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 口 |
| 2004-10-09 18:01:40 |
| 第一章 總 量 平山、元氏、正定等縣新石器文化貴址發(fā)現證明,早在氏族公社時(shí)期,就有人類(lèi)居住的村落。商周時(shí)期已有戶(hù)籍人口的記載,但具體資料已不可考。據漢代人口資料記載,前漢(公元2年)常山郡18個(gè)縣有1417641戶(hù),677956人,真定國4縣有37126戶(hù)178616人。另外,尚有深澤、苦陘(無(wú)極地)、新市、毋極統計在中山國內。后漢(公元140年)只有常山國13縣的統計,共97500戶(hù),631184人。石家莊地區東部幾個(gè)縣,晉隋只有戶(hù)籍統計,而無(wú)人口統計。唐代(公元742年)常山郡(鎮州)11縣有54633戶(hù),342134人;趙郡(趙州)8縣有63454戶(hù),395238人(內有4縣系外區)。北宋(公元1102年)只有真定府9縣統計,有92353戶(hù),163197人。明代(公元1578年)統計74738戶(hù),1093531人。前清(公元1820年)正定府14縣有254057戶(hù),1255247人;趙州6縣168954戶(hù),766999人。清光緒9年(公元1883年),石家莊地區17縣有1922433人。民國時(shí)期,石家莊地區(含市)1928年為3135587人;1937年為3064995人;1947年為3033376人。舊時(shí)人口統計多與征丁、納稅相連,由于人為因素和自然條件限制,很不準確。 古代至民國人口數表 表3-1-1 年代 州郡國 縣數 戶(hù)數 人口數 每戶(hù)年均人口 密度每平方公里人口數 備注 前漢公元2年 常山郡 18 141741 677956 4.78 42.6 含元氏、石邑、獲鹿地桑中(平山地)、靈壽、蒲吾(平山地)上曲陽(yáng)、九門(mén)(藁城地)、井陘、房子(高邑地)、中丘(內丘地)、封斯(趙州地)、關(guān)(欒城地)、高(高邑地)、樂(lè )陽(yáng)(獲鹿地)、平臺(趙州地)都鄉、南行鹿(行唐地)。 前漢公元2年 真定國 4 37126 178616 4.8 95 含真定、藁城、肥壘(藁城地)、綿曼(獲鹿地)。另外,深澤、苦陘(無(wú)極地)、新市(新樂(lè )地)、毋極包括在中山國內未統計。 后漢公元140年 常山國 13 97500 631184 6.47 41.7 含元氏、高邑、都鄉、南行唐、房子、平棘、欒城、九門(mén)、靈壽、蒲吾、井陘、真定。 西晉泰康年初 常山郡 8 24000 含真定、石邑、井陘、上曲陽(yáng)、蒲吾、南行唐、靈壽、九門(mén)。 隋朝公元609年 趙郡 11 148156 含平棘、趙郡、高邑、贊皇、元氏、癭陶(寧晉地)、欒城、柏鄉、房子、藁城、鼓城。 隋朝公元609年 恒山 8 177571 含真定、滋陽(yáng)(行唐地)、行唐、石邑、九門(mén)、井陘、房山、靈壽。 唐朝公元742年 常山郡(鎮州) 11 54633 342135 6.26 含真定、藁城、石邑、九門(mén)、行唐、井陘、平山、獲鹿、靈壽、鼓城、欒城。 唐朝公元742年 趙郡(趙州) 8 63454 395238 6.23 含平棘、寧晉、昭慶、柏鄉、高邑、臨城、贊皇、元氏。 北宋公元1102元 真定府 9 92353 163197 1.77 含真定、藁城、欒城、元氏、井陘、獲鹿、平山、行唐、靈壽。 元 代 真定路 31 134986 240670 1.78 含外區縣 明朝公元1578年 正定府 74738 1093531 14.63 清朝公元1820年 正定府 14 254057 1255247 85.39 清朝公元1820年 趙州 6 168954 766999 255.67 清代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 行唐縣 91753人 靈壽縣 67010 人 平山縣 117643人獲鹿縣 138654人 井陘縣 101777 人 贊皇縣 52370人新樂(lè )縣 70657人 正定縣 97523人 藁城縣 163095人藁城縣 88378人 無(wú)極縣 122692人 深澤縣 68040人晉縣 118612人 束鹿縣 332139人 元氏縣 102737人 趙縣 145283人 高邑縣 44070人 合計 1922433人 民國時(shí)期石家莊地區(含市) 1928年為3135587人 1937年為3064995人 1947年為3033376人 