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在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中國航段開(kāi)展的水下考古:在福建平潭發(fā)現了裝載五代越窯青瓷的沉船遺址;在福建連江、莆田、龍海、平潭、漳浦等海域發(fā)現宋、元、明、清各時(shí)期的沉船遺址;對廣東“南海Ⅰ號”和海南西沙群島“華光礁Ⅰ號”等宋代沉船遺址、廣東“南澳Ⅰ號”明代沉船遺址以及平潭“碗礁一號”清代沉船遺址等進(jìn)行了水下考古發(fā)掘。這些水下考古工作都取得了許多重要的學(xué)術(shù)成果,對海上絲綢之路及其相關(guān)問(wèn)題研究都有重要參考價(jià)值和意義。
關(guān)鍵詞:海上絲綢之路;水下考古;沉船遺址;相關(guān)研究
作者簡(jiǎn)介:栗建安(1951—),男,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福建陶瓷和水下考古。
0 引言
中國東海至南海海域是“一帶一路”倡議中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航段和組成部分。自中國水下考古學(xué)科建立以來(lái),在這一海域成功地開(kāi)展了一系列水下考古工作,發(fā)現了多處自五代以降至清代各個(gè)歷史時(shí)期的水下歷史文化遺存和沉船遺址,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水下考古學(xué)術(shù)成果[1]。其中較重要的按歷史朝代先后順序,同一朝代的按地理位置自北向南依次介紹。
1 五 代
福建平潭分流尾嶼沉船遺址位于平潭縣海壇島西南,沉船遺址在其北部的水下10余米,2009年發(fā)現,2010年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調查隊對其進(jìn)行水下考古調查。此次調查未發(fā)現沉船船體遺存,采集的一批沉船遺物均為青瓷器,器形有圓口和葵口的碗、碟、盞托以及執壺等。根據對出水器物的初步分析,認為其均為五代時(shí)期的越窯系青瓷[2]。
分流尾嶼沉船遺址出水的五代越窯青瓷若與澎湖列島[3]、西沙群島[4]、東南亞地區發(fā)現的五代越窯青瓷相聯(lián)系,可以看到當年越窯產(chǎn)品外銷(xiāo)的路線(xiàn)。
2 宋 代
2.1 福建連江定?!鞍捉敢惶枴背链z址[5]
“白礁一號”沉船遺址位于連江縣筱埕鎮定海村東南海域的白礁附近。
定海灣的水下考古調查始于1989年秋。
1990年春,首屆中澳聯(lián)合水下考古專(zhuān)業(yè)人員培訓班在定海灣實(shí)習,對此進(jìn)行了多次水下考古調查并對白礁一號沉船遺址作了試掘。
1995年春夏之際,中澳聯(lián)合水下考古隊對白礁一號遺址作了正式發(fā)掘,并在定海灣繼續進(jìn)行水下考古調查。
1999年夏初,中國第二屆水下考古專(zhuān)業(yè)人員培訓班在定海實(shí)習,同時(shí)繼續對白礁一號遺址進(jìn)行水下考古調查。
2000年夏,中國水下考古隊再次對白礁一號遺址進(jìn)行水下考古發(fā)掘。
定海灣水下考古調查、發(fā)掘出水的陶瓷器主要是黑釉盞和白瓷碗,此外還有一些醬釉罐、壺、缽等。初步認為,這批黑釉盞均來(lái)自福建福清南宋時(shí)期的東張窯,而白瓷碗則為福建閩清義窯南宋時(shí)期的產(chǎn)品?!鞍捉敢惶枴背链z址位于閩江口以北的海上航路,因此初步認為該沉船遺址的船貨是銷(xiāo)往東北亞地區或日本的,這也與東北亞地區發(fā)現較多的東張窯黑釉盞的情況相符。
