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闊臺汗國 ?。?225年-1309年):主要是西遼故土(今新疆、中亞一帶)。忽必烈遷都大都后,支持阿里布哥的窩闊臺汗國拒絕歸附忽必烈而獨立。窩闊臺的封地,領(lǐng)有額爾齊斯河上游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都城葉密里(今新疆額敏)。1229年,窩闊臺即大汗之位,將封地賜給其長(cháng)子貴由。 1246年,貴由汗繼位,但兩年后便病故。大汗之位由窩闊臺系轉至拖雷系。 1251年,新任大汗蒙哥對窩闊臺系諸王進(jìn)行鎮壓,除處死、謫遷一部分王公外,又將窩闊臺汗國國土分授諸王子孫,以弱其勢。忽必烈汗繼位之后,奉行漢化政策,引起以窩闊臺嫡孫海都為首的蒙古帝國諸王公不滿(mǎn)。海都先后數度起兵 作亂,屢勝元軍,為元朝一大威脅。1301年,海都率40馀位反叛王公聯(lián)兵進(jìn)犯元朝,欲取而代之,但在哈拉和林為元軍所敗,不久海都病亡。1310年,其子察八兒為察合臺汗國所敗,窩闊臺汗國亡。
察合臺汗國 ?。?227年-1369年):位于今新疆、中亞一帶。被忽必烈、阿里布哥等勢力多次爭奪。此系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的封地,初領(lǐng)有西遼舊地,包括天山南北及阿姆河、錫爾河之間的土地,都城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縣)。1310年,又合并了窩闊臺汗國的大部封土,國勢達于極盛,其疆域東起吐魯番,西及阿姆河,北到塔爾巴哈臺山,南達興都庫什山。蒙古軍事貴族與當地突厥游牧貴族共同構成統治階級,竭力維護游牧封建制的宗法關(guān)系。蒙古人的突厥化現像比較普遍。14世紀中期,汗國分為東、西兩部。東察合臺汗國領(lǐng)有窩闊臺汗國舊地,以西遼的疏附為都,后進(jìn)一步分裂,16世紀先后被并入明。西察合臺汗國領(lǐng)有河中之地,以撒馬爾罕為都城,1370年被帖木兒帝國所滅。
欽察汗國 ?。?219年--1502年):位于今匈牙利、波蘭、烏克蘭、俄羅斯歐洲部分、北高加索、花剌子模的一部分,羅斯諸公國為其附庸國,為拔都所創(chuàng )。成吉思汗生前曾將所征服的咸海、里海以北的廣袤的欽察草原賜給長(cháng)子術(shù)赤為封地。 1235年,術(shù)赤長(cháng)子拔都西征羅斯和東歐,轄地廣大,東起葉尼塞河,西至多瑙河下游,南迄高加索,北接俄羅斯。1243年西征結束,拔都以伏爾加河下游的薩萊為都,建欽察汗國。因大汗帳色金黃,歐洲人又稱(chēng)其為金帳汗國。拔都后來(lái)又將咸海東北之地分封給斡魯朵,稱(chēng)白帳汗國,將咸海以北、西至烏拉爾河之地封給昔班,稱(chēng)藍帳汗國,二者皆以金帳汗為宗主。金帳汗國疆土大體由兩部分組成,一為欽察草原等游牧地區,一為俄羅斯等農耕地區。蒙古人因地制宜進(jìn)行統治,游牧地區由蒙古人進(jìn)行直接控制,為汗國的重心所在。而羅斯地區則保留其原有諸王公的封建政權,然后加以控制,諸王公須向汗稱(chēng)臣納貢,接受冊封。自13世紀末始,欽察人又從羅斯諸王公中,擇選最馴服者,封為“弗拉基米爾及全俄羅斯大公”,受封者憑金帳汗的寵信,有權負責征繳全歐各地貢賦,統一上交金帳汗。羅斯諸王公們?yōu)闋帄Z大公稱(chēng)號,相互角逐,殘酷斗爭,或告密于金帳汗以消滅對手,或直接兵戎相見(jiàn)。蒙古人則利用此策,坐享其成,實(shí)現對羅斯的有效統治。 自1209年建國到14世紀中葉的100年間,是金帳汗國國勢極盛時(shí)代。蒙古貴族逐漸與欽察草原各游牧部族的貴族合流,改操突厥語(yǔ),轉皈依伊斯蘭教,不斷與相鄰的伊兒汗國爭奪阿塞拜疆等地,經(jīng)常以大軍征討不馴服的俄羅斯王公。 1341年,烏茲別克汗死后,國內矛盾激化,內訌不已。先后在新興于西察合臺汗國(今中亞)為核心的帖木兒帝國和崛起于羅斯諸公國獲得納貢代理權后開(kāi)始持續對外侵略擴張的莫斯科公國等的打擊或反擊下,國勢日趨衰落。15世紀時(shí),金帳汗國分裂成喀山汗國、克里米亞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西伯利亞汗國、大帳汗國等國家。
