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何人初見(jiàn)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千百年來(lái),這月兒的陰晴圓缺,牽動(dòng)了多少幽思與情懷,引發(fā)了多少詞曲與詩(shī)章?于是,這月兒便有了數不盡的別名和喻指,這些別名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請您接著(zhù)欣賞!
月亮的別稱(chēng)150例(按字母順序排列)(二)
51、寒璧:喻月亮。陸游《大醉梅花下走筆賦此》:“酒闌江月上,珠樹(shù)掛寒璧。” 陸游《秋夜獨過(guò)小橋觀(guān)月》:“乍圓素月升寒璧,欲散微云蹙細鱗。”
52、寒蟾:指月亮。傳說(shuō)月中有蟾,故稱(chēng)。唐 劉禹錫《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鎮改月偶書(shū)所懷二十二韻》:“管弦喧夜景,燈燭掩寒蟾。” 宋 張銑《玉樹(shù)后庭花》詞之二:“青驄一騎來(lái)飛鳥(niǎo),靚妝難好,至今落日寒蟾,照臺城秋草。”
53、寒魄:指月亮。亦指月光。唐 劉得仁《對月寄雍陶》:“圓明寒魄上,天地一光中。” 唐 方干《中秋月》:“泉澄寒魄瑩,露滴冷光浮。” 明 李流芳《過(guò)皋亭龍居灣宿永慶禪院同一濂澄心恒可諸上人步月》:“氣和空宇澄,寒魄如春露。”
54、寒兔:傳說(shuō)月中有玉兔,故稱(chēng)。李賀《李憑箜篌引》:“吳質(zhì)不眠倚桂樹(shù),露腳斜飛濕寒兔。” 王琦匯解:“寒兔謂秋月。”
55、寒玉:指月。李賀《江南弄》:“吳歈越吟未終曲,江上團團帖寒玉。” 宋 呂渭老《念奴嬌·贈希文寵姬》:“暮云收盡,霽霞明高擁一輪寒玉。”
56、寒月:清冷的月亮。李白《望月有懷》:“寒月?lián)u清波,流光入窗戶(hù)。” 元 吳澄《送國子伴讀倪行簡(jiǎn)赴京》:“不怕狂風(fēng)妨去鷁,偏愁寒月照棲鴉。”
57、金蟾:月亮的別稱(chēng)。神話(huà)傳說(shuō)月中有蟾蜍,故稱(chēng)。漢 張衡《靈憲》:“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遂托身于月,是為蟾蠩。” 唐 令狐楚《八月十七日夜書(shū)懷》:“金蟾著(zhù)未出,玉樹(shù)悲稍破。” 明 高啟《賦趙王孫家琵琶詩(shī)》:“夢(mèng)斷金蟾隔煙小,青冢理聲秋不曉。”
58、金娥:指神話(huà)傳說(shuō)月中女神嫦娥,亦借指月亮。唐 許敬宗《奉和喜雪應制》:“騰華承玉宇,凝照混金娥。” 李白《明堂賦》:“玉女攀星于網(wǎng)戶(hù),金娥納月于璇題。”
59、金鏡:喻月亮。元稹《泛江翫月》:“遠樹(shù)懸金鏡,深潭倒玉幢。” 陸游《隔浦蓮近拍》:“煙霏散,水面飛金鏡,露華冷。” 劉克莊《水調歌頭·癸卯中秋作》:“競看姮娥金鏡,爭信仙人玉斧,費了一番修。”
60、金盆:喻圓月。楊萬(wàn)里《攜酒夜覓羅季周》:“淡月輕云相映著(zhù),淺黃帕子裹金盆。”
