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浴諸要點(diǎn):
泡腳 1 . 睡前泡腳 (飯后一小時(shí))。 泡腳以一天為間隔。
2. 溫水(30--40度)以舒服為標準,水要浸過(guò)小腿肚,涼了不斷加熱水;
3. 時(shí)間(30--50分鐘),以全身舒展放松,泡到后背有點(diǎn)潮,或者額頭出微汗為度,一般20-30分鐘就行.
泡腳 可
1. 促進(jìn)血液循環(huán)。人之有腳,猶似樹(shù)之有根,樹(sh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
2. 刺激足部穴位,足部反射區和經(jīng)絡(luò )。人體腳上有6條主要經(jīng)絡(luò ),包括3條陽(yáng)經(jīng)(膀胱經(jīng),胃經(jīng),膽經(jīng))的終止點(diǎn),和三條陰經(jīng)(脾經(jīng),肝經(jīng),腎經(jīng))的起始點(diǎn)都在腳上,因此,泡腳也等于刺激了這6條最主要的經(jīng)絡(luò );
3. 泡腳的同時(shí),對腳部穴位進(jìn)行按摩;或泡腳后按摩磕腳,??哪_方法:趴在床上,小腿翹起來(lái),雙腳互相磕打15--30分鐘。能更好提升保健治療效果。
4. 對很多疾病的治療,有很好的輔助作用;泡腳時(shí)會(huì )感覺(jué)膝蓋很涼,說(shuō)明體內的寒濕正在被泡腳的熱水和中藥水逼出體外;
5. a. 如果你得了風(fēng)寒感冒,有時(shí)不用吃藥,泡泡腳,一出汗,將體內的寒驅散,就好了。
b. 加鹽:一平勺,適用上焦有火,經(jīng)常眼紅,牙痛,咽痛,性急愛(ài)生氣,急噪心煩,上火下寒,腿腳腫脹.
c. 加艾葉:一小把煮后用,適用呼吸系統疾病,如咳嗽,慢性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
泡腳也可放些中藥,泡腳方(每付):
1. 紅花5克,百部5克,蘇木5克,獨活5克,梔子4克,透骨草4克,細辛3克,威靈仙3克。 粉碎,用時(shí)用絲襪包10克-20克放入熱水中沖開(kāi),即是清亮,淡黃帶藥香味的泡腳水;
2. 還有一些中草藥適合日常泡腳使用,如紅花,蘇木,澤蘭,伸筋草,黃芩(qin),當歸等,都具有解乏,活血的功效;
3. 亞健康人群:桂枝,防風(fēng)各12克,生姜5克,花椒,川椒各3-5克。功效:促進(jìn)足部血液循環(huán),通過(guò)足部不同反射區來(lái)改善人體健康狀況
注意: 中醫泡腳不同于洗腳,應先將藥物在冷水中充分浸泡15-30分鐘,然后將成藥包煎30-60分鐘,并加入適量溫水泡腳,要浸泡至踝關(guān)節2寸以上。
保健治療泡腳方:
1. 失眠:
1-1. 配方: 吳茱萸40g,米醋(白醋)適量。
用法:用吳茱萸煎汁,加入溫水,再加入米醋,配合足浴盆浸泡雙足30分鐘,每日一次。
1-2. 磁石60克、菊花20克、黃芩15克、夜交藤30克.
