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看蜜桃,成人网18免费韩国,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区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打開(kāi)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kāi)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shū)等14項超值服

開(kāi)通VIP
經(jīng)方傳真(八)
胡希恕 馮世
第二十二章·芍歸膠艾湯類(lèi)方
一、芎歸膠艾湯方
【方劑組成】芎藭、阿膠,甘草各6克,艾葉、當歸各10克,芍藥12克,干地黃18克
【用法】以水五杯,清酒(或黃酒)三杯合煮,取三杯,去滓,內膠令消盡,溫服一杯,不差,更作。不能飲酒水煎亦可。
【方解】生地、阿膠、艾葉協(xié)力以止血,當歸、芎藭、芍藥、甘草調血脈而治腹痛,故此治失血證腹中痛而有脫血的虛候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第4條:師曰: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chǎn)后因續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
注解:婦人漏下,即子宮出血,半產(chǎn)即流產(chǎn)。婦人有漏下者,有因半產(chǎn)續下血不絕者,亦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是子宮有瘀血的阻礙,故謂為胞阻,此均宜芍歸膠艾湯主之。
按:本方的應用并不限于以上所述婦人諸病,凡諸失血,屬虛而腹中痛者,不問(wèn)男女均可用之。又芎歸地芍四味,后世名之為四物湯,謂為補血的要藥。芍藥除血痹而主腹痛,已屢言之,至于當歸、芎藭、生地,均不外是強壯性的祛痛藥。不過(guò)芎歸性溫宜虛于寒,生地性寒宜于虛熱。補虛定痛則芎藭較遜于當歸,行瘀開(kāi)郁則當歸稍次于芎藭。生地除煩熱,并有止血的特能。此三藥的性能概要區分,于具體的應用可詳參以下諸方。
【辨證要點(diǎn)】諸失血癥屬虛證而見(jiàn)腹中痛者。
【驗案】宋某,女性,17歲,某醫院會(huì )診病例,病歷號114533,1982年10月11日會(huì )診。
患者出生時(shí)即有唇、腭裂,2歲時(shí)將唇裂縫合。因有“先天性肝糖元累積癥”、GPT經(jīng)常高,一直未進(jìn)行腭裂縫合,直至上月經(jīng)內科多方檢查,認為可以手術(shù),方于9月25日全麻下進(jìn)行了腭裂修復術(shù)(蘭氏+咽后壁瓣),術(shù)中輸少量血,手術(shù)順利。術(shù)后第一、二天除低熱(37.5℃)外無(wú)不良反應,但于第三天傷口開(kāi)始滲血,用碘條填塞無(wú)效。繼用止血敏,Vc、Vk、6一氨基乙酸、抗血纖溶芳酸等皆無(wú)效。又服益氣止血中藥數劑也無(wú)效。因失血過(guò)多,不得不輸新鮮血液維持生命。第一、二天尚能維持24小時(shí),但自第三天起,僅能維持12小時(shí),因此每天輸血,至今輸血已逾3000毫升,故請緊急會(huì )診。會(huì )診時(shí)實(shí)驗室檢查所見(jiàn):GPT111單位,血紅蛋白9.4克,白血球總數10400,血小板126000,血鉀4.l,血鈉140,血氨100,出血時(shí)間1分,凝血時(shí)間1分,凝血象檢查:復鈣時(shí)間2分(對照2分30秒),凝血酶元時(shí)間15秒(對照14.5秒),第v因子19秒(對照21秒),第Ⅶ因子19.5秒(對照2O.5秒),凝血酶凝固試驗21秒(對照18秒),血清剩余凝血3小時(shí)22秒,第Ⅷ因子不少。
會(huì )診時(shí)癥狀:神識尚清,但目喜閉合而不愿看人,煩躁汗出,面色蒼白,雙鼻孔見(jiàn)黑紫血塊,口干思飲,常有饑餓感而思食(因傷口滲血未敢讓其進(jìn)食),大便溏稀而色黑,一日一行,舌質(zhì)紅無(wú)苔而見(jiàn)血染,脈細滑數。
證屬血虛熱擾,急宜清熱止血而兼補虛育陰之治,方用芎歸膠艾湯加減:
生地3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阿膠10克,艾葉10克,黨參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石膏50克,白術(shù)6克
結果:服藥一劑血即止,第二天進(jìn)流食,停止輸血。第三天因感食欲較差,而改生地為15克,加生地炭15克,繼服三劑,食欲如常,停止輸液。至10月18日復診時(shí),面色紅潤,兩眼睜睜有神,除稍有汗出外,別無(wú)不適,繼服二劑痊愈出院。
二、當歸芍藥散方
【方劑組成】當歸、芎藭各10克,茯苓、白術(shù)各12克,澤瀉24克,芍藥48克
【用法】以上為散,每服6克,酒和服,日三服。作煎劑可取半量。腹不劇痛,芍藥量宜更減之。
【方解】芍藥緩攣急而治腹痛,當歸、川芎調經(jīng)血并兼補虛,茯苓、白術(shù)、澤瀉利小便而逐水氣,故此治瘀血性的腹中急痛癥,其人或冒眩,或心下悸、或小便不利而有血虛的表現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第5條:婦人懷妊,腹中疞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注解:婦人懷孕而腹中急痛,當亦胞阻的為患,但不下血,故不與芍歸膠艾湯而以本方主之。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第17條: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注解:婦人腹中諸疾痛,多屬虛寒血滯的為患,宜本方主之。
按:以上二條所述證治,很不完備。本方主用芍藥,伍以歸芍,其治瘀血性和腹中急痛當無(wú)問(wèn)題,但婦人懷孕腹中疞痛,和婦人腹中諸疾痛,雖暗示有瘀血的一面,亦不定必須本方主之。因本方有大量蒼術(shù),澤瀉等利尿藥,應有頭冒眩、心下悸、和小便不利等證候,不可不知。
【辨證要點(diǎn)】腹痛拘急、頭暈心悸、小便不利者。
【驗案】劉某,女性,50歲,病歷號14938,1965年10月27日初診。47歲時(shí)行子宮手術(shù)摘除,術(shù)后時(shí)腹脹汗出,或腹痛,屢經(jīng)中西醫治療未愈。近感頭暈、心悸、失眠明顯,大便色黑不暢,全身不適,血壓200/110毫米汞柱,苔白潤,脈沉細。證屬瘀血內阻,痰飲上犯,擬以活血祛飲,與當歸芍藥散加減:
白芍24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茯苓30克,澤瀉5克,白術(shù)10克,桂枝12克,桃仁1O克,丹皮10克
結果:上藥服5劑,諸癥均減,血壓亦下降為180/102毫米汞柱。繼加減服用,十一個(gè)月自感無(wú)不適,血壓為128/85毫米汞柱。
三、溫經(jīng)湯方
【方劑組成】吳茱萸10克,當歸、芎藭、芍藥、人參、桂枝、阿膠、牡丹皮、生姜、甘草各6克,半夏10克,麥門(mén)冬18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既用吳茱萸湯去大棗加桂枝降逆止嘔以驅胃之寒,又用麥門(mén)冬湯去大棗滋枯潤燥以補胃之虛,另以當歸、芎藭、芍藥、阿膠、丹皮行瘀和血以調經(jīng)脈。胃為生化之本,氣血之源,胃氣利則津血生,此為生新祛瘀兼備的治劑,故帶下崩中、月事不調久不受孕者,并皆主之。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第9條:?jiǎn)?wèn)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血)數十日不止,暮即發(fā)熱,少腹里急,腹滿(mǎn),手掌煩熱,唇口干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jīng)半產(chǎn),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干燥,故知之。當以溫經(jīng)湯主之。