2.2 福建莆田“北土龜礁一號”沉船遺址[2]
北土龜礁一號沉船遺址位于莆田市興化灣海域小日島東面的北土龜礁附近,2008年進(jìn)行水下考古調查,在海床淤泥中發(fā)現部分沉船船骸,有船板、隔艙板等,以及兩根花崗巖質(zhì)地的碇石;采集出水的沉船遺物標本有南宋時(shí)期福建松溪回場(chǎng)窯青瓷和景德鎮窯青白瓷,以及宋代多個(gè)年號的銅錢(qián)(最晚的是“紹興通寶”)。根據陶瓷器的特征和銅錢(qián)的年代分析,將北土龜礁一號沉船遺址定為南宋早期。
2.3 福建龍?!鞍胙蠼敢惶枴背链z址[2]
半洋礁一號沉船遺址位于龍海市隆教畬族鄉海域的半洋暗礁附近。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調查隊于2010年在此進(jìn)行水下考古調查,發(fā)現保存部分龍骨和船板的沉船殘骸,殘長(cháng)9.2 m、殘寬2.5 m。采集出水沉船遺物有陶瓷器、漆木器、銅錢(qián)等。
出水陶瓷器中以東張窯黑釉盞數量最多,其他還有福建將樂(lè )南口窯青白瓷印花碗、德化窯白瓷碟等。出水銅錢(qián)有多個(gè)宋代年號,最晚的是“慶元通寶”(始鑄年代1195年)。漆器有黑漆素面套盒。推斷半洋礁一號沉船遺址年代為南宋中晚期。
2.4 廣東川山群島“南海Ⅰ號”沉船遺址
1987年8月,廣州救撈局與英國一打撈公司合作,在廣東臺山縣川山群島附近海域發(fā)現一處古代沉船遺址并打撈了一批文物,其中陶瓷器有二百余件。此后將該沉船命名為“南海Ⅰ號”,中國歷史博物館(后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組織專(zhuān)業(yè)人員進(jìn)行水下考古調查直至2004年,采集了數千件的陶瓷器和其他文物標本[6]。2007年對“南海Ⅰ號”沉船進(jìn)行了整體打撈,將船體隨同船上遺物整體移入陽(yáng)江市的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內進(jìn)行考古發(fā)掘[7]?,F已基本完成船內遺物的發(fā)掘清理。
“南海Ⅰ號”沉船出水大量遺物中,以陶瓷器數量最多,此外還有金屬器(金、銀、錫、鐵等)、漆木器、銅錢(qián)等。出水陶瓷器以福建陶瓷的數量最大、窯口眾多(有德化窯、閩清義窯、晉江磁灶窯、南安羅東窯、福清東張窯以及福建其他窯口)、品種豐富(有青白瓷、青瓷、醬黑釉器、綠釉器以及青釉褐彩、綠釉黑花器等等);還有耀州窯、龍泉窯的青瓷,景德鎮窯青白瓷等。出水銅錢(qián)有東漢五銖至南宋各朝各代的,年代最晚的是“乾道元寶”(1165—1173年),因此“南海Ⅰ號”沉船的沉沒(méi)時(shí)間應不早于其始鑄年代。綜合沉船出水陶瓷器的年代進(jìn)行分析,初步推斷“南海Ⅰ號”沉船的沉沒(méi)年代在南宋中晚期[8,9]。
2.5 西沙群島“華光礁Ⅰ號”沉船遺址[10]
由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學(xué)研究中心組織和主持的1999年度西沙群島水下考古調查,于1999年底至2000年初,在華光礁打撈出水了一批陶瓷器和其它遺物,因此定名為“華光礁Ⅰ號”沉船遺址。2007年和2008年對其進(jìn)行了水下考古發(fā)掘,將保存下來(lái)的包括龍骨在內的沉船遺骸運回海南省博物館進(jìn)行保護處理。其他出水遺物有陶瓷器、漆器等。出水的萬(wàn)余件陶瓷器中以福建窯口的產(chǎn)品最多,其他還有龍泉窯青瓷和景德鎮窯青白瓷。福建陶瓷分別有閩清義窯、德化窯的白瓷、青白瓷,晉江磁灶窯的青瓷、醬黑釉器、綠釉器,南安羅東窯、松溪回場(chǎng)窯的青瓷等。其中一件閩清義窯瓷碗內刻有“壬午載潘三郎造”字樣,查南宋時(shí)期“壬午”年有三,與出水陶瓷器整體面貌最為接近的應該是1162年,因此華光礁一號沉船的沉沒(méi)時(shí)間應不早于此,推斷為南宋中期。