新中國成立后,有了較詳細統計,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全區總人口280.76萬(wàn)人;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年)總戶(hù)數781767戶(hù),339.08萬(wàn)人;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1063847戶(hù),438.49萬(wàn)人;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1287170戶(hù),513.40萬(wàn)人。從1949年末到1990年,41年間增加人口250.10萬(wàn)人。 第二章 變 化 春秋戰國時(shí)期,石家莊地區一帶人口已有較大增長(cháng)。 由于諸侯爭霸,戰爭不斷,眾多人口死于非命。在以后不同時(shí)期,人口數量有增有減,也有不同范圍,不同數量的遷移。 春秋時(shí),原居陜北的狄人于公元前662年至前659年,遷今山西省孟縣、昔陽(yáng)縣及河北省石家莊地區一帶。其中鮮虞氏東遷后到今正定、新樂(lè )縣?!蹲髠?、昭公十三年》杜預《集解》說(shuō):"鮮虞,白狄別種,在中山新市縣。"另外白狄肥氏、鼓氏在藁城、晉縣地方建國。這是人口遷移的早期記載。 明代,從山西遷民到石家莊地區,據《明實(shí)錄》"太祖洪武實(shí)錄"記載,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癸丑,"徙澤、潞民無(wú)業(yè)者墾河南北田,賜鈔備農具,復三年"。遷往地點(diǎn)是"往彰德、真定(正定)、臨清、歸德、太康諸處閑廣之地"。據1981年地名普查中發(fā)現,本區從山西洪洞移民來(lái)者分布較廣。 建國后,隨著(zhù)社會(huì )主義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經(jīng)濟結構、生產(chǎn)力布局日趨合理。小城鎮的興起,促進(jìn)了人口的遷移與流動(dòng)。如1957年全區遷入87359人,遷出73944人;1961年遷入62241人,遷出29770人;1973年遷入37763人,遷出40753人。 石家莊地區縣與縣或縣內人口的遷移更為頻繁,男贅女嫁,畢業(yè)生分配,干部調配,工廠(chǎng)招工等都是人口遷移的經(jīng)常因素。而在某一階段某種特殊條件下造成的人口遷移,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干部下放,水庫移民等也是人口遷移的重要方面。建設崗南水庫曾一次遷往山西省太原和榆次市郊177人(1963年返回125人,返遷率70%)。 石家莊地區大型水庫工程移民情況 表3-2-2 庫 名 建設年代 淹沒(méi)耕地(畝) 移民縣 移民人數(人) 遠遷安置地區 口頭 1958-1964 8924 行唐 2410 橫山嶺 1958-1960 9428 靈壽 3674 黃壁莊 1958-1963 40930 獲鹿、平山 46617 崗南 1958-1962 9428 平山 35979 山西省太原和榆次市郊(177人)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lái),石家莊地區行政區劃幾經(jīng)變動(dòng)。按現有13縣,1982年全區總人口為447.04萬(wàn)人,比1949年全區總人口263.30萬(wàn)人增加了183.74萬(wàn)人,增長(cháng)69.78%,平均每年凈增5.57萬(wàn)人。 石家莊地區1949-1987年人口增長(cháng)表 表3-2-3 年度 年末總人口(萬(wàn)) 凈增人口(萬(wàn)人) 人口凈增率(%) 1949 263.30 - - 1950 268.22 4.92 18.69 1951 271.54 3.32 12.38 1952 275.02 3.48 12.82 1953 280.76 5.74 20.87 1954 289.47 8.71 31.02 1955 295.44 5.97 20.62 1956 303.34 7.90 26.74 1957 309.70 6.36 20.97 1958 316.78 7.08 22.86 1959 319.25 2.47 7.8 1960 318.97 -0.28 -0.88 1961 322.68 3.71 11.63 