61、金魄:滿(mǎn)月。 唐 沉佺期 《和元舍人萬(wàn)頃臨池玩月》:“玉流含吹動(dòng),金魄度云來(lái)。” 李白《古風(fēng)》之二:“圓光虧中天,金魄遂淪沒(méi)。” 王琦 注:“金魄者,是言滿(mǎn)月之影,光明燦熳,有似乎金,故曰金魄也。” 白居易《首夏同諸校正游開(kāi)元觀(guān)因宿玩月》:“須臾金魄生,若與吾徒期。”
62、金兔:月的別稱(chēng)。南朝 梁 劉孝綽《林下映月》:“攢柯半玉蟾,裛葉彰金兔。” 隋 江總《答王筠早朝守建陽(yáng)門(mén)開(kāi)》:“金兔猶懸魄,銅龍欲啟扉。” 唐 盧仝《月蝕》:“朱弦初罷彈,金兔正奇絶。”
63、冷月:月亮。月光給人以清冷之感,故稱(chēng)。蘇軾《次韻劉景文路分上元》:“華燈閟艱歲,冷月掛空府。”《紅樓夢(mèng)》第七六回:“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詩(shī)魂。”
64、滿(mǎn)魄:圓月。唐 趙蕃《月中桂樹(shù)賦》:“杳杳低枝,拂孤輪而挺秀;依依密樹(shù),侵滿(mǎn)魄而含芳。” 元 柳貫《晚渡揚子江未至甘露寺城下潮退閣舟風(fēng)雨竟夕》:“乘流俟滿(mǎn)魄,明夕異今昨。”
65、明蟾:古代神話(huà)稱(chēng)月中有蟾蜍,后因以“明蟾”為月亮的代稱(chēng)。唐 舒元輿《坊州按獄蘇氏莊記室二賢自鄜州走馬相訪(fǎng)》詩(shī):“陽(yáng)烏忽西傾,明蟾掛高枝。” 明 劉基《次韻和十六夜月再次韻》:“永夜涼風(fēng)吹碧落,深秋白露洗明蟾。”
66、千里燭:指明月。宋 陶谷《清異錄·天文》:“道士王致一曰:‘我平生不曾使一文油錢(qián),在家則為扇子燈,出路則為千里燭。’”
67、清蟾:稱(chēng)澄澈的月亮。因傳說(shuō)月中有蟾蜍,故以蟾代稱(chēng)月。亦用以比喻圓鏡。宋 張先《于飛樂(lè )令》:“寶奩開(kāi),菱鑒靜,一掬清蟾。” 宋 賀鑄《采桑子·羅敷歌》:“犀塵流連。喜見(jiàn)清蟾似舊圓。” 范成大《代人七月十四日生朝》:“已饒瑞莢明朝滿(mǎn),先借清蟾一夜圓。”
68、清規:指月亮。唐 齊己《中秋月》:“空碧無(wú)云露濕衣,群星光外涌清規。”
69、卿月:月亮的美稱(chēng)。亦借指百官。語(yǔ)出《書(shū)·洪范》:“王省惟歲,卿士惟月,師尹惟日。” 孔傳:“卿士各有所掌,如月之有別。” 孔穎達疏:“卿士分居列位,惟如月也。” 岑參《西河太守杜公挽歌》:“惟余卿月在,留向 杜陵 懸。”杜甫《暮春江陵送馬大卿赴闕下》詩(shī):“卿月升金掌,王春度玉墀。” 浦起龍心解:“卿月升,恩命起召也。” 清 趙翼《述庵司寇新刻大集兼懷亡友璞函》:“即今奏凱十五年,卿月崇班已屢遷。”
70、卻月:半圓的月亮?!赌鲜?#183;侯景傳》:“城內作迂城,形如卻月以捍之。”
71、麝月:指月。南朝 陳 徐陵《<玉臺新詠>序》:“金星將婺女爭華,麝月與嫦娥競爽。” 明 唐寅《詠春江花月夜》:“麝月重輪三五夜,玉人聯(lián)漿出靈娥。”
72、素娥:亦用作月的代稱(chēng)?!段倪x·謝莊<月賦>》:“引玄兔于帝臺,集素娥于后庭。” 李周翰 注:“常娥竊藥奔月,因以為名。月色白,故云素娥 。” 李商隱《霜月》:“青女 素娥 俱耐冷,月中霜里鬭嬋娟。” 明 徐渭《月下梨花》詩(shī)之一:“莫遣風(fēng)吹廻作態(tài), 素娥應妬舞《霓裳》。” 郁達夫《舊歷八月十六夜觀(guān)月》:“窗外素娥窗內客,分明各自夢(mèng)巫陽(yáng) 。”
