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花全身都可入藥,是國務(wù)院確定的名貴中藥材之一。
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抗菌消炎、保肝利膽的功能。
臨床應用于治療呼吸道感染、頭痛咽痛等疾病。
1.抑菌,金銀花對葡萄菌、痢疾桿菌、肺炎雙球菌都有抑制作用。
2.金銀花能與膽固醇進(jìn)行中和,從而減少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
3.流行性感冒、肺炎、冠心病、高血脂等癥。有提高人體免疫力,延緩衰老等效果
蒲公英
性味功能:
甘,微苦,寒。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主治:
上呼吸道感染,眼結膜炎,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胃炎,痢疾,
肝炎,膽襄炎,急性闌尾炎,泌尿系感染。盆腔炎,癰癤疔瘡。
應用參考:
1.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鮮蒲公英搗爛敷患處。
2.慢性骨炎:蒲公英15克,酒釀1食匙,水煎混合飯后服。
3.癰癤疔瘡:蒲公英,野菊花,金銀花,地丁草各30克,水煎服。
野菊
性能:
苦辛涼,清熱解毒.
主治用法:
1.鼻炎,支氣管炎,風(fēng)火眼痛,瘡疔癰腫,咽喉腫痛.五錢(qián)至一兩煎服.
2.蛇咬傷,濕疹,皮膚瘙癢.三至四兩,煎湯熏洗,或鮮草打爛外敷.
夏枯草
性味功用: 苦、辛,寒。
①清火明目:治目赤腫痛、頭痛。
②清肝火、降血壓:治高血壓病。
③散結消腫:治瘰疬、癭瘤、乳癰腫痛。
主治:
1、肝虛目痛(冷淚不止,羞明畏日)。用夏枯草半兩、香附子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一錢(qián),茶湯調下。
2、赤白帶下。夏枯草開(kāi)花時(shí),采來(lái)陰干,研為末。每服二錢(qián),飯前服,米湯送下。
3、血崩。用夏枯草研為末,每服一小匙,米湯調下。
4、產(chǎn)后血暈,心氣欲絕,用夏枯草搗爛,絞汁服一碗,極效。
5、打傷、刀傷。把夏枯草在口中嚼碎后敷在傷處。
6、汗斑白點(diǎn)。用夏枯草煎成濃汁,每天洗患處。
7、瘰疬(不論已潰未潰,或日久成漏)。用夏枯草六兩,加水兩杯,煎至七成,吃完飯過(guò)一段時(shí)間以后溫服。體虛者,可用夏枯草煎汁熬膏服,并以膏涂患處。兼服十全大補湯加香附、貝母、遠志更好。
附方:夏枯草的功用是清肝明目,用瘀消瘤,還有利尿降壓的作用。民間又用它來(lái)泡茶,作清涼被動(dòng)暑劑。
魚(yú)腥草
魚(yú)腥草入藥具有清熱解毒、排膿消癰、利尿通淋的作用。
夏天是痢疾的高發(fā)季節,魚(yú)腥草雖不是“救命稻草”,但是經(jīng)濟又沒(méi)有副作用,不妨一用: 鮮魚(yú)腥草150克,搗爛取汁,兌入適量白糖水后共約100毫升??诜刻?次,佐以白粥,一般三天后基本能恢復正常。但要密切觀(guān)察,嚴重的脫水患者一定要去醫院治療。
涼拌魚(yú)腥草,對咳嗽和支氣管炎患者有很好的食療效果。冬天,用超市中買(mǎi)來(lái)的鮮魚(yú)腥草根莖,洗凈煮水,加入少量紅糖,治療小兒咳嗽也有明顯的效果,比抗菌素要安全可靠。
對于急性泌尿系感染者,取魚(yú)腥草100克,水煎取汁300毫升,加入少量食鹽,分3次口服,每天1劑。三天后癥狀基本能緩解或消失,通過(guò)檢查尿常規可以判斷。
另外,經(jīng)常食用魚(yú)腥草,可去小兒食積,增強抗病能力;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常嚼其莖,有預防心絞痛的作用。
青葙
〖性味歸經(jīng)〗 性微寒,味苦???,微寒。歸肝經(jīng)。
〖主 治〗 清肝,明目,退翳。用于肝熱目赤、眼生翳膜、視物昏花、肝火眩暈。
〖功效作用〗 1.清肝明目:主要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目生翳膜,視物昏暗。2.本品還可用于肝火型高血壓。
〖用 法〗 3-15g。
〖禁 忌〗 本品清泄肝火之力較強,且能擴散瞳孔,故肝腎陰虛之目疾及青光眼患者忌用
虎耳草
性能:辛微苦寒,有小毒.清熱解毒.