1962 332.73 10.05 31.15 1963 339.76 7.03 21.13 1964 339.08 -0.68 -2.0 1965 346.96 7.88 23.24 1966 354.94 7.98 22.99 1967 360.59 5.65 15.92 1968 367.82 7.23 20.05 1969 378.24 8.42 22.89 1970 384.62 8.38 22.27 1971 391.73 7.11 18.49 1972 397.39 5.66 14.45 1973 403.18 5.79 14.57 1974 406.37 3.69 9.15 1975 410.98 4.11 10.10 1976 414.70 3.72 9.05 1977 418.13 3.43 8.27 1978 420.83 2.70 6.46 1979 423.14 2.31 5.49 1980 428.38 5.24 14.75 1981 435.76 7.38 17.23 1982 447.04 11.28 25.88 1983 453.30 6.26 14.00 1984 455.73 2.43 5.36 1985 460.75 5.02 11.02 1986 466.61 5.86 12.72 1987 473.71 7.10 15.22 人口出生死亡情況表 表3-2-4 項 目 1953 1964 1982 1987 總戶(hù)數(萬(wàn)人) 65.10 77.99 110.07 118.48 總人口(萬(wàn)人) 280.76 339.08 440.97 473.71 出生數(萬(wàn)人) 7.81 10.78 9.62 7.68 出生率(‰) 27.82 31.76 25.92 16.30 死亡率(萬(wàn)人) 2.96 3.34 2.77 2.68 死亡率(‰) 10.54 9.85 6.28 5.65 自然增長(cháng)率‰ 17.45 21.92 19.49 10.6 第三章 密度、分布 石家莊地區1986年末人口總數為466.61萬(wàn)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32人。 1986年統計,全區各縣人口密度存在較大差別,人口密度最大的是無(wú)極縣,平均每平方公里781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平山縣,平均每平方公里僅有134人。達到和超過(guò)全區平均密度的有8個(gè)縣,占61.5%。其特點(diǎn)是:平原人口密度高,山區人口密度低。 1986后各縣(市)人口數量及密度(保留兩位數) 表3-3-5 縣 別 面 積(平方公里) 總 人 口(萬(wàn)人) 占全區總人口% 人口密度(人/每平方公里) 辛集 1100 53.18 11.40 483 晉縣 716 42.45 9.10 503 深澤 286 21.67 4.64 757 無(wú)極 524 40.94 8.77 781 藁城 836 61.94 13.27 741 趙縣 714 44.58 9.55 624 新樂(lè ) 625 36.00 7.72 576 高邑 211 14.35 3.08 680 元氏 849 31.41 6.73 370 贊皇 1210 18.76 4.02 155 平山 2951 39.68 8.50 134 靈壽 1546 26.55 5.60 172 行唐 1026 35.10 7.52 342 第四章 素質(zhì)結構 "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是本區人民思想道德的歷史寫(xiě)照。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全區人民把革命精神和愛(ài)國主義精神融為一體,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解放做出了貢獻。據不完全統計,戰爭年代共有革命烈士27167名。 新中國成立后,全區人民破除愚昧落后的思想和陳規陋俗,樹(shù)立了社會(huì )主義的新風(fēng)尚。據統計,1989年底,建成文明縣城10個(gè),文明鄉鎮29個(gè),文明村735個(gè),分別占鄉村總數的9.1%和21.4%。地縣直命名的文明單位1026個(gè),占總數的51.2%,全區"雙文明"戶(hù)有15萬(wàn)戶(hù),"五好家庭"31萬(wàn)余個(gè),遵紀守法戶(hù)55萬(wàn)余戶(hù)。 