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縣為郴州市轄縣,位于湖南省東南部,郴州市東北部。地處東徑113°37′-114°14′、北緯25°44′-26°13′。位于湘贛邊境,羅霄山脈中段,井岡山南麓。西傍資興,南臨汝城,北接炎陵,東北毗江西遂川,東南連江西上猶、崇義。
全縣總面積1451.56平方公里,轄3鎮15鄉1個(gè)國營(yíng)林場(chǎng),145個(gè)村,10個(gè)居委會(huì ),1527個(gè)村(居)民小組。2002年總人口16.9619人。其中,農業(yè)人口15.0247萬(wàn)人。
安仁縣地處山區,但交通方便,通信暢通。距省會(huì )長(cháng)沙360公里,距京九鐵路160公里、京廣鐵路157公里,距廣州500公里。全縣公路通車(chē)里程1078公里,其中106國道貫穿南北。國、省道在縣境內成“Y”字型穿行縣城,形成以縣城為中心的干線(xiàn)公路??h內已實(shí)現鄉鄉通班車(chē),基本實(shí)現村村通公路、通程控電話(huà),移動(dòng)通訊基本覆蓋全縣鄉鎮,通訊聯(lián)絡(luò )方便。
安仁是山區縣,平均海拔881m,縣城海拔824米??諝馇逍?,氣候宜人,素有避暑休閑山城之美譽(yù),是極好的避暑圣地。
縣人民政府駐城關(guān)鎮(古稱(chēng)永安鋪之香草坪),距長(cháng)沙230公里,郴州120公里。三國時(shí)屬吳之衡山、衡陽(yáng)二縣。唐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置安仁鎮,后唐改置安仁場(chǎng)。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升場(chǎng)為縣。元時(shí)屬衡州路,明、清屬衡州府。1914年—1922年屬衡陽(yáng)道。1937年—1949年屬第五、二行政督察區。
1949年劃屬衡陽(yáng)專(zhuān)區。1952年屬湘南行政區。1954年劃屬郴縣專(zhuān)區。清同治《安仁縣志》取安仁之名源于《論語(yǔ)》中“仁者安仁”之義。在民俗上,有以牌樓龍源卡子、平背樸塘三字亭一線(xiàn)為界,以東為上四里(里為古代行政區劃單位),以西為下四里之分,亦稱(chēng)上半縣、下半縣。
城關(guān)鎮
位于安仁縣北部。原名香草坪,宋真宗咸平五年徙縣治于此。至今仍為安仁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東與排山鄉,南與青溪鎮,西、北同軍山鄉相鄰。鎮政府駐縣城五一北路?,F轄城東、城南、城西、城北4個(gè)居委會(huì )和東周、松山、東郊、北郊4個(gè)村。
城關(guān)鎮始為縣治時(shí)名永安鎮,民國時(shí)期名城廂鎮,1953年建縣治建制鎮,更名為城關(guān)鎮。1958年屬火箭人民公社,1961年撤出為城關(guān)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為城關(guān)鎮。
城關(guān)鎮轄區面積24.1平方公里,耕地260公頃,3.15萬(wàn)人。
安平鎮
位于縣境東南部。東與坪山鄉,北與牌樓鄉、茶陵縣界首鎮,南與承坪、竹坪兩鄉,西與平背等鄉鎮交界。鎮政府駐安平司。距縣城27公里?,F轄上街、安平、三南3個(gè)居委會(huì )和枧平、藥湖、夾口、青嶺、塘田、沿灘、石門(mén)、旱半、坊嶺、石池、張古、樟橋、石基頭、安子坪14個(gè)村。
鎮名以鎮政府駐地安平司命名。安平司,因四周平坦,又為古老墟場(chǎng),故名。明正統十五年于此地設巡檢司,清雍正四年載撤,其名沿用至今。