注解:《醫宗金鑒》所謂“病下利”之“利”字,當是“血”字。就前后文義看,此說(shuō)可信。帶下,即指崩淋下血病。大意是說(shuō),婦人年已五十,經(jīng)血當止,今下血數十日不止,暮即發(fā)熱為瘀血的表現。少腹里急、腹滿(mǎn),不只是虛寒,而亦有少腹急結瘀血的腹證在。手足煩熱、唇口干燥亦不只津枯血燥,而必有瘀血的關(guān)系,故肯定此屬帶下的為??;其所以病此,是因其人曾經(jīng)半產(chǎn),瘀血在少腹久久不去的緣故,當以溫經(jīng)湯主之。
按:本方的應用面很廣,并不限于此證。以其含有芎歸膠艾湯、當歸芍藥散、吳茱萸湯、麥門(mén)冬湯諸方義及諸方的合并證,即本方的適應證。證情相當復雜,宜參照各方證而活用之,即可不誤。
【辨證要點(diǎn)】芎歸膠艾湯、當歸芍藥散、吳茱萸湯、麥門(mén)冬湯諸方證合并證者。
【驗案】劉某,女性,23歲,病歷號139194,初診日1964年9月23日。左手麻木、無(wú)力1年余,伴見(jiàn)頭暈、身倦、時(shí)欲嘔,口咽干不思飲,面色蒼白無(wú)華,舌紅無(wú)苔,細滑稍數。證屬津血不足,瘀血阻滯,筋脈失養之證,為溫經(jīng)湯的適應證:
吳茱萸6克,當歸10克,川芎6克,黨參10克,桂枝l0克,阿膠10克,丹皮6克,生姜10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麥門(mén)冬18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頭暈、嘔逆好轉,繼服10劑,諸證已。
四、當歸散方
【方劑組成】當歸、黃芩、芍藥、芎藭各30克,白術(shù)15克
【用法】上五味,杵為散,酒服3-6克,日再服。
【方解】此于當歸芍藥散去茯苓、澤瀉,減芍藥和白術(shù)的用量而加黃芩,故治當歸芍藥散證腹痛較輕,無(wú)水飲、或少有水飲而較煩熱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第9條:婦人妊娠,宜常服當歸散。
注解:婦人妊娠,無(wú)病無(wú)須服藥。若貧血有熱,可服此方以安胎。
【辨證要點(diǎn)】當歸芍藥散證腹痛較輕、或妊娠血虛有熱者。
五、當歸四逆湯方
【方劑組成】當歸10克,桂枝10克,芍藥10克,細辛l0克,炙甘草6克,通草6克,大棗8枚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通草有通利血脈的作用,加入桂枝湯,同時(shí)加入細辛當歸,去生姜,故治血氣虛滯于內、榮衛不利于外,因而手足厥寒而脈細欲絕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315條: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注解:手足厥寒而無(wú)嘔吐下利,或下利清谷等證,其非虛寒在里甚明。脈細欲絕,則為榮氣不足,血少之應,故以當歸四逆湯主之。
按:此為桂枝湯的加減方。故主榮衛不利的外寒。與四逆湯、通脈四逆湯專(zhuān)以里寒為治者大異。此所謂厥寒,亦為傷寒之寒,以示寒之在外,與厥冷不同。本方治凍瘡有驗,亦由于寒傷于外也。
【辨證要點(diǎn)】手足涼表虛而里寒不甚者。
【驗案】郝某,女性,30歲,華北無(wú)線(xiàn)電廠(chǎng)工人,初診日期1965年12月6日。四肢關(guān)節疼10余年,遇冷即發(fā),近三四年來(lái)發(fā)作較頻,常有頭暈、四肢逆冷,天氣剛冷手足即出現凍瘡,口中和不思飲,苔白潤,舌質(zhì)暗紅,脈沉細。此屬榮衛不利,寒凝血滯之證,治以調榮和衛,溫通氣血,與當歸四逆湯:
當歸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細辛10克,炙甘草6克,通草6克,大棗5枚
結果:上藥服三劑,四肢覺(jué)溫,繼服20余劑四肢冷及關(guān)節疼消除。
六、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方
【方劑組成】當歸10克,桂枝10克,芍藥10克,細辛10克,炙甘草6克,通草6克,大棗8枚,吳茱萸30克,生姜24克
【用法】以清酒和水各半煎,溫服,不能飲酒者,水煎也可。
【方解】于當歸四逆湯加大量吳茱萸、生姜,故治當歸四逆湯證而有吳茱萸生姜證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352條: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主之。
注解:此承上條當歸四逆湯證言,即是說(shuō),若上證其人更內有久寒證者,宜以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主之。
按:條文只言?xún)扔芯煤?,未詳其證,但由所加吳萸生姜觀(guān)之,當不外有心腹劇痛、嘔逆、頭痛等證。
【辨證要點(diǎn)】當歸四逆湯證更見(jiàn)心腹痛,嘔逆、或頭痛者。
【驗案】李某,女性,36歲,病歷號1915,初診1966年5月6日。產(chǎn)后所患左偏頭痛,已三年未愈,時(shí)心下痛,左上下肢酸脹,口干不思飲,有時(shí)惡心吐清水,苔白潤,脈弦細。證屬表虛飲盛,治以建中和榮固衛,更以溫中化飲,與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當歸10克,桂枝10克,芍藥10克,生姜15克,炙甘草6克,細辛10克,通草6克,大棗6枚,吳茱萸10克
結果:上藥服四劑頭痛明顯減輕,心下痛未作,左上下肢酸脹亦減,上方增吳茱萸為12克,繼服七劑,已自感無(wú)不適。
七、當歸生姜羊肉湯方
【方劑組成】當歸10克,生姜15克,羊肉50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當歸活血定痛,生姜、羊肉養正補虛,故治血虛津枯而腹中痛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第3條:產(chǎn)后腹中疞痛,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
注解:產(chǎn)后由于亡血而腹中疞痛者,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以其有養正補虛作用,故亦治虛勞不足。又因能溫中養血活血,故也治寒疝腹痛。
《金匱要略,腹滿(mǎn)寒病宿食病》第18條:寒疝,腹中痛及脅痛里急者。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
注解:此里急與小建中湯證的里急同,為血虛津枯的應征,故此腹中痛及脅痛,主要是血虛津枯所致,與烏頭所主之沉寒疝痛不同,故以本方主之。
【辨證要點(diǎn)】血虛腹痛里急者。
八、赤小豆當歸散方
【方劑組成】赤小豆90克,(浸令發(fā)芽,曝干)當歸24克
【用法】二味杵為散,漿水服3-6克,日三服。