以上“北土龜礁一號”、“半洋礁一號”、“南海Ⅰ號”、“華光礁Ⅰ號”等沉船遺址所載陶瓷器的品種組合、窯口產(chǎn)地與東南亞地區發(fā)現的中國外銷(xiāo)瓷基本相同[11],因此可以推斷這些沉船的目的地應是東南亞地區。
3 元 代
3.1 福建平潭“大練島Ⅰ號”沉船遺址[12]
“大練島Ⅰ號”沉船遺址位于平潭大練島西南側。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調查隊于2006年對其進(jìn)行水下考古調查,2007年組成“平潭大練島元代沉船遺址水下考古隊”進(jìn)行搶救性水下考古發(fā)掘,發(fā)現一部分木質(zhì)船體殘骸(隔艙板、船殼板),采集出水一批600余件元代龍泉窯青瓷器。器形有大盤(pán)、碗、洗、小罐等;裝飾手法有印花、刻劃花、貼花以及素面;紋樣有水波、卷草、花卉、雙魚(yú)、龍紋、松鶴以及仕女等。推斷“大練島Ⅰ號”沉船遺址的年代大致為元代晚期。
3.2 小練島東礁村沉船遺址[2]
東礁村沉船遺址位于平潭縣海壇島西北的小練島東礁村東南面海灣內。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調查隊于2008年和2009年對其進(jìn)行了水下考古調查,發(fā)現二塊碇石,并采集一批遺物,主要是陶瓷器。
出水瓷器有青瓷、白瓷、醬釉陶等。其中的龍泉青瓷器形有碗、缽、洗等,均為龍泉窯東區窯址的“三期六、七段”產(chǎn)品,年代為元代中、晚期[13]。其他青瓷中的瓶有些與浙江寧波奉化下宅弄窯址出土的韓瓶相似。部分外腹刻寬蓮瓣紋白瓷碗應是元代浦口窯的產(chǎn)品[14]。一批醬釉陶器的瓶(韓瓶)與江蘇宜興西渚窯址(南宋至元末明初)[15]的同類(lèi)器物相同,應是當地產(chǎn)品。綜合分析此次調查采集的主要出水遺物,證實(shí)東礁村沉船遺址的主體是一處元代水下文化遺存。
3.3 漳浦沙洲島沉船遺址[16]
沙洲島沉船遺址位于漳浦縣古雷半島東面的沙洲島西側海域。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調查隊于2008年對沙洲島沉船遺址進(jìn)行水下考古調查,未發(fā)現船體遺跡,僅在海床表面發(fā)現一些凝結物殘塊和沉船遺物,凝結物主要為鐵器,由于銹蝕粘連嚴重,無(wú)法辨明器形。采集出水的陶瓷器有青瓷、青白瓷、白瓷、醬釉器以及素胎器,器形有碗、執壺、水注、爐、盅、杯、盤(pán)、罐、器蓋等。青瓷器有四系罐和器蓋。其中青白瓷印花執壺、水注、盞、杯、小罐等均為元代景德鎮窯產(chǎn)品;白瓷印花碗、蓮瓣紋爐是元代莆田莊邊窯的;醬釉四系罐、素胎器蓋等可能是福建晉江磁灶窯所出。
元代沉船遺址中,以龍泉窯青瓷數量最多、最常見(jiàn)?!按缶殟uⅠ號”沉船遺址滿(mǎn)載龍泉青瓷,與印度尼西亞海域發(fā)現的“玉龍”號沉船[17]相似,說(shuō)明此時(shí)期是龍泉窯瓷器大規模外銷(xiāo)的高峰。同時(shí),景德鎮窯和福建地區多個(gè)窯場(chǎng)的陶瓷產(chǎn)品也都參與其中。
4 明 代
4.1 福建平潭老牛礁沉船遺址[2]
老牛礁沉船遺址位于平潭海壇島西北面航道中的老牛礁附近。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調查隊于2005年、2006年和2008年先后對其進(jìn)行了水下考古調查,未發(fā)現沉船遺跡,采集的一批沉船遺物都是景德鎮民窯瓷器,主要有青花瓷、白瓷、五彩瓷器等,器形有碗、盤(pán)等,青花紋樣有花卉、水波、蕉葉、雀梅、葡萄、連珠、火云、雜寶、奔馬、人物等,與明弘治、正德時(shí)期的青花瓷風(fēng)格相同。因此推斷老牛礁沉船遺址年代為明代中期。
