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30 09:55:21
(藥膳革命 藥膳≠藥)+食 +藥物的性能+食物的性味五宜五補與四季五補 +藥膳常用藥物常識+藥膳常用藥物解析
食療食養是中國飲食文化與中國醫藥文化相結合的產(chǎn)物,廚師調五味,醫生亦調無(wú)味,既有共性又有不同之處,對食療的把握即是將二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俗話(huà)說(shuō):“藥療不如食療?!钡幧沤^不是簡(jiǎn)單的藥+食,無(wú)論是從歷史源流、方藥構成、制作過(guò)程、科學(xué)分析各方面來(lái)看,還是從煲燉蒸煮粥酒汁茶面點(diǎn)等烹飪技藝來(lái)看,它都是飲食與醫藥的精華所在。作為膳食,它首先要滿(mǎn)足食物應具備的色香味形觸等基本要求;而作為藥的一方面來(lái)說(shuō),應盡量發(fā)揮事物本身的功效,并進(jìn)行合理搭配,辯證用膳。即使需要加入藥物,藥物的性味也要求盡量甘淡平和無(wú)異味,不能因藥費膳。只有將兩者巧妙結合,才能達到“藥借食力,食助藥威”的效果。
藥物的性能
(1) 性味--四氣五味
每一種藥膳中藥物都有一定的藥性和效能。藥物的性能主要有四氣五味、升降沉浮,歸經(jīng)及無(wú)毒與有毒等。
1.性味
性味就是藥物的四氣、五味,它包括藥物韻藥性和滋味。
四氣(四性):就是寒熱溫涼四種藥性。疾病有寒證和熱證之分。中醫的“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理論,就是用藥物的偏性去糾正病邪,使人體得以平衡,而身體健康。一般來(lái)說(shuō),能夠治療熱證的藥物大多屬于寒性或涼性,如黃連等為清熱解毒藥。反之,能治療寒癥的藥物大多屬于溫性或熱性,如附子、干姜等。此外,還有平性藥,是指藥性比較平和的藥物,其中也有偏涼或偏溫的,也是屬于四氣之內的藥物。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種不同的滋味。是由味覺(jué)器官辨別出來(lái)的。這些藥物的實(shí)際功能是:
辛:有發(fā)散、理氣或潤養等作用。一般藥膳用補陽(yáng)藥物,也有辛味,具滋養作用。
甘:有滋補、和中、緩急的作用。一般藥膳用滋補性藥物及調和性藥物,大多有甘味。
酸:有收斂、固澀等作用。一般藥膳用有酸味的藥物,大多有止汗、止瀉作用。
苦:有燥濕、瀉火、通泄、下降等作用。一般藥膳用以清熱燥濕瀉下降逆作用的藥物大多有苦味。
咸:有軟堅、散結或瀉下等作用。一般藥膳用以消散結塊的藥物和部分瀉下通便的藥物帶有咸味。
除以上五味外,尚有淡味、澀味。
淡:就是淡而無(wú)味,有滲濕利尿的作用。一般藥膳用于滲利水濕、通利小便的藥物大多是淡味。
澀:有收斂止汗、固精、止瀉及止血等作用。一般藥膳用以止汗固精止瀉止血的藥物大多是澀味。
在藥膳配方氣味組合搭配,采用以下方法:
辛溫、辛涼——解表、透疹、止痛;
苦寒——清熱、瀉火、解毒、堅陰;
苦溫——燥濕、和血、通絡(luò );
甘寒——養陰、生津、涼血;
咸寒——軟堅、散結。
2.升降沉浮
升降沉浮是指藥物的作用去向?;究筛爬橄蛏舷蛲庾饔玫摹吧 迸c向下向里作用的“沉降”。
各種疾病在病機和癥候方面常常表現為向上如嘔吐呃逆,向下如腹瀉脫肛,向外如發(fā)熱自汗盜汗,向內如表邪不解疹毒內攻等疾病趨向。選用適宜的藥物治療就可消除或改善病癥。藥性的升降沉浮與藥物性味有關(guān)。如辛甘溫熱藥主升浮,如桂枝等;酸寒苦咸藥主沉降,如大黃等。有的藥物有它的特殊性和雙重性。比如花皆升而旋復花則降;子皆降而蒼耳子升;麻黃向外解表發(fā)汗,內則降氣平喘。這些藥物都具雙重性。藥材經(jīng)過(guò)炮制后可改變其趨向,由此可見(jiàn),在制作保健藥膳時(shí),對藥物的炮制以及藥物食物的配伍均可改變藥物的趨向。
