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處方大全
一上散
【 來(lái) 源 】蘭室秘藏 , 李杲, 1251前
【 處 方 】雄黃(通明,手呵破者) 黑狗腎 蛇床子(炒
) 熟硫黃各15克 寒
水石18克 斑蝥13個(gè)(去翅、足、毛,研碎)
【 主 治 】疥癬
一丸春
【 來(lái) 源 】丹臺玉案 , 孫文胤, 1636
【 處 方 】天麻 僵蠶 天花粉各10克 全蝎 甘草各6
克 象皮 光烏各9克
礞石 朱砂 狗寶各3克 牛黃1.5克 麝香1克
【 用 法 】上為末,元米飯為丸,如龍眼大,朱砂為衣。每
服1丸,臨臥時(shí)用酒漿化下
【 主 治 】痘疹頂陷不貫者。
一甲煎
【 來(lái) 源 】溫病條辨 , 吳鞠通, 1798
【 處 方 】生牡蠣60克(研細)
【 用 法 】水1.6升,煮?。叮埃昂辽?,分三次溫服。
【 主 治 】溫病下后傷陰,大便溏甚,一日三四次,脈仍數
者。
一甲煎
【 方 論 】
溫病用下法后,當數日不大便,今反溏甚,是下之不得其道,
有亡陰之慮
。方中牡蠣,既能存陰,又澀大便,且清在里之余熱,一物而
有三用,對
本證極為適宜。
一掃光
【 來(lái) 源 】萬(wàn)病回春 , 龔廷賢, 1587
【 處 方 】細茶9克(口嚼爛) 水銀(入茶內研)3克
牙皂 花椒各6克
【 用 法 】上為細末。香油調搽。
【 主 治 】小兒頭上肥瘡。
一字散
【 來(lái) 源 】楊氏家藏方 , 楊 炎, 1178
【 處 方 】乳香(別研) 延胡索 盆消(別研)各3克
川芎6克 雄黃9克(別
研)
【 用 法 】上藥為末。每用少許,左側頭痛搐左鼻,右側頭
痛搐右鼻。
【 主 治 】偏頭風(fēng),疼不可忍者。
一字散
【 來(lái) 源 】楊氏家藏方 , 楊 炎, 1178
【 處 方 】雄黃0.3克(別研) 蝎梢7枚 豬牙皂角7
錠 白礬(生研)3克
蘆薈3克
【 用 法 】上藥為細末。每用0.3 ̄0.6克,吹入鼻中
,即時(shí)吐出頑涎,立愈。
【 主 治 】喉痹氣塞不通。
一陰煎
【 來(lái) 源 】景岳全書(shū) , 張介賓, 1624
【 處 方 】生地黃 芍藥 麥門(mén)冬 丹參各6克 熟地9克
牛膝5克 甘草3克
【 用 法 】水煎,空腹時(shí)服。
【 功 用 】養陰清熱。
【 主 治 】陰虛發(fā)熱,吐血、衄血;或瘧疾、傷寒屢汗之后
,取汗既多,陰虧津傷,煩
渴不止,潮熱不退,脈虛者。
【 加 減 】火盛躁煩者,加龜版膠9克;煩躁多汗不寐者,
加酸棗仁、五味子;吐血
衄血者,加茜草炭、山萸肉。
一志湯
【 來(lái) 源 】醫醇剩義 , 費伯雄, 1863
【 處 方 】人參6克 茯神6克 白術(shù)4.5克 甘草1.
5克 黃耆6克 益智仁
4.5克 遠志1.5克 柏子仁6克 廣皮3克 木香1.
5克 大棗
2枚 姜3片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思慮太過(guò),心煩意亂,食少神疲,四肢倦怠。
一奇散
【 來(lái) 源 】婦人大全良方 , 陳自明, 1237
該方是下列方劑的異名方
芎窮湯【 書(shū) 名 】婦人大全良方 , 陳自明, 1237
【 處 方 】
一抹金
【 來(lái) 源 】活幼心書(shū) , 曾世榮, 1294
【 處 方 】藜蘆(凈洗,焙) 蛇床子(去土) 紅丹(火
飛)各15克 硫黃 赤
石脂 明礬(火飛) 五倍子(去內蟲(chóng)屑) 黃柏(去粗皮)
各6克 輕
粉少許
【 用 法 】上藥將前八味為末,同輕粉研勻,用生豬油和藥
末搗爛涂;或清油調搽。
【 主 治 】小兒遍身生瘡、潰爛如糜梨,膿汁不干。
一丹
【 來(lái) 源 】景岳全書(shū) , 張介賓, 1624
【 處 方 】人參 制附子各等分
【 用 法 】煉白蜜丸,如綠豆大。每服1 ̄3克,白開(kāi)水送
下。
【 功 用 】益氣溫陽(yáng)。
【 主 治 】脾腎虛寒,不時(shí)易瀉,腹痛陽(yáng)痿,怯寒神疲。
一服飲
【 來(lái) 源 】醫說(shuō) , 張杲, 1224
引: 類(lèi)編 , 無(wú)考
【 處 方 】高良姜 香附子各等分
【 用 法 】上藥為細末。每服6克,空腹時(shí)用溫陳米飲下。
【 主 治 】心脾疼痛,數年不能得愈。
一服散
【 來(lái) 源 】朱氏集驗方 , 朱佐, 1265
【 處 方 】阿膠2片 生姜10片 大烏梅2個(gè) 甘草3克
紫蘇10葉 杏仁7個(gè)
(去皮、尖) 大半夏3個(gè)(泡) 罌粟殼3個(gè)(炙)
【 用 法 】上藥用水250毫升,煎至150毫升,臨臥時(shí)
去滓服。
【 主 治 】暴嗽。
一貫煎
【 來(lái) 源 】柳州醫話(huà) , 魏之, 1851
【 處 方 】北沙參10克 麥冬10克 當歸10克 生地
黃30克 杞子12克
川楝子5克
【 用 法 】水煎,去滓溫服。
【 功 用 】滋養養腎,疏肝理氣。
【 主 治 】肝腎陰虛,肝氣不舒。胸脘脅痛,噯氣吞酸,咽
干口燥,舌紅少津,脈弦細
弱?,F用于胃潰瘍、胃炎、慢性肝炎,肋間神經(jīng)痛、高血壓、
神經(jīng)官能癥等
屬肝腎陰虛者。
【 禁 忌 】有停痰積飲的患者忌服。
【 加 減 】口苦干燥者,加黃連。
一貫煎
【 方 論 】
方中重用生地滋陰養血以補肝腎為君;沙參、麥冬、當歸、枸
杞子配合君
藥滋陰養血生津以柔肝為臣;更用少量川楝了疏泄肝氣為佐、
使。共奏滋
陰疏肝之功。
一厘金
【 來(lái) 源 】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 北京市衛生局, 1960
【 處 方 】琥珀 人參 黃連 天竺黃各15克 大黃 炒
白牽牛子各60克 金箔
10張
【 用 法 】共研細末,過(guò)羅,每包重0.18克,每服1包
,溫開(kāi)水沖服,周歲以下減
【 功 用 】清熱化痰,鎮驚導滯。
