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某,男,48歲,農民,石家莊市平山縣人?;颊吒雇?、腹瀉6年,加重伴膿血便10天。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數。電子腸鏡報告結腸潰瘍,西醫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此乃濕熱蘊結腸腑、氣血壅滯、脂膜血絡(luò )受損之痢疾,治當清熱化濕、調和氣血,故用白頭翁湯合痛瀉要方加減治之。本案辨證明確,除用清熱化濕、調和氣血之藥內服外,還配以清熱燥濕止痢之藥灌腸,局部與整體兼治,收效顯著(zhù)。
患者腹痛、腹瀉6年,加重伴膿血便10天。6年前患者出現大便溏稀不爽,時(shí)有黏液,每日2~3次,左下腹時(shí)有疼痛,服用氟哌酸等藥物,癥狀時(shí)輕時(shí)重。10前因飲酒后癥狀加重,出現膿血便,每日3~6次,自覺(jué)肛門(mén)下墜,大便不凈。做電子腸鏡報告: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黏膜充血水腫及散在出血點(diǎn),乙狀結腸有數個(gè)潰瘍面糜爛,表面有黃色膿苔。病理檢查報告:(乙狀結腸)黏膜表層糜爛,潰瘍形成,肉芽組織增生。大便細菌培養無(wú)致病菌生長(cháng)。當地醫生建議患者中醫治療,遂來(lái)診。
初診(2009年4月7日):證見(jiàn)腹痛、腹瀉、大便濃血。伴有肛門(mén)下墜及大便不凈感。察其納可,寐安。診其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數。此乃濕熱蘊結腸腑,氣血壅滯,脂膜血絡(luò )受損之痢疾。治當清熱化濕、調和氣血。擬用白頭翁湯合痛瀉要方加減治之。
處方:
白頭翁20g,秦皮15g,地榆15g,蘇葉6g,黃連9g,黃柏10g,白芍20g,甘草5g,白術(shù)10g,陳皮10g,川楝子9g,烏梅12g,烏藥10g,7劑,水煎服,每日1劑。
同時(shí)用清熱燥濕止痢中藥灌腸,處方:
苦參9g ,公英20g,飛揚草12g,鳳尾草12g,敗醬草20g,白頭翁20g,兒茶12g,訶子12g。7劑,水煎取200ml,灌腸,每晚1次。
二診(4月15日):用藥后患者腹痛減輕,膿血便明顯減少,大便基本成形,每日1~2次。肛門(mén)下墜及大便不凈感減輕。診其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此乃濕熱及氣血壅滯減輕,受損之脂膜血絡(luò )逐漸恢復。治法如前,繼續服用上方及用中藥灌腸。15劑,用法如前。
三診(4月30日):患者腹痛消失,未見(jiàn)膿血便,大便成形,每日1~2次。肛門(mén)下墜及大便不凈感消失。診其舌質(zhì)偏紅,苔略黃膩,脈偏弦。此乃濕熱及氣血壅滯進(jìn)一步減輕,當繼續服用上方及用中藥灌腸。30劑,用法如前。
四診(5月30日):患者諸癥消失,納食及二便正常。診其舌淡紅,苔薄白,脈和。復查腸鏡示:乙狀結腸黏膜輕度充血,余無(wú)異常。此乃腸中濕熱已除,氣血調和,疾病已愈。
按:潰瘍性結腸炎系原因不明的大腸黏膜慢性炎癥和潰瘍性病變。本病的發(fā)生與體質(zhì)有關(guān),外邪及精神因素乃其誘發(fā)因素。該病屬中醫“泄瀉”、“痢疾”、“便血”范疇,其病機主要是濕熱濁邪蘊結腸腑,氣血壅滯,故見(jiàn)腹痛、腹瀉;腸絡(luò )脂膜受損,化為膿血,故見(jiàn)便膿血?!秱摗け尕赎幉∶}證并治》云:“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跋吕嬎?,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故本案以白頭翁湯合痛瀉要方加減。白頭翁清熱解毒、涼血止利;秦皮清熱涼血止利;黃連、黃柏清熱瀉火、解毒止利、且可堅陰厚腸。四味配合,共奏清熱解毒、涼血止利之功。以此為基礎方,配以白芍,甘草,白術(shù),陳皮,川楝子,烏梅,烏藥疏肝健脾,緩急止痛,標本兼顧。同時(shí)配合清熱燥濕止痢之中藥灌腸,使藥力直達病所,以清熱解毒,澀腸止瀉,局部與整體兼治,收效顯著(zh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