1949年屬第三區,1952年屬第五區,1956年設安平鄉,1958年屬先鋒人民公社,后改名安平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安平鄉。1985年撤鄉建鎮。
鎮區面積51.1平方公里,人口3.8萬(wàn)。
靈官鎮
位于縣境西南部。東與牌樓鄉、平背鄉交界,西與華王鄉、衡陽(yáng)市屬耒陽(yáng)市沙明鄉毗鄰,南與龍海鎮接壤,北與清溪、洋際兩鄉相接。鎮政府駐靈官廟。距縣城18公里?,F轄官橋、古塘、樟木、月塘、算背、荷樹(shù)、豪田、宜河、錫山、新壟、碰田、莽山、泮壟、南坪、向榮15個(gè)村。
鎮名以駐地靈官廟取名。建鎮之前曾用南坪、朝陽(yáng)等名。1949年屬第二區,1952年屬第四區,1956年設南坪鄉,1958年并入超美人民公社,1961年撤出,為南坪人民公社,1966年更名為朝陽(yáng)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朝陽(yáng)鄉,1997年撤鄉建鎮,更名為靈官鎮。
全鎮總面積76平方公里,耕地1234公頃,4906戶(hù),1.9萬(wàn)人。
關(guān)王鎮
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50公里。東與豪山相接,南與永興縣七甲鄉、龍形市接壤,西與永興縣洞口鄉,安仁縣新洲鄉毗鄰,北與坪上、羊腦兩鄉相靠。鎮政府駐關(guān)王集鎮關(guān)王街。轄關(guān)王居委會(huì )和高坊、趙源、大鵬、赤灘、坦下、栗山、杞林、紅彥、燎源、專(zhuān)康10個(gè)村。
位居集鎮西下街頭的仔豬市場(chǎng),歷史上曾有一占地幾百平方米的關(guān)帝廟(在文化大革命時(shí)期被毀),關(guān)王鎮因此得名。
1949年屬第四區,1952年屬第八區,1956年始設關(guān)王鄉,1958年并入東風(fēng)人民公社,1961年撤出,為關(guān)王人民公社,1965年與新洲人民公社合并,為紅巖人民公社,1971年分開(kāi),仍名紅巖人民公社,1982年地名普查時(shí)恢復關(guān)王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為鄉,1997年撤鄉建鎮。
全鎮總面積136.4平方公里,耕地966.35公頃,3488戶(hù),1.35萬(wàn)人。
清溪鎮
位于縣境西北部。東于排山鄉交界,南與靈官鎮毗鄰,西與洋際鄉接壤,北與城關(guān)鎮、軍山鄉、禾市鄉相鄰。鎮政府駐樂(lè )江路,與縣城隔江相望?,F轄清溪、青路、楓樹(shù)、羅山、鏡塘、黃泥、大橋、永樂(lè )、橋南、紅光、紅溪、紅星12個(gè)村。
清溪又名清溪洞。因永樂(lè )江、宜陽(yáng)河流經(jīng)此地,常年水流不竭,且碧綠澄清,河的兩岸地勢平坦開(kāi)闊,故名。
1949年屬第二區,1952年屬第三區,1956年設清溪鄉,1958年并入火箭人民公社,1961年撤出,置清溪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為清溪鄉,1999年撤鄉建鎮。
全鎮總面積90平方公里,8155戶(hù),3.35萬(wàn)人。
龍海鎮
位于縣境南端偏西。東與承坪、新洲兩鄉相連,北接靈官鎮、平背鄉和華王鄉,西、南與永興縣樟樹(shù)鄉和洞口鄉毗鄰。鎮政府駐龍海鎮,距縣城26公里?,F轄平山、龍海、山塘、茨沖、萬(wàn)田、芙蓉、官陂、石嶺、水壟、唐古10個(gè)村。
相傳,遠古時(shí)期境內是海。有一逆龍棲身于此,作惡多端。玉帝得聞此事,派神將下凡填海捉龍。今只留下一口山塘(位居鎮政府駐地后側)。當地老百姓稱(chēng)為龍海鎮,龍海鎮因此得名。
1949年屬第四區,1952年屬第七區,1956年撤置龍海鄉。1958年并入紅旗人民公社,1961年分設龍海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為龍海鄉,1999年撤鄉建鎮。
