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shuō)明:
1.本帖以《史記.晉世家》(下面簡(jiǎn)稱(chēng)《晉世家》)的記載為基礎,優(yōu)先使用其中的謚號,名字。再附上其他史書(shū)的不同記載。
2.主要參考書(shū)目有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六國年表》(下面簡(jiǎn)稱(chēng)《年表》)
《史記索隱》(下面簡(jiǎn)稱(chēng)《索隱》)
《左傳正義》
《國語(yǔ)》韋昭注
《資治通鑒.周紀》(下面簡(jiǎn)稱(chēng)《通鑒》)
清華簡(jiǎn)《系年》(下面簡(jiǎn)稱(chēng)《系年》)
《世本》茆泮林輯本、雷學(xué)淇輯本、秦嘉謨輯本(下面簡(jiǎn)稱(chēng)《世本》)
徐伯鴻《晉侯墓葬用鼎制度考》(下面簡(jiǎn)稱(chēng)《制度考》)
3.晉國爵位是“侯”。晉侯(唐侯)為姬姓(《晉世家》作“姓姬氏”),按照先秦國君“以國名為氏”原則,先為唐氏,后為晉氏。
4.因為史籍版本等原因,難免會(huì )有疏漏和謬誤,還望大家不吝賜教。本來(lái)也想列下年表的,可是實(shí)在太繁雜,凌亂啊~~
1.統一時(shí)期
晉侯虞
字子于(有些版本誤作“子干”)
其名字屬于“以敵方首領(lǐng)之名為名”
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當武王邑姜方震大叔,夢(mèng)帝謂己:‘余命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諸參,其蕃育其子孫?!吧?,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故參為晉星。--左昭元年(前541年)傳
一說(shuō)初封“應侯”
《梁孝王世家》褚少孫續: 故成王與小弱弟立樹(shù)下,取一桐葉以與之,曰:“吾用封汝?!敝芄勚?,進(jìn)見(jiàn)曰:“天王封弟,甚善?!背赏踉唬骸拔嶂迸c戲耳?!敝芄唬骸叭酥鳠o(wú)過(guò)舉,不當有戲言,言之必行之?!庇谑悄朔庑〉芤詰h。是后成王沒(méi)齒不敢有戲 言,言必行之。
【索隱】:此說(shuō)與《晉世家》不同,事與封叔虞同,彼云封唐,此云封應,應亦成王之弟,或別有所見(jiàn),故不同?!菊x】:《呂氏春秋》云“成王戲削桐葉為圭,以封叔虞”,非應侯也。又《汲冢古文》云殷時(shí)已有應國,非成王所造也。
為周成王之弟,故排行為叔(長(cháng)子與幺子之間的排行皆可用“叔”),也稱(chēng)為“太叔”。
在位時(shí)國號為“唐”,當稱(chēng)“唐侯虞”,其子在位時(shí)國號變更為“晉”,應該有追稱(chēng)其為“晉侯虞”。
常見(jiàn)稱(chēng)呼為“晉唐叔虞”。
晉侯燮
又稱(chēng)“燮父”,“父”是美稱(chēng)之詞,不是名字的一部分
考古名“韋”
在位時(shí)改國名為“晉”,關(guān)于更改國號的原因,舊說(shuō)是因為晉侯燮遷都之后臨近晉水
據胡阿祥《司馬氏晉國號考說(shuō)》一文,則是因為唐叔因在宜于種植“禾谷”的封地得“嘉谷”,受到周成王與周公的嘉美, 而“晉”字的本義是“谷子生長(cháng)豐茂”的 意思,與“嘉谷”之義相應,所以當其子代己就國時(shí),為標志得“嘉谷”是立國根本,就稱(chēng)國名為“晉”,其子燮為“晉侯”。
箭矢說(shuō)也有所依據