【方解】赤小豆排癰腫膿血,當歸養正祛瘀,此治諸瘡有癰膿惡血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yáng)毒病》第13條:病者脈數,無(wú)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注解:病者脈數,謂患狐惑病人的脈數。脈數主熱,但熱不在表,故外無(wú)熱,內有虛熱,故只微煩而汗出。默默但欲臥,即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的簡(jiǎn)詞。初得三四日,炎熱初起,故目赤如鳩眼,七八日則已化膿,故目四眥黑。狐惑病本不欲飲食、惡聞食臭,若能食者,即膿已成之候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按:此述狐惑病,亦有蝕瘡在目者。
《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mǎn)瘀血病》第16條: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注解:下血,若先見(jiàn)血而大便后下者,此血來(lái)自肛門(mén)近處,故謂近血,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按:近血在肛門(mén)屬痔,以本方治其瘡,故能治愈。
【辨證要點(diǎn)】諸瘡有癰膿惡血者。
九、黃土湯方
【方劑組成】甘草、干地黃、白術(shù)、炮附子、阿膠、黃芩各10克,灶中黃土24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灶中黃土,也稱(chēng)伏龍肝,為溫性收斂藥而有止血的特能,伍以生地、阿膠協(xié)力止血,佐以甘草、白術(shù)理中燥濕。既用附子之大溫,又用黃芩之苦寒,故治諸失血陰陽(yáng)寒熱交錯互見(jiàn)而陷于虛證者。本方不僅治下血,也主吐血、衄血。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mǎn)瘀血病》第15條:下血,先便后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注解:下血,若先排便而后下血者,此血出自遠處的胃腸,故謂遠血,黃土湯主之。
按:本條述證亦很不備,遠血在臟,雖以止血為先務(wù),但不定即須本方。若就各藥主證言之,生地、阿膠皆兼補虛,當有羸疲、面色蒼白等極虛貧血等證,有大量附子可能有肢寒,或厥冷脈微等陰寒征候。附子伍術(shù)當有水氣痹痛、或大便微溏等證。與生地為伍,亦或有麻痹不仁。生地與黃芩合用而治熱煩,尤其四肢當苦煩熱。以上諸證,雖未必一時(shí)俱見(jiàn),但亦絕不能一無(wú)所見(jiàn)。應用時(shí),伏龍肝常用至二三兩,先煮數沸,澄清去滓留湯煎余藥。
【辨證要點(diǎn)】大便溏而下血黑紫,兼見(jiàn)四肢冷痹反心煩熱者。
【驗案】王某,男性,39歲,病歷號185193,1968年6月12日初診?;嘉鸽渫?,大便下血已九年未愈,經(jīng)各種檢查診斷為“結腸炎出血”。近癥,時(shí)有黑便,時(shí)有黑紫血,常左腹痛及胃脘隱痛,晚上心煩口干思飲,但飲不多,納尚可,但食不香,時(shí)有頭暈,自感四肢發(fā)涼,苔白膩,脈沉細。證屬飲久生熱,傷絡(luò )血溢,治以溫化寒飲,養血止血,與黃土湯加減:
生地24克,黨參10克,白芍10克,干姜6克,當歸10克,川芎6克,艾葉10克,川附子6克,炙甘草6克,伏龍肝60克(煎湯代水)
結果:上藥服九劑,腹痛胃脘痛已,便血漸止。
十、八味丸(又名腎氣丸)方
【方劑組成】干地黃24克,山萸肉12克,山藥12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澤瀉10克,桂枝3克,炮附子3克
【用法】以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亦可水煮作湯劑。
【方解】主用生地,佐以補中益氣的山藥,和收斂固脫的山萸肉,以滋精氣壯血脈。復以茯苓、澤瀉利小便。以丹皮祛瘀血,桂枝通利關(guān)節,附子振興沉衰,故此治瘀血水毒交互為患而陷于陰虛證,以至下焦疾痹、少腹不仁、小便不利、或失禁、或腰腿酸軟、或痹痛、或虛熱煩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中風(fēng)歷節病》附方:崔氏八味丸: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
注解:少腹不仁,即指小腹部知覺(jué)麻痹。若腳氣病上入少腹,致該體部麻痹不仁者,宜本方主之。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第15條: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
注解:虛勞病,若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丸主之。
按:少腹拘急與四逆湯的腹拘急,同屬陰寒虛證。拘急,在少腹為虛寒在下焦,故腰痛與小便不利,皆虛寒所作,因以本方主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17條: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注解:見(jiàn)苓桂術(shù)甘湯方。
《金匱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第4條: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
注解:五苓散證消渴而小便不利,今雖消渴而小便反多,竟飲一斗小便亦一斗,宜以八味丸主之。
按:本條所述,頗似今之糖尿病,但糖尿病用本方的機會(huì )很少,而反以石膏的配劑用之較多,宜注意。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第19條:?jiǎn)?wèn)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何也?師曰:此名轉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腎氣丸主之。
注解:轉胞之胞,指膀胱言,轉胞為病名,胞系即輸尿管、膀胱、尿道等排尿系統。胞系了戾,謂排尿不痛快。病無(wú)關(guān)胃,故飲食如故。煩熱有二因,半由于津血枯燥,半由于小便不利,水不得下行。上壓胸膈,阻礙呼吸,因而倚息不得臥,此病名轉胞,即以胞系了戾而不得小便也,宜以本方使小便利即愈。
按:排尿不暢順,多由腎氣虛,氣化不利所致。本方強壯補虛,使腎氣旺,氣化正常,而使排尿正常。用本方治子宮下垂亦常有驗。他如老人小便失禁,男子陽(yáng)萎,婦人帶下等亦多用本方??傊陆固撟C多用之,名為腎氣丸,即由于此。
【辨證要點(diǎn)】瘀血水毒交互為患而陷于陰虛證,以至下焦痿痹、少腹不仁、小便不利、或失禁、或腰膝酸軟、或痹痛、或虛熱煩者。
【驗案】王某,女性,75歲,病歷號5157,初診日期1966年2月22日。左半身不遂已半年,近一月來(lái)尿頻、遺尿、淋漓不盡,口干思飲,四肢逆冷,腰酸疼,苔白、脈沉細。證屬腎氣虛衰,氣化不利,與腎氣丸:
干地黃24克,山萸肉10克,山藥10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澤瀉18克,桂枝3克,制附片3克
結果:上藥服一劑,諸證明顯好轉,繼服六劑痊愈。
十一、炙甘草湯方
【方劑組成】炙甘草12克,生姜10克,人參6克,桂枝l0克,生地50克,阿膠6克,麥門(mén)冬15克,麻仁12克,大棗10枚
【用法】以清酒和水各半,先煮八味,去滓,內阿膠烊消盡,溫服。
【方解】本方又名復脈湯。以生地、麥冬、麻仁、阿膠滋津血于內,以桂枝去芍藥湯調榮衛于外,尤其增量甘草、大棗,更加人參大補中氣以資血氣之源。此治津血枯燥而脈結代以動(dòng)悸的良法,不過(guò)重用甘寒,方后雖有復脈之名,若虛脫的陰虛寒重證,脈微欲絕、或無(wú)脈者,本方不中與之。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77條:傷寒脈結代,心動(dòng)悸,炙甘草湯主之。
