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08日 12:57 揚州晚報 我有話(huà)說(shuō)(1人參與)



漢代揚州制作的銅鏡除了常規鏡外,還制作特種工藝鏡。目前,揚州發(fā)現最早的特種工藝鏡是戰國時(shí)期的“漆彩繪紋銅鏡”,此鏡于1999年于儀征新集鎮廟山村趙莊組一座戰國墓中出土。其直徑為25.2厘米,屬大型鏡,表面留有明顯的漆彩繪痕跡。由此顯示出戰國時(shí)期漆彩繪紋鏡制作的高水準。至西漢中晚期,揚州特種工藝鏡在前人的基礎上得到了高度發(fā)展,品類(lèi)增多,除了漆彩繪紋鏡,還有鎏金鏡、鑲嵌鏡、金銀錯鏡和貼金箔鏡等品種,更出現了以金工、銀工以及瑪瑙、綠松石等寶石鑲嵌與銅鏡相結合的新工藝。
在已出土的漢代特種工藝鏡中,現藏揚州博物館的西漢“貼金銀箔幾何紋鏡”和“貼銅箔禽獸紋鏡”制作異常精美。兩鏡都出土于揚州甘泉鄉巴家墩漢墓。前者鏡為圓形,圓鈕,鈕上嵌銅泡釘,疑原飾物脫落后所補。柿蒂紋鈕座,每葉中心嵌一物脫落,四葉間在漆灰地上粘貼金箔。主紋為高弦紋間設三道寬槽,槽內以漆灰襯底,內、外兩道寬槽內貼以金銀相間的三角形箔片,中間寬槽貼以金箔,以黑漆繪幾何云紋。后者鏡鈕上嵌寶物脫落,柿蒂紋鈕座,每葉中心嵌一物脫落,四葉間殘存漆灰地,表面貼飾不詳。主紋為在漆灰地上貼飾的各式銅箔禽獸紋,禽獸紋樣原為極細的方格網(wǎng)狀鏤空,因修復時(shí)被濃漆填塞失去原有鮮活之態(tài)。鏡緣較高,其內側斜壁上飾以彩繪幾何云紋圖案,以?xún)芍芟壹y夾一周金箔為緣。
而2007年于揚州西湖鎮蠶桑磚瓦廠(chǎng)工地出土的“西漢嵌寶金銀平脫鳳鳥(niǎo)紋銅鏡”則采用了金銀平脫、嵌寶、髹漆等工藝,制作技術(shù)復雜,金、銀、漆紋飾交錯,光澤醒目,圖案優(yōu)美,極為難得。此鏡直徑為18.4厘米,緣厚0.7厘米,圓形,圓鈕,鈕上嵌寶脫失,嵌銀箔柿蒂紋鈕座,四葉內各有一圓形凹點(diǎn),疑為嵌寶丟失留下的痕跡,四葉髹紅褐色的漆邊。座外一周凸起的圈帶將銅鏡分為內外兩區,內區用鏤空金箔貼飾四只展翼鳳鳥(niǎo),并髹紅褐色漆圈。外區圈帶外圍以七內向連弧紋形成弧形七角星帶,角內飾圓圈紋等幾何紋飾。鏡緣內飾金箔鏤空的五組鳳鳥(niǎo)紋帶,每組為兩只側立相對的鳳鳥(niǎo)夾一只展翼的立鳥(niǎo)。環(huán)繞鏡緣有距離相等、尺寸相同的八個(gè)方框,方框中間有一圓形凹點(diǎn),應曾嵌寶物。
漢代揚州制作的特種工藝鏡在實(shí)用基礎上極盡奢華裝飾,深受其時(shí)貴族婦女的青睞,代表了我國漢代銅鏡制作的最高水平。
徐忠文 周長(cháng)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