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認為感冒只是小病,抗一抗就能過(guò)去,但感冒有輕有重,嚴重的甚至會(huì )危及生命。
如果抵抗力下降,或感冒比較嚴重的話(huà),可能會(huì )出現一些嚴重的并發(fā)癥,如肺炎、心肌炎等,如果治療不及時(shí)可能會(huì )危及生命。
因此,大家千萬(wàn)不要把感冒不當一回事,在這個(gè)感冒多發(fā)的季節里,大家尤其要注意預防感冒。
今天讓我們來(lái)看一看中醫藥如何防治冬季流行性感冒。
(本文僅供參考,請遵醫囑)
兒童篇
適時(shí)選用辛涼解表、清熱宣肺、清氣泄熱、清氣涼營(yíng)及益氣養陰兼清余熱之法。 有兼夾證者隨證治之。方中劑量為6~14歲兒童用量,其他年齡段酌情加減。
癥見(jiàn):發(fā)熱,流稠涕或黃涕,噴嚏頻作,汗出,頭痛,咳嗽,口微渴,肌酸乏力,咽紅,舌質(zhì)紅,苔薄,脈浮數。
治法:辛涼解表。
方藥:銀翹散。藥用:金銀花10g、連翹10g、竹葉10g、荊芥穗6g、薄荷6g(后下)、淡豆豉10g、桔梗6g、牛蒡子10g、蘆根15g、炙甘草6g。
中成藥:抗感顆粒、小兒肺熱咳喘顆粒、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及小兒柴桂口服液等。
注:若部分患兒早期表現為類(lèi)風(fēng)寒襲衛證,可予荊防敗毒散加減,但應酌加蒲公英、貫眾等清熱解毒藥。
癥見(jiàn):憎寒壯熱,連日不退,胸脘痞滿(mǎn),周身酸痛,汗出,流黃涕,噴嚏,頭痛,咳嗽,咽紅,舌質(zhì)紅,苔黃厚膩或苔白厚如積粉,脈滑數。
治法:開(kāi)達膜原,辟穢化濁,佐辛涼解表。
方藥:達原飲加味。藥用:檳榔6g、厚樸3g、草果仁3g、知母6g、芍藥6g、黃芩6g、柴胡10g、葛根10g、金銀花6g、連翹10g、薄荷3g(后下)、炙甘草6g。
中成藥:蒲地藍消炎口服液、蓮花清瘟膠囊及甘露消毒丹等。
注:部分患兒表邪未解、部分已入里化熱,表現為太陽(yáng)、少陽(yáng)、陽(yáng)明三經(jīng)合病,當以辛涼解肌、兼清里熱之柴葛解肌湯加減。
癥見(jiàn):高熱,口渴,咳嗽頻劇,胸悶氣喘,黃痰,汗出,咽喉腫痛,舌質(zhì)紅,苔黃或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宣肺。
方藥:白虎湯合麻杏石甘加味。藥用:生麻黃6g、炒杏仁10g、生石膏30g、知母10g、黃芩10g、金蕎麥15g、桃仁6g、川貝1g、炙甘草6g。
中成藥:蒲地藍消炎口服、小兒肺熱咳喘顆粒、痰熱清注射液及喜炎平注射液等。
注:部分患兒以陽(yáng)明證為主要氣分證表現,可選用白虎湯及承氣類(lèi)加減。熱毒壅肺重者多表現為痰熱壅肺、熱結大腸之臟腑同病,可選宣白承氣湯加減,并及時(shí)配合西醫搶救措施。
癥見(jiàn):壯熱,頭痛,煩躁不安,甚者神昏譫語(yǔ)、斑疹隱隱,咳嗽氣急,胸悶喘促,口渴欲飲,溲赤便干,舌質(zhì)紅絳,苔黃,脈細數。
治法:清氣涼營(yíng)。
方藥:白虎湯合清營(yíng)湯。藥用:生石膏30g、知母10g、水牛角24g(先煎)、生地10g、玄參10g、竹葉心6g、麥冬10g、牡丹皮6g、金銀花6g、連翹10g、炙甘草6g。
中成藥:安宮牛黃丸、血必凈注射液及熱毒寧注射液等。
注:如熱盛動(dòng)血,可選用犀角地黃湯、清瘟敗毒飲加減;若熱毒內陷、內閉外脫可用參附注射液等,必要時(shí)配合西醫搶救。
癥見(jiàn):低熱,咳嗽,少痰,倦怠乏力,口干,咽痛聲嘶,自汗或盜汗,納差,舌紅苔少,脈細無(wú)力。
治法:益氣養陰,清除余熱。
方藥:竹葉石膏湯合生脈散。太子參10g、麥冬12g、五味子6g、淡竹葉10g、生石膏30g、半夏6g、陳皮6g、甘草6g。
中成藥:養陰清肺口服液及生脈飲等。
加減:在以上辨證基礎上,如高熱持續或有驚厥史可加用羚羊角粉、鉤藤及安宮牛黃丸;食欲不振者可加用雞內金、神曲;咽痛明顯加山豆根、升降散(僵蠶、蟲(chóng)退、片姜黃、生大黃);咳嗽加葶藶子、前胡及炙百部;泄瀉加車(chē)前子、生薏苡仁;周身酸重疼痛加赤芍、葛根及三妙散;頭痛加川芎;急性期各型可加大青葉、蒲公英及綿馬貫眾等。
兒童如何預防流感?
