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肺、脾經(jīng)。具有補氣升陽(yáng)、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痹、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功。
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癰疽難潰,久潰不斂。
1、黃芪配人參
補肺腎,定喘嗽。二藥等份且大量使用,功能補肺腎,定喘嗽,治療肺腎兩虛之喘咳。如:參芪膏?!侗静菪戮帯吩疲悍苍撚萌藚⒁粌烧?黃芪亦用一兩,定喘如神,而又不增添脹滿(mǎn),至妙之法,亦至便之法也。
益氣陰,補脾腎。消渴的最終病機是腎陰虧虛,黃芪人參合用,能補益腎陰。研究表明:糖尿病專(zhuān)藥參芪降糖顆粒、降糖安脈膠囊用此對藥,能修復受損的胰島素β細胞、促進(jìn)胰島素分泌。
協(xié)同益氣。黃芪、人參均入氣分,兩者合用,甘溫益氣的作用更強,能大補脾肺之氣。
2、黃芪配當歸
補氣生血。有形之血生于無(wú)形之氣,氣足則血生。黃芪當歸配伍用于氣血虧虛之面色萎黃,神倦脈虛,可補氣生血,如:當歸補血湯。黃芪五倍于當歸,大補脾肺之氣、以資氣血生化之源。臨床主治勞倦內傷、元氣不足、陰血虧虛的氣弱血虛及陽(yáng)浮外越等證。
3、黃芪配升麻
黃芪性溫能升,升達下陷之陽(yáng),為補氣升陽(yáng)的要藥。升麻辛甘、微寒,入肺脾胃三經(jīng),能外散表熱,清解陽(yáng)明熱毒,升提脾胃清陽(yáng),二者配伍多用于治療脾胃氣虛下陷所致臟器脫垂,如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如:補中益氣湯。
4、黃芪配防風(fēng)
黃芪具有泄邪火,益元氣,實(shí)皮毛之功效。防風(fēng)則具有祛風(fēng)解表之功效,將黃芪與防風(fēng)配伍聯(lián)合能夠益衛固表,治療表虛自汗、反復感冒等證,療效頗佳。如:玉屏風(fēng)散。
5、黃芪配防己
黃芪味甘性溫,入肺脾二經(jīng),善走肌表,是治療表虛及虛性水腫的要藥。防己味苦辛、性寒,入肺、脾、膀胱經(jīng),苦寒降泄、利水消腫,使水濕下行,味辛能散、散可祛風(fēng),以祛外襲之風(fēng)邪。黃芪得防風(fēng)則固表而不留邪,防風(fēng)得黃芪則祛邪而不傷正。如《金匱要略》中的防己黃芪湯用于正虛衛表不固、外受風(fēng)邪所致之風(fēng)水證。
6、芪配金銀花
黃芪甘溫、補中益氣,托毒排膿生肌,為補氣之要藥;金銀花甘寒,長(cháng)于清熱解毒,乃瘡家之要藥。二物合用,既能祛其瘡癰生長(cháng)之由,又能排膿生肌而加速瘡癰愈合。
7、芪配桂枝
黃芪甘溫益氣,桂枝辛甘溫煦,達于四肢而具除痹痛、療麻木、愈肢冷,二者配對,能益氣血、溫經(jīng)絡(luò )。臨床上的代表方劑如《金匱要略》中的黃芪桂枝五物湯。
8、黃芪配知母
治療陰虛內熱證。黃芪具有益氣生津的功效,知母滋陰清熱、生津養液、潤燥止渴?!夺t學(xué)衷中參西錄》:凡遇陰虛有熱之證, 其稍有根柢可挽回者,于方中重用黃芪、知母,莫不隨手奏效。
9、黃芪配枳實(shí)(枳殼)
黃芪為補氣升提首選之品,枳實(shí)(枳殼)為下氣降逆重要之味,兩藥合用,升陽(yáng)益氣輔以理氣通降,一升一降,相反相成,使清升濁降,脾胃復常。
10、黃芪配甘草
黃芪為補藥之長(cháng),炙甘草能補脾益氣、調和藥性,與黃芪配伍,既可助黃芪之用、又可調和黃芪藥性,使其補力持久。小劑量做散劑等量入藥,常服平補氣血、安和五臟。
生黃芪與炙甘草的比例為 6:1,名黃芪甘草湯,功能補氣通淋?!夺t林改錯》云:此方治老年人溺尿玉莖痛如刀割,不論年月深久,立效。
11、黃芪配伍的現代研究
黃芪配丹參:丹參具有突出的活血化瘀作用,與黃芪合用,益氣補血,相得映彰。臨床用于氣虛血瘀而誘發(fā)的冠心病,不僅可擴張冠狀動(dòng)脈、增加血流量,還可起到保護及修復損傷心肌的作用。
黃芪配雞血藤:黃芪利水消腫、補中益氣,配合具有補血養血之功效的雞血藤,能夠達到改善循環(huán)血量,緩解與修復各缺血組織與器官的缺血乏氧狀態(tài)。臨床用于肝纖維化的治療與預防。
黃芪還有哪些配伍應用,歡迎網(wǎng)友在留言中補充,謝謝大家!我們共同進(jìn)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