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
在我看來(lái),我并不覺(jué)的誰(shuí)有多高尚,亦不覺(jué)得誰(shuí)有多低俗、與低賤。因為宇宙的規則,是:自利。大家都是在給自己找樂(lè )子罷了。----李宗奇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yōu),回也不改其樂(lè )。賢哉回也?!?div style="height:15px;">
這一節,與《論語(yǔ)·述而7.16》所錄的:“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lè )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ǔ鲎杂?,《論語(yǔ)·述而7.16》)
以上兩節,被后世儒者并稱(chēng)為:“孔顏樂(lè )處”。
道理是這樣的。很淡泊,很'清淡’的一種生活方式。人很好,很清(既:輕)大概就是這樣的一種:行為模式。
道理是這樣的。但是呢,我要'澄清’一點(diǎn),那便是:即便是孔子、顏回這兩位名留青史的“高尚”代表......“教科書(shū)”式的“清高”典范......
即便是這樣,我負責任的説:他們也沒(méi)離開(kāi)“自利”二字。
《論語(yǔ)·子罕9.21》記載:“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jiàn)其進(jìn)也,未見(jiàn)其止也?!保ǔ鲎?,同上)
《中庸》記錄:“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保ǔ鲎?,《禮記·中庸》)
“孔顏樂(lè )處”之所以被稱(chēng)為:“樂(lè )處”,是因為孔子,和顏回找到了他們人生當中的:除了物質(zhì)生活以外的,精神上的樂(lè )子。
因為,據我們今天了解到的情況來(lái)看,孔子、顏回都是偏重于內化道德,既:熱衷于改變自己思想,與認知的人。所以,這種能改變自身精神的樂(lè )趣’,就被稱(chēng)為:“孔顏樂(lè )處”了?!翱最仒?lè )處”在今天,理論上所指的,大概既是:泛指一切能提升、改變自身思想、意識的學(xué)習,與訓練。
這類(lèi)學(xué)習,與鍛煉,一定是分隔于你帶不帶珠寶、首飾,或你開(kāi)什麼車(chē)......這類(lèi)的事情,而僅僅是為了提升、改變自身思想、與意識的“溫故而知新”(“溫故而知新”,出自于《論語(yǔ)·為政2.11》)、或者“自誠明”(“自誠明”,出自于《禮記·中庸》)了。這種純粹的,為了認知提升、精神提升而即便是居住在“陋巷”,或飲食條件只有區區“一簞”、“一瓢”(以上,既:“陋巷”、“一簞”、“一瓢”,出自于《論語(yǔ)·雍也6.11》)的情況也要進(jìn)行的訓練,和學(xué)習,我們儒家理論上統稱(chēng)他為:是“孔顏樂(lè )處”了。
道理是這樣的。這(既:“孔顏樂(lè )處”)是一種單純的'自利’的行為。但我想,宇宙的規則,就是:先“自利”。
而後“利他”。
道理是這樣的。這(既:自利)大概就是一種:'別樣的貪心’。與貪財、物不同,“孔顏樂(lè )處”,是對不斷的深化'認知’、提高精神的執著(zhù),而貪財、貪物......那大概是對'外’的執著(zhù)。
一內,一外。道理是不一樣的。
我們説:貪財、貪物,也叫:貪。但這種對于財、物的貪,“貪”的是'外’的部分,“貪”的是'質(zhì)’的部分......
而,“孔顏樂(lè )處”的貪,貪的是:'內’,是:'氣’的部分,是'心’,是'道’。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保ǔ鲎杂凇睹献印す珜O丑上》)實(shí)際就是在説:我喜歡加深自己的'認知’,和“溫故知新”(“溫故知新”,出自于《論語(yǔ)·為政2.11》)道理是一樣的。溫故知新(出自,同上)就是在養:“浩然之氣”(“浩然之氣”,出自于《孟子·公孫丑上》)。
道理是這樣的。二者都是在:貪。即:養“浩然之氣”(既:加深、強化'認知’,與“溫故知新”)與貪財、貪物。
1.
二者都是在:自利。故,從我的角度説:我并不覺(jué)得顏回,或者孔子有多“高尚”。
亦不覺(jué)得誰(shuí),或者誰(shuí)的行為,有多低俗、與低賤。因為歸根究底,我們都是在:自利。我們都是在:給自己'找點(diǎn)樂(lè )子’罷了......
宇宙如此,孔子、顏回,也一樣。
2.
自利,是宇宙的:規則。先自利,再利他,是宇宙的:規律。
道理是這樣的。----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 九月十九 于自家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