《國語(yǔ).晉語(yǔ).八.叔向諫殺豎襄》:平公射安鳥(niǎo),不死,使豎襄搏之,失。公怒,拘將殺之。叔向聞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殺之。昔吾先君唐叔射于徒林,殪,以為大甲,以封于晉。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安鳥(niǎo)不死,搏之不得,是揚吾君之恥者也。君其必速殺之,勿令遠聞!”君忸怩,乃趣赦之。
晉武侯(寧族)
有些版本作“寧旅”
譙周作名“曼旗”,《世本》作“曼期”
晉成侯(服人)
晉厲侯(福)
《世本》作“輻”
晉靖侯(宜臼)
晉僖侯(司徒)
《晉世家》避諱作“晉釐侯”,有些版本又誤為“晉厘侯”(僖、釐、厘同音)
因為避諱,晉國愣是把官職“司徒”改成了“太傅”。和宋國因為宋武公名“司空”把官職“司空”改成“司城”有得一拼。
晉獻侯(籍)
有些版本《年表》誤作“晉獻公”
譙周及《世本》作名“蘇”
考古名“蘇”,一說(shuō)考古名“斯”
晉穆侯(費生)
有些版本《年表》誤作“晉穆公”
其名字記載十分混亂,計有費王、費生、弗生、費壬、(氵費)王、(氵費)生這幾種,而(氵費)又被誤為“沸”、“晞”。
今姑且采用《史記志疑》,以“費生”為準,其他視為錯訛。
《索隱》在《晉世家》“武公稱(chēng)者,先晉穆侯曾孫也,曲沃桓叔孫也?!本湎碌淖⒔狻皶x有兩穆侯,言先,以別后也?!币恢绷钊嗣恢?zhù)頭腦。按照《制度考》,則此“晉穆侯”為“晉前穆侯”,“晉殤叔”為“晉后穆侯”,可以參看精品貼“晉國有兩個(gè)穆侯?”鏈接:
http://tieba.baidu.com/p/2130760797 晉殤叔
按《制度考》此為“晉后穆侯”,且“殤叔”為“鬺叔”之誤?!吨贫瓤肌愤€提出之所以有“后穆侯”之稱(chēng)是因為晉殤叔自立為晉侯,與前穆侯、晉文侯父子并立。與《晉世家》不同。
《晉世家》:二十七年,穆侯卒,弟殤叔自立,太子仇出奔。殤叔三年,周宣王崩。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襲殤叔而立,是為文侯。
晉文侯(仇)
一說(shuō)名為“義和”
《文侯之命》:
1.王若曰:“父義和!丕顯文、武,克慎明德,昭升于上,敷聞在下,惟時(shí)上帝集厥命于文王。亦惟先正克左右昭事厥辟,越小大謀猷罔不率從,肆先祖懷在位?!皢韬?!閔予小子嗣,造天丕愆。殄資澤于下民,侵戎我國家純。即我御事,罔或耆壽俊在厥服,予則罔克。曰:‘惟祖惟父,其伊恤朕躬!’嗚呼!有績(jì)予一人永綏在位?!案噶x和!汝克紹乃顯祖,汝肇刑文、武,用會(huì )紹乃辟,追孝于前文人。汝多修,捍我于艱,若汝,予嘉?!?br>2.王曰:“父義和!其歸視爾師,寧爾邦。用賚爾秬鬯一卣;彤弓一,彤矢百;盧弓一,盧矢百;馬四匹?!案竿?!柔遠能邇,惠康小民,無(wú)荒寧,簡(jiǎn)恤爾都,用成爾顯德?!?br>
他和其弟成師之名都屬于紀念戰績(jì)。
《晉世家》:穆侯四年,取齊女姜氏為夫人。七年,伐條。生太子仇。十年,伐千畝,有功。生少子,名曰成師。晉人師服曰:“異哉,君之命子也!太子曰仇,仇者讎也。少子曰成師,成師大號,成之者也。名,自命也;物,自定也。今適庶名反逆,此后晉其能毋亂乎?”
左桓二年(前710年)傳:初,晉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條之役生太子,命之曰仇。其弟以千畝之戰生,命之曰成師。師服曰:“異哉,君之名子也!夫名以制義,義以出禮,禮以體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聽(tīng),易則生亂。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師,始兆亂矣,兄其替乎?”