主治用法:
(1)中耳炎:鮮草適量,洗凈,搗汁滴耳.
(2)風(fēng)疹濕癢:鮮草五錢(qián)至一兩,煎服.
(3)凍瘡潰爛:鮮草適量,洗凈,搗爛敷患處.
鴨跖草
性味 性寒,味甘、淡。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用于風(fēng)熱感冒、高熱不退、咽喉腫痛、
水腫尿少、熱不林澀痛、痛腫疔瘡。
主治:
1、小便不通。用鴨跖草一兩、車(chē)前草一兩,共搗出汁,加蜜少許,空心服。
2、赤白痢。用鴨跖草煎湯每日服。
3、喉痹。用鴨跖草汁點(diǎn)喉。
4、痔瘡腫痛。用鴨跖草、碧蟬兒花一起,搓軟敷貼患處。
【別名】竹節菜、鴨鵲草、耳環(huán)草、藍花菜、翠蝴蝶、三角菜、三莢菜、桂竹草、藍花水竹草、淡竹葉
【性味歸經(jīng)】甘、淡,寒。歸肺、胃、小腸經(jīng)。
【用法用量】 15~30g;鮮品60~90g 。外用適量。
(1)用于外感發(fā)熱,或熱性病發(fā)熱不退,或咽喉腫痛,以及癰腫瘡瘍等癥。本品性味甘寒,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凡外感發(fā)熱,或熱性病發(fā)熱不退,可單味應用;也可配合解表藥或清熱藥同用。對于咽喉紅腫疼痛,可配伍蒲公英、烏蘞梅或土牛膝、大青葉等同用。用治癰腫瘡瘍,可配地丁草、蒲公英、野菊花等藥同用。
(2)用于小便不利、水腫,或濕入下注膀胱、小便淋瀝澀痛等癥。本品有良好的利尿作用,凡風(fēng)水浮腫、小便不利,可配伍浮萍、芫荽等藥同用;濕熱下注膀胱、小便澀痛,可配伍鳳尾草、扁蓄、蒲公英等同用。
(3)此外,還可應用于蛇毒咬傷,一方面煎湯內服,一方面用鮮草適量,洗凈,搗爛外敷。
(4)鴨跖草一藥,長(cháng)于清熱,又能利尿。經(jīng)臨床實(shí)踐體會(huì ),煎服本品后,能使高熱漸退,尿量增加,但停藥后又見(jiàn)體溫升高現象。故如單用本品,似嫌解毒作用不強,在臨床使用時(shí)宜與其它清熱解毒藥配伍。
(5)鴨跖草與淡竹葉都能清熱利尿,功效相似,但鴨跖草的作用較強。
半枝蓮
性能:辛寒.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主治用法:
(1)瘡癰腫毒.
(2)肝炎,肝腫,肝硬化腹水.
豬殃殃
性能:辛微寒.清熱解毒,活血通絡(luò ),利尿止血.
主治用法:
(1)瘡疔,癌腫,闌尾炎.
(2)筋骨風(fēng)通.
(3)便血,尿血.
以上病癥用量五至一兩,大劑量可用三兩,煎服.
絲棉木
性能:外用解漆毒.
主治用法:
漆瘡:適量煎湯熏洗.
垂盆草
性能:
甘淡微酸,涼。能清熱解毒,消癰腫、利尿,解蛇毒.
主治用法:
大火燙傷,癰腫瘡瘍、毒蛇咬傷、癌腫:鮮草一至四兩,洗凈,搗汁服.干品五錢(qián)至一兩,煎服.外用鮮草適量,洗凈,搗汁敷患處.
玉簪
性能:甘辛寒,有毒.拔膿解毒,生肌.
主治用法:
(1)乳癰,瘡癰腫毒,蛇咬:鮮草洗凈,搗爛外敷.
(2)耳內流膿:鮮草洗凈,搗汁滴耳.
(3)爛腳:鮮葉用菜油浸幾天后,用時(shí)撩起貼患處.每日換一次.
<注>此藥有毒,外用為主,一般不作內服.
