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單元安神劑
(-)概述
1.安神劑的適用范圍.
凡以安神藥為主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療神志不安病證的方劑,統稱(chēng)為安神劑。
神志不安多因情志內傷致臟腑偏盛偏衰引起。表現為驚狂易怒、煩躁不安者,多為實(shí)
證;表現為心悸健忘、虛煩失眠者,多屬虛證。至于其他原因,如因火熱而狂躁譫語(yǔ)者,
治當清熱瀉火;因痰而癲狂者,則宜祛痰;因瘀而發(fā)狂者,又宜活血祛瘀;因陽(yáng)明腑實(shí)而
狂亂者,則應攻下;以虛損為主要表現而兼見(jiàn)神志不安者,又重在補益。
2.安神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1)安神劑雖有重鎮安神與滋養安神之分,但火熱每多傷陰,陰虛易致陽(yáng)亢,病機又
多虛實(shí)夾雜,且互為因果,故組方配伍時(shí),重鎮安神與滋養安神又往往配合運用,以顧
虛實(shí)。
(2)重鎮安神劑多由金石介殼類(lèi)藥物組成,易傷胃氣,不宜久服。脾胃虛弱者,宜配
伍健脾和胃之品。
(3)某些安神藥,如朱砂等有一定的毒性,久服能引起慢性中毒,亦應注意。
(二)重鎮安神劑
朱砂安神丸
《內外傷辨惑論》
【組成」朱砂五錢(qián),另研,水飛為衣.黃連六錢(qián).炙甘草五錢(qián).半生地黃一錢(qián)半.當歸二錢(qián)半
【用法】上藥除朱砂外,四味共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以朱砂為衣,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3~4g),津唾咽之,食后服。
【功用】鎮心安神,清熱養血。
【主治】心火亢盛,陰血不足證。失眠多夢(mèng),驚悸怔忡,心煩神亂,或胸中懊儂,舌尖紅,脈細數。
【配伍意義】本證由心火亢盛,灼傷陰血所致。治當瀉其亢盛之火,補其虛損之陰血而安神。朱砂為君,甘寒質(zhì)重,專(zhuān)入心經(jīng),寒能清熱,重可鎮怯,既重鎮安神,又清心經(jīng)火。黃連為臣,苦寒入心,清心瀉火,以除煩熱為臣。君臣相伍,重鎮以安神,清心以除煩,共收瀉火安神之功。佐以生地黃滋陰清熱,當歸滋陰養血,合生地黃補陰血以養心。佐使以炙甘草調和諸藥,益胃和中,且防黃連之苦寒、朱砂之質(zhì)重礙胃。諸藥合用,標本
兼治,清中有養,使心火得清,陰血得充,心神得養,則神志自安。
(三)滋養安神劑
天王補心丹
《校注婦人良方》
【組成】人參.茯苓.玄參.丹參,桔梗.遠志各五錢(qián).當歸.五味子.麥門(mén)冬.天門(mén)冬.柏子仁.酸棗仁各一兩.生地黃四兩.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用朱砂為衣,每服二三十丸(6~9g),臨臥,竹葉煎湯送下。亦可作湯劑,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滋陰清熱,養血安神。
【主治】陰虛血少,神志不安證。心悸怔忡,虛煩失眠,神疲健忘,或夢(mèng)遺,手足心熱,口舌生瘡,大便干結,舌紅少苔,脈細數。
【配伍意義】本證多由憂(yōu)愁思慮太過(guò),暗耗陰血,使心腎兩虧,陰虛血少,虛火內擾所致。治當滋陰清熱,養血安神。重用生地黃為君,滋陰養血,壯水以制虛火。天冬、麥冬滋陰清熱,當歸補血潤燥,共助生地滋陰補血;酸棗仁、柏子仁養心安神,五味合而為臣。佐以玄參滋陰降火;茯苓、遠志養心安神;人參補氣以生血、并能安神益智;五味子斂心氣,安心神;丹參清心活血,合補血藥使補而不滯,則心血易生;朱砂鎮心安神,以治其標。桔梗載藥上行,以使藥力緩留于上部心經(jīng),為使藥。本方滋陰補血以治本,養心安神以治標,標本兼治,心腎兩顧,但以補心治本為主,共奏滋陰養血、補心安神之功。
酸棗仁湯
《金匱要略》
【組成】酸棗仁二升.甘草一兩.知母二兩.茯苓三兩.芎勞三兩,即川芎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功用】養血安神,清熱除煩。
【主治】肝血不足,虛熱內擾證。虛煩失眠,心悸不安,頭目眩暈,咽干口燥,舌紅,脈弦細。
【配伍意義】本證系肝血不足,陰虛內熱而致。治宜養血以安神,清熱以除煩。重用酸棗仁為君,養血補肝,寧心安神。臣以茯苓寧心安神;知母滋陰潤燥,清熱除煩,與君藥相配而助安神除煩之功。佐以川芎,調肝血而疏肝氣,與大量之酸棗仁相伍,辛散與酸收并用,具有養血調肝之妙。甘草和中緩急,調和諸藥,為佐使。諸藥相伍,標本兼治,養中兼清,補中有行,共奏養血安神、清熱除煩之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