的族群之一。)
四十一、表說(shuō)話(huà)的:曰、云、謂、詔、誥、告、敕、白、陳、對、語(yǔ)、諭、喻、曉、辯、問(wèn)、謝、折、詰、訴、咨(后寫(xiě)作“諮”)
1.謂:告訴,對……說(shuō)。 如《韓非子·外儲說(shuō)左上》:楚王謂田鳩曰。
2.詔:告訴,告誡。 如《莊子·盜跖》:為人父者,必能詔其子。
3.誥:告訴。
如《尚書(shū)·太甲下》:伊尹申誥于王。(伊尹:人名。申:再,重。)
4.告:告訴。
如《莊子·庚桑楚》:吾固告汝曰。(固:本來(lái)。)
注意:告,誥,詔?!案妗焙汀罢a”原來(lái)都是告訴的意思,后來(lái)用法不同,下告上叫“告”,上告下叫“誥”或“詔”。秦以后“詔”只限于皇帝下命令用。宋以后“誥”只限于皇帝任命高級官吏或封爵時(shí)用。
5.敕:告誡,囑咐 如《三國志·魏書(shū)·武帝紀》:關(guān)西兵精悍。(精悍:精銳強勁。)
6.白:告訴,陳述。 如《孔雀東南飛》:便可白公姥。
7.陳:陳述。 如《史記·韓非傳》:韓非欲自陳,不得見(jiàn)。
8.對:回答,應答。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王(趙惠王)問(wèn):“何以知之?”對曰……
9.語(yǔ):告訴。 如《史記·呂太后本紀》:平陽(yáng)侯恐弗勝,馳語(yǔ)太尉。(弗:不。)
10.諭:告訴,使人知道。如《漢書(shū)·張騫傳》:騫既至烏孫,致賜諭指。(致:送達。賜:賞賜的財物。指:通“旨”,意圖。)
11.喻:告訴,使人知道。
如《淮南子·修務(wù)》:故作書(shū)以喻意。
注意:諭,喻。二字古代通用,后來(lái)逐漸有了分工,在比喻的意義上用“喻”,在告訴的意義上用“諭”。
12.曉:告知。如《漢書(shū)·元后傳》:未曉大將軍。
13.辯:辯論,申辯。 如《孟子·滕文公下》: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14.問(wèn):問(wèn),詢(xún)問(wèn),與“答”相對。如《論語(yǔ)·陽(yáng)貨》:子張問(wèn)仁于孔子。
15.謝:道歉;推辭;辭別;告訴。
如《戰國策·趙策四》:入而徐趨,至而自謝。(徐:緩慢。謝:道歉。)
如《史記·呂太后本紀》: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趙,代王謝,愿守代邊。
(欲徙王趙:要把代王遷到趙國去做王。代:國名。邊:邊疆。謝:推辭。)
如李白《留別金陵崔侍御》:揮手謝公卿。(謝:辭別。)
如《孔雀東南飛》: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謝:告訴。戒:警戒。慎:小心。)
16.折:駁斥,使對方屈服。 如劉禹錫《天論》:作天說(shuō)以折韓退之之言。
17.詰:責問(wèn),追問(wèn)。
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士莊伯不能詰。(士莊伯:人名。)
18.訴:訴說(shuō),訴苦;告狀;誹謗。
如白居易《琵琶行》:似訴平生不得志。(訴:訴說(shuō)。)
如《三國志·魏書(shū)·郭嘉傳》:數廷訴嘉。(訴:告狀。)
如《左傳·成公十六年》:訴公于晉侯。(訴:誹謗。公:魯公。)
19.咨(后寫(xiě)作“諮”):商議,咨詢(xún)。
如諸葛亮《出師表》:事無(wú)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四十二、表勸說(shuō)的:說(shuō)、勸、規、諷、謗、諫
1.說(shuō):勸說(shuō),說(shuō)服。 如《史記·項羽本紀》:鯫生說(shuō)我曰
2.勸:勸說(shuō),勸告。 如韓愈《諱辯》:愈與李賀書(shū),勸賀舉進(jìn)士。
3.規:規勸,諫諍。 如《左傳·昭公十六年》:子寧以他事規我。
4.諷:用委婉的話(huà)暗示或勸告。 如《韓非子·八經(jīng)》:故使之諷。
5.謗:公開(kāi)指責別人的過(guò)失。 如《國語(yǔ)·周語(yǔ)上》:厲王虐,國人謗之。
6.諫:規勸君主、尊長(cháng)或朋友,使之改正錯誤和過(guò)失。
如《戰國策·趙策四》:太后不肯,大臣強諫。(強:竭力。)
四十三、表害怕的:畏、懼、憚、駭、遽
1.畏、懼、憚:害怕,恐懼,畏懼。
如《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如蒲松齡《狼》:屠懼,投以骨。如《論語(yǔ)·學(xué)而》:過(guò)則勿憚改。
2.駭:害怕,吃驚,驚駭。
如《左傳·定公十年》:齊師至矣,郈人大駭。(郈:古地名,在今山東東平縣。)
3.遽:恐懼。
如《世說(shuō)新語(yǔ)·雅量》:孫、王諸人色并遽。(色:臉色。并:一起。)
四十四、表揭發(fā)的:劾、訐、揭
1.劾:檢舉揭發(fā)罪狀。
如《漢書(shū)·楚元王傳》:吏劾更生鑄偽黃金。(更生:人名。)
2.訐:攻擊或揭發(fā)別人的短處。
如《漢書(shū)·趙廣漢傳》:吏民相告訐,廣漢得以為耳目,盜賊以故不發(fā),發(fā)又輒得。
3.揭:顯露,公布,揭發(fā)。
四十五、表違背的:牾、忤、逆、倍(背)
1.牾、忤:違逆,冒犯,觸犯。
如《資治通鑒·漢明帝永平十四年》:莫不知其多冤,無(wú)敢牾陛下言者。
如《求諫》:縱不合朕心,朕亦不以為忤。
2.逆:抵觸,違背,不順。 如《史記·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3.倍(背):違背,背叛,反叛。 如《史記·楚世家》:倍齊而合秦。
四十六、表告別的:辭、別、謝
1.辭:告別。 如陶淵明《桃花源記》:停數日,辭去。
2.別:離別,告別。 如《孔雀東南飛》:自君別我后。
3.謝:辭別,離開(kāi)。
如《孔雀東南飛》:往昔初陽(yáng)歲,謝家來(lái)貴門(mén)。(初陽(yáng)歲: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四十七、表拜訪(fǎng)的:造、過(guò)、訪(fǎng)、顧、謁(見(jiàn))
1.造:拜訪(fǎng)。 如《世說(shuō)新語(yǔ)·言語(yǔ)》:庾公造周伯仁。
2.過(guò)、訪(fǎng)、顧:探望,拜訪(fǎng)。
如《明史·忠義傳·許琰》:端午日過(guò)友人,出酒飲之。
如《宋史·曹谷》:欲徒步訪(fǎng)兩蘇。
如諸葛亮《出師表》: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3.謁(見(jiàn)):拜見(jiàn),進(jìn)見(jiàn)(地位或輩分高的人)。
如《史記·蕭相國世家》:上至,相國謁。(上:指劉邦)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