4.2 平潭九梁礁沉船遺址[2]
九梁礁沉船遺址位于平潭縣嶼頭島東部的九梁海域航道東側。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調查隊先后于2006年、2008年和2009年對其進(jìn)行了水下考古調查,發(fā)現海床表面出露的隔艙板等部分船體殘骸;采集標本均為陶瓷器,有青花瓷和少量的青花釉里紅、藍釉瓷、五彩瓷以及白瓷等。青花瓷器形有碗、盤(pán)、壺、杯、罐、瓶、軍持等,其中大碗、大盤(pán)、瓶、軍持等多繪開(kāi)光紋樣,應屬“克拉克”瓷一類(lèi);其他紋樣還有花草瓜果、山水亭臺、龍鳳水禽、人物故事、文字詞賦(赤壁賦)等;部分器物足內還有“永樂(lè )年制”、“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萬(wàn)歷年制”和“片玉”等青花款[18]。
出水的白瓷僅有小罐一類(lèi),均為直口、縮頸、斜折肩、斜腹、平底或微凹;灰白胎、灰白釉,內外滿(mǎn)釉,底部露胎。此類(lèi)罐又被中國臺灣地區以及日本的陶瓷學(xué)者稱(chēng)為“安平壺”[19,20],目前已知產(chǎn)地之一為邵武四都窯[21]。
九梁礁沉船遺址的年代推斷為明萬(wàn)歷時(shí)期。
4.3 廣東“南澳Ⅰ號”沉船遺址[22]
“南澳Ⅰ號”沉船遺址位于南澳縣云澳鎮東南的三點(diǎn)金海域,2007年發(fā)現并開(kāi)始水下考古調查,2010—2012年進(jìn)行了搶救性水下考古發(fā)掘。發(fā)現木質(zhì)沉船船體殘長(cháng)24.85 m、殘寬7.5 m,保存有25個(gè)艙室;出水文物約2.7萬(wàn)件,其中瓷器2.5萬(wàn)件以上,而漳州窯瓷器[23]就有2萬(wàn)余件,景德鎮民窯瓷器有5千余件。器形有碗、盤(pán)、碟、杯、罐、瓶、壺、蓋盒、蓋缽等;釉色以青花為主,還有五彩、青釉、紅釉、霽藍釉等;紋飾為花卉、動(dòng)物、人物、文字等;景德鎮民窯瓷器見(jiàn)有“萬(wàn)福攸同”、“富貴佳器”和“大明年造”等底款。水下考古發(fā)掘者初步推斷“南澳Ⅰ號”沉船遺址的年代為明萬(wàn)歷時(shí)期。
明代平潭老牛礁沉船遺址的發(fā)現,與南海其他明中期沉船(如“Lena”號[24])的發(fā)現,都反映了景德鎮窯瓷器開(kāi)始經(jīng)海上絲綢之路大量外銷(xiāo)。明代晚期的海外沉船發(fā)現[25],說(shuō)明福建地區窯場(chǎng)再度興起(如漳州窯、德化窯),共同將中國外銷(xiāo)瓷的海外貿易推向新的高潮。
5 清 代
5.1 福建平潭“碗礁Ⅰ號”沉船遺址[26,27]
“碗礁Ⅰ號”沉船遺址位于平潭嶼頭島東面的碗礁附近海域。2005年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牽頭組成“東海平潭碗礁Ⅰ號”沉船水下考古隊,展開(kāi)對“碗礁Ⅰ號”沉船遺址的搶救性水下考古發(fā)掘,發(fā)現一艘殘長(cháng)約13.5 m、殘寬約為3 m的木船殘骸。沉船船艙內滿(mǎn)載的瓷器,大部分保存較完整,有的還排列整齊,保持著(zhù)沉沒(méi)時(shí)的裝載狀態(tài)。經(jīng)水下考古發(fā)掘出水的瓷器達1.7萬(wàn)余件,品種有青花、青花釉里紅、單色釉、五彩瓷。青花瓷的主要器形有將軍罐、筒瓶、筒花觚、鳳尾尊、蓋罐、爐、盒、盤(pán)、碟、碗、盞、杯、盅和葫蘆瓶等等。根據分析這些瓷器皆為清康熙早、中期景德鎮民窯產(chǎn)品;初步推斷“碗礁Ⅰ號”沉船的沉沒(méi)年代約17世紀末或18世紀初。東南亞、歐洲都保存有大量清康熙時(shí)期的景德鎮民窯青花瓷,有的與“碗礁Ⅰ號”沉船出水的相同或相似。因此“碗礁Ⅰ號”沉船出水的這批船貨應是景德鎮民窯的外銷(xiāo)瓷器。初步推斷沉船遺址的年代為清康熙中期。