3.歸經(jīng)
藥物進(jìn)入機體后對臟腑經(jīng)絡(luò )的病變起到特殊性和選擇性的性能叫做歸經(jīng)。如失眠與心有關(guān),柏子仁、酸棗仁能治失眠,這兩味藥物歸經(jīng)入心。此外,具有相同氣味的藥物亦對不同臟腑的病變起作用,如同是苦寒藥,而黃連入心,黃芩入肺,黃柏入腎,大黃入胃,龍膽草入肝等不同的趨向。同樣功能的藥物,也可對不同臟腑的病變起作用,如同是補益藥而龍眼肉補心,沙參補肺,黨參補脾,白芍補肝,肉蓯蓉補腎等。另外,各種藥物在人體內作用范圍不同,歸經(jīng)多少也有差異,作用范圍小的只歸一經(jīng),作用范圍大的可歸幾經(jīng)。如麥冬既能養胃又能清新還能潤肺,故歸肺胃心三經(jīng)。由此可見(jiàn),在進(jìn)行藥膳配方時(shí),要注意按經(jīng)選藥物和食物,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4.毒性
藥膳用藥物大都選擇無(wú)毒的藥物,但個(gè)別的還有“小毒”:附子羊肉湯中的附子有毒,白果燉雞中的白果仁也有小毒。但這些藥物經(jīng)過(guò)炮制加工后基本去除或減少了毒性。藥膳一般不選用“大毒”的藥物。
食物的性味
1.食物的性味:滋補食物的性主要是指寒、熱、溫、涼四氣,一般把微寒歸于涼,大溫歸于熱,性溫和的稱(chēng)為平性,即溫熱、平性、寒涼三類(lèi)。
溫熱的食物:
肉類(lèi):狗肉、牛肉、雞肉、龜肉、羊肉、雀肉、蝦肉、白花蛇肉、烏梢蛇肉等
菜類(lèi):黃豆、蠶豆、刀豆、淡菜、胡蘿卜、蔥、蒜、椒、韭菜、芥菜、油菜、香菜、胡椒等
其他:紅糖、面粉、羊乳、糯米等
寒涼的食物:
肉類(lèi):豬肉、鱉肉、牡蠣肉、鴨肉、兔肉、鵝肉等
菜類(lèi):菠菜、白菜、豆芽、芹菜、莧菜、冬莧菜、竹筍、黃瓜、苦瓜、茄子、冬瓜、紫菜等
水果類(lèi):梨、西瓜、柑、橙、柚、柿子等
其他:大麥、小麥、綠豆、小米、白砂糖、牛乳、生蜂蜜等
平性的食物:
肉類(lèi):鯉魚(yú)肉、墨魚(yú)肉等
菜類(lèi):赤小豆、黑豆、豇豆、四季豆、絲瓜、木耳、百合、蓮子、大棗、花菜、土豆、黃花等
其他:鴨蛋、山藥、杏仁、葡萄、桃子、無(wú)花果等
2.食物的五味
五味指辛、甘、酸、苦、咸,其特點(diǎn)是:
辛味:具有發(fā)散、行氣、和血的作用,多食則氣散 。
甘味:具有和緩、補養作用,故能養陰和中,但多食則壅塞、滯氣。
酸味:具有收斂、固澀作用,但多食則痙攣。
苦味: 具有燥和瀉的作用,但多食則滑瀉。
咸味:具有軟堅潤下的作用,但多食則令血凝。
由于食物也具有性和味,所以在烹調制作藥膳時(shí),食物的性味、品種的選擇是十分重要的,有的可以提高其性味,有的則需要改變其性味,均在于烹飪技能。
五宜五補與四季五補
藥物、食物的五味、五色,五谷、五畜、五行與五臟六腑的關(guān)系可歸納為下表: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備注
五時(shí)
春
夏
長(cháng)夏
秋
冬
五色入五臟
五味如五臟
五臟宜食
五成
生
長(cháng)
化
收
藏
五臟
肝(膽)
心(小腸)
脾(胃)
肺(大腸)
腎(膀胱)
五色
青
赤
黃
白
黑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谷
麻
麥
秫米
稻
豆
五菜
韭
薤
葵
蔥
藿
五果
李
杏
棗
桃
栗
五畜
犬肉
羊肉
牛肉
雞
豬
五補
升補
清補
淡補
平補
溫補
1.四季五補:
春天,萬(wàn)物生發(fā)向上,處于復蘇過(guò)程,這時(shí)五臟屬肝,適宜升補,所用藥膳有人參米肚、首烏肝片、烏發(fā)湯等;
夏天,天氣炎熱,人體喜涼,這是五臟屬心,適宜清補,所用藥膳有解暑益氣湯、銀花露等;
長(cháng)夏(農歷六月),五臟屬脾,宜淡補,所用藥膳有雪花雞湯、苡仁肘子等;
秋天,氣候涼爽,五臟屬肺,適宜平補,所用藥膳有參麥全魚(yú)、二仁全鴨等;
冬天,氣候寒冷,人體收斂潛藏,五臟屬腎,適宜溫補,可用雙鞭壯陽(yáng)湯、附子羊肉湯、附片羊腿、乾坤蒸狗等。
2.五味所補: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
3.五味所宜: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棗、葵、牛肉皆甘。凡患肝病,可食糖、粳米制作的黨參粥、紅棗燉冰糖,葵菜炒瘦肉、芹菜炒牛肉等對肝病有益。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李、韭、犬肉皆酸。凡患心臟病可食醋,小豆粥、韭菜炒肉絲、清燉狗肉等,對心臟有益。
脾色黃,宜食咸,大豆、栗、藿、豬肉皆咸。凡患脾病者,可淡鹽炒菜,大豆燉豬瘦肉、炒板栗等對脾病有益。
肺色白,宜食苦,小麥、杏、薤、羊肉皆苦??墒承←溨破?、羊肉炒苦瓜等對肺病有益。
腎色黑,宜食辛,黃黍、桃、蔥、雞肉皆辛??墒秤衩字?、蔥爆肉絲、清燉雞肉、桃子等菜肴和水果利于腎病。
4.五味所傷:
“過(guò)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緬;過(guò)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過(guò)于甘,心氣喘滿(mǎn),色黑,腎氣不衡;過(guò)于辛,筋脈阻陁,精神乃失;過(guò)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保ㄒ?jiàn)《食品集》)在藥膳烹制中,提倡淡鹽淡糖淡油,所制作出的菜肴清淡可口。
5.五臟所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边@些禁忌是歷代食療的經(jīng)驗總結,現代科學(xué)研究證明,是有科學(xué)道理的。
6.五谷以養五臟,五果以助五臟,五畜以益五臟,五菜以充五臟。
藥膳常用藥物常識
中藥在中國古籍中通稱(chēng)“本草”,我國最早的中藥學(xué)專(zhuān)注是漢代的《神龍本草經(jīng)》,唐代由朝廷頒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明代李時(shí)珍的《本草綱目》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藥物經(jīng)驗,對后世藥物學(xué)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藥膳用中藥大部分取自野生植物藥,小部分取自野生動(dòng)物藥,極少部分取自礦物藥。
藥膳用野生植物藥有甘草、麻黃、桔梗、柴胡等;
栽培植物藥有:人參、黨參、川穹、山藥、當歸、菊花、天麻等;
野生動(dòng)物藥有:猴棗、九香蟲(chóng)等;
飼養動(dòng)物藥有:麝香、牛黃、雞內金、蜂蜜、鹿茸、金蝎、珍珠等;
藥膳用中藥的生長(cháng)與地理、氣候有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我國地大物博,有豐富的藥材種類(lèi):
