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自然存在走向自覺(jué)存在的文明的發(fā)端
【原文】曰若稽古1,帝舜曰重華,協(xié)2于帝???sup>3哲4文明,溫恭5允6塞7,玄8德9升10聞11,乃命以位。慎徽12五典13,五典克14從。納15于百揆16,百揆時(shí)17敘18。賓19于四門(mén),四門(mén)穆穆20。納于大麓21,烈22風(fēng)雷雨弗迷。
帝曰:“格23!汝舜。詢(xún)事考言,乃言厎24可25績(jì)26,三載。汝陟27帝位。”舜讓于德,弗嗣28。
【譯文】傳說(shuō)是這樣來(lái)考查古代,舜帝名叫重華,思想能夠與堯帝相合。他有深邃的智慧和深厚的文明,他溫和恭敬誠信充滿(mǎn)心中,他深厚幽遠的規律被上級聽(tīng)說(shuō),于是被任命授予職位。他慎重于美好的五典,五典的仁義禮智信都能夠服從。他接受管理百種事務(wù),百種事務(wù)都能按序承受。他在明堂四門(mén)禮敬賓客,四方來(lái)賓都和睦美好。他接受擔任管理山林的官職,猛烈的暴風(fēng)雷雨也不能使他迷惑。
堯帝說(shuō):“來(lái),你這個(gè)舜呀。我詢(xún)問(wèn)你事務(wù)考察你的建議,你的建議猶如砥柱適合于成功,過(guò)三年,你就可以登上帝位。”舜因規律的原因,不繼承帝位。
【說(shuō)明】本節描述的是舜繼承帝位前的情況,并且推辭了堯帝的任命,因為帝位的繼承一般都是帝
——————————————————
【注釋】1.曰若稽古:見(jiàn)《堯典》注釋。譯為,傳說(shuō)是這樣來(lái)考查古代。
2.協(xié):《書(shū)·盤(pán)庚下》:“爾無(wú)共怒,協(xié)比讒言予一人。”《國語(yǔ)·周語(yǔ)》:“紀農協(xié)功。”這里用為合、共同之意。
3.浚:(jun?。兑?#183;恒·初六》:“浚恒,貞,兇;無(wú)攸利。”《詩(shī)·小雅·小弁》:“莫高匪山,莫浚匪泉。”毛傳:“浚,深也。”《管子·幼官》:“思于浚故能知未始,發(fā)于驚故能至無(wú)量。”《玉篇·水部》:“浚,深也。”這里用為深之意,形容很深的意思。
4.哲:《書(shū)·伊訓》:“敷求哲人。”《書(shū)·皋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詩(shī)·小雅·鴻雁》:“維此哲人,謂我劬勞。”《詩(shī)·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婦傾誠。”《爾雅》:“哲,智也。”《說(shuō)文》:“哲,知也。”《漢書(shū)·敘傳》:“或悊或謀。”這里用為聰明有智慧之意。
5.恭:《書(shū)·堯典》:“允恭克讓?zhuān)獗凰谋?,格于上下?#8221;《詩(shī)·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易·小過(guò)·象》:“君子以行過(guò)孚恭,喪過(guò)孚哀,用過(guò)乎儉。”《論語(yǔ)·顏淵》:“君子敬而無(wú)失,與人恭而有禮。”《爾雅》:“恭,敬也。”《禮記·曲禮上》疏:“何胤云,在貌為恭,在心為敬,何之所說(shuō),從多舉也。”《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執轡愈恭。”這里用為恭敬、謙遜有禮之意。
6.允:(yǔn殞)《易·升·初六》:“允升,大吉。”《書(shū)·大禹謨》:“祗載見(jiàn)瞽瞍,夔夔齋傈,瞽亦允若。”《詩(shī)·小雅·采芑》:“陳師鞠旅,顯允方叔。”《詩(shī)·大雅·常武》:“王猶允塞,徐方既來(lái)。”《爾雅·釋詁上》:“允,信也。”《正字通·兒部》:“今俗許諾曰允。”這里用為相信而承諾答應之意。
7.塞:通“僿”?!稌?shū)·皋陶謨》:“剛而塞。”《詩(shī)·邶風(fēng)·燕燕》:“仲氏任只,其心塞淵。”《詩(shī)·大雅·常武》:“王猶允塞,徐方既來(lái)。”《禮記·孔子閑居》:“志氣塞乎天地。”這里用為充滿(mǎn)之意。
8.玄(xuán懸)《易·坤·上六》:“龍戰于野,天地玄黃。”《詩(shī)·周南·卷耳》:“陟彼高岡,我馬玄黃。”《老子·一章》:“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mén)。”《易·文言》:“天玄而地黃。”《莊子·天地》:“玄古之君天下,無(wú)為也,天德而已矣。”成玄英疏:“玄,遠也。”《楚辭·九章·惜往日》:“臨沅湘之玄淵兮,遂自忍而沈流。”《說(shuō)文·玄部》:“玄,幽遠也。”《釋名·釋天》:“天,又謂之玄。”這里用為幽遠、深厚之意。
