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經(jīng)》謂:“熱淫所勝,民病寒熱咳喘,甚則腹脹,腹大滿(mǎn)膨膨而喘咳。”又謂:“火淫所勝,咳唾血,煩心。”蓋火、熱實(shí)同一氣,言熱即可賅火,是即由火熱引起之咳嗽。其傷于人,多為溫熱之邪,而形成種種急性熱性??;亦有風(fēng)、寒、暑、濕、燥各邪入內,而化火化熱,均應從熱施治。清葉天士說(shuō):“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主氣、主咳,故種種熱咳,大多由此而生。溫為陽(yáng)邪,傷人身之陰,故宜清涼滋潤等法救其陰,治以辛涼宣透,清金降火,邪去咳止,而禁用辛溫發(fā)表之劑,以免動(dòng)耗津液口熱邪之傷人也,其邪多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亦有皮毛先受熱邪,皮毛者,肺之合也。故肺受邪熱之侵,初起即見(jiàn)咳嗽,吐黃痰,有時(shí)涕唾見(jiàn)血,頭痛發(fā)熱,面赤心煩,口渴唇干,微惡風(fēng)寒,或不惡風(fēng)寒,小便黃或濁。舌質(zhì)鮮紅,無(wú)苔而潤,或有黃苔。脈現浮數。治宜輕清宣透,辛涼發(fā)表,使在肺之熱邪,從皮毛而汗解,則咳嗽隨諸證自愈。其咳嗽甚而身不大熱,渴亦輕者,應以辛涼輕劑宣透,宜吳鞠通桑菊飲加味治之。若肺熱甚,氣粗似喘,津枯而口渴,上方加黃芩、花粉治之。如其發(fā)熱重,有汗,口渴思飲,煩躁,咽干喉痛,咳嗽甚而痰亦多。舌質(zhì)紅絳,苔黃膩。脈現浮數,而兼洪大者。宜吳氏銀翹散治之。因其輕揚宣散,辛涼透邪,退熱,解毒,利咳之力,較桑菊飲為強,故應用廣泛,此為溫病學(xué)派治溫病在表之主方。如其時(shí)時(shí)咳嗽,煩熱口渴,胸膈不利,面紅,溺黃濁而短。舌苔干黃。脈現洪數。是肺熱流連不解,當以清金降火為主,則宜上方去桔梗,加鮮石斛、燈芯治之。 若邪熱內迫于肺,不隨汗出,高燒不退,頭昏痛,自汗,口渴飲冷,便時(shí)覺(jué)脹,里急后重,其色金黃,小便黃濁。舌質(zhì)紅,苔絳。脈洪大而緊。則為火刑于肺,以麻杏石甘湯治之。據個(gè)人臨床經(jīng)驗,此方利肺、清熱、消炎、止咳之力,實(shí)較桑菊、銀翹兩方為強。如咳甚痰多,肺為水氣壅塞,宜加葶藶,取效尤速。因葶藶辛寒,泄熱、下氣、行水、止咳、定喘之力均強。個(gè)人常用此方,皆應手取效。如咽喉干痛,鼻孔出熱氣,口臭氣粗,咳嗽而痰難出,色黃且稠,有時(shí)成塊成坨,或帶血腥臭,面赤潮熱,更兼煩躁不安。舌質(zhì)紅絳,舌苔干黃。脈洪大有力。宜辛涼重劑白虎湯治之。如胸隔痞痛,潮熱汗出,咳痰如雞蛋黃色者,則加貝母、燈芯治之。如口大渴,極欲飲冷,腹滿(mǎn)便秘,咳嗽聲如洪鐘,是邪火旺極,反刑于肺,肺與大腸通表里,肺病及于大腸,宜大承氣湯下熱存陰,下通則上不壅,則咳嗽自止。若咳嗽發(fā)高燒,久熱不退,甚至譫語(yǔ),吐黃濁濃臭痰,應加石膏、杏仁、貝母以清熱、止咳、化痰。 傷熱咳嗽之證治,有如上述,但有兼風(fēng)者,挾寒者,兼濕者,兼燥者。前二種兼證,上已論及,兼濕兼燥之證治如下。 一,濕熱咳嗽 此為熱挾濕上蒸,濕熱壅阻,肺失清肅,氣逆咳嗽。證見(jiàn)頭面烘熱,身重疼痛,發(fā)熱惡寒,痰多稠粘,微帶黃色,胸悶不舒,煩渴溺赤。舌苔白膩中帶黃。脈濡數。宜宣肺散氣,清熱化濕,則咳嗽自愈,蒼苓白虎湯加味治之。如發(fā)熱倦怠,四肢酸困,胸腹脹滿(mǎn),嘔吐惡心,小便赤濁,咳嗽而痰難吐出,舌苔淡白或濁膩,加茵陳、黃芩治之。 二,燥熱咳嗽 初起有頭痛、惡寒、身熱等表證,乃風(fēng)邪化燥與熱相并,而成燥熱傷肺之證。