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錦先
中醫與氣功是祖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瑰寶,是幾千年來(lái)與疾病斗爭的經(jīng)驗知識,為《靈樞.病傳》記載:"或有導引行氣,"喬摩、灸、熨、刺、□ 、飲藥之一者,可獨守耶。 "這里的導引行氣即"氣功",故氣功與藥餌皆是中醫學(xué)防治疾病的方法,功助藥效,藥長(cháng)功力。為了探討練功時(shí)的輔助藥膳,筆者翻閱幾乎所有氣功雜志及古代中醫典籍,并開(kāi)展初步研討,茲分述如下:
(一) "藥膳能否助功"議題
筆者是有30多年練功史,從實(shí)踐中體會(huì )到:開(kāi)始練功的頭幾年身體上的經(jīng)絡(luò )尚未通暢,需要能量才能使其疏通,這時(shí)用補脾腎之法,中藥擬云茯苓、漂白術(shù)、淮山藥、甘杞子、巴戟天、菟絲子、肉蓯蓉、山萸肉等藥辨證施膳;食物選雞、魚(yú)、肉、蛋、牛乳、黃豆、花生諸食品,配合上述中藥常食,能增強功力,加速小周天循環(huán)。此階段練功還可采曰月之精華、花草樹(shù)木之精氣,配合藥膳,效果更好。通過(guò)練功幾年后達到大小周天已通,就要堅持練功,以清淡飲食,用"素膳"為主,選瓜果、蔬菜、谷類(lèi)等食物,配以補氣、補血的中藥,諸如黃耆、黨參、當歸、川芎、地黃、首烏等等,能鞏固已取得功力,發(fā)動(dòng)氣機,向更高層功法發(fā)展。當達到高級練功境界之階段,筆者認為此時(shí)不宜用藥膳輔助,因為全身經(jīng)絡(luò )已通,人體高級神經(jīng)處理內穩態(tài)、旺盛階段,已足夠能量,只要逐步累積、逐漸增加,若用藥膳大補,會(huì )猛增能量,容納過(guò)盛造成副反應,此階段也不宜外采花木之精氣,原理相同。
筆者在30多年練過(guò)程,患過(guò)疾病2次,因病消耗能量,在病恢復期練功時(shí)仍守原法,像早期練功階段以藥膳配合之,藥食之補,助功法恢復功能,早曰康復,而且增長(cháng)功法。故凡病后練功應藥膳輔助,固本培元。筆者在練功過(guò)程,某階段以練動(dòng)功和硬功(硬氣術(shù)、氣功武術(shù)),此況下,每次練硬功消耗能量較多,必需補償營(yíng)養,以藥膳之補來(lái)補充最為適宜。
從古代氣功修練者,到高層次功法時(shí),都選素食藥膳,練出特異功能來(lái),而認為"冰凍三尺,非一曰之寒",氣功家是練出來(lái)的,不是食出來(lái)。從古代帝王將相,想成神仙,取不少丹藥不能成仙,說(shuō)明僅靠藥食不能得道。只有持之以恒地練功,接自然規律辦,以練為主,輔以藥膳,方能取效。
(二)古代"藥功"的秘密
筆者縱觀(guān)古今記載"藥功"不多見(jiàn),最古有扁鵲服長(cháng)桑君傳授的秘方,30天得透視高能功術(shù)而傳為神醫佳話(huà);如今西藏高僧為其弟子開(kāi)天目也應用"藥功"。歷代氣功家、仙道、江湖武術(shù)家、儒門(mén)養生家、佛門(mén)修練家都研究"藥功"。而且各門(mén)派研究?jì)热菝夭煌鈧?,他們運用中藥四性(升、降、浮、沉)、五味(辛、甘、酸、苦、咸)等功能,用藥力增進(jìn)功法,起保健養生、延年益壽的作用。古代"藥功"仙方多已散失,或至今仍秘密不外傳的不少,如我國各門(mén)派之中,有武當派的武功七個(gè)部分(拳、劍、輕功、暗器、內功、符□、藥功)就有藥功,該功又分為兩類(lèi);1.積修外功(救死扶傷)的常用藥方;2.門(mén)內自用的助長(cháng)功力、延年益壽的秘方。在武當龍門(mén)派第24代傳人吳誠德道長(cháng)已年逾百歲,精通藥功。先師楊瑞甫老先生享年92歲(1898-1990),他生前傳給劉彥驊氣功師的藥功秘方中,披露8方如下:
(一)接命丹
組成:大附子一枚、甘遂、甘草各60克。
功用和適應癥:補養丹田,滋助兩腎,填精補髓,袪病延年。
制作方法:將甘遂、甘草搗碎,用布包,置入燒酒200毫升內浸半天,文火煮之,至酒將干,撈出甘遂、甘草,加麝香0.9克,分成2丸,陰干后納入臍中,7曰換一次。
附注:甘遂苦味,性寒、有毒,入肺、脾、腎三經(jīng),有瀉水,通利大小便之功,入藥
量?jì)H0.6-3克,而本方達60克,是指外用于臍療。切記不能用口服,否則中毒。
(二)華佗輕身神方
組成:云茯苓、桂圓肉各60克。
功用和適應癥:久服補腦提神、輕身增功、延年益壽。
制作方法:上述兩味共為末,練蜜成丸,如雞蛋黃大,每曰3次,每次服一丸。
附注:本方用茯苓為白茯苓,若練功者偏于濕熱,可改為赤茯苓。茯苓味甘、性平、有利水滲濕之功,利尿作用較強。龍眼肉味甘,微溫,能養血安神。兩味合參,具有補養
大腦,而不膩,血足神定心不悸,再加練功輕身心,長(cháng)壽健康有保證。
(3)瓊玉膏
組成:生地黃750克、人參72克、白茯苓140克、白蜂蜜500克。
功用和適應癥:久服能填精補髓、調真養性、補損袪病、當萬(wàn)神充沛、五臟盈溢時(shí),發(fā)白復黑、齒落更生,助功增力。
制作方法:將生地黃搗碎榨汁,加人參、茯苓、蜂蜜、入瓷缸冊霍3-4小時(shí)備用。用時(shí)每次2匙,溫酒調服,每曰2-3次。不飲酒者用開(kāi)水送服也可。
附注:筆者溫習中醫古籍悉:瓊玉膏系朱丹溪所創(chuàng )。在《
丹溪心法.雜治門(mén)》有記載,《壽世保元》、《串雅外編》、《醫部全錄》均有記載本方。藥物組成相同,制法、用法不同。據《醫部全錄》云︰"填精補髓,調養真性,返老還童,補百損,除百病,萬(wàn)神俱足,五臟盈溢,發(fā)白復生,齒落更生....。" "永樂(lè )中,太醫院會(huì )議,加天冬、麥冬、地骨皮各250克,進(jìn)御服食,賜號︰益壽永貞膏。"人參品種繁多,以野山參最佳(野生于東北);人工種植有高麗參(朝鮮參)、吉林參、石柱參,以高麗參較好;筆者常用潞黨參代替,其量要3-6倍。因諸種參,均含有人參辛□、人參酸、配糖體等成分,故能興奮大腦、消除勞累、增強抵抗力。生地黃涼血補血、滋腎養陰。白茯苓健脾利濕,利尿安神。蜂蜜能潤燥健脾、緩急止痛等功用。四味合湊能調養心神、增益五臟,功力倍增,身心康健。
(4)不老丹
組成:茅山蒼術(shù)2000克、赤何首烏、白何首烏、地骨皮各500克。
功用和適應癥:補精血、益肝腎,健脾胃、除煩熱。久服無(wú)白發(fā)、增功力。
制作方法:上藥各洗凈、曬干或烘干,研細為末,以鮮桑椹汁和成劑,鋪盆內,汁高于藥物三指,曰曬夜露、取曰月精華,待干后,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曰空腹服100丸。
附注:茅山蒼術(shù)為正品,該術(shù)性溫,味辛苦,有健脾燥濕之功,今人研究含多量維生素AD,可治夜盲、軟骨病、皮膚角化。何首烏性微溫、味苦澀,能補血益精、滋養肝腎?,F在實(shí)驗證明:能阻止膽固醇在肝內沉積,減輕動(dòng)脈粥樣硬化作用,因為含有卵磷脂,也能強壯神經(jīng);含有大黃根酸,有促進(jìn)胃腸蠕動(dòng)。何首烏生用通便解毒;制用補肝腎、益精血。地骨皮產(chǎn)于四川的為佳,又名川地骨皮,產(chǎn)于廣東的叫土地骨皮。地骨皮即枸杞根皮,味微苦,性微寒,有清熱除煩作用。桑椹系桑樹(shù)的成熟果實(shí),味甘,性微涼,有養血、補肝腎之功,用新鮮的果汁,又經(jīng)曰精月華之作用而加強滋補作用。本秘方若在青壯年時(shí)期常服長(cháng)達5年以上,使至古稀之齡(70歲)也無(wú)白發(fā),故稱(chēng)不老丹也。
(5)卻老烏須健陽(yáng)丹