9.德:《易·訟·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驈耐跏聼o(wú)成。”《書(shū)·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詩(shī)·邶風(fēng)·日月》:“乃如之人兮,德音無(wú)良。”《詩(shī)·小雅·谷風(fēng)》:“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詩(shī)·大雅·思齊》:“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易·坤·象》:“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老子·十章》:“長(cháng)而不宰,是謂玄德。”《論語(yǔ)·為政》:“子曰:‘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莊子·天地》:“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wú)為也,天德而已矣。”成玄英疏:“玄古圣君無(wú)為而治天下,自然之德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可以王矣?”《荀子·勸學(xué)》:“榮辱之來(lái),必象其德。”《韓非子·揚榷》:“德者,核理而普至。”《新書(shū)·道德說(shuō)》:“六德六美,德之所以生陰陽(yáng)天地人與萬(wàn)物也。”這里用為客觀(guān)規律之意。
10.升:《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書(shū)·畢命》:“道存升降。”《詩(shī)·小雅·無(wú)羊》:“麾之以肱,畢來(lái)既升。”《廣雅》:“陞,上也。”這里用為“上”之意。
11.聞:《易·夬·九四》:“臀無(wú)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書(shū)·堯典》:“俞!予聞,如何?”《墨子·經(jīng)上》:“聞耳之聰也。”《禮記·大學(xué)》:“心不在焉,視而不見(jiàn),聽(tīng)而不聞。”《史記·項羽本紀》:“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說(shuō)文》:“聞,知聲也。”這里用為聽(tīng)說(shuō)之意。
12.徽:《書(shū)·無(wú)逸》:“徽柔懿恭,懷保小民。”《詩(shī)·小雅·角弓》:“君子有徽猷,小人與屬。”《詩(shī)·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爾雅·釋詁》:“徽,善也。”這里用為美好、善良之意。
13.五典:又稱(chēng)五行、五常,指仁、義、禮、智、信?!稌?shū)·周官》:“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擾兆民。”
14.克:(kè客)《易·損·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書(shū)·堯典》:“允恭克讓?zhuān)獗凰谋?,格于上下?#8221;《詩(shī)·小雅·正月》:“既克有定,靡人弗勝。”《詩(shī)·大雅·文王》:“王國克生,維周之楨。”《爾雅》:“克,能也。”《荀子·君道》:“賞克罰偷,則民不怠。”這里用為“能”之意。
15.納:《書(shū)·堯典》:“寅餞納日,平秩西成。”《書(shū)·禹貢》:“九江納錫大龜。”《左傳·文公十六年》:“諸侯誰(shuí)納我?且既為人君,而又為人臣,不如死。”《韓非子·八經(jīng)》:“己喜,則求其所納。”這里用為接納、接受之意。
16.揆:(kuí葵)《尚書(shū)·大序》:“雅誥奧義,其歸一揆。”這里用為事務(wù)、政事之意。
17.時(shí):《書(shū)·皋陶謨》:“百僚師師,百工惟時(shí)。”《詩(shī)·小雅·楚茨》:“永錫爾極,時(shí)萬(wàn)時(shí)億。”《論語(yǔ)·學(xué)而》:“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ài)人,使民以時(shí)。’”《詩(shī)·周頌·敬之》:“佛時(shí)仔肩,示我顯德行。”《管子·侈靡》:“衣食之于人也,不可以一日違也,親戚可以時(shí)大也。”《禮記·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shí)中。”這里用為承受之意。