龍葵
【性味】《綱目》:"苦微甘,寒,無(wú)毒。"
【功用主治】治痢疾,淋濁,白帶,跌打損傷,癰疽腫毒。
①《本草圖經(jīng)》:"龍葵根與木通、胡荽煎湯服,通利小便。"
②《綱目》:"療癰疽腫毒,跌撲傷損,消腫散血。"
【用法與用量】?jì)确杭鍦?~5錢(qián)(鮮者0.8~1兩)。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宜忌】《福建民間草藥》:"凡虛寒而無(wú)實(shí)熱者忌用。"
【選方】①治痢疾,婦女白帶,男子淋濁:鮮龍葵根八錢(qián)至一兩(干的五至八錢(qián)),和水煎成半小碗,飯前服,日服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睪丸炎:龍葵鮮根、燈籠草各-兩,青皮鴨蛋二枚。加水同煮熟,服湯食蛋。(《泉州本草》)
③治風(fēng)牙蟲(chóng)痛:龍葵根煎湯含漱。(《泉州本草》)
④治發(fā)背癰疽成瘡者:龍葵根一兩,麝香一分(研)。先搗龍葵根,羅為末,入麝香研令勻,涂于瘡上。(《本草圖經(jīng)》)
燈籠草
性能:酸平.清熱解毒,利尿止血,消腫散結.
主治用法:
(1)咽喉腫痛,肺癰,腮線(xiàn)炎.
(2)小便不利,血尿.
以上病癥用量三至五錢(qián),煎服.
(3)牙齦腫痛:鮮草洗凈,搗爛,浸醋含漱.
(4)天皰瘡:鮮全草洗凈,搗汁涂敷患處.
<注>此藥有收縮子宮作用,孕婦忌用.
蘆根
[性味、歸經(jīng)] 甘寒,入肺、胃經(jīng)。
[功用] 清熱生津。用于肺熱咳嗽,胃熱嘔吐,熱病高熱口渴,肺癰咳吐膿血。
[用法、用量] 煎服10-30克,鮮品30-60克。
田字草
性能:甘寒.清熱解毒,利尿.
主治用法:
(1)腎炎,腳氣,水腫,肝炎,風(fēng)火赤眼,眼目昏糊.
(2)小兒夏天發(fā)熱(疰夏).
以上病癥用三錢(qián)至一兩.煎服.
(3)熱疔瘡毒,蛇咬傷:鮮草四兩,洗凈,搗爛外敷.
(4)流火:鮮草四兩,洗凈,加豆腐適量,搗爛外敷.
天胡荽
【性味】苦辛,寒。
①《生草藥性備要》:"苦,寒。"
②《醫林纂要》:"辛,平。"
③《南寧市藥物志》:"辛,平,有小毒。"
【功用主治】清熱,利尿,消腫,解毒。治黃疸,赤白痢疾,淋病,小便不利,目翳,喉腫,癰疽疔瘡,跌打瘀腫。用于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腎炎、百日咳、尿路結石、腳癬、帶狀皰疹、結膜炎、丹毒。
①《千金·食治》:"療痔。"
②《生草藥性備要》:"治癩,臭耳,鼻上頭風(fēng),痘眼去膜,消腫,敷跌打大瘡。"
③《草木便方》:"治頭瘡,白禿,風(fēng)瘙,疥癩。"
④《貴州民間方藥集》:"解熱利尿。治腎臟炎、黃疸。外用揉擦傷腫,塞鼻可消眼炎,取汁滴耳中治中耳炎。"
⑤《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治鉤蟲(chóng)病。外用搗涂酒渣鼻。"
⑥《南寧市藥物志》:"治瘰疬毒瘡,無(wú)名腫毒,跌打筋傷,哮喘。"
