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陵墓:
明朝皇權內部斗爭激烈,陵寢分布也有許多,除了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外,還有朱元璋爺爺的江蘇盱眙明祖陵、朱元璋父親的安徽鳳陽(yáng)明皇陵、朱厚熜(嘉靖皇帝)父親的湖北鐘祥市明顯陵。明朝十六位皇帝 但為什么北京只有十三陵?明十三陵早已揚名海內外,但明朝十六個(gè)皇帝,為何是十三陵呢?明太祖朱元璋死于南京,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惠帝朱允炆因燕王朱棣奪位而出走,不知所終,所以葬于何處已無(wú)從查考。代宗朱祁鈺因其兄弟朱祁鎮作梗廢了帝號,死時(shí)以王禮葬入位于北京海淀區玉泉山北麓,直至明憲宗朱見(jiàn)深繼位后始恢復其帝號,并以帝王禮葬之改為景泰陵。其余十三位皇帝陵墓位于北京昌平區天壽山明十三陵。
南明政權的弘光陵位于河南孟津東山頭村;監國魯王朱以海墓位于福建省金門(mén)縣太武山西麓;隆武陵位于福州羅漢嶺;紹武陵位于廣州越秀公園內;永歷陵位于貴州省都勻市大坪鎮高塘山。
熙陵系明恭宗朱常洵之陵,位于河南省洛陽(yáng)市孟津縣麻屯鄉廟槐村;興陵系明禮宗朱常瀛之陵,位于廣西省南寧市左右江匯合河畔上的三江口宋村;唐藩四帝陵系惠皇帝朱宇溫、順皇帝朱宙栐、端皇帝朱碩熿、宣皇帝朱器墭之陵,位于河南省南陽(yáng)市紫山東麓;潞閔王朱常淓葬處不明;
關(guān)于明朝皇帝的陵墓
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市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明朝自開(kāi)國以來(lái),從明太祖朱元璋傳到明思宗朱由檢(即崇禎皇帝),共傳了16位皇帝,那16位皇帝為何才13陵?其中除了開(kāi)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還有那個(gè)在靖難役中不知所蹤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外,其余14位皇帝中的13位,就連亡國之君吊死煤山的明思宗朱由檢,都葬在了北京的明十三陵:長(cháng)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唯獨第七任皇帝——明代宗朱祁鈺,卻沒(méi)被葬入十三陵。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其陵墓被稱(chēng)為景泰陵。
帝死妃殉的惡俗在漢初即被劉邦廢除了,但到14世紀又被明太祖朱元璋復活了。
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英年早逝,朱元璋傷心之余,下令將朱樉的兩個(gè)王妃王氏、鄧氏殉葬。兩條活生生的人命,就此香消玉殞?zhuān)辉凇睹魇贰飞狭粝?個(gè)字:“樉薨,王妃殉?!?/p>
1398年,朱元璋駕崩,“伺寢宮人盡數殉葬”。共有46名妃嬪、宮女殉葬,隨朱元璋一同葬入孝陵
1424年,朱棣死后,也有活人殉葬。朱棣死后,關(guān)于嬪妃宮女殉葬的事就提上了議事日程,嗣皇帝、朱棣的大兒子明仁宗朱高熾圈定了殉葬者的名單?!暗郾?,宮人殉葬者三十余人。當死之日,皆餉之于庭,餉輟,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掛繩圍于其上,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鄙厦孢@段文字并不見(jiàn)于中國文獻,出自朝鮮的《李朝世宗實(shí)錄》。朝鮮為何有這段記載?大概是因所殉嬪妃中有兩位朝鮮選獻的美女——韓氏和崔氏。處死所殉嬪妃的情景,相當讓人難過(guò)和不忍。實(shí)錄中是這樣記的:“韓氏臨死,顧謂金黑曰:'娘,吾去!娘,吾去!’語(yǔ)未竟,旁有宦者去床,乃與崔氏俱死?!碑敃r(shí),殉葬儀式由朱高熾親自到場(chǎng)主持,并與她們每人一一話(huà)別,史載“褚(諸)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親入辭決”,就是這么一回事情。韓氏在殉葬前,就不住地哭泣,臨死前她向朱高熾提了一個(gè)要求,希望年老的母親能得到照顧:“吾母年老,愿規(歸)本國?!?/p>