5.2 惠安大竹島沉船遺址[2]
大竹島沉船遺址位于湄州灣口的大竹島北面海域。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調查隊于2008年對其進(jìn)行的水下考古調查,未發(fā)現沉船船體,采集出水一批沉船遺物,有青花瓷、五彩、藍釉、白瓷等。器形有碗、盤(pán)、碟、杯、匙;紋樣圖案有花卉草葉、水波、云龍、鳳鳥(niǎo)、弦紋、吉祥文字等。初步分析這批瓷器的產(chǎn)地為福建德化窯、安溪窯,而沉船遺址的年代大約為清代中晚期。
從平潭“碗礁Ⅰ號”沉船遺址的發(fā)現來(lái)看,清代的中國外銷(xiāo)瓷,仍持續大規模輸出。而以惠安大竹島沉船遺址與南海的“泰星號”沉船[28]相聯(lián)系,反映了清代福建地區陶瓷生產(chǎn)仍處于高峰時(shí)期,有大批量的德化窯、東溪窯[29,30]產(chǎn)品經(jīng)過(guò)海上絲綢之路參與海外陶瓷貿易。
6 結 論
以沉船為主要工作對象的大多數水下考古活動(dòng),其研究的內容包括沉船本身的結構、性質(zhì)、年代以及沉船中的物品等。迄今為止的海上絲綢之路中國航段的水下考古發(fā)現,為這一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和準確的資料;通過(guò)與這些水下考古發(fā)現相聯(lián)系,可以指示出沉船當年的航行方向、路線(xiàn)或航線(xiàn),從而也成為海外交通史研究的重要依據。
外銷(xiāo)瓷作為一種商品,包含著(zhù)它的生產(chǎn)、貿易、消費三個(gè)部分的信息。對古窯址的考古調查和發(fā)掘,可解決外銷(xiāo)瓷的生產(chǎn)(即窯口、產(chǎn)品及品種、燒造技術(shù)等)問(wèn)題;從古遺址發(fā)掘出土的文物和各地的收藏,可反映這些陶瓷器的消費地點(diǎn)及其使用的情況;作為聯(lián)結生產(chǎn)和消費二者的貿易,現在則可以通過(guò)水下考古的發(fā)現而得以再現和復原。正是這些從水下打撈的陶瓷器,將其自身的生產(chǎn)、貿易、消費的三大環(huán)節聯(lián)系起來(lái),也只有通過(guò)對這三大環(huán)節及其相互關(guān)系的研究,才能夠對這些陶瓷器有一個(gè)全面、完整的認識。
上述沉船遺址都在通往東南亞與西方的航路上,這對探討當時(shí)中國陶瓷器外銷(xiāo)的路線(xiàn)、方式和貿易體制,了解中國陶瓷器在海外市場(chǎng)的消費組合和趨勢、當地不同社會(huì )階層對中國陶瓷器的消費需求狀況,以及研究中國外銷(xiāo)陶瓷對海外社會(huì )生活以及經(jīng)濟、文化等的影響等,都有重要的價(jià)值和意義;同時(shí),這些沉船遺址的發(fā)現也反映了當時(shí)海上絲綢之路(又有稱(chēng)為“陶瓷之路”的)貿易的繁榮盛況。
參考文獻
[1] 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成果[M].合肥:安徽美術(shù)出版社,2015.National Museum of China.Underwater archae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M].Hefei:Anui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2015.