東北地區盛產(chǎn)人參、鹿茸、黃芪、五味子、甘草、哈士蟆、升麻、柴胡、大棗等;華北地區盛產(chǎn)酸棗仁、知母、枸杞子、苦杏仁;內蒙古有甘草、黃芪、肉蓯蓉、鎖陽(yáng)等;西北地區有枸杞、大黃、貝母、黨參、款冬花等;
華東地區有薄荷、貝母、玄參、玄胡、菊花、溫郁金、麥冬、白術(shù)、白芍、茯苓、北沙參、金銀花、阿膠、澤瀉、薏米、地龍、菊花、西紅花、山楂、蔓荊子、半夏、芡實(shí)、桔梗、玉竹、牡蠣等;
中南地區有地黃、牛膝、山藥、菊花、砂仁、檳榔、胡椒、蛤蚧、肉桂、杜仲、玉竹、茯苓、佛手、白花蛇、全蝎、補骨脂、八角茴香等;
西南地區有川穹、川貝母、川牛膝、附子、黃連、川郁金、川白芷、冬蟲(chóng)夏草、三七、云木香、茯苓、天麻、杜仲、天冬、貝母、麝香、丹參、銀耳、干姜、石斛、使君子、何首烏等;
此外,我國還從國外引進(jìn)品種:豆蔻、兒榮、海龍、海馬、猴棗、胖大海、肉桂、白胡椒、黑胡椒、羚羊角、燕窩、西洋參、乳香、沒(méi)藥、公丁香等。
藥膳常用藥物解析
一、補氣藥
1.人參
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根。主產(chǎn)吉林、遼寧、黑龍江等地。味甘、微苦、溫,入脾、肺經(jīng)。具有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適用于氣虛欲脫、脾氣不足、肺氣虧虛、津傷口渴、消渴、心神不安、失眠多夢(mèng)、驚悸健忘等。
藥膳方選:炒(人參炒雞片等);燉(人參燉烏雞等);蒸(人參蒸仔雞等);燒(人參燒海參等);也可加糖煮成飲料;加入粳米中熬煮成粥;亦可用人參泡酒飲。
食用宜忌:凡有實(shí)證、熱證、感冒患者,禁服人參或人參制成的藥膳。服用人參時(shí)不宜喝茶或食白蘿卜。
2.西洋參
別名花旗參、廣東人參、洋參、西洋人參。主要產(chǎn)于北美,生長(cháng)5-7年后于10月中旬收獲。味甘微苦,涼。入心、肺、腎三經(jīng)。本品對大腦有鎮靜作用,對生命中樞有興奮作用。具有益氣生津、潤肺清熱之功效。適用于氣陰虛所致少氣、口干口渴、乏力等癥。
藥膳配伍:
補虛、健身、抗衰老:西洋參20克,白酒500毫升,浸泡7天后服用,每次5-10毫升,每日2次。
治病后體弱:西洋參3克,粳米150克,煮粥。
治暑熱煩渴:西洋參3克,切薄片,泡開(kāi)水代茶飲用。
養陰益氣,健身補虛:西洋參10克,豬瘦肉50克,加輔料調料煮湯食用。
治氣陰不足之煩渴、口干、氣短、乏力:西洋參3克,麥冬10克,淡竹葉6克,粳米150克,煮粥食。
藥膳方選:炒(西洋參炒鵪鶉等)、燉(西洋參燉烏雞等)、蒸(西洋參蒸桂圓肉等)、燒(西洋參燒乳鴿等)。
食用宜忌:凡臟寒、郁火、中陽(yáng)衰微,胃有寒濕者忌服。在食用西洋參時(shí),注意忌鐵器及火炒。為避其涼性,可在飯鍋上蒸數十次或與桂圓肉拌蒸后食用安全。
3.黨參
別稱(chēng)上黨人參、獅頭參、黃參、中靈草。味甘、平,入手、足太陰經(jīng)。黨參可使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有增加,升高血糖,且有降壓作用。補中益氣、生津養血,適用于脾胃虛弱、中氣不足、食少便溏、體倦無(wú)力等癥。
藥膳方選:炒(黨參炒豬瘦肉、黨參炒雞片、黨參炒荷蘭豆等),蒸(黨參蒸烏雞、黨參蒸鵪鶉、黨參蒸乳鴿)、燉(黨參燉團魚(yú)、黨參燉豬肘、黨參燉兔肉等)煮粥(黨參紅棗大米粥、黨參桂圓粥等)。
食用宜忌:有實(shí)邪者和氣滯、怒火盛者忌服。
4.山藥
別稱(chēng)落芍、薯蕷、淮山藥、野紅薯、白苕、懷山藥等。味甘、平,入肺、脾、腎經(jīng)。具有健脾補肺、固腎固精之功效,適用于脾虛泄瀉、久痢、虛勞咳嗽、消渴、遺精帶下、小便頻數等癥。