真正廢除后妃殉葬制度的,是明英宗朱祁鎮。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他當了20多年皇帝,政績(jì)乏善可陳。唯一令人稱(chēng)道的,可能就是廢除了后妃殉葬制度。1464年,朱祁鎮在逝世前發(fā)布遺詔,說(shuō):“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復為?!?/p>
朱祁鎮之所以要廢除后妃殉葬制度,與他小時(shí)候的一段經(jīng)歷有關(guān)。1435年,朱祁鎮父親、明宣宗朱瞻基駕崩時(shí),許多后妃被迫殉葬這種悲慘的情形,讓9歲的朱祁鎮深受刺激。另一方面,朱祁鎮也是想通過(guò)廢除后妃殉葬制度,保護自己的沒(méi)有生育兒子的愛(ài)妻錢(qián)皇后。錢(qián)皇后是朱祁鎮的結發(fā)妻子,一生患難與共。特別是朱祁鎮在“土木之變”后被蒙古人俘虜,軟禁了一年多。一年多里,錢(qián)皇后陪伴丈夫身邊,不離不棄,悉心照顧,支撐著(zhù)他度過(guò)了人生中最狼狽、最危險、最困窘的日子。因此,朱祁鎮很感激她。為朱祁鎮生育了長(cháng)子朱見(jiàn)深的周貴妃,想方設法要廢掉錢(qián)皇后,被朱祁鎮阻止了。但朱祁鎮深知,自己死去后,就沒(méi)辦法保護錢(qián)皇后了,便干脆立下遺詔,廢除了后妃殉葬制度。
果然,當朱祁鎮死后,周貴妃立即向錢(qián)皇后發(fā)難,幸好有了朱祁鎮遺詔的保護,錢(qián)皇后和其余后妃才得以幸免。值得肯定的是,在朱祁鎮以后,繼任皇帝明憲宗朱見(jiàn)深也在遺詔中明確表示不要殉葬。除了皇帝,諸王入葬也基本禁絕了活人殉葬。在中國斷斷續續實(shí)行了數千年的活人殉葬制度,到此劃上了休止符。
①太子朱標原謚號“懿文”,其子朱允炆即位后為其尊上皇帝之廟號、謚號、陵號。靖難之役后各項尊號被成祖一應廢除,復稱(chēng)“懿文太子”,并對懿文太子父子多有詆毀。后,明安宗、清高宗先后為懿文太子平反,追復其皇帝尊號。
②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即位后否定建文帝的正統性,廢除建文年號,改稱(chēng)“洪武三十五年”,對其大加詆毀。之后明朝歷代皇帝都拒絕追復建文帝的帝號。后,明神宗恢復“建文”年號。安宗為其平反,上廟號、謚號。清高宗再為其平反改謚。
③朱棣原廟號是“太宗”,以后世宗改為“成祖”,原廟號不再使用。
④景泰七年,太上皇朱祁鎮發(fā)動(dòng)奪門(mén)之變,復辟為帝,廢景泰帝朱祁鈺為郕王,死后謚號“戾”。后憲宗追復其皇帝謚號并改其王陵為皇陵,安宗追復廟號并改謚,清朝后多用憲宗所定謚號。
⑤明睿宗為世宗生父,本為興王,謚號“獻”。世宗即位后,通過(guò)長(cháng)達三年的“大禮議”之爭,成功為生父爭得皇帝尊號,為其尊上廟號、謚號,改其王陵為皇陵。
⑥清朝對明思宗多不稱(chēng)廟號,只稱(chēng)謚號。
⑦甲申之變后,皇太子朱慈烺被李自成所獲,封為宋王,李自成兵敗后吳三桂奉其還京,請求清攝政王多爾袞立其為明朝皇帝,年號“義興”,不允,攜慈烺逃走,后無(wú)記載,或曰死于陜西。安宗為其上謚號,監國魯王朱以海更追謚其為皇帝。另有說(shuō)法,南都太子案中被處死的“假太子”其實(shí)正是朱慈烺本人,但多數史書(shū)不認同這種說(shuō)法。⑧⑨⑩
太祖開(kāi)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諱元璋,字國瑞,姓朱氏。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鐘離。生四子,太祖其季也。母陳氏。年號洪武(1368年-1398年)應天孝陵
惠帝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guān)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諱允炆。太祖孫,懿文太子第二子也。母妃呂氏。年號建文(1399年-1402年)下落不明,無(wú)陵
成祖啟天弘道高明肇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諱棣,太祖第四子,母孝慈高皇后。年號永樂(lè )(1403年-1424年)長(cháng)陵
仁宗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圣達孝昭皇帝諱高熾,成祖長(cháng)子。母仁孝文后。年號洪熙(1425年)獻陵