注解:傷寒,由于過(guò)用汗、吐、下,亡津液、亡血液,以至血不足以養心,則心動(dòng)悸。血不足以榮脈,則脈結代,宜以炙甘草湯主之。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附方(一):《千金翼》炙甘草湯: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悸,行動(dòng)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注解:虛勞不足的病,若汗出而悶,脈結代心悸者,雖行動(dòng)如常,若不治,則不出百日死。若已不能行動(dòng),病危息者,則于十一日死,治之宜本方。
按:久病虛極而脈結代心悸,確多兇險,亦只可與本方治之。如病還不十分危急者,亦間有得救者。肺結核后期多此證。平人脈結并不足慮,即不服藥亦可自愈。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附方(一):《外臺》炙甘草湯: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
注解:心中溫溫液液,即惡心劇甚心中煩惱的意思。病肺痿,若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本方治之。
按:本方補虛潤燥,若肺結核后期骨瘦如柴,往往有用之的機會(huì )。勞熱咯血不止,以本方去桂姜治之有效。
【辨證要點(diǎn)】心動(dòng)悸,脈結代氣陰兩虛者。
【驗案】張某,女性,32歲,病歷號153250,1965年3月12日初診。心悸氣短5年多,在哈爾濱市診斷為“風(fēng)濕性臟病”,住院治療5個(gè)月,關(guān)節疼痛緩解,但仍心慌驚悸,多夢(mèng),少勞即喘,二便如常。兩顴紅,苔白,舌有瘀點(diǎn),脈沉細結代。證屬氣陰兩虛,血不養心,治以?xún)裳a,養血安神,與炙甘草湯:
生地30克,麥冬12克,火麻仁10克,炙甘草10克,黨參10克,桂枝6克,生姜10克,大棗8枚,生龍牡各15克,阿膠10克(烊化)
結果:上藥服用兩個(gè)月,心慌心悸好轉,走五六里地不感氣喘,來(lái)信告之參加輕工作。
十二、酸棗仁湯方
【方劑組成】酸棗仁60克,甘草3克,知母6克,茯苓6克,川芎6克
【用法】以水四杯,煮酸棗仁,得三杯,內諸藥,煮取一杯,溫服。
【方解】酸棗仁為一收斂性的強壯藥,尤其有強壯神經(jīng)安神作用。本方用為主要藥,取其補虛斂神以安眠,復以芎藭、甘草和血緩急,知母、茯苓解煩安悸,故治虛煩不得眠而心悸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第17條: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
注解:虛勞虛煩,暗示血虛而致的心煩悸,因致不得眠者,酸棗仁湯主之。
按:本方證的虛煩不得眠,與梔子豉湯證形似而實(shí)非。本方證的虛煩,雖煩而無(wú)熱或少熱,而梔子豉湯證的虛煩,則煩而多熱。又本方證確屬虛證,而梔子豉湯證只是胃中不實(shí)而其人并非真虛也,臨證時(shí)須細辨之。
【辨證要點(diǎn)】因血虛見(jiàn)心悸虛煩不得眠者。
【驗案】張某,女性,65歲,病歷號16248,1965年12月13日初診。多年失眠,久治無(wú)效?,F癥。頭暈、口干、心悸、心煩、汗出,輕時(shí)雖得暫時(shí)入睡,但夢(mèng)擾連綿;重時(shí)則連續一二日不得暫時(shí)入眠,苔白,舌質(zhì)紅而少津,脈象虛數,左手為甚。證屬陰血虛損,陽(yáng)不得入于陰,治以養血益陰,斂陽(yáng)入陰,與酸棗仁湯加減:
生棗仁30克,知母12克,茯苓15克,川芎10克,炙甘草6克,生牡蠣24克,生龍骨12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后,睡眠已稍安,但心悸煩,自汗出,頭暈口干不欲飲等仍明顯,上方加當歸10克,白芍12克,桂枝10克,白術(shù)l0克,繼服三劑,一切癥狀均消,為鞏固療效,繼服三劑。
第二十三章·麥門(mén)冬湯類(lèi)方
一、麥門(mén)冬湯方
【方劑組成】麥門(mén)冬30克,半夏15克,人參6克,甘草6克,粳米10克,大棗4枚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麥冬為一補虛潤燥藥,而有健胃鎮咳等作用,本方用為主藥。佐以人參、甘草、粳米、大棗補中益氣,伍以半夏下氣逐飲,故此治虛火挾痰因而咳逆上氣、咽中枯燥、痰涎粘著(zhù)不去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第10條: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mén)冬湯主之。
注解:上氣,指咳逆喘息言?;鹉嫔蠚?,謂此喘咳由于火逆所致。咽喉不利,指咽喉枯燥,痰涎膠著(zhù)不去,若止此火逆而下其氣,則宜以麥門(mén)冬湯主之。
【辨證要點(diǎn)】咳逆上氣、咽干口燥者。
二、竹葉石膏湯方
【方劑組成】竹葉10克,生石膏45-90克,半夏15克,麥門(mén)冬30克,人參10克,炙甘草6克,粳米15克
【用法】以水先煮六味,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
【方解】此于麥門(mén)冬湯去大棗,加竹葉、石膏,故治麥門(mén)冬湯證熱甚而煩渴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397條: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注解:傷寒病愈后,由于不善攝生,因而精氣虛衰,故其人虛羸少氣。若復虛熱上炎而氣逆欲吐者,宜以竹葉石膏湯主之。
按:肺結核后期?,F以上二方證,宜注意。
【辨證要點(diǎn)】虛羸少氣、煩渴者。
【驗案】呂某,女性,18歲,初診日期1965年6月17日。因高熱住院治療,半月熱仍不退,用激素治療熱退亦不明顯。每天體溫在38-39℃之間波動(dòng),癥見(jiàn)身熱、自汗、盜汗、惡心,嘔吐,食入即吐,苔白,脈細數。胡老會(huì )診,認為是津液大虛,必以養胃生津方能抗邪外出,與竹葉石膏湯加味:
淡竹葉12克,生石膏45克,半夏12克,黨參10克,炙甘草6克,粳米15克,麥冬15克,生姜10克,棗仁15克
結果:服三劑,熱退,嘔吐止,自汗、盜汗亦止。他醫用補中益氣湯欲補其虛,又致大汗不止乃至虛脫,無(wú)奈輸液救急。再請胡老會(huì )診,仍給原方六劑諸證漸已。
第二十四章·木防己湯類(lèi)方
一、木防己湯方
【方劑組成】木防己14克,生石膏40-90克,桂枝10克,人參18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木防己逐水飲,佐人參以治心下痞硬,桂枝以治氣上沖,石膏解煩渴而主喘滿(mǎn),故治水飲、其人喘滿(mǎn)、心下痞硬而煩渴欲飲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24條:膈間支飲,其人喘滿(mǎn),心下痞堅,面色藜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shí)者三日復發(fā),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注解:支飲,即指咳逆倚息,氣短不得臥,其形如腫等的為證言。水飲自心下逆迫于膈因謂為膈間支飲,侵及胸肺,故其人喘滿(mǎn)。胃虛飲聚,故心下痞堅。面色藜黑,為病水之征。其脈沉緊,為里飲之應。審證與脈明系水飲為患,宜以木防己湯主之。醫不詳審查,妄施吐下,故數十日而不愈,其癥狀仍在者,仍宜以木防己湯主之。若服后喘滿(mǎn)解,按之心下已虛軟者,則病即當愈。若按之心下仍堅實(shí)者,三日后,喘滿(mǎn)復發(fā),再與本方而不愈者,則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辨證要點(diǎn)】喘滿(mǎn)心下痞堅煩渴者。