[2]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中國國家博物館,福建博物院,等.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調查報告(1989—2010)[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National Center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National Museum of China,Fujian Museum,et al.Survey reports on underwater archaeology in the coastal area of Fujian Province (1989—2010)[M].Beijing:Cultural Relics Press,2017.
[3] 陳信雄.越窯在澎湖——五代十國時(shí)期大量越窯精品的發(fā)現[M].云林:文山書(shū)局,1994.CHEN Xinxiong.Yue Kiln in Penghu-Discovery of a great number of Five-Dynasty Yue Kin quality wares[M].Yunlin:Wenshan Book Company,1994.
[4] 孟原召,符洪洪.2010年西沙群島水下考古調查再獲豐碩成果[N].中國文物報,2010-06-04(4).MENG Yuanzhao,FU Honghong.Achievements of underwater archaeological surveys in Xisha Islands in 2010[N].China Cultural Relics News,2010-06-04(4).
[5] 趙嘉斌,吳春明.福建連江定海灣沉船考古[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11.ZHAO Jiabin,WU Chunming.Shipwreck archaeology at Dinghai Bay of Lianjiang County,Fujian Province[M].Beijing:Science Press,2011.
[6]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等.南海Ⅰ號沉船遺址1989—2004年水下考古調查[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National Center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Guangdong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Chinese Academy of Cultural Heritage,et al.Underwater archaeological surveys of NanhaiⅠshipwreck from 1989—2004[M].Beijing:Cultural Relics Press,2017.
[7]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等.南海Ⅰ號沉船考古報告之二——2014—2015年發(fā)掘[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National Center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Guangdong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Chinese Academy of Cultural Heritage,et al.Archaeological report onNanhai Ⅰ shipwreck (Ⅱ)-Excavation from 2014—2015[M].Beijing:Cultural Relics Press,2017.
[8] 栗建安.從水下考古的發(fā)現看福建古代瓷器的外銷(xiāo)[J].海交史研究,2001(1):98-106.LI Jian’an.Studies of export sales of ancient porcelain in Fujian via underwater archaeological findings[J].Maritime History Studies,2001(1):98-106.
[9] 栗建安.南海Ⅰ號沉船的福建陶瓷及其相關(guān)問(wèn)題[C]//廣東省博物館.海上瓷路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huì )論文集.廣州: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13.LI Jian’an.Fujian ceramic from Nanhai Ⅰ shipwreck and the related issues[C]//Guangdong Museum.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Maritime Porcelain Road.Guangzhou:Lingnan Art Publishing House,2013.
[10] 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海南省文物保護管理辦公室.西沙水下考古1998—1999[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6.Underwater Archaeology Research Centre,National Museum of China,Hainan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Office of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Underwater archaeology in Xisha from 1998—1999[M].Beijing:Science Press,2006.
[11]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of the Philippines.Fujian ware found in the philippines-Song-Yuan Period 11th~14th Century[Z].2017.
[12] 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隊.福建平潭大練島元代沉船遺址[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14.Underwater Archaeology Research Centre,National Museum of China,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of Fujian Museum,Archaeological team of Fuzhou.A Yuan shipwreck at Dalian Island of Pingtan County,Fujian Province[M].Beijing:Science Press,2014.
[13]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龍泉東區窯址發(fā)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401,407.Zhejiang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Excavation report on kiln sites in the east area of Longquan[M].Beijing:Cultural Relics Press,2005:401,407.
[14] 曾凡.福建陶瓷考古概論[M].福州:福建省地圖出版社,2001.ZENG Fan.Introduction to archaeology of Fujian ceramic[M].Fuzhou:Fujian Provincial Map Publishing House,2001.
[15] 王異稟.宜興西渚出土宋元陶瓷與日本北九州大宰府出土陶瓷的比較——以釉陶產(chǎn)品為主[D].江蘇:南京大學(xué),2007.WANG Yibing.Comparison between Song and Yuan porcelains excavated from Xizhu of Yixing and porcelains excavated from Kitakyushu-mainly glazed potteries[D].Jiangsu:Nanjing University,2007.