【 主 治 】小兒內熱,痰壅氣促,咳嗽喘急,停食停水,胸
滿(mǎn)腹張,不思飲食。
【 禁 忌 】服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
一笑散
【 來(lái) 源 】證治準繩 , 王肯堂, 1602
【 處 方 】檳榔 硫黃 藁本 蛇床子 枯礬 五倍子 白
膠香各等分
【 用 法 】上為細末。濕者干摻,干者香油調敷。
【 主 治 】周身疥癩,瘙癢生瘡。
一捻金
【 來(lái) 源 】古今醫鑒 , 龔信, 1589
【 處 方 】大黃 檳榔 黑丑 白丑 人參各等分
【 用 法 】上五味,研為細末。每服0.3 ̄0.6克,蜜
水調下。
【 主 治 】小兒風(fēng)痰吐沫,氣喘咳嗽,肚腹膨脹,不思飲食
。
一清飲
【 來(lái) 源 】仁齋直指 , 楊士瀛, 1264
【 處 方 】柴胡90克 赤茯苓60克 桑白皮(制) 川
芎各30克 甘草(炙)
15克
【 用 法 】上銼。每服9克,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 主 治 】疸證發(fā)熱。
一粒珠
【 來(lái) 源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 冉小峰, 1962
【 處 方 】穿山甲720克(分作四份,一份以清水洗凈生
用;一份用香油炙酥;一
份打碎,用醋30克浸拌微炒;一份打碎,用綠茶30克熬透
去滓,取汁
浸拌微炒) 制乳香 制沒(méi)藥各60克(共為細粉) 牛黃
珍珠各10
.5克 麝香 冰片 朱砂面 雄黃面各15克 制蟾酥面1
.5克
【 用 法 】以上研細和勻,用江米面360克蒸糊,加蘇合
油30克燉化為丸,每丸干
【 主 治 】癰疽瘡癤,乳癰乳癌,紅腫疼痛。
【 禁 忌 】孕婦忌服。
一綠散
【 來(lái) 源 】證治準繩 , 王肯堂, 1602
【 處 方 】芙蓉葉 生地黃各等分
【 用 法 】上藥搗爛,敷眼胞上;或研末,以雞蛋清調敷。
【 主 治 】眼胞打傷,赤腫疼痛。
一擦光
【 來(lái) 源 】串雅內編 , 趙學(xué)敏, 1759
【 處 方 】蛇床子 苦參 蕪荑各30克 雄黃15克 枯
礬45克 硫黃 輕粉
樟腦各6克 川椒 大楓子肉各15克
【 用 法 】為末。生豬油調敷。
【 主 治 】疥瘡,婦女陰蝕瘡,漆瘡。
一柴胡飲
【 來(lái) 源 】景岳全書(shū) , 張介賓, 1624
【 處 方 】柴胡6克 黃芩5克 芍藥6克 生地5克 陳
皮5克 甘草2克
【 用 法 】水煎,分二次溫服。
【 主 治 】外感四時(shí)不正之氣,或發(fā)熱,或寒熱,或婦人熱
入血室,或產(chǎn)后冒風(fēng),以致
寒熱如瘧,但外有邪而內兼火者。
【 加 減 】?jì)葻嵘?,加連翹6克;外邪甚,加防風(fēng)3克;邪
結在胸痞滿(mǎn)者,去生地,
加枳實(shí)6克;熱結陽(yáng)明而渴者,輕加花粉或葛根6克,重加知
母、石膏。
一捻金散
【 來(lái) 源 】楊氏家藏方 , 楊 炎, 1178
【 處 方 】半夏 天南星(銼) 巴豆各60克 皂角子1
80克 阿膠60克(銼
) 黃明膠90克(銼) 杏仁180克 白礬45克
【 用 法 】上藥,都放入瓶?jì)?,外留一眼子出煙,鹽泥固濟
,候干。用炭煅令煙盡為度
【 主 治 】虛損勞嗽,咯血吐血,心胸不利,上氣喘急,寒
熱往來(lái),盜汗羸瘦,肢體酸
痛,肌肉枯槁,咳嗽不已,痰涎壅盛,夜臥不安;癇病倒臥,
不省人事,口
吐涎沫。
一捻金散
【 來(lái) 源 】傳信適用方 , 吳彥, 1180
【 處 方 】全蝎(微炒) 郁金 白僵蠶(去絲、頭,炒)
炙甘草各15克 地龍
24克
【 用 法 】上藥為細末。每次少許,干摻舌根。
【 主 治 】喉閉,咽喉痛。
一捻金散
【 來(lái) 源 】御藥院方 , 許國楨, 1267
【 處 方 】蝎梢6克 川芎30克 華陰細辛 香白芷各1
5克
【 用 法 】上為細末。每以指蘸藥少許擦牙痛處,吐津。誤
咽無(wú)妨,不計時(shí)候。
【 主 治 】牙齒疼痛。
一粒金丹
【 來(lái) 源 】宣明論方 , 劉完素, 1172
【 處 方 】草烏頭 五靈脂各500克 木鱉子120克
白膠香250克 地龍1
20克(去土,炒) 細墨30克 乳香30克 當歸60克
(焙) 沒(méi)
藥60克 麝香3克
【 用 法 】上藥研極細末,糯米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
服1 ̄2丸,溫酒下。吃藥
【 主 治 】腰膝走注疼痛如虎嚙。
一粒金丹
【 來(lái) 源 】幼科類(lèi)萃 , 王鑾, 1534前
【 處 方 】人參 犀角 玳瑁 琥珀 防風(fēng)各3克 茯苓
寒水石(煅) 甘草各6
克 龍腦 朱砂(水飛)各3克
【 用 法 】上為細末,入麝香1.5克,用粘米糊丸,如芡
實(shí)大,金箔25片為衣。每
【 主 治 】小兒五臟蘊熱,胸膈煩悶,五心煩熱。
一六甘露散
【 來(lái) 源 】景岳全書(shū) , 張介賓, 1624
該方是下列方劑的異名方
玉泉散【 書(shū) 名 】景岳全書(shū) , 張介賓, 1624
【 處 方 】
一甲復脈湯
【 來(lái) 源 】溫病條辨 , 吳鞠通, 1798
【 處 方 】牡蠣30克(碾細) 炙甘草18克 干地黃1
8克 生白芍18克 麥
冬15克(不去心) 阿膠9克
【 用 法 】上藥以水800毫升,煮?。常埃昂辽?,分二次
服。
【 功 用 】護陰存津。
【 主 治 】溫病下后,大便溏甚,一日三四次,脈仍數者。
一字輕金散
【 來(lái) 源 】朱氏集驗方 , 朱佐, 1265
【 處 方 】藿香葉 荊芥穗 旋復花 香白芷 石膏末(細
研) 防風(fēng)各15克 川
烏(兩頭尖者,去皮、尖,生用)7.5克 天南星7.5克
川芎15
克 草烏頭4.5克
【 用 法 】上十味,曬干,同搗為細末。每服0.3 ̄0.