73、素魄:月的別稱(chēng),亦指月光。南朝 梁簡(jiǎn)文帝《京洛篇》:“夜輪懸素魄,朝光蕩碧空。” 孟郊《立德新居》詩(shī)之五:“素魄銜夕岸,緑水生曉潯。” 周邦彥《倒犯·新月》:“駐馬望素魄,印遙碧,金樞小。”《水滸傳》第二回:“彩霞照萬(wàn)里如銀,素魄映千山似水。” 清 姚鼐《乙卯二月望夜與胡豫生觀(guān)月有詠》:“素魄行無(wú)極,光霽曠來(lái)臨。”
74、太陰:謂月亮。日月對舉,日稱(chēng)太陽(yáng),故月稱(chēng)太陰:坐使青天暮,小星愁太陰。唐 楊炯《盂蘭盆賦》:“太陰望兮圓魄皎,閶闔開(kāi)兮涼風(fēng)裊。” 清 龔自珍 《敘嘉定七生》:“抱秋樹(shù)之晨華,指太陰以宵盟。” 郭沫若 《女神·地球,我的母親!》詩(shī):“那晝間的太陽(yáng),夜間的太陰,只不過(guò)是那明鏡中的你自己的虛影。”神話(huà)中指月神?!段饔斡洝返诰盼寤兀?#8220; 太陰道:‘與你對敵的這個(gè)妖邪,是我廣寒宮搗玄霜仙藥之玉兔。’”指月宮。 清 洪升《長(cháng)生殿·聞樂(lè )》:“吾乃嫦娥是也,本屬太陰之主,浪傳后羿之妻。”
75、太陰精:指月亮。古人以為月乃太陰之精。唐 張祜《中秋夜杭州玩月》:“萬(wàn)古太陰精,中秋海上生。”
76、天鏡:指明月。唐 宋之問(wèn)《游禹穴回出若邪》:“石帆搖海上,天鏡落湖中。”明 王世貞《月夜步西園積雪有述》詩(shī):“冰壺初世外,天鏡忽林端。”
77、天眼:指月亮。唐 盧仝《月蝕詩(shī)》:“皇天要識物,日月乃化生。走天汲汲勞四體,與天作眼行光明……再得見(jiàn)天眼,感荷天地力。” 明 劉基《次韻石末公七月十五夜月蝕詩(shī)》:“不知妖恠從何來(lái),惝恍初驚天眼昳。”
78、兔鉤:彎月。唐 崔櫓《過(guò)南城縣麻姑山》:“斜倚兔鉤孤影伴,校低仙掌一頭來(lái)。”
79、兔輪:月亮的別稱(chēng)。傳說(shuō)月中有玉兔搗藥,故稱(chēng)。唐 元稹《夢(mèng)上天》:“西瞻若水兔輪低,東望蟠桃海波黑。”
80、兔魄:月亮的別稱(chēng)?!秴⑼酢肪砩希?#8220;蟾蜍與兔魄,日月無(wú)雙明。” 元 范梈《贈郭判官》:“慈烏夜夜向人啼,幾度紗窗兔魄低。” 明 劉基《怨王孫》:“兔魄又滿(mǎn),天長(cháng)鴈短。”《剪燈馀話(huà)·江廟泥神記》:“俄而兔魄將低,鷄聲漸動(dòng)。”
81、兔華:明月。清 陳維崧《水調歌頭·汾西侯仲輅示我九日紀夢(mèng)詞二闋依韻奉和》之二:“天上兔華滿(mǎn),只照別家圓。”
82、兔月:月亮的別名。 北周 庾信《七夕賦》:“兔月先上,羊燈次安。” 唐 楊師道《闕題》:“羊車(chē)詎畏青門(mén)閉,兔月今宵照后庭。”
82、團欒:指圓月。林逋《又詠小梅》:“摘索又開(kāi)三兩朵,團欒空繞百千回?;泥彧氂成匠醣M,晚景相禁雪欲來(lái)。”借指月,清 納蘭性德 《菩薩蠻·回文五》:“月也異當時(shí),團欒照鬢絲。”
83、望舒:話(huà)中為月駕車(chē)的神?!冻o·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 王逸 注:“望舒月御也。” 借指月亮。漢 張衡《歸田賦》:“于時(shí)曜靈俄景,繼以望舒,極盤(pán)游之至樂(lè ),雖日夕而忘劬。”《后漢書(shū)·蔡邕傳》:“元首寬則望舒朓,侯王肅則月側匿。” 李賢 注:“望舒,月也。” 晉 張協(xié)《雜詩(shī)》之八:“下車(chē)如昨日,望舒四五圓。” 唐 耿湋《喜侯十七校書(shū)見(jiàn)訪(fǎng)》:“誰(shuí)為(謂)須張燭,涼空有望舒。”