宣宗憲天崇道英明神圣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諱瞻基,仁宗長(cháng)子。母誠孝昭后。年號宣德(1426年-1435年)景陵
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实壑M祁鎮,宣宗長(cháng)子。母貴妃孫氏。年號正統(1436年-1449年)天順(1457年-1464年)裕陵
代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諱祁鈺,宣宗次子。母賢妃吳氏。英宗即位,封郕王。年號景泰(1450年-1457年)景泰陵
憲宗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圣孝純皇帝諱見(jiàn)深,英宗長(cháng)子。母貴妃周氏。年號成化(1465年-1487年)茂陵
孝宗達天明道純誠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諱佑樘,憲宗第三子。母淑妃紀氏,成化六年七月生帝于西宮。年號弘治(1488年-1505年)泰陵
武宗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諱厚照,孝宗長(cháng)子。母孝康敬皇后。年號正德(1506年-1521年)康陵
世宗欽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諱厚熜,憲宗孫。父興獻王佑杬,國安陸,正德十四年薨。年號嘉靖(1522年-1566年)永陵
穆宗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諱載垕,世宗第三子。母康妃杜氏。年號隆慶(1567年-1572年)昭陵
神宗范天合道哲肅敦簡(jiǎn)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諱翊鈞,穆宗第三子。母貴妃李氏。年號萬(wàn)歷(1573年-1620年)定陵
光宗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諱常洛,神宗長(cháng)子。母恭妃王氏。年號泰昌(1620年)慶陵
熹宗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諱由校,光宗長(cháng)子。母選侍王氏。年號天啟(1621年-1627年)德陵
毅宗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諱由檢,光宗第五子。母賢妃劉氏。年號崇禎(1628年-1644年)昭陵
安宗處天承道誠敬英哲纘文備武宣仁度孝簡(jiǎn)皇帝諱由崧,年號弘光(1644年)史稱(chēng)弘光帝。
紹宗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諱聿鍵,年號隆武(1645年-1646年)史稱(chēng)隆武帝。
昭宗應天推道敏毅恭檢經(jīng)文緯武禮仁克孝匡皇帝諱由榔,年號永歷(1646年-1662年)史稱(chēng)永歷帝。
關(guān)于崇禎帝的廟號:崇禎帝死后,清上廟號懷宗(后取消),南明弘光帝上廟號思宗,旋改毅宗,隆武帝上廟號威宗。清上謚號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謚號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一般史學(xué)家認為明朝是16帝(從太祖到毅宗),毛佩奇認為是17帝(加上安宗)。如果承認南宋最后兩位皇帝,在福州即位的宋端宗趙昰(景炎帝)和在崖山即位的宋末帝趙昺(祥興帝),就應該承認明朝最后幾位皇帝。同樣是中原王朝南遷 為什么南明不如南宋旺盛?
南明至少有五個(gè)皇帝,兩個(gè)監國。明安宗弘光帝、明紹宗隆武帝和明昭宗永歷帝得到史學(xué)屆普遍承認,如果承認南宋最后兩位皇帝,就應該承認這三個(gè)皇帝。魯監國、潞監國沒(méi)有稱(chēng)帝,不算;隆武帝弟弟紹武帝和永歷帝一起稱(chēng)帝,但很快就殉國了,連廟號也沒(méi)有,可以不算;定武帝據研究是訛傳,也不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