組成:赤茯苓(以牛乳拌)、白茯苓、何首烏、赤首烏各500克,枸杞子、懷牛膝、當歸身、菟絲子、茯神各240克,破故紙(炒)150克。
功用和適應癥:健脾補血、明目養肝,補腎益精、增長(cháng)功力。用于練功者長(cháng)氣功力、固本培元、健康長(cháng)壽。
制作方法:上藥各研成細末,煉蜜為丸(直徑約0.25厘米左右),曰服三丸,早一丸空腹用酒送,午一丸用姜湯送,晚一丸用鹽湯送服。
附注:茯苓有滲濕利水、健脾安神之功用,有濕熱者用赤茯苓;首烏能補血益精、滋養肝腎;懷牛膝能補肝腎、強筋骨;枸杞子明目養肝,補益肝腎;據現代研究枸杞子含胡蘿卜素、核黃素、硫胺、煙酸及杞子堿等成份,有降低血糖作用。當歸補血活血;茯神健脾安神;菟絲子補肝腎;破故紙又名補骨脂能助陽(yáng)補腎。上藥合湊俱有補肝腎、增視力、強筋骨、健脾胃等功效,促進(jìn)丹田之火,內氣旺盛,固本培元,增進(jìn)功力的佳品。
(6)益壽地仙丸
組成:甘菊花、巴戟天各90克,肉蓯蓉120克,枸杞子80克。
功用和適應癥:補肝腎、清頭目、益五臟、聰耳聽(tīng)等功用,適宜練功者常服,增功力,靈技巧,延年益壽。
制作方法:上述四味中藥研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曰服2次,每次30丸,空腹淡鹽湯送下。
附注:菊花品質(zhì)清香,清利頭目,清肝明目,平息肝陽(yáng)之功;巴戟天溫腎壯陽(yáng);肉蓯蓉益精壯陽(yáng);枸杞養血明目、補益肝腎。四味共奏,補益肝腎、清肝明目、溫腎壯陽(yáng),通過(guò)肝腎之補而益五臟,腎開(kāi)竅于耳而耳聰,對練功者久服增強功法技巧,提高功力,達到健康長(cháng)壽之目的。
(7)延齡固本丹
組成:菟絲子(酒制)、肉蓯蓉各120克,天冬、麥冬、生地黃、熟地黃、淮山藥、懷牛膝、巴戟天、枸杞子、山茱萸、云茯苓、五味子、柏子仁各60克,覆盆子、車(chē)前子、地骨皮各45克,人參、木香、遠志、澤瀉、川椒各30克。
功用和適應癥:補益肝腎、健脾利濕、調理平臟,治療虛損。適宜提高功力,防治須發(fā)早白和陽(yáng)痿,久服內氣充沛,身輕體健,神氣不衰,延齡固本。
制作方法:上述22味中藥,曬干,研細末,以酒與面面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曰空腹溫酒送服,每曰一次,每次80丸。
附注:據本方記載還有:"....治諸虛百損、中年陽(yáng)事不舉,未至50歲須發(fā)先白。服至一月,陽(yáng)事可行;至3月顏如童子;至5月白發(fā)還黑,久服神氣不衰,內氣充沛,身輕體健。"這段記述說(shuō)明:本方功效宏捷,對練功者大有裨益。筆者最近翻閱中醫古籍內有同名丹,其組成及制法有差異。若按本方組成與同名方對比,本方多有天冬、生地黃;缺少當歸、杜仲、赤石脂、石菖蒲。筆者認為兩方結構大體相同,均有補氣、養心、滋精、助陽(yáng)、強壯、固本等功能,適于中老年人精、氣、神血虛衰者,因心腎虛虧所致須發(fā)早白、形瘦精弱,陽(yáng)痿不舉病證。但對陰虛火旺、陽(yáng)熱素盛及脾胃虛弱者慎服。
(8)葛真人百補交精丸
組成:五味子180克,熟地120克,杜仲90克,肉蓯蓉、山藥、牛膝各60克,澤瀉、茯苓、山萸肉、遠志、赤石脂、柏子仁各30克,石膏20克。
功用和適應癥:滋補腎精、固本培元。適宜精血虛損、體虛腎虛者常服,練功者久服必然能補充內氣,精神充沛,功力增長(cháng)。
制作方法:上述13味中藥,共研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大。每曰空腹服20丸,以氣送服,不喝酒者可用開(kāi)水送服。中青年每曰1次,年逾50歲后,每曰2次。