伊兒汗國: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六子旭烈兀建立:統治中亞、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直到地中海東岸的廣大地區。
金帳汗國:成吉思汗長(cháng)子術(shù)赤的兒子拔都建立,統治二次西征時(shí)蒙古征服的東歐及中亞北部地區(地域廣大,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以西部分基本歸他統治)。
察合臺汗國: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建立,統治新疆大部地區和中亞部分地區(今土庫曼、吉爾吉斯、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及哈薩克斯坦南部地區)
窩闊臺汗國:成吉思汗第三子窩闊臺建立,在察合臺汗國以北,統治額爾齊斯河上游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今哈薩克斯坦及以北)。
因實(shí)行諸子分封制,這四大汗國在其第一代可汗去世后,都很快分裂。汗國分裂后,汗國中蒙古人的后裔,在汗國范圍內曾建立過(guò)很多大大小小的汗國(但最終金帳汗國、窩闊臺汗國統治的區域及察合臺汗國版圖的一部分最終被納入俄羅斯帝國的版圖)。
總體說(shuō)來(lái),其發(fā)展軌跡是:先是帝國內部變成松散的聯(lián)盟,繼而相互獨立,甚至相互攻擊。
直到17世紀,察合臺的后裔仍統治著(zhù)吹河、伊犁河、博爾塔拉、塔爾巴哈臺、和博克沙里和額爾齊斯河源等地。直到17世紀,仍以葉爾羌為中心,統治南疆地區(直到1679念察合臺汗國可汗的后裔還統治哈密和吐魯番);衛拉特蒙古顧始汗和噶爾丹汗擴張還和他們發(fā)生過(guò)沖突。
拔都建立的的金帳汗國后來(lái)曾一度被帖木爾汗國的帖木爾(突厥化的蒙古人)征服,后脫離帖木爾獨立,1480年敗于俄羅斯后,欽察又分裂為西伯利亞、喀山、克里米亞等汗國,1550年先后被俄羅斯滅亡。
伊爾汗國滅亡之后,一個(gè)突厥化的蒙古人后裔帖木爾(據說(shuō)是黃金家族后裔)在1370年曾建立了龐大的帖木耳汗國,除占有包括伊朗在內的伊爾汗國的故土外,還征服了察合臺汗國、花剌子模和金帳汗國的大片領(lǐng)土,1398年南侵印度,1399年西征小亞細亞,1402年大敗奧斯曼帝國,俘虜其蘇丹巴塞耶特一世。1404年11月,帖木爾糾集20萬(wàn)大軍,攜帶7年干糧,準備對中國明朝發(fā)動(dòng)伊斯蘭“圣戰”。 大軍出發(fā)三個(gè)月后,在進(jìn)軍到齊姆肯特時(shí),帖木爾在軍中病死(帖木兒如進(jìn)中華勢力范圍,遇到的將是大明帝國的永樂(lè )大帝朱棣)。帖木爾死后,帝國分裂。
帖木耳之后,他的一個(gè)子孫巴布爾在1504年,趁阿富汗內亂之際,他率領(lǐng)300名部下攻入阿富汗,建立喀布爾為首都的國家。1525年,巴布爾率軍進(jìn)攻印度。1526年在征服過(guò)程中,巴布爾創(chuàng )造了奇跡——他以12000人的部隊打敗了印度的10萬(wàn)大軍。巴布爾攻取德里,并于4月27日在大清真寺的禮拜儀式上,宣布為“印度斯坦皇帝”,以德里作為他的新首都,結束了德里素丹國在印度320年的統治,建立莫臥兒帝國。統治北部印度大片領(lǐng)土,其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一直到1857年還是北印度名義上的皇帝(被英國人軟禁), 1857年爆發(fā)印度抗英民族起義時(shí),巴哈杜爾·沙被擁戴為皇帝,1858年被英國殖民當局流放至緬甸仰光,1862年于仰光大金寺去世。
四大汗國中最先滅亡的是窩闊臺汗國。海都于1301年去世后,窩闊臺汗國開(kāi)始走下坡路,其領(lǐng)土不久后于被元朝和察合臺汗國所瓜分,窩闊臺汗國遂滅亡。而伊兒汗國與察合臺汗國則均在14世紀走向分裂,最終被帖木兒所滅。最后一個(gè)滅亡的是金帳汗國,其統治俄羅斯等地長(cháng)達兩個(gè)多世紀,俄羅斯直到1480年才擺脫蒙古人的統治獨立。其后,金帳汗國分裂為幾個(gè)小汗國,最終分別被俄羅斯帝國所吞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