第一節 身體、素質(zhì) 新中國成立前,全區人民深受剝削壓迫和戰亂災荒的折磨,生活貧困,身體素質(zhì)低下。建國后,廣大人民在政治上獲得解放,經(jīng)濟上翻了身,物質(zhì)文化水平不斷提高,身體素質(zhì)不斷增強。據1986年抽樣調查,青少年、特別是兒童生長(cháng)發(fā)育狀況良好。嬰兒佝僂病發(fā)病率由1982年的61.2%下降到1986年的24.08%;嬰兒貧血病由1983年的41.2%下降以1986年的29.2%;1986年嬰兒死亡率26.67%,低于全省36.61%的水平。 1986年兒童身體健康指標 表3-4-6 初生 1歲 2歲 6-7歲 體重Kg 3.33 9.61 11.63 18.55 身高Cm 50.93 75.62 85.25 111.83 坐高Cm 34.23 47.63 51.90 63.04 胸圍Cm 32.83 44.73 47.60 54.80 頭圍Cm 34.38 45.30 46.97 49.71 壁圍Cm 10.51 14.24 14.55 15.96 全區城鄉居民長(cháng)期以來(lái)以植物性素質(zhì)為主,動(dòng)物性食品較少,健康狀況很差。建國后,隨著(zhù)工農業(yè)生產(chǎn)的迅速發(fā)展,城鄉居民的食品構成和營(yíng)養狀況逐步得到改善。薯類(lèi)、蔬菜有所減少,糧食、油脂動(dòng)物性食品有所提高。據農村抽樣調查,1986年與1980年比較,農民各項消費支出有較大幅度的增長(cháng)。其中,糧食人均消費231公斤,基本持平;豬、羊、牛肉消費8.7公斤,比1980年增加3.35公斤,增長(cháng)64.4%;鮮蛋消費0.75公斤增至2.1公斤,增1.8倍;植物和動(dòng)物油消費由1.5公斤增至3.9公斤,增長(cháng)1.5倍。 全區地方性甲狀腺腫大和克汀病較多。建國后,隨著(zhù)衛生防病條件的不斷完善和在病區全部普及食鹽加碘,患病率由1975年的7.28%下降到1987年的0.5?;究刂屏藢θ丝诮】邓刭|(zhì)影響較大的地方性甲狀腺腫大病的發(fā)生。另外,全區急性傳染病過(guò)去曾有鼠疫、霍亂、天花等,每年都有成千上萬(wàn)人被奪去生命。建國后,隨著(zhù)醫療衛生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各項計劃免疫措施的實(shí)施,這些傳染病已基本絕跡。麻疹、脊髓灰質(zhì)炎等兒童傳染病也基本得到控制。 表3-4-7 發(fā)病數 發(fā)病率 死亡數 死亡率 1964年麻疹1987年 13615 168.6 87 0.6 31 0.7 / / 1964年髓質(zhì)炎1987年 607 12.1 2 0.2 / / / / 第二節 文化素質(zhì) 據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大學(xué)文化程度的人口為8283人,比1964年增加了近2倍;高中文化程度人口443096人,比1964年增加18倍;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007652人,比1964年增加5.8倍。文盲率為25.2%。每千人擁有小學(xué)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如表。 第千人擁有小學(xué)以上文化程度人口 表3-4-8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大學(xué)畢業(yè)或在校 0.71 2 4 高 中 5.91 84 68 初 中 37.45 195 252 小 學(xué) 284.55 384 345 從地區和性別上,也存在著(zhù)差異,全區具有小學(xué)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占總人口比重的63.14%,達到或超過(guò)此水平的有辛集、晉縣、深澤、高邑、元氏5縣,其中辛集為最高,占總人口數的比重為71.67%。山區縣比重最低的是靈壽縣60.20%,其次是行唐縣60.61%。性別差異,1982年小學(xué)以上文化程度的男性人口為1868853人,為女性人口的1.36倍。各種文化程度的比重男性為57.59%,女性為42.41%。若以女性為1,則各種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為:大學(xué)2.82:1,高中為1.47:1,初中為1.46:1,小學(xué)為1.27:1。 