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 三、古圣賢銘言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有子) 能夠孝順父母,尊敬兄長(cháng)的人,卻喜歡作逆上的事,那是很少有的了。 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 有才德的人,講求立身為人的根本,立定了根本的基礎,一切的事理,法則,就將從這里滋生了。這孝和悌兩件事,也許就是行仁 (做人) 的根本罷!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孔子) 青年弟子們,在家里要孝順父母,出外要尊敬長(cháng)上。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 當父母壽終時(shí),能敬慎地盡哀成禮; 對遠代的祖先,能誠敬地追念,祭祀; 那么人民的風(fēng)氣,習俗,自然會(huì )趨向敦厚了。 生,事之以禮; 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孔子) 父母活草著(zhù),要依禮去侍奉他們,死了,要依禮去安葬他們,以后春秋兩祭,也要依禮去祭祀他們。 父母唯其疾之憂(yōu)。 (孔子) 父母,就只擔憂(yōu)子女們有疾病,傷了身體。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于犬馬,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別乎。 (孔子) 現在所謂孝順的人,祗能說(shuō)是做到奉養父母地步。就是狗和馬,也能有人豢養它們的; 如果沒(méi)有恭敬的心,去供養父母,那和狗,馬又有什么分別呢? 色難! 有事,弟子服其勞; 有酒食,先生饌; 曾是以為孝乎? (孔子) 最難的,是在事奉父母時(shí),能夠和顏悅色,是在仰承父母的顏! 如果只是在長(cháng)上有事時(shí),由弟子替他們代勞; 將好的飲食讓父兄們先吃; 何嘗就可以算得孝順呢? 事父母,幾諫,見(jiàn)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孔子) 侍奉父母,如父母有錯,要和顏悅色地善言婉勸; 看到父母的意志不肯聽(tīng)從,還是恭敬地不拂逆他; 雖然心里很憂(yōu)煩,卻不能有怨恨的表示。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 父母的年齡,做子女的不可不記在心里; 一方面因父母的高壽而歡喜,一方面因為父母的日漸衰老而憂(yōu)懼。 人人親其親,長(cháng)其長(cháng), 而天下平。 (孟子) 人人能夠親愛(ài)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長(cháng)上,那么天下就能太平了。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 不順乎其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 父母愛(ài)子,本是天性,做人兒子如果不能行孝,雙親就感到不得安然過(guò)日子,這就算不能做人的,還有日常不聽(tīng)父母的教訓,也不可能做人的兒子。 事為孰為大? 事親為大。 守孰為大? 守身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 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 (孟子) 凡人所做的事,是什么最為重要? 就是奉事雙親,守法行善最重。 是什么最為重大? 就是遵守修身,不失這些立身行道,能夠奉侍他的雙親的人,我曾經(jīng)聽(tīng)說(shuō)了。失去修身行善,能夠奉事他的雙親的人。我還沒(méi)聽(tīng)說(shuō)過(guò)了。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 沒(méi)有講仁的人,能拋棄他的父母。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 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 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 好貸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 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戳,四不孝也; 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 世俗所說(shuō)那不孝的有五種: 懶得勞動(dòng)他的手腳,不顧到父母的奉養,這是第一種不孝; 賭博下棋,又喜歡喝酒,不顧到父母的奉養,這是第二種不孝; 喜愛(ài)貸物錢(qián)財,偏私妻子,兒女,不顧到父母的奉養,這是第三種不孝; 放縱聲色的嗜欲,使父母受到羞辱,這是第四種不孝; 喜好逞勇,和人爭斗,以致連累父母,這是第五種不孝。 為人子,止于孝。 (曾子) 做子女的人,該做到孝親的地步。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孔子) 仁的意志,就是愛(ài)人; 親愛(ài)父母,就是最大的仁了。 君子不能不先修好自身; 要想修身,就不能不用孝順去事奉父母。 君處不莊 ,非孝也; 事君不忠,非孝也; 蒞官不敬,非孝也; 朋友不信,非孝也; 戰陣不勇,非孝也; 五者不遂,裁及其親,敢不敬乎? (曾子) 我們生活要嚴肅,報國要忠心。 作官要謹慎,交友要信實(shí),作戰要英勇,這五點(diǎn)有一點(diǎn)沒(méi)有做到便要辱及父母,便算不孝了。 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曾子) 尊親: 建基立業(yè)能夠揚名于后世,以顯耀自己的父母的意思。 弗辱: 要建謹言慎行,不要辱及父母的人格的意思。 能養: 即為供養父母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