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指數(U.S. Dollar Index)
在股市中有很多指數,如恒生指數、道瓊工業(yè)指數等等,同樣的在匯市中也有指數,就是美元指數(USDX)。因為大部分貨幣都以對美元的匯率為主,所以該指數在匯市中起重要的參考作用。
美元指數是美元對六種貨幣匯率的幾何平均加權值(Geometric weighted average)。這六種貨幣分別為歐元、日元、英鎊、加元、瑞典克朗和瑞士法郎。它們的比重歐元占57.6%、日元占13.6%、英鎊占11.9%、加元占9.1%、瑞典法郎占4.2%、瑞士法郎占3.6%。美元指數的具體計算公式為:
USDX=50.14348112?EURUSD^(﹣0.576)?USDJPY^ ( 0.136 )?GBPUSD^ (﹣0.119)?
USDCAD^ ( 0.091)?USDSEK^ ( 0.042 )?USD^ ( 0.036 )
美元指數以1973年3月為基準點(diǎn)(Base period),數值定為100.000,因自該月起世界主要國家一致同意匯率可以自由浮動(dòng)。自此后美元指數一周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時(shí)不斷被重新計算。如果指數越過(guò)100則表示美元相對于其它貨幣升值了,反之則貶值。
美元指數雖然只采用了六種貨幣,但包括了世界上17個(gè)主要的國家,因為有12個(gè)國家使用歐元,而且另外有很多國家的貨幣也緊跟著(zhù)這個(gè)指數,所以在匯市是美元強、弱的一個(gè)重要參考指標,但是歐元在其中占得比例超過(guò)一半以上,有時(shí)美元指數并不能明確顯示除歐元外其它貨幣的強弱程度,因此美聯(lián)署又計算了另一種美元指數,就是貿易加權美元指數(Trade weighted U.S.Dollar Index)。
貿易加權美元指數根據比較美國和他國商品的競爭力能更精確地反映美元的價(jià)值。它根據每年美國和其它國家的貿易額來(lái)修訂各國的加權比重。從1973年到2009年5月1日各國的加權比重如下表所列:
總體貿易加權(Total Trade Weights )
進(jìn)口貿易加權(Import Weights)
出口貿易加權(Export Weights)
第三市場(chǎng)競爭力加權(Third-Market Competitiveness Weights)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在1973年時(shí)是1.034到2009年已升到17.330,已成為除歐洲外美國第二大的貿易伙伴。其中對美國出口從1973年的0.617到2009年升為21.179,進(jìn)口1973年為1.159,2009年為6.464。第三市場(chǎng)競爭力加權(Third-Market Competitiveness Weights)從1973年的1.745升到20.496,并自2007年起超越歐洲,排名第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容均由用戶(hù)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diǎn)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