第三節 職業(yè)結構 據1982年人口普查資料,石家莊地區在業(yè)人口為2686994人,從事對社會(huì )有益活動(dòng)并取得勞動(dòng)報酬或經(jīng)營(yíng)收入的人口,勞動(dòng)參與率(在業(yè)人口與勞動(dòng)年齡人口之比)為93.72%。就業(yè)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9.41%。女性占40.59%。石家莊地區人口行業(yè)結構中,第一產(chǎn)業(yè)人口比重最大,占全部在業(yè)人口的87.6%,第二產(chǎn)業(yè)占6.02%,第三產(chǎn)業(yè)占6.38%。行業(yè)分布情況如圖: 單位:萬(wàn)元 農 衛 教 制 生 林 、 育 體 國 商 牧 金 地 育 家 業(yè) 文 交 建 、 機 飲 造 融 質(zhì) 通 社 關(guān) 食 化 公 礦 運 會(huì ) 政 物 漁 水 用 業(yè) 保 勘 輸 、 黨 資 藝 其 科 電 事 木 郵 福 群 供 它 研 煤 業(yè) 材 險 探 電 筑 利 團 銷(xiāo) 術(shù) 業(yè) 業(yè) 在業(yè)人員的職業(yè)結構特點(diǎn)是:專(zhuān)業(yè)技術(shù)人員所占比重小,農林牧漁勞動(dòng)者所占比重大。各種職業(yè)人口分布情況如下: 在業(yè)人口的職業(yè)結構 表3-4-9 職 業(yè) 人口數(人) 占在業(yè)人口(%) 專(zhuān)業(yè)技術(shù)人員 89895 3.34 國家機關(guān)群團及企事業(yè)單位負責人 23038 0.86 辦事人員及有關(guān)人員 19618 0.73 商業(yè)工作人員 33856 1.20 服務(wù)性工作人員 18966 0.71 農林牧漁勞動(dòng)者 2323505 86.47 生產(chǎn)工人、運輸工人 175806 6.54 不便分類(lèi)的其他勞動(dòng)者 2310 0.09 第五章 性別、年齡、婚姻構成 第一節 性 別 人口的性別構成,經(jīng)過(guò)建國后30年的發(fā)展變化,已逐步趨于合理。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區人口性別比例為102.58,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05.45)。 從第二、三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看,石家莊地區人口性別比例逐步趨于正常,還有個(gè)別縣偏高:平山縣1964年人口普查性別比例為116.5,1982年性別比例為109.6。1982年各縣人口性別比例最高是平山縣為109.6,最低是辛集市為99.2。 石家莊地區兩年度性別比例 表3-5-10 市縣名稱(chēng) 1964年人口普查 1982年人口普查 1990年 占總人口的% 性比例(女=100) 占總人口的% 性比例(女=100)性比例 男 女 男 女 石家莊地區合計 51.1 48.9 104.3 50.6 49.4 102.6 102.81 辛集 50.3 49.7 101.2 49.8 50.2 99.2 100.97 晉縣 50.9 49.1 103.7 50.4 49.6 101.5 102.47 深澤 51.3 48.7 105.4 50.9 49.1 103.6 103.12 無(wú)極 50.7 49.3 102.8 50.4 49.6 101.6 101.41 藁城 50.5 49.5 102.1 50.3 49.7 101.1 101.21 趙縣 51.5 48.5 106.2 51.0 49.0 104.2 103.38 新樂(lè ) 50.2 49.8 100.6 50.2 49.8 100.7 100.62 高邑 50.3 48.7 101.3 50.1 49.9 100.3 102.00 元氏 51.1 48.9 104.4 50.8 49.2 103.3 103.03 贊皇 51.5 48.5 106.1 51.5 48.5 106.1 106.29 平山 53.8 46.2 116.5 52.3 47.7 109.6 109.39 靈壽 51.3 48.7 105.4 50.9 49.1 103.8 104.35 行唐 50.3 49.7 101.3 50.3 49.7 101.3 101.98 第二節 年 齡 1964年與1982年相比較,少年人口呈下降趨勢,老年人口同勞動(dòng)適齡人口則呈為上升的趨勢。