6克,食后用淡茶調下。
【 主 治 】偏正頭風(fēng),眉棱骨痛,牽引兩眼抽掣疼痛,或生
翳膜,視物不明。
一字救苦散
【 來(lái) 源 】御藥院方 , 許國楨, 1267
【 處 方 】香白芷30克 草烏頭15克(去皮、臍,心白
者用,心黑不用) 雄黃
4.5克(另研)
【 用 法 】上藥為極細末,與雄黃拌勻。每服用藥末少許擦
牙疼處,待少時(shí)以溫水漱之
【 主 治 】牙痛。
一加減正氣散
【 來(lái) 源 】溫病條辨 , 吳鞠通, 1798
【 處 方 】藿香根6克 厚樸6克 杏仁6克 茯苓皮6克
廣陳皮3克 神曲5克
【 用 法 】加水1升,煮?。矗埃昂辽?,分二次溫服。
【 功 用 】芳香化濕,理氣和中。
【 主 治 】三焦濕郁,升降失司,脘腹脹滿(mǎn),大便溏垢不爽
。
二丁散
【 來(lái) 源 】奇效良方 , 董宿·方賢, 1470
【 處 方 】苦丁香 丁香 粟米 赤小豆各7粒 石膏少許
【 用 法 】上為細末。吹鼻中。
【 主 治 】鼻不聞香臭,或鼻中生息肉;偏頭風(fēng)。
二子散
【 來(lái) 源 】瘍科選粹 , 陳文治, 1618
【 處 方 】木鱉子 五倍子各等分
【 用 法 】上藥共研細末。調敷。
【 主 治 】痔瘡肛門(mén)熱腫。
二氣丹
【 來(lái) 源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太醫局, 1078-1085
【 處 方 】硫黃(細研) 肉桂(去皮,為末)各0.3克
干姜(炮,為末) 朱
砂(研,為衣)各6克 附子(炮,去皮、臍,為末)15克
【 用 法 】上藥研勻,用細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
0丸,空腹時(shí)用煎艾鹽湯放
【 功 用 】助陽(yáng)消陰,正氣溫中。
【 主 治 】?jì)忍摾锖?,冷氣攻擊,心脅臍腹脹滿(mǎn)刺痛,泄利
無(wú)度,嘔吐不止,自汗時(shí)出
,小便不禁,陽(yáng)氣漸微,手足厥冷;傷寒陰證,霍亂轉筋,久
下冷痢,少氣
羸困,一切虛寒痼冷。
二氣丹
【 來(lái) 源 】重訂嚴氏濟生方 , 嚴用和, 1253
【 處 方 】消石 硫黃各等分
【 用 法 】上藥為末,以文武火炒令鵝黃色,再研細,用糯
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
【 主 治 】伏暑、傷冷,二氣交錯,中脘痞悶,或頭痛惡心
。
二仁丸
【 來(lái) 源 】校注婦人良方 , 陳自明, 1547 薛已校
【 處 方 】杏仁(去皮、尖,面炒黃) 麻仁(別研) 枳
殼(去瓤,面炒為末)
訶子(炒,去核,為末)
【 用 法 】上藥用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 ̄30
丸,溫水下。未利,增加用
【 主 治 】風(fēng)搏肺臟,傳于大腸,津液干燥,致成風(fēng)秘,大
便燥結者。
二丹丸
【 來(lái) 源 】素問(wèn)病機氣宜保命集 , 劉完素, 1186
【 處 方 】丹參45克 丹砂6克(為衣) 遠志(去心)
15克 茯神30克 人
參15克 菖蒲15克 熟地黃45克 天門(mén)冬45克(去心
) 麥門(mén)冬
30克(去心) 甘草30克
【 用 法 】上藥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
 ̄100丸,空腹時(shí)服。
【 功 用 】安神定志。
【 主 治 】健忘。
二術(shù)散
【 來(lái) 源 】證治準繩 , 王肯堂, 1602
【 處 方 】蟬蛻 白術(shù) 黃連 枸杞子 蒼術(shù)(米泔浸炒)
龍膽草 地骨皮 牡丹
皮各等分
【 用 法 】上藥為末。每服3克,食后用荊芥湯送下。
【 主 治 】瞼硬睛疼,目生翳障。
二術(shù)煎
【 來(lái) 源 】景岳全書(shū) , 張介賓, 1624
【 處 方 】白術(shù)(炒)6 ̄9克 蒼術(shù)(米泔浸,炒)3 ̄
6克 芍藥(炒黃)6克
克 木香1.8 ̄2.1克 干姜(炒黃)3 ̄6克 澤瀉(
炒)4.5
克
【 用 法 】上藥用水300毫升,煎210毫升,空腹時(shí)服
。
【 主 治 】肝強脾弱,氣泄,濕泄。
二甘湯
【 來(lái) 源 】醫學(xué)入門(mén) , 李梃, 1575
【 處 方 】生甘草 炙甘草 五味子 烏梅各等分
【 用 法 】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 主 治 】胃中有熱,食后復助其火,汗出如雨。
二石散
【 來(lái) 源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陳言, 1174
該方是下列方劑的異名方
凝水石散【 書(shū) 名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陳言, 1174
【 處 方 】
二龍丹
【 來(lái) 源 】瘍科綱要 , 張壽順, 1917
【 處 方 】龍衣2條(大者,燒灰) 龍骨15克 鵝管石
海螵蛸(煅) 爐甘石
(制飛)各12克 烏芋粉30克 冰片9克
【 用 法 】上藥各為極細末,和勻。用雞子黃熬油調涂。
【 功 用 】消毒退腫,長(cháng)肉生肌。
【 主 治 】下疳。
二生湯
【 來(lái) 源 】重訂嚴氏濟生方 , 嚴用和, 1253
【 處 方 】附子(生,去皮、臍) 半夏(生用)各等分
【 用 法 】上藥研為粗末。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
加生姜10片,煎至210
【 主 治 】寒痰咳嗽。
二生散
【 來(lái) 源 】瘍醫大全 , 顧世澄, 1760
【 處 方 】生明礬 生雄黃各等分
【 用 法 】上藥研極細末。吹喉中吐出毒水,每日三次。治
瘡毒,用醋調或涼水調敷。
【 主 治 】喉閉,吹乳,癰腫,惡瘡。
二生膏
【 來(lái) 源 】古今醫鑒 , 龔信, 1589
【 處 方 】生地黃(鮮者)500克 生姜120克
【 用 法 】上藥搗爛,入酒糟500克,同炒勻,乘熱以布
裹敷傷處,冷即易之。
【 功 用 】止痛,整骨。
【 主 治 】手足跌傷。
二仙丸
【 來(lái) 源 】古今醫鑒 , 龔信, 1589
【 處 方 】側柏葉240克(焙干) 當歸(全身)120
克
【 用 法 】上藥忌鐵器,為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
服50 ̄70丸,早、晚各
【 主 治 】頭發(fā)脫落。
二仙丹
【 來(lái)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處 方 】金腳砒6克 白礬30克
【 用 法 】上二味,為末,傾銀罐內,煅煙盡為度。加瓦焙
蝎尾7個(gè),生草烏3克,共
【 主 治 】外痔。
二仙丹
【 來(lái) 源 】瘍醫大全 , 顧世澄, 1760
【 處 方 】穿山甲7片 牛皮膠120克
【 用 法 】上藥同放新瓦上燒存性,研細。好酒調下。任量
飲醉,出汗為度。
【 主 治 】發(fā)背初起。
二仙丹
【 來(lái) 源 】瘍醫大全 , 顧世澄, 1760
【 處 方 】枳殼500克(每個(gè)切二開(kāi),去瓤,入斑蝥去翅
、足七個(gè),仍將二片合住
