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武當(二)(2007-07-13 13:18:09)
武當第二日,此為榔梅祠匾額“三豐遺風(fēng)”。武當山與俠道張三豐淵源甚深。據《明史·張三豐傳》及明宣德年間《大岳太和山志》:張三豐(1247-1464),住世217年,遼東懿州(今遼寧阜新)人,名全一,字君實(shí)、玄玄,號三豐,天師張道陵之后。
其人豐姿魁偉,龜形鶴骨,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惟一蓑一衲,或處窮山,或游鬧市,嬉嬉自如,旁若無(wú)人。書(shū)經(jīng)目不忘?;蛉迦找徊?,或兩三月一食,興至穿山走石,倦來(lái)鋪云臥雪,行住無(wú)常。“人皆異之,咸以為神仙中人”。
明洪武初年,入武當山,拜玄帝于天柱峰,遍游諸山,搜奇攬勝。曾言:“此山異日必大興,我且將五龍、南巖、紫霄去荊榛,辟瓦礫,但粗創(chuàng )焉”。命弟子丘玄清住五龍,盧秋云持南巖,劉古泉、楊善澄守紫霄。又建遇真宮供奉玄帝香火(后名玉虛宮)、會(huì )仙館(后名遇真宮)。
創(chuàng )立道教三豐派,主張三教合一,修己利人,崇奉真武。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拂袖長(cháng)往,不知所之。內丹精深,武功高妙,兼善拳劍,創(chuàng )立武當內家拳、太極拳,崇尚內功,以柔克剛,以靜制動(dòng)。
明太祖朱元璋于南京雞鳴山建廟崇奉真武。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遣使覓“真仙”張三豐不得。
永樂(lè )中,朱棣遣使,稱(chēng)張三豐為“老師”,數年不遇。永樂(lè )十一年(1413年),朝廷于武當山大興宮觀(guān),三十萬(wàn)工匠,十四年而成。武當山成為有明一代“皇室家廟”,真武成為明皇室“護國家神”,武當山道教進(jìn)入鼎盛時(shí)期。
登頂途中:古木參天,濃蔭蔽日,心曠神怡
養在深閨人未識
道家遺韻
朝天宮:建于明永樂(lè )十年(1412年),位于一天門(mén)下,黃龍洞上,上拱天柱峰,下瞰南巖宮,海拔1400米。
百步梯:上為清代修葺登金頂之緩路。此地偶遇一人,八年徒步,行遍中國,可敬可佩!
七星古樹(shù)
朝圣門(mén)內
皇經(jīng)堂:位于太和宮下,明永樂(lè )年間創(chuàng )建。額書(shū):“白玉京中”,殿內金匾:“生天立地”。供奉真武、三清、玉皇、慈航、呂洞賓。
大岳太和宮:明永樂(lè )十四年(1416年)敕建,海拔1500米,高聳霄漢,美如天宮。明代稱(chēng)朝圣殿,以金殿為太和宮正殿。清代改朝圣殿為太和宮。
永樂(lè )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朱棣特封武當山為“大岳太和山”,地位超出五岳。
御碑
金頂藍天:欲唱一支歌,恐驚星斗落,環(huán)目四顧,云濤澎湃。
諸峰俯瞰:天柱峰海拔1612米,周?chē)辶智鬃笥?,群峰俯身頷首朝向主峰。
峰頂金殿:建于明永樂(lè )十四年(1416年),全部構件鑄成于北京,由運河經(jīng)南京溯長(cháng)江、漢水運至本山組裝而成。銅鑄仿木結構,歷經(jīng)六百年風(fēng)雨雷電,嚴寒酷暑,至今輝煌如初。
內有五尊明代銅鑄鎏金神像,為明代藝術(shù)瑰寶。中為真武大帝坐像,披發(fā)跣足,罩袍襯鎧,體態(tài)豐潤,英姿魁偉。左侍金童捧冊,右為玉女端寶,水火二將,持旗捧劍,拱衛兩廂。下置玄武一尊,龜蛇合體??滴踟翌~:“金光妙相”。
武當之巔,天人合一
回望金頂:天柱峰拔空峭立,旁無(wú)依附,如寶柱雄峙眾峰之間,故名“一柱擎天”。紫金城月闌環(huán)繞,太和宮紅墻碧瓦。
瓊臺中觀(guān):由金頂乘纜車(chē)下行,至瓊臺中觀(guān)。瓊臺,元代稱(chēng)瓊臺宮,相傳為真武受封之靈境,有上、中、下三觀(guān),群山如排云幡蓋,宮觀(guān)似仙闕掩映。
太子坡:位于青龍嶺,背依獅子山,面對千丈幽壑,右臨天池,雨時(shí)飛瀑千丈,左為下十八盤(pán),故道如帶,相傳為真武太子入山修煉之所。
九曲黃河墻
復真觀(guān):真武太子修煉之初,意志不堅,欲出山還俗。經(jīng)紫氣元君磨針點(diǎn)化之后,復回山中在此修煉,故名復真觀(guān)。復真觀(guān)于武當諸觀(guān)之中,獨具匠心,飄然不群。
滴淚池:相傳真武太子之母不舍太子出家修道,悲慟欲絕,滴淚成池。
一柱十二梁:位于五云樓,梁枋十二根交叉迭擱,下以一株支撐,計算周密,為古時(shí)木結構建筑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