因津液被灼,肺氣不利,故喉癢干咳而無(wú)痰,或痰碉粘,不易咯出,鼻燥咽干,喉痛,心煩口渴,咳甚則胸痛,除有津液干燥現象外,純是熱重象征。舌尖舌邊紅赤,苔干黃,脈浮而數。法當清肺潤燥以止咳,沙參麥冬飲治之。如燥熱之邪,消爍肺陰,干咳而久不愈,舌紅絳少津,形體消瘦,渴欲飲冷,可用清燥救肺湯治之。 本病之護理,飲食方面宜清淡,忌油脂厚味、辛辣椒姜、燥性及含堿食品,藥宜冷服,多在涼爽處休息。 方解: (一)桑菊飲加減方解見(jiàn)傷風(fēng)咳嗽。 (二)銀翹散 銀花 連翹 桔梗 薄荷 竹葉 荊芥穗 豆豉 牛蒡子 蘆根 甘草 本方為吳鞠通所立諸方之冠,治溫病在表主方。銀花性微寒,散熱解毒。連翹治心經(jīng)客熱,散血結,通小腸,利小便。芥穗祛風(fēng)發(fā)汗,散血消瘀。牛蒡辛平潤肺,解毒散結,除風(fēng)利咽。豆豉治時(shí)行熱病。竹葉、蘆根除上焦風(fēng)邪煩熱,消痰止渴。薄荷發(fā)汗祛風(fēng)熱。桔梗清風(fēng)熱以潤肺,用治感冒咳嗽,對氣管有消炎化痰之效。甘草協(xié)和諸藥,兼以潤咽喉而寧咳。此方配伍最佳,涼血散風(fēng)熱力強,風(fēng)熱既去,則咳嗽自愈。胸膈悶者,加蕾香、郁金??噬?、咳甚者,加花粉生津,杏仁利肺氣。項腫咽痛者,加馬勃、玄參。 (三)麻杏石甘湯方解見(jiàn)傷寒咳嗽。 (四)白虎湯方解見(jiàn)傷風(fēng)咳嗽。 (五)大承氣湯 大黃 芒硝 厚樸 枳實(shí) 按《傷寒論》有大、小、調胃承氣湯之別。大承氣湯治正陽(yáng)陽(yáng)明,小承氣湯治少陽(yáng)陽(yáng)明,調胃承氣湯治太陽(yáng)陽(yáng)明。蓋陽(yáng)明病者,胃腸熱病也。大承氣為攻下重劑,治傷寒陽(yáng)明腑證,陽(yáng)邪入里,胃實(shí)不大便,發(fā)熱澹語(yǔ),自汗出,不惡寒,痞滿(mǎn)燥實(shí)堅全見(jiàn)?!秲冉?jīng)》謂:“熱淫于內,治以咸寒;火淫于內,治以苦寒。”芒硝之咸寒,以潤燥軟堅,配合大黃之苦寒,瀉實(shí)滯,清結熱。再加枳實(shí)苦寒,厚樸苦溫,下氣破結而除痞滿(mǎn)、實(shí)滿(mǎn)。唐容川謂:“三承氣不但藥力有輕重之分,而其主治亦各有部位之差別。大承氣湯,仲景提出大便已鞕四字,是專(zhuān)指大腸而言,大腸居下,欲其藥力直達,不欲其留于中宮,故不用甘草;大腸與胃同秉燥氣,故同用硝、黃,以潤降其燥;用枳、樸者,取木氣疏泄,助其速降也。”借用本方以治熱咳者,是邪火旺極,反刑于肺,肺與大腸同病,故下熱存陰,下通則上不壅,咳嗽自愈。 (六)蒼冬白虎湯加味 蒼術(shù) 茯苓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杏仁 白虎湯方解,見(jiàn)傷風(fēng)咳嗽。加蒼術(shù)之苦溫,以化其濕;茯苓甘淡,淡滲利竅,色白入肺,瀉肺熱而下通膀眺,治咳逆之要藥,杏仁宣暢肺氣,止咳平喘。合白虎則能清利濕熱,宣肺利氣,濕去熱清,肺氣不壅,咳嗽自愈。 (七)沙參麥冬飲 沙參 麥冬 冬桑葉 玉竹 甘草 生扁豆 花粉 本方治燥傷肺胃陰分,或熱或咳者。秋令燥氣傷人,陰液受傷,必須用甘寒清潤之法治療。參、麥、玉竹都能清潤燥熱,而滋養肺胃之陰液?;ǚ凵蛑箍?。扁豆健脾胃而消燥熱。桑葉清疏肺中燥熱,散邪止咳。甘草瀉火和中。若久熱久咳不止,肺中燥熱益盛,加地骨皮之苦寒,瀉泄肺中邪熱,則咳自止。 (八)清燥救肺湯 桑葉 石膏 阿膠 杏仁 黨參 麥冬 胡麻仁 枇杷葉 甘草 本方為喻嘉言所訂,全用甘涼滋潤之品,以清肺金,而避免苦寒下氣傷胃之藥。桑葉宣肺。石膏清熱。杏仁、杷葉潤肺降逆。麥冬,阿膠、麻仁滋陰潤燥。參、草健脾益氣。