,以線(xiàn)十字扎緊,用上好醋浸七天,再以醋煮三小時(shí),必要時(shí)
多加好醋,
煮透冷定,解去線(xiàn),揀去斑蝥,只將枳殼切片陰干) 紫背天
葵500克
(如無(wú),以九頭獅子草代之)
【 用 法 】上藥共為細末,將煎煮枳殼多余醋,打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
【 主 治 】瘰疬。
二仙湯
【 來(lái) 源 】婦產(chǎn)科學(xué) , 上海, 1973
【 處 方 】仙茅9克 仙靈脾9克 當歸9克 巴戟天9克
黃柏4.5克 知母4
.5克
【 用 法 】日服一劑,水煎取汁,分二次服。
【 功 用 】溫腎陽(yáng),補腎精,瀉腎火,調沖任。
【 主 治 】婦女月經(jīng)將絕未絕,周期或前或后,經(jīng)量或多或
少,頭眩耳鳴,腰酸乏力,
兩足欠溫,時(shí)或怕冷,時(shí)或轟熱,舌質(zhì)淡,脈沉細者?,F用于
婦女更年期綜
合癥、高血壓、閉經(jīng),以及其它慢性疾病見(jiàn)有腎陰、腎陽(yáng)不足
而虛火上炎者
。
【 加 減 】可隨癥加益母草9克、桑寄生9克、杜仲9克以
補腎調經(jīng);或加枸杞子9
克,白菊花6克以平虛陽(yáng)。
二仙湯
【 方 論 】
方中仙茅、仙靈脾、巴戟天溫腎陽(yáng)、補腎精;黃柏、知母瀉腎
火、滋腎陰
;當歸溫潤養血,調理沖任。全方配伍特點(diǎn)是壯陽(yáng)藥與滋陰瀉
火藥同用,
以適應陰陽(yáng)俱虛于下,而又有虛火上炎的復雜證候。由于方用
仙茅、仙靈
脾二藥為主,故名“二仙湯”。
二仙膠
【 來(lái) 源 】雜病源流犀燭 , 沈金鰲, 1773
該方是下列方劑的異名方
龜鹿二仙膠【 書(shū) 名 】雜病源流犀燭 , 沈金鰲, 1773
【 處 方 】
二仙散
【 來(lái) 源 】景岳全書(shū) , 張介賓, 1624
該方是下列方劑的異名方
二神散【 書(shū) 名 】景岳全書(shū) , 張介賓, 1624
【 處 方 】
二白散
【 來(lái)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處 方 】鉛粉30克(水調攤碗內,艾熏五至七次,以粉
黃色為度) 輕粉30克
【 用 法 】上藥為末。用麻油炸槐枝稍枯,去滓取油,調敷
患處。
【 主 治 】黃水、頭煉、眉煉、耳蝕、羊胡子、燕窠、膿窠
等瘡。
二白散
【 來(lái)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處 方 】南星 貝母各等分
【 用 法 】上藥為末。用雞子清和米醋調敷。
【 功 用 】散結消腫。
【 主 治 】痰核。
二冬湯
【 來(lái) 源 】醫學(xué)心悟 , 程國彭, 1732
【 處 方 】天冬(去心)6克 麥冬(去心)9克 花粉3
克 黃芩3克 知母3克
【 用 法 】加荷葉3克,水煎服。
【 功 用 】養陰潤肺,生津止渴。
【 主 治 】上消,口渴多飲。
二冬膏
【 來(lái) 源 】攝生秘剖 , 洪基, 1638
【 處 方 】天門(mén)冬(去心)500克 麥門(mén)冬(去心)50
0克
【 用 法 】上藥入砂鍋內,水煎取汁,再將滓水煎,以無(wú)珠
為度,入蜜熬稠成膏。每次
【 功 用 】清心潤肺,降火消痰。
【 主 治 】虛勞陰虛火旺,咳嗽有痰,心煩口渴。
二汁飲
【 來(lái) 源 】景岳全書(shū) , 張介賓, 1624
【 處 方 】甘蔗汁500毫升 姜汁250毫升
【 用 法 】二味和勻。每次溫服250毫升,一日三次。
【 主 治 】反胃。
二圣丸
【 來(lái) 源 】小兒藥證直訣 , 錢(qián)乙, 1119
【 處 方 】川黃連(去須) 黃柏(去粗皮)各30克
【 用 法 】上藥為細末,將藥末入豬膽內,湯煮熟,丸如綠
豆大。每服20 ̄30丸,
【 主 治 】小兒臟腑不調,時(shí)或泄瀉,日久不愈,羸瘦成疳
。
二圣散
【 來(lái) 源 】眼科闡微 , 馬云從, 1701前
【 處 方 】白圣(即白礬,飛過(guò)用)1.5克 綠圣(即生
綠膽礬)1.8克
【 用 法 】先將二味研極細末,復用12圓黑面將軍(原注
:將軍,即黑圓鈴棗),將
【 主 治 】爛弦風(fēng)眼,一切眼癥。
二母丸
【 來(lái) 源 】壽世保元 , 龔廷賢, 1615
【 處 方 】知母(去皮、毛)60克 貝母(去心)60克
百藥煎30克
【 用 法 】上藥為細末,將烏梅肉蒸熟搗爛與藥末為丸,如
梧桐子大。每服30丸。臨
【 主 治 】哮喘。
二母湯
【 來(lái) 源 】萬(wàn)氏女科 , 萬(wàn)全, 1549
該方是下列方劑的異名方
二母散【 書(shū) 名 】萬(wàn)氏女科 , 萬(wàn)全, 1549
【 處 方 】
二母散
【 來(lái) 源 】婦人大全良方 , 陳自明, 1237
【 處 方 】知母 貝母 白茯苓 人參各15克 桃仁 杏
仁(并生用,去皮、尖)
各7.5克
【 用 法 】上藥研為細末。每服9克,用水225毫升,煎
至180毫升,不拘時(shí)溫服
【 主 治 】產(chǎn)后惡露上攻,流入肺經(jīng),咳嗽痰喘,或覺(jué)腹痛
者。
二母散
【 來(lái) 源 】急救仙方 , 闕名, 1368前
【 處 方 】知母 貝母各等分
【 用 法 】上藥為細末,臨睡時(shí)用溫開(kāi)水調服。
【 主 治 】喘急咳嗽,痰涎壅盛。
【 加 減 】如喘急甚,加苦葶藶末;久嗽不止,加馬兜苓末
,如無(wú),以粟殼(去筋膜
,不制)代之。
二母散
【 來(lái) 源 】景岳全書(shū) , 張介賓, 1624
【 處 方 】貝母(去心,童便洗) 知母等分 干生姜1片
【 用 法 】上藥水煎服;或為末,每服1.5 ̄3克,沸湯
送下。
【 主 治 】肺熱咳嗽,及疹后嗽甚者。
二至丸
【 來(lái) 源 】重訂嚴氏濟生方 , 嚴用和, 1253
【 處 方 】鹿角(鎊)60克 麋角(鎊)60克 附子(
炮,去皮)30克 桂心
(不見(jiàn)火)30克 補骨脂(炒)30克 杜仲(去皮,銼,
炒斷絲)3
0克 鹿茸(酒蒸,焙)30克 青鹽(別研)15克
【 用 法 】上藥研為細末,酒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70丸,空腹用胡桃肉細嚼
【 功 用 】補腎強腰。
【 主 治 】老人或虛弱人,腎氣虛損,腰痛不可屈伸,及腎
陽(yáng)虧虛諸證。
【 加 減 】若惡熱藥,去附子,加肉蓯蓉30克。
二至丸
【 來(lái) 源 】醫便 , 王三才, 1569
該方是下列方劑的異名方
女真丹【 書(shū) 名 】醫便 , 王三才, 1569
【 處 方 】
二至丸
【 來(lái) 源 】攝生眾妙方 , 張時(shí)徹, 1550
【 處 方 】熟地黃90克(肥大沉水者佳。酒和九蒸九暴,
竹刀切碎) 生地黃60
克(肥大者,酒浸,洗過(guò)、曬干,竹刀切碎) 菟絲子30克
(酒浸一宿
,煮熟,搗碎作餅,曬干,為末) 山茱萸(鮮紅者)180
克(水泡,
去核,取凈肉60克) 肉蓯蓉30克(刷去浮甲,割去中心
白膜,無(wú)灰
酒浸一日,酥炙,竹刀切碎) 敗龜版90克(酒浸一夜,酥
炙黃,石器
搗碎) 人參30克(蒼黑瘦健人用15克) 黃耆30克(
去皮,微黃
色,肉中白綿柔者最佳) 黃柏90克(堅厚鮮黃者。酒浸,
春、秋一日
半,夏一日,冬三日,用時(shí)炒至褐色) 牛膝30克(長(cháng)大柔