2,高血壓
2-1. 桑葉,桑枝,茺蔚子各15g。
用法:用上藥加水1000毫升煎成600毫升,去渣后混入足浴盆,睡覺(jué)前浸泡雙足30-40分鐘。
2-2. 高血壓:鉤藤40克、夏枯草30克、桑葉20克、菊花20克;
2-3. 天麻20克,鉤藤,龍膽草各30克,杭菊花30克,附子10克,桑葉30克,川牛膝20克,靈磁石50克。功效:平肝潛(qian)陽(yáng),降血壓及清利頭目。適用于頭昏,眩暈,耳鳴,四肢麻木,高血壓及抽搐等癥。
好多高血壓的病人,如果長(cháng)期泡腳,會(huì )使得人體肢體末端血液循環(huán)得到改善,因此血壓就慢慢降下來(lái)了。
3. 中風(fēng)偏癱:
3-1. 豨(xi)薟(xian lian)草,桑枝,槐枝,柳枝,杉枝,川牛膝各30。絲瓜絡(luò ),生白芍,益母草各25克,干地龍,黑蠶各15克。功效:活血舒筋。主要用于中風(fēng)偏癱,癱huan及肌萎縮等癥??砷L(cháng)期使用。
3-2. 中風(fēng)后手足拘事
用藥:伸筋草,透骨草,紅花各6g。
用法:5kg清水加上藥,煎煮10分鐘后加入溫水,用足浴盆浸泡雙足,每日三次,一個(gè)月為一療程;
4. 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炎:
4-1 患有風(fēng)濕病,怕冷,怕涼,脾胃虛寒的人,適合用具有溫通作用的中草藥,如干姜,桑枝;
4-2. 防風(fēng),尋古風(fēng),秦艽(jiao qiu),川芎,桂枝,生蒼術(shù)各30克,桃枝,杉木,當歸,生姜各35克,麻黃20克。功效:驅風(fēng)除濕,舒筋活絡(luò ),利關(guān)節等。適用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炎,足(踝)關(guān)節抽搐,關(guān)節病,腰腿痛以及雙下肢抽搐。
5. 疼痛:
5-1. 川烏,草烏各12克,桂枝。白芍,防風(fēng)各15克,桑枝,苦參各20克,海桐皮30克。功效:疏風(fēng)散寒。適用于痛風(fēng),丹毒及兩腳腫脹等癥。兩三次為一療程。
5-2. 足跟、足踝關(guān)節痛:尋骨風(fēng)30克、透骨草30克、雞血藤30克、乳香10克、沒(méi)藥10克、血竭10克、王不留行15克。
6. 水腫: 足起水腫
6-1. 用藥:楠木,桐木各適量。
用法:用上藥煎湯后加溫水,用按摩足浴盆浸泡雙足,每次20分鐘,每日一次;
6-2. 加紅花一小把:紗布包煮開(kāi)可用兩次,適用靜脈曲張,末梢神經(jīng)炎,血液循環(huán)不好,腿腳麻木或青紫等淤血癥.
7. 肝脾腫大:三棱15克、莪術(shù)15克、延胡索15克、烏梅10克;
8. 感冒或感冒頭痛
8-1. 用藥:生姜200g。
用法:上藥煎水去渣后,混入溫水按摩足浴盆浸泡雙足30分鐘,每日一次;
8-2. . 加姜(棗大的一塊): 煮開(kāi),適用初起風(fēng)寒感冒,風(fēng)濕,類(lèi)風(fēng)濕,關(guān)節病.
9.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用藥:桂枝,附片,伸筋草,苦參各15g。
用法:煎后去渣,混入溫水用按摩足浴盆浸泡雙足30分鐘,10天一療程,每日二次。
10. 糖尿病性趾端壞死
10-1: 川桂枝,生附片各50g,紫丹參,忍冬藤,生黃芪各100g,乳香,每劑藥各24g。用法:上藥用5000g水煮,用文火煮沸后再煎20分鐘,去渣后混入溫水內用足浴盆浸泡30分鐘,每劑藥可反復使用三次;
10-2.: 雙花10g、大黃15g、元柏20g、紅化15g、地榆炭25g、白芷15g、制乳香15g、制沒(méi)藥15g、白花蛇舌草20g、蛇床子20g、附子10g,加水500毫升煮沸20分鐘,涼至40℃左右,每日2次,每次30分鐘至1小時(shí),20天為一個(gè)療程。
10-3. 中藥足浴方為:金銀花、紫丹參、乳香、沒(méi)藥、黃柏、苦參、川芎等
主治:糖尿病足早期下肢疼痛跛行者。
糖尿病足是一類(lèi)在糖尿病周?chē)窠?jīng)病變和外周血管病變基礎上,由于足應力、外傷、感染等因素引起的嚴重下肢病變的總稱(chēng)。在它的無(wú)壞疽期,對于那些患足涼麻,色蒼白或蒼黃、紫暗的患者,即可以采用中藥浸浴泡法,通過(guò)皮膚透皮吸收達到溫經(jīng)、活血止痛、清熱解毒、改善循環(huán)的作用。
11. 少女痛經(jīng):
11-1. 蒲黃20克, 五靈脂20克, 香附20克, 延胡索20克, 當歸20克, 赤芍15克, 桃仁10克, 沒(méi)藥10克;
上藥加水2500毫升,煮沸15分鐘后離火,先以藥液蒸氣熏雙腳,待溫度適宜后將雙腳浸泡于藥液中。每次浸泡15-20分鐘,每日早晚各熏洗1次,每劑藥重復使用兩天。于經(jīng)前3天左右開(kāi)始用藥,連用3-5劑,連續用3個(gè)月經(jīng)周期。
11-2. 用藥:小茴香200g。
用法:上將藥煎水去渣后,混入問(wèn)溫按摩足浴盆浸泡雙足30分鐘,每日一次;
11-3. 痛經(jīng)的女性,或者腳干,皮膚干燥的人,用點(diǎn)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草藥,如白芍,益母草,當歸,艾葉等
12. 遺精、早泄:仙鶴草40克、黃芩10克、丹皮10克、芡實(shí)30克、女貞子30克、狗脊15克、桑葚30克、知母12克、黃柏12克。
13. 中藥泡腳去腳臭:
13-1. 葛根25克,五倍子15克,甘草15克,白帆25克。
13-2. 加花椒:10--30粒,適用腳汗,腳臭,腳氣,濕疹.