【驗案】辛某,男性,36歲,首都機場(chǎng)木工,初診日期1965年6月16日。右手臂顫抖三四年,左手、腿亦有輕微顫抖,不能持物,每用力則顫動(dòng)而酸疼,自覺(jué)精神緊張,時(shí)有心悸、怔仲不安,心下痞滿(mǎn),口渴思飲。曾以養血熄風(fēng),養肝柔筋等法及針灸治療不效。苔白脈右弦,左沉弦。證屬心下停飲、痰阻滯經(jīng)絡(luò ),治以溫中化飲,因飲久化熱,故佐以清標熱,與木防己湯;
木防己12克,生石膏45克,桂枝10克,黨參10克,生龍牡各15克
結果:上藥服六劑,心悸好轉,繼服三月手顫抖好轉。
二、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方
【方劑組成】木防己14克,桂枝10克,人參18克,茯苓18克,芒硝27克(分二煎用)
【用法】以水煮四味,湯成去滓,內芒硝,再上火煎微沸,溫服,微利則愈。
【方解】茯苓利小便,芒硝除堅滿(mǎn),于木防己湯去石膏加此二味,故治木防己湯證心下痞堅甚、二便不利而煩渴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24條:膈間支飲,其人喘滿(mǎn),心下痞堅,面色藜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shí)者三日復發(fā),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注解:見(jiàn)木防己湯方。
【辨證要點(diǎn)】木防己湯證心下痞堅甚、二便不利者。
三、防己茯苓湯方
【方劑組成】防己l0克,黃芪10克,桂枝10克,茯苓18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防己、茯苓利尿逐水,復以黃芪補虛實(shí)表,桂枝、甘草降沖氣而和榮衛,表氣實(shí)榮衛調則不使水氣復留于皮中。此治皮水的正法,茯苓重用亦所以治四肢聶動(dòng)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水氣病》第22條: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dòng)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注解:皮水為病則四肢腫,正不足于表,故水氣乃得據于皮膚中而不去。聶聶動(dòng),即微動(dòng)狀,與瞤動(dòng)同屬水氣的為患,若皮水病而四肢聶聶動(dòng)者,宜以防己茯苓湯主之。
【辨證要點(diǎn)】四肢浮腫、四肢聶聶動(dòng)者。
【驗案】馮某,女性,30歲,病歷號6422,1959年4月25日初診。發(fā)現慢性腎炎已5年,常四肢浮腫,腰痛,頭暈或痛,月經(jīng)量多后期,查P.S.P第一小時(shí)60%,第二小時(shí)10%,苔白厚膩,脈沉弦,證屬氣血俱虛,水氣據于皮中,治以益氣養血,調榮利水,與防己茯苓湯合當歸芍藥散加減:
防己10克,茯苓24克,桂枝10克,生黃芪12克,炙甘草6克,當歸10克,白芍12克,川芎10克,蒼白術(shù)各6克,豬苓10克,生姜10克
結果:上藥服六劑,服藥期間諸癥差,但停藥浮腫又復發(fā),繼加減服用一月余,浮腫未再復發(fā)。
四、防己黃芪湯方
【方劑組成】防己10克,黃芪12克,炙甘草5克,白術(shù)8克,生姜8克,大棗3枚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與上方雖均主水氣浮腫,但以無(wú)桂枝茯苓,故不治氣沖肉瞤。以有白術(shù)、生姜、大棗。增量黃芪,則治胃虛于里而氣更不足于外,見(jiàn)身重、汗出惡風(fēng)的證候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水氣病》第20條:風(fēng)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fēng)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注解:脈浮為病在外,身重為有濕,表虛不固故汗出而惡風(fēng)。
按:此脈浮汗出惡風(fēng),有似桂枝湯證,其實(shí)是由于表虛不固,與外感無(wú)關(guān),故重用黃芪補虛即治。又此惡風(fēng)極其敏感,雖居密室亦感風(fēng)寒的來(lái)襲,與桂枝湯證亦易區別。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第22條:風(fēng)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fēng)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注解:解同上。
《金匱要略·水氣病》附方;《外臺》防己黃芪湯:治風(fēng)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表無(wú)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
注解:表無(wú)他病,指無(wú)頭項強痛,身疼痛等表證言。水氣集中于下體部,故但下重,從腰以上無(wú)異于平時(shí),故謂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以至兩下肢難以屈伸者,本方治之。
【辨證要點(diǎn)】脈浮、汗出惡風(fēng)、身重、身腫下腫重者。
【驗案】姚某,男性,23歲,病歷號183376,初診日期1965年12月11日。65年5月發(fā)現腎小球腎炎,服激素治療未能治愈,近仍乏力,納差,心悸,雙下肢浮腫,口干思飲,汗出惡風(fēng),苔白膩,脈細弦滑。尿常規:比重1.020,蛋白+++,白血球1-3,紅血球15-20。證屬里有水飲,外有表虛營(yíng)衛不和,治以固表利水,與防己黃芪湯:
防己10克,生黃芪12克,炙甘草6克,蒼術(shù)10克,生姜10克,大棗4枚
結果:上藥服三劑,小便增多,雙下肢腫減,汗出減少。繼加減服用一月,浮腫消除,唯感乏力,查尿常規;尿比重1.016,尿蛋白+,白血球O-1,紅血球1-10,再繼續隨證治之。三月后查尿蛋白為士。
第二十五章·薏苡附子散類(lèi)方
一、薏苡附子散方
【方劑組成】薏苡仁,炮附子各等分
【用法】杵為散,每服3-6克,日三服。
【方解】薏苡仁味甘微寒,有利尿排膿、消炎、止痛、解痹、解痙等作用,今與附子為伍,以治胸痹痛。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第7條: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注解:胸痹緩急者,謂胸痹痛時(shí)緩時(shí)急,而久不愈也,薏苡附子散主之。
【辨證要點(diǎn)】寒濕痹痛,胸痹疼痛,時(shí)緩時(shí)急者。
二、薏苡附子敗醬散方
【方劑組成】薏苡仁30克,附子6克,敗醬15克
【用法】杵為散,取6克,以水二杯,煎減半頓服,小便當下。用上藥量作煎劑亦可。