潤者,酒浸
一宿,洗用) 枸杞子30克(甘州者佳) 破故紙30克(
炒黃) 五
味子30克(肥大者佳) 白術(shù)90克(無(wú)油者,麥麩炒)
白芍藥30
克(酒浸一時(shí),去皮,炒) 當歸60克(大者有力。酒洗)
虎脛骨3
0克(酥炒黃色) 杜仲30克(酒浸,炒去絲) 山藥30
克(白而無(wú)
皮,手可粉者) 知母60克(肥者。酒浸一宿,炒) 陳皮
30克(薄
薄而陳者。水泡,去白) 白茯苓30克(去皮、赤筋)
【 用 法 】上藥二十二味,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80 ̄100丸,無(wú)灰
【 功 用 】補虛損,暖腰膝,壯筋骨,明眼目。
【 主 治 】氣血虛損。
二陰煎
【 來(lái) 源 】景岳全書(shū) , 張介賓, 1624
【 處 方 】生地6 ̄9克 麥冬6 ̄9克 棗仁6克 生甘
草3克 玄參4.5克
黃連3 ̄6克 茯苓4.5克 木通4.5克
【 用 法 】上藥用水400毫升,加燈草20根,或竹葉亦
可,煎至280毫升,空腹
【 功 用 】清心瀉火,養陰安神。
【 主 治 】心經(jīng)有熱,水不制火,驚狂失志,多言多笑,喜
怒無(wú)常;或瘡瘍疹毒,煩熱
失血。
二豆散
【 來(lái) 源 】醫宗金鑒 , 吳謙, 1742
【 處 方 】赤小豆(不去皮) 豆豉 天南星(去皮、臍)
白蘞各3克
【 用 法 】上藥研為細末。用芭蕉汁1.5毫升,調敷肚臍
四旁,每日2次。
【 主 治 】嬰兒臍突,臍忽腫赤者。
二利丸
【 來(lái) 源 】外臺秘要 , 王燾, 752
引: 范汪方, 365年前
【 處 方 】
二辛煎
【 來(lái) 源 】景岳全書(shū) , 張介賓, 1624
【 處 方 】北細辛9克 生石膏30克
【 用 法 】上二味,用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乘
熱頻漱。
【 主 治 】陽(yáng)明胃火上炎,牙根、口、舌腫痛,不可忍。
二靈丹
【 來(lái) 源 】瘍醫大全 , 顧世澄, 1760
【 處 方 】?jì)翰瑁晨?nbsp; 冰片0.9克
【 用 法 】上藥研勻。將瘡先用冷茶或甘草湯洗凈挹干,以
雞翎將藥掃上。
【 主 治 】下疳初起流膿。
二陳湯
【 來(lái) 源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太醫局, 1078-1085
【 處 方 】半夏(湯洗七次) 橘紅各150克 白茯苓9
0克 甘草(炙)45克
【 用 法 】上藥為粗散。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生
姜7片,烏梅1個(gè),同煎至
【 功 用 】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 主 治 】痰濕內陰,脾胃不和,胸脘痞悶,嘔吐惡心,或
頭眩心悸,或咳嗽痰多。
二陳湯
【 方 論 】
本方是治療濕痰的要方。濕痰之成,多因飲食生冷,脾胃不和
,運化失健
,以致濕聚成痰。方中半夏燥濕化痰,和胃止嘔;橘紅理氣化
痰,使氣順
則痰降,氣行則痰化;痰由濕生,故以茯苓健脾滲濕;甘草和
中益脾。煎
加生姜,既制半夏之毒,又協(xié)同半夏、橘紅和胃祛痰止嘔;少
用烏梅,味
酸收斂,配半夏散中有收,使其不致辛散太過(guò)。凡是痰濕為患
,均可用本
方增損治之。
二陳湯
【 來(lái) 源 】萬(wàn)病回春 , 龔廷賢, 1587
【 處 方 】陳皮 半夏(姜汁炒) 茯苓(去皮) 白術(shù)(
去蘆) 蒼術(shù)(米泔制)
【 用 法 】上藥銼為一劑。用生姜3片,烏梅1個(gè),燈草1
團,水煎,溫服。
【 主 治 】痰濕中阻,泄瀉或多或少,脈象沉滑者。
【 加 減 】泄瀉不止,加肉蔻,訶子,去厚樸。
二陳湯
【 來(lái) 源 】萬(wàn)病回春 , 龔廷賢, 1587
【 處 方 】陳皮 半夏(姜汁炒) 茯苓 枳殼(麩炒)
牛膝(去蘆) 豬苓 木
通 山梔 麥門(mén)冬(去心) 車(chē)前子 黃柏(酒炒)各等分
甘草減半
【 用 法 】上藥銼為一劑。用燈心1團,水煎,空腹時(shí)服。
【 主 治 】痰氣閉塞,小便不通。
二陳湯
【 來(lái) 源 】誠書(shū) , 談金章, 1661
【 處 方 】半夏(炮,去臍) 枳實(shí)(炒) 酸棗仁(炒)
陳皮各6克 茯苓15
克 甘草(炙)3克
【 用 法 】上藥加生姜、大棗、竹茹,水煎服。
【 主 治 】頑痰所致的驚悸。
二妙丸
【 來(lái) 源 】醫學(xué)綱目 , 樓英, 1389前
【 處 方 】潛行散末(即黃柏末) 蒼術(shù)末各等分
【 用 法 】上藥用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 ̄6克,
溫開(kāi)水送下。
【 主 治 】下焦濕瘡。
二妙散
【 來(lái) 源 】丹溪心法 , 朱震享, 1347
【 處 方 】黃柏(炒) 蒼術(shù)(米泔浸炒)各等分
【 用 法 】上二味研為細末。每服3 ̄9克,日服二次,用
沸湯加姜汁送服。表實(shí)體壯
【 功 用 】清熱燥濕。
【 主 治 】濕熱下注,筋骨疼痛,腳膝無(wú)力;或足膝紅腫痛
;或下部濕瘡;以及濕熱帶
下、淋濁等癥。
【 加 減 】若氣虛者加補氣藥,血虛者加補血藥,痛甚者加
生姜汁,熱服。
二青散
【 來(lái)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處 方 】青黛 白及 白蘞 白薇 白芷 白鮮皮 樸消
水龍骨 黃柏各30克
【 用 法 】上藥為末。用醋蜜調敷。如已成者則敷四周,留
頂,貼替麻針膏。
【 主 治 】一切 熱紅腫,熱痛陽(yáng)毒,膿未成者。
二礬湯
【 來(lái) 源 】外科正宗 , 陳實(shí)功, 1617
【 處 方 】白礬 皂礬各120克 孩兒茶15克 柏葉2
50克
【 用 法 】上藥用水2.5升,煎數滾候用。先以桐油搽抹
患處,再用浸透桐油的紙捻
【 主 治 】鵝掌風(fēng),皮膚枯厚,破裂作痛,癥情較重者。
【 禁 忌 】鵝掌風(fēng)輕癥不宜;熏洗后,七日內不可下水。
二礬散
【 來(lái) 源 】醫宗金鑒 , 吳謙, 1742
該方是下列方劑的異名方
二礬湯【 書(shū) 名 】醫宗金鑒 , 吳謙, 1742
【 處 方 】
二奇散
【 來(lái) 源 】普濟方 , 朱棣, 1390前
該方是下列方劑的異名方
芎窮湯【 書(shū) 名 】普濟方 , 朱棣, 1390前
【 處 方 】
二賢湯
【 來(lái) 源 】百一選方, 1196年
【 處 方 】橘紅120克 炙甘草30克
【 用 法 】上藥為末,白湯調服。
【 功 用 】化痰理氣,健脾消滯。
【 主 治 】痰阻氣滯,食后胸滿(mǎn)。
二賢散
【 來(lái) 源 】百一選方, 1196年
【 處 方 】橘紅500克 甘草 鹽各120克
【 用 法 】上藥用水1.25升,慢火煮爛,曬干,為末。
溫開(kāi)水調服。
【 主 治 】痰飲
二金湯
【 來(lái) 源 】溫病條辨 , 吳鞠通, 1798
【 處 方 】雞內金15克 海金沙15克 厚樸9克 大腹
皮9克 豬苓9克 白通
草6克
【 用 法 】上藥用水1.6升,煮?。叮埃昂辽?,分三次溫
服。
【 主 治 】濕熱黃疸,失治而為腫脹者。
二金散
【 來(lái) 源 】圣濟總錄 , 官方, 1117
