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韜 唐文超 安圣海 黃平 王翹楚
作者單位:上海中醫藥大學(xué)附屬岳陽(yáng)中西醫結合醫院(上海,200437) 上海中醫藥大學(xué)附屬中醫醫院(上海,200041)
【摘要】 通過(guò)對脾陰虛及其兼證臨床特征的分析和總結,提出以甘潤養陰為主,審兼證輕重不同輔以甘寒清熱、苦甘化陰等方法,認為脾陰虛及其兼證的臨床治療重在識證。松原市中醫院推拿按摩科趙東奇
【關(guān)鍵詞】 脾陰虛 兼證 甘潤養陰 臨床治療
脾陰虛是中醫臟象學(xué)說(shuō)的一個(gè)組成部分,不容忽視。氣陰俱虛或常與其他臟腑之陰虛并存,是脾陰虛證的臨床特征,也是不易被人正確認識的原因所在。導致脾陰虛證的原因很多,凡濕熱燥邪,汗吐下利,飲食偏嗜,積滯生熱,憂(yōu)思傷脾,五臟虛損等皆可導致脾陰虛證,臨床多表現出食少納呆,或食后腹脹、煩滿(mǎn)、倦怠、手足煩熱、口干不欲飲、舌淡紅少津、苔薄、脈濡而微數。然脾陰虧虛,或單獨出現,或與他癥兼挾,若不審察,常為其所惑,茲就其特點(diǎn)分析一二如下。
脾胃陰虛證
脾陰虛多為內傷氣血所致,以運化功能失常為主,臨床以納食不化,皮膚干燥,肌肉消瘦,痿軟無(wú)力,甚則肌肉萎縮、偏廢不用,或手足煩熱、溺少便秘,舌紅少苔,脈細數或澀等為特征?,F代名醫蒲輔周曾概括道:“脾陰虛,手足煩熱,口干不欲飲,煩滿(mǎn),不思食。”[1]治療當以養陰和營(yíng)為主,藥選山藥、黃精、芡實(shí)、白芍、石斛、甘草等甘平濡潤之品。胃陰虛多為陽(yáng)熱之病所傷,以納化功能失常為主,臨床以饑不欲食,食不知味,口渴欲飲,干嘔呃逆,或胃中灼熱,或大便秘結,舌紅少津,脈細數等為特征。治療以生津清熱為主,藥用石斛、沙參、生地、蘆根、烏梅、花粉、玉竹、麥冬等甘寒涼潤之品。
若飲食不節,過(guò)食辛辣,恣食肥甘,濕郁化熱,損傷胃陰;或肺津不足,癆瘵陰虧,子盜母氣,耗傷脾陰;或汗吐大泄,醫者誤治,耗傷脾胃陰津。臨床常見(jiàn)不思飲食,食后腹脹,脘腹灼痛,口唇干燥,干嘔呃逆,大便干結,形體消瘦,舌紅苔剝,脈細或細數。治宜育陰增液。
案例一:李×,男性,12歲。2003年7月16日初診。稟賦不足,素體陰虧,食少便溏。復因感寒,醫以解表發(fā)汗治之,汗出過(guò)多,重傷脾胃之陰,口干舌燥,手足煩熱,干嘔呃逆,大便干結。脈細而數,舌紅中剝少津。遂以益脾養胃治療。處方:石斛、麥冬、花粉、玉竹各9g,山藥、扁豆、太子參各12g,地骨皮、炙甘草、竹茹、谷芽各6g。上方每日1劑,水煎服。5日后渴減,余癥也有減輕,大便5日未解。原方加白術(shù)10g,火麻仁15g,又進(jìn)5劑,大便日行,口干舌燥、手足煩熱、干嘔呃逆等癥明顯減輕,繼以養陰健脾調整月余而愈。
按:此患兒脾陰因稟賦而不足,復因津耗重傷脾胃之陰,藥以甘潤養陰和甘寒生津共用,佐以益氣養陰,結合病史,臨證著(zhù)眼于“運”、“納”共病的特點(diǎn)。
脾陰虛胃熱證
脾主四肢,脾氣充則肉盈,脾陰足則肉活,周身肌肉紅活充盈,乃后天健旺之征。若胃有伏熱未解,食盡脾陰,臨床常見(jiàn)四肢肌肉皮膚干粗瘦削,奄奄欲絕,常思冷飲[2],納亢,多見(jiàn)于體弱抑郁之人或小兒因飲食損傷脾胃,日久元氣日落,或食生冷鮮物,停滯于內,邪熱叢生,服藥未當,漸漸而成。治宜甘潤養陰為主,兼以清熱。若胃強脾弱,則其為脾約[3]。約者,即津液不足,脾被胃約束而不能運行津液,又當瀉胃滋脾潤燥。
案例二:方×,女,59歲。2006年11月9日初診。乳腺導管腫瘤手術(shù)后,中藥調理數月(香砂六君子為主),四肢肌肉皮膚干粗瘦削,口干,常思冷飲,耳鳴納亢,進(jìn)食稍多腹脹,大便不爽,日行數次。情志抑郁,面黃肌瘦,舌紅苔薄黃膩,脈細數。曾有“甲肝”病史。治宜甘潤養陰,清利濕熱。處方:山藥、蓮子、扁豆、茯苓、太子參、石斛各15g,桔梗3g,仙鶴草15g,木香6g、黃連3g,白槿花10g,烏梅6g。藥進(jìn)7劑后大便好轉,自覺(jué)全身輕松,原方去烏梅,加蒼術(shù)6g,白術(shù)6g,米仁10g,7日后復診,口干,腹脹明顯減輕,大便日行而暢,仍耳鳴,四肢肌肉皮膚干粗瘦削,繼以養陰清利健脾調治3月而愈。