故能解除肺中因燥邪造成的郁氣咳逆,又能滋潤干燥而恢復肺中被燥邪耗傷之陰液。陳修園日:“喻氏宗繆仲淳甘涼滋潤之法,制出此方,命曰清燥,實(shí)以滋水,即《易經(jīng)》所謂潤萬(wàn)物者,莫潤乎水是也。名日救肺,實(shí)以補胃,以胃土為肺金之母也。最妙是人參一味,仲景于咳嗽證去之者,以其不宜于風(fēng)寒水飲之咳嗽也。惜醫不讀《本草經(jīng)》,疑仲景之法而試用之,用之增劇,遂有肺熱還傷肺之說(shuō),以人參為肺熱之禁藥,不知人參為肺寒之禁藥,為肺熱肺燥之良藥也。”本方治燥熱、溫燥消爍肺陰而致之咳嗽,有顯效。 治驗: (一)黃x x,男, 46歲,農民。 患者面赤高燒,煩躁不安,口渴飲冷,雙白眼仁現紅絲,神昏譫語(yǔ),口鼻出熱氣可炙手,咳嗽喉痛,而痰難吐出,用力咳出痰,色黃且稠,大便結燥,小便黃濁而短,唇焦、口干,此熱傷津液。舌質(zhì)紅絳,舌苔干黃。脈現洪大而滑。 但患者前所服處方,乃一派滋補藥品,顯系誤服補劑,以致熱邪內陷而不能出,故神識昏亂,頻發(fā)譫語(yǔ),必須以辛涼重劑白虎湯治之,祛熱外出,則諸證自愈。 石膏18克 知母9克 甘草9克 粳米一勺 一日內連服二劑,諸證大減,尤以燒熱減退為顯著(zhù),不復譫語(yǔ),咳嗽亦隨之減輕,吐痰易出,但仍煩熱口渴,小便黃而短。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浮而洪數。乃外寒內熱之征象,以麻杏石甘湯治之。 麻黃9克 杏仁15克 石膏18克 甘草15克 連服二劑,熱去而病更減輕。因寒而咳,三拗湯治之。 麻黃9克 杏仁18克 甘草31克 又盡二劑,即告痊愈。 (二)向 x,男,35 歲,農民。 患者頭暈痛,口臭氣粗,大便結燥,里急后重,咳嗽,吐痰帶黃綠色,口渴飲冷。舌質(zhì)紅絳,苔干黃。脈浮緊而有力。此乃邪熱內迫于肺,外挾寒邪,以麻杏石甘湯加味治之,以清熱、散寒、逐水、化痰平咳。 麻黃9克 杏仁15克 石膏15克 甘草12克 黃芩9克 葶藶9克 貝母6克 服藥一劑,諸證有所減輕,痰由黃綠色變?yōu)榘紫烟?,晚上咳得厲害,氣緊,此乃心肺之間,為水氣壅塞,必須逐水以止咳,上方重用葶藶;去芩、貝治之。 麻黃9克 杏仁15克 石膏15克 甘草15克 葶藶18克 連服二劑,寒、水俱去,而熱亦輕,但肺熱仍留連不解,咳嗽雖減,尚不能竟其全功。新訂貝母散加味,以養陰、清熱而平咳。 貝母6克 茯苓12克 杏仁12克 桑皮12克 橘紅9克 甘草9克 盡劑后,即收全功。 (三)廖 x x,男,48 歲,農民。 患者咳嗽,聲響特大,葉痰帶雞蛋黃色,發(fā)高燒,心煩躁,胡言亂語(yǔ),胸部隱隱作痛,頭亦昏痛,口干舌燥,以飲冷水為快,大便秘結,里急后重。舌質(zhì)紅絳,苔干黃,舌根現紅點(diǎn)。脈洪大而數。此乃邪火旺極而刑肺,肺與大腸為表里,表里同病,故大便不通,急用大承氣湯下熱存陰,下通則上不壅,咳嗽自止。 大黃9克 芒硝9克 厚樸12克 枳實(shí)9克 服藥后,一日而大便六次,屙涎沫,高燒減退,不再胡言亂說(shuō),蓋邪熱從大便而解。下通則上不壅,熱邪不逼肺故咳減,聲亦不很響亮,痰減少,此因涎水從大便排出。舌質(zhì)由絳紅變?yōu)轷r紅,舌根上紅點(diǎn)減退,口中已有津液,舌苔仍干黃。脈浮緊而數。此外寒內熱之證,麻杏石甘湯加味治之。 麻黃9克 杏仁18克 石膏18克 甘草15克 黃芩9克 貝母6克 盡劑后,諸證減輕。再以銀翹散加味治之。 銀花9克 連翹6克 桔便9克 薄荷3克 竹葉6克 杏仁15克 麥冬6克 甘草3克 荊芥9克 牛蒡9克 又服一劑,乃告痊愈。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