84、微月:猶眉月,新月。指農歷月初的月亮。晉 傅玄《雜詩(shī)》:“清風(fēng)何飄颻,微月出西方。” 杜甫《水會(huì )渡》:“微月沒(méi)已久,崖傾路何難!”王闿運《七夕立秋作》:“虛庭一葉下,微月千里陰。” 蘇曼殊《斷鴻零雁記》:“是夕,微月已生西海,水波不興。”
85、夕輪:指圓月。駱賓王《久戍邊城有懷京邑》:“葭繁秋引急,桂滿(mǎn)夕輪孤。”
86、夕兔:古代神話(huà)謂月中有兔,故用為月亮的代稱(chēng)。駱賓王《艷情代郭氏答盧照鄰》:“抱膝當窗看夕兔,側耳空房聽(tīng)曉鷄。”
87、夕月:傍晚的月亮。李白《怨歌行》:“薦枕嬌夕月,卷衣戀春風(fēng)。” 蘇軾《坤成節功德疏文》之七:“右伏以星火西流,方歲功之平秩,夕月既望,昭陰德之致隆。”
88、小蟾:指月亮。宋 吳文英《霜葉飛·重九》詞:“小蟾斜影轉東籬,夜冷殘蛩語(yǔ)。”
89、宵暉:指月亮。元稹《春》:“晝漏頻加箭,宵暉欲半弓。”
90、宵魄:指月亮。韓愈《會(huì )合聯(lián)句》:“夏陰偶高庇,宵魄接虛擁。” 廖瑩中 注:“宵魄,謂月。”
91、玄度:月亮。漢 劉向《列仙傳·關(guān)令尹贊》:“ 尹喜 抱關(guān),含德為務(wù),挹漱日華,仰玩玄度。”
92、玄兔:指月亮?!段倪x·謝莊<月賦>》:“引玄兔于帝臺,集素娥于后庭。” 李周翰 注:“玄兔,月也。月中有兔象,故以名焉。” 唐 白行簡(jiǎn)《新月誤驚魚(yú)賦》:“桂影西南,盡迷玄兔;與波上下,難晦紫鱗。” 寧調元《八月十五夜漫書(shū)一律》:“玉宇瓊樓最高處,一天霾霧撥難開(kāi)。祇憐玄兔千年冷,不見(jiàn)靈槎八月來(lái)。”
93、玄陰:指月亮。柳宗元《天對》:“玄陰多缺,爰感厥免。”元稹《賦得九月盡》:“玄陰迎落日,涼魄盡殘鉤。”
94、玄燭:指月亮。曹丕《答繁欽書(shū)》:“白日西逝,清風(fēng)赴闈,羅帷徒袪,玄燭方微。”
95、瑤輪:指月亮。明 夏完淳《大哀賦》:“不意瑤輪無(wú)長(cháng)炯之期,玉歷有中屯之會(huì )。”
96、瑤兔:指月亮。唐 王勃《上明員外啟》:“側聞金烏聳轡,俯圓燧而抽光;瑤兔浮輪,候方諸而吐液。” 唐 黃滔《丈六金身碑》:“一夕雨歇天清,風(fēng)微月明,瑤兔無(wú)煙,銅龍有聲。”
97、瑤月:月亮的美稱(chēng)。 唐 令狐楚《還珠亭賦》:“掩星彩,迷瑤月。” 金 王庭筠 《清平樂(lè )·應制》:“瓊枝瑤月,簾卷黃金闕。”
98、夜光:月亮?!冻o·天問(wèn)》:“夜光何德,死則又育?” 王逸 注:“夜光,月也。” 三國 魏 曹植《芙蓉賦》:“其始榮也,皦若夜光尋扶桑 ;其揚暉也,晃若九陽(yáng)出暘谷 。” 晉 王嘉《拾遺記·炎帝神農》:“筑圓邱以視朝日,飾瑤階以揖夜光。”
99、夜明:月亮。明 張居正《郊禮新舊考》:“初建圜丘于大祀殿之南,每冬至祀天,以大明、夜明、星辰、風(fēng)雷從祀。”
100、夜魄:指月亮。前蜀 韋莊《三堂東湖作》:“蟾投夜魄當湖落,岳倒秋蓮入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