前745年,晉昭侯封其叔成師于曲沃,晉國分裂為翼、曲沃兩國,史稱(chēng)“二晉并立”,習慣上仍把翼國一系稱(chēng)為晉國?!?br>
2.分裂時(shí)期
翼
晉昭侯(伯)
《左傳》孔疏作“晉昭公”,懷疑是傳抄錯誤。
武叔懿子圍郈,弗克。秋,二子及齊師復圍郈,弗克。叔孫謂郈工師駟赤曰:“郈非唯叔孫氏之憂(yōu),社稷之患也,將若之何?”對曰:“臣之業(yè),在《揚水》卒章之四言矣?!?--左定十年(前510年)傳
孔疏:《唐詩(shī)·揚之水》,剌晉昭公也。昭公分國以封沃,沃彊盛,昭公微弱,國人將叛而歸沃焉。其三章云:“揚之水,白石粼粼。我聞?dòng)忻?,不敢以告人?!弊⒃疲骸奥勄钟猩普?,不敢以告人?!编崱豆{》云:“不敢以告人而去者,畏昭公謂已動(dòng)民心?!?br>
晉孝侯(平)
《索隱》:翼本晉都也,自孝侯已下一號翼侯,平陽(yáng)絳邑縣東翼城是也。
《今本竹書(shū).周平王.四十年》:晉曲沃桓叔成師卒,子鱓立,是為莊伯。(原注:自是晉侯在翼,稱(chēng)翼侯。)
《國語(yǔ)》韋昭注稱(chēng)之翼侯
《國語(yǔ).晉語(yǔ)一. 武公伐翼止欒共子無(wú)死》韋注: 哀侯,晉昭侯之孫、鄂侯之子哀侯光也。初,昭侯分國以封叔父桓叔為曲沃伯。沃盛強,昭侯微弱。后六年,晉潘父弒昭侯而納桓叔,不克。晉人立昭侯之子孝侯于翼,更為翼侯。后十五年,桓叔之子嚴伯伐翼,殺孝侯。翼人立其弟鄂侯。鄂侯生哀侯。 魯桓三年,曲沃武公伐翼,殺哀侯,后竟滅翼侯之后而兼之。魯莊公十六年,王使虢公命武公以一軍,為晉侯,遂為晉祖考?!?br>
晉鄂侯(郤)
“鄂”為地名,非謚號。
翼九宗、五正頃父之子嘉父逆晉侯于隨,納諸鄂。晉人謂之鄂侯。--左隱六年(前717年)傳
《左傳》稱(chēng)之翼侯
曲沃莊伯以鄭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隨。--左隱五年(前718)傳
有些版本作“郄”
【索隱】:《世本》作“郤”,而他本亦有作“都”。
《年表》【索隱】:有本“郤”作“都”者,誤。
晉哀侯(光)
《左傳》稱(chēng)之翼侯
三年春,曲沃武公伐翼,次于陘庭,韓萬(wàn)御戎,梁弘為右,逐翼侯(晉哀侯)于汾隰,驂絓而止。夜獲之,及欒共叔。--左桓三年(前709)傳
晉小子侯
有些版本誤作“少子侯”
《集解》:《禮記》曰:天子未除喪曰余小子,生名之,死亦名之。鄭玄曰:晉有小子侯,是取之天子也。
晉侯緡
《年表》有些版本為“湣”
曲沃國 簡(jiǎn)稱(chēng)“沃國”(詩(shī)經(jīng)唐風(fēng)、毛詩(shī)正義),伯爵之國。(晉國乃一介侯爵之國,居然可以分封出一個(gè)伯爵國?。?br>
《唐風(fēng).揚之水.序》:昭公分國以分沃。
毛詩(shī)正義:別為沃國,不復屬晉。
《國語(yǔ).晉語(yǔ)一. 武公伐翼止欒共子無(wú)死》韋注: 哀侯,晉昭侯之孫、鄂侯之子哀侯光也。初,昭侯分國以封叔父桓叔為曲沃伯。沃盛強,昭侯微弱。后六年,晉潘父弒昭侯而納桓叔,不克。晉人立昭侯之子孝侯于翼,更為翼侯。后十五年,桓叔之子嚴伯伐翼,殺孝侯。翼人立其弟鄂侯。鄂侯生哀侯。 魯桓三年,曲沃武公伐翼,殺哀侯,后竟滅翼侯之后而兼之。魯莊公十六年,王使虢公命武公以一軍,為晉侯,遂為晉祖考。案:「嚴伯」當作「莊伯」,注者避漢明帝諱改「莊」為「嚴」。下同。
有說(shuō)法翼國方面之所以改稱(chēng)翼侯,是因為曲沃伯稱(chēng)晉侯了,竹書(shū)認為始自曲沃莊伯,《制度考》則認為始于曲沃桓叔。