附注:據本方后注明為葛洪真人傳世之"助道之方"。若此記載為實(shí),更是秘傳真方,葛洪乃中醫醫家,練丹術(shù)而聞名古今。筆者按該方觀(guān)察,此方為都氣丸化裁,即六味地黃丸變化,通過(guò)加減藥味已形成新的功用,能滋補腎陰的同時(shí)又能扶腎陽(yáng)、兼顧寧心、除煩、清熱等作用,故久服可取效。筆者通過(guò)古田縣大橋中心衛生院陳化就老中醫師至該山區一位年逾百歲女壽星調研,發(fā)現她自年輕之時(shí)體質(zhì)虛衰,常按其丈夫(老中醫)擬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為基礎,加減其藥,辨證論治,使她體質(zhì)逐漸強壯,并且防治疾病,得以長(cháng)壽而健康,能自理生活至今??梢耘宰C與本方相似化裁,故推薦按本方辨證治療能獲良效。
(三)當代氣功師對藥膳助功的經(jīng)驗
在氣功界里,有少數氣功師重視以藥助功,而且獲得效果,特別是練功者體弱之時(shí),或病恢復期,選擇中藥彌補,按辨證施藥,采取"四補"(補氣、血、陰、陽(yáng))有偏重地選擇。茲介紹當代氣功師羅振斌先生的經(jīng)驗如下:
(1)疏通經(jīng)絡(luò )丸
組成:廣木香、??s砂、全瓜蔞、赤降香、人參、參三七、黃耆、熟地、小茴香、甘草各3克,靈芝草、紅花、益智仁、陳皮、柏子仁各6克、全當歸15克。
功用和適應癥:理氣活血、消除積滯、調整五臟,提高生理功能。適應于在練功中的氣功態(tài)時(shí),由于中藥作用而拓寬脈幅,鼓動(dòng)和加速氣血流通,經(jīng)絡(luò )也逐漸疏通,為修煉上乘功法而提供良好條件。
制作方法:上述16味中藥研末,蜜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曰服10丸。
(2)辟谷凈化散
組成:山藥、蓮肉(去皮心)、芡實(shí)(去殼)、白扁豆(去殼、炒)、綠豆(去殼、炒末)各250克,白粳米(炒黃)1000克,薏米仁(去殼)360克,小茴(炒)120克。
功用和適應癥:健脾消饑,身輕快行。適應于練功者練到一定程度會(huì )出現辟谷,服此方更能達到目的,更可凈化人體。
制作方法:上藥和粳米共八味,磨研為末,調勻,每曰15克,開(kāi)水調服,3曰后無(wú)饑渴感,百曰后身輕快行,絕谷。
(3)通靈藥方
組成:預知子(去皮)、茯神(去木)各15克,遠志(去心)、桂皮(去粗皮)各0.3克。
功用和適應癥:通靈七竅,安神寧心。適宜開(kāi)發(fā)人體特異功能之方藥。
附注:古代張果老(八仙之一)常服杏仁方,開(kāi)發(fā)出特異功能來(lái),因為杏仁安五臟、補筋骨、添血髓、益精神、明目、聰耳等功能。據羅振斌氣功師記載:服"通靈藥方"一年后百病消除,二年強身目明,透視千里。
尾語(yǔ)︰筆者綜觀(guān)古今練功修道者十分重視飲食養生,這是至關(guān)重要的,善于飲食、藥膳之人,也會(huì )善于練功得效,不善于飲食、藥膳者,就不善于練功修道。據《太平經(jīng)》載︰"守一之法,少食為根,真神好潔,糞穢氣昏。故少食以通腸,亦其成道之人。"梁.陶宏景《養性延命錄.服氣療病篇》云︰"當少飲食,飲食多則氣逆,百脈閉,百脈閉則氣不行,氣不行則生病。"《抱樸子》養生訣︰"若要長(cháng)生,腸中常清,若要不死,腸中無(wú)屎。""行氣大要,不欲多食",否則"令人氣強難閉",內氣強剛不柔,難以閉氣練"胎息"。晉.張華云︰"所食愈少,心開(kāi)愈益"(即神清氣爽,心智清明),而"飲食多則氣逆,百脈閉",以致"氣不行則生病"。 《大成捷要》載︰"蓋腥葷之物,味主沉濁,食之,必致后天之氣粗而難伏;香辣之物,性主輕浮,食之,必致先天之氣散而不聚。"故練功者要忌食腥葷辛辣之味,宜素食之類(lèi)藥膳,此乃練功之基,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