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乏力、頭暈目眩、不思飲食其實(shí)很多人都是氣虛的原因。中醫說(shuō)的氣,是人體最基本的物質(zhì),由腎中的精氣、脾胃吸收運化水谷之氣和肺吸入的清氣共同結合而成。人體由于元氣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稱(chēng)為氣虛,同現代醫學(xué)概念的“亞健康”十分相似。
氣虛,泛指身體虛弱、面色蒼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頭暈、動(dòng)則汗出、語(yǔ)聲低微等。
脾為樞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具升降氣機之功,是心、肺、肝、腎生理活動(dòng)的基礎。因此,脾虛是氣虛體質(zhì)的軟肋和薄弱環(huán)節,保護脾臟最為重要。
>>> 忌食寒涼肥膩的食物
寒涼傷中陽(yáng),厚味滯脾氣,很容易在氣虛的基礎上間夾痰濕體質(zhì)。
>>> 忌憂(yōu)思過(guò)度
思則氣結,過(guò)度思慮令脾氣停滯。所以腦力工作者常常面色萎黃、失眠健忘、形體松弛無(wú)力。
>>> 忌缺乏運動(dòng)
要加強運動(dòng),如果長(cháng)期不運動(dòng),四肢肌肉無(wú)力松軟,能量代謝緩慢不暢通,自然脾胃功能退化。
補 氣食 材
氣虛的人,應該多吃性平偏溫、有補益作用的食品。
粳米
粳米性平、味甘,能補中益氣。清代食醫王孟英還把粳米粥譽(yù)之為貧人之參湯。
鮮奶粳米粥
原料:粳米、鮮奶。
做法:粳米淘洗干凈,煮成濃稠的白粥;鮮奶倒入粥鍋中,煮開(kāi);加糖調味即可。
牛肉
牛肉性平、味甘,有益氣血、補脾胃、強筋骨的作用?!俄n氏醫通》記載道:黃牛肉,補氣,與綿黃芪同功。
胡蘿卜燉牛肉
原料:牛肉、胡蘿卜、料酒、淀粉、鹽、植物油。
做法:牛肉切塊,加少許淀粉、料酒抓勻腌漬備用;胡蘿卜去皮洗凈,切塊備用;炒鍋燒熱下油,下牛肉,翻炒至變色,盛出備用;利用鍋中余油,下胡蘿卜翻炒,倒入少許水,炒至邊緣熟軟,倒入炒過(guò)的牛肉,加水燉煮即可。
雞肉
雞肉性溫、味甘,有溫中、益氣、補精、養血的功效。在民間,就有用黃芪煨老母雞來(lái)補氣的習慣。
香菇雞肉粥
原料:大米、雞胸肉、香菇、姜、植物油、鹽、淀粉。
做法:大米淘洗干凈后清水浸泡30分鐘,煮成濃稠的白粥備用;鮮香菇洗凈切薄片,姜切絲備用;雞肉切碎,用少許鹽、淀粉和少許油拌勻后腌漬備用;把材料加進(jìn)白粥中積蓄熬煮,最后放入生菜,加鹽調味即可。
鰱魚(yú)
鰱魚(yú)性溫、味甘,能入脾肺而補氣。李時(shí)珍在《本草綱目》中記錄:鰱魚(yú)溫中益氣。
清蒸鰱魚(yú)
原料:鰱魚(yú)、精鹽、姜、蔥。
做法:鰱魚(yú)去鱗、鰓、內臟,洗凈,邊割出三到四條切口,加少許精鹽腌漬備用;大蔥切段、鮮姜切絲,塞入魚(yú)兩側的切口處、魚(yú)腹內;大火蒸約十五分鐘;取清油三兩,放在大勺中煎沸,澆上即可。
紅棗
紅棗性溫、味甘,有益氣補血的功效。歷代醫家都常用紅棗來(lái)治療氣虛的病人,唐代食醫孟詵亦云:大棗補不足氣,煮食補腸胃,肥中益氣第一。
山藥紅棗粥
原料:粳米、山藥、紅棗、冰糖。
做法:水開(kāi)后放入粳米,再次水開(kāi)后放入淮山藥、紅棗、冰糖熬煮即可。
山藥
山藥性平、味甘,是常用的補氣食品,可以補肺氣,補脾氣,補腎氣。
山藥鯽魚(yú)湯

原料:鯽魚(yú)、山藥、糯米、花生油、料酒、大蔥、鹽。
做法:鯽魚(yú)去鱗、鰓、內臟,洗凈,加少許精鹽腌漬備用;山藥去皮,洗凈,切片備用;花生油燒熱,放入鯽魚(yú)煎兩面;倒料酒,加鮮湯、山藥煮熟,撒上精鹽、蔥花,淋香油即可。
黃芪
黃芪性微溫、味甘,是中醫常用的補氣中藥,也是民間常用的補氣食品?!侗静萸笳妗氛J為:黃芪為補氣諸藥之最,是以有耆之稱(chēng)。
黃芪燉雞湯

原料:黃芪、黨參、母雞、紅棗、枸杞。
做法:母雞處理干凈切塊焯水備用;紅棗、枸杞洗凈備用、黃芪、黨參浸泡3-5分鐘,洗凈備用;所有材料放入鍋內,加水熬煮;食用前加鹽調味即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