【 處 方 】雞內金(焙) 郁金各等分
【 用 法 】上二味,搗羅為散。先用鹽漿水漱口,摻患處。
【 主 治 】金腮瘡,初生如米豆,蝕透腮頰。
【 禁 忌 】忌米食。
二金散
【 來(lái) 源 】幼幼新書(shū) , 劉日方, 1132
【 處 方 】黃連 黃柏各3克
【 用 法 】上藥研為細末。奶汁浸一宿,焙干,再用綿布包
裹,入荊芥湯浸,乘熱洗眼
【 主 治 】眼瞼赤爛。
二寶丹
【 來(lái) 源 】藥奩啟秘 , 許半龍, 1928
【 處 方 】升藥 熟石膏各等分
【 用 法 】研極細末。用紙捻蘸藥,插入瘡口。
【 功 用 】提膿生肌。
【 主 治 】瘡癰潰后,膿水未凈。
二宜丸
【 來(lái) 源 】醫學(xué)入門(mén) , 李梃, 1575
【 處 方 】當歸身 生地黃各等分
【 用 法 】上藥酒蒸七次,和煉蜜搗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70丸,空腹時(shí)用酒送下。
【 功 用 】滋陰補血。
【 主 治 】虛損屬于陰虧血虛者。
二宜湯
【 來(lái) 源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太醫局, 1078-1085
【 處 方 】桂心2.2千克 干姜(砂炒)2千克 甘草(
砂炒)1.5千克 杏仁
(去皮、尖,砂炒)2.2千克
【 用 法 】上藥為末。每服3克,開(kāi)水調服。如傷暑煩渴,
新水調下,不拘時(shí)候。
【 主 治 】冒暑飲涼,冷熱不調,泄瀉口渴,心腹煩悶,及
痢下赤白,腹痛后重。
二參丸
【 來(lái) 源 】圣濟總錄 , 官方, 1117
【 處 方 】人參15克 桂(去粗皮) 牡蠣(煅,研成粉
) 山芋 黃柏(去粗皮
,蜜炙,銼) 細辛(去苗葉) 附子(炮裂,去皮、臍)
苦參各22
.5克 麥門(mén)冬(去心,焙) 澤瀉各30克 干姜(炮)
生干地黃(
焙)各7.5克 菟絲子(酒浸一宿,別搗)15克
【 用 法 】上藥十三味,搗羅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
大。每服30丸,空腹時(shí)用
【 主 治 】虛勞,小便余瀝及失精。
【 加 減 】如頑痹,加附子(炮裂,去皮、臍)7.5克;
婦人血虛,加干地黃(焙
)15克、黃柏(去粗皮,蜜炙)7.5克。
二參湯
【 來(lái) 源 】醫學(xué)入門(mén) , 李梃, 1575
【 處 方 】柴胡 麥門(mén)冬 人參 玄參 甘草各等分 草龍
膽用量減半
【 用 法 】水煎服。熱退即止。
【 主 治 】痘瘡壯熱,經(jīng)日不除。
二參湯
【 來(lái)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處 方 】人參 玄參各6克或15 ̄21克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牙齦或齒縫出血,屬虛火者。
二草丹
【 來(lái) 源 】雜病源流犀燭 , 沈金鰲, 1773
【 處 方 】金陵草(即旱蓮草) 車(chē)前草各等分
【 用 法 】上二藥搗汁。每空腹時(shí)服200毫升。病愈乃止
。
【 主 治 】小便尿血。
二香散
【 來(lái) 源 】世醫得效方 , 危亦林, 1337
【 處 方 】紫蘇 陳皮 蒼術(shù)各30克 香薷(去根)60
克 香附子75克(炒去
毛) 厚樸(去粗皮,姜汁拌炒) 甘草 扁豆各30克
【 用 法 】上藥銼散。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
姜3片,木瓜2片,蔥白2
【 主 治 】感冒風(fēng)寒暑濕,嘔惡瀉利,腹痛;瘴氣,及飲冷
當風(fēng),頭疼身熱,傷食不化
。
二香散
【 來(lái) 源 】醫學(xué)心悟 , 程國彭, 1732
【 處 方 】砂仁 木香 黑姜 陳皮 炙甘草各30克 香
附90克(姜汁炒)
【 用 法 】共為末。每服6克,生姜湯調下。
【 功 用 】散寒消食。
【 主 治 】產(chǎn)后外感風(fēng)寒,內傷飲食,心腹疼痛,口鼻氣冷
,吞酸滿(mǎn)悶者。
二神丸
【 來(lái) 源 】普濟本事方 , 許叔微, 1143-1150
【 處 方 】破故紙120克(炒香) 肉豆蔻60克(生)
【 用 法 】上藥研為細末。另用大肥棗49個(gè),生姜120
克,切片同煮,棗爛去姜,
【 主 治 】脾腎虛弱,全不進(jìn)食。
二神散
【 來(lái) 源 】仁齋直指 , 楊士瀛, 1264
【 處 方 】黃色海金沙22.5克 滑石15克
【 用 法 】上藥為細末。每服7.5克,用燈心草、木通、
麥門(mén)冬煎湯去滓,入蜜調下
【 主 治 】諸淋急痛。
二神散
【 來(lái) 源 】證治準繩 , 王肯堂, 1602
【 處 方 】丁香9粒 姜3克(煨)
【 用 法 】上藥為末。每服1.5克,溫開(kāi)水送下。服后蓋
被片時(shí),令脾胃溫暖,陰返
【 主 治 】痘瘡初起,脾胃傷冷,體寒不溫,甚或肢冷,腹
痛吐瀉,口氣亦冷,痘瘡難
發(fā)難壯者。
二神散
【 來(lái) 源 】景岳全書(shū) , 張介賓, 1624
【 處 方 】大黃 樸消等分
【 用 法 】上藥為末。津調涂鼻上。
【 主 治 】赤鼻日久不愈。
二海丸
【 來(lái) 源 】證治準繩 , 王肯堂, 1602
【 處 方 】海藻 昆布(各酒洗曬干)等分
【 用 法 】上藥為末,煉蜜為丸,如杏仁大。稍稍咽汁。另
用海藻洗凈切碎,油醋煮熟
【 主 治 】氣癭。
二粉散
【 來(lái) 源 】原機啟微 , 倪維德, 1370
引: 全嬰集
【 處 方 】輕粉1.5克 粉霜3克
【 用 法 】上藥研勻,用綿包裹。如患左眼,塞左耳內;患
右眼,塞右耳內?;佳郾汩_(kāi)
【 主 治 】小兒斑瘡入眼。
二粉散
【 來(lái) 源 】外科啟玄 , 申斗垣, 1604
【 處 方 】定粉15克 烴粉1.5克 枯礬0.9克
【 用 法 】上三藥為末,用菜子油調溶于大瓷碗底內勻開(kāi),
次用蘄艾30克,于炭火上
【 主 治 】婦女面生粉花瘡。
二黃丸
【 來(lái) 源 】壽親養老新書(shū) , 鄒鉉, 1307
該方是下列方劑的異名方
人參固本丸【 書(shū) 名 】壽親養老新書(shū) , 鄒鉉, 1307
【 處 方 】
二黃湯
【 來(lái) 源 】醫學(xué)正傳 , 虞摶, 1515
【 處 方 】黃芩(灑制炒) 黃連(酒制炒) 生甘草各等
分
【 用 法 】上藥細切。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
05毫升,溫服,徐徐呷之
【 功 用 】瀉實(shí)火,解熱毒。
【 主 治 】上焦火盛,頭面腫大,目赤腫痛,心胸煩熱,咽
喉、口舌火盛及生瘡毒等證
。
【 加 減 】陽(yáng)明口渴,加石膏、干葛;少陽(yáng)口渴,加瓜蔞根
;陽(yáng)明引經(jīng),加升麻、芍
藥、葛根、甘草;太陽(yáng)引經(jīng),加甘草、荊芥、防風(fēng);頭痛,加
酒芩;身痛
,加羌活、桂枝、防風(fēng)、芍藥。
二黃散
【 來(lái)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處 方 】牛黃2.1克 胡黃連 山茨菇各6克 甘草4
.5克
【 用 法 】上藥研為細末。每服0.6 ̄0.9克,蜜湯調
服。