《今本竹書(shū).周平王.四十年》:晉曲沃桓叔成師卒,子鱓立,是為莊伯。(原注:自是晉侯在翼,稱(chēng)翼侯。)
《制度考》:翼人立其子孝侯于翼,只得更號為翼侯。孝侯何以要更號為翼侯?推測起來(lái),此時(shí)曲沃愈加強盛, 孝侯比昭侯更加微弱,為了自保其身,只得放棄晉侯稱(chēng)號,屈稱(chēng)翼侯以示對曲沃的避讓。
是時(shí),桓叔便依仗自身的勢力,堂而皇之地自稱(chēng)晉侯了。晉侯喜父器銘載:“隹(唯)五月初吉庚寅”,驗諸《張表》,我們選取公元前739年五月歷日與器銘歷日對勘。查《張表》,公元前739年子正五月戊子朔, 初三庚寅,是月為小月,初三新月始出合于初吉,是年為平王32年,也就是晉昭侯七年。
《史記·晉世家》載:“七年,晉大臣潘父弒其君昭侯而迎曲沃桓叔?;甘逵霑x,晉人發(fā)兵攻桓叔,桓叔敗,還歸曲沃。晉人共立昭侯子平為君,是為孝侯。誅潘父?!?
《詩(shī)經(jīng)·唐風(fēng)·揚之水》以文學(xué)的語(yǔ)言從另一個(gè)側面記錄了這件事。
《唐風(fēng)·揚之水》透露,此時(shí),桓叔已穿起了紅邊衣領(lǐng)的中衣,儼然以諸侯自居,并暗中發(fā)布了政變令。 恐怕就在這個(gè)時(shí)候,桓叔鑄造了晉侯的禮器,并自稱(chēng)晉侯了。自此,晉國二侯并立,事實(shí)上已二國分立,所謂“別為沃國,不復屬晉”。
曲沃桓叔(成師)
曲沃莊伯〔鱓(魚(yú)單)〕
《國語(yǔ)》韋昭注避諱作“曲沃嚴伯”
有些版本作其名為“鱔”或“鮮”
晉武公(稱(chēng))
也稱(chēng)“曲沃武公”,嚴格來(lái)說(shuō)這個(gè)稱(chēng)呼是錯的,其在位時(shí)晉國已經(jīng)一統了,其死后安可再稱(chēng)“曲沃”!
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軍為晉侯。--左莊十六年(前678)傳
3.再統一時(shí)期
前679年,曲沃并翼,統一晉國(武公代晉、曲沃滅翼、曲沃代翼)
晉獻公(詭諸)
《左傳》作“佹諸”
甲子,晉侯佹諸卒。--左僖九年(前651)經(jīng)
一說(shuō)其名為紀念敵方首領(lǐng)
初,晉武公伐夷,執夷詭諸。蒍國請而免之。既而弗報。故子國作亂,謂晉人曰:“與我伐夷而取其地?!彼煲詴x師伐夷,殺夷詭諸。周公忌父出奔虢?;萃趿⒍鴱椭?。--左莊十六年(前678)傳
奚齊
按照“既葬成君”的理念,則其未成為國君
《晉世家》: 于是遂屬奚齊于荀息。荀息為相,主國政。秋九月,獻公卒。里克、邳鄭欲內重耳,以三公子之徒作亂,謂荀息曰:“三怨將起,秦、晉輔之,子將何如?”荀息曰:“吾不可負先君言?!笔?,里克殺奚齊于喪次,獻公未葬也。荀息將死之,或曰不如立奚齊弟悼子而傅之,荀息立悼子而葬獻公。十一月,里克弒悼子于朝,荀息死之。
左僖九年(前651): 冬十月,里克殺奚齊于次。書(shū)曰:“殺其君之子?!蔽丛嵋?。荀息將死之,人曰:“不如立卓子而輔之?!避飨⒘⒐幼恳栽?。十一月,里克殺公子卓于朝,荀息死之。
晉侯卓
一說(shuō)謚號為“悼”
一說(shuō)名“悼”
春秋三傳《秦本紀》《齊世家》《魯世家》《年表》作“卓子”,而《晉世家》《系年》作“悼子”
《秦本紀》【集解】:徐廣曰:一作“倬”
《齊世家》【集解】:徐廣曰:史記“卓”多作“倬”
《魯世家》【集解】:徐廣曰:“卓”,一作“悼”
《晉世家》【札記】志疑云:「秦紀、年表、世家皆作『卓』。徐廣於秦紀云作『倬』,古通。此或『倬』字傳寫(xiě)譌『悼』?!?