18.敘:《書(shū)·康誥》:“有敘時(shí),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若有疾,惟民其畢棄咎。”《周禮·宮伯》:“行其秩敘。”《周禮·天官》:“以官府之六敘正群吏。”《荀子·富國》:“百姓時(shí)和、事業(yè)得敘者,貨之源也。”《淮南子·本經(jīng)訓》:“四時(shí)不失其敘。”《說(shuō)文》:“敘,次弟也。”這里用為秩序,次序之意。
19.賓:接引客人。用賓客的禮節相待?!稌?shū)·堯典》:“寅賓出日。”《詩(shī)·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相待如賓。”《禮記·鄉飲酒義》:“賓者,接人以義者也。”《儀禮·鄉飲禮》:“謀賓介。”《荀子·禮論》:“賓出,主人拜送。”《玉篇·貝部》:“賓,客也。”這里用為禮敬之意。
20.穆:《詩(shī)·大雅·文王》:“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詩(shī)·大雅·假樂(lè )》:“穆穆皇皇。”《詩(shī)·周頌·清廟》:“于穆清廟。”毛傳:“穆,美。”《管子·君臣下》:“倍其官,遺其事,穆君之色。”《論語(yǔ)·八佾》:“‘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荀子·賦》:“涽涽淑淑,皇皇穆穆。”這里用為和睦、美好之意。
21.麓:《國語(yǔ)·晉語(yǔ)》:“主將適螻而麓不聞。”《說(shuō)文》:“麓,守山林吏也。”這里用為主管山林苑囿的官吏之意。
22.烈:《詩(shī)·豳風(fēng)·七月》:“一之曰觱發(fā),二之曰栗烈。”《詩(shī)·小雅·四月》:“冬日烈烈。”《詩(shī)·商頌·長(cháng)發(fā)》:“如火烈烈。”《論語(yǔ)·鄉黨》:“迅雷風(fēng)烈必變。”《荀子·議兵》:“其使民也酷烈。”這里用為猛烈、激烈之意。
23.格:古書(shū)借“格”為“佫”?!稌?shū)·召誥》:“天迪格保。”《書(shū)·高宗肜日》:“惟先格王。”《書(shū)·益稷》:“祖考來(lái)格。”《書(shū)·君誥》:“格于皇天。”《詩(shī)·小雅·楚茨》:“神保是格,報以介福。”《管子·小匡》:“庶神不格,守龜不兆。”這里用為來(lái)到、到達之意。
24.厎:(dǐ邸)古同“砥”。砥礪;砥柱?!稌?shū)·微子》:“我祖厎遂陳于上,我用沉酗于酒。”
25.可:《易·坤·六三》:“含章,可貞。”《易·蠱·九二》:“干母之蠱,不可貞。”《詩(shī)·小雅·何人斯》:“始者不如今,云不我可。”《莊子·天運》:“其味相反,百皆可于口。”《荀子·富國》:“皆有可也,知愚同。”《韓非子·南面》:“然則古之無(wú)變,常之毋易,在常古之可與不可。”這里用為相稱(chēng),適合之意。
26.績(jì):《書(shū)·堯典》:“庶績(jì)咸熙。”《詩(shī)·大雅·文王有聲》:“維禹之績(jì)。”《左傳·莊公十一年》:“大奔曰敗績(jì)。”《谷梁傳·成公五年》:“伯尊其無(wú)績(jì)乎。”《國語(yǔ)·魯語(yǔ)》:“男女效績(jì)。”《爾雅》:“績(jì),功也,又,業(yè)也,又,事也,又,成也。字亦作勣。”《聲類(lèi)》:“勣,功也。”這里用為成就、功業(yè)之意。
27.陟:(zhi至)《詩(shī)·周南·卷耳》:“陟彼崔嵬。”《詩(shī)·小雅·車(chē)舝》:“陟彼高岡,析其柞薪。”《詩(shī)·大雅·文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詩(shī)·大雅·皇矣》:“陟我高岡,無(wú)矢我陵。”《詩(shī)·周頌·閔予小子》:“陟降庭止。”《爾雅》:“陟,陞也。”《虞書(shū)》:“汝陟帝位。”《說(shuō)文》:“陟,登也。”這里用為登之意。
28.嗣:(sì四)《書(shū)·洪范》:“禹乃嗣興。”《詩(shī)·小雅·杕杜》:“王事靡盬,繼嗣我日。”《詩(shī)·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詩(shī)·大雅·下武》:“永言孝思,昭哉嗣服。”《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其弟嗣書(shū)。”《爾雅》:“嗣,繼也。”《說(shuō)文》:“嗣,諸侯嗣國也。”本意為諸侯傳位給嫡長(cháng)子之意,后來(lái)逐漸發(fā)展為繼承之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