14. 減肥,脂肪堆積過(guò)多造成的肥胖病
用藥:冬瓜皮200g,茯苓100g,木瓜100g。
用法:水煮去渣后,混入足浴盆內浸泡雙足每次30-40分鐘,至微微出汗。每日一次,20-30天為一療程;
15. 便秘: 用花椒、姜、鹽、醋、小茴香等浴足并按摩,對功能性便秘有較好的防治效果。預防便秘十要歌訣也說(shuō):“功能便秘不吃藥,自然療法益處多。睡前浴后做足療,健身祛病排泄好。”可見(jiàn),足療,尤其是中藥浴足,對便秘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尤其適用于那些體質(zhì)較強的習慣性便秘患者。
要想嘗試這些足浴方,最好選購成品,這樣會(huì )更有效和安全,并且有條件的情況下,還是應去中醫院請大夫確定自己的體質(zhì)是否適合足浴藥物。
精通足療穴位輕松防?。?br>

1. 大腦:部位位于雙足大拇趾第一節底部肉球處。左半大腦反射區在右足上,右半大腦反射區在左足上.
功能:平肝潛陽(yáng),清頭明目,鎮靜安神,舒經(jīng)通絡(luò );
主治:頭痛,頭暈,頭昏,失眠,高血壓,腦血管病變,腦性偏癱,視覺(jué)受損,神經(jīng)衰弱,帕(pa)金森氏綜和癥等;
手法:由上向下按摩3-5次。
2. 額竇:位于雙足的五趾靠尖端約1厘米的范圍內。左額竇反射區在右足上,右額竇反射區在左足上。
功能:清熱疏風(fēng),通絡(luò )止痛;
主治:前頭痛,頭頂痛,眼,耳,鼻和竇的疾患;
手法:拇指尖自里向外方向刮壓3次,其余各足趾尖各按3次;
3. 小腦,腦干:位于雙足拇趾近節基底部外側面,左小腦,腦干反射區在右足上,右小腦,腦干反射區在左足上;
功能:疏風(fēng)清熱,通絡(luò )止痛;
主治:頭痛,頭暈,失眠,記憶力減退及小腦萎縮引起的共濟失調,帕金森氏綜合癥;
手法:由上向下按摩3次。
4. 垂體:位于雙足底拇趾趾腹的中間偏內側一點(diǎn),(在腦反射區深處)
功能:調節內分泌,平衡陰陽(yáng)。
主治:內分泌失調的疾患,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性腺,脾,胰腺,功能失調等,小兒發(fā)育不良,遺尿,更年期綜合癥等。
手法:由上向下深入定點(diǎn)按壓3-5次。
5. 三叉神經(jīng):位于雙足拇趾第一節的外側約45度角,在小腦反射區前方,左側三叉神經(jīng)反射區在右足,右三叉神經(jīng)反射區在左側。
功能:偏頭痛,眼眶痛,牙痛,面神經(jīng)麻痹及面頰,唇,鼻之誘發(fā)的神經(jīng)痛等。
手法:由上向下按摩3-5次。
6,鼻:雙足拇趾腹內側延伸到拇趾甲的根部,第一趾間關(guān)節前。左鼻的反射區在右足,右鼻的反射區在左足。
功能:通利鼻竅。
主治:急慢性鼻竇炎,鼻衄(nv),鼻竇炎,鼻息肉,上呼吸道疾患等。
手法:由足根端向足趾端按壓3-5次或由足外側向內側方向刮3-5次。
7. 頸項:雙足大拇趾根部,左側頸項反射區在右足,右足反射區在左足。
功能:疏經(jīng)通絡(luò ),柔項止痛。
主治:頸部酸痛,頸部僵硬,頸部軟組織損傷,高血壓,落枕,頸椎病及消化道疾病。
手法:沿拇趾根部向內側推壓3-5次。
8 . 眼:位于雙足第二趾和第三趾中部與根部(包栝足底和足背兩個(gè)位置。
功能:清肝,養肝,明目。
主治:結膜炎,角膜炎,近視,老花眼,青光眼,白內障等眼疾和眼底的病變。
手法:壓趾根部敏感點(diǎn),點(diǎn)壓3-5次或由足外側向足內側方向刮壓3-5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