⑦《本草推陳》:"治急性扁桃腺炎及咽喉炎,疥癬,蛇咬傷,癰疽,漆瘡,風(fēng)濕痛,挫傷等。"
【用法與用量】?jì)确杭鍦?~5錢(qián);或搗汁。外用:搗敷、塞鼻或搗汁滴耳。
【選方】①治肝炎發(fā)黃:鮮地星宿五錢(qián)至八錢(qián)(干的三至五錢(qián)),茵陳蒿五錢(qián)。煎水吃,日服三次。(《貴陽(yáng)民間藥草》)
②治急性黃疸型肝炎:鮮天胡荽一至二兩,白糖一兩,酒水各半煎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
③治陽(yáng)黃黃疸及小兒風(fēng)熱:天胡荽搗爛,加鹽少許,開(kāi)水沖服。(《廣西中藥志》)
④治小兒夏季熱:鮮天胡荽適量,搗汁半小碗,每服三至五匙,每日服五、六次。(《江西草藥》)
⑤治痢疾:滿(mǎn)天星,蛇疙瘩,刺梨根,石榴皮。煎服。(《四川中藥志》)
⑥治紅淋癥:地星宿、扁蓄各四兩。搗爛取汁兌白糖服。(《貴陽(yáng)民間藥草》)
⑦治腎結石:天胡荽一至二兩,水煎服。(《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⑧治小便不通:鮮地星宿一兩,搗爛擠水,加白糖一兩服,或煎水兌白糖服。(《貴陽(yáng)民間藥草》)
⑨治小兒疳積:地星宿五錢(qián)至一兩,蒸雞肝或豬肝吃。(《貴陽(yáng)民間藥萆》)
⑩明目、去翳:翳草揉塞鼻中,左翳塞右孔,右翳塞左孔。(《醫林纂要》)
⑾治風(fēng)火眼痛:天胡荽、旱蓮草各等分。搗爛敷。(《廣西中藥志》)
⑿治跌打瘀腫:天胡荽搗爛,酒炒熱,敷撩患處。(《廣西中藥志》)
⒀治蕁麻疹:天胡荽一至二兩,搗汁以開(kāi)水沖服。(《福建中草藥》)
⒁治發(fā)癍及疔,熱極,色紫黑者:天胡荽六至七錢(qián),放碗內搗爛,不使水走散,再加洗米水煎沸沖入,去渣飲之,將渣敷發(fā)癍及發(fā)疔處,熱從小便出。(《嶺南采藥錄》)
⒂治纏腰蛇(帶狀皰疹):鮮天胡荽一握,搗爛絞汁一杯,加雄黃末一錢(qián),涂患處,日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⒃治喉炎:天胡荽-至二兩,煎水或搗汁加食鹽少許含漱。(《福建中草藥》)
⒄治齒縫出血:鮮天胡荽一握,用冷開(kāi)水洗凈,搗爛浸醋,含在口中;五分鐘吐出,日含三至四次。(《福建民間草藥》)
⒅治頭瘡白禿:滿(mǎn)天星,牛耳大黃,木槿皮。搗涂。(《四川中藥志》)
⒆治耳爛:滿(mǎn)天星鮮草揉汁涂。(《四川中藥志》)
⒇治百日咳:天胡荽五錢(qián),搗爛和蜜糖開(kāi)水沖服。(《湖南藥物志》)
【臨床應用】急性黃疸型肝炎
試用于急性黃疸型肝炎數十例,服藥3~5劑即退黃。服法:新鮮天胡荽(滿(mǎn)天星)1~2兩,加水及糯米酒各半燉服。每劑燉2次,上、下午空腹各服1次。
白夏枯草
性能:苦寒.清熱解毒,止血.
主治用法:
(1)咽喉腫痛,肺熱咳嗽,肺癰.
(2)外傷出血,血瘀腫痛,鼻出血,咳血.
以上病癥用量三錢(qián)至一兩,煎服.