>>“避風(fēng)寒”
冬季風(fēng)寒之邪當令,應注意保暖并適時(shí)增減衣物;避免人員密集場(chǎng)所逗留;外出尤其就診時(shí)帶口罩做好防護;做好個(gè)人衛生;經(jīng)常開(kāi)窗通風(fēng)換氣;學(xué)校、托兒機構如出現集體發(fā)熱,應及時(shí)報告衛生行政門(mén),采取消毒隔離措施。
>>“節飲食”
飲食清淡、多喝水、多食用水果蔬菜及優(yōu)質(zhì)蛋白質(zhì),提高機體免疫力。
>>“慎起居”
作息要有規律,早睡早起,注意適當鍛煉身體。
>>“和精神”
保持心情舒暢,克服對流感的恐懼,心安而不懼,精神內守,病安從來(lái)。
>>預防方
(1)流感涼茶方(適合正常體質(zhì)或偏熱體質(zhì)者):生石膏30克、綠豆50克、蒲公英15克、竹葉15克、蘆根30克,水煎服,代茶飲,為一人一日劑量
(2)貫眾湯:綿馬貫眾50克,水煎服,可供四人一日用量
(3)流感代茶飲方(適合體質(zhì)偏弱見(jiàn)氣陰兩虛證者):太子參3g、石斛3g、麥冬3g、金銀花3g,泡茶飲用,每日一劑,為一日一人劑量
成人篇
邪在肺衛者宜解表透邪,熱毒熾盛者宜清熱解毒,熱毒壅肺者宜清熱瀉肺,毒熱內陷、內閉外脫者宜固脫解毒,氣陰兩傷、余熱未清者宜益氣養陰清熱。
癥狀:發(fā)熱、惡寒,無(wú)汗,頭痛,肢體酸痛,咽喉干痛,鼻塞,流清涕,噴嚏,或伴咳嗽。舌苔薄白,脈浮數或浮緊。
治法:解表透邪
方藥:荊防敗毒散加減
荊芥9 g,防風(fēng)9 g,羌活9 g,柴胡15 g,紫蘇葉9 g,白芷15g,細辛3g,生石膏(先煎)30g,金銀花30g,桔梗9 g,玄參15g,炙甘草6 g。
加減:咳嗽重加百部15 g、杏仁10g、炙枇杷葉15g;咽痛重加射干9g、牛蒡子9 g。
中成藥: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顆粒等。
癥狀:高熱,口渴,頭痛,肌肉酸痛,咽喉腫痛,大便干,小便黃。舌質(zhì)紅,舌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
方藥:白虎湯加減
生石膏(先煎)30g,知母15g,黃芩10g,金銀花30g,連翹15g,大青葉15g,柴胡15g,玄參20g,淡竹葉10g,蘆根30g,炙甘草6g。
加減:高熱不退者加水牛角粉30 g(或羚羊角粉1g、安宮牛黃丸1丸);頭痛重加羌活9g、白芷9 g;大便干者加生大黃6 g、全瓜蔞15 g。
中成藥:連花清瘟顆粒 、蒲地藍消炎口服液、熱毒寧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
癥狀:高熱,咳嗽,痰黃粘稠,咽痛,口渴喜飲,或胸悶氣喘胸痛。舌質(zhì)紅,苔黃或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化痰,瀉肺止咳
方藥:麻杏石甘湯合千金葦莖湯加減
炙麻黃9g,杏仁10g,生石膏(先煎)30g,知母15g,浙貝母20g,蘆根30g,薏苡仁30g,炒葶藶子15g,桑白皮15g,黃芩15g,柴胡15g,麥冬10g,生甘草10g。
加減:痰粘不易咯出者加海蛤粉15 g、全瓜蔞15 g;胸悶氣喘甚者加厚樸9g、枳殼9 g。
中成藥:痰熱清注射液、肺力咳膠囊等。
癥狀:神識昏蒙、淡漠,口唇爪甲紫暗,呼吸淺促,胸腹灼熱,四肢厥冷,汗出,尿少。舌紅絳或暗淡,脈沉細數。
治法:益氣固脫,清熱解毒
方藥:參附湯加減
生曬參15g,炮附子(先煎)9g,黃連6g,金銀花20g,生大黃(后下)6g,青蒿15g,山萸肉15g,枳實(shí)10g。
中成藥:安宮牛黃丸、參麥注射液、參附注射液等。
癥狀:低熱,咳嗽,少痰,倦怠乏力,自汗或盜汗,納差,舌紅苔少,脈細無(wú)力。
治法:益氣養陰,清除余熱
方藥:竹葉石膏湯加減
太子參10g,麥冬20g,五味子10g,淡竹葉10g,生石膏30g(先煎),法半夏6g,陳皮10g,青蒿10g,甘草6g。
加減:咽喉干痛者加玄參15g、射干10 g;自汗甚者加浮小麥30g、炙黃芪15 g;盜汗甚者加麻黃根15 g、生地黃10 g;納差者加雞內金15 g,焦山楂、炒神曲、炒麥芽各10 g。
中成藥:養陰清肺口服液、生脈飲等。
以上中藥煎服法:水煎服,每劑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時(shí)每6小時(shí)口服1次。也可鼻飼或保留灌腸。
成人如何預防流感?
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推薦老年人、兒童、孕婦、慢性病患者和醫務(wù)人員等流感高危人群使用。
保持良好的個(gè)人衛生習慣是預防流感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
勤洗手;保持環(huán)境清潔和通風(fēng);盡量減少到人群密集場(chǎng)所活動(dòng),避免接觸呼吸道感染患者;保持良好的呼吸道衛生習慣,咳嗽或打噴嚏時(shí),用紙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噴嚏后洗手;多飲水;出現呼吸道感染癥狀應居家休息,及早就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