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別錄》:療老血在心脾間,咳唾,言語(yǔ)氣臭,散胸中熱氣。
3. 陶弘景:療毒腫。
4.《藥性論》:治喉痹水漿不入,通女人月閉,治疰氣,消瘀血。
5.《日華子本草》:消痰,破癥結,胸膈滿(mǎn),腹脹,氣喘,痃癖,開(kāi)胃下食,消腫毒,鎮肝明目。
6.《珍珠囊》:去胃中癰瘡。
7.《滇南本草》:治咽喉腫痛,咽閉喉風(fēng),乳蛾,痄腮紅腫,牙根腫爛,攻散瘡癰一切熱毒等癥。
8.《綱目》:降實(shí)火,利大腸,治瘧母。射干,能降火,故古方治喉痹咽痛為要藥。孫真人《千金方》治喉痹有烏翣膏。張仲景《金匱玉函》方治咳而上氣,喉中作水雞聲,有射干麻黃湯。又治瘧母鱉甲煎丸,亦用烏扇燒過(guò),皆取其降厥陰相火也?;鸾祫t血散腫消,而痰結自解,癥瘕自除矣。
9.《生草藥性備要》:敷瘡洗腫,拔毒散血,跌打亦用。
10.《分類(lèi)草藥性》:治婦人白帶。
11.《南京民間藥草》:根莖、花和種子,泡酒服,治筋骨痛。
12.《本草衍義補遺》:射干,行太陰、厥陰之積痰,使結核自消甚捷。又治便毒,此足厥陰濕氣,因疲勞而發(fā),取射干三寸,與生姜同煎,食前服,利三、兩行效。又治喉痛,切一片,噙之效。
13.《本草經(jīng)疏》:射干,苦能下泄,故善降;兼辛,故善散。故主咳逆上氣,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結氣,胸中邪逆。既降且散,益以微寒,故主食飲大熱?!秳e錄》、甄極、《日華子》、寇宗奭、潔古(諸家所)主,皆此意也。丹溪主行太陰、厥陰之積痰,使結核自消甚捷。又治足厥陰濕氣下流,因疲勞而發(fā)為便毒,悉取其泄熱散結之力耳。射干雖能降手少陽(yáng)、厥陰相火,泄熱散結消腫痛,然無(wú)益陰之性,故《別錄》云久服令人虛。
摘錄 《中華本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