[16] 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調查隊.漳浦縣沙洲島元代沉船遺址水下考古調查[J].福建文博,2008(2):5-8.Fujian Coastal Underwater Archaeological Survey Team.Underwater 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a Yuan shipwreck at Shazhou Island of Zhangpu County[J].Fujian Wenbo,2008(2):5-8.
[17] FLECKER M.The China-Borneo ceramics trade around the 13th century:The story of two wrecks[C]//秦大樹(shù),袁健.2011古絲綢之路——亞洲跨文化交流與文化遺產(chǎn)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huì )論文集.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2013:161-184.FLECKER M.The China-Borneo ceramics trade around the 13th century:The story of two wrecks[C]//QIN Dashu,YUAN Jian.2011 Ancient Silk Trade Routes—Selected Works from Symposium on Cross Cultural Exchanges and Their Legacies in Asia.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2013:161-184.
[18] 鄧啟江,曾瑾,周春水.福建平潭九梁Ⅰ號沉船遺址水下考古調查簡(jiǎn)報[J].福建文博,2010(1):13-18.DENG Qijiang,ZENG Jin,ZHOU Chunshui.Survey briefing of underwater archaeology of Jiuliang Ⅰ shipwreck in Pingtan County,Fujian Province[J].Fujian Wenbo,2010(1):13-18.
[19] 陳信雄.安平壺——漢族開(kāi)臺起始的標志[J].歷史月刊,2000(3):4-15.CHEN Xinxiong.Anping Hu——Beginning of miqration of Han people to Tainan[J].Monthhy of History,2000(3):4-15.
[20] 謝明良.安平壺芻議[J].美術(shù)史研究集刊,1995(2):75-105.XIE Mingliang.Opinion about Anping Hu[J].Collection of Art History Studies,1995(2):75-105.
[21] 栗建安.閩商文化研究文庫·學(xué)者文叢——考古學(xué)視野中的閩商[M].北京:中華書(shū)局,2010.LI Jian’an.Collection of Fujian business cultural research-Fujian businessmen from a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M].Beijing:Zhonghua Book Company,2010.
[22]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東省博物館,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孤帆遺珍——“南澳Ⅰ號”出水精品文物圖錄[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14.Guangdong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Guangdong Museum,National Center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Catalogue of underwater quality cultural relics from Nan’ao Ⅰ shipwreck[M].Beijing:Science Press,2014.
[23] 福建省博物館.漳州窯——福建漳州地區明清窯址調查發(fā)掘報告之一[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Fujian Museum.Zhangzhou Kiln-Survey and excavation reports on Ming and Qing kiln sites in Zhangzhou,Fujian Province (Ⅰ)[M].Fuzhou:Fuji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7.
[24] GODDIO F,PIERSON S,CRICK M.Sunken treasures:Fifteenth century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Lena Cargo[M].London:Periplus Publishing,2000.
[25] JORG C J A,FLECKER M.Porcelain from the Vung Tau wreck:The Hallstrom excavation[M].London:Sun Tree Publishing,2003.
[26] “東海平潭碗礁Ⅰ號”沉船遺址水下考古隊.“東海平潭碗礁Ⅰ號”沉船水下考古的發(fā)現與收獲[J].福建文博,2006(1):3-10.Underwater archaeological team of WanjiaoⅠshipwreck.Findings from underwater archaeology of Wanjiao Ⅰ shipwreck in Pingtan County[J].Fujian Wenbo,2006(1):3-10.
[27] 碗礁一號水下考古隊.東海平潭碗礁一號出水瓷器[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6.Underwater archaeological team of Wanjiao Ⅰ shipwreck.Underwater porcelains from Wanjiao Ⅰ shipwreck in Pingtan County[M].Beijing:Science Press,2006.
[28] PICKFORD N,HATCHER M.The legacy of Tek-sing:China’s Titanic-its tragedy and its treasure[M].London:Granta Editions,2000.
[29] 政協(xié)南靖縣委員會(huì ).明清時(shí)期南靖東溪窯與對外貿易[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CPPCC Nanjing committee.Foreign trades of Dongxi Kiln in Nanjing County,Fujian Province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M].Fuzhou:Fuji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16.
[30] 栗建安.海絲·東溪窯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huì )論文集[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LI Jian’an.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ongxi Kiln[C].Fuzhou:Fuji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18.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