【方解】此于薏苡附子散增大薏苡仁的用量,更加有祛瘀排膿作用的敗醬,因治瘀血癰膿之變。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第3條: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wú)積聚,身無(wú)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注解:其身甲錯,指腹皮如魚(yú)鱗。腹皮外雖拘急,但按之則虛軟無(wú)力。腹脹滿(mǎn)雖形似腫狀,但細按其腹內并無(wú)凝結物之感。脈數主熱,今身無(wú)熱,其為腸內有癰膿無(wú)疑,宜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按:附子的配劑,其腹證,按之虛軟無(wú)力,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即本方的腹證。又由于本條其身甲錯的說(shuō)明,活用于皮炎,痂癩等亦驗,72年于河南曾治一女孩,手掌腫癢流黃水,即所謂鵝掌風(fēng)的劇證,久治不愈,思與本方,因當時(shí)無(wú)敗醬,即以生苡仁30克,附子6克,為方與之,一劑知,連服六劑即復常,為效之速,實(shí)出意料。
【辨證要點(diǎn)】腸癰腹痛,皮膚甲錯,或腫癢流黃水者。
【驗案】董某,男性,10歲。頭面及四肢發(fā)黃水瘡,疹癢而流黃水,此起彼伏,已兩月不愈,曾用西藥青霉素等消炎治療無(wú)效。飲食如常而大便干燥,苔白厚,脈細數。此屬內有瘀熱,郁久成癰毒而發(fā)于外,為薏苡附子敗醬散的適應證,與薏苡附子敗醬散加味:
生薏苡仁30克,制附片3克,敗醬草30克,山梔10克,連翹18克,銀花18克,甘草6克
結果:上藥服二劑,流黃水減,服六劑,黃水瘡消失。
三、葦莖湯方
【方劑組成】葦莖30克,薏苡仁18克,桃仁10克,冬瓜仁15克
【用法】水煎溫服,當吐如膿。
【方解】葦莖亦一解熱除煩渴之藥,并有排膿作用、與薏苡仁、桃仁、冬瓜仁協(xié)力消癰腫而排膿,故治肺癰之有膿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附方(六):《千金》葦莖湯,治咳有微熱,煩滿(mǎn),胸中甲錯,是為肺癰。
注解:熱壅于肺,故咳有微熱而煩滿(mǎn)。胸中甲錯,為內有癰膿,宜本方治之。
按:以本方治肺膿瘍確有驗,熱多增葦莖,膿多增薏苡仁,效緩亦可與桔梗湯合用。
【辨證要點(diǎn)】咳吐黃膿痰、微熱煩滿(mǎn)者。
【驗案】王某,女,47歲,病歷號62409,初診日期1979年8月5日??人?,咯吐膿痰反復發(fā)作1年余,經(jīng)支氣管鏡檢查確診為:支氣管擴張。近1周來(lái),咳嗽,咯大量黃粘痰,納差,口干不欲飲,胸悶,晚上身微熱,惡寒,苔白膩厚,脈沉細滑。證屬痰飲阻肺,郁久化熱,治以化痰清熱,與千金葦莖湯合桔梗湯加減;
鮮葦莖30克,生薏苡仁15克,桃仁10克,冬瓜仁15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杏仁10克,蘇子l0克,竹茹6克
結果:上藥服六劑,咯痰減少,身熱,惡寒消除。原方加減服1月,咯痰基本消失。
第二十六章·豬苓湯類(lèi)方
一、豬苓湯方
【方劑組成】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各10克
【用法】先以水煮四味,湯成去滓,內阿膠烊消,溫服。
【方解】豬苓為一寒性有力的利尿藥,而有消炎解渴作用,與茯苓、澤瀉、滑石為伍,協(xié)力利尿,復用阿膠止血潤燥,故治小便不利、或淋瀝、或出血而渴欲飲水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223條:陽(yáng)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mǎn)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fā)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yǔ);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dòng)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注解:見(jiàn)白虎加人參湯方證。
《傷寒論》第224條:陽(yáng)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
注解:陽(yáng)明病,由于汗出多,胃中燥而渴者,為白虎加人參湯證,則萬(wàn)不可與豬苓湯,因為豬苓湯利小便更使胃中燥,而渴當更甚。
《傷寒論》第319條: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注解:小便不利,水谷不別,故下利。濕熱上犯故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豬苓湯利尿解熱,故主之。
按:少陰病,往往傳里為嘔吐下利的太陰病,不過(guò)本方為寒性利尿藥治陽(yáng)熱證,不治陰寒證,此所以冒之以少陰病者,不外證候有似少陰、太陰的并病,示人以鑒別之意,又本方解熱消炎,故用于泌尿系炎癥多效。加大量薏苡仁治腎盂腎炎、膀胱、淋疾、泌尿系感染等均有驗。痛甚者可加甘草,灼熱甚者可更加少量大黃。
【辨證要點(diǎn)】小便不利、或淋痛尿血而渴欲飲水者。
【驗案】韓某,女性,31歲,病歷號5157,1965年l月25日初診。尿急、尿痛四個(gè)多月,13年前曾診斷為急性膀胱炎,治愈后有輕微尿痛,腰痛,未徹底治愈。去年11月又急性發(fā)作,尿頻尿急,日達50余次,夜達30余次,尿時(shí)痛如刀割,有血絲血塊,尿道灼熱,腰痛腹脹,經(jīng)服中西藥不效,曾用益腎降火及補中益氣等法也不效,近癥:仍尿頻,日10余次,尿痛熱如刀割,左腰痛引及下肢亦疼,時(shí)頭暈,心悸,少腹里急,口干渴甚,脈細數,苔白舌紅。證屬濕熱瘀阻,治以利濕化瘀,與豬苓湯加減:
豬苓10克,茯苓皮10克,澤瀉10克,生苡仁45克,滑石15克,阿膠珠10克,大黃1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尿色變清,尿道痛已,腰痛亦減未盡除,尿頻減,脈仍細數,仍服上方,同時(shí)間服腎著(zhù)湯,2月17日復診時(shí),已無(wú)不適,吃東西也增加一倍。
二、豬苓散方
【方劑組成】豬苓、茯苓、白術(shù)各等分
【用法】以上為散,飲服3克,日三服。不知可稍增。
【方解】此與上方同屬利尿劑,因有豬苓并亦治渴,但有白術(shù),故治胃中停飲。嘔渴而小便不利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第13條:嘔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注解:飲上于膈則嘔吐,故謂嘔吐而病在膈上。吐后胃中干則思水,此時(shí)則嘔亦必解,應急與水以和其胃,若思水不已者,豬苓散主之。
按:嘔吐后,飲去胃中干則思水而嘔止,飲多水聚則嘔當復作,以是嘔渴往復,無(wú)有已時(shí)。本方止渴逐飲為此證最理想的治療手段。
【辨證要點(diǎn)】嘔渴而小便不利者。
三、澤瀉湯方
【方劑組成】澤瀉45克,白術(shù)18克
【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一杯半,分溫再服。
【方解】澤瀉與術(shù)雖均屬利尿健胃藥,但澤瀉性寒,宜于熱證,而術(shù)性溫,宜于寒證。澤瀉較術(shù)尤長(cháng)于治水毒性的頭冒眩,今取二藥合用,故治胃中有水飲,小便不利而冒眩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25條: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注解:心下有支飲,即胃中有水飲,謂為支飲者,以頭冒眩,為水上迫的征候也,澤瀉湯主之。
【辨證要點(diǎn)】心下停飲見(jiàn)眩暈、小便不利者。