按:脾具有“喜燥惡濕”的特性,此“濕”,是指病理之濕。“脾不治水固宜燥,脾不升津則宜滋”[3],“氣分不可留水邪,氣分亦不可無(wú)水津”[4],“濕”有病理和生理之分,水邪(水飲、濕濁等)為“不可留”的病理之“濕”;水津則系“不可無(wú)”的生理之“濕”,二者各有其不同的概念,不能因脾喜燥惡濕而忽視其生理對陰津的需要。該患者素體濕蘊,復因用藥辛燥,胃中伏熱耗盡脾陰,治療既甘潤養陰,又燥濕清熱。
脾肺陰虛證
脾陰既虧,化源不及,則不能滋潤肺金,導致肺陰虧虛,肺陰素虧,或久咳久嗽,哮喘久作,子盜母氣,又耗脾陰,而致脾肺陰虛。臨床常見(jiàn):納食減少,食后腹脹,手足煩熱,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咽燥失音,形體消瘦,潮熱盜汗,舌光少津,脈細而數。治宜滋陰潤肺,補土生金。
案例三:顧×,男,56歲。2006年4月20日初診。久瀉咳喘,反復不已,脾肺陰傷,內熱口干,知饑不能多食,干咳少痰而氣喘,手足煩熱。舌紅少津,脈細數。遂以扶脾生金治之。處方:山藥、石斛、花粉、玉竹、百合、沙參各15g,茯苓、麥冬、蓮子各12g,太子參、炒白術(shù)、炒谷芽、烏梅、茅根各20克,紫菀9g,川貝3g,炙甘草6g。上方連進(jìn)7劑,咳減熱退,腹瀉已止,知饑能食,舌紅苔薄。上方去烏梅、蓮子肉,又進(jìn)14劑,除微喘外,其他癥狀基本消失。微喘者,乃陰液未復,仍宗原方增損調理善后。
按:此患者肺脾久病傷及氣陰,宗土金相生之法,補土生金,臨證著(zhù)眼于脾氣陰二虧。
脾陰虛肺熱證
肺氣行,則津液流通貫注,百脈增榮;肺氣燥,則津液不行,百脈失養。脾陰既虧,化源不及,則上不能滋潤肺金,肺失宣降,郁熱內生,陰虛肺燥,不能行津液于下,久則產(chǎn)生痿癖?!毒址桨l(fā)揮》有言:“肺金體燥而居上。脾土性濕而居下,肺熱(燥)則不能管攝一身,脾(陰)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作矣。”臨床常見(jiàn)兩足冷如冰,不能步履,乏力,納減食少,腹脹,口干,便結,舌干少津,脈細而數。治宜苦甘化陰,苦寒潤燥[2]。
案例四:李×,女,68歲。2004年9月22日初診。先天稟賦不足,復加情志抑郁,勞累,二足冰冷,不能步履,乏力,食少腹脹,口干,便結,舌干少津,脈細弦數。治以苦甘化陰。處方:太子參15g,山藥20g,當歸15g,生地15g,陳皮6g,柴胡6g,升麻6g,炙甘草5g,黃連9g,黃芩12g,白芍15g,阿膠9g。上方7劑后,大便通暢,余癥減輕,仍腹脹,口干,二下肢痿軟,原方加扁豆10g,蓮子10g,麥冬12g,7日后復診腹脹好轉,口干減輕,二下肢仍軟,續以原方加黃精12g,萸肉6g,桑寄生12g等,調治6月而愈。
按:此患者脾陰虛,肺燥熱。燥之為病,不越乎津精血液涸竭,患者脾陰虛不能生涎,肺金不能生水,元陰虧損,元陽(yáng)變?yōu)榭托岸?,故取苦寒柔潤之品,以滋其枯涸,俾火熄而陰可立復?/p>
綜上所述,脾陰虛的病機本質(zhì)是氣陰兩虛[6],日久失治必發(fā)展為陽(yáng)虛,出現陰陽(yáng)兩虛的復雜證侯,治療又宜扶陰為主,陰陽(yáng)雙補,總之,對脾陰虛及其兼證的治療,重在識證,權衡個(gè)體陰陽(yáng)用藥。
【參考文獻】
1 中國中醫研究院編.蒲輔周醫療經(jīng)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 社,2005.88.
2 鄭欽安原著(zhù),唐步祺闡述.鄭欽安醫書(shū)闡述[M].四川:巴蜀書(shū)社,2006.160~161.
3 劉渡舟,聶惠民,傅世垣.傷寒摯要[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6.162.
4 清·唐宗海著(zhù).魏武英,李 整理.血證論·卷一·陰陽(yáng)水火 氣血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6.
5 田維君,魏桂芝編著(zhù).中醫虛證全書(shū)[M].南昌:江西科學(xué)技術(shù)出 版社,1997.380~381.
6 王 琦主編.王琦臨床醫學(xué)叢書(shū)·上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03.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