少年人口由占總人口比重的21.46%下降到17.33%;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由9.45%上升到10.2%;勞動(dòng)適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男性由26.27%上升到30.97%,女性由23.46%上升到28.63%。 全區總人口在不同年齡組分布變化狀況表 表3-5-11 1964年 1982年 人口數(人) 占總人口的% 人口數(人)占總人口的% 總人口 3390846 100 4409682 100 不滿(mǎn)周歲的嬰兒 122758 3.62 119079 2.70 學(xué)齡前兒童(1-6歲) 502633 14.82 448581 10.17 少年兒童(7-14) 727684 21.46 764063 17.33 兵役年齡人口(18-22歲) 245368 7.24 396860 9.00 育齡婦女(15-49) 173191 21.03 1148395 26.04 勞動(dòng)適齡人口 1086221 49.73 2628238 59.60 其中:男(15-59) 890651 26.27 1365695 30.97 其中:女(15-55) 795570 23.46 1262543 28.63 退休年齡人口 320393 9.45 449725 10.20 第三節 婚姻狀況 根據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資料,石家莊地區人口婚姻狀況:有配偶人口所占的比重相對穩定;離婚人口所占比重和喪偶人口所占比重較小。 表3-5-12 年份 15歲及15歲以上人口合計(人) 構成(%) 未 婚 有配偶 離 婚 喪 偶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1982 3077789 100 78689 25.57 2043151 66.38 20464 0.66 227278 7.39 第六章 民 族 新中國成立以來(lái),石家莊地區的民族成份逐漸增多。據1982年統計,全區有漢族、回族、滿(mǎn)族、壯族、納西族、苗族、蒙古族、朝鮮族、白族、布依族、藏族、彝族、傈傈族、黎族、達斡爾族、哈尼族、士族、撒拉族、傣族、侗族、京族、俄羅斯族、瑤族24個(gè)民族。比1964年人口民族成份統計增加13個(gè)民族。在24個(gè)民族中,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5%,其他民族占0.5%. 第一節 漢 族 1982年漢族人口共有511519人,與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統計數比較,18年間增長(cháng)率為29.9%.平均每年遞增1.5%。 漢族人口分布密度是東密西疏,平原密山區疏。藁城縣為575674人,占全區漢族人口的13.12%,辛集市為504884人,占全區漢族人口的11.51%。 石家莊地區1982年漢族人口分布 表3-6-13 人口數(人) 占各民族總人口比重(%)占全區漢族人口比重(%)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總計 4388373 99.52 100 319 辛集 504884 99.85 11.51 531 晉縣 399522 99.99 9.20 645 深澤 201885 99.95 4.20 671 無(wú)極 371960 97.33 8.48 744 藁城 575674 99.01 13.12 708 趙縣 417527 99.99 9.51 619 新樂(lè ) 323219 98.68 7.47 615 高邑 134832 99.98 3.07 607 元氏 293707 99.99 6.69 431 贊皇 174815 99.99 3.98 210 平山 416843 99.99 9.50 159 靈壽 241147 99.99 5.50 226 行唐 332358 99.99 7.57 346 第二節 回 族 回族人口是石家莊地區除漢族外,人口數量最多的民族。據1982年人口普查資料統計,共有23152人,占全區總人口的0.45%。除行唐縣外,其他各縣均有回族人口居住。