藥膳方選:炒(山藥炒豬肉、山藥炒雞片、山藥炒魚(yú)片等)、燉(山藥燉瘦豬肉、山藥燉雞、山藥燉豬肚等)、燒(山藥燒乳鴿、山藥燒烏雞、山藥燒團魚(yú)、山藥燒豬胰等)、粥(山藥糯米粥、山藥西洋參粥等)。
食用禁忌:實(shí)邪患者禁服。
5.大棗
別稱(chēng)干棗、美棗、良棗、紅棗。味甘、溫,入脾、胃經(jīng)。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適用于中氣不足、脾氣虛弱、體倦乏力、食少便溏、血虛萎黃、婦女畦躁、氣血津液不足、營(yíng)衛不和、心悸怔仲等癥。
藥膳方選:燉(大棗燉紫河車(chē)雞肉、大棗燉豬蹄、大棗燉烏雞等)、蒸(紅棗蒸肘、紅棗蒸乳鴿、紅棗蒸仔雞等)、糕點(diǎn)(紅棗糕、紅棗枸杞糕、紅棗芡實(shí)糕等)、烙餅(紅棗餅、紅棗桂圓餅、紅棗糯米餅等)、飲料(紅棗枸杞飲、紅棗桂圓飲、紅棗紅糖飲等)、粥(紅棗糯米粥、紅棗黑米粥、紅棗人參粥等)、酒(紅棗枸杞酒、紅棗黨參酒、紅棗洋參酒等)。
食用宜忌:本品做餅、泥、丸都應去皮、核;大棗助濕生熱、令人中滿(mǎn),故濕熱內郁、中滿(mǎn)吐逆、痰熱咳嗽、小兒疳積等證均不宜服用。
6.蜂蜜
別稱(chēng)石蜜、石飴、食蜜、白蜜、蜜糖、蜂糖等。補中緩急、潤肺止咳、滑腸通便。適用于脾胃虛弱、倦怠食少、脘腹作痛、肺虛久咳、腸燥便秘等癥。此外,蜂蜜還有解毒作用??赏夥蟑彲?、燙傷,內服解烏頭、附子毒。
藥膳方選:蒸(蜂蜜蒸肘子、蜂蜜蒸黃雌雞、蜂蜜蒸柚子等)、燉(蜂蜜燉銀耳、蜂蜜燉雪梨、蜂蜜頓懷山等)、飲料(蜂蜜枸杞飲、蜂蜜杏仁飲、蜂蜜桂圓飲等)、粥(蜂蜜糯米粥、蜂蜜紅棗粥、蜂蜜山藥粥等)、酒(蜂蜜糯米酒、蜂蜜紅棗酒、蜂蜜枸杞酒等)。
食用宜忌:有濕熱疾滯、胸悶不寬及便溏或腹瀉者忌服。
( 二) 補血藥
1.何首烏
別稱(chēng)地精、赤斂、首烏、陳知白、紅內消、馬肝石、黃花烏根、小獨根。味苦、甘、澀,微溫,入肝、腎經(jīng)。具有補肝腎、益精血之功效。生首烏具有潤腸、解瘡毒之功效。適用于腸燥便秘、瘡癤等癥。制首烏適用于血虛頭暈眼花、腰酸、須發(fā)早白、遺精、崩帶等癥。
藥膳方選:炒(何首烏炒豬肝、何首烏炒羊肝、何首烏炒雞血等)、燉(何首烏燉牛尾、何首烏燉烏雞、何首烏燉豬蹄等)、蒸(何首烏蒸仔雞、何首烏蒸乳鴿、何首烏蒸鵪鶉等)、燒(何首烏燒鰻魚(yú)、何首烏燒豬肘肉、何首烏燒鵝肉等)、酒(首烏酒、首烏枸杞酒、首烏黃精酒等)、粥(首烏豬肝粥、首烏養肝粥等)。
食用宜忌:大便溏泄者及有濕痰者忌服。
2.當歸
別稱(chēng)干歸、秦歸、云歸、西當歸、岷當歸。味甘、辛,溫,入肝、心、脾經(jīng)。本品具有補血、治血、止痛、潤腸之功效。適用于血虛、月經(jīng)不調、閉經(jīng)、痛經(jīng)、崩漏、風(fēng)濕痹痛、瘡瘍、跌打損傷、腸燥便秘等癥。
藥膳方選:炒(當歸炒羊肉、當歸炒豬瘦肉、當歸炒魚(yú)片等)、燉(當歸燉烏雞、當歸燉乳鴿、當歸燉牛尾等)、蒸(當歸黃芪汽鍋雞、當歸枸杞蒸仔雞、當歸蒸鰻魚(yú)等)、燒(當歸燒羊肉、當歸燒海參、當歸燒乳鴿等)、粥(當歸枸杞粥、當歸黃芪粥等)、酒(當歸枸杞酒、當歸阿膠酒等)。
食用宜忌:因病而用。補血用當歸身,破血用當歸尾,和血(補血、活血)用全當歸。酒制克增強活血功效。濕盛中滿(mǎn)、大便泄瀉者忌服。
3.白芍藥
別稱(chēng)金芍藥、白芍、杭芍、東芍。味苦、酸,微寒,入肝、脾經(jīng)。具有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干抑肝陽(yáng)之功效。適用于月經(jīng)不調、行經(jīng)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肝氣不和、脅肋脘腹疼痛或四肢拘摩作痛、肝陽(yáng)上亢、頭痛、眩暈等癥。