全鎮總面積77.5平方公里,耕地1220公頃,4387戶(hù),1.72萬(wàn)人。
排山鄉
位于縣境東北部。東與茶陵縣交界,東接牌樓鄉和靈官鎮,西連清溪鎮、城關(guān)鎮和軍山鄉,北與龍市鄉毗鄰。鄉政府駐蓮塘坳,距縣城2公里?,F轄排山、新豐、司山、高陂、山塘壟、大源、大石7個(gè)村。
沿清嘉慶《安仁縣志》載:“境內山形排列錦亙”取名“排山”。
1949年屬第一區,1956年始設排山鄉,1958年并入火箭人民公社,1961年撤置排山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為排山鄉。
全鄉總面積128.2平方公里,耕地672公頃,3294戶(hù),1.3萬(wàn)人。
龍市鄉
位于縣境東北隅。東界茶陵,山巒相疊;北鄰攸縣,田水相連;西連軍山鄉,南接排山鄉。鄉政府駐龍家灣,距縣城15公里?,F轄玉峰、三峰、峰南、金盆、田心、雙泉、楊柳、亭子坪、柱古團、石沖10個(gè)村。
境內舊有玉峰書(shū)院,宋代江西廬陵(今吉安)人氏周必大求學(xué)于此,后入朝為相,封益國公,故當地又名益相。因龍家灣是歷史悠久的集市貿易中心,所以稱(chēng)龍市。
1949年屬第一區,1956年開(kāi)始設龍市鄉,1958年并入火箭人民公社,1961年撤置龍市人民公社,1966年改名為雙豐人民公社,1982年恢復龍市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為鄉。
全鄉總面積67.9平方公里,耕地807.5公頃,3723戶(hù),1.4萬(wàn)人。
軍山鄉
位于縣境北部,北與攸縣淥田鎮毗鄰,東與龍市鄉相連,西與清溪、禾市、渡口三鄉相依,南與排山鄉、城關(guān)鎮接壤。鄉政府駐軍山村周塘組龍家祠,距縣城3公里?,F轄新安、軍山、大來(lái)、冷水、郁水、東沖、芙塘、南湖、瑤泉9個(gè)村。
以境內“嶺巒森列如軍電”而得名軍山。
1949年屬第一區,1952年屬第二區,1956年設軍山鄉,1958年并入衛星人民公社,1961年撤,置軍山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為軍山鄉。
全鄉面積69.1平方公里,耕地988.7公頃,人口1.4萬(wàn)人,3664戶(hù)。
渡口鄉
位于縣境西北部,北與衡陽(yáng)市衡東縣、株洲市攸縣接壤,東南鄰軍山鄉,西南接禾市鄉。鄉政府駐烏陂渡,距縣城17公里?,F轄渡口、松林、浪石、深塘、雙江、高枧、坪口、陂頭、長(cháng)灘、過(guò)家、石腳、石云、石沖、泮塘14個(gè)村。
鄉名以駐地烏陂渡取名。烏陂渡,解放前為安仁永樂(lè )江水運航道的著(zhù)名集散地。有五個(gè)渡船過(guò)河,因沒(méi)有房屋,很多烏鴉在樹(shù)上不停的叫,地勢高低不平,故名。1949年屬第一區,1952年屬第二區,1956年始設渡口鄉,1958年并入衛星人民公社,1961年撤,置渡口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為渡口鄉。
全鄉總面積54.2平方公里,耕地1132.4公頃,人口1.9萬(wàn),5114戶(hù)。
禾市鄉
位于縣境西北部。西北、西南與衡陽(yáng)市轄耒陽(yáng)市、衡南縣、衡東縣交界,東北與渡口鄉、軍山鄉毗鄰,東南與清溪鎮、洋際鄉接壤。鄉政府駐禾市村茶葉山,距縣城4公里?,F轄禾市、新渡、灘頭、龍頭、白沙、長(cháng)沖、潭市、潭湖、西江、泗江、黃竹、石玉、樂(lè )友13個(gè)村。
鄉政府舊駐鵝公巷。解放前此地為安仁十大名市,因鵝與禾同音,為簡(jiǎn)化筆劃,諧音名為禾市。
1949年屬第一區,1952年屬第二區,1956年始設禾市鄉,1958年并入衛星人民公社,1962年撤出,改名為禾市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為禾市鄉。