其中無(wú)極縣為10199人,占全區回族總人口的44.05%;藁城縣5690人,占24.58%;新樂(lè )縣4310人,占18.62%?;刈迦丝诰幼√攸c(diǎn)是大分散,小聚居。全區除辛集市、無(wú)極縣、藁城市、新樂(lè )縣外,其余各縣回族人口均不足100人,贊皇縣最少,只有6人。 第三節 其他民族 1982年,石家莊地區除回族外,居住著(zhù)22個(gè)少數民族,共有278人。 到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新增加16個(gè)民族:維吾爾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水族、景頗族、畬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毛南族、錫伯族、普米族、獨龍族、珞巴族和其他未識別民族。減少3個(gè)民族:撒拉族、外國人加入中國籍和京族。 各民族人口表 表3-6-14 單位:人 民 族 人口 占總人口% 民 族人口 占總人口% 1990年 1990年 1990年 1990年 漢 族 5106622 99.4670 畬族 4 0.0001 蒙古族 92 0.0019 拉祜族 10 0.0002 回 族 25105 0.4888 水族 1 - 藏 族 27 0.0005 納西族 164 0.0032 維吾爾族 2 - 景頗族 3 0.0001 苗 族 112 0.0022 土族 3 0.0001 彝 族 66 0.0013 達斡爾族 4 0.0001 壯 族 710 0.0138 仫佬族 7 0.0001 布依族 32 0.0006 羌族 1 - 朝鮮族 14 0.0003 布朗族 2 - 滿(mǎn) 族 412 0.0084 撒拉族- - 侗 族 24 0.0005 毛南族 1 - 瑤 族 48 0.0009 錫伯族 3 0.0001 白 族 157 0.0030 普米族 4 0.0001 土家族 65 0.0012 俄羅斯族 4 0.0001 哈尼族 11 0.0002 京族 - - 傣 族 18 0.0004 獨龍族 2 - 黎 族 53 0.0010 珞巴族 1 - 傈傈族 184 0.0036 其他未識別的民族 4 0.0001 佤 族 5 0.0001 外國人加入中國籍- - 第七章 華僑、外籍華人、港澳同胞 1987年末,石家莊地區華僑、外籍華人及港澳同胞為397戶(hù),1832人。其中華僑152戶(hù),682人;外籍華人147戶(hù),653人。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蘇聯(lián)、新加坡、日本、蒙古、香港等26個(gè)國家和地區。其中以居住美國的為最多,149戶(hù),685人;其次是香港96戶(hù),442人;日本23戶(hù),106人。 華僑較多的有藁城市、辛集市、平山縣、趙縣、元氏縣、晉縣等,人口數都在300人以上。 全區歸國定居華僑49戶(hù),120人,定居在除靈壽、行唐兩縣外的11個(gè)縣(市)。辛集市最多,有11戶(hù)21人。 第八章 計劃生育 第一節 節制生育 建國前,人口生產(chǎn)處于無(wú)計劃狀態(tài)。1941年7月晉察冀邊區婚姻條例草案規定:結婚年齡為男20歲、女18歲。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定,男20、女18方可成婚,用法律形式將女性初婚年齡定為18歲。1980年頒布的婚姻法,又將女性初婚年齡提高到20歲。據調查,1987年,石家莊地區女性初婚年齡平均為21.6歲。 解放初期,全區人口自然增長(cháng)率保持在16‰左右。1960年后,由于自然災害等因素的影響,人口自然增長(cháng)率驟然下降,災害過(guò)后,出現補償性生育高峰,人口自然增長(cháng)率由1961年的2.36‰猛增至1962年的18.81‰。1963年達到25.46‰。為控制人口盲目生產(chǎn),本區首設計劃生育委員會(huì )辦公室,正式提出"人口要有計劃地增長(cháng)",并在獲鹿、束鹿兩縣開(kāi)展計劃生育試點(diǎn)工作。次年,在全區投放1、2號避孕藥,并開(kāi)始施行小月份流產(chǎn)手術(shù)和宮內節育器放置術(shù)。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kāi)始后,計劃生育機構癱瘓,節育工作中斷,人口生產(chǎn)再度失控。 