藥膳方選:炒(白芍炒豬肝、白芍炒豬瘦肉、白芍炒羊肝等)、燉(白芍燉豬肘、白芍燉烏雞、白芍燉團魚(yú)等)、蒸(白芍蒸白鱔、白芍蒸乳鴿、白芍蒸烏龜燈)、。燒(白芍燒羊肉、白芍燒兔肉、白芍燒鵝肉等)、糕餅(白芍發(fā)糕、白芍大餅、白芍蔥餅等)、粥(白芍枸杞粥、白芍豬肝粥等)。
食用宜忌:虛寒腹痛、泄瀉、陽(yáng)衰之患者忌服。
4.阿膠
別稱(chēng)傅致膠、盆覆膠、驢皮膠、東阿膠。味甘,平,入肺、肝、腎經(jīng)。滋陰補血、安胎之功效。適用于血虛、虛勞咳嗽、吐血、便血、婦女月經(jīng)不調、崩中、胎漏等癥。
藥膳方選:炒(阿膠炒雞蛋、阿膠炒豬瘦肉、阿膠炒牛肉等)、燉(阿膠燉烏雞、阿膠燉鵪鶉、阿膠燉驢肉等)、蒸(阿膠蒸鰻魚(yú)、阿膠蒸鱸魚(yú)、阿膠蒸乳鴿等)、燒(阿膠燒羊肉、阿膠燒狗肉、阿膠燒鵝肉等)、粥(阿膠粥、阿膠紅棗粥、阿膠枸杞粥等)。
食用宜忌:脾胃虛弱者慎服。
5.龍眼肉
別稱(chēng)益智、蜜脾、龍眼干、荔枝奴、桂圓、圓眼。味甘,溫,入心、脾經(jīng)。具有補心脾、益氣血之功效。適用于心脾兩虛、驚悸、怔忡、失眠、健忘、氣血不足等癥。
藥膳方選:炒(龍眼炒肉絲、龍眼炒乳鴿、龍眼炒鵪鶉等)、燉(龍眼燉烏雞、龍眼燉白鰻、龍眼燉鱉魚(yú)等)、蒸(龍眼核桃蒸魚(yú)頭、龍眼蒸狗肉、龍眼蒸鵪鶉等)、燒(龍眼燒仔鵝、龍眼燒烏雞、龍眼燒肘子等)、粥(龍眼洋參粥、龍眼枸杞粥等)、酒(龍眼酒、龍眼枸杞酒、龍眼核桃酒等)。
食用宜忌:濕阻中滿(mǎn)、停飲痰火者忌服。
(三)補陽(yáng)藥
1.鹿茸
別稱(chēng)斑龍珠、黃毛茸、青毛茸。甘咸、溫,入肝、腎經(jīng)。本品補精髓、壯腎陽(yáng)、強筋骨。適用于腎陽(yáng)不足、精血虧虛之畏寒肢冷、陽(yáng)痿早泄、宮冷不孕、小便頻數、腰膝酸痛、頭暈耳聾、精神疲乏、精血不足、筋骨無(wú)力、小兒發(fā)育不良、婦女任沖虛寒、帶下過(guò)多。
藥膳方選:炒(鹿茸炒雄雞、鹿茸炒乳鴿、鹿茸炒鵪鶉等)、燉(鹿茸燉烏雞、鹿茸燉蹄筋、鹿茸燉乳鴿等)、蒸(鹿茸蒸海參、鹿茸蒸章子雞、鹿茸蒸麻雀等)、粥(鹿茸粉大米粥、鹿茸枸杞粥、鹿茸山藥粥等)、酒(鹿茸酒、鹿茸枸杞酒、鹿茸人參酒等)、飲料(鹿茸枸杞茶、鹿茸桂圓茶、鹿茸牛奶飲等)。
食用宜忌:服用本品宜從小量開(kāi)始,緩緩增加,以免陽(yáng)升風(fēng)動(dòng)、頭暈目赤。凡陰虛陽(yáng)亢、血分有熱、胃火盛或有痰熱以及外感熱病者忌服。
2.鹿腎
別稱(chēng)鹿莖筋、鹿鞭、鹿陰莖、鹿沖、鹿沖腎。味甘、咸,溫,入肝、腎、膀胱經(jīng)。具有補腎、壯陽(yáng)、益精之功效。適用于腎陽(yáng)虛所致的陽(yáng)痿、腰膝酸痛、耳鳴、婦女子宮寒冷不孕等癥。
藥膳方選:炒(鹿腎炒雞片、鹿腎炒乳鴿、鹿腎炒牛肉等)、燉(鹿腎燉老龜、鹿腎燉烏雞、鹿腎燉團魚(yú)等)、蒸(鹿腎蒸龍蝦、鹿腎蒸鰻魚(yú)、鹿腎蒸乳鴿等)、燒(鹿腎燒鵪鶉、鹿腎燒牛肉、鹿腎燒蹄筋等)、粥(鹿腎枸杞粥、鹿腎雞肉粥、鹿腎阿膠粥等)、酒(鹿腎阿膠酒、鹿腎枸杞酒、鹿腎羊藿酒等)。
食用宜忌:本品溫熱,凡有熱疾、胃火者忌服。
3、牛鞭
雄牛外生殖器。味甘,溫,入腎經(jīng)。具有補腎壯陽(yáng)、益精補髓之功效。適用于腎陽(yáng)虛、陽(yáng)痿、腰酸、精冷、早泄等癥。
藥膳方選:炒(牛鞭炒雞絲、牛鞭炒乳鴿、牛鞭炒羊腰等)、燉(牛筋燉童子雞、牛鞭燉狗肉、牛鞭燉羊肉等)、蒸(牛鞭蒸乳鴿、牛鞭蒸烏雞、牛鞭蒸鵪鶉等)、燒(牛鞭燒鹿肉、牛鞭燒狗肉、牛鞭燒乳鴿等)、粥(牛鞭(粉)枸杞粥、牛鞭瘦肉粥等)、酒(牛鞭枸杞酒、牛鞭羊藿酒、牛鞭蓯蓉酒等)。
食用宜忌:凡痰熱、胃火者忌服。
4.驢鞭
雄性驢外生殖器。別稱(chēng)驢腎、驢三件。味甘、咸,溫,入腎經(jīng)。具有益腎壯陽(yáng)、強筋壯骨之功效。適用于陽(yáng)痿、筋骨酸軟、骨結核、骨體炎、氣血虛虧、產(chǎn)婦乳汁少等癥。
