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胃吃什么好?胃是人體消化的器官,胃不好很容易讓人精神不振,所以一定要愛(ài)護自己的胃。很多人因為飲食原因而導致胃病,得了胃病若是不重視護理很容易惡化成為更嚴重的疾病,那么你知道哪些可以養胃的食譜嗎?
1.參芪猴頭菌燉雞
用料:猴頭菌100克,母雞1只(約750克),黃芪、黨參、大棗各10克,姜片、蔥結、紹酒、清湯、淀粉各適量。
制法:將猴頭菌洗凈去蒂,發(fā)脹后將菌內殘水擠壓干凈,以除苦味,再切成2毫米厚片待用。把母雞去頭腳,剁方塊,放入燉盅內,加入姜片、蔥結、紹酒、清湯,上放猴頭菌片和浸軟洗凈的黃芪、黨參、大棗,用文火慢慢燉,直至肉熟爛為止,調味即成。
功用:補氣健脾養胃。
功效:猴頭菌又名猴頭菇,有助消化及利五臟的功能。適用于消化不良、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胃竇炎、胃痛、胃脹及神經(jīng)衰弱。
2.砂仁黃芪豬肚
用料:砂仁6克,黃芪20克,豬肚1個(gè)。
制法:豬肚洗凈,將砂仁、黃芪裝入豬肚內,加水燉熟,調味食用。
功用:益氣健脾,消食養胃。適用于脾胃虛弱之食少便溏、胃脘疼痛??捎糜谖赶麓辜奥晕秆撞∪?。
功效:砂仁能行氣和胃,醒脾,用于胃呆食滯。臨床服用砂仁適量具有促進(jìn)消化液分泌和增強胃腸蠕動(dòng)的作用。
3.白胡椒豬肚湯
材料:白胡椒15克、豬肚500克、鹽5克。
制法:先把豬肚反復沖洗凈;再把白胡椒放入豬肚內;最后把豬肚頭尾用線(xiàn)扎緊,加涼開(kāi)水適量,慢火煲1個(gè)小時(shí)以上(至豬肚酥軟),加鹽調味飲湯食豬肚即可。
功效:胡椒具有溫中、下氣、解毒之功效。對因脾胃虛寒引起的胃痛腹脹者大有益處。
材料:可選用陳皮6克,白術(shù)30克,鮮豬肚半個(gè)或1個(gè),砂仁6克,生姜5片。
制法
先將豬肚去除肥油,放入開(kāi)水中去除腥味,并刮去白膜。陳皮、白術(shù)、砂仁、生姜用清水洗凈。
然后將全部用料放入湯煲內,煮沸后用慢火煲2小時(shí)即可。
功效:健脾開(kāi)胃,促進(jìn)食欲作用。對于腹脹、納食不香、消化不良者尤宜。
5.番茄排骨湯
材料:小排500克、番茄250克、番茄醬40克。
制法
首選將排骨汆燙,然后再加入一定量的開(kāi)水,將姜片、排骨、料酒一起放入。
待排骨爛熟時(shí),再加入番茄、番茄醬、鹽,再燉上一會(huì )就可以了。
功效:能促進(jìn)胃液分泌,幫助消化,調整胃腸功能。
6.蘿卜羊肉湯
材料:羊腩肉750克,白蘿卜500克,香菜、鹽、雞精、料酒、蔥、姜、胡椒粉適量。
制法:將羊肉洗凈,切成粗絲,白蘿卜洗凈切成絲。坐鍋點(diǎn)火倒入底油,放入姜片煸炒出香味后倒入開(kāi)水,加鹽、雞精、料酒、胡椒粉調味,水燒開(kāi)后先放入羊肉煮熟,再放入白蘿卜,轉小火煮至蘿卜斷生后,撒上蔥絲和香菜葉即可出鍋。
功效:此湯補中益氣,溫胃散寒。
7.木耳炒肉片
材料:黑木耳15克,豬瘦肉60克。
制法:將黑木耳干品15克用溫水發(fā)好、洗凈,豬瘦肉60克切片放入油鍋中炒兩分鐘后,加入發(fā)好的黑木耳同炒,再加食鹽適量,清湯少許,燜燒5分鐘即可服食。
功效:其中黑木耳益胃滋腎、調理中氣,與豬瘦肉合用,可補益脾胃、調理中氣。特別適合因為情志不暢導致的胃病,中醫辯證屬肝氣犯胃者,病人常表現為胃脘脹滿(mǎn)、疼痛連及胸脅、噯氣反酸,每因情志因素而發(fā),苔薄白、脈弦。
8.清燉鯽魚(yú)
功效:清燉鯽魚(yú)可以溫胃止痛,克輔治虛寒胃痛,對清水腹瀉,腹痛也有效。
9.木瓜鯇魚(yú)尾湯
用料:番木瓜1個(gè),鯇魚(yú)尾100克。
制法:木瓜削皮切塊,鯇魚(yú)尾入油鑊煎片刻,加木瓜及生姜片少許,放適量水,共煮1小時(shí)左右。