全鄉面積83.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06.4公頃,人口18194人,4808戶(hù)。
洋際鄉
位于縣境西南部,西與衡陽(yáng)市轄耒陽(yáng)市接壤,南與靈官鎮毗鄰,東與清溪鎮相連,北抵禾市鄉。鄉政府駐洋際坳,距縣城13公里?,F轄洋際、新市、茅坪、桐崗、界背、源山、猴曇、白泥、青山、宜陽(yáng)10個(gè)村。
鄉名以駐地洋際坳命名。洋際坳原名羊祭坳。來(lái)歷于靈官鎮雷廟同源。相傳,唐朝時(shí)政府派人到此,用羊祭奠為平定安史之亂而犧牲與猴曇仙附近的兩位將軍而得名。
1949年屬第二區,1952年屬第三區,1956年開(kāi)始設洋際鄉。1958年屬超美人民公社,1961年分設為洋際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為洋際鄉。
全鄉總面積55.6平方公里,耕地1005.5公頃,人口1.5萬(wàn),3777戶(hù)。
華王鄉
位于縣境西南部。東與龍海鎮接壤,南與永興縣交界,西與衡陽(yáng)市轄耒陽(yáng)市毗鄰,北與靈官鎮相連。鄉政府駐華王廟,距縣城25公里。轄華王、東橋、小背、茶葉、石鼻、大塘、合江、長(cháng)江、五峰、消灣10 個(gè)村。
鄉政府駐地附近,有一座紀念神醫華佗的廟,名為華王廟。鄉以政府駐地名命名。
1949年屬第二區,1952年屬第四區,1956年始設華王鄉,1958年并入超美人民公社,1961年撤出,設為華王人民公社,1966年撤社為鄉。
全鄉總面積為62.8平方公里,耕地1007公頃,人口1.8萬(wàn)人,4398戶(hù)。
牌樓鄉
位于縣境東北部。東與株洲市茶陵縣毗鄰,南與安平鎮、平背鄉接壤,西靠靈官鎮,北抵排山鄉。鄉政府駐牌樓市,距縣城22公里。轄蓮花、顏家、月池、龍源、彭源、船頭、神洲、山口、聯(lián)擴、何古、曾塘、甘塘、謝古、井下、樅林、新塘17個(gè)村。
因鄉政府駐地有明代何氏貞節牌樓,得名牌樓鄉。
1949年屬第三區,1952年屬第五區,1956年始設牌樓鄉,1958年并入先鋒人民公社,1961年撤出,置牌樓人民公社,1966年為永樂(lè )人民公社,1982年恢復牌樓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為牌樓鄉。
全鄉總面積77.9平方公里,耕地334.8公頃,人口2.9萬(wàn),7624戶(hù)。
平背鄉
位于縣境南部。東與安平鎮交界,南與承坪鄉、龍海鎮接壤,西與靈官鎮毗鄰,北與牌樓鄉相接。鄉政府駐平背嶺, 距縣城36公里?,F轄平背、長(cháng)崗、五渡、堪上、向陽(yáng)、臺崗、石陂、桐沖、樸塘、黃田、巖下11個(gè)村。
平背嶺,因地形狀似龜背,故名平背。平背鄉以政府駐地命名。
1949年屬第三區,1952年屬第五區,撤出為平背人民公社,1966年更名為長(cháng)崗人民公社,1982年恢復平背人民公社名,1984年撤社為平背鄉。
全鄉總面積45平方公里,耕地682.4公頃,人口1.86萬(wàn)。
坪山鄉
位于縣境東南部。北與株洲市茶陵縣交界,南與關(guān)王鎮、新洲鄉毗鄰,東連羊腦鄉,西靠竹山鄉、安平鎮。鄉政府駐坪上村,距縣城36公里?,F轄坪上、高田、石禾、橋石、毛塘、曹婆、太平、岸上、竹塘9個(gè)村。
鄉因駐地地勢平坦得名。1949年屬第四區,1952年屬第六區,1956年始設坪山鄉,1958年并入先鋒人民公社,1961年撤出,設坪上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為坪山鄉。
全鄉總面積74.1平方公里,耕地1471公頃,人口1.48萬(wàn)。
承坪鄉