藥膳方選:炒(驢鞭炒韭菜、驢鞭炒驢腰、驢鞭炒豬腰等)、 燉(驢鞭燉烏雞、驢鞭燉烏龜、驢鞭燉乳鴿等)、蒸(驢鞭蒸鰻魚(yú)、驢鞭蒸龍蝦、驢鞭蒸烏雞等)、燒(驢鞭燒牛蹄筋、驢鞭燒乳鴿、驢鞭燒團魚(yú)等)、粥(驢鞭枸杞粥、驢鞭驢腰粥等)、酒(驢鞭羊藿酒、驢鞭枸杞紅棗酒、驢鞭歸芪酒等)。
食用宜忌:凡內熱或胃火者禁服。
糧食類(lèi)
1.粳米
別稱(chēng)大米、白米、稻米。味甘,平,入脾、胃經(jīng)。含淀粉、蛋白質(zhì)、脂肪及少量B族維生素。能補脾胃、養五臟、壯筋骨、通血脈、益精強志、潤顏。補中益氣、健脾和胃,主治瀉痢、胃氣不足、口干渴、嘔吐、諸虛百損等。
粳米米糠層的粗纖維分子有助腸胃蠕動(dòng),對胃病、便秘、痔瘡等療效很好。
粳米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促進(jìn)血液循環(huán),從而減少高血壓機會(huì )。
粳米能預防糖尿病、腳氣病、老年斑和便秘等疾病。
粳米中的蛋白質(zhì)、脂肪、維生素含量都比較多,多吃能降低膽固醇,減少心臟病發(fā)作和中風(fēng)的幾率。
粳米所供養的紅細胞生命力強,又無(wú)異體蛋白進(jìn)入血流,故能防止一些過(guò)敏性皮膚病的發(fā)生。
2.糯米
別稱(chēng)稻米、江米、元米。味甘,溫,入脾、胃、肺經(jīng)。含蛋白質(zhì)、脂肪、糖類(lèi)、鈣、磷、鐵、維生素(B1、B2)、箊酸、多量淀粉。有補虛、補血、健脾暖胃等作用,并有收澀作用,對尿頻、自汗有較好的食療效果。
藥膳方選:
糯米紅棗粥:糯米、紅棗各適量,用水煮粥食??芍挝负春臀讣笆改c潰瘍。
糯米蓮棗粥:糯米、蓮子、大棗、山藥煮粥,熟后加適量白糖同時(shí),可治脾胃虛所致的泄瀉。
糯米麥麩粉:糯米、小麥麩等量,同炒,研細末,飲下,或豬肉點(diǎn)食。治氣虛自汗。
米花桑皮煎:糯米爆米花、桑白皮各50克,水煎服,一日兩次,治糖尿病、煩渴不止、尿崩癥。
3.粟米
別稱(chēng)谷子、稞子、小米、黏米。味甘、咸,涼,入脾、胃、腎經(jīng)。含蛋白質(zhì)、脂肪、糖類(lèi)、鈣、磷、鐵、淀粉、維生素(B1、B2)。和中、益腎、除熱、解毒,補虛損、開(kāi)腸胃。適宜脾胃虛弱、反胃、嘔吐、泄瀉、傷食腹脹、失眠、體虛低熱者食用。
藥膳方選:
粟米粥:粟米洗凈,加水煮粥食用。有養腸胃、止渴作用。治脾虛食少、口渴,若加紅糖食用,對產(chǎn)后有補益作用,可治產(chǎn)后體弱。
粟米丸子:粟米250克,杵成粉,加水制成丸子,煮熟后空腹和汁食用,可治脾胃氣弱、食不消化、嘔逆反胃、
粟米山藥大棗粥:粟米30克、淮山藥15克、大棗5枚,煮粥食用,治脾胃虛弱所致的泄瀉及氣血不足的體虛。
食用宜忌:不宜與杏仁同食,同食令人嘔吐腹瀉。
4.鍋焦
別稱(chēng)鍋巴 味甘、苦,平,入肺、胃、腎經(jīng)。補中益氣、運脾消食、止泄瀉。常用于老幼脾虛、水谷不化之泄瀉。
藥膳方選:
健脾消食糕:鍋焦(炒黃)150克,神曲(炒)12克,砂仁(炒)6克,山楂(蒸)12克,蓮肉(去芯蒸)12克,雞內金(炒)3克,共為細末。粳米300克炒熟打碎成細末,白糖500克熬濃汁將以上各細末混勻,用模具壓榨,切成方塊或顆粒,隨時(shí)食用,健脾消食。
健脾粉:鍋焦(炒黃)120克,蓮肉(去芯蒸)120克,共為細末,每次3-5湯匙,每日三次,開(kāi)水調勻,白糖調味,飯后半小時(shí)食用。治脾虛久瀉不愈,老幼皆宜。
5.小麥
別稱(chēng)浮小麥。味甘,涼,入心、脾、腎經(jīng)。種子含淀粉、蛋白質(zhì)、糖、脂肪、糊精、粗纖維、卵磷脂、谷甾醇、尿囊素、精氨酸、淀粉酶、麥芽糖、蛋白酶及微量維生素(B1、B2)。養心安神、除煩益氣、除熱止汗。適合心神不寧、失眠、煩躁不安、精神抑郁、悲傷欲哭、自汗、盜汗、骨蒸勞熱者食用。
