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七)養生與養性
中國的士大夫非常重視養生,不但注重養生,而且注重養性。
說(shuō)到養生,平常要進(jìn)補。此外,有的要休假,有的要旅行,有的重視康樂(lè )活動(dòng),有的甚至退休,都是為了養生。其實(shí),現代人養生,可以運動(dòng),可以勞作,可以注意飲食,可以和大自然結合在一起。
在佛教里,也提到養生。養生之道,生活作息要有時(shí),每日飲食要節制,朝夕作息要正常;時(shí)時(shí)心中要有正念、正思惟,減少欲望,少貪少嗔,少嫉少惱,這都是養生之道。當然,也有人用禮拜、用禪坐、用經(jīng)行,乃至用蒔花植草、出坡作務(wù),做為養生之道。
養生之外,還要養性、養心;心性是人體所依的根本,你不把心性養正、養善、養好,根本不立,所謂“體之不存,毛將焉附”?所以,人生修養心性,在儒家講“吾善養浩然正氣”;在佛教講,豈但養生、養性,最主要的,是要明心見(jiàn)性。而在未達到明心見(jiàn)性之前,心性要柔和,心性要廣大,心性要安然,心性要平和!如果心性閉塞,心性強硬,心性執著(zhù),心性迷闇,如此
要想明心見(jiàn)性,可就難矣也!
吾人的心性如水,水明如鏡、水凈如天;但因無(wú)明業(yè)風(fēng),使心性之水掀起了濤天波浪,所以修心養性,就是要把心性導之于溝、
導之于渠、導之于平,否則容易氾濫成災。
吾人的心性如水,水性下流;人,學(xué)壞很容易,學(xué)好,則如水往上流,十分艱難,所以說(shuō)“學(xué)如逆水行舟,不進(jìn)則退”。
養生是為了健康,養性是為了完成人格。但是,養生不是為了強壯身體,好勇斗狠;修養心性也不是自我閉塞,不管?chē)掖笫隆?div style="height:15px;">
所以,一個(gè)人平常不重視自己的修養,不能養成志愿、養成勇氣、養成力量、養成明理,則很容易就會(huì )成為下流。
自古以來(lái),多少學(xué)問(wèn)家,都希望以教育來(lái)養生、養性;許多的宗教家,也都以自我克制、擴大愛(ài)人,以表達自己養性的功夫。
廬山慧遠,三十年足不出廬山,以養性的功夫受人尊敬;達摩祖師九年面壁,也是修心養性,先用禪定養成克己的功夫。佛陀的弟子,隨佛出家后,各自在山林水邊,崖穴洞窟,修練養性的功夫;中國的禪者,像雪竇禪師等人,在古寺叢林里陸沉多年,總希望能把養性的功夫做好,而能將來(lái)龍天推出,可以福利大眾,普利人天。
養生,是形可立;養性,是心完成。有形有神,形神俱全,還怕自己不能成就完美的人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