馬齒莧
煎劑對各種類(lèi)型的痢疾桿菌、傷寒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對某些致病性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其注射液對子宮平滑肌有明顯的興奮作用。其所含之鉀鹽有一定的降血壓效果。
食用馬齒莧可增強腸蠕動(dòng)及利尿等。
又據報導,馬齒莧還有抗癌作用。馬齒莧可用于治療腸炎、痢疾、闌尾炎、乳腺炎、腮腺炎、百日咳、肺膿腫、尿道感染、瘡瘍腫毒等多種疾病。外用可治丹毒及毒蛇咬傷等。因而有許多驗方流傳于民間,有些已有文字記載?,F擇其要者輯錄之,供參考試用。
治闌尾炎 取鮮馬齒莧一把,洗凈搗汁,取30g,加溫開(kāi)水100g,白糖適量,調服,每日服2~3次,每次100g,連服5~7日;或取干馬齒莧60g,蒲公英60g,先水煎2次,然后將2次煎液混合,再煎熬濃縮為200g,每日服2次,每次100g,連服3~5日。
治尿路感染 鮮馬齒莧60g,鮮車(chē)前草30g,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5~7日;或馬齒莧6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
治糖尿病 干馬齒莧100g,水煎2次,早晚分服,1日1劑,連續服用。
治肺結核 鮮馬齒莧250g,大蒜頭適量,水煎代茶飲,長(cháng)期飲服
。
治細菌性痢疾和滴蟲(chóng)性腸炎 鮮馬齒莧750g,洗凈干蒸3~4分鐘,搗爛取汁,每次服汁50g,一日3次;或用洗凈的馬齒莧擠汁,加等量蜂蜜,用開(kāi)水沖服;或取干馬齒莧20~25g,扁蓄、苦參各25~40g,水煎,分2日早晚空腹溫服。
治肛門(mén)腫痛 馬齒莧、三葉酸草等量,煎湯熏洗,1日2次。
治毒瘡 干馬齒莧50g,木香、丹砂、鹽各1g,將丹砂、鹽研細,馬齒莧、木香搗碎拌勻,用炭火燒后研細,加入細丹砂、始末,再研勻,隨即敷瘡上。
治赤白痢疾 鮮馬齒莧120g,粳米100g,同煮成粥,加食鹽少許,分2次食之,連食5~7日;或干馬齒莧60g,水煎后加適量紅糖服,每日1劑,連飲5~7日。
治腮腺炎 鮮馬齒莧適量,搗爛,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直至腫消。
治帶狀皰疹 鮮馬齒莧適量,搗爛,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直至治愈。
治黃疸 鮮馬齒莧60g,煎湯,每日服3次,連服5~7日;或鮮馬齒莧絞汁,每次約30g,用開(kāi)水沖服,每日1劑。
治蜈蚣咬傷 鮮馬齒莧搗汁涂咬處,每日3次,連涂2~3日。
治耳有惡瘡 干馬齒莧50g,黃柏25g,搗成末,每次取少許,用棉裹之塞于耳中。
外用鮮草適量,搗敷.或焙干研末,加蜂蜜調敷.
(3)蛇蟲(chóng)咬傷.
(4)癌腫.
以上病癥用量五錢(qián)至一兩,大劑量可用二兩,煎服.
掛金燈
性能:酸平.清熱,消腫.
主治用法:
(一)肺熱咳嗽,可配合桑葉,枇杷葉等.
(二)咽喉腫痛,可與蒲公英等同用.
以上病癥用量一錢(qián)五分至三錢(qián),煎服.
點(diǎn)地梅
學(xué)名:Androsace umbellata (Lour.)Merr.
英文名:Umellate Rockjasmine
別名:喉咽草、白花珍珠草
科屬:報春花科點(diǎn)地梅屬
一年或二年生矮小草本,全株生細柔毛。葉從生,半圓形至扁圓形,長(cháng)0.4—1厘米,寬0.5—1.5厘米,邊緣有三角狀齒?;ㄇo從葉中抽出,傘形花序有花3—10朵,果扁圓形,成熟時(shí)5裂。3—5月開(kāi)花結果。
各地均產(chǎn),生于田野潮濕地;南北各省區也有分布。
藥用部分:全草.
性能:苦辛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用法:
(1)風(fēng)火赤眼;
(2)跌打損傷,偏正頭痛,牙痛.
以上用量三錢(qián)至一兩,煎服.
土牛膝
性能:苦酸平.通經(jīng)利尿,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用法:
(1)腳氣腫脹,關(guān)節炎,風(fēng)濕痛;
(2)閉經(jīng);
(3)白喉;
(4)咽炎:急性的可配合金銀花或忍冬藤等;慢性的可配合玄參,麥冬等;
(5)跌打損傷.
以上病癥用量三至五錢(qián),大劑量可用一至一兩五錢(qián),煎服.孕婦忌服.
鳳尾草 井口邊草
別名:
雙鳳草
土名:
雞腳草 雞腳骨草 井邊草 背陰草
學(xué)名:
Ptenris multifida Pori
科屬:
鳳尾蕨科 鳳尾蕨屬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常綠草本,高一尺多.根莖短,密生栗褐色小鱗片.葉叢生,硬紙質(zhì),羽狀深裂,裂片線(xiàn)形,葉脈明顯,葉柄細長(cháng),有三條棱.
性能:
苦寒.清熱解毒,收斂止血,止痢.
主治用法:
1、細菌性痢疾,可單用,也可與辣蓼草等配合.
2、便血,尿血,痔瘡出血
3、黃疸型肝炎,扁桃體炎.
4、遺精,白帶.
5、蟯蟲(chóng)病.
以上病癥用量15-25克,大劑量可用50-100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