1971年,恢復計劃生育辦公室,提出"一個(gè)太少,兩個(gè)正好,三個(gè)多了"的口號,避孕藥具和計劃生育手術(shù)全部免費。1973年提出"晚、稀、少"的生育要求(即晚婚晚育、一對夫婦生兩個(gè)孩子、兩胎隔4年)。次年,全區人口自然增長(cháng)率第一次控制到了10‰以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ì )以后,計劃生育被列為基本國策,提出一對夫婦只生一個(gè)孩子的號召。1982年冬至1984年春,全區動(dòng)員不滿(mǎn)40周歲兩個(gè)孩子以上育齡夫婦絕育,有347182人做了絕育手術(shù)。1987年,全區已婚育齡婦女804658人,實(shí)行長(cháng)效節育措施的669215人,綜合節育率為89.8%,計劃生育率為80%,人口自然增長(cháng)率為10.57‰。 第二節 獎懲政策 計劃生育以正面教育和鼓勵為主,對響應國家號召,終身只要一個(gè)孩子的夫婦,經(jīng)本人申請、單位批準,可適當延長(cháng)產(chǎn)假,工資照發(fā),不影響調資、晉級。對獨生子女,每月發(fā)給保健費5元,由夫婦雙方單位各負擔50%。國營(yíng)和城鎮集體企業(yè),從企業(yè)福利基金、利潤留成中解決,機關(guān)、學(xué)校等行政事業(yè)單位,在職工福利費中開(kāi)支,有困難的,可在單位行政費或事業(yè)費中解決。農村實(shí)行包產(chǎn)到戶(hù)、包干到戶(hù)的地方,采取多承包責任田、降低包產(chǎn)指標的辦法獎勵,或用公益金支付保健費,共數量和城鎮大體相當。對獨生子女,在入學(xué)、入托、就醫、就職、升學(xué)、分房、分宅基地等方面給以照顧。 對超生多育的,除不享受以上優(yōu)待照顧外,還要扣發(fā)超生子女費。夫婦雙方是干部、職工的,按其當年基本工資總額的10%扣發(fā),扣發(fā)14年。夫婦雙方一年內免發(fā)獎金,并免調一次工資。在農村,以其本人或本村平均勞力收入的10%為標準,扣發(fā)14年,對超生子女不分自留地和宅基地。不實(shí)行工分的鄉村,可根據生產(chǎn)責任制的形式,采取少包責任田,提高包產(chǎn)指標,增加承包的集體提留等辦法。 對拒不接受教育,多次勸說(shuō)無(wú)效,造成極壞影響的國家干部、正式職工,給予必要的紀律或行政處分,對臨時(shí)工、合同工、副業(yè)工一律辭退。 第三節 婚姻登記 婚姻登記是根據有關(guān)法律規定,由政府職能部門(mén)對結婚、離婚、復婚的男女雙方進(jìn)行登記。封建社會(huì )和中華民國政府都沒(méi)有此制度。1931年,中央蘇維埃政府頒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條例》首次規定,男女結婚或離婚必須到鄉或城市蘇維埃進(jìn)行登記并領(lǐng)取證書(shū)。在抗日戰爭時(shí)期,各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均以這個(gè)條例為根據,實(shí)行婚姻登記制度。 新中國成立后,婚姻登記制度不斷完善?;橐龅怯浀囊话愠绦蚴牵?span lang="EN-US">1. 申請:結婚、離婚、復婚的男女雙方,持本人居民身份證或戶(hù)籍證明、所在單位、村(居)民委員會(huì )出具的證明,到一方所在地的婚姻登記機關(guān)提出申請,并填寫(xiě)申請結婚登記表。申請離婚的,要填寫(xiě)申請離婚登記表,申請再婚的要持有離婚證件、填寫(xiě)結婚登記表。2.審查:對申請結婚的,審查是否自主自愿、是否達到法定結婚年齡、是否符合一夫一妻制,有無(wú)禁止結婚的血緣關(guān)系、有無(wú)不準結婚的疾病等。審查中要向當事人講解婚姻法的有關(guān)規定;對申請離婚的,要審查其子女和財產(chǎn)問(wèn)題是否已有適當的處理辦法。上述情況不明的,要進(jìn)行必要的調查。3.登記:經(jīng)過(guò)審查,對符合規定條件的給予登記,發(fā)給證書(shū)。 中國公民同外國人或華僑、港澳同胞的婚姻登記,現役軍人、出國留學(xué)生、高等學(xué)校在校生、民航空勤人員、國家優(yōu)秀運動(dòng)員等的婚姻登記,按國家有關(guān)規定辦理。 辦理婚姻登記的機關(guān),在農村是鄉、鎮人民政府,在城市是街道辦事處或區人民政府及不設區的市人民政府。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