四、茯苓澤瀉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24克,澤瀉12克,甘草6克,桂枝6克,白術(shù)l0克,生姜12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既用茯苓、澤瀉、白術(shù)等大量利尿藥以逐水飲,又用治嘔的生姜和鎮沖氣的桂枝,另以甘草緩其急迫,故此治胃有蓄飲嘔吐、氣沖、小便不利而渴欲飲水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第18條: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注解:胃反,解見(jiàn)前,病胃反,吐后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辨證要點(diǎn)】嘔吐、小便不利、渴欲飲水者。
五、甘草干姜茯苓白術(shù)湯方
【方劑組成】甘草、白術(shù)各6克,干姜、茯苓各12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雖苓術(shù)并用,但以來(lái)自于甘草干姜湯,故反治小便自利。干姜重用伍苓術(shù)反更治濕痹,此方所以治腎著(zhù)而腰以下冷痛也。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五臟風(fēng)寒積聚病》第16條:腎著(zhù)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qián),甘姜苓術(shù)湯主之。
注解:古人以腰屬腎,濕痹在腰,故名為腎著(zhù)。腰被寒濕,故其人身體重而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腫狀,但反不渴而小便自利,與一般的水氣病不同,水不在胃,故飲食如故。病在下焦,故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qián)。此病多由于身勞汗出、衣里冷濕而久久得之者,宜以甘姜苓術(shù)湯主之。
按:以腰冷重為目的應用,本方于腰痛水腫、以及遺尿等證均有驗。
【辨證要點(diǎn)】腰冷重小便自利者。
【驗案】劉某,女性,16歲,外地學(xué)生,初診日期:1966年10月19日。自八歲遺尿,經(jīng)中西醫久治無(wú)效,特來(lái)求醫。自感無(wú)特殊不適,唯腰稍酸沉,苔白潤,脈細緩。證屬寒濕下注,治以溫化寒濕,與甘姜苓術(shù)湯:
茯苓12克,干姜10克,蒼術(shù)10克,炙甘草6克
結果:上藥服兩劑證已,12月1日特來(lái)索處方以備后患。
六、茯苓杏仁甘草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18克,杏仁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茯苓利尿驅飲,杏仁下氣定喘,甘草緩急,故此治痰飲而短氣喘急、小便不利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第6條: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
注解:見(jiàn)橘積姜湯方。
【辨證要點(diǎn)】咳喘胸悶、小便不利者。
七、牡蠣澤瀉散方
【方劑組成】牡蠣、澤瀉、蜀漆(暖水洗去腥)、海藻(洗去鹽)、栝蔞根、商陸根、葶藶子各等分
【用法】以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飲服2克,小便利,止后服。
【方解】牡蠣栝蔞潤燥止渴,余皆逐水利尿之品,故此治水腫、渴而小便不利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395條:大病差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注解:傷寒病愈后,若其人從腰以下有水腫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按:《金匱要略》謂:“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fā)汗乃愈?!北痉綖橐焕蛩?,故亦治腰以下腫,不過(guò)本方并不是所有腰以下腫的特效藥,須適證用之乃驗。
【辨證要點(diǎn)】浮腫、小便不利而口渴者。
八、葵子茯苓散方
【方劑組成】葵子48克,茯苓10克
【用法】上二味,杵為散,飲服2克,日三服,小便利則愈。
【方解】葵子甘寒利小便而有強壯作用。與茯苓為伍,用治妊娠有水氣、小便不利者最為穩妥。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第8條: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注解:妊娠由于小便不利,往往水氣外溢而浮腫,組織中有水氣,故身重。身如被水,灑淅惡寒,里亦有飲,故起則頭眩,宜以葵子茯苓散主之。
【辨證要點(diǎn)】妊娠浮腫者。
第二十七章·其他類(lèi)方
一、烏梅丸方
【方劑組成】烏梅300枚,細辛48克,干姜90克,黃連134克,當歸42克,炮附子48克,蜀椒42克,桂枝48克,人參48克,黃柏48克
【用法】以上九味,異搗篩,合治之。烏梅以苦酒漬一宿,去核、蒸之,搗成泥,和藥令相得,以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10丸,日三服,稍加至20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今酌減用量作煎劑亦驗。
【方解】既以黃連、黃柏清在上之熱,又以辛附姜椒驅在下之寒。另以人參當歸補其氣血,桂枝降其沖氣。妙在主用烏梅漬之苦酒,大酸大斂,一方面有助人參、當歸以補虛,一方面有助黃連、黃柏以治泄,并還有以制辛、附、姜、椒的過(guò)于辛散。此為中虛寒自下迫,虛熱上浮,固脫止利的治劑。酸苦辛甘并用,亦驅蟲(chóng)的妙法。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338條: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wú)暫安時(shí)者,此為藏厥,非蛔厥也?;棕收?,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shí)煩者,此為藏寒?;咨先肫潆?,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棕收?,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注解:脈微而厥,為虛寒之候,至七八日更進(jìn)而周身膚冷,不煩而躁,無(wú)暫安時(shí)者,此為純陰的臟厥,而非陰陽(yáng)錯雜的蛔厥?;棕收?,其人當吐蛔,病此者靜,不似臟厥的躁無(wú)暫安時(shí),其所以復時(shí)煩者,以胃中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蛔得暖而安,則煩亦即止。得食而嘔又煩者,以蛔聞食臭出,因使嘔且煩,故其人當自吐蛔,烏梅丸主之。本方不僅治上述的蛔厥,若久利不止者,并亦主之。
【辨證要點(diǎn)】厥逆、煩躁、或腹痛嘔吐時(shí)緩時(shí)作,或虛寒久利者。
【驗案】索某,男性,57歲,初診日期1965年7月16日。胃脘疼,心下痞滿(mǎn),腹疼腹泄2年余,西醫診斷為過(guò)敏性結腸炎,長(cháng)期服中西藥物皆罔效,近服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諸癥更加重。近1周來(lái)每日大便2-3次,質(zhì)溏,伴見(jiàn)腸鳴、頭疼、口苦咽干思飲,四肢逆冷,苔白膩,脈沉弦細。證屬半表半里虛寒證,寒熱交錯,為烏梅丸的適應證,給予湯劑:
烏梅15克,細辛6克,干姜6克,黃連6克,當歸6克,制附片10克,川椒10克,桂枝10克,黨參10克,黃柏6克
結果:上藥服六劑,口苦減,四肢覺(jué)溫,大便日1-2行。上藥繼服14劑,胃腹疼消除,大便日1行。
二、柏葉湯方
【方劑組成】柏葉、干姜、艾葉各10克
【用法】以水和馬通汁煎,溫服。
【方解】柏葉為一止血藥。馬通汁即馬糞取水化開(kāi),以布濾汁澄清,此物亦善治吐衄,故本方實(shí)一強有力的止血藥,但性偏溫,宜于寒證,而不宜于熱證。又馬通汁穢臭難服,可以黃土汁代之,或加阿膠更佳。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mǎn)瘀血病》第14條: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
注解:服諸止血藥而還吐血不止者,宜以本方主之。
【辨證要點(diǎn)】吐衄下血、煩熱腹痛而脈無(wú)力者。
三、蜀漆散方
【方劑組成】蜀漆(洗去腥)、云母(燒二日夜)、龍骨各等分
【用法】以上杵為散,未發(fā)前以漿水服2克。溫瘧加蜀漆2克,臨發(fā)時(shí)服3克。
【方解】蜀漆引吐除飲,為截瘧要藥,云母、龍骨補中鎮靜,此治牝瘧胸腹動(dòng)悸或煩驚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瘧病》第5條:瘧多寒者,名曰牝瘧,蜀漆散主之。
注解:心為牝臟,心為痰阻,則多寒少熱,因稱(chēng)之為牝瘧,宜以蜀漆散主之。
【辨證要點(diǎn)】瘧寒多熱少者。
四、栝蔞牡蠣散方
【方劑組成】枯萎根、牡蠣(熬)等分
【用法】上為細末,飲服2克,日三服。
【方解】栝蔞根潤燥止渴,與牡蠣為伍,故治虛熱而渴、或胸腹動(dòng)悸不安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yáng)毒病》第7條:百合病,渴不差者,栝蔞牡蠣散主之。
注解:百合病復成渴者,經(jīng)過(guò)百合洗法的治療而渴不解者,宜以栝蔞牡蠣散主之。
【辨證要點(diǎn)】虛熱而渴、或胸腹動(dòng)悸者。
五、百合地黃湯方
【方劑組成】百合7枚,生地黃汁一杯
【用法】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煎取一杯,去滓,內陸黃汁,煎取一杯半,分溫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當如漆。
【方解】百合甘平,補中益氣,利大小便。與生地為伍,故治血證而虛熱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yáng)毒病》第5條:百合病,不經(jīng)吐下發(fā)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黃湯主之。
注解:百合病是病名,《金匱要略》謂:“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欲飲食或有美時(shí),或有不用聞食臭時(shí),如寒無(wú)寒,如熱無(wú)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本條所謂病形如初,即以上之證,還未經(jīng)吐下、發(fā)汗等誤治而有所變化的意思,則宜以百合地黃湯主之。
按:百合病,即全身性的血脈病,如上所述“意欲食復不能食,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常默默”等等,顯然是無(wú)暫安時(shí)的精神失常證。此與桃核承氣湯證的其人如狂一樣,均屬瘀血為患,只是證有虛實(shí)罷了。方后謂“大便當如漆”,即是服藥驅下瘀血的效驗??诳?、小便赤,其脈微數,亦正是虛熱的為候,本方解虛熱并兼祛瘀血,故主之。
【辨證要點(diǎn)】百合病口苦、小便赤、脈微數者。
六、豬膏發(fā)煎方
【方劑組成】豬膏72克,亂發(fā)(如雞子大)3枚
【用法】上二味,和膏中煎之,發(fā)消藥成,分再服,病從小便出。
【方解】豬膏潤燥通便,亂發(fā)利尿,故治大便難而小便不利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黃疸病》第17條:諸黃,豬膏發(fā)煎主之。
注解:諸黃以一方主之不合理,可能有脫簡(jiǎn)。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第22條: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此谷氣之實(shí)也,豬膏發(fā)煎導之。
注解:胃氣下泄,本宜出后陰,但由于谷氣實(shí),大便難因致陰吹有聲,以本方導使大便通暢即治。
按:此證婦人多有宜注意。
【辨證要點(diǎn)】少腹滿(mǎn)、大便干結、小便不利者。
七、文蛤散方
【方劑組成】文蛤
【用法】上一味,杵為散,以沸湯送服3克。
【方解】文蛤,《神農本草》謂“主惡瘡蝕五痔?!逼錇橐缓允諗克幧趺?。寒能解燥,斂能養液,當治津液枯燥而渴欲飲水不止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第7條: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注解:渴欲飲水,雖飲而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辨證要點(diǎn)】渴欲飲水者。
八、礬石湯方
【方劑組成】礬石18克
【用法】以漿水煎三五沸,浸腳良。
【方解】礬石收澀,用以浸腳,可有燥濕祛水之效,可能為宋人所附。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中風(fēng)歷節病》第12條:礬石湯治腳氣沖心。
注解:腳氣痿弱不仁,而氣上入沖心者,宜本方洗之。
【辨證要點(diǎn)】腳氣痿弱不仁、氣上沖心者。
九、蛇床子散方
【方劑組成】蛇床子仁
【用法】為末,以白粉(即鉛粉)少許,和令相得,如棗大,綿裹內之,自然溫。
【方解】蛇床子苦平,有溫子臟、逐寒濕,療陰中腫痛等作用。鉛粉殺蟲(chóng)、殺菌,合為坐藥,當治陰中寒下白物,或有腫痛濕癢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第20條:婦人陰寒,溫陰中坐藥,蛇床子散主之。
注解:陰寒,即陰中寒,暗示有白物或濕癢諸證,宜溫中坐藥,本方主之。
【辨證要點(diǎn)】婦人陰部寒濕腫痛、或瘙癢下白濁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容均由用戶(hù)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diǎn)擊舉報。
打開(kāi)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lèi)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lèi)似文章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cháng)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看蜜桃,成人网18免费韩国,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区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