【 主 治 】小兒遺毒,初生如點(diǎn),次成爛斑。甚則口角、眼
眶、面鼻及谷道等處均可出
現。
二黃散
【 來(lái) 源 】醫宗金鑒 , 吳謙, 1742
該方是下列方劑的異名方
顛倒散【 書(shū) 名 】醫宗金鑒 , 吳謙, 1742
【 處 方 】
二黃散
【 來(lái) 源 】絳囊撮要 , 云川道人, 1744
【 處 方 】大黃 黃柏
【 用 法 】上藥為末。入豬油共搗勻,搽患處。
【 主 治 】坐板瘡。
二蛟散
【 來(lái) 源 】外科正宗 , 陳實(shí)功, 1617
【 處 方 】芒消90克(鍋內溶化,炒干為末) 陳米(炒
焦黃色,為末)
【 用 法 】上藥和勻,再碾極細。大人壯實(shí)者,每服9克;
小兒十歲上下者3.6克,
【 主 治 】生冷惱怒傷脾,致胸膈不寬,小便不利,面目四
肢浮腫。
二鮮飲
【 來(lái) 源 】醫學(xué)衷中參西錄 , 張錫純, 1909
【 處 方 】鮮茅根120克(切碎) 鮮藕120克(切片
)
【 用 法 】二藥煮汁,常常飲之,旬日中自愈。若大便滑者
,茅根宜減半,再用生山藥
【 主 治 】虛勞證,痰中帶血。
二鮮飲
【 來(lái) 源 】蒲輔周醫療經(jīng)驗 , 中醫研究院, 1976.10
【 處 方 】鮮蘆根90克 鮮竹葉30克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清熱解暑,生津止渴。
【 主 治 】外感熱病,肺胃津傷,身熱不退,心煩口渴。
【 加 減 】若熱及血分,見(jiàn)鼻衄者,加鮮茅根60克,酌加
童便為引。
二鮮飲
【 方 論 】
本方鮮蘆根甘寒質(zhì)輕,上可清肺透熱,中能養胃生津;鮮竹葉
既能清心除
煩,又可利尿導熱外出。合用具有輕宣透熱、生津止渴之功。
對暑熱傷及
肺胃的輕證,本方具有簡(jiǎn)、便、驗、廉的優(yōu)點(diǎn)。
二子消毒散
【 來(lái)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處 方 】皂角子 肥皂子 僵蠶 蟬蛻 杏仁(去皮、尖
)各7個(gè) 豬牙皂1條
金銀花9克 防風(fēng) 荊芥 牛膝各3克 豬板油60克 土茯
苓15克
【 用 法 】上藥用水1.6升,煎至600毫升,分三次服
。
【 主 治 】玉莖上生瘡,外皮腫脹,及楊梅疳等。
二氣雙調飲
【 來(lái) 源 】醫醇剩義 , 費伯雄, 1863
【 處 方 】人參6克 茯苓6克 山藥9克 歸身6克 枸
杞子9克 干蓯蓉9克
牛膝6克 廣皮3克 半夏4.5克 砂仁3克 青皮4.5
克(蜜水炒
) 沉香1.5克(人乳磨沖)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關(guān)格。始則氣機不利,喉下作梗,繼而食入嘔吐
,或食少吐多,日漸便溺艱
難者。
二術(shù)二陳湯
【 來(lái) 源 】古今醫統 , 徐春甫, 1556
【 處 方 】蒼術(shù)(土炒) 白術(shù)(土炒) 半夏(滾水泡七
次,姜制) 陳皮(去白
) 茯苓3克 甘草1.5克
【 用 法 】上藥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1枚,
煎?。保担昂辽?,溫服。
【 主 治 】嘔吐清水如注。
【 加 減 】虛寒者,加人參、煨干姜;痰飲,加南星、倍半
夏;宿食,加神曲、砂仁
。
二甲復脈湯
【 來(lái) 源 】溫病條辨 , 吳鞠通, 1798
【 處 方 】炙甘草18克 干地黃18克 生白芍18克
麥冬15克(不去心)
阿膠9克 麻仁9克 生牡蠣15克 生鱉甲24克
【 功 用 】育陰潛陽(yáng)。
【 主 治 】溫病熱邪深入下焦,脈象沉數,舌干齒黑,手指
微微蠕動(dòng),有發(fā)痙厥之勢,
或痙厥已作者。
二甲復脈湯
【 方 論 】
方中炙甘草資助胃氣;地黃、白芍、麥冬、阿膠滋養陰液;生
牡蠣、生鱉
甲介類(lèi)潛陽(yáng)。諸藥合用,有育陰潛陽(yáng)之功。對于熱傷陰液,陰
虛不能潛陽(yáng)
,肝風(fēng)內動(dòng)者,用之可以防止痙厥的發(fā)生,即使痙厥已作者,
亦可應用。
二仙四物湯
【 來(lái) 源 】中醫內科臨床治療學(xué) , 冷方南, 1983
【 處 方 】仙茅9克 仙靈脾9克 巴戟天6克 鹿角霜1
2克 當歸9克 白芍9
克 川芎6克 熟地9克 甘草45克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壯陽(yáng)補血,調理沖任。
【 主 治 】婦女沖任不調,月經(jīng)超前或錯后,量少色淡,或
色暗兼有瘀塊,每于經(jīng)前身
發(fā)疹塊,經(jīng)期瘙癢,經(jīng)后不治自消,下次經(jīng)前又發(fā),舌淡或紫
暗,脈沉細或
二仙四物湯
【 方 論 】
本方仿二仙湯意,用仙茅、仙靈脾、巴戟天溫腎壯陽(yáng),鹿角霜
溫補督脈,
調理沖任;當歸、白芍、川芎、熟地補血養血;甘草調和諸藥
。合用而有
壯陽(yáng)補血,調理沖任之功。適用于經(jīng)期疹塊,屬沖任不調、陽(yáng)
氣偏虛者。
二冬二母湯
【 來(lái) 源 】癥因脈治 , 秦景明, 1641
【 處 方 】麥冬 天門(mén)冬 知母 川貝母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養陰潤肺,化痰止咳。
【 主 治 】?jì)葌锾?,咳嗽喘逆,時(shí)咳時(shí)止,痰不能出,連
嗽不已,脈兩尺沉數;或肺
熱身腫,燥咳煩滿(mǎn),脈右寸洪數者。
【 加 減 】腎陰虧損,加生地、熟地;元氣虛弱,加人參。
二加龍牡湯
【 來(lái) 源 】外臺秘要 , 王燾, 752
引: 小品方 , 陳延之, 473前
【 處 方 】龍骨15克 甘草(炙)6克 牡蠣(熬)15
克 芍藥12克 大棗4
枚(擘) 生姜9克 白薇10克 附子6克(炮)
【 用 法 】上藥八味,切。以水800毫升,煮?。常埃昂?br>升。分二次服。
【 主 治 】虛勞病,陽(yáng)虛外越,多夢(mèng)失精,心悸氣短,潮熱
汗出,或陰部畏寒,目眶疼
痛,頭發(fā)脫落,及精神不安等。
【 禁 忌 】忌食海藻、菘菜、生蔥、豬肉、冷水。
二圣救苦丸
【 來(lái) 源 】萬(wàn)病回春 , 龔廷賢, 1587
【 處 方 】錦紋大黃120克(酒拌,蒸,曬干) 牙皂6
0克(豬牙者)
【 用 法 】上二味,為末,水打稀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
50 ̄70丸,冷綠豆湯送
【 主 治 】傷寒、瘟疫初起,熱邪較盛,形氣俱實(shí)者。
二圣救苦丹
【 來(lái) 源 】醫宗金鑒 , 吳謙, 1742
該方是下列方劑的異名方
二圣救苦丸【 書(shū) 名 】醫宗金鑒 , 吳謙, 1742
【 處 方 】
二母二陳湯
【 來(lái) 源 】癥因脈治 , 秦景明, 1641
【 處 方 】知母 貝母 半夏 白茯苓 陳皮 甘草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潤燥化痰止咳。
【 主 治 】外感燥痰,喘咳短氣,時(shí)作時(shí)止,咯痰難出。
二母石膏湯
【 來(lái) 源 】癥因脈治 , 秦景明, 1641
【 處 方 】知母 川貝母 石膏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清熱潤燥化痰。