關(guān)于其名之辯,可參考精品貼“公子卓還是公子卓子?”鏈接:
http://tieba.baidu.com/p/1622347378 晉惠公(夷吾)
晉懷公(圉)
夏,晉大子圉為質(zhì)于秦,秦歸河東而妻之?;莨诹阂?,梁伯妻之。梁贏(yíng)孕,過(guò)期,卜招父與其子卜之。其子曰:“將生一男一女?!闭性唬骸叭?。男為人臣,女為人妾?!惫拭性秽?,女曰妾。及子圉西質(zhì),妾為宦女焉。 --左僖十七年(前643)傳
晉文公(重耳)
《左傳》有一處作“晉重”(很可能原作“晉重耳”,流傳抄寫(xiě)導致缺字),可做為“國君以國名為氏”的例證之一
晉文公為踐土之盟,衛成公不在,夷叔 ,其母弟也,猶先蔡。其載書(shū)云:‘王若曰,晉重、魯申、衛武、蔡甲午、鄭捷、齊潘、宋王臣、莒期?!?-左定四年(前506)傳
晉襄公(歡)
晉靈公(夷皋)
《年表》有些版本作“蜴”,《系年》作“高”
晉成公(黑臀)
《年表》有些版本作“黑臋”
且吾聞成公之生也,其母夢(mèng)神規其臀以墨,曰:‘使有晉國,三而畀驩之孫?!拭弧谕巍?,于今再矣。--《國語(yǔ).周語(yǔ)下.單襄公論晉周將得晉國 》
晉景公(據)
《左傳》作“獳”
晉景公是歷代晉侯里唯一一個(gè)退位的晉侯
晉侯有疾。五月,晉立大子州蒲以為君,而會(huì )諸侯伐鄭。--左成十年(前581)傳
十九年夏,景公病,立其太子壽曼為君,是為厲公。後月馀,景公卒。--《晉世家》
晉厲公(壽曼)
《左傳》作“洲蒲”,杜注: 州蒲,本或作“州滿(mǎn)”。
《釋文》作“洲滿(mǎn)”
晉悼公(周)
【集解】:徐廣曰:“一作‘糾’?!?br>為晉侯子孫,也稱(chēng)“孫周”
襄公有疾,召頃公而告之,曰:“必善晉周,將得晉國。--《國語(yǔ).周語(yǔ)下.單襄公論晉周將得晉國 》
晉平公(彪)
《系年》作“晉莊平公”
晉昭公(夷)
晉頃公(去疾)
《年表》有些版本作“棄疾”
晉定公(午)
《系年》作“晉簡(jiǎn)公”
衛大子禱曰:“會(huì )孫蒯聵敢昭告 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鄭勝亂従,晉午在難,不能治亂,使鞅討之。蒯聵不敢自佚,備持矛焉。敢告無(wú)絕筋,無(wú)折骨,無(wú)面傷,以集大事,無(wú)作三祖羞。大命不敢請,佩玉不敢愛(ài)?!?--左哀二年(前493)傳
這是諸侯國國君“以國名為氏”的又一例證
晉出公(鑿)
《年表》作“錯”,《世本》作“鑿”
晉哀公(驕)
《趙世家》《世本》作懿公,《竹書(shū)》《系年》作敬公
晉幽公(柳)
晉烈公(止)
《世本》作“晉烈成公”
晉孝公(頎)
《竹書(shū)》作桓公,《韓非子》作桓侯
《年表》《竹書(shū)》《通鑒》作“傾”
《索隱》說(shuō)《世本》作“傾”,但查《世本》卻是“傾欣”
晉靜公(俱酒)
《通鑒》作靖公,
《韓世家》《竹書(shū)》作悼公
《世本》作“俱”,《漢書(shū).古今人表》作“任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