功用:滋養、消食。對食積不化、胸腹脹滿(mǎn)有輔助療效。
功效:番木瓜的木瓜蛋白酶,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對消化不良、痢疾、胃痛、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均有療效。番木瓜的脂肪酶,可分解脂肪成脂肪酸,有利于對食物中的脂肪消化吸收。木瓜蛋白酶還能夠促進(jìn)和調節胰液的分泌,對胰腺功能不全引起的消化不良有治療作用。
10.黃芪內金粥
用料:生黃芪12克,生薏米、赤小豆各10克,雞內金粉7克,金橘餅1個(gè),糯米80克。
制法:將生黃芪加水煮20分鐘,取汁,加入薏米、赤小豆、糯米煮成粥,加入雞內金粉即可。
功效:黃芪能補氣固表,斂瘡生肌。薏米健脾滲濕,除痹止瀉。赤小豆能利濕退黃,清熱解毒。雞內金消食健脾,能使胃液分泌量及酸度增加,胃的運動(dòng)機能增加,排空加速。糯米能補中益氣。
11.水果山藥
原料:山藥250克,香蕉1個(gè),蘋(píng)果半個(gè),獼猴桃2個(gè),圣女果8顆,純牛奶適量。
制作
首先把山藥洗干凈然后去皮,再切成塊之后放到碗里面,隔水蒸半小時(shí)左右,直至山藥軟化很容易就搗爛為止。
將香蕉、獼猴桃、蘋(píng)果去皮切塊,圣女果去蒂洗凈后切小塊。
將蒸好的山藥用湯勺背搗爛成糊,加入少量純牛奶均勻攪拌,將水果鋪在山藥上,重新回鍋蒸5分鐘左右即可食用。
功效:使用于多種水果,能夠均衡補充維生素與礦物質(zhì),山藥健脾胃、益肺腎、補虛嬴。
12.紫菜南瓜湯
材料:紫菜10克,南瓜100克,蝦皮20克,雞蛋1個(gè),醬油、豬油、黃酒、醋、味精、鹽各適量。
制法
先將紫菜用水泡片刻,洗凈,雞蛋打入碗內攪勻;蝦皮用黃酒浸泡,南瓜去皮、瓤,洗凈切塊;將鍋燒熱,倒入豬油,豬油燒熱后放入醬油熗鍋;然后加入適量的清水,將蝦皮、南瓜塊先放入鍋中;大火煮約30分鐘,放入紫菜;煮約10分鐘后,將攪好的雞蛋液倒入鍋中;待雞蛋成型,再煮一會(huì )后,加入醋、味精、鹽調味即可。
功效:彼湯具備護肝補腎弱體之功效。北瓜性暖,胃冷熾衰者長(cháng)食。
13.白菜豆腐湯
材料:白菜心2000克、凍豆腐一塊、紅青柿子椒各100克、熬濃的黃瓜汁、鹽、雞精適量。
制法
將白菜心,紅柿子椒切成4厘米長(cháng)的細絲。將白菜心紅柿子椒絲,凍豆腐用精鹽腌20分鐘,控出鹽水,加入味精和黃瓜汁。
待鍋中的水煮滾,倒入以上材料,加鹽,雞精即可。
功效:促進(jìn)腸壁蠕動(dòng),幫助消化,防止大便干燥,促進(jìn)排便,稀釋腸道毒素,既能治療便秘,又有助于營(yíng)養吸收。
14.麥冬養胃茶
材料:麥冬、黨參、北沙參、玉竹與天花粉各9克,烏梅、知母及甘草各6克。
制法:將以上的材料都一同研磨成粗大粉末。一同放置到保溫瓶中,加入沸水沖泡,蓋上蓋子,燜焗3O分鐘左右即可。代茶頻飲。每天服1劑。
功效:這款茶有益陰養胃的功效,能提高胃酸度。適合患有萎縮性胃炎者,這種胃病通常表現為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身倦肢乏,胃酸減少,食后飽脹,心煩口干,紅苔少。另外,這款茶也適合熱病后邪熱已去,胃納不旺者。
15.莼菜羹
材料:蒓菜250克,冬筍25克,香菇20克,榨菜絲15克。
制法:將莼菜洗凈切段;冬筍、香菇、榨菜分別切絲;鍋中放入鮮湯,燒沸加入冬筍絲、香菇絲、榨菜絲,同煮至沸,再加入莼菜,湯沸后加鹽,出鍋后淋上麻油即成。
功效:此羹鮮美清淡,具有止嘔止痢、消除解毒的功效,可用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痛、嘔吐、高血壓等病癥的輔助食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