【 主 治 】外感燥痰,身熱煩渴,咳喘痰少,吐咯難出,脈
洪數。
二母寧嗽湯
【 來(lái) 源 】古今醫鑒 , 龔信, 1589
【 處 方 】知母(去毛)1.5克 貝母(去心)4.5克
黃芩3.6克 山梔仁
3.6克 石膏6克 桑白皮3克 茯苓3克 瓜蔞仁3克
陳皮3克
枳實(shí)2.1克 五味子10粒 生甘草0.9克
【 用 法 】上藥銼為一劑。加生姜3片,水煎,臨臥時(shí),緩
緩口服。
【 主 治 】因傷酒食,胃火上炎沖肺,咳嗽吐痰,經(jīng)旬不愈
者。
二豆回生丹
【 來(lái) 源 】萬(wàn)病回春 , 龔廷賢, 1587
該方是下列方劑的異名方
神仙奪命丹【 書(shū) 名 】萬(wàn)病回春 , 龔廷賢, 1587
【 處 方 】
二連四物湯
【 來(lái) 源 】醫方集解 , 汪昂, 1682
該方是下列方劑的異名方
四物二連湯【 書(shū) 名 】醫方集解 , 汪昂, 1682
【 處 方 】
二陳平胃散
【 來(lái) 源 】癥因脈治 , 秦景明, 1641
【 處 方 】熟半夏 白茯苓 廣皮 甘草 熟蒼術(shù) 厚樸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消積寬中,化痰止咳。
【 主 治 】食積咳嗽,五更為甚,胸脘滿(mǎn)悶,脈沉滑者。
二陳四七湯
【 來(lái) 源 】癥因脈治 , 秦景明, 1641
【 處 方 】茯苓 陳皮 甘草 蘇梗 厚樸 制半夏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理氣化痰。
【 主 治 】憂(yōu)思郁怒,氣結痰凝,胸腹脹痛,痛引心背,失
氣則痛減,氣閉則痛甚者。
二妙蒼柏散
【 來(lái) 源 】醫學(xué)入門(mén) , 李梃, 1575
該方是下列方劑的異名方
蒼術(shù)散【 書(shū) 名 】醫學(xué)入門(mén) , 李梃, 1575
【 處 方 】
二妙香良散
【 來(lái) 源 】醫學(xué)入門(mén) , 李梃, 1575
該方是下列方劑的異名方
一服飲【 書(shū) 名 】醫學(xué)入門(mén) , 李梃, 1575
【 處 方 】
二苓清利飲
【 來(lái) 源 】雜病源流犀燭 , 沈金鰲, 1773
【 處 方 】生地 麥冬 茯苓 牡蠣 澤瀉 甘草 豬苓
黃芩 黃柏 車(chē)前子
【 用 法 】水煎服。
【 主 治 】白濁。莖中大痛,小便黃赤,口渴,脈象滑數者
。
二齒安神湯
【 來(lái) 源 】裘笑梅婦科臨床經(jīng)驗選 , 裘笑梅, 1982.8
【 處 方 】紫貝齒 青龍齒 靈磁石 辰砂 琥珀末 紫丹
參 九節菖蒲 仙半夏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清熱平肝,鎮驚安神。
【 主 治 】婦女情志失調,肝郁化火,經(jīng)前情緒不寧,坐臥
不安,煩躁易怒,甚則怒而
發(fā)狂,月經(jīng)量多,口苦唇干,舌質(zhì)紅,脈弦數。
二齒安神湯
【 方 論 】
方中貝齒、龍齒鎮驚安神,磁石潛陽(yáng)納氣,平?jīng)_降火,辰砂、
琥珀清熱安
神,丹參活血調經(jīng),菖蒲開(kāi)竅,半夏祛痰。諸藥合用,共奏清
肝鎮驚安神
之功。
二味拔毒散
【 來(lái) 源 】醫宗金鑒 , 吳謙, 1742
該方是下列方劑的異名方
二味消毒散【 書(shū) 名 】醫宗金鑒 , 吳謙, 1742
【 處 方 】
二味枳術(shù)丸
【 來(lái) 源 】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 北京市衛生局, 1960
該方是下列方劑的異名方
枳術(shù)丸【 書(shū) 名 】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 北京市衛生局
, 1960
【 處 方 】
二味消風(fēng)散
【 來(lái) 源 】景岳全書(shū) , 張介賓, 1624
【 處 方 】蘇州薄荷葉 蟬蛻(去頭、足、土)各等分
【 用 法 】上藥為末??崭箷r(shí)用溫酒調下6克。
【 主 治 】皮膚瘙癢,不能忍者。
二味消毒散
【 來(lái)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處 方 】白礬30克 明雄黃6克
【 用 法 】上藥研為細末。茶清調化,用鵝翎蘸掃患處。
【 功 用 】消疹止癢。
【 主 治 】熱癤、 、痤、疥、疹,風(fēng)濕癢瘡。
二味黑錫丹
【 來(lái) 源 】飼鶴亭集方 , 凌奐, 1892
該方是下列方劑的異名方
黑錫丹【 書(shū) 名 】飼鶴亭集方 , 凌奐, 1892
【 處 方 】
二姓不傳散
【 來(lái) 源 】百一選方, 1196年
該方是下列方劑的異名方
普救散【 書(shū) 名 】百一選方, 1196年
【 處 方 】
二神交濟丹
【 來(lái) 源 】醫學(xué)入門(mén) , 李梃, 1575
【 處 方 】茯神 薏苡仁各90克 酸棗仁 枸杞 白術(shù)
神曲各60克 柏子仁
芡實(shí) 生地 麥門(mén)冬 當歸 人參 陳皮 白芍 白茯苓 砂
仁各30克
【 用 法 】上藥十六味,為末,用熟水1升,調煉蜜120
毫升,煮山藥120克,為
【 主 治 】心脾腎三經(jīng)虛者。
【 加 減 】血虛甚,去白芍,加鹿茸;脾虧甚,去地黃,加
五味子。
二黃枯痔釘
【 來(lái) 源 】中醫外科學(xué) , 顧伯康, 1983
【 處 方 】黃柏30克 大黃30克 白及9克
【 用 法 】上三藥,磨成極細粉末。加入適量開(kāi)水攪勻,在
玻璃板上,用手工搓成頭尖
【 功 用 】清熱解毒,脫落痔核。
【 主 治 】各期內痔及混合痔的內痔。
【 禁 忌 】各種急性疾病,嚴重的慢性疾病,肛門(mén)直腸腫痛
,腹瀉,惡性腫瘤,素有出
二紫蒲公湯
【 來(lái) 源 】洞天奧旨 , 陳士鐸, 1694
【 處 方 】茯苓9克 薏仁30克 紫花地?。保悼?nbsp; 牛膝
9克 蒲公英15克 貝
母6克 紫背天葵9克 當歸15克 生甘草6克
【 用 法 】水煎服。初起者三劑即愈。
【 主 治 】筋疽(生兩足后跟昆侖穴)、癆疽(生足小指京
骨、金門(mén)穴)、足疽(生昆
侖穴后)屬陽(yáng)癥者。
二加減正氣散
【 來(lái) 源 】溫病條辨 , 吳鞠通, 1798
【 處 方 】藿香梗9克 廣皮6克 厚樸6克 茯苓皮9克
木防己9克 大豆黃卷
6克 川通草4.5克 薏苡仁9克
【 用 法 】上藥用水800毫升,煮?。常埃昂辽?,分二次
服。
【 功 用 】芳香化濕,宣通經(jīng)絡(luò )。
【 主 治 】濕郁三焦,脘腹脹滿(mǎn),大便溏薄,身體疼痛,舌
苔白,脈象模糊者。
二加減正氣散
【 方 論 】
方中藿香梗、厚樸、陳皮化中焦之濕;防己、薏苡仁宣通經(jīng)絡(luò )
之濕;豆卷
、通草利濕淡滲,使邪從小便而去。且利小便又有實(shí)大便之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容均由用戶(hù)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diǎn)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