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瀉心湯 甘草瀉心湯 生姜瀉心湯 旋復花代赭石湯
(2013-06-05 15:01:31)
標簽:
瀉心湯胡希恕倪海廈高建忠分類(lèi):
經(jīng)方1.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它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mǎn)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mǎn)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半夏半升(洗),黃芩3兩,干姜3兩,人參3兩,甘草(炙)3兩,黃連1兩,大棗12個(gè)2.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生姜(四兩) 甘草(炙) 人參 黃芩(各三兩) 半夏(半升) 黃連 干姜(各一兩) 大棗(十二枚)
3.傷寒中風(fēng),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mǎn).干嘔心煩不得安.醫見(jiàn)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甘草(四兩) 黃芩 干姜(各三兩)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4.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復代赭石湯主之。
旋復代赭石湯 旋復花(三兩) 代赭石(一兩)
人參(二兩)
生姜(五兩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5.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黃連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各三兩去皮)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胡希?。?.干噫食臭是個(gè)關(guān)鍵點(diǎn),要用到生姜瀉心湯,而不是半夏瀉心湯。
2.用此方容易發(fā)生暈眩,吃此藥若發(fā)生吃藥反而吐的厲害,瀉利無(wú)度,這個(gè)可能是好的跡象。
3.沒(méi)下利只嘔,心下痞,用半夏瀉心。
4.旋復花代赭石里的代赭石其實(shí)是收斂的健胃藥,有點(diǎn)補益作用,此方與生姜瀉心湯的區別是不下利,反而會(huì )有點(diǎn)便干。此方與陳皮治噯氣不同,陳皮是打嗝舒服,而此方是苦于打嗝,如果酸太多加烏賊骨。用茯苓飲也可以。
5.黃連湯關(guān)鍵是黃連用到3兩,比其他的瀉心湯都多,關(guān)鍵是胸中有熱,這種多帶有顏面朝紅。
高建忠: 1.半夏瀉心湯中用半夏 干姜 等辛開(kāi) 加上黃芩黃連等苦降加上人參甘草大棗等甘溫構成了此方子,因此蒲公英、金銀花、連翹等甘寒之藥就不能取代黃芩黃連。而寒熱藥并用,朱丹溪運用梔子配上姜汁或川穹,實(shí)際上體現的還是辛開(kāi)苦降
2.病位停留在中焦,也就是胃脘部,一旦移到臍周,效果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