藥膳方選:
小麥甘棗飲:小麥100克(去殼),甘草18克,大棗45克 ,水同煎,早晚兩次分服,治失眠。
麥通飲:小麥30克,通草5克,水煎服。治老人五淋、身熱腹滿(mǎn)。
6.黃大豆
別稱(chēng)黃豆、大豆。味甘,平,入脾、胃、大腸經(jīng)。含較豐富的蛋白質(zhì)、脂肪、胡蘿卜素、維生素B1、B2、煙酸、異黃酮類(lèi)、肌堿、泛酸等??山堤墙抵?、通導大便、防止血管硬化、增強機體免疫力。因含有植物性雌激素,能夠減輕女性更年期綜合癥、延遲女性細胞衰老、使皮膚保持彈性、養顏、減少骨丟失、促進(jìn)骨生長(cháng)、降血脂等。
黃豆芽
鮮黃豆芽味甘性寒、無(wú)毒,干黃豆芽味甘性平。入脾、胃、膀胱經(jīng),有利濕、清暑、通脈之效。
7.黑大豆
別稱(chēng)枝仔、烏豆、黑豆。性味甘,平,入脾、腎經(jīng)。含較豐富的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胡蘿卜素、維生素B1、B2、B12及多種膽堿、有機酸等。有活血、利水、祛風(fēng)、清熱解毒、滋養健血、補虛烏發(fā)的功能?;静缓懝檀?,所以常食黑豆能軟化血管、滋潤皮膚、延緩衰老。黑豆中的微量元素如鋅、銅、鎂、鉬、硒、氟等的含量都很高,這些微量元素對延緩人體衰老、降低血液粘稠度等都非常重要。
8.豌豆
別稱(chēng)蜜糖豆、蜜豆、青豆。味甘,平,入脾、胃經(jīng)。含植物凝集素、止杈素、赤霉素A20等,具有抗菌消炎、增強新陳代謝的功能。豌豆中富含胡蘿卜素,食用后可防止人體致癌物質(zhì)的合成,從而減少癌細胞的形成。豌豆莢和豆苗的嫩葉中富含維生素C和能分解體內亞硝胺的酶,具有抗癌防癌的作用。另外豌豆中的粗纖維可以促進(jìn)大腸蠕動(dòng),清潔大腸。
9.綠豆
別稱(chēng)青小豆。性味甘,涼,入心、胃經(jīng)。含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胡蘿卜素、B族維生素、尼克酸、磷脂等??山笛?、降膽固醇、抗過(guò)敏、抗菌、抗腫瘤、增強食欲、保護肝腎。清熱解毒、清暑利水。用于暑熱煩渴、水腫、解熱藥毒等。
10.芝麻
別稱(chēng)胡麻。味甘,平,入肝、腎、肺、脾經(jīng)。白芝麻含脂肪油、蛋白質(zhì)、粗纖維、糖類(lèi)、灰分(其中含鈣較多);黑芝麻含脂肪油、蛋白質(zhì)、葉酸、甾醇、芝麻素、芝麻酚、維生素E、糖類(lèi)、卵磷脂、較多的鈣等??烧{節膽固醇、防止過(guò)多氧化脂質(zhì)對皮膚的危害,抵消和中和細胞內有害物質(zhì)游離基的積聚,使皮膚白皙潤澤,并能防止各種皮膚炎癥。補肝腎、潤五臟,養血,令皮膚細膩光滑、紅潤光澤。
11.紅薯
別稱(chēng)紅苕、錢(qián)苕、金薯、甜薯、朱薯、玉枕薯。味甘,平,入脾、腎經(jīng)。含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胡蘿卜素、維生素B1、B2及維生素C、尼克酸等。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寬腸胃、通便秘。
12.土豆
別稱(chēng)洋芋、山藥蛋、山藥、地蛋、薯仔。性味甘,平,歸脾、胃經(jīng)。含大量淀粉及蛋白質(zhì)、B族維生素、維生素C、膳食纖維及鈣、鉀等微量元素。和中養胃、健脾利濕,促進(jìn)腸胃消化功能。降糖降脂、美容養顏。補充營(yíng)養、利水消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