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毒”在中醫里應該是屬于“血液不清”的范疇。在中醫里的“毒”和“火”常連在一起的。一般來(lái)說(shuō)是指血液不清,血熱,火邪屬熱,熱為火之輕,火為熱之重,兩者僅在程度上有差別,其患病大多由于直接感受溫熱之邪所引起,如疔瘡、有頭疽、癰、藥毒、丹毒等?;馂殛?yáng)邪,其病一般多為陽(yáng)證。致病特點(diǎn):發(fā)病迅速,來(lái)勢猛急,局部掀紅灼熱,皮薄光澤,疼痛劇烈,容易化膿腐爛,或有皮下瘀斑,常伴口渴喜飲、小便短赤、大便于結等全身癥狀。
例如:清毒散
【處方】寒水石(煅)黃柏末各30克 黃丹(炒)15克 樸消15克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小兒痄腮,耳腮處紅腫脹痛。
【用法用量】每次3克,涼水調敷患處,干則再換。
【摘錄】《普濟方》卷四○六
清毒飲
【處方】貫眾9克 葛根6克 甘草4.5克 白僵蠶3克
【功能主治】治大頭瘟。
【用法用量】加黑豆10粒,水煎服。
【摘錄】《仙拈集》卷一
清熱消毒散
【別名】清熱消毒飲(《痘疹仁端錄》卷十)、黃連消毒飲(《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六)。
【處方】 黃連(炒)山梔(炒)連翹 當歸各3克 川芎 芍藥 生地黃各4.5克 金銀花6克 甘草3克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治癰疽陽(yáng)癥,紅腫焮痛,發(fā)熱作渴,內有實(shí)熱,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外科樞要》卷四
清營(yíng)解毒湯
【處方】鮮生地 銀花 丹皮 赤芍 山梔 地丁 甘草節 連翹
【功能主治】治瘍疽。血分有熱,紅腫焮痛,尚未成膿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瘍科心得集》
清血內消丸:
【功能與主治】 清熱祛濕,消腫敗毒。用于臟腑積熱,風(fēng)濕毒熱引起的瘡瘍起,
紅腫堅硬,癰瘍不休,憎寒發(fā)熱,二便不利。
【用法與用量】 口服,一次6g,一日 3次。
連翹敗毒丸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散風(fēng)消腫。用于臟腑積熱,風(fēng)熱濕毒引起的瘡瘍初起,紅腫疼痛,憎寒發(fā)熱,風(fēng)濕疙瘩,遍身刺癢,大便秘結。
【用法與用量】
口服,一次6克 ,一日2次。
再有常用的“西黃丸”“醒消丸”“小金丹”“紫金錠”“活血解毒丸”類(lèi)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容均由用戶(hù)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diǎn)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