位于縣境南部。東與竹山鄉、南與新洲鄉,西與龍海鎮,北與安平、平背兩鄉接壤。鄉政府駐新坪村承坪嶺,距縣城31公里?,F轄新坪、山下、樂(lè )江、樊古、榴霞、黃甲、河西、河東、巖嶺9個(gè)村,137個(gè)村民組。
承坪嶺,原名城坪嶺。因位于永樂(lè )江西側,其他三面環(huán)水。明代曾在此地筑城墻圍坪練兵(墻基殘存),故名,后演變?yōu)橹C音承坪嶺。鄉政府以駐地承坪嶺命名。
1949年屬第四區,1952年屬第七區,1956年開(kāi)始設承坪鄉,1959年并入紅旗人民公社,改名承坪人民公社,1964年與竹山人民公社合并,為樂(lè )江人民公社,1980年分設承坪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為承坪鄉。
全鄉總面積36.8平方公里,耕地774.6公頃,人口1.7萬(wàn),4160戶(hù)。
竹山鄉
位于縣境中部,東與坪山鄉、新洲鄉接壤,北與安平鎮相連,西與承坪鄉交界。鄉政府駐大平山,距縣城37公里?,F轄竹山、松崗、楠木、茶山、漣源、梨樹(shù)、蓮溪、大馬8個(gè)村。
鄉沿用駐地竹山村名稱(chēng)。1949年屬第四區,1952年屬第七區,1956年始設竹山鄉,1958年并入紅旗人民公社,1961年撤出,為竹山人民公社,1964年與承坪公社合并,為樂(lè )江人民公社,1980年分設為竹山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為竹山鄉。
全鄉總面積31平方公里,耕地700公頃,人口1.35萬(wàn),3350戶(hù)。
新洲鄉
位于縣境東南部。東南與關(guān)王鎮毗鄰,西南與永興縣接界,西北與龍海鎮、坪山鄉相連,東北與竹山、坪上兩鄉相接。鄉政府駐蓮塘,距縣城52公里?,F轄蓮塘、興安、塘下、高石、井塘、渡河6個(gè)村.
新洲鄉境內江河交錯,河灘、河州較多。民國8年,因在鄉的駐地之西一大沙洲上新建農貿市場(chǎng),便以新洲冠名。
1949年屬第四區,1952年屬第八區,1956年始設新洲鄉,1958年并入東風(fēng)人民公社,1961年撤出,為新洲人民公社。1965年與關(guān)王人民公社合并,為紅巖人民公社,1971年分設為新洲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為新洲鄉。
全鄉總面積50.1平方公里,耕地518公頃,1815戶(hù),7019人。
豪山鄉
位于縣境東南部,東與株洲市炎陵縣交界,南與資興市接壤,西南與永興縣毗鄰,西與關(guān)王鎮相連,北與羊腦鄉相接。鄉政府駐豪山村橫路街,距縣城60公里?,F轄豪山、羅洲、潭灣、廖家、金花、西康、湘灣、高源8個(gè)村。
鄉名以駐地豪山洞取名。1949年屬第四區,1952年屬第八區,1957年設豪山鄉,1958年屬東風(fēng)人民公社,1961年撤出,為豪山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為豪山鄉。
全鄉總面積126.8平方公里,耕地716公頃,人口1.1萬(wàn),2633戶(hù)。
羊腦鄉
位于縣境東南部。東與株洲市茶陵、炎陵兩縣交界,南連豪山鄉,西南接關(guān)王鎮,西北鄰坪山鄉。鄉政府駐中洞村羊腦圩,距縣城50公里?,F轄中洞、源田、廣義、福星、梅灣、坪塘、哨上、里山、石壁、蓮塘、東沖11個(gè)村。
因鄉政府駐地集鎮北側農田居中,昔日有磅石,狀似羊腦,鄉以此得名。
1949年屬第四區,1952年屬第六區,1956年始設羊腦鄉,1958年并入東風(fēng)人民公社,1961年撤出,為羊腦人民公社,1966年更名為紅星人民公社,1982年恢復為羊腦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為羊腦鄉。
全鄉總面積100.9平方公里,耕地1062.4公頃,人口0